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0二卷)  2002/7/3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802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再看「地面香海」,偈頌第四首:

  【階陛莊嚴具眾寶。復以摩尼為間飾。周迴欄楯悉寶成。蓮華珠網如雲布。】

  經文讚歎香海的莊嚴,長行裡面我們都讀過了。偈頌多數還能夠補長行之不足,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看,意思非常的豐富,我們在這裡面也能學到很多東西。

  『階陛』是台階,眾寶所成。台階裡面的裝飾是『摩尼』、『眾寶』,周圍有『欄楯』,欄杆。前面長行裡頭我們曾經舉故宮太和殿,經文裡面所寫的,我們在故宮太和殿前面差不多統統都能夠看到,表法的意思也都非常接近。

  「階陛」在此地是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,在小乘裡面表四果四向,在大乘裡面代表菩薩五十一個階級。大乘裡面常講的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有五十一個階位,就好像台階一樣。當中「摩尼間飾」,這一說就曉得了,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修的是什麼?一般大乘經典裡面所講的是六度萬行,我們曉得「摩尼間飾」就是六度萬行。在《華嚴》裡面是講文殊菩薩十波羅蜜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這部經是《華嚴經》,所以很明顯的能夠顯示出來。這部經從頭到尾有八十卷,像這些開示我們常常會見到,因此印象就非常深刻。佛常常講用意也在此地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重要!

  「周迴欄楯」,那就是萬行,是十度跟十願交互落實在行門裡面。行門,包括意地裡面起心動念。我們現在在學菩薩,不是菩薩,學菩薩。菩薩起心動念都與十願、十波羅蜜相應,所以我們念頭一起就要覺悟。古大德常講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能覺察。覺察什麼?覺察與十波羅蜜、十願相不相應。如果不相應,這個念頭不善,我們要把它打掉,把這個念頭換過來。

  初學的菩薩們,我真的是千叮嚀、萬叮嚀,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打掉,起心動念不要為自己想。「為自己想」這個念頭是輪迴心,無論做什麼,學佛、念佛都是輪迴業。輪迴心一定造輪迴業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

  我們修念佛法門,決定不是這一生才開始,老實講無量劫前生生世世我們都修這個法門,為什麼不能往生,到現在還落得在六道裡頭打轉,原因在哪裡?就是輪迴心沒有轉過來,用輪迴心念佛,依舊是輪迴業。阿賴耶裡頭種一個佛的種子,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如此而已。過去生中這個善緣結得很深,善根很深厚,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了;遇到了,這一生能不能往生,完全看你能不能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。

  什麼叫輪迴心,我再細說一遍。虛偽的心是輪迴心,真誠的心是菩提心。我們以虛偽的心處事待人接物,世間人都是用虛偽的心,虛假的,為什麼?唯恐自己吃虧上當。別人對我都虛假,我怎麼可以拿真心對人?人家用虛假,我也對他虛假,這很正常、很合乎邏輯。殊不知錯了!這個心是輪迴心。

  我們要想超越輪迴,我們把這個轉過來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。吃虧不怕,上當也不怕,生死都不怕。我求的是什麼?我這一生死了之後再不搞輪迴了。我定的是這個方向,求的是這個目的,務必在這一生當中要成就,這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。

  第二,染污的心是輪迴心,什麼染污?受外面境界影響,六根接觸外頭境界,起七情五欲,起貪瞋痴慢,這個心被污染。現在我們學佛了,要把這個心轉過來變成清淨心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該放下的要放下,只取我現前生活所必需的,非生活所必需應當放下。世緣要簡單,愈簡單愈好,不攀緣。我現在清淨,攀緣心就不清淨了。貢高我慢的心,自以為是的心是輪迴心,要把它轉變為平等心。平等心是菩提心,迷惑顛倒的心是輪迴心。正覺的心是菩提心,自私自利的心是輪迴心。大慈大悲是菩提心。這是個標準放在此地,念頭一動,能不能與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相應?能夠與這個相應是菩提心,如果與這個恰恰相反是輪迴心,這個標準常常擺在面前。心正行就正,菩薩行。菩薩行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菩薩行!

