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講義節要—三輪體空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一一二集)  2024/6/19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5-008-0112

  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

  《講義節要》我們停了兩個多月。從四月初到五月底,我到澳洲皇家布里斯本技術學院去上佛學班的課。這個課程也是有正式學位的,等於大專的六級班。天天上課,有十個學生,後來又多了一個。一個小教室,大概我們這裡一半,剛好十個,小班。十個剛好,太多,我時間、精神都不夠,還要看他們的考試卷,改考卷。所以十個人的小班就剛剛好,那個教室也剛好裝十個人。現在我去開個頭,後面下半年,還要去上個戒律課;明年時間要長一點,大概半年要上《無量壽經》;後年要上法器課。這個班大概兩年的,我的課也給我排這個。本來是要請我去上八級班的《無量壽經》,八級班的因為政府規定要五個學生才能開課,結果只有四個,差一個。後來就從六級班開始。天天上課的效果還是會比較好,天天在薰習。

  我們這個講座,主要就是時間不是那麼密集。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,他事情很多、很忙,他一個星期就是星期三晚上講一堂,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還要翻譯一個小時的台語,實際上是一個小時。所以雪廬老人講的《華嚴經》進度,我們老和尚一下子就追過去了,因為他天天講,他也不用翻譯。所以當然密集的來薰修,這個效果會比較好,我們會比較能夠深入經義。

  佛法一般人他是不認識,不認識,也就是說不知道它是法寶。他不認識,寶在面前他也不知道,他不知道去取那個寶。如果認識,我看這個世間什麼寶也比不上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經典稱為法寶,這個寶不是世間的寶能夠來比較的。你看《金剛經》不是說校量功德?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,那這個功德多大?那個就太大了!但是不如有人把這個經典的四句偈為人演說,你的七寶布施都無法跟這四句偈相提並論。因為世間的寶它只能讓我們暫時得到物質上的一些受用,但是解決不了生死問題。你寶再多,你還是要死,這個問題你解決不了。四句偈它能解決你生死的問題,幫助你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世間什麼寶也無法相提並論的。

  就像我們世間做慈濟一樣,慈濟就是做一時救急,救困難,緊急的。這個很明顯大家看得到的,大家知道這個很重要,要去做。釋迦牟尼佛我們看他一生,其實慈濟就是從經典出來的,這個名字慈濟,慈悲救濟,釋迦牟尼佛他一生做的工作就是慈濟工作。他的慈濟工作是怎麼做?天天講經說法,四十九年。成道之後天天講經說法,那是真正的慈濟。所以一般現在社會大眾知道的慈濟,是救一時的困難,緊急的這些事故這方面。一般社會大眾,大家看得到的,他能夠幫助他解決一時的困難,但是解決不了他生死的問題。一般災難,跟生死這個大災難,那這就不能比了。現在我們遇到這些災難,它的根本災難都是生死,生死才是大難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生死大難,有比這個更大的災難?沒有。能夠解決生死大難,那小災難當然很容易。

  因此佛法的慈濟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幫助他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那是究竟的慈濟,根本的慈濟,解決根本的問題。比如說我們勸人家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他這個金剛種子非常寶貴的,他無量劫之後,他這個種子成熟了,他就會遇佛得度,帶業往生,他就去作佛,就橫超三界,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、度眾生。你世間的慈濟,有什麼慈濟比這個更究竟的?有什麼慈濟可以跟這個比的?我們世間的慈濟,就救濟他一時的困難,後續的他種種的問題也解決不了。所以佛法才是究竟的慈濟,這個社會一般人不懂,他也看不到。他看到的,那邊有一個人沒飯吃,趕快給他吃,這個好事。你勸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他還不太相信,念那句佛號有什麼用?他疑問很多。因此,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,沒有人給你講清楚、說明白,你世間的智商再高,你也不能理解。所以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,真的是很幸運。

