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五三卷)  2006/11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5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我們接著講法身不朽,涅槃八味,接著看第七。第七是「不動」,寂然不動,妙絕無為。這個意思跟中國道家所說的非常相似,在佛法裡面就是定功。這個定功不是普通的定功,就像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「首楞嚴大定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師子奮迅三昧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寂然不動,妙絕無為,說明這個大定是自性本定,不是修得的,所謂是性定。你見性之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如果不是這樣的,涅槃八味如果少一個,你沒有見性。涅槃跟見性是一個意思,法性本來具足的。佛在「出現品」裡面講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,自性本定是德,確實是如如不動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還是屬於修定,不是性定,性定是寂然不動。

  我們現在迷失太久,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教我們回歸自性,就像禪宗裡面所說的,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回來,那就行了。本來面目是什麼?法性身,不是這個肉身,法性身。法性身就叫做法身,法身決定具足八德,八德就是涅槃。我們前面學過的「常住、寂滅、不老、不死、清淨、虛通」,接著看這裡「不動」,最後是「快樂」,涅槃樂。

  我們學佛的同學也常常聽說,佛家教學的目的是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這個話我們聽得耳熟,一般人也都能說得出來,可是得樂到底是什麼樂?是涅槃樂,不是普通的樂,不是人間之樂,也不是天上之樂,也不是四禪天禪味之樂,是如來果地上大般涅槃之樂。這個就很不好懂,為什麼?不要說我們在這一生,可能我們在生生世世許多生中,也沒有遇到一個證般涅槃的人。不但大般涅槃沒有遇到,連偏真涅槃阿羅漢也沒遇到,你怎麼能體會到涅槃之樂?可是這個地方八個字的形容,實在講是給我們透了一點訊息。

  寂然不動也不好懂,古人用比喻跟我們說,像水。深山裡面你見到一潭水,面積不大,一潭。水非常清,因為它沒有污染,從水面上就一直看到水底,清清楚楚,毫無污染。這個水平靜,沒有風。我們的真心、我們的本性就像這個樣子。現在麻煩了,現在是一切時中,就是睡覺也不行,為什麼?睡覺會作夢。夢是哪裡來的?夢是心動來的,所以你心沒有靜下來。如果心靜下來,妄念不起了,你睡覺就沒有夢,睡覺作夢還是妄念在起作用。所以身體是在休息,意識沒有休息過,都還在起作用,這才叫剎那不住;住就是停的意思,從來沒有一剎那停過。停就是不動,停就是定功。

  所以世尊跟我們講,世間人修行,修禪定,真正得到禪定,過去諦閑法師告訴我們,諦老在香港住了不少年,常常給我們說,他在晚年八、九十歲的時候,告訴我們。他一生當中,對於中國這些修行人,得禪定的他見過,聽說的當然更多了,親眼見過,開悟的沒有。但是修禪如果不開悟,出不了六道,不開悟出不了。要開悟才算數,才算是成就,不開悟不算成就,那個功夫就很不得了。

  三界裡面禪定功夫淺深分八個等級,佛門裡面常講四禪八定。四禪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果報在色界天;八定就要再加上四種,那就更深一層的定功,果報在無色界天,不是在欲界天。因為得到禪定的人,欲是動的,愛欲,煩惱習氣再多,用這個名詞全都包括。得到禪定,愛欲就被控制了。就像水,愛欲是波浪,波浪有小波浪、有中波浪、有大浪,這是形容什麼?形容我們念頭在起伏。

  平常沒有什麼刺激你,你的欲望也不大,很容易滿足,真正做到於世無求、於人無爭,你的波浪就很小,還是動的。這個我們自己知道,念佛的時候會夾雜妄想,晚上睡覺會作夢,這就是有小波浪。如果我們對世緣分別執著很重,一心一意要去追求,那就於世有求,在這個世間有求,於人當然就有爭,所以競爭。你的波浪就大一些,你跟知足常樂的人比的時候,一比就比出來了,他的心比你靜。如果有更大的欲望,現在人是有更多的事業,你一天到晚都在擔心,你有憂慮、有牽掛,你有許多的事情放不下,那叫大風大浪。