  念佛是廣義的,不是單單指口裡頭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不斷,不是指這個。它的意思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像阿彌陀佛,真念佛!怎麼都像阿彌陀佛?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上去做,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做的,我們統統做到,像個佛!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不能做的,不但不做,連念頭都不生。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來塑造自己身心的形象,你就是阿彌陀佛了。

  我過去曾經講過,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輩九品,我講過很多遍,我們果然把《無量壽經》百分之百的做到,那是上上品往生;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,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,上品中生;做到百分之八十,上品下生。你這樣一直降下來,降到下下品往生,要做到多少?做到百分之二十。百分之八十做不到,能做到百分之二十,肯定往生。那個標準的底限在此地。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往生就很難講,靠不住。

  所以經頭一個是要念,念得很熟。我都是鼓勵人能背。「我天資很笨,我沒有辦法背」,只要你有決心,古人常講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。我曾經見到一個記憶能力的確是很笨的人,他大概在四、五年的時間,時間很長,天天念。他念了六千多遍,他背熟了,有恆心,有毅力。有天分很高的,前世善根福德因緣深厚。現在在澳洲圖文巴劉連興居士,他從德州休士頓來參學,他跟我講他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個月,他告訴我大概念了五百遍,完全會背,三個月能背誦。別人能,為什麼我不能?要常常反省,要常常警惕自己,應當勇猛精進,迎頭追上。

  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只有往生,爭取高品位。所以你不讀熟不行,頭一個是讀熟,然後理解。你能夠背誦,意思不懂那也不行,要能解其義;你會念,不懂,不起作用。懂了之後要行,懂是解,解了以後要行;不行,你那個解也等於白解,你沒做到!做到,那就是真念佛。

  所以那個「念」是廣義的。念佛那個「念」字,你看看那個字,這個字是個會意的字。你仔細看看,上面是個「今」,下面是個「心」,什麼意思?很明顯,現前的心,現在的心。現在心裡頭有佛,現在的心是佛,真念佛!心怎麼是佛?心跟《無量壽經》完全相應,心是佛。就跟我們前面講「清淨妙寶布其底」,清淨妙寶,這樣說法那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能讀、能背誦、能解,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表現在外面是念佛,把自己心行完全變成阿彌陀佛,變成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在哪裡?你看我這樣子就是的,你看我思想言行就是的,真念佛!念佛功夫真到了家。

  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,這樣念佛當然影響別人。影響別人就是度眾生,自行化他,化他哪裡要費功夫?形象就是化他,人家看到你的形象生歡喜心,生尊重心,生羨慕的心。這裡頭有不少人更進一步向你請教,請教你就給他解說。解說的時候就是說法,就把佛法的好處介紹給他,這叫緣熟。他來找你,他為什麼找你?形象好。眾生都是這樣,先要看果,有好的果報,他就問:你這個果報是怎麼樣得來的?然後你就把因告訴他,讓他知道怎樣修學。這是「階陛」、「欄楯」裡面所含的表法義趣。『蓮華珠網如雲布』,這個「網」也是欄楯的意思,這個好懂。再看底下第五首:

  【摩尼寶樹列成行。華蕊敷榮光赫奕。種種樂音恆競奏。佛神通力令如是。】

  末後一句是佛的本願威神加持。『寶樹』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樹、建立。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建立這個佛陀教育協會,這就是一棵「寶樹」,「樹」是樹立的意思。香港有許許多多的佛教道場,『列成行』,建樹很多,這種建樹是「摩尼寶樹」。我們要明瞭道場的建樹就是佛法的建樹,這裡頭有道有學。

  我們常講佛的道場必然有它的道風、有它的學風,大眾到這個地方來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。道,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德行。你到這個地方來,你的道德有沒有增長?你的學,學是學風,你的學識有沒有進步?如果到這個地方來,道德、學識都沒有增長、沒有進步,那就有虧這個寶樹了。

