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一五卷)  2006/1/3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15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就坐禪觀,偈頌第二首看起:

  【若敷牀座。當願眾生。開敷善法。見真實相。】

  前面四願講修行方便,實在就是講的規矩,進入道場的規矩。看到這一願,我們必須要曉得,古時候,因為這個經是世尊當年在印度說的。『牀座』,有沒有牀?有沒有座?牀座是什麼?佛陀在世,諸位要曉得,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在樹下找點草鋪一鋪,就是他的牀座。通常草墊在下面軟一點,上面再鋪個像被單一樣,佛門術語叫尼師壇,我們現在叫「具」。你看現在在中國,這具沒用處,它就是鋪牀座的。現在這個具拿來用什麼?用來鋪拜墊拜佛的。諸位看到中國出家人,在大的法會當中,和尚在當中拜佛,有展具鋪在拜墊上。諸位曉得它本來不是鋪拜墊的,是鋪在草座上的,或是打坐,或是睡覺。

  在中國春秋那個時代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跟中國孔子差不多,比孔子稍微要早一點。那時候中國也沒有床,也沒有現在椅子、凳子,都沒有。所以客人來要鋪坐席,這是對客人的尊重。如果是貴客,或者是年歲大的,特別尊重,鋪重席,鋪兩層,就是兩個坐墊。這種風俗,諸位現在到日本能看見,日本寺廟還保持著。所以我們跟日本出家人往來,去訪問,沒有沙發,沒有椅子,席地而坐,坐榻榻米上。他給你鋪個坐墊,特別恭敬,鋪兩個坐墊,你就能看到。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有很舒適的床鋪、桌椅。此地它不是床鋪,你是到講堂,到講堂裡面是要聽經,是要用功的。所以現在堂口,前面跟諸位報告,講堂是聽經的,也要鋪牀座,具是自己隨身帶的。

  念佛堂、禪堂、戒堂,在從前中國也都是屬於榻榻米建築。所以日本是從中國學過去的,傳過去的,非常難得,一直到今天它還保存著。這是我們感到日本人值得尊敬的地方,幾千年傳統的文化依然保存。這是把自己的座位鋪好。在現在,你看我們九樓的念佛堂,用拜墊,都排得整整齊齊的,你到那個地方找個位子,不必要鋪。在從前是要鋪的,從前念佛堂也好,禪堂、講堂都是空的,裡面什麼都沒有,你自己要帶個墊子去鋪。

  出家人進入堂口,也不是說你剃了頭,受了戒,就可以進入講堂,或者是念佛堂,前面講的堂宇。出家人的規矩是剃頭之後,五年學戒,新出家的沒有滿五年不能入堂。為什麼?現在講的,你要在常住做義工,以前義工不是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也有,他是志願來的,少數。什麼人擔任常住這些雜務工作?新出家的,這是正確的。新出家,你為常住服務五年,修福!人不可以沒有福,福是要靠自己修的。五年學十善業道,學三皈、五戒、沙彌律儀,學這些東西,要完全落實。為常住服務,常住會分配工作給你,從前一個大的寺院叢林,人多的,有二、三千人,少的也有二、三百人。這麼樣大的一個道場,當然生活雜務事情很多,新出家的時候就分配工作給你。

  像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學,你看五祖給他分配的工作,碓房裡面舂米、破柴。那時候寺院裡面也有一千多人生活,每天吃飯,稻子要人磨,磨了之後再舂米,米舂熟。燃料是燒柴火,大概他不要出去砍柴,有專門砍柴的,柴火挑回來之後要劈柴,所以他的工作是劈柴、舂米。不是一出家就可以聽經,就可以念佛堂念佛,或者禪堂參禪,不是的。常住這些工作誰做?誰來伺候你?新出家的要伺候老出家的。五年以上的,他們才有資格入堂,這都是受了具足戒,前面講過,都受了具足戒,才入堂。