  心就像水一樣,浪愈大,煩惱愈重;煩惱重,智慧就沒有了。諸位要曉得,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就跟水一樣,水在起大浪的時候,照的作用都沒有了,水在小浪的時候還能照得很清楚。像我們在香港隔海看九龍,香港這個海不大,是個海灣,有沒有浪?有,小浪。你在對面,看到九龍這些大樓的倒影清清楚楚。如果我們這裡掛上三號風球、四號風球,大風浪來的時候,對面倒影什麼都看不到,又何況是狂風巨浪。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社會裡面,念佛的人比社會一般的人心要清淨一些。縱然是有很多事情不能放下,你有很多事業,可是比起你的同行,你比他們的心要清淨。為什麼?長時期讀誦經典,接受佛陀的教誨,多少都會有些利益。其他宗教也不例外,真正學經教的人,心都會比較清淨。

  經典裡面的意義深廣都是無盡的,你的功夫淺,你所體會到的義理也淺;你的功夫深,你體會到的義理也深。所以同樣一部經,每天念,念一輩子不會感覺到疲厭,這叫經典。世間的這些書籍,往往看一遍、二遍,不想再看了。世界名著,文學的作品,看個十遍、二十遍那不得了,再不想看了。唯獨經書讀不厭,這什麼道理?說老實話,外國人不懂,真正的原因,經典是從這些聖賢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

  自性是寂然不動、妙絕無為,無為而無所不為,無所不為而無為,這叫妙絕。無為不是什麼都沒有,確實在性裡面什麼都沒有,相裡頭什麼都有。相上雖然什麼都有,再細心去觀察,所有的現象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雖了不可得,它又會興起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妙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跟一真法界不一而不異,不能說一樣,也不能說兩樣。這什麼意思?在相上說,不一樣,在性上說,沒有兩樣。古人講水即是波,波即是水。波跟水,一個是靜的,一個是動的,不一樣,可是它的性是一樣的;靜是實性,動還是實性,實性不變。我們要細心去參究、去觀察,一法如是,一切法無不如是。

  所以這個不動,我們要知道它是自性本定。那是不是我每天盤腿面壁?不是的。這種定,大乘教裡面所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經上講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「那伽」是梵語,意思是龍、是象,龍我們沒有見過,象見過。你看大象,身體也大,腿也粗,牠站著也好,坐著也好,走著也好,牠的動態很穩重,是個定的相。所以佛菩薩為我們說法,常常舉龍象來做比喻。你看牠無論哪個動作,慢慢的,牠不浮躁,非常的穩重。

  所以性定跟修定不一樣。修定是我們初學,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本性都是不動的,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本來是這樣的。可是今天我們迷失本性,表現在外面是習性,習性是動的。本性裡頭沒有善惡,本性裡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現在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妄想。妄想是小風小浪,分別是中浪,執著是大浪;換句話說,妄想是微微的動,分別就起了波浪,很嚴重,到執著是最嚴重,波濤,大風大浪。我們現在是這種情形,那就得修定,不修是沒法子的。怎麼修法?要把我們的欲望放下,心就會定了。所有一切的煩惱習氣,這個不定你去多想想,它的根是什麼?總離不了欲望。欲望的對象太多,世尊把它歸納起來,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世法出世法就說盡了。我們對財色名食睡還有沒有欲望?有沒有貪求?我們現在有身體,有身體這是不能夠避免的,佛教我們怎麼樣?適可而止,知止、知足,知足就常樂。