  這個地方的「寶」是三寶,三寶的建樹,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認識正法道場是什麼。佛門裡面許多同修都常常掛在口裡頭的「正法久住」,這個話是祖師說的。正法住世要靠人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這個成語大家也都很熟,所以道場建樹在此地。這裡頭的人有沒有道?有沒有學?這裡面的人能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楷模、模範?換句話說,這裡面大眾有沒有依教修行?這是找到根了。如果沒有依教修行,這個樹就不是寶樹。一定是上上下下所有大眾到這個道場來參與活動的,都要知道認真修學。

  每一個道場道風不一樣,學風不一樣。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人是許許多多道場都常常參加,每一個道場修學的方法不一樣,這個你一定要曉得,每一個道場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道風,不相同!為什麼?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。我們這個地方是淨宗道場,原先沒有辦法註冊為「淨宗學會」,原因是香港已經有一個淨宗學會。他們在我們之前成立的,是香港護生會那一批同修,他們註冊了一個「香港淨宗學會」。所以我們這個會註冊的時候,我才另外想一個名稱「佛陀教育協會」,我們專修淨土,專弘淨土。

  我們這個道場有講堂、有念佛堂,講堂裡面每天有講經的,十一樓的講堂我們開放,提供給專弘淨土出家、在家的大德們,做學習弘化講經的場所,我們歡喜提供。但是只限於淨宗,因為我們專門修淨土,如果破壞淨宗,我們不能夠歡迎,不能夠接受。

  十樓有個大廳,那個大廳裡面將來也是做講堂,那個講堂是視聽的,是放錄相帶的。諸位要是喜歡聽哪一部經,我們的錄相帶很多,你在那個地方去聽。人多了我們做一個視聽教室,用小電視、用耳機,可以同時開放三、四種不同的經論,都行。有人喜歡聽《華嚴經》,有人喜歡聽《無量壽經》,有人喜歡聽《地藏經》,有人喜歡聽《了凡四訓》,都可以,我們都播放來供養。

  九樓是念佛堂,念佛堂我們求的是什麼?念佛三昧!要想得到念佛三昧,那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夾雜。真正做到不夾雜,連念佛堂開示都不必要,講開示都是夾雜。那你想到從前印光大師靈巖山寺念佛堂裡面講開示,他可以講開示,為什麼?他不講經。我們這邊講經,你要想聽開示的話,你聽經。所以十樓、十一樓都在講經,念佛堂就不要講開示了。你有疑惑,你到講堂來聽經;沒有疑惑進念佛堂念佛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只念四個字,六字都不要念。

  蓮池大師,這是我們淨土宗中興的祖師,他教別人念佛念六個字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人家問他:你自己呢?我自己念四個字。為什麼?他說你們求生淨土的心不切,「南無」是恭敬的意思、是皈依的意思,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。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淨土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不客氣了,不要講「南無」兩個字了。《彌陀經》教給我們執持名號,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,沒有南無!你們想想祖師這個意思。我們今天決心求淨土,所以客氣話都不用了,四個字一直念下去。

  念佛的儀規愈簡單愈好,一般道場它不是專修的,所以前面念經、念讚佛偈,有這些儀規接引初機。我們這裡是專修,專修就不必要了,常年道場,老同修多,都習慣了,加這些反而打雜,把他的心搞亂了。佛家常講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你把人家的心擾亂了,這個過失很大。所以我們道場有我們道場的規矩,尤其這個道場解行具足,很難得!

  將來講經需不需要法師在現場講?這個我也跟諸位講過,現在這個社會進步的趨勢已經受到高科技很深的影響,這個我們不能不承認。它對佛教有沒有影響?有!佛教的弘傳,講經說法,決定不是一個講堂、好大的場面,不是了!肯定走向網際網路、走向衛星電視。聽經不必到道場,不必到講堂,在家裡打開電視就是了。