  好,我們上一次學習到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這個經文是:「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。」如來說一切諸相,我們現在看到種種的有形無形的這一切相,即是非相。如來說的,這一切相,種種的相,即是非相。說了這些相,下面又說「即是非相」。即是非相,中文「非」這個字有幾種意思,有不對、過分、違背、錯誤的。這裡非,這裡的非是不是的意思,就是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,我們用白話講就不是相,不是,說了相又不是。「又說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。」佛說一切眾生,則不是眾生,用白話講就這樣。則非眾生,就佛說一切眾生,則不是眾生。怎麼說了眾生又不是眾生?你種種的名相,你都可以套這一句偈,你常常這樣念,你會開悟的。任何一個名相,你隨便講一個,比如說,我們說茶杯,則非茶杯;毛巾,則非毛巾,種種的,統統可以套上去。你看到礦泉水,則非礦泉水,看到任何相,那都是這樣。這個就是叫你不要執著那個相,但是我們要用這個名字相,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名字相。所以你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、離言說相,這樣你才能悟入這個真實。我們總是生活在虛妄當中,這我們一定要清楚,我們現在的真正實際情況。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七:

  【七、修二邊雙離之因,證寂照同時之果。是為究竟之利益。發大心者,如是空有雙離,以行布施。】

  不著空,不著有。剛才講的,說眾生,即非眾生,就是『雙離』。這個大家好好去念,好好去悟。他不是說沒有,「即非」,不是說沒有。沒有,前面就不要說了,但是為什麼要說眾生,又即非眾生?就是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。所以:

  【布施此空有雙離之妙法。】

  我們現在說我要布施,我們講一個布施,佛說布施,即非布施。因為我們現在聽到一個布施,我們又著一個布施的相,反正我們就處處著。佛就是處處給你掃蕩,給你講了,然後掃蕩。但是你也不能說沒有那個名相,沒有那個事;有那個事,但是你不要執著,這樣二邊就離了。不然你總是會落一邊,有就不可以沒有,沒有就不可以有,我們凡夫就是這樣。有絕對就不可以沒有,沒有就絕對不可以有,我們凡夫就執著這個。

  【則自他皆得離相見性,】

  你離開這個相,你就見到性了。佛法的教學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我們見到自己的本性,明瞭自己的自心。所以:

  【斷念證體,同歸性海。其利益之大,不可思議。】

  所以布施,他不著布施的相,他的功德是稱性的,你布施一毛錢都稱性。我們接著學習第八:

  【八、一切眾生,一切諸相,有種種義。概括為四:第一、「相」者,相狀。謂有生之類之相狀。不但指外形,兼指內心狀況。種種生類,色心相狀,差別不一,故曰種種。】

  這一條比較長。我們先看這一段,『一切眾生,一切諸相,有種種義』。有種種的意義,這個意思大概包括有四大類,『第一、相者,相狀。謂有生之類之相狀』,我們眼睛看到的森羅萬象,天地日月星辰種種的,這些都是相。「有生之類之相狀」,就是我們看到這些種種的相。『不但指外形,兼指內心狀況。』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些境界相,這是「外形」,不但是外面的境界相,而且還包括內心的狀況。我們內心,那你看不到。「兼指內心狀況」,你內心一個起心動念都有相,我們一般人看不到,但是鬼神、天神他們都看得到。你起一個念頭,善念惡念,就有相出來,所以兼指內心狀況。『種種生類,色心相狀,差別不一,故曰種種。』「種種生類」,就一切眾生,我們看十法界眾生,十法界眾生種類就太多,種種生類。

  我們讀《十善業道經》,明天晚上我們學習《十善業道經》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佛舉出大海給龍王講,大海的水族類,體積很大的、很粗的,還有很細的,我們光看大海這些種種生類,就很多了。他有相,他也有心。這裡講「色心」,前面是講他外表的相,但是裡面還有他的心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他為什麼有這些差別?有的長得很好,有的長得很不好?因為眾生心造善不善之所致。心念,每個人心念不一樣,有善有惡,有善惡夾雜,這種類就太多了,無量無邊。所以種種生類,十法界眾生,「色心相狀,差別不一」。你說十法界,從十法界的佛法界到地獄法界,這個差別都不一樣。前面有生之類,這一切眾生的相狀,當然也都是不一樣。你看大海的魚,種類那麼多。那舉出一個大海,那你看陸地,陸地也是很多,有飛禽,有走獸,有爬的,有昆蟲、螞蟻等等的,這些都是。再講到天人,鬼神,畜生、地獄、餓鬼,那個種類就是無量無邊的。下面講,「故曰種種」,種種就是很多。