  財不必積,每天生活費用不多,尤其是修行人,真放下之後,一天吃一餐就夠了。為什麼?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好像汽車要加油一樣,沒有能量它就不會動。人身體是個機器,這個機器需要能量補充。每個人身體體質不一樣,就像車一樣,有的車耗油,有的車省油。我們人的體質也一樣,修行的人就省油,不修行的人耗油,一天吃三餐還不行,還要吃幾道點心,他才能維持他的能量。修行人一天一餐夠了,簡簡單單,他需要的少,為什麼?消耗少!能量消耗到哪裡去?我們不能不知道,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。妄想多,大風大浪,如果他沒有這個補充就沒有法子。修行人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,心地很平靜,心平氣和的人消耗量就很少,所以每天一點點他就行了。工作妨不妨礙?給諸位說,不妨礙。

  早年我跟李老師十年,三十一歲到四十幾歲的時候親近他老人家。我親近他那一年三十一歲,他好像是六十九歲。他在台中辦個蓮社,又辦個慈光圖書館,辦兩個幼兒園,辦一個養老院,還辦一個醫院,自己又在兩家大學裡面教書,還在奉祀官府擔任主任祕書,你就曉得他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少。這個人又非常認真負責,所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。工作、教書,還要講經,還要教我們這些學生。講經是每個星期講一次,教我們這群學生,每個星期也是一次,三個小時。星期五晚上要跟我們上三小時課,星期三晚上講經兩個小時。他的中醫也是一絕,還有很多人去找他麻煩,請他看病。所以李老師當年在台中,我認識他的時候,要想跟他見一面,要一個星期之前預約,他才能把時間排給你,臨時去找他是決定見不到的。三、四天之前跟他約都沒辦法,至少是一個星期前約定。

  這個老人一天吃一餐,吃多少?一碗飯或者是兩個小饅頭,不是很大的,小饅頭,很簡單,兩個菜,那麼簡單的生活。他的工作量我們細心去觀察,五個人的工作量,換句話說,一個人要做五個人的工作,他每天吃一餐,就吃那麼一點點,身體健康。七十歲的人,你看他頂多像個四、五十歲的人,八十歲的時候,你看他也不過六十歲。我在台中學他,我工作量沒他那麼多,我學吃一餐,很好!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的多,他一餐兩個小饅頭,我要吃三個小饅頭,比他多一個。那個時候他的生活費用一天兩塊錢(台灣錢),我一天要三塊錢。當時台灣錢大概跟美金比是一比三十八,一塊美金是三十八塊錢。所以李老師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不超過兩塊美金,我的一個月生活費用至少需要三塊美金。

  這就是說明,我們的能量、我們的營養消耗到哪裡去了,這個你要知道,妄想。不妨礙正念,正念消耗的能量不多,妄想消耗能量太多了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在飲食方面的攝受,你就心裡有個底子,不能勉強。要是勉強學,你會傷害身體,為什麼?你的身體一天需要消耗那麼多能量,你補充不足,你的身體會衰下去,你就錯了。應該怎麼學?減少妄念。真正能做到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,你的生活自然就淡化了,在這種心態,消耗的能量就愈來愈少。所以,李老師他那個功夫確實是出家人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僧團裡面的人就跟他一樣,每天自行化他,日中一食。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,祕訣就是要把妄念減少,你說生活多簡單。

  衣服,有幾件衣服常常能夠節儉使用它,至少可以穿十年,十年不要添衣服。居住,一個小茅蓬足夠了,可以遮蔽風雨就行了。生活愈簡單,你的心就愈清淨,心愈清淨,身體就愈健康,為什麼?你的身體裡面五臟六腑起的作用就正常。暴飲暴食,這個對自己講是不自愛。貪吃,口味好,懂得口味的是誰?舌頭,食道咽喉下面就不知道味道了。可是你吃的東西吃得太多、吃得太雜,甚至於不衛生,對你的腸胃負擔很重,自然影響你的內臟,人的疾病就從這兒來。妄念多決定影響身體兩個系統,一個是消化系統,一個是血液循環系統,這兩個系統都受到妨礙。所以古人講一句話非常有道理,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我們的飲食起居不能不注意,只要自己稍微謹慎一點,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疾病,保持你的健康,身心健康,精神飽滿。