  現在我們常常想,我們佛教有一個專門的頻道,電視上有個專門的頻道,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,隨時打開頻道都能夠聽到法師講經。現在我們是這樣想,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實現。可能不止一個頻道,可能有很多頻道、很多種的經論,想聽哪個就撥哪個頻道,都能夠聽到。這是現代所謂遠程教學,學什麼東西都在家裡學,我看到這個方向在發展。到以後可能學校都不要了,學生上學,在家裡頭、電視裡頭學東西,網路裡面學東西,老師教課用衛星、用網路播出來,那都是最好的老師、一流的老師在這裡教導。

  所以做老師的人要很認真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,為什麼?你要不提升,將來被淘汰掉。你在電視台、在網路對全世界群眾廣播,群眾看你的形象,聽你所講,古人所謂「不怕貨比貨,就怕不識貨」,你所講的跟另外一個人相比,你要不如別人,人家就不看你這個頻道了,你的收視率就沒有了,你就被人比下去了。所以務必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,真才實學,你才會受廣大群眾的歡迎。

  所以將來的學校,我觀察的是統統會走向現在所謂的遠程教學,學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博士班,都在家裡學,用不著到學校去。到你拿到學位的時候,學士學位、碩士學位,學校都可以寄到你家裡來;可能最高的博士學位,到學校裡舉行一個儀式就行了。

  現在澳洲幾個大學已經是這麼做。上一次昆士蘭大學有一位學院的主任,學校幾個高級的教授跟職員,他們到香港、到新加坡、到馬來西亞,我問他什麼事情?頒發畢業證書,遠程教學的。在香港的這些學生召集起來,舉行一個儀式,頒發證書,不要到澳洲學校去。所以這個趨勢一定會擴大。

  圖書館參考資料全在網路上,而且網路上可以聯網,全世界所有大學圖書館裡面的圖書,你都可以在網路上下載來做你的參考資料,所以將來的圖書館變成博物館、原始資料館。這是隨著科學技術必然的發展,我們要懂得,心裡要有數。

  所以有很多地方的佛學院請我去教學,我說不需要我人去,我現在講《華嚴》,每天四個小時,從網路上你可以收看。不但可以收看,而且你還可以把它錄下來,錄下來你可以重複的再看。一遍沒有聽清楚,我再聽一遍;兩遍聽不清楚,我還可以聽第三遍、第四遍。老師在上課,你叫他講第二遍、第三遍,不可能!所以學生在家裡學,方便!一面聽一面就錄下來;這個課程難一點,難以理解的時候,多聽幾遍。

  還有一些佛學院,我想將來的佛學院,一定要設置網路,擴大你的教學面。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經論的錄相帶、光碟、VCD、DVD,都可以在學校裡面做為上課的材料,不需要人親自到佛學院,這裡面只要有一個資深的老師在旁邊指導一下就行了。資深的老師他自己本身把這部經論預先多聽幾遍,他明白,他了解,他可以輔導學生就成功了。

  對於全世界所有的佛教徒,弘法利生統統可以在電視網路上,講經的法師只要在攝影棚裡面錄製母帶就行了。所以你想想看若干年之後,家裡只要有這套設備,學校、佛學院都可以不需要辦了,省多少錢、省多少事!完全接受遠程教學。國家辦佛學院,一個就夠了,也不要這麼麻煩,不要很大的校舍。一個攝影棚,請幾位好老師,天天讓他講,天天讓他播,所有寺院、庵堂只要有這個機器設備,什麼人喜歡學都可以來進修。寺廟裡頭,出家人也好,信徒也好,有興趣的都可以來學。正式報名的都發給你畢業證書、結業證書,一部經發結業證書,學習多少部經論以上可以發給你畢業證書,也可以一樣在網路、在電視裡面參加考試。所以學習工具愈來愈發達,這是我們今天講到這個「寶樹列成行」。

  『華蕊敷榮光赫奕』,那是講你的建樹產生的效果,這個效果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在這一句裡頭包含的。『種種樂音恆競奏』,這是法音宣揚。兩句合起來看,前面一句講形象,「華蕊敷榮光赫奕」是形象、道行,「種種樂音恆競奏」是演說。『佛神通力令如是』,三寶本願威神加持,才能夠生起這麼好的效果。

