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六六卷)  2003/11/2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6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鄰次十界第八段,西北方歡喜世界,苦滅道聖諦。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:

  【諸佛子。所言苦滅道聖諦者。彼歡喜世界中。或名入勝界。或名斷集。或名超等類。或名廣大性。或名分別盡。或名神力道。或名眾方便。或名正念行。或名常寂路。或名攝解脫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道是出世間的因行,滅是果,道是因,出世間。『歡喜世界』,世尊也略舉十個名號,第一個名號『入勝界』,「勝」是殊勝,「入」是契入,這是道的名稱。由此可知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、菩薩所行的道門,所傳的道門,所弘揚的道門,無一不是「入勝界」,教導人入殊勝的境界。勝界有絕對的、有相對的,相對是次第的。譬如說,人法界要跟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界來相比,人法界是勝界;人法界跟欲界天比,天界是勝界,我們人間比不上;欲界天跟色界天相比,色界天是勝界;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相比,無色界天又是勝界。這是屬於相對的,比較而說的。無色界天要比聲聞、緣覺,聲聞、緣覺是勝界,狹義。究竟勝界是如來果地,那是等覺菩薩還是不能跟他相比。

  這個地方「入勝界」意思有廣狹不同,但是在本經而論,這個經是大乘圓教,那個勝界是佛菩薩,不是十法界的菩薩,是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,以至於究竟如來果位。所以,這個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法門,無一不是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,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要超越十法界,真正的證入第一殊勝的境界。這部經給我們說了兩處,兩處實際上是一處,華藏跟極樂。經文大部分雖然講的是華藏,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,可是末後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個演出,我們說表演,最後的壓軸戲,最精彩的是在最後。這點我們決定不能疏忽,最殊勝、最精彩,全經的精華在末後一品。尤其是末後一品末後的一章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《華嚴》達到究竟圓滿。為什麼?令上中下根一切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,這是真正令眾生證入第一勝境。

  《華嚴》不可不讀,不能不學,這個話是民國初年弘一大師講的。我在學佛的初期,方東美先生給我講,古大德常說,「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」,這句話顯然含有濃厚引誘的味道,但是這是善意不是惡意,這是真實不是虛偽。世間人迷於物欲,不知道有佛法,接觸到佛法的人,往往也迷於三乘,小果的利益,也疏忽了《華嚴》。實在說這個經的分量太大,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,分量太大的東西,一般人看到不願意學。喜歡簡單扼要,時間短他就學會,就得到利益,這是現代人的習尚,我們不能夠不知道。佛法常說,契機契理,契理固然重要,契機也不能夠疏忽。現在眾生喜歡吃小品的,你看看飲食生意最好的是速食店,你到餐飲店不需要等待,立刻就拿到,簡單,價錢也很便宜,所以生意最好。我們看到許多速食店在全世界有連鎖店,這個經營成功,什麼原因?契機,不是別的,契機,對於現代人來說,投其所好。

  佛教是無比的殊勝,為什麼不能夠發展?不能夠光大?是我們佛門四眾弟子不懂得契機的方法。我們再看看經典上記載的,世尊與他的那些大弟子,這些菩薩、羅漢他們很懂得契機。實在說,我們不如他們,他們能將世尊的教法、教誨傳遍到全世界,流傳到三千年。現在我們接棒了,接了這個棒子要比前人殊勝才好;要不如前人,我們就有罪過了。那變成什麼?一代不如一代,我們比不上上一代,就有過失了。所以,善巧方便是非常重要,尤其契機,要觀察現代人他害得是什麼病?他需要什麼藥?這跟大夫診斷意思是一樣的。先要細心觀察把毛病找出來,然後對症下藥,引導他入勝界。