  有緣,佛法講緣分,有緣要幫助眾生,佛法裡面幫助,最重要的是教化。實在講教化眾生的工作,大乘修行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沒有中斷的。沒有言教,有身教,你自己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一舉一動都能做別人的好榜樣,這是身教。怎樣才能做別人的好榜樣?佛家講持戒、修定,就是好樣子。所以,我們最近這幾年來特別強調,勸勉同學從弟子規落實,從感應篇落實,從十善業道落實,出家的同學再加上沙彌律儀。所以出家人基本的修學科目,四門,就像一張桌子四個腿,你說多穩當;在家人至少要修三個科目,鼎之三足,它不會傾斜,這是性德。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?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,到你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就知道了。

  所以這是性德,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我們迷失了。現在要見性,要跟性德相應,那就大有助於見性。佛菩薩給我們表現的,無論在生活上的表現、工作上的表現、待人接物上的表現,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我們要依照這個方法來學,就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,在淨土裡面講,幫助我們得清淨心。心淨則佛土淨,這個道理不能不明瞭。從這個之後,我們才能夠慢慢向上提升,提升決定要靠經教來幫助,特別是現代的社會。現在的社會染污比過去嚴重太多,超過十倍都不止。不要說很長的時間,我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,今年二00六年,剛好三十年,中國說三十年是一世。你看我們寫這個字,世界的世字是三個十,三十年是一世。三十年前的香港跟今天不一樣,我們想到再往前推三十年,六十年,跟現在比,你就曉得六十年前的人很淳樸。

  如果我們捨棄經教,古人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我們不能不接觸社會,社會是個大染缸,沒有能力免疫,決定受染污。如果不接觸這個社會,我們找一個山上去修行,跟大眾脫離,山上蓋個小茅蓬,或者是住在山洞裡面,與外面統統隔絕,離開經教,跟無明接近,不會開悟。所以你想想看,接觸社會就是掉舉,不接觸社會增長無明,都不能成功。所以一定要讀經,要誦經,要聽教,幫助我們明瞭實相,幫助我們開悟,道理在此地。

  經教的作用很廣,在我們初學,作用就在此地,幫助我們明瞭理事因果的真相,我們才真能放得下;逐漸的提升,幫助我們悟入真實,它有這樣大的作用。到我們證果的時候,經教又給我們做證明,我們所證得的境界跟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,一樣,正確的;不一樣,那我們走錯路。所以它的作用很多,各個階段都有大用處。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幾分鐘。

  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看涅槃最後的一味,「快樂」,無生死苦,有真常樂。這個八句乍看好像不難懂,實際上它的意思太深,確實不好懂。為什麼?這些事情就在眼前,真的是眾生迷惑而不能夠證得。此地這個快樂,絕對不是我們一般感官裡面所謂的快樂。這個快樂是什麼?就是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,苦樂二邊都沒有,那才叫真正的極樂。

  大乘教裡面佛常說,樂是壞苦,不是真樂。佛給我們講世間苦,把世間苦歸納為三大類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這三大類。這三大類是在三界裡面,欲界眾生從六欲天一直到三途統統都有,有苦苦,有壞苦,有行苦。什麼叫苦苦?佛舉了個例子,八種,實在講是無量無邊,歸納為八類,這個八類是苦苦。八類前面四個,沒有一個人能免得了的,生老病死,哪個人能免得了?生的時候苦,老苦、生病苦、死苦,這是我們的身命。除這個之外,有「求不得苦」,你欲望很多,求不到,所以求不得苦。有「怨憎會苦」,冤家對頭,你沒有法子,不願意遇到還偏偏遇到。再一類是「愛別離苦」,你所喜愛的東西保持不住,你喜愛的人偏偏在遠方工作,不能常常在一起,你心愛的物也沒有辦法跟你常在一起。