  入堂,堂口裡面有兩門,一個是解門,一個是行門。行門雖然多,但是總不外乎就是參禪跟念佛,這是堂口,行門的;解門裡面就是講堂,講堂是聽經研教的。寺院庵堂,諸位要知道是學校,學生要上課,老師要教。所以念佛堂跟禪堂有堂主領眾,指導大家修行;講堂裡面有阿闍梨講經教學,天天都要上課的,解行相應。大的寺院講堂不止一個,很多,譬如它有一千多人,每個人希望學的東西不一樣,所以講堂就有很多。擔任教學的是首座和尚,首座和尚不止一個人,看道場的需要,他可以請好幾個首座和尚,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,擔任教學的。如果有人喜歡參禪,這個道場裡頭有禪堂,也有念佛堂,他也可以請幾個堂主。這是方丈和尚,方丈和尚是親教師,前面跟諸位說過,他自己不必去上課,他請老師。這些老師,梵語稱為闍梨,我們中國人一般稱法師。

  敷座,敷座的時候發願,『當願眾生』,《華嚴》的願大,真的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『開敷善法,見真實相』,敷座,尼師壇鋪開,鋪開象徵著我們要把「善法」鋪開。什麼是善法?善法也有等級的,在佛法裡面講五乘,五乘的善法不一樣。人乘的善法是五戒、十善;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,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;聲聞的善法是四諦;緣覺的善法是十二因緣;菩薩的善法是六度萬行,不一樣。可是這個地方後面講「見真實相」,見真實相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證得諸法實相了,這個我們可說是絕對的善法。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相,真實相。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法稱之為妙法,妙在哪裡?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這個妙!這才叫見真實相。

  見到真實相以後的樣子是什麼?給諸位說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;有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見到真實相。見到真實相的人,他的存心決定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真心。一切諸佛跟一切眾生平等具足,佛有,一切眾生也有。可是佛有,佛現前了,他真起作用;眾生雖有,他迷了,雖有而不知,迷了之後他就錯用了心。你看看佛覺悟了,法身菩薩覺悟了,人家用真誠心,我們凡夫迷惑顛倒,用的是虛妄心;法身菩薩用清淨心,我們凡夫用染污心。什麼叫染污?貪瞋痴是染污,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聞利養是染污,用染污心。覺悟的人用平等心,迷了用高下心,我總比別人高,人家總不如我,貢高傲慢,凡夫。覺悟的人用正覺心,迷的人用迷惑心;覺悟的人大慈大悲,迷的人自私自利,不一樣。用心不相同,果報就不一樣。

  所以用心正,你看我們這品經,文殊菩薩答覆的時候,第一句話就說,「若諸菩薩善用其心」,善用其心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總綱領。應用在事相上,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這一百四十一願。你看人家用的是什麼心,所以見真實相。見到真實相,你還會有邪知邪見嗎?你還會有過失嗎?沒有了。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決定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為什麼?回歸自性。

  為什麼他們能,我不能?這個地方要生慚愧心!要知道我本來也是法身菩薩,本來也是佛,怎麼會墮落到這種地步?世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為什麼墮到這個地步?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我們這條怎麼學?我們現在座位不需要鋪墊子,可是晚上睡覺要鋪床,要鋪個枕頭巾,跟這個相似。我們是不是也能發這個願?所以他們一舉一動,你看進入講堂發願,「昇無上堂,安住不動;開敷善法,見真實相」。念念都與菩提道相應,念念不離菩提道,菩提道是成佛之道;《華嚴》是一乘教,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。第三首偈:

  【正身端座。當願眾生。坐菩提座。心無所著。】

  座位鋪好之後,就好好的坐下。禪堂也是這樣坐下,『正身端座』,念佛堂也是這樣坐下,講堂更不必說了,端端正正的坐好,先坐下來。這時候心裡面,你看這觀想的,『坐菩提座』,我們在這裡坐下來,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也是用生草鋪個座位。這是我們凡夫看的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鋪的是草座。可是淨居天人,真的跟我們不一樣,淨居天人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剛寶座上。我們凡夫看,釋迦牟尼佛是鋪了一層草,坐在草墊上,境界不相同。淨居天人是三果阿那含,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,這是聖人,叫不還,他不到世間來了。這次為什麼來?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沒人啟請,這個問題嚴重;如果沒有人啟請,釋迦牟尼佛隨著就入般涅槃。他們看到了,真的發大慈悲心,代替世人來啟請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;如果沒有他們啟請,釋迦牟尼佛不住世。