  【如是一切諸相,俗眼觀之,宛然現有,道眼觀之,除五蘊變現外,實無可得。】

  《十善業道經》也有講到「蘊處界」,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這些現相從哪裡來?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《心經》講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五蘊變現出來的,實際上『無可得』。「無可得」,就是《般若經》講的「一切法畢竟空,無所有,不可得」。但是我們總是想要有所得,佛給我們講,事實真相是無所有,不可得,你得不到。如果我們可以得到的話,那我們不想老,那就不老了;我們不要生病,就不病了;我們不想死,就不死了,那個就有可得了。事實上是你沒辦法,你無法去主宰,你無法去控制,那你得什麼!你不想老,還是一直老;不想病,我現在健康食品吃一堆,還是病,一點辦法都沒有;你不想死,還是要死,這是事實真相。你能得到什麼?你自己身體都得不到了,你身外之物,你能得到什麼?佛給我們講很實際的事情,那不是給我們講一些戲論,不是跟我們開玩笑的,事實就是這樣。所以,『除五蘊變現外,實無可得。』所以:

  【經言「當下即空,生而無生」。故曰『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』。】

  為什麼說『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』?它的道理就在這裡,因為當下就是空。都空的,你一定要給它執著確實有這個相。我們凡夫就是執實見,因為你執著這是真實的,所以我們在這個當中會有取捨愛憎,我喜歡的、我討厭的,我要的、我不要的。不但一般世間人有這種取捨愛憎,你修行人也有取捨愛憎。我們學佛的人看到不學佛的,我們就討厭;我吃素,看他都不吃素,我們就生煩惱,那也是取捨愛憎。這些都叫執實見。所以,執著真有,這裡給我們講「實無可得」。所以過去黃念老也講一個故事,說日本有一個人作夢,有一瓶好酒,他想先溫一溫,請他太太去溫酒,溫熱再來喝。所以你去日本,他有溫酒的,一個小小的,讓你用開水去溫熱一下再喝,這樣喝了會更好。夢到有一瓶好酒,請他太太去溫酒。結果,他太太的酒還沒有溫好,他醒過來,醒過來就沒有了。醒過來他就想,那時候就不要叫她去溫酒,不就喝到了?大家去想一想這個公案,他去喝到跟沒有喝到,不都等於是一場夢,等於零,所以說不可得。

  所以『當下即空,生而無生』。你看《金剛經》,佛教我們要觀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心理的、物質的、不相應行法,你能想得出來、說得出來的,統統是有為法,那就是如夢幻泡影,這個要深觀,要深入去觀就開悟。但是我們在作夢當中也有一些經驗,作夢我們醒過來,作了好夢也好,惡夢也好,醒來就一場空了。有一次我在雙溪做法會,夢到手指頭被刀割了痛得,就跟我們在白天一樣,割的那個痛的感覺是完全一樣,結果醒過來是一場夢。從這個我們就可以體會,我們現實遭遇到的這些,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一樣,如夢,就是佛講的如夢幻泡影。但是如夢幻泡影要深觀,他才會入這個境界。

 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度一切苦厄?當我們作夢的時候,你都是會把它當真的,因為不知道在夢,醒過來,才知道一場夢。雖然是白天醒過來知道是夢,但是當我們晚上還在作夢的時候,又把它當真的,這個叫執實見。你把它執著是真的,那你就有種種的愛憎取捨,好的、不好的,統統你都會把它執著為真實的,所以就有這些妄心出現了。其實這一切是空的,但是我們現在都空不了。觀自在為什麼他能空?因為觀自在是用照的。我們《心經》念這麼多,我們也沒有度苦厄,苦厄一樣也沒少,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我們是用想的,不是用照的。關鍵在這裡,你要懂得用照,那才起作用。不懂得照,用想的,沒辦法度一切苦厄。我們《心經》念得再熟,也度不了苦厄,念是念了,你跟觀照功夫都沒有關係,不起作用。現在有幾個人能提起觀照?這個也有一定的難度,但是我們總是要知道,學多少算多少。還好,我們還有一個淨土法門,如果你不會照,你就念這句「阿彌陀佛」,也是甚深般若,最深的般若,你就念這句。這句你會念,你真懂了,你會把它當寶,你一句你也不肯空過。我們現在修觀照,這些理論我們要懂,我們懂了這些,念佛會比較相應,會減少懷疑。慢慢你念到得力,疑就除了,所以這個也幫助我們。

