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五九一卷) 2002/1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591
諸位同學,上面我們將「現相品」經文第四個大段介紹完了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用的文字雖然不多,可是義理非常的豐富。就菩薩的德業這十句來說,我們介紹的這一段是「豎配十地」,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薩地上。第一句配初地,第二句配二地,最後一句配十地,這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。除這個配法之外,還有橫的配法,我們在前面也曾經略略的帶過。橫的配法是在等覺,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,是用等覺菩薩來做代表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初地已經具足十地的修學理論與方法,何況菩薩地的圓滿:等覺位。這個道理與事實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為什麼?我們要學,雖然是深位菩薩的修學方法,我們要模仿;就好像他們是大人,我們是小孩,小孩可以模仿大人。大人做出這個樣子,希望小孩們模仿,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亦復如是。
橫配第一句,「理智了真」。理智,什麼是理智?這個地方的理智,跟我們平常觀念當中的理智不是一個意思,這個理是稱理之智,也就是與法界相應之智,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。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瞭了,這個理智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,法界真相於是大白,一真法界、十法界。第二句,「量智入行」。前面是理智,這裡講量智,量智是量周法界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虛,第二句量周沙界,法身菩薩如是。凡夫不如菩薩的地方我常常講,心量太小了,佛菩薩起心動念都想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所以行行都與量智相應,「量智入行」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總想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
第三句「證窮法身」,窮是窮盡,圓滿的意思。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法身,你要沒有理智、沒有量智,你怎麼能夠證得?證得了,證得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哪有這麼大的心量?普通人哪有這種平等的愛心?哪有這樣的大慈大悲?第四句「常觀受用」,在豎配那是四地,善友是依。第五句「毛現神變」,毛孔放光,光中現世界海微塵數的菩薩,菩薩說法。第六句「念觀法門」,第六這是般若現前,六地菩薩,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不是感情,不是情識的看法,是智慧的看法。智慧看法:宇宙就是法界,就是自己的心,就是自己的現相。能現的是心識,所現的是法界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是念觀法門。世尊為一切眾生應機施教,展開無量的法門,實智、權智都圓滿的現前。
第七句「外感佛加」,這是感應,內有感,外就有應,感動十方一切諸佛加持。我們曉得地上菩薩每一位從初地到等覺,都感得十方諸佛加持。十方諸佛加持,加到哪裡去?加持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地上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」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,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,什麼疑惑都沒有了,一句彌陀念到底,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瞭。我對於淨土生的信心是從《華嚴》上生起的,早年講《華嚴》講了十幾年,經實在是太長了,十七年當中斷斷續續。因為一年差不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國外,每一年回到台灣就接著講,經沒有講圓滿,同時也沒有保留錄音帶、錄影帶,沒有保留,多半散失了。這一次在新加坡從頭講起,希望把錄像帶保留下來;對我自己來講,把這個大經重新溫習一遍,對於淨宗法門的信心更堅定了。每溫習一遍,明顯的感到諸佛神力的加持。第八,「內安深定」,這個字還是用普通的字好,淺深的深,用這個古寫現在很多人不認識。第九「豎見來際」,第十「橫無不圓」,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,末後兩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十種大德,分配在十地、在十波羅蜜,我們用這個意思來做這一大段的總結,總是希望我們的修學能有一個入處,一般講下手之處,我應該怎樣修學,這個重要。初地修布施,就在我們現前要明瞭、要知道怎麼修。經上說「菩薩為令眾生心滿足故,內外悉捨」,內是捨身,外是捨財,所有一切財物都能布施,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塵不染,把它布施乾淨了。諸位同修聽了這個話,千萬不要聽錯,往年有人常聽我講「看破放下」,他把意思聽錯了,有人寫信給我,也有人看到告訴我,他看破放下了,家也不要了,事業也不要了,兒女也不要了,工作都不要了,他去修行了。過了一兩個月麻煩來了,沒有收入,沒有飯吃了,也沒有人救濟他,問我怎麼辦?