  你就知道這樣一啟請,世尊住世八十年,為大家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這個緣是淨居天人跟我們結的。世尊對我們的教誨,豈不是淨居天人啟請的功德?這個地方我們也要學,要會學。遇到真善知識,這裡沒有人認識,你要是認識他,真正了解他,你就一定啟請他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。這一方人聞經得度,都是你啟請的功德,這是我們學佛的同學們一定要懂得的。如果這位大德,我們說大德,不說法師,因為包括在家的居士。在家居士真正有修有學,他的修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,他的學問可以做我們的老師,怎麼樣?我們要請佛住世,要留他在這個地方,請他在這個地方長期的教導我們。普賢菩薩十願裡頭教我們,「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在家人有這種德行的人要請。

  民國初年,梅光羲老居士、夏蓮居老居士、楊仁山老居士、歐陽竟無居士,不少大德,這些在我們心目當中,都是佛菩薩現居士身。應以居士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,要不要請他們講經?要;要不要請他在我們這個地方常住,教化我們?要。所以因緣成熟,這個不能放過,功德大!諸位現在都曉得,我們去拜個「梁皇懺」,打個佛七,打個禪七,去做一堂水陸,功德很大;所有一切法事,都沒有請法師講經的功德大,這個道理要懂。你要問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世,你去查遍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沒有打禪七,也沒有打佛七,也沒有做水陸法會。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,這不是很明顯的告訴你嗎?這些佛事活動都是後來祖師大德們提倡的。你看看任何一種活動都依據佛的經教,沒離開。

  宗門、教下,所有修行方法依據經論,各種超度法會都是會集經論裡面的教誨。修這種法會,所謂冥陽兩利,不但是幽冥界眾生得利益,我們現場同修各個都得利益。從前是的,現在有問題了,問題在哪裡?現在只著重形式,忘掉實質。實質是什麼?連我們做三時繫念,都有鬼神附在靈媒身上傳話給我,要我告訴做三時繫念的同學們,要知道隨文入觀,幽冥界眾生才得利益;如果不知道隨文作觀,利益很薄,得不到什麼利益。這就是現在人做法會不如古人,為什麼?古人確實隨文入觀,念到哪個地方,他境界真現前,這就有利益。因此,我們要做個法會,必須把它的儀規詳細講一遍。為什麼?在做的時候,念到哪裡你就能觀想,這叫隨文入觀。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,三時繫念講過。

  修淨土的同學,你們每天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講過。一定先聽講,意思都懂得,念的時候就起作用。意思不懂,你念的時候,功夫最好的怎麼樣?念經的時候不打妄想,這是定,沒有辦法隨文作觀。如果你對這個經有研究,都懂得,你讀誦這個經的時候有定有慧,慧是觀,觀慧。有定有慧,戒在其中,所以你念一個鐘點,一個鐘點在那裡戒定慧三學同時齊修,同時完成。這當然有功德,你自己得利益,鬼神也得利益。所以,我們在誦經、念佛,與戒定慧三學不能相應,這個功德少。想想就知道,不要想別的,想自己,念佛、坐禪、學習經教妄想不斷,出了講堂,出了念佛堂,煩惱就現前,心不清淨,不能保持。

  我們念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大概需要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修清淨心,把妄想雜念都放下。這個清淨心能保持多久?能不能保持十個小時?十個小時不行;能不能保持五個小時?五個小時還不行;能不能保持兩個小時?你慢慢來。正在誦經的時候,心都不清淨,都還打妄想,你怎麼能保持?從這些地方就知道,我自己得多少利益,你然後才想到鬼神能得多少利益。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好,超度佛事裡頭,自己得利益七分之六,被超度的鬼神只得七分之一。為什麼做一堂佛事要請七個法師?七個法師,譬如念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被超度的鬼神只能得一部,七分之一,七個人他才得一個滿分;念經的人自己得六分,他得一分。所以隨文入觀就重要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這是大前提。現在確實講的人不多,知道的人更少,因此功夫雖然天天在做,不得力。