  所以黃念老有寫了一部書,《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》。這個也是非常重要,說明《金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的關係,《金剛經》講空,《無量壽經》講有,實際上空有是不二的。所以學《金剛經》有幫助我們念佛,念佛又幫助我們深入《金剛經》。所以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關鍵就是要具足信願行。那我們現在信願為什麼生不起來?因為沒看破、沒放下。《金剛經》就幫助我們看破放下,看破放下,我們信願就生了。生不起來就是沒看破、沒放下,我們留戀這個世間,為什麼留戀?把那個當真的,我們捨不得,放不下。如果你深入去,不要說觀照,你深入觀察,對我們看破放下幫助都很大。以前很計較,你要要求怎麼樣、怎麼樣,要求完美,到最後你就得憂鬱症,不得憂鬱症,大概躁鬱症也會有吧!真的是這樣。如果你學了《金剛經》,保證你不會得憂鬱症、躁鬱症。那為什麼得憂鬱症、躁鬱症那麼多?他都把它當真,而且他特別執著,那種人就很容易得憂鬱症、躁鬱症,他不知道這一切是假的。我們凡夫就是執實見,見就是見解,見就是一個人的看法。他把它定型的,固定的,我認為怎麼樣、怎麼樣,這個就是見。見的本質就是他的看法、他認為,我們現在叫做認知,他認識的、他知道的,佛法叫知見。凡夫是什麼?執實見,他執著這一切都是真的。

  第二種,外道見,各種宗教,心外求法,像印度六十二種,佛經上講九十五種,包括其他的宗教。所有一切宗教這些立論,各種它的學術、它的理論,對宇宙人生各種看法,種種見解,很多種,外道見。各種宗教,外道見。第三,人無我見,這是小乘,證得偏空涅槃,但是沒有得到究竟解脫。他知道人無我,但是他執著法是有,所以他還執著四諦十二因緣。但是他得解脫,解脫分段生死了。第四是唯識見,唯有識沒有外境,外境都是唯識所變的。第五,中觀見,也叫無生見。一切諸法本不生,無生無滅。第六,俱生智見,就是法身見,禪宗參禪開悟,見到法身。你修《金剛經》,你觀照到淨念相繼,你也見到法身,但是可能很短暫的見到法身,又回到分別、執著、妄想。第七個是本淨見,就是大圓滿見,法爾如是。像《華嚴經》講的就是大圓滿見,這個見解是最圓滿、最究竟的,講到煩惱即菩提。所以基本上見就七大類,七種。一般凡人就是執實見,認為這一切都是真的,都是有,所以在這個地方去愛憎取捨。

  『經言當下即空,生而無生。』「當下即空」,它生就是無生,「生而無生」,無生而生。『故曰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』因為生而無生,所以「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」。過去先師淨老常常用電視屏幕的影像來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,這樁事情透過這個,我們有個概念。電視屏幕的相出現了,生了,實際上它沒生;它又關掉,滅了,實際上它也沒有滅,這我們好好去參這個道理。當下即空,所以叫生而無生。生而無生,主要是講緣生法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緣聚的時候,也生而不生。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在念中峰國師的開示,「生自緣生,而法性不與緣俱生」,這個就是生而無生,生就是說緣生的,但是法性不是因為這個緣生,它才生出來的,它本來就有。「滅自緣滅,而法性不與緣俱滅」,它也沒有滅。所以生滅是從緣生緣滅來講,自性它沒有生滅。但是緣生緣滅也離不開不生不滅的,緣生緣滅就是從不生不滅現出來的。所以生而無生,無生而生。這就好比大海,我們自性就比喻作海水,海水現在做颱風起波浪,生了水泡的時候,那些水泡是不是海水?它有那個相出來,但那個相還是海水。海裡面起一個水泡,那個泡也是海水。不是說起了那個泡,起了那個波浪,那它就不是海水了。風平浪靜,這些泡沒有了,那也是回歸到大海。所以緣生緣滅,都離不開自性。所以生即無生,無生而生。