看破放下這兩個字你沒搞清楚,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了,這叫看破;放下是心裡頭一絲毫染著都沒有了,那叫放下。沒有叫你把工作放下,沒有叫你把家庭放下,如果你這樣作法,佛法不是正教,是邪教了!害人的東西!佛在經上常講,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你破壞世間法,你破壞家庭了,你破壞社會秩序,這是個誤會,錯解了意思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並沒有離開世間。《華嚴經》諸位要是從頭聽下來,你不要曲解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修行的道場。家庭是佛法修行的道場、是菩薩道場,你的工作是菩薩修行道場,你處事待人接物還是菩薩修行道場,修什麼?修布施。滿眾生的願望,我為你服務。但是眾生的願望有正有邪,你要懂得戒律,你才知道分寸,這是智慧。這裡頭有理智、有量智,哪些事情我應該替你服務的,哪些事情我不能給你服務的。你有冤家、有對頭叫我去害他,這個我不給你服務;你做種種不善,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害的事情,我不能替你服務。你的所作所為是利益一切眾生、利益社會的,我全心全力給你服務,犧牲奉獻,俗話常說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來幫助你。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諸位要懂這個道理。
第二條持戒波羅蜜,持戒就是如法。布施要是如法,布施裡頭就有持戒。布施不如法不能做,要如法。所以是內外財確實能夠捨得,能捨。什麼時候捨?為什麼事情捨?這是智慧,這裡頭有區別,捨一定達到至善的目的。它真的有個目的,唐朝時候龐居士的故事,大家曉得。龐居士非常富有,他參禪開悟了,他很難得,太太也開悟了,女兒也開悟了,他那個家庭真的是大道場。他把他家裡的財產統統裝在一條大船上,放在長江當中,把船砸一個洞,全部沉到底下去,放下,捨了。他這種示現為什麼?是為教化眾生,他有目的,他這個目的達到了。別人看到一定會問他:「龐居士你這麼多的財物,你能夠救濟窮苦的人多好?你何必把它統統沉到大江裡面去?」他聽了,只有一句話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這句話用意太深太深了,很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。人人都無事,天下太平,人人都想做好事,天下大亂。
台灣往年選拔好人好事,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黑板上寫四個字「好人好事」,然後把底下那個好圈一圈,右上角圈一圈,圈一圈念去聲字,好人好事,好事就是多事,就是龐居士把財物沉到江底下的用意在此地。真正有道德之人,他做的事自自然然都是好事;如果不是道德之人,他所做的那一點表面好事,別有用心、別有意圖,就壞了。龐居士是防止這個流弊,不是教你不做好事。要知道他這個舉動用意在哪裡?那個意思很深很深。換句話說,為社會、為眾生做好事,佛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隨緣是好事,攀緣不是好事。隨緣是一切條件統統具足,所謂是順水推舟,輕而易舉,社會大眾得福,決定不能讓眾生受難受苦。
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,出來替社會做事情很多,競選。選出來之後,替社會、替人民做了哪些好事?社會人民是不是真正得到福利?今天我們想到龐居士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好!這句話很有哲學的意味。所以佛禁止我們募化做好事,這是不可以的。募化來做社會福利事業,縱然是一樁好事,你的清淨心被破壞,道心衰減。所以修學,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是了生死出三界,不是在社會上做一個慈善家。社會上真正的慈善家不多,假得多,所以過去有人諷刺:「慈善家,慈善起家」,你們想想這句話的味道!由於熱心勤奮到外面去募捐化緣,做社會慈善事業,他名利雙收,社會上人稱他為大善人、慈善家;捐獻許許多多的財物,他拿多少去做慈善事業?看到財物多了,貪瞋痴慢就起來了,如果人家捐獻一百萬,他拿五十萬去做慈善事業,自己賺五十萬,這人已經很不錯了,算算他已經有良心了。怕的就是他收了一百萬,只拿一、兩萬去做好事,現在這個社會上這種人是大有人在,所以慈善起家!你這樣才知道,龐居士是真正的善人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絕不造業。他的財物統統丟棄、拋棄,就是留這一句話給後人,讓後人去玩味他這一句話的意義。所以布施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害己害人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,現實環境裡面我們也看到很多。人往往迷在名利之中,昏頭轉向,確確實實他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別人跟他講,他聽不進去的。自以為是,造作罪業,以為功德,不畏果報。