  我們舉個很明顯的例子,富貴人家在許多名勝地區,風景優美,建造的別墅。非常喜愛,可是怎麼樣?自己工作繁忙,建造的別墅沒有時間去住,還請兩個工人去照顧房子,給他工錢,讓他看這個房子、打掃環境,那兩個人真正有福報。這兩個人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。而所有權的這個老闆,一年難得來住一天,這是什麼?愛別離。你喜歡這個地方的環境,喜歡這個房子,可是偏偏就沒有空來住,你在商場上、工作上繁忙。我在年輕的時候還看到有個大財主,那時候我在台灣,他在陽明山建了個別墅,很漂亮,風景優雅,聽說這個主人一生只在那裡住過一晚上。我曾經到那邊去參觀,在那裡面吃過一餐飯,說主人一生只在那裡面住過一晚上,愛別離苦。這都是人難免的。

  最後一個,「五陰熾盛苦」。這八苦前面七種是果報,果,這一條是因,所以佛說法總是有因有果。前面為什麼有這七種苦?因就是五陰熾盛。五陰是什麼?色受想行識,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的苦果都是我們身心造的業報。色是講身,色身,受想行識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。受,我們感受,感受有苦樂,感受苦樂馬上就有反應,樂生貪愛、貪戀,苦生怨恨。好了,你看一接觸煩惱就起來,煩惱起來,苦果又要加深,不會減輕,會加重。想是妄想;行是不能間斷,念念不斷;識是講含藏,這些業習種子統統都藏在阿賴耶識裡頭。阿賴耶識好像是個倉庫一樣,藏了這些因,來生比這一生更苦,這肯定的,一世不如一世,麻煩可大了。這是苦苦,這一類我們統統都有。

  第二種,壞苦,我們有,得要受。壞苦多半是從物質上來講的。我們肉體也是物質,一年比一年衰老,就是一年比一年壞,變壞了,這是我們身體上的壞苦。我們的居住環境、所使用的物品有成住壞空,成住的時候很歡喜,壞的時候就苦了,就感到沮喪。現在最明顯的,一個是你家裡用的傢俱,買來新的很可觀、很歡喜,用上幾年舊了、壞了,得又要換新的。房子住上二、三十年,不是要翻修就是拆了重建,這壞苦。現在人跟中國古人觀念不一樣,古人建一棟房屋最低限度可以使用三百年,換句話說,一代一代傳下去可以傳十代。現在人的觀念跟從前人不一樣,現在要常常換新,所以建築物大概都不可能超過一百年,就要拆了重建。因為現在科技發達,技術比從前進步,從前建得堅固,房子能使用三百年。現在到中國,你還看到老的房屋,我前年去遊覽黃山,順便看皖南。皖南聽說有十幾個舊的村莊還保存著,這個舊村莊裡面的建築都三百年以上。

  看看古人居住的環境,用的傢俱是紅漆傢俱,桌子、椅子至少可以用一百年。如果像這樣,做傢俱的生意就沒法子賺錢,所以現在東西做得好看,但是不耐用。為什麼?傢俱商就是希望你常常換,他才能賺錢,所以常常他有新的花樣出來,讓你自然就淘汰掉。這些都是屬於壞苦。什麼叫行苦?行苦是剎那剎那的它在變化,就是你不能夠永恆保持。譬如人十七、八歲很好,你沒有辦法永遠保持十七、八歲,你保持不住。隨著時間它一定就遷流、就變化,這叫行苦,行苦就是環境是不錯,保不住。

  欲界這三大類的苦我們統統都有,所以我們心裡要明白,要了解。明瞭之後,我們的欲望降低,我們的苦就減少;如果欲望太多,欲望太高,那就苦不堪言,自找苦吃。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,夫子講得好,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他到五十歲的時候明白人有天命。所以說命中富貴,安於富貴,命中貧賤,安於貧賤,只要知足都快樂,不知足,富貴人也苦。這個道理古時候人懂得的比較多,現在人懂得的很少了。

  這些年我住在澳洲,澳洲人懂得,他們追求精神上的享受,他們放棄物質的享受,對於財色名食睡沒有貪心,他知足。他只要生活過得去,他不想要很多的錢,甚至他所需要的,就是夠他日常生活就夠了,而且生活都非常儉樸,很簡單。他需要有很多休閒的時間,過休閒的生活,很快樂。所以澳洲人開店,早晨大概十點鐘才開張開門做生意,下午五點鐘就關門,就不做生意了,星期假日關門不做生意,去玩了。所以他一個星期賺那麼一點點,他生活夠了,行了,他不需要了。