  【此明生空之義。五蘊本身,亦眾緣和合,亦本非實。】

  這是給我們說明『生空之義』,生跟空的義理。當現相生的時候它還是空的,不是說等到相滅了它才空,當這個相還存在它當體就是空。就像電視螢幕,當現相的時候螢幕它還是空,不是等到關掉才空。正在現相的時候,它當體,當下它也就是空的,但是我們凡夫就是把它看作是真實有。所以我們如果會起觀,作觀,的確像先師淨老講的,你看電視也是在修行,這個一點不假。你就照這個原理去觀,你把看電視,觀,再看到現實的人生,那都一樣。看到眼前這些,跟電視上看到的,都一樣的,這樣你就會開悟了,因為當體即空。

  『五蘊本身,亦眾緣和合』,和合才現這個相。『亦本非實』,它本來就不是真實的。它就生滅變異,不是真實的,一直在變化,剎那在變化。就拿我們這個身體,你的細胞一天不曉得換多少,它不是真實的,真實它就不變。佛經講真跟妄,它的定義,不變的就是真,會變的就是虛妄的。那我們身體會不會變?你去看你十年前的照片,跟現在會一樣不一樣?不要說十年,三年就會有明顯的不一樣了,那不是說明它在變?這個變不是一下突然變這樣,不是的,它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變,念念在生滅,你也抓不到,你也控制不了,你也得不到,事實是這樣。真正看清楚事實真相,那真的叫做看破放下,你也再不會去執著了,你就得大自在。所以我們今天還有跟這個過不去、跟那個過不去,就是把它當真的。如果你知道是夢,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,夢到一隻老虎要吃,唉呀!就做個人情給牠吃吧!你知道是夢就這樣,那你不知道是夢,你把它當真的,那你不嚇死了!所以「五蘊本身,亦眾緣和合,亦本非實」,它本來就不是真實的。

  【今人謂之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、波動等是也,】

  這是現代科學家的分析,他就透過分析的,這個分析跟小乘的析空觀就類似,科學家分析。古時候印度外道他也是分析,他分析到最後,他還是執著真實的,他並沒有把這個執著放下,所以他還是要受生死輪迴。就像現代科學家他分析,科學家都懂得,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個波動。分析知道是波動,但是有沒有放下?沒有,他還是把它當真的,他的執著沒放下。所以你分析到最後,你知道了,知道了也沒用,只是知道,但是沒放下。也說明沒真正看破,因為這些科學家沒有修《金剛經》,所以他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所以當體即空,就比科學家、小乘要高明。當體即空,不必透過分析,你就知道當體就是空的。你要透過一層一層的分析,那叫析空觀。小乘的就修析空觀,分析,一層一層分析到最後,空。大乘比較高明,就不用分析,他看了,直接看了,當體就是空。像我們看電視螢幕,你不要去分析,看當體就是空的,不是真的,那不是比較高明?所以大乘、小乘差別在這裡。小乘比科學家又高明,因為小乘他雖然是析空觀,但是他放下執著,他超越六道了。科學家,你分析到最後,你知道這個是空的,但是你放不下,你還是把它執著是真實的,你就超越不了。

  【當體即空。故曰『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』。】

  這個就是說明為什麼佛說『一切眾生,則非眾生』,他立論的基礎就在這裡。因為『當體即空』,「空」,你說有沒有這個相?有。有眾生相,但是「則非眾生」,因為它是空的,所以不是眾生。佛法主要是破執著的。