  所以往後修行需不需要一個共修道場?這很難講,真正用功的人,不願意別人打擾,一個人在家裡可以進修。只要有這個設備,你想學經教沒有障礙,你想修行也沒有障礙,念佛可以跟到大家一起念佛。這個「大家」在電視裡頭,電視裡面那個共修的場面,一打開就好像自己也參與一樣,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參禪,整個禪堂裡面坐香的場面顯示出來,你自己面對著電視,你也可以靜坐,你也可以跟他同樣的作息,我想將來必定走到這個趨勢。

  現在的科技非常進步,將來衛星電視普遍到可以在手上接收的電視機,收衛星廣播,小的電視畫面在手掌心裡頭可以收看,就像現在的行動電話一樣,你說多方便!你的學習不會耽誤,無論走到哪裡,你可以帶在身上。這些機器都已經發明了,現在還沒有普遍。科學技術真的是日新又新,我們從這裡了解整個的趨勢,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地面香海」,偈頌第六首:

  【種種妙寶芬陀利。敷布莊嚴香水海。香燄光明無暫停。廣大圓滿皆充遍。】

  第六首是讚頌蓮華,『芬陀利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白色的蓮華。我們在《彌陀經》裡面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有四色蓮華,裡面世尊給我們介紹的青色青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,白色的就是這裡講的「芬陀利」。

  佛法常常用蓮華來表法,古德常講「華之妙無過於蓮」,蓮表因果同時,表一真法界,清淨不染。蓮華在盛開的時候,蓮子已經成熟,色香味具足,在其他植物裡頭找不到能夠跟它相比的。所以世尊常常用蓮華來表圓滿、來表具足,用它來表諸佛的教學,教學的圓滿就像蓮華樣樣具足。

  我們看經文,『種種妙寶芬陀利』,這是說明這個蓮華不是草本的,也不是木本的,它的質料是什麼?「種種妙寶」。我們要記住,文外有文,語外有語,言語,就是話裡頭有話,完全是表法。「種種妙寶」是指一切佛寶,諸佛如來;「芬陀利」是代表諸佛的教學像蓮華盛開一樣,圓滿具足。

  『敷布莊嚴香水海』,香水海,前面說過,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。這個難懂,我們是初學的學生,程度都不很高,沒有法身大士的境界,現在我們讀這個經文,應該要怎樣學習,這個才重要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祖師大德們,不辭辛勞為我們做種種示現,這就好比芬陀利華開敷展布莊嚴在我們的心行當中,我們這樣去體會就得受用。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們才能夠得到。

  芬陀利,如果是在本經,它所指的就是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但是我們想想,我們確實不是華嚴根性,我們怎麼學《華嚴》?清涼大師很慈悲,把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卷特別提出來,單獨流通,這就是淨土五經裡面所說的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清涼有《疏》,清涼的學生宗密大師有《鈔》。疏是註解經的,鈔是註解疏的,註解的註解很詳細。早年方東美先生講這是我們中國的國寶,提醒我們這些學生要重視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方先生看得非常重。

  我們學佛的人更不能夠不知道,我們佛法經論裡頭最重要的經、最重要的註解,最重要的經是《華嚴經》,最重要的註解是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。清朝乾隆年間,鼓山的方丈道霈禪師把經跟論合起來,做了《纂要》,這也是創舉,都是便利後學。我們今天在此地所採取的本子就是《纂要》,我們參考主要的資料就是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的原本。但是我給諸位做報告,幾乎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,這個樣子我們學了才有用處,使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生活、行持都能夠在經典裡面得到啟示,得到教訓,確確實實幫助我們提升了生活的品質,提升了境界,我們受益很大。

  身心常常想著蓮華,藏傳的密教都是教人念一句六字大明咒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第一位老師是章嘉大師,他是密宗的大德,是黃教派下的。在中國過去元朝的時代,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就形成,四大喇嘛的地位也確定了。在西藏,大家都曉得,前藏是達賴,後藏是班禪;在蒙古,就有很多人不知道,但是在中國北方就很熟悉,內蒙是章嘉大師,稱為章嘉呼圖克圖,在外蒙是哲布尊丹巴。他們四個人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弟子,各人教化一方。