  在這個世紀當中,如果再往前面推,至少是兩個世紀,西方科學技術逐漸在發達,科學講證據,容易叫人相信,現量境界。古聖先賢的教學,人不在,我們拿不出證據出來。證據是什麼?古書。人都不相信,這是過去的,不是現在的。你說孔子書,真的是孔子說得嗎?是不是後人偽造的?信不過!釋迦牟尼佛留傳下來這麼多經典,懷疑的人非常多。這是釋迦牟尼自己說的?翻譯有沒有經過修改?有沒有加入翻譯人的意思?這樣的疑惑比比皆是,把人的信心逐漸逐漸淡化了。一、兩百年的淡化,到現在就沒人相信了,展開經卷就打很多問號,怎麼能接受?怎麼能理解?怎麼能依教奉行?我們面臨著這樣的時代,這樣的眾生,真叫剛強難化。

 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告訴我:我們今天求學是磕頭禮拜向善知識求法,等到你們真學成了,你們如果要等別人向你磕頭作揖向你求法,佛法就斷了,斷滅了。怎麼辦?我們要向別人磕頭作揖把佛法送給他,他還未必接受。真的,一點都沒錯!我們在形式上雖然沒有磕頭作揖,在心理上確確實實是磕頭作揖,希望他接受這個大法。這個大法無比殊勝,尤其經論上常講「唯證方知」,證就是契入。你只是有信、解還不行,你得不到佛法殊勝的利益,你不能夠生法喜,你不能夠轉煩惱為智慧,所以一定要證。證要通過落實,也就是說,你把你所學的、你所信的、你所理解的,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,也就是說你要做到!這個東西不是講的,是做的。

  佛教我們修行,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,你要認識清楚。行是行為,行為包括三大類,身體的造作,這一舉一動,身業的行為;口是言語,口業的行為;還有念頭,起心動念,意業的行為。身、口、意的行為如果有過失、有錯誤,你把這個過失、錯誤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,這個道理要懂得。誦經、念佛、禮拜、懺悔是不是修行?不一定。如果你是真幹,那是修行,那個沒有錯。你要不是真幹,每天依照這些形式去做一遍,對於自己的行為絲毫影響都沒有,那不叫做修行。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那不是修行,那不是學佛。是什麼?李老師非常風趣,他把學佛顛倒了一下,那叫佛學。佛學跟學佛完全不一樣,學佛是真幹,佛是我們的榜樣,佛是我們的典型,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,要成佛。佛學就不一樣了,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,於自己起心動念、日常生活行為不相干;換句話說,所學非所用,這個錯了。這兩個名詞我們要辨別清楚,佛學、學佛,我們要學佛,我們不搞佛學。

  真正要學佛,下面這個名號非常清楚,『或名斷集』,集是苦因,世間苦因,苦是世間的果報。世間苦果從哪裡來的?從「集」來的,集就是煩惱。煩惱為什麼稱集?煩惱是長時期薰染成的,自性裡頭沒有,真心裡面沒有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妄心裡面就有了,我們要記住佛講的這些名相,妄心,可見得妄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你當真,麻煩就大了。你要是哪天明白了,妄不是真的,不是真的,不要去計較,不是真的,徹底放下,就沒事了,你就入勝界了。

  可是六道眾生不懂得什麼叫虛妄,接觸佛法,天天讀經,天天在這裡研究討論,並不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?果然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他對於這個世出世間一切現相還會計較嗎?還會起心動念嗎?還會有分別、執著嗎?都沒有了。換句話說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,妄心沒斷。染污、煩惱、習氣如果不斷,肯定在增長,自己茫然不覺,真的是在增長。

  我們細心觀察,觀察別人,人看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過失,看別人容易。看到別人煩惱習氣增長,回過頭來看自己,把外面境界當一面鏡子,這個鏡子最重要是照自己,我自己是不是跟他一樣迷惑?是不是像他一樣的不知不覺?天天為外面境界染污,染污到非常嚴重,在一切時一切處,處事待人接物之間,都能覺察到他這個煩惱起現行。現行,佛法說叫花報,我們中國世俗裡頭說叫現世報,來世果報。現在在這一生當中,得不到清涼自在,得不到煩惱輕、智慧長,來世問題就嚴重了。就好像植物開的花不好,農夫就知道,今年收成不好,花不好,收成是果,結的果一定不理想;花開的好,心裡歡喜,今年一定豐收,結果殊勝。我們學佛有沒有在這些地方留意?是不是天天反省?