  我們對這些事情做得也相當周全,可是道場依舊疏忽。我過去曾經說過,不能再多說,多說人家說我嘮叨。譬如做三時繫念佛事,在做之前一個星期,一定要把三時繫念的儀規聽一遍。現在有光碟,好好聽一遍,聽完之後你再開始做。你的心境不一樣,念到什麼地方,知道這是什麼意思。所以,現在確實天天要聽經,天天要念佛。初學,就是功夫不得力的人,要在聽經上多下點功夫,你明白了,搞清楚了。功夫得力的人,念佛這邊多用點功夫。經還要不要聽?要聽,為什麼?做影響眾。人家看到你修得很好,「你看他天天都聽經,我修得不好,怎麼能不聽經」?影響別人。你真正修得很好,心無二用,雖然坐在那地方聽經,你心裡還在念佛,你的佛號不間斷,坐在那個地方做影響眾,這是菩薩。菩薩發心,處處幫助別人,處處在引導別人。

  所以「正身端坐」,坐到你的座位上,就是無論現在是禪堂、念佛堂、講堂,都有座位。坐到座位上,「當願眾生,坐菩提座」,菩提座是釋迦牟尼佛坐的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。只要心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你坐的地方就叫菩提座,不一定去找菩提樹。什麼座位,菩薩所坐的地方就是菩提座,為什麼?他有菩提心。菩提心是什麼?『心無所著』,就是淨而不染,正而不邪,覺而不迷,心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顯示出來的修學綱領,這是總的方向,總的目標,總的指導原則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不論是大乘、小乘,宗門、教下,顯教、密教,都不能離開這個綱領,離開這個綱領就不是佛法。與這個綱領相應,這個座就是菩提座,你所在之處就是無上堂。無上堂在哪裡?菩薩所在之處就是無上堂,菩薩所坐之座就是菩提座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

  大乘教裡面修什麼?就是修一個「心無所著」。你要問為什麼?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裡面,佛講得那麼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講得多清楚。如果我們今天心無所著,那跟一切諸佛相同的智慧、德相不就現前了嗎?佛菩薩慈悲,慈悲到極處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。你要真正懂得,所謂當下就承當,你就完全接受,那你立刻就成佛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屠刀是比喻,比喻什麼?比喻妄想分別執著。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,你就坐菩提座。為什麼放不下?你要是放不下,你的菩提心永遠不能現前,你學的什麼佛!

  菩薩所修的,後面的兩願講到,第四願講定,第五願講觀,觀就是慧,沒有別的。前面四條是屬於戒,規矩,前方便。你看看他所修學的,是不是戒定慧三學?我們今天修行,就是體悟不到這個原則。與這個原則不相應,就是古人所講的,講的話很不好聽,盲修瞎練。雖然很用功,功夫不得力,功夫不得力要知道你煩惱習氣沒斷,就是功夫不得力。功夫要得力的話,煩惱習氣天天少,智慧天天增長,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,這是功夫得力的樣子。煩惱還是老樣子,甚至於煩惱還增長,智慧就沒有了,真的,一點不假。

  你要是稍微留意,在在處處你都能看到。我們道場有義工,他沒有做義工的時候,他煩惱輕,有點智慧。一做義工,煩惱現前,智慧沒有了;人在沒有事情的時候,心比較清淨,容易清淨。所以古時候修行,前面五年學戒,以後進入堂口,他就放下了,當清眾!學教的,講堂天天聽經研教,專注在教理上;念佛的,修一心不亂;參禪的,就學個心無所住,功夫漸漸上路。現在找這樣的環境不容易,找不到,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搞念佛堂不要超過二十個人,有道理!你是真幹。搞太多,搞熱鬧,不能清淨。不超過二十個人,是最高明的指導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:

  【結跏趺坐。當願眾生。善根堅固。得不動地。】

  『跏趺』就是世俗講的盤腿坐,先坐下來然後把腿再盤上來,你看坐的姿勢都講得很微細。前面的一首是坐下來,坐下來之後再盤腿。實在說,盤腿坐是最穩當的,時間可以能持久,不累,下面面積大,會坐得很穩、很舒適。這個坐的姿勢要從年輕時候練習,年歲大了,骨頭硬了,血脈流通沒有年輕時候那麼樣的暢通無阻。所以你坐久了會麻木,麻木的原因就是血脈、血氣不通,它被壓住了。年歲愈輕腿就軟,坐成習慣了,你會感覺得很舒服。比我們現在坐椅子,兩個腿放下來,叫掛腿坐,舒服太多了,所以一定要養成習慣。年歲大的人,沒有法子盤,也不必勉強。盤腿有單盤、有雙盤,當然雙盤是最好,不能雙盤的單盤。

  修行,可以說世出世間法都要年輕,就是修學的時候要年輕。惠能大師開悟了,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,他就是宗門第六代祖,那個時候他只二十四歲,很年輕!無論幹什麼,唯有年輕才有體力,才有精神。成敗關鍵就是文殊菩薩在這品經開頭所說的,「善用其心」,你就成功了;不善用心,你就失敗。真的,這句話是關鍵所在。當然成敗還有個助緣,也非常重要,就是老師。年輕時候遇到真善知識,你這一生會成就;遇不到真善知識就很困難。佛法經藏那麼多,古人講的浩如煙海,從哪裡入門?所以要有善知識指導,這是關鍵。除這個之外,當然同參道友跟道場的助緣也非常重要,但是這個在現前社會是愈來愈困難。

  同時要知道勝緣不常在,自古以來就如是,你要認識機緣,要抓住機緣,時節因緣不是長久的。所以你要認識,你要能抓緊,一天有一天的因緣,一年有一年的因緣,這個世間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沒有兩樣。一般好緣大概是三年,三年之後可能就會產生變化,這不能不知道。中國孔夫子說過,「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」,那個人就是善知識,善知識在,善緣才能維持;善知識不在了,緣就不能維持。所以不能不抓住,緊緊的抓住,認真努力的學。方法、門道找到了,縱然離開善知識,自己也知道路該怎麼走法。

  我跟方老師的緣分,領我入門,時間不長。認識佛法了,這時候也就遇到章嘉大師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他圓寂了,走了。這三年當中,我們是每個星期見一次面,大概一年,我算了一算,一年跟他見面有四十次到五十次。接受他的教誨,每次見面大概是兩個小時,學生只有我一個。他走了之後過了一年,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老師,也是一見面就很投緣。老師經講得好,愈聽愈歡喜。同學也都不錯,很多,我看到非常羨慕,他們跟老師十年以上,我是後去的。

  那時候就想到怎樣能夠趕上,起這麼個念頭。遇到臨濟寺心悟法師請我去出家,我一想到機會來了。居士身分在台中,李老師給我一份工作,慈光圖書館的管理員。圖書館我們總共三個人,管圖書的、管閱覽室的兩個人,另外一個是管雜務的。每天工作八個小時,晚上聽老師講經,一個星期三次,兩次聽經,一次聽古文,那時候老師講《古文觀止》。一個星期三堂課,星期三、星期五、星期天,一個星期三堂課,其餘的時間讓你自修。所以有很多人說,你在台中得不償失。我說怎麼了?你看一個星期三個小時課,你念佛學院多好。我告訴他們,我的能力這三堂課對我來講非常適合。為什麼?我能消化;如果說每天有一堂,我消化不了,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。

  老師教導人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這三堂課,兩堂是老師教,另外一堂是同學們練講,我們都要去旁聽,都要去聽。聽了之後,可以批評,幫助他改進,學到了這套講經這些方法。老師講經一個星期實在講是一次,兩堂是一個小時,另外一個小時是台語翻譯,閩南話翻譯。所以兩個鐘點,實際上是一個小時,聽經。古文是講兩個小時,沒有翻譯,這是一個星期三個小時課。所以我聽經,就有充分的時間準備,老師講這部經,參考哪些資料,我都找到。香港智開法師幫了我很大的忙,我參考資料不缺乏,比老師還多。我先看,看古大德這些註解,然後去聽老師的,聽他怎麼講。諺語所謂行家聽門道,外行的人是看熱鬧,我算是懂得一點訣竅。也就是說,我先看這麼多資料,如果我上台講這座經,我是怎麼講法。聽聽老師他是怎麼講法,哪些地方我比不上的,我是學這個東西。