  我初學佛很有緣,在章嘉大師的會下,他老人家也不例外,也傳一個咒語教我常常念,就是六字大明咒,「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」。我年輕的時候學東西很認真,我向大師請教這個咒是什麼意思。咒確確實實是有意思的,但是也有沒有意思的,這裡頭也相當複雜。沒有意義的,多半不是我們人間的語言,是對鬼神講的,是鬼神的言語,不同維次空間那些人的言語,不需要為我們解釋。但是裡面也有許多真正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綱領,在佛法稱之為陀羅尼。陀羅尼就是神咒的意思,六字大明咒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性質,真的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。

  章嘉大師給我解釋,「唵」是身體,唵是身;「嘛呢」是蓮華,經論上我們常常看到;「叭咪」是保持;「吽」是意。身,蓮華,保持,意。梵文是從印度文變化過來的,他們的句子跟我們中國句法不一樣,按照中國的句法來排,就是保持身意像蓮華一樣,就是這個意思。身包括口,詳細的來講,保持身口意像蓮華一樣,出污泥而不染,六字大明咒是這個意思。

  大師傳授給我,為我說明,我歡喜念這句咒,我還常常把這六個字是用藏文寫的,貼在我的辦公室房間。我常常能夠看到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污染,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。

  所以這是總的修學綱領,總的指導原則。現在許多人會念,不懂得它的意思;也有其他的解釋,聽說是上師傳的。但是我聽了很多解釋,沒有章嘉大師解釋得圓滿、解釋得清楚,解釋得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真正的受用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!

  我們再回頭想一想,淨土宗教人執持名號,「阿彌陀佛」,或者是加上「南無」,六字洪名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這一句也是神咒,全是梵語,跟「唵嘛呢叭咪吽」一樣。它是什麼意思?意思也非常清楚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照字面上翻是無量覺。換句話說,這個名號真正的意思是教我們自己要提醒自己,一切時一切處,六根接觸六塵,念念要覺而不迷,這個名號是這個意思。

  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也給這個名號做了簡單的解釋,世尊解釋是無量壽跟無量光,其實跟字面上的本義完全相應。光表空間,壽是代表時間,時空是我們生活的範圍。不是說一切時一切處嗎?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覺而不迷。「南無」是皈依的意思,歸命的意思。我們通常講皈依,皈是回歸,依是依靠。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,真的是迷而不覺,現在從迷而不覺回過頭來,依覺而不迷。念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是什麼意思,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。特別是我們修淨土念佛的同修,遇到別人問,你總要把它解釋清楚。解釋清楚、解釋明白了,「這個不迷信,我也要念」。你要不講清楚、不講明白,那誰能接受?迷信的人能接受,不迷的人很難接受。

  我年輕的時候是標準知識分子,凡是你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,你要我接受幾乎是不可能。章嘉大師真的有智慧,他有大德大能,觀機說法,看我這個根性,所以傳給我的咒語也很詳細給我說明。我念這個咒的時候,他老人家也送我一串念珠,我常常念,那個時候我還在上班,我的長官、同事問我:你念什麼?我念給他聽。什麼意思?我這一說明,沒有一個不敬重,原來佛法裡頭有這麼好的東西!他們聽了,說這是格言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清淨不染,這個意思多麼的圓滿、多麼的殊勝,裡頭確確實實一點迷信都沒有。

  非常可惜,現在學佛的同學們,不能把佛法詳詳細細講出來給別人聽,造成社會許多大眾對佛法產生誤解。他們的誤會,我們決定不能夠責備,他們的誤會、曲解是正常的,他們沒有過失,過失在我們這邊,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責任,沒有把經論講清楚。

  世尊當年在世到處講學,覺悟眾生。世尊教學的目的有三個目標,三種不同的根性,根性分上中下三等。上等根性的,教學的目標是幫助他轉凡成聖;中等的目標,中等根性的,幫助他轉迷為悟;下等低級根性的,幫助他轉惡為善。上中下三種不同根性,有三個不同的教學目標,我們要懂!為什麼?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很多人,你也要有能力觀機,你要給他怎麼說法。