  佛菩薩教導我們,每天早晚課誦必須要做。做早晚課誦的意義在什麼地方?那是教育,佛菩薩、聖賢對我們的教誨。早晨讀經,聽訓,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對人對事對物,要記住經典的教誨,不要違背。是善的,要做到;不善的,不但不可以做,連念頭都不生。見到一切不善,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這是智慧;要如如不動,決不放在心上,這是功夫。功夫就是禪定,禪定是不被外面境界誘惑,智慧是對外面境界一切邪正、是非、善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不能不知道,這個叫修行,我們這堂早課沒有白做,提醒我今天一天依教奉行。晚課是反省、是檢點,我今天一天待人處事有沒有違背佛陀教誨?如果有違背,趕緊改過來,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。

  一個人要是真幹,三年,你雖然不是聖人,你夠得上是賢人,這叫真修行。所以早晚課不是做樣子,敷衍佛菩薩的。好像我不做,不做就不好意思,人家看到「你看,他早晚課都不做」,其實做只做個樣子,形式跟實質不相干,我們一般人講口是心非。口裡誦經念咒,心裡還胡思亂想,這有什麼用處?所以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但是道場,道場重實質也重形式。形式是什麼?形式是表演,是接引大眾的,自利利他,實質自利,形式利他。誠於中而形於外,我內心真實,表演就逼真,這個表演能覺悟眾生。眾生天天在這裡看,不是看幾次他就覺悟,他的煩惱習氣很重,往往這個表演需要看個幾十遍、幾百遍、幾千遍,他真的悟入了!他才能明瞭。

  菩薩有耐心,我們要學菩薩的耐心,所謂是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」,天天在這個地方認真表演,不要去問有幾個人看到我們表演覺悟了,不要去問這個。天天給一切眾生種善根,天天給一切眾生聖教正法的薰習。我們能這樣幹,煩惱習氣染著才能夠漸漸淡化,戒定慧三學一定相對的往上提升。這個道理、事相可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每天反省,確實自己有進步,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裡面就生法喜,不亦悅乎!法喜充滿!這就是受用。受用,自自然然就在那裡演!

  佛教眾生有所謂「三轉法輪」,法輪是代表教學,三轉就是三種方法,第一種「示現」。就是我們天天做,自自然然產生影響力,會影響我們的家人,會影響鄰里,我們的鄰居、街坊。歲歲月月我們這種真實的演出不間斷、不夾雜,三年五載,就變成這個地區的風俗,移風易俗,有這麼大的效果。如果世世代代有傳人,這個影響的面愈來愈大,影響的時間愈來愈長,無量功德。這是第一種方式。

  第二種方式,確實受了感動,看到你這個道場,看到你這個佛弟子、佛教徒,你的起心動念,你的言語造作,你對人對事對物,長期觀察,他感動了。你們是好人,你們是善人,我要向你學習,希望你能教我,這就入第二個階段。我們講的緣成熟了,緣成熟了要教他,「勸轉」,要勸導他好好的學習。

  第三種方法「作證轉」,我們勸導他,這是講解,還要拿證據給他看,他相信了,這是最有力的教學方法。釋迦牟尼佛自己舉例子說了,我勸你們斷煩惱,我的煩惱斷了;我勸你們求智慧,我的智慧開了;我勸你們布施積德,我的福德圓滿了,自己現身說法。你要真幹,水到渠成,果報就現前!你要叫人看,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報?修來的。原來一點福報都沒有,修來的。他修能得到,我修也能得到,一點都不錯。所以你要真修,真修就能改變你自己。我們自己毛病習氣很重,什麼原因?沒修!這些年來你還不錯,挺認真在修,改一點了,修得不夠!是改了,改得太少,不理想。這樣子是什麼?你度自己,往生沒有把握,福報不能現前,現前是一點小福報,不能現前,不能影響別人;換句話說,不能叫別人看到你會生信心。這是我們自己沒有認真學,沒有好好的學。如果大家天天能夠反省檢點,改過自新,那個進步不得了。你肯幹,你一定得佛菩薩加持,諸佛護念,天龍善神擁護你,為什麼不幹?