  【此明法空之義。明生空,所以破我執、離我相。明法空,所以破法執、離法相。生空、法空、空空,是為三空。具此三空之正智,名金剛般若也。】

  這裡給我們說明『法空』的義理,一切法它是空的。『明生空』,給我們說明眾生空,『所以破人我執、離我相』。「離我相」就是我們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,破身見。破執著第一個要破身見,因為這個身不是我,但是我們凡夫總是深深執著這個身是我。佛跟我們講,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,像衣服一樣,能夠把這個放下,就破我執、離我相。這個叫人我執,我們人這個身體,人我執。你連身體天天在變化,不要等到你死,當下就是空的。我們現在就是去管,這也是虛妄的執著,其實管自己都管不了了,你能管誰?就是這個我,「我」的定義就是主宰,你能夠主宰、能夠控制的。事實真相,你什麼都不能控制,你什麼也不能主宰,你什麼也得不到。自己這個身體都不能控制,這個很實際的,但是眾生就是迷惑顛倒。如果大家都學《金剛經》,這個世間沒有災難,大家統統放下,不會去爭來爭去了。爭來爭去,爭到什麼?都是一場空。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唯有業隨身,萬般將不去。所以學《般若經》就非常重要。「明生空,所以破我執、離我相」。

  『明法空,所以破法執、離法相。』因為小乘他破人我執,知道人這個身體不是我,他放下了,但是他執著這些法是真有,他的法執沒有放下。人我,他知道是空,但是他認為法還是真有,他法執沒有放下。大乘是人執、法執統統放下,所以它叫大乘。所以,「明法空,所以破法執、離法相」。『生空、法空、空空』,一個能空、一個所空,還有個能所在,這個還是虛妄的,這個也要空,就是一空到底,『是為三空』。『具此三空之正智,名金剛般若也。』就是現在人爭來爭去,吵來吵去,《金剛經》套上去,都不用爭了。什麼意識型態,佛說意識型態,即非意識型態。什麼都是空的,你到時候你什麼都得不到的,你執著什麼?現代人不都是很愚痴?你看了就很好笑。我們再看第九條:

  【九、通達眾生非眾生,則知眾生性本空寂同佛。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槃,而無眾生難度之想。且度盡眾生,亦無眾生得度之想。何以故,眾本無眾,生本無生故。如此,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發心之菩薩。】

  這條講『通達眾生非眾生』,關鍵在「通達」,通達眾生就是「非眾生」,眾生就不是眾生,是名眾生。那你又不能說眾生非眾生,那就不是眾生了,他又跟你講一個「是名眾生」。佛說眾生,即非眾生,是名眾生,一個即非,一個是名。不然你又要執著不是眾生,你又執著空了。跟你講非眾生,教你不要執著這個有,不要執著這個相,但是不是沒有這個相,是名眾生。大家常常去念,念久了你會開悟的,這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佛講的不假,你常常念,你碰到什麼事情、什麼事物,常常提起這一句,你去念。你看不慣的事情就拿這句來,就放下了,不然你會得憂鬱症、躁鬱症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去自殺,那是什麼?憂鬱症、躁鬱症。為什麼憂鬱症、躁鬱症?過度的執著,不管他執著哪一方面,過度,過分的執著。沒有那麼執著也還好;太執著了,他就會產生這種心理現象。所以「通達眾生非眾生」,『則知眾生性本空寂同佛』,眾生的本性跟佛本來就是一樣的,本性就是「空寂」。我們現在是眾生,我們的本性空寂跟佛是一樣,所謂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都要念中峰國師的開示,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三無差別,就本性來講,這沒有差別,佛空寂,眾生也是空寂。

  『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槃,而無眾生難度之想。』所以這個就是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,「普度一切入無餘涅槃」。普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,「而無眾生難度之想」,為什麼?因為知道眾生他本性跟佛都一樣,所以通達眾生非眾生,那也就沒有眾生難度之想。有眾生難度之想就執著有個眾生,我能夠度眾生,那些眾生是我度的、那些好難度!難度之想,剛強難化,你執著這個就會退心。但是他現在不執著,他不執著,他就沒有眾生難度之想。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,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,因為眾生他本來就是佛。所以『且度盡眾生,亦無眾生得度之想。』哪一個眾生是我度的,沒有這個念頭,但是天天度眾生,心裡乾乾淨淨的。