  所以他講一個小時,我至少要用三十個小時做準備聽經的工作。我聽了他講經之後,第二天我複講,就是把老師所講的我重複講一遍,我能講到百分之九十五,有這種能力,幾乎跟他講的是一模一樣。我不要寫講稿,不要做筆記,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,理解力也很好。我講比老師講得活潑,講得生動,所以這個課程對我來講非常有受用。當時我有個好朋友,慧忍法師,他大我五歲,也很聰明,我找他一塊到台中去跟李老師學教。他好像在那裡住了四個月就走了,受不了。他說在這裡學不到東西,一個星期上的課太少,回到台北搞經懺。不到一年,他建了個道場,很難得,趕經懺賺錢!以後到香港,好像前幾年過世了。一場空!

  這就是什麼?真正有善知識,有好同參道友,又有能成就的道場,不肯抓住機會,非常可惜!老師很願意教人,你不肯學就沒有法子。所以認識機會之後,你的心要定下來,『善根堅固,得不動地』。人人都有善根,哪個學佛的人沒有善根?沒有善根,你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坐不住;兩個小時能坐住,就說明你的善根深厚。但是怎麼樣?不堅固,堅固你就不動了,學習不成就決定不離開。

  老師那套講台上表演的訣竅要學到,真正說,他那套訣竅頂多一個月你就學會了。我在台中大概不要一個月,兩個星期,因為李老師有著作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《實用講演術》,這算兩套法寶,我在兩個星期就學會了。可是怎麼樣?學會是學會了,上台不曉得怎麼用。學這個教材就好像念《孫子兵法》一樣,兩個月可以把《孫子兵法》背得滾瓜爛熟,但是在戰場上不會打仗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,用是活的,所以就是要長時期的跟老師觀摩、學習,看他在講台怎麼運用。這個東西他沒有辦法教你,活的,這就要很長的時間細心去觀察,才知道他在講台上得心應手,左右逢源,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。

  我在台中跟同學們,雖是都跟李老師學,不一樣。他們是學老師的言教,老師講的統統把它筆記寫下來,然後照著去講。我不是的,我不寫筆記,我用不著記它。為什麼?古德註疏參考資料太多了,要緊的是方法、技巧,這個東西是活的。我在那裡住十年就學這個,老師的思路我清楚,方法我懂得。他講解他喜歡列大綱,他的大綱寫出來,我完全能看得懂。

  在台中也做了一次實驗,他講《金剛經》。那時候我在台北,在台北我向道場老和尚請假,到台中再去學教,總覺得自己學得不夠。老和尚算是准了,我到台中,李老師《金剛經》已經講了一個月。諸位要知道,一個月有四個小時,前面四個小時我沒有聽到,四次沒聽到。我就請同學周家麟居士,好同學,請他給我補課,老師前面四次講的,你再重複講一遍給我聽。他也很慈悲,答應了,講的時候講得很結巴,結結巴巴,照著筆記來講。然後我說「這樣好了,老師有表解,我照表解講一遍,你們聽,看看我哪些地方講錯的」,他們也同意。我這個小班七個同學,我們七個人每個星期在一起做一次複講,十年如一日。同參道友不容易,有徐醒民,有周家麟。

  我這樣講下來之後,他們幾個人給我講,你怎麼講得跟老師一樣!第一次做實驗。我就跟他們說,我跟老師時間雖然不長,兩年,他的思想我懂得,他的方法我懂得,所以我拿到他的提綱,大致上就差不多了。所以前面我沒有聽的四次,我講給他們聽,他們替我印證。這就是說,善根雖有,要堅固,要不動搖,才能成就;常常換老師,常常換科目,常常換道場,很難成就。為什麼?你心不定。我們如果要成就的話,這首偈從「結跏趺坐」,你就能體會到,要定下來。有甚深堅固的善根,又能夠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跟一個老師決定跟到底,這才能有成就。