  淨宗修行五個科目,簡單扼要。往年我在洛杉磯弘法,住在印海法師的道場,印海法師對我非常好,我們兩個也同年,他月份比我小。他對我們淨宗修學的五個科目,他很讚歎,他說:淨空法師,你這五個科目簡單明瞭,容易學。我們的科目確確實實的,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這每個人都能夠記得,都能夠理解。換句話說,信、解有了,行疏忽了,在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跟它相不相應?我們的念頭相不相應?言語相不相應?造作相不相應?果然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五個科目,這叫真正修淨行、修淨業,這叫真正念佛求生淨土!這在《華嚴》裡面我們得到證明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特別是在「名號品」、在「四諦品」,我們得到很大的啟示。任何一個科目無不是周遍法界,無不是遍融一切,一斷一切斷,一悟一切悟,一成一切成。

  所以,這第三個名號『超等類』,「超」是超越,這個地方「等」不是平等,這個地方「等」是多,等等,無量無邊的類別,統統都超了。出世間法有大乘、小乘,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這是佛教。除佛教之外,世間宗教,大大小小的宗教幾百種之多。我們常講六大宗教,那是歷史比較久,信眾比較多,遍布全世界。小的宗教信仰在一個地區的,信仰人不多的,你要是統統算起來,幾百種之多。世間法裡面,類別就更多了,人道以外還有其他的五道,十法界裡面還有其他的九法界,類別太多太多了,哪裡說得盡!道諦能超越,修道就能超越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三句,從第三句看起:

  【或名超等類。】

  『超等類』含有更深的意思,就是在修學的法門,法門無量無邊。這個法門,這是講《華嚴》,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幾乎一致都肯定,《華嚴》這部經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根本法輪。根本法輪的意思就是基本的課程,其他一切法門都是這個法門某一部分的詳細說明,所以稱為枝葉。好像一棵大樹,《華嚴》是根、是本,其他的法門是幹、是枝、是梢、是葉,都不離根本,都是來輔助根本,使這個根本無比的殊勝,枝葉茂盛,花果繁多。這個說法在佛門裡面,千百年來被大家一致公認,所以這個經教「超等類」。超越一切宗派,超越一切法門,尤其末後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樣就變成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了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,達到了頂峰。

  古人也常說,讀《華嚴經》能夠拓開心量,拓開視野。心量大了,無論看什麼事情就看得很深、看得很遠。《華嚴》是講大世界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法身,這個世界不是別的世界,叫法界,法界裡面融合無量無邊的世界,成為一界,一法界。你說這個心量還得了嗎?所以,在現代這個社會,由於科技發達,交通便捷,資訊普遍,把地球縮小,很多人講地球村。我們居住在地球村,起心動念要想到整個地球上眾生的利益,這就對了。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才能和睦相處,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安定。

  和平安定是繁榮興旺、幸福的基礎。如果這個地區動亂、不安定,沒有和平,怎麼能興旺?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是人心惶惶,沒有安全感,當然衰落。要達到安定和平,共識非常重要。《華嚴》來幫助我們建立這個共識,是無比殊勝的教材。這個經典裡面的中心理念就是宇宙是一家,法界是一身,正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。沒有私心,念念為社會,念念為眾生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,為自己是真正害眾生,害眾生就害自己,自他兩害!為一切眾生,自他兩利。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學到了,確實超越。