  澳洲,也許同學們都知道,他們納稅很重,差不多自己的收入百分之四十五要繳稅。但是政府對人民照顧很周到,確實這些稅收做公益事業,大環境建設得好。澳洲人常常出去玩,地大人少,沒有競爭,所以比起其他地方,生活則悠閒自在。我們看其他的大城市,競爭激烈,那個很痛苦。你要問有沒有必要?實在講沒有必要,為什麼?一個人生活所需並不多,何必操那麼多的心,要付出那麼多的代價。你要是想通了,你就會覺得那個不值得,應當要知足常樂,不跟人競爭,過得非常悠閒自在,生活是愈簡單愈自在。

  欲界,我們現在在欲界,佛這麼一提,我們細心想想都能體會到。色界天是禪悅為食,所有一切需要用的,變化所現的,這個不要說是色界,欲界就能做到。你看欲界第五天化樂天,樂是快樂,化是變化,他想住個房子,房子就能在面前。這個不是幻想,這是我們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能與質的轉變,現在科學家懂得這個,這是真的。科學家可以把物質轉變成能量,原子彈就是這個道理發明的,少量的物質,一轉變成能量就是很大的能量。可是如何把能量轉變成物質,就不會了,不知道怎麼變。由此我們知道,化樂天人他們懂得,他們能夠把能量轉變成物質,跟極樂世界一樣。我們想要一件什麼衣服,衣服已經在身上了,不要裁縫;想吃東西,吃的東西在面前了,不要了,不要就沒有了,不需要收拾,不需要洗碗筷。想要住什麼樣的房子,這房子立刻現前,要大一點它會擴大,要小一點它也會縮小,隨心所欲,你說這個多快樂。

  但是怎麼樣?苦苦他沒有,他有壞苦,他有行苦。壞苦是什麼?因為他有物質,他有形相,形相都會變壞,會隨著時間它會變壞。尤其是壽命,壽命他是在定功,定功是有一定期限的。期限到了,定功就會失掉,失掉的時候往上升很不容易,多半往下墜落,這時候痛苦。我們講色界天人他有生死,雖然是化生,他到那個時候還有死。這就是說色界天人他有壞苦,有行苦。再往上去無色界天,無色界天好,身體不要了,我們講靈界,一般人講靈魂,他不要身體,不要身體就沒有壞苦。他也不需要居住的宮殿,沒有壞苦,可是怎麼樣?他有行苦,行苦就是他這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,他有期限的。期限雖然長,總有到的一天,到那一天的時候,他的定就失掉。無色界人定功失掉,多半是墮在地獄,所謂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,這個一定的道理。不能永遠保持,所以叫行苦。

  到什麼時候這三種苦才完全斷絕?那個定功再加功,超越六道輪迴了,六道裡面這些三苦、八苦、生死全都沒有了,那就有真常樂。這個真常樂,佛給我們說是相似的,還不是真的。佛法裡面有個比喻叫化城,好像是變化的一個城,中途站,沒有到究竟,究竟還要往上去超越。超越十法界,就是我們講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那個時候無生死苦,有真常,真常樂就現前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這個快樂。

  小乘阿羅漢也證得涅槃,那個涅槃不是究竟的,所以佛講偏真涅槃,出離了六道,沒有出離十法界。大乘涅槃是超越十法界,回歸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是法性土,到一真法界,所證得是法性身,叫法身,涅槃八味圓滿具足。佛常講眾生是兩種生死,一種是分段生死,一種是變易生死,六道裡面的眾生這兩種生死都有。超越六道,分段生死沒有了,有變易生死。你看它上面還有四個階級,阿羅漢上面是辟支佛,辟支佛上面是菩薩,菩薩上面是佛。每升一等就好像起一個變化,從阿羅漢變成辟支佛,從辟支佛變成菩薩,從菩薩變成佛了,這個修行要功夫。所以他們那個苦跟我們的苦的感受完全不相同,他們的苦是好像我們念書一樣升級,他在這個班上念的課程念得很好,升級了,這叫變易。今年是三年級學生,明年是四年級學生,不是三年級學生,就產生變化;四年級升五年級,變化了,是這麼個意思。到一真法界就沒有了,變易也沒有了,這是先我們明瞭苦樂。