  下面再給我們說明為什麼度盡眾生,「亦無眾生得度之想」?『何以故,眾本無眾』,這個「眾」是什麼?眾緣和合的。『生本無生故』,「生」、「無生」,生當下它即是無生。迷,那就是有生有滅了,中峰國師在《三時繫念》開示,「悟則生滅皆無生,迷則無生皆生滅」。我們這常常念,念得大家都很熟悉了,但你沒有去觀,不起作用。大家念得很熟,念得很熟也有幫助,遇到有因緣提醒觀照,我們就會進一步,我們這個概念就出來了。「悟則生滅皆無生」,你開悟了,看到現在這一切,它沒有生,也沒有滅。「迷則無生皆生滅」,本來沒有生滅,你把它看成就是在生滅,我們凡夫就這樣,迷。關鍵在迷悟,境界都一樣的,境界它本來就不生不滅的。不生不滅,我們看作生滅,是我們的心有生滅,看到外面境界相有生滅,其實你悟了,這些就沒有。所以《圓覺經》講,好像空中花,人眼睛有毛病,看見空中有花,實際上空中沒有花;他眼睛好了,花沒有了。但是眼睛還沒好的時候,它有沒有?還是沒有,無生。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去從各個經典、各種不同的講解,讓我們去悟入這個真實。

  下面講,『如此,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發心之菩薩。』這個才是「為利益一切眾生發心」的菩薩。因此,這個《般若經》也不能不學習。我們再看第十:

  【十、第二、以「眾生非眾生」之義,證明「諸相非諸相」之義。一切眾生,五蘊色身,皆是四大聚合,業力執持。清淨心中皆無此物。】

  這是講「一切眾生,一切諸相」,第二個意思。『以眾生非眾生之義』,以眾生即非眾生這個義理,來『證明諸相非諸相之義』,這個道理就相通。『一切眾生,五蘊色身,皆是四大聚合,業力執持。』我們這個「色身」,這個身體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五蘊聚合現出來的這些相,還有四大。四大有內四大、外四大。我們身體也有四大,地水火風,這是內四大。外面這些堅固的物體,有體積的,是地大,水大是有濕度,火大是溫度,風大是運轉、動作。內四大,外四大。我們身體頭髮、指甲、骨頭,這個是地大;膿血、尿液、痰、鼻涕,水大;身體有體溫是火大;我們呼吸,風大,這內四大。所以,「五蘊色身,皆是四大聚合,業力執持」,什麼在執持?我們的業,我們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這個業,這個在執持的。『清淨心中皆無此物』,我們自性清淨心沒有這些東西,這是虛妄的。我們再看第十一:

  【十一、第三、「相」者,我人眾壽,四相不一,故曰『諸相』。無論取著身相、法相、非法相,皆為著我人眾壽,故曰『一切』也。經初曰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】

  這個『相』就是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後面三個相就是從我相發展出來,有我就有人,人不止一個人,有很多人,那就眾生,眾生相,包括其他動物,眾生相。我們對這個相的執著,念念不間斷,這叫壽者相。『四相不一,故曰諸相』,有我相、有人相、有眾生相、有壽者相,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這個四相的執著,「故曰諸相」。「四相不一」,所以叫諸相。『無論取著身相』,取著自身身體這個相,或者『法相』,或者『非法相』,你不執著「身相」,執著「法相」,或者身相、法相不執著,執著「非法相」,『皆為著我人眾壽』。你只要著了一個,那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都有。『故曰一切也』,所以叫「一切」,一切諸相。所以,『經初曰: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』這一切相都不要住,《金剛經》關鍵就是「無住」兩個字,你不要去住那個相,你去行布施。我們凡夫總是住相。我們再看第十二:

  【十二、第四、『諸相』,謂布施之人、所施之物。『一切』者,人是五蘊和合,物則品類繁多。無論施者、施物、受者,莫非因緣聚合,現此幻有,故皆曰『非』。是之謂「三輪體空」。「輪」喻此三,展轉利益,不休息也。此三皆是幻有,當體即空。又謂此三,相體幻有,性體空寂。若明當體即空,則能不著於相。若明性體空寂,則當會歸於性。總之,雖布施而不住,雖不住而恆施。是為布施波羅蜜。】