  所以,佛學院的教學,我到台中去之後才恍然大悟,以後有很多佛學院請我去教書,我不去了。為什麼?誤人子弟,學生得不到受用。它的課程跟學校一樣,仿照學校的,雖然都是講的佛經,不一樣。譬如第一堂,甲老師講《彌陀經》,第二堂又換了個老師,講《普門品》。前面《彌陀經》還沒有落印象,後頭又改成《普門品》,下一堂就變成《普門品》。他心裡是亂的,這樣雖然三年畢業,佛學院畢業了,什麼都不懂;真正用功的,得到一點佛法的皮毛常識。怎麼會得受用?

  我們到台中去之後,才知道李老師用的方法,是古時候私塾教學辦法。雖然班上有二十多個學生,每個學生只能學一部經,可以選不同的。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選的經,每個人學的都不一樣。但是老師教別人,你可以旁聽,統統在一起聽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著重這一點。李老師告訴我,你看二十多個同學,發心學這部經的人他要講,星期天他要複講,要講給大眾聽。聽眾大概差不多也有一百人的樣子,很用功,唯恐講不出來。別的同學都在旁聽,大家幫他記筆記,因為每個人想記完整的不太可能。我們也沒有學過速記的技巧,聽多少就寫多少,記錄下來之後統統交給他。他回去參考,去寫講稿,同學們幫他這個忙。

  我是最後去的,排名排在最後,所以沒有輪到我我就離開台中,就出家了。但是我的記憶、理解比他們都強,聽一遍我都能複講。我在台中一年三個月,就是十五個月,我聽李老師教學,就講了十三部經。大概他的進度差不多標準是一部經一個月,一個月就是五次,這我在他那裡學會的。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在台中學的十三部經就去表演了,表演的成績還都不錯,還挺受大眾歡迎的。可是自己心裡清楚,沒有深度,只有皮毛,沒有深度。所以一定要再回去,怎麼樣也都要回去,回到台中要跟老師,長時間才能深入,時間短了,決定不行。所以我回去,老師歡喜,這是我自己修學的經驗。

  「不動」這兩個字是關鍵,你看《彌陀經》上六方佛裡面第一個「阿閦鞞佛」,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動;佛法、世法要成就,這是關鍵。只要你能不動,就是你心定在這個地方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我們再想想古來這些祖師大德,他們何以成就?就是得不動地!我們淨土宗第一位祖師慧遠大師,東晉時候的人,那時候也是亂世。他在江西廬山建個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,現在叫東林寺,就是遠公大師修學的處所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,有在家的,有出家的,一百二十三個人,個個成就。他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全是男眾,沒有女眾,以虎溪為界,心都定在那裡。結界,絕不出界線,所以他心是定的,心是專的,這才有成就。如果到處去遊化,到處去參訪,那就很難了,就不能成就。

  前些年我訪問日本,日本的比叡山是佛教聖地,當地人稱為是日本佛教之母。日本有十三個宗派,這十三個祖師都是從這個山上出來的。我問山上的當家師,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,住多久,在山上住多久?他告訴我,最少十六年以上,我聽明白了。我在澳洲辦淨宗學院,我要求同學,你們到學院來學習,至少九年不下山,你就會有成就。那時候心裡想,九年時間是不是太長?我這個九年是前兩年預科,就是學習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。古著的有《五種遺規》裡頭第一篇「童蒙養正」,《了凡四訓》,這是選讀裡頭重要的,兩年奠定基礎。第三年、四年、五年,這三年學習淨宗的五經一論,你對於淨宗典籍都熟悉了。最後這四年,專攻一門,你在五經一論裡頭選一門,用四年的時間去學習,這樣能成就。如果到處有人請,請了就去,不能成就。你只跟各個地方結結法緣,把自己修行、學教可耽誤了,這就錯了。