  這個地方講的涅槃是大乘涅槃,十信位菩薩就已經有這個味道。我們大乘教裡面講,他現在是接近徹悟的邊緣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已經靠得很近,非常接近,只要把這一品無明斷掉,他就超越了。無明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就是妄想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只要真正放下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就超越了,十法界就沒有了,他就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涅槃八味圓滿具足,這就是證得法身。

  法身是什麼意思?我們也不好懂,以為什麼?到那個地方還是有個身,那個身就叫法身,其實不然。什麼是法身?身是講體,他有個體;法是自然運動的規律,它不是亂走的,它有規律的;換句話說,有規則的物體就叫做法身。我們想想大的,我們看到太空當中的星球,它在宇宙裡頭運行,這我們都知道。沒有一個星球是靜止的,全都是在動,它動都有一定的軌道,一點都不亂,那是不是叫法身!它有物體,它有規則,不亂,法身是這個意思。法就是規則,這是自然的規則,不是哪個人安排的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身是不是法身?是法身,因為我們這個身是個物體,它確實有規則,這個規則也是自然的,不是人造的。外面眼耳鼻身手足,是自然的,裡面五臟六腑,每個器官它的活動都有一定的軌則,也是一點都不亂。你要是真正明白,你就曉得這就是法身。法身這兩個字講的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,包括我們自己身體在此地。你真正覺悟了,這個身就是法身。

  所以有人說,道家有這個說法,人是小宇宙,外面環境是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,佛法也是這個講法。所以佛證就是證這個法身,但是我們是不是證得法身?沒有,為什麼?真正證得法身,前面講的涅槃八味圓滿具足。我們今天這八個一個都沒有。我們今天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法身,聽說的,聽佛這麼說的,跟佛、菩薩所證得的法身完全不一樣。不要說大乘,小乘阿羅漢,阿羅漢所證得的身,他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;換句話說,他能夠回到過去,也能夠進入到未來。能力雖然不大,佛跟我們講,他知道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。我們連昨天都沒有辦法再回去,明天我們也沒有辦法,想看看明天看不到。

  這就是法身的定義我們曉得,我們沒有證得。為什麼不能證得?佛說得很好,哪個人沒有法身?一切眾生都有法身,為什麼不能證得?實在講不能證得就是你不能證得大涅槃,大涅槃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這八樣。這八種實在講太殊勝了,真正殊勝是無量無邊,佛不過是略舉八種說說而已,我們聽了之後非常羨慕。佛告訴我們,你只要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,你就證小涅槃,阿羅漢的涅槃;你再能把分別放下、把妄想放下,你就能證跟如來一樣的大般涅槃。

  我們今天的麻煩,這三樣東西真有。佛說這三樣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,自性裡頭沒有,告訴你法身裡頭沒有,涅槃裡頭沒有,這是迷。妄想分別執著是迷惑,迷惑不是真的,不是真的你就應該放下,你老還留戀它幹什麼?這是大乘教裡頭佛常講,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屠刀就是比喻妄想分別執著。經上又常講回頭是岸,你面對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一回頭就是圓滿的自性。為什麼不放棄?為什麼老是念著這些東西?世間人貪瞋痴慢疑這種習氣,對於五欲六塵的執著分別,我們今天犯的病就是這個,所以要徹底放下。