  像這些地方我們就學佛,真正學習。學了之後管用,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。幫助自己,真的使自己有所轉變;如果沒有轉變,你得不到受用,學了跟沒有學是一樣的。學了之後果然不一樣,變了!當然初學大概在十年當中,變化的幅度不大,二十年、三十年變化就很大了,會叫人有很明顯的覺察。相貌變了,體質變了,一般人講風度不一樣了,用外國人的說法是磁場不相同了,產生很不一樣的變化。這種變化往往自己不能覺察,別人覺察到了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特別是初出家的那個時候,業障很重,我自己並不曉得。是到了我們在景美有了圖書館,有一位老居士,這是我一出家就認識他,他是福州人,是圓山臨濟寺的老信徒。現在恐怕都不在了,年歲很大,他是臨濟寺的護法。我在臨濟寺出家,跟我很熟。圖書館建立的時候,是我出家講經二十年了,他來聽經,跟我說:法師,你的業障消了。我說:何以見得?他說:從前你在臨濟寺的時候,剛剛出家,你有口臭,說話的時候氣味很難聞,你自己不曉得,別人也不好意思說,總是聽你說話都是遠遠的站著,不敢靠近,現在你都沒有了。這是他告訴我的。他一說提醒了我,大概我這個口臭改變應該是在講經說法十幾年,十年到十五年,應該是在這個時候,我感覺到。

  另外一樁事情,我自己也感覺得很不可思議。我年輕的時候,耳朵裡頭有一顆黑痣,很大一塊。大概也是出家之後十年左右,這個痣掉了,突然掉了。有一天耳朵癢,摳出有很多黑東西,黑的髒東西,再照照鏡子,沒有了,這些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。連整個身體的氣味都變了,都不一樣了。相貌的改變,自己很不容易覺察,特別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、老同參,幾年沒有見了,那個印象很深刻。

  學佛不能不真幹,我學了有效果。老師沒有騙我,三個老師教導我的,我都在生活當中得到驗證,哪裡是假的!所以愈學愈歡喜,愈修愈有信心,前途逐漸逐漸光明了。從前是黑暗的,前途好像一片濃霧,現在煙消雲散,顯示出一片光明。這底下講『香燄光明無暫停,廣大圓滿皆充遍』,確確實實讓你自己親身體會到這個境界。

  所以這一首裡頭最重要的,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三業清淨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開端世尊教導我們修行的總原則。《無量壽經》排列的方式跟一般經論不一樣,這一點我們特別要重視、要記住。平常講的都是身、口、意三業,《無量壽經》上排列是口擺在第一,是口、身、意。為什麼?口最容易犯過。所以第一句跟我們講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第二句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」,第三句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芬陀利是善護意業,意清淨無染,身口都沒有問題了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的排列是教初學,初學意沒有到清淨,第一重要這個戒律是善護口業。善護口業怎麼做?實在講它這一句就是十善業道。從哪個地方入門?從哪個地方學習?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從這裡下手。佛教初學,慈悲到了極處,然後才教你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。最後達到心地功夫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從排列你就曉得他教的對象,為什麼他這個說法。再看第七首:

  【明珠寶幢恆熾盛。妙衣垂布為嚴飾。摩尼鈴網演法音。令其聞者趣佛智。】

  這一首是讚頌『寶幢』。「幢」代表教學、講經,「幢」在佛門裡面是一個標誌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旗號,它是屬於旗幟一類的。所以佛家有幡幢寶蓋,這是最常見的莊嚴具。幡是扁形的,幢是圓形的,那個形狀很像我們在飛機場看到的風筒那樣。這些東西從前都掛在旗桿上的,古時候佛家的道場,今天道場裡面講經說法。從前寺廟旗桿不是掛國旗的,旗桿上是信號,把這個幢升在旗桿上,像風筒一樣,很遠人就看到。只要看到旗桿上懸掛的是幢,大家就知道今天寺廟裡頭有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就來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曉得,佛法是師道,師道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。再高明的老師,他有德行,謙虛,不敢做人的老師,別人尊稱老師,自己不敢稱。自稱都是稱學人,學人是學生,我在學習,我哪裡敢稱老師?只有佛才稱為老師,我們稱本師。教學怎麼辦?決定不能夠去拉學生,我講得怎麼好,你要到我這裡來學,這話說不出口。但是教學又不能不把這個訊息告訴別人,就用這個幡幢讓人家看到自動來。所以這個就有意義,自動來,他是來求學。沒有招生,招生的口氣太大了,佛法裡頭不敢。