二地菩薩修持戒波羅蜜,諸位一定要清楚,地地都是十度同時修,它有個主。二地是以持戒為主,主修的,其餘是助修;初地布施是主修,九個是助修,所以是一修一切修。「具持眾戒,而無所著」,持戒波羅蜜最重要的就是不著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你的持戒波羅蜜圓滿了;如果到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你的持戒波羅蜜是大圓滿。這樣我們還要不要學戒律威儀?要!為什麼?不壞世間法。內清淨,外有規矩,不是規矩法則都不要了。自受用可以,他受用就有問題了,你自己可以證果,證什麼果?證阿羅漢果,證不了佛果。如果你是有意不守戒律、不守規矩,你不但不能證果,你還要墮三途。為什麼?你把佛的制度破壞了,把佛的規矩破壞了,把一切眾生得度的機緣把它斷掉了,這個罪不得了!你害了一切眾生,你的慈悲心一點都沒有。所以成了佛到究竟果位,佛到這個世間來還要守世間法,還要裝模作樣,為什麼?為眾生,不是為自己,要做出孝親尊師、感恩的樣子教化眾生,眾生不知道。所以這個戒律,初學是規範自己的,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照著這個標準改過來,真正改過來之後為眾生。為什麼?世間許許多多眾生不懂規矩、不知道有性德,需要人做樣子給他看,覺悟他,這是真正的慈悲,這是真實的愛護。做給人看,自己心地確確實實一塵不染。
三地,忍辱波羅蜜是主修,「悉能忍受一切諸惡,無有動搖」。實際上不但一切惡要忍,一切善也要忍。善何以要忍?善不能有貪戀,這個要忍。一切善法起了貪戀,壞了!你貪心起來了,貪心墮餓鬼。一切惡要忍,你要不忍的話,瞋恚心生起來了,墮地獄!所以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要忍。末後這一句話很好:「無動搖」,決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,忍辱波羅蜜。佛菩薩來了,決定沒有貪愛之心;妖魔鬼怪來了,也沒有一絲毫瞋恚之心,以平等心對待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為什麼?它真的是平等。佛是我們唯心所現的,妖魔鬼怪還是我們唯心所現的,能現是一個心性,它怎麼不平等?我們最親愛的親人是唯識所變的,我們的冤家對頭也是唯識所變的,所以佛教給我們等念冤親。對於最親愛的人、最痛恨的冤家,你要用平等心看待,不憎惡人,這是忍辱,要從這個地方修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境界現前做不到,沒用處!這些都是要落實。你天天在讀誦、天天在為人演說,你自己做不到,入不了這個境界,講經說法也不能了生死。你天天勸人為善,充其量你得一點善的果報而已,因為你的行為不是惡的,善因當然得善果,這善果在六道裡面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無論什麼事情要忍,忍的真正真理是什麼?是平等,這是忍的真理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菩薩行有沒有成就,十波羅蜜有兩條是最重要,一條是布施,一條是忍辱。布施是真能放下,是你積功累德;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,你要沒有耐心、不能夠忍耐,雖修功德不能保持。一動貪愛心,一動瞋恚心,功德就沒有了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平等心。一有貪愛、一有瞋恚,平等失掉了,不能不知道。能忍你功夫才會有進步,不能忍談不上精進。
後面四地菩薩是以精進為主修,「普發眾業,常修靡懈」,不懈怠,普是平等的,發是發心,眾是眾多,業是菩薩的事業。菩薩事業是教化眾生,為什麼說眾?教化眾生的方式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方式在哪裡?在我們生活裡面,我們生活是教化眾生。新加坡居士林每天的供齋是布施供養,與一切眾生結緣。佛不度無緣之人,緣結得深、結得好,他歡喜來學。我們明瞭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,當時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家、宗教的傳教士、宗教裡面的學人,跟著佛學習的,以佛為老師的人很多。這個經後面五十三參有勝熱婆羅門,古時候婆羅門教,現在稱為印度教,在新加坡稱為興都教,這是從翻譯的音譯過來的。勝熱婆羅門了不起,是印度教的領袖人物。在我們佛門裡頭,他是什麼身分?他也是諸佛如來之一。另外還有遍行外道,《地藏經》上大家念得很熟的婆羅門女,那是婆羅門教的信徒。所以佛陀的教學,不分宗教、不分國籍、不分種族,一律平等的教導,只要你樂意來求學,佛沒有不熱心教導你的。它的的確確是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而且是義務教育,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,它不是宗教。