  他們看我,我一生沒有道場,所以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我就去,這是不得已。他沒有看到,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我跟李老師是五年,後面五年是遵守原則,並沒有在台中住,前五年是在台中住。沒有這麼長的時間,不行!你怎麼會成就?現在人愈來愈沒有耐心,成就的機率就愈來愈少。所以我說善根固然深厚,不堅固,出家如是,在家也不例外。在家能不能成就?能,成就的人很多,他為什麼成就?一個老師,一個法門,一個道場,絕對不是亂跑。對於任何道場、任何法師都尊敬,可是自己學是跟一個老師,一個道場,為什麼?心是定的。

  有問題、有疑惑,向老師請教,不能聽別人的。即使是法師,每個法師學的法門不一樣,知見不相同。你跟一個人學,一條路;你跟兩個人學,兩條路;跟三個人學,三叉路口;跟四個人學,十字街頭,你往哪裡走?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佛門裡面為什麼又有參學?參學那是什麼?是畢業之後的事情,《華嚴經》是榜樣,善財童子一個老師,文殊菩薩。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,什麼叫根本智?得不動地,成就根本智;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他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怎麼會不動?妄想斷了,分別執著斷了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如如不動。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外不取相,內不動心,這就是你跟這個老師你成就了,畢業了。畢業之後老師叫你參學,為什麼?參學是圓滿後得智,也就是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裡頭運用。

  《般若經》上講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無知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是無知。起作用是什麼?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你就去應,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;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該說什麼法你就說什麼法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參學!所以後面有五十三參。沒有得根本智,也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,或者我們換句話說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,沒有資格參學。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老師一定叫你參學,絕對不會留你,他要留你他就對不起你。一定勸你去參學,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我們在《華嚴》上看到例子。

  現在末法時期,標準下降,從前要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才有資格去參學。現在放到什麼程度?分別跟妄想就不談了,就談執著,執著能夠看得淡一點,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。你就有能力辨別真妄,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有這個能力,老師也就准你出去參學。為什麼?你不會受害。你看別人的修持,聽別人講經,你心裡有數,知道他講得對還是不對,他做得對還是不對,對自己就有幫助。他對的地方,我們向他學習;不對的地方,問問自己,我有沒有跟他同樣的錯誤,我也有這個錯誤,趕緊把它改正過來。這就是孔子所講的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道理在此地,自己真能得受用。不是《華嚴經》善財參學,善財參學是弘法利生,不一樣!我們這樣的參學,還是成就自己。

  可是現在這個世間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他的修持、他的言論,可不可以批評?不可以,這個要知道。批評,他能接受,他能改過,行,但是太少了;世間人貢高傲慢的習氣,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這要承認。佛法裡面講,你看貪瞋痴,下面就是慢;儒家教學,你看《禮記》一展開,第一篇「傲不可長」。夫子承認,人有沒有傲慢?有,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長,世間法。佛法,傲慢一定要斷掉,為什麼?你不是想出三界嗎?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嗎?有傲慢心不能往生。

  所以我勉勵同學,我寫了四個字,「誠」,真誠、誠實;「敬」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恭敬,真誠恭敬;「謙」,謙虛;「和」,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。「誠敬謙和」,謙是對治傲慢的,要謙虛,不可以傲慢。要尊重別人,自己總是要自卑、卑下,這樣才好,你才能得利益。可是這不容易學到的,也是要從小。小時候好教,父母教,老師教,懂得謙虛,懂得禮讓,肯讓別人,知道放下。我三年跟章嘉大師,他就是教我看破、放下,一生得受用,這樣的人真不多。

  客氣你要聽得出來,人家說「請你指教,批評指教」,客氣話。你真的批評、指教他,他面孔馬上就變色,就曉得很難接受,所以不批評,不指責。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,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,自己不容易發現自己過失。看到別人有過失,立刻能夠回光返照,想想自己有沒有?所謂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,這對自己就很有受用。我們對做錯事情的人,要有一分感激之心,為什麼?他提醒我們,我要不看到他的樣子,不聽到他的樣子,我自己不知道反省,有過不知道改過。幸虧我聽到、我看到,我自己反省,改過自新,所以對別人有尊敬的心,有感恩的心,這就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