  所以佛法用這個方法,我們講接引大眾,也就是現在講的招生。只把這個訊息傳達出去,你歡喜,自動會來;不歡喜,絕對不去勸,絕對不去拉人,這個諸位一定要懂。如果勸人來、拉人來,這個對於佛法就不尊重了。他自己願意來的,我講得不好,他不滿意,他不會怪我,他自己來的。如果是我把他拉來的,很勉強把他找來的,我這裡他聽了不滿意,他就埋怨,不生歡喜心,還要生毀謗,你拉我來幹什麼?我到這裡來學到什麼?有什麼好處?

  所以佛祖、過去傳法講經的大德,真的人情事理他都通達,實實在在他們都做到恰到好處。在現代,高樓大廈林立,我們這個地方要是豎一個幡幢,沒人知道,誰能看到?所以現在這些東西只能在佛殿上,懸掛在那邊做一個紀念品,讓我們看到,曉得古時候祖師大德是怎樣接引大眾的。那個精神意義存在,我們不能忘記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地方講經,我們用什麼來做現代的寶幢?現代宣傳的方法跟從前是一樣的,把我們這個訊息傳達給社會大眾。第一個是報紙,在報紙裡面登講經的消息,可以,不要去拉人。他看到了,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有法師在這邊講經,他自動來了。第二個是廣告,我們過去在台灣,有聽經的同修聽到我講這個事情,他們在電影院裡面打廣告、打字幕。電影院當中休息的時間打這個字幕,行!可以。廣播電台裡頭做廣告,廣播節目那個當中插廣告可以,就是把這個資訊向外面傳達,這就是幡幢的意思。

  幡幢裡面還有殊勝的意義,那就是自己真修的形象,到外面走一走,你的形象就能攝受眾生。我們要是冷靜的思惟,應當是幡幢真實的意義。釋迦牟尼佛在外面遊化,見到他的人、聽到他名字的人,都起尊敬的心、仰慕的心,我們現在人講人格的感召,這屬於形象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菩薩眾、聲聞眾,在家優婆塞、優婆夷眾,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他的生活、思想,今天講的意識形態起了變化,生活行為起了變化。他居住所在的這個地區,一般人看到他不一樣了,就產生影響。這也是寶幢的意思,不要用言語去宣傳,用我們的形象,就是世尊常常講的「為人演說」。不要用口說,做出來給人看,佛法是什麼,我這個樣子就是佛法。

  「佛法」這兩個字的意思,佛是覺,佛法是覺悟的方法。我們從前是迷,現在從迷裡頭跳出來,覺悟了。你要不做出來,人家怎麼知道你覺悟?你跟從前不一樣了,你不迷了,過去你的那些毛病習氣全沒有了、全改了,人家會很詫異,問你:你怎麼改的?你為什麼要改?這個時候你就跟他解釋。說自己就是勸別人,讓別人聽了之後回去認真反省,「不錯,是應該要改過遷善」,讓他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體會,自己省悟過來,這就是教化,這是『明珠寶幢恆熾盛』。

  『妙衣垂布為嚴飾』。「妙衣」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,這是說的戒律、威儀,比喻戒律、威儀都表現在外表上。『摩尼鈴網演法音』,這是言語,用形象,用言語,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回頭。『令其聞者趣佛智』,要讓這些見聞覺知的大眾省悟過來,回頭是岸,真的是幫助他們開佛智慧,悟佛境界。這一首偈,我們曉得是佛法修學的影響,我們常說的廣度眾生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