我相信歐陽竟無大師的話;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他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學,我不能反駁他,他是我的老師,尊師重道。但是我還是把歐陽大師內學院的訓示,我把它擺在第一,我體會到歐陽大師所說的,所以肯定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創始人。這個教學最高的目標是超凡入聖,終極的目標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真相,徹底斷盡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是真智的障礙,煩惱習氣斷盡,佛說了,智慧是心性裡頭本有的東西,不是外來的。我們今天變得愚痴、沒有智慧,是煩惱習氣太重,把你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障礙了、本有的能力障礙了、本有的相好障礙了。所以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一切眾生平等,沒有差別。佛以無量的方便幫助眾生覺悟、幫助眾生恢復本性,聖人的教學宗旨都是相同的,儒家也是相同的,儒家是教學。教學的教材現在變成了經典,稱之為經典是對這個教材的尊重,這個教材的內容確實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
諸佛菩薩專志從事於這個教育,永遠不懈怠,永遠沒有疲厭,這一種我們現在人講的敬業精神,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,在這個世間找不到。自己又不要求報酬,幹的這麼熱心、這麼起勁,什麼報酬都不要,內外統統都奉獻出來,布施供養,感化眾生,這樣的老師到哪裡去找?現在這樣的老師出現,一般人懷疑,所以你對人好,人家會懷疑你。為什麼?他一生沒有見過、他也沒有聽到過,你這個態度他會想到:「你有什麼企圖,你有什麼目的?」他提心吊膽。我們要懂得一切眾生的心理,要能觀機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介紹:
五地菩薩主修的是禪定,「於五欲境,無所貪著。諸次第定,悉能成就」。欲不僅是五欲六塵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著,禪定的功夫才能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如果對於世出世間法,還有毫分貪戀、貪著,對你修定會造成嚴重的妨礙,你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,你的境界不會有進步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才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念著。法是一切諸佛所教之法、所說之法,捨是什麼意思?捨是不執著。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學,認真努力的學,心裡頭要沒有痕跡,就是說心裡頭不起貪愛,以清淨平等心來受持,完全正確,這才叫真正行菩提道。也就是說佛陀的教誨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,自自然然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奉行?法爾如是。前面我們曾經舉經中佛所講的鐘鼓做比喻,它沒有起心動念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。
我們眼見色,張開眼睛見外面色相,沒有起心沒有動念,試問問我這個眼睛起不起作用?是不是看得很清楚?不是說我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眼睛睜開來什麼也看不見,沒有這個道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耳聽聲音也聽得清清楚楚。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眼見外面的色,眼是見性,見外面的色性,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。我們會變成這麼糟的時候,就是張開眼睛見外面色相,它就起心動念、它就分別執著,墮落在凡夫。所以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六根的作用就是佛菩薩,不能起心動念!文字上用個無貪,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都沒有,連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沒有,你這個次第定不斷向上提升。為什麼說次第定?定確實是有等級的,在六道裡面有八個等級,四禪四定。最低的等級是初禪,你要是得初禪定,你就生初禪天;再提升一級,你就到二禪天去了,所以叫次第定。到非想非非想天是第八個次第,第八定,阿羅漢是第九定,又提升了一級,超出六道了。辟支佛比阿羅漢又要高一級,菩薩比辟支佛又要高一級,到超出十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,這個果位這叫性定,自性本定現前了。