  諸佛跟我們有什麼兩樣?實在講沒有什麼兩樣,就是他把這個東西放下了。阿羅漢放下執著;菩薩放下執著,也放下了分別;佛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就這麼回事情,放下就是。所以在中國,難得,禪宗六祖大師給我們做了個示範,示範得好。你看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在社會上他也沒有錢,沒有地位,沒有身分,是個樵夫。山上砍柴到市鎮裡面來賣,賣幾個錢,買一點米回家去養他的老母親,樵夫。年輕,二十四歲,居然在五祖會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憑什麼?沒有別的,放下。神秀不如他,神秀在五祖會下不少年,還擔任五祖的助教,跟惠能不能比。原因在哪裡?沒放下。你看那首偈子,「身是菩提樹」,沒放下;「心如明鏡台」,也沒放下;還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。六祖偈子一聽你就明白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你仔細把兩首偈子念念,你就曉得。所以不能不放下,放下就是。

  凡夫跟成佛在理論上講就是一念之間,我們在能大師的一生修行當中看到證明,轉凡成聖是一念之間,惠能大師做了好的榜樣給我們看。你為什麼不放下?放下原來就是。你看一放下,全通了,為什麼?自性裡面本來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全都現前了,所以那個不是修得的,它是性德。如來證就是證這個法身,確實統統都是法身,法身就在面前,沒有一樣不是。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就這個東西礙事,在面前,跟你講你也沒辦法。跟你講你是知道了,是的,但是你得不到受用。得不到受用不能怪別人,怪自己有障礙,這個障礙不是別人給的,與佛菩薩、與上帝、與閻羅王統統沒有關係,真的叫自作自受。所以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趕快放下,把貪瞋痴放下。

  我教同學入門從哪裡入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痴慢,你就能入門。如果這十六個字沾到一個,入門就沒分,這個東西害死人,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。這一生幸虧遇到善友,遇到大乘法,我們明白了,把這個害我們的東西看穿了,你現在還要不要受害?你只要能放下就不受害,不但不受害,它還能幫助你,還能成就你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比喻很好,自己是主人公,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是我們的僕人、佣人。迷的時候,佣人做主,主人變成僕人,顛倒了,主人很苦,僕人在造業,主人要背因果。覺悟了之後,自己恢復自己做主人,那些統統都是你的奴僕,它來伺候你,它來替你服務,你看你多自在。所以要知道,羅漢、菩薩、佛,證就是證這個東西,講也是講這個東西、修這個東西,教化眾生也是教這個東西。真正悟了之後,確實這些人都來幫忙建道場,道場是什麼?水月道場。道場再莊嚴,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,絕對沒有一個念頭,這是我建的道場,沒有。就像空花水月,成就性空世界,整個世界一切萬物都為你服務。

  這個裡頭你要懂得能所平等,彼我都是佛經上講的妙有。妙有就是真空,真空就是妙有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。我們今天所看見的依正莊嚴,妙有,妙有非有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。這是你真正入了這個境界,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在不可得裡面建道場,在不可得裡面修萬行,修六度萬行,在不可得裡面度化眾生,得大自在。大經裡面講,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有個比喻說「遊戲神通」,哪能夠當真!一當真全錯了,決不能當真。所以古人講菩薩應世「遊如幻之法雲,生唯心之淨土,修空花之妙行,施谷響之善財,降鏡裡之魔軍,作夢中之佛事,度如化之眾生,證無乘之菩提,總歸不二之門,同聽一音之法」。

  這幾句是形容覺悟的人,最低覺悟的人是阿羅漢,你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,你沒有覺悟。這些,像凡人是聽聽而已,很羨慕,但是自己沒分。放下就是!放下對一切人事物,世間、出世間人事物統統不要再執著。這個話說得容易,真正功夫在哪裡練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在工作當中、在處事待人接物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是你練功夫的道場,或者我們換句話說,都是你學習的課堂。學習什麼?學習放下,學習不執著,學習不分別。妄想是難斷,現在只在這兩項上下功夫,最重要的是不執著;能夠到不執著,再提升一步,不分別,我們的菩提路上就一帆風順。你看十信菩薩修學十地的科目,你才能體會到一點味道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