  這個經愈往下面學習,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白。現在可惜的,就是宣揚的人太少了,這麼好的東西,就是缺乏介紹人,沒有人介紹,沒有人說明。我盼望我們同學,無論在哪個地方,你學了之後,你有了一點心得,得到一點實際的好處,心量拓開了,放下自私自利。古人講「與民同樂」,現在在《華嚴》境界裡頭,是與遍法界、虛空界一切眾生同樂;上跟十方諸佛,下跟三途眾生,不但有情,還跟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同樂。你看看這是什麼境界?超等類!這是佛道,這是菩薩道。再看第四句:

  【或名廣大性。】

  清涼大師有註解,我們看一看,「道名廣大性者,無不在故」。註解雖然很少,真的,義趣給我們說破了。『廣大性』是什麼性?佛性、法性。佛性是能證,法性是所證,能所不二。如果沒有法性,沒有所證,能性就不顯了,它沒有能力了。法性幫助佛性,讓佛性顯示出來;佛性證明法性,法性是真實的理體。誰能證實?誰能契入?佛性。佛性跟法性不二,一個性。這個性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它是宇宙的真體,宇宙是從它變現出來的,它能現。能現,這個性是真的,為什麼?它永恆不變,不生不滅。

  自性沒有大小,如果有大小,它就對立了,它就有障礙了,沒有大小、沒有先後。沒有大小,就是沒有空間,我們不能說超越空間,超越空間,那空間還真存在,沒有空間。超越時間,那時間也還存在,你還承認有時間,沒有時間。沒有空間,沒有時間,時空裡面一切都沒有。這裡頭什麼東西?只有夢幻泡影。時空也是夢幻泡影,都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是能變的法性。所以,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這個諸法就是一切現相。一切現相的生起是什麼?是心性所現。心性為什麼能現?沒有理由,法爾如是。這才叫真的,這真相,這才叫虛妄;如果有個理由現,就不能叫虛妄了,沒有理由是虛妄的。你晚上做夢還有理由嗎?沒有理由。沒有理由,現在人去想,要把它想個理由,想的人不一樣,所以理由就很多。各人執著個人的理由,理由是妄想,那個現相是幻相,你不是自找麻煩!

  所以,佛菩薩告訴我們,這個事情想不得!想全是妄想,妄想怎麼能夠明瞭事實真相?只有真才能夠明瞭真,妄不能明瞭真。真是什麼?真心離念,你要把所有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真心現前,這個事情就明瞭了,你就清楚了。清楚之後是什麼樣子,說來我聽聽,佛說了,不可思議。這個話不是騙人的,真的。真相是不能思,不能思就是不能起心動念、不能分別執著;不能議是不能說,事實就在眼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控制,你不能佔有,了解事實真相,你在現相裡頭得大自在,在現相裡面得真安樂。

  佛這個話說盡了,字字句句是真實話,是真言,沒有一個字是虛妄的,這是把事實真相真叫和盤托出。你為什麼不懂?不懂就是因為你有妄念,也就是說,你分別、執著沒有放下。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懂了。懂了,你就會表態了,就像禪宗大徹大悟,你會生大歡喜,手舞之、足蹈之,那是表態。無量劫來蒙在鼓裡頭,今天突然之間明白了,真的明白了。這種境界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
  自性,性才是真正的自己。真正的自己有多大?古人說得好,「大而無外」,無外就是找不到邊,沒有邊,「小而無內」,所以大小就沒有了。你能不能體會到?對立永遠沒有了。一念不生,哪來的對立!生了一念就對立了。為什麼?一念跟沒有一念對立了,有念跟無念對立了,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對立、沒有矛盾、沒有疑惑,本來無一物。宗門大德說「說似一法即不中」,這就是「言語道斷」。你能說得出,不是的。所以,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,他老人家最後的表態,說得好,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,如果有人說佛說法,叫謗佛!這個話的意思深了,太深了。

  佛四十九年把真實法完全顯示出來了。所以你要懂得四十九年他示現的、他所說的,那是善巧方便,那是一種奇妙引導的方式,你能隨順他的引導,你就能悟入真實,這個法子太妙了。這個法子決定不能執著,為什麼?這個法子不是真的。真的沒有,他能夠引導你入真實,所以佛才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真正覺悟的人告訴你,契入真實應該怎樣修學?他會告訴你,放下,這就是把祕訣傳授給你了。放下!放下!還要放下。下面一個名號:

  【或名分別盡。】

  『盡』就是徹底放下了,放下『分別』。「分別」裡面當然包括有妄想,當然包括有執著,說一個,三個都在裡頭,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!話說得容易,實際上不容易做,什麼原因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無始劫來薰修成的,根深蒂固,哪有那麼容易放下!執著放下,我們知道大乘經上佛常講的,六道輪迴沒有了。這三大類的煩惱,分別要放下了,十法界沒有了;妄想要放下了,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菩薩階位沒有了。後面剩的就是一個究竟的佛果。這究竟佛果還要放下,如果有究竟佛果,你還是沒有放下,你還不能證得究竟。證得究竟要究竟放下,那個境界真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可思議。這才真正是究竟圓滿。

  《華嚴經》對這個道理、對這個事實真相、對這個境界說得很多、說得很清楚。這個經的分量大,長說細說,對我們這種中下根性的人來講,非常有受用。明瞭之後你要真幹,真幹就在這個「盡」字,盡就是放下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什麼?就是學放下。我常常提一個綱領給同學們做參考,自私自利要放下,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,這是業障的根源,所有一切的罪業都從這裡生的。自私自利,從這個地方生起控制、佔有,不知不覺想控制、想佔有。因為你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根,你生生世世會跟別人競爭。競爭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升級就戰爭,生生世世你總沒有辦法避免爭。於人相爭,爭就樹敵,不管你是爭贏了或者爭輸了,跟眾生都結了怨了。這一結怨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你麻煩大了,你苦就多了。所以果報生生世世不如意,原因在這裡。

  你學了佛,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這個教誨是真實教誨,你明白了、你覺悟了,你把那個爭的念頭放下了,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你只要能做到這八個字,恭喜你,你法緣殊勝。不但你在地球上,你就是走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眾生都歡喜你,為什麼?你不跟他爭,你無求,換句話說,你對他只有利,沒有害。只有幫助,沒有障礙,人家怎麼不喜歡你!世出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會尊重你,這個人才叫真正覺悟了,不再迷惑了。這個事情不在言說、不在討論,要在落實,你才能得受用。

  念念還放不下自私自利,還放不下控制、佔有,放不下名聞利養,放不下五欲六塵,那就是你控制佔有的對象。有意無意自自然然跟人家發生衝突,造成對立,這是違背自性。你看看如來法身菩薩,他們是什麼個樣子?他們六根對六塵境界,無論世法、佛法不起一個念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一樣他不通達,沒有一樣他不明瞭。為什麼?他沒有障礙。他沒有空間的障礙,十法界依正莊嚴,法界虛空界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,沒有一個不明瞭,統統明瞭,智慧現前。雖然通達明瞭,他如如不動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這就是人家能守住自性。我們凡夫最大的缺點,一切罪業的根源,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這佛在經上常講的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他真如跟自性融合成一體。

  我們要多想想,佛在經上教導我們「深解義趣」,這個深解不是妄想。常常想到經上這些開示,不可以研究,就是想到佛說的這些話念念不忘,把所有一切雜念放下,讓心專注在這幾句話上,這就是修禪,這就是禪定。時間久了,不定是什麼個緣分,你忽然悟了。你要記住,佛這些話不可以研究,研究,你就不能開悟。常常想著,這叫疑情,小疑則小悟,大疑則大悟,不疑就沒悟,你就沒有法子入進去了。這個疑不是懷疑,叫疑情;佛所講的當然是真的,我程度不夠不能理解,這叫疑情。