  這一條給我們說明『布施波羅蜜』,什麼是布施波羅蜜。第四個,『諸相』,「諸相」是『布施之人、所施之物』。我在布施,「布施之人、所施之物」,我布施什麼,布施一百塊給你,還是布施什麼。『一切者,人是五蘊和合,物則品類繁多。』「一切者」,這個人能夠布施,這個「人」是什麼?「五蘊和合」。「物」,我們布施的東西,布施錢也好,財物也好,飲食、衣服種種的,這些都屬於物。「物則品類繁多」,物就很多,我們生活當中那個物品就很多。『無論施者、施物、受者,莫非因緣聚合,現此幻有,故皆曰非。』佛講「非」就是這個意思。為什麼說非?明明有,怎麼都變成非?非就是不是。人是五蘊和合,品類也很多,無論布施的人、所布施的物品、所接受的人,「莫非因緣聚合」。我們仔細看每一天生活當中,人來人往,我們布施、接受布施的,都是因緣聚合現的相,「現此幻有」。這些相是幻有,虛幻的,「故皆曰非」。所以說非,就是說因為它是幻有,你能布施的、所布施的對象、當中所布施的物品,這些都是因緣聚合所現的一個幻有,所以叫做非,它的定義就是在這裡。

  所以布施,不見能施的我,心裡不要有我布施多少錢給某某人,不存這個相,『是之謂三輪體空』。內不見我,外不見人,中不見所施之物,這個就是「三輪體空」。『輪喻此三,展轉利益』,這個「輪」有比喻的意思,就是輪子一直轉,「輾轉利益」,『不休息』。因此,這個利益是利益無量無邊眾生。所以佛法用這個輪來表法,表法輪常轉,眾生才能得到利益。『此三皆是幻有,當體即空。』這三方面也是「幻有」,「當體」也是空的。『又謂此三,相體幻有,性體空寂。』這個「相」,你找不到它的本體,因為它是空的。好像我們看電視,那個節目很多人,相有,那你要找它的本體沒有。所以,「相體幻有」,幻有,但是「性體空寂」。好像電視屏幕,它空的,它什麼都沒有,空寂。『若明當體即空,則能不著於相。』如果明白當體就是空的,那就能夠不去著那個相。現在相並不是有問題,問題出在我們去執著那個相,這樣產生了問題。『若明性體空寂,則當會歸於性。』如果你明白性體是空寂的,你所有的相也都會歸到性了。『總之,雖布施而不住』,雖然布施,無住,不住相,『雖不住而恆施』。為什麼要「恆施」?不然你又住一個「不住」的相,那又是住相了。所以要布施,你二邊都離了。我們剛開始下手,還沒有辦法離相,你先從著相去布施,先把著空這個門堵起來。你布施、布施,你多念《金剛經》,哪一天你忽然悟入了,那你就施而無施,無施而施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為什麼講持戒修福?修福,你就布施,布施就眾善奉行,持戒是諸惡莫作。所以不著空,不著有,二邊都離了。『是為布施波羅蜜』,這個就「布施波羅蜜」了。如果不是二邊不住,那布施就是布施,不能叫波羅蜜了。

  【十三、常作正念,以為警策。應常存凡所有相,空有同時想。眾生眷屬想。萬法同體想。眾生本來是佛想。若有觀慧而不行施,則等於空談。若但行施而無觀慧,則等於盲修。】

  這一條很重要,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。『常作正念』,要常常做這個正念,『以為警策』,來警策我們自己。『應常存凡所有相,空有同時想。』空有它是同時的,它不是分開的,當體即空。這一切法都是「空有同時」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。『眾生眷屬想』,一切眾生都是眷屬。『萬法同體想』,老子也知道,萬物與我同根。「萬法同體」,這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,跟自己是一體的。『眾生本來是佛想』,眾生本來是佛,沒有錯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人人都有佛性。『若有觀慧而不行施,則等於空談。』你懂得《金剛經》,但實際上你沒有去修布施,那等於落空了,「空談」。『若但行施而無觀慧,則等於盲修。』很認真在布施,但是不學金剛般若,等於盲修瞎練。那個布施就不能叫波羅蜜,只是叫布施而已,你能得人天福報。但是「有觀慧而不行施」,那也不行,你沒福報。所以要福慧雙修,佛叫福慧二足尊,福慧都修圓滿。你修布施,眾生才能得利益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