自性本定有沒有次第?還是有。如果沒有,菩薩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來的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菩薩位次就是定功深淺還不一樣,這叫性定。性定為什麼出現這個境界?因為你無明煩惱沒有斷盡,極其微細的無明很難破。見思、塵沙是粗重煩惱,容易斷,無明煩惱不容易斷,所以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。初住菩薩破一品,見一分法身;二地菩薩破兩品,見兩分法身;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見到圓滿的法身,究竟圓滿的果位,是這麼一樁事情。在這裡頭顯示次第定,次第定怎麼修成?沒有別的,不染著。換句話說,大家比較好懂一點,無論什麼境界都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,那你就一帆風順了。稍稍動個念頭,障礙就來了,你不是停止就是不能前進,就會往下墮落,但是停止在那個境界的少,退轉的多,才動一個念頭就退轉了。同學大家在一起修行,看到別人動念頭了,你要保持自己不動念頭,修行這樁事情真的是個人幹個人的。佛在經上常用比喻說,父子上山各自努力,誰都不能代替誰。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別人影響,你就會成功;最糟糕的就是受別人影響。
戒律裡頭常常說,我們自己有一些毛病習氣,自己要知道,盡量不要防害別人,這就是善行,這就是積德。現在人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,有意無意妨害別人,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。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,是普遍的現象,我們學佛不能夠不明瞭。通過禪定,禪定決定開智慧,所以智慧不是突然開的,分分開的。在淨土裡面講我們沒有說禪定,但是我們講念佛三昧,三昧就是禪,加上個念佛三昧,就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禪定。不是用參究的方法,禪宗是用參究的方法,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,方法不一樣,功夫一樣,目的一樣。他們的結果叫做禪定,我們的結果叫做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或者我們又一個名詞稱為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禪定。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那你這個清淨心純了,純淨那是大定,那不是普通定。至少初地以上菩薩,純淨這個境界現前了,智慧生起來了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。
六地菩薩主修般若,「善觀諸法,得實相印,普入智門」。智慧開了,看一切法真相都現前了,所以得實相印,印是印證,就是證明。他證得實相,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智慧開了。普入智門,智慧的門開了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,無量的智慧。實相是什麼?整個宇宙,十法界也好、一真法界也好,相有性無,能現現象的是自性,自性沒有任何形相,但是它能夠現相,所以從性上講沒有相;從相上講有,所以相有,相不能說沒有。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事就是事相,理就是理性,這是事實真相。諸佛如來都不例外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這個例子,阿彌陀佛相有性無,極樂世界事有理無,一真法界如是,十法界亦如是。這個境界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完全看清楚,這叫真實智慧。心地純淨,一切設施作為純善,純善是什麼意思?利益一切眾生。自己呢?一切眾生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一切眾生。不但自他是一,生佛是一,眾生跟諸佛是一,一體!性相是一,理事是一,因果是一,這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。一心能證、能入,入哪裡?入一真法界。
淨宗修學不簡單,淨宗修學有道理,有理論依據,一心是能入,一真是所入,能所不二。你們想想是不是華嚴境界?彭際清講得一點都不錯,我是說不出來,但是一看到他這個說法,我立刻就認同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他比我高一著,他能說得出,我說不出。我也挨上邊了,為什麼?他一說出我立刻就懂得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。淨宗是華嚴境界,淨宗所修的是直截了當入華嚴的法門。念佛這個方法好,你真正懂得你才肯念,你才肯拼命念,你愈念愈歡喜,愈念愈有精神。你念得不歡喜、念得會懶惰懈怠,那是你沒有入境界,就好像吃東西沒有嘗到味道,東西吃了,囫圇吞棗,一下子吞下去,什麼味道不知道;會吃東西是細嚼慢嚥,味道你品嘗出來了。念佛的法味你要是品嘗出來,法喜充滿,你的精神充沛,哪裡會沒有精神?沒有精神,就像吃東西一樣你沒有嚼出味道,所以精神提不起來。