  譬如佛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,宇宙之間沒有大小,我們看到明明有大小,他怎麼說沒有大小?真的沒有大小。大小,是你看錯了,是你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幻相,不是真的。事實真相裡頭沒有大小,它小中有大,大中有小,哪來大小?小能容大,芥子能容須彌山,這已經很不可思議了。可是佛在《華嚴》裡面告訴我們,微塵能容世界,這簡直不可思議。在一微塵裡面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諸佛剎土並沒有縮小,微塵沒放大,告訴你沒有大小,沒有大小就是沒有空間。同樣在這一微塵裡面,能看到過去無量劫,能看到未來無量劫,這告訴你沒有時間,沒有前後就是沒有時間,一真法界,統統在你面前。

  這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想去研究思惟,想不到,做不到的。所以不要思、不要議,常常有這樁事情放在心上,這叫疑情。時間久了,不定什麼緣分觸動了,一下就開悟,悟了你就契入了。契入之後,別人要問你,你跟諸佛回答一樣的,不可思議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你也會是這樣告訴人,那是宇宙萬有的真相。所以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盡了,這個境界才能現前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盡,這個境界你只是聽說而已。

  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時候盡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就入這個境界了。這時候執著盡了,分別盡了,妄想還沒盡,妄想就是無明,破一品,還有殘餘。這時候不在十法界了,因為十法界是分別、執著變現出來的,你分別執著沒有,盡了,十法界沒有了,一真法界,華藏、極樂!到華藏、極樂沒有別的,要把妄想斷盡。破最後的妄想不在十法界,就像世間讀書一樣,讀小學好比是斷執著,執著斷盡,小學畢業了,不再回到小學,念中學;中學裡面斷分別,分別斷盡,不在中學了,離開中學念大學去了;大學裡面要把妄想斷盡,妄想盡了,大學畢業了。諸位從這個淺顯比喻,你就明瞭了。因為我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所以才有六道,才有十法界。永嘉禪師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夢裡是不覺,你有分別、執著,明明有六趣。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覺後是什麼?你能把這些煩惱習氣盡了,十法界、六道沒有了。

  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煩惱、菩提,體就是佛性,煩惱要是斷了,佛性不就斷了,哪有這種道理!轉變。覺了之後,煩惱轉變成菩提,相宗裡面講「轉識成智」,轉過來了,所以佛菩薩高明之處就是會轉。這個境界是虛幻不實,好轉,它要是真的,你就轉不了,不是真的可以轉。轉從哪裡轉?在念頭上轉。為什麼在念頭上轉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這是佛知佛見,這是諸法實相。相是夢幻泡影,夢幻泡影從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,你的心想不善,就是六道三途,你的心想善,就是四聖法界。我們要把心想善與不善統統斷掉,你就超越十法界了,超越十法界,你就回歸到自然,回歸到自性。

  自性有沒有相?有相。有體,體自然現相,哪有體沒有相的道理?古人用黃金來作比喻,金是體,相是器,用黃金做成許許多多藝術品、工藝品,它的體都是黃金。我這統統不要了,不要,有沒有相?有!黃金一塊有一塊的相,一坨有一坨的相。那個相沒把它滅掉,滅掉了,滅掉了黃金沒有了。實在講,你把它滅掉,黃金還是有。無非是它變成了微塵,現在人講變成了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分解了;分解了它還在,它永遠不會滅。能現的性識不滅,所現的幻相也不滅。幻相只有變,這是講因果,因果有轉變、有相續、有循環,有這三種現象,它不滅。性不滅,相不滅,因果也不滅,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不能不謹慎!

  你有念頭,你有思想,你為什麼不想善的?古人常常教我們「止於至善」,什麼是至善?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是至善。你要是真正讀《華嚴》,真正理解《華嚴》,你會承認,這是真正的至善。世出世間確實再也找不到了,講得這麼圓滿、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聽了的人縱然煩惱習氣很深很重做不到,後頭有「導歸極樂,帶業往生」,你看看對於業障極重的人還有希望,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自古以來,學《華嚴》念佛求生淨土,在家出家,我想這些人是菩薩示現!《華嚴》今天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最後修行什麼?修行帶業往生,穩穩當當,證得究竟圓滿,不可思議,要「分別盡」!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淡化,盡量的把它降低,我們修行就有成績可觀,境界會一年比一年好。現在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