一般修學人不容易入境界,什麼原因?你有業障、你有魔障,兩種障礙都有。業障是你自己本身的,魔障是你的冤親債住,他障礙著你。為什麼?你欠他的債沒有還清楚,他要討債,你欠他的命,他要討命。冤親債主是凡夫,報冤報仇他這個心不斷,你修行修好了,想脫離三界、超越輪迴,他到哪裡去討債?他到哪裡去索命?他不甘心。所以,只有勇猛精進把這個難關克服。通常念佛,拼命念佛,性命都不顧,一般來講大概總到第五天,好的境界就現前了,懈怠、疲倦、懶散、精神提不起來,這種統統沒有了。往後你能保持,一鬆懈馬上就墮落。最困難的前面五天是瓶頸,要衝,好境界就現前了;這幾天衝不過,永遠沒有辦法。一定要有智慧,一定要有信心,冤親債主要給他迴向,我認真努力修學,所有一切功德迴向給他,做為對他的報償。我成就了,回過頭來一定度你,他能接受。這樣一來,他不跟你為難了,他還保護你,他發心當你的護法。為什麼?你成就他沾光,不再障礙你,這個事情自古以來例子太多太多了。「善觀諸法」,善是智慧,我們今天觀一切法不善,我們是用情見來觀,他們是用理智來觀,不一樣。菩薩修學到這個地方是一個階段,自己成就了;自己成就之後,全心全力幫助眾生。
七地菩薩主修方便波羅蜜,「教化眾生,隨其心樂,現身說法」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就是方便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現前觀察你的根機,應該給你說什麼法就給你說什麼法,法門無量無邊,看看現前哪一法對你是迫切需要的。我們仔細去觀察,印光大師現出家比丘身,夏蓮居老居士、李炳南老居士現在家居士身而為說法。印光大師的教學,意義無比的深廣,深廣的範圍足足可以包括釋迦牟尼佛往後九千年末法的法運。往後末法九千年,什麼樣的科目教學最契機?從印祖為我們示現的,我們明白是因果教育,持名念佛,求生淨土。他老人家一生十六個字,他真的做到了,表演給我們看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。」
我這一次有這麼一個機緣,請加拿大溫哥華那邊一位金石家給我刻了一塊印,這個印我改了兩個字,這是印光大師的法印,我把信願改做老實。這十六個字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」,印祖的法印,這個法印我的看法想法,確確實實影響往後九千年。前面八個字是因果教育,後面兩句八個字是淨宗教學,這是方便教化。看看今天的社會,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,我們才體現印祖的教誨高明到極處,為我們訂的教學方針、宗旨、方向,真的是純正。我們出家人,出家人的敦倫從哪裡做起?從戒律做起,戒律、威儀是敦倫。儒家的敦倫從哪裡做起?確確實實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我們要真幹,要犧牲自己,不要性命,要把儒佛落實,把《沙彌律儀》、把《弟子規》落實。怎麼樣苦都要克服,牢牢記住世尊教導我們,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」。
凡人所以成不了聖,入不了聖人之門,最大的障礙是不肯吃苦。古時候老師訓練學生有一套,但是這一套現在不能用,現在用是犯法,說是你虐待人。古時候念書懈怠懶惰,老師罰學生跪磚頭,磚頭凹凸不平,你跪下就很難過,給你這個刺激,把你懶散懈怠、疲倦打掉。我小時候吃過這個苦頭,但是時間很短,次數很少,李老師比我多。因為我們那個時候很快到我差不多十歲就改成學校,私塾就沒有了,學校裡就沒有這種體罰。學校是罰站,也有罰跪,但是罰跪都沒有跪磚頭。李老師那個時候罰跪跪磚頭,常常遇到懲罰,所以他吃的苦頭比我多,他的成就比我高。挨打的次數多,老師打學生叫「打記性」,這個地方你忘記了,忘記了狠狠的打你一頓,記住了,這個地方挨過打的。所以從前父母對兒女、老師對學生有體罰,現在沒有了。沒有了好不好?給諸位說,不好,損失太大太大了。古時候人用這個方法,他知道好不好?他不是不知道,這個方法效果殊勝,從效果上來說,好辦法!
今天把這個方法廢棄,教學的效果一落千丈,所以現代的社會變成什麼?兒女不聽父母的話,學生不聽老師的話,孝道沒有了,家庭沒有了,師道沒有了,教育沒有了,換句話說,現代人只好套一句老話說:聽天由命!那還有什麼法子?古老這種教學的方法、這種手段,不可能再恢復。所以往後的教學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,眾生的痛苦一代比一代嚴重,真正是應了古人一句話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這一句話我有很深刻的體會。所以對自己來講是無比的慶幸,我們還沾一點古老教學的邊緣。我在台灣方東美先生教導我,章嘉大師教導我,李老師教導我,還都是用古老的方法,往後沒有了。
我今天在新加坡教這個培訓班,我用的這點方法,比我自己當年求學放寬了很多很多,但是現在還有不少人反對,你還有什麼法子?所以到最後大概被逼了,只有各人自修自了,除這個辦法之外,實實在在找不出辦法來。所以對同學們來說,一定要自己珍重,自重自愛,沒有人能夠幫助你,諸佛菩薩不再來了。他不來是慈悲,為什麼?他要來認真教學,受到侮辱,侮辱聖賢罪過很重,所以他來是慈悲,他不來還是慈悲,不令眾生造作重罪。不來了,人苦了。所以沾上一點聖教的邊緣,一定懂得自重自愛,自己發憤學習,這樣不辜負這一生到人間來,不辜負遇到這樣大好因緣,遇到佛的正法。方便有多門,就是這個意思。
八地菩薩是以願波羅蜜為主修的課程,「成就一切眾生,供養一切諸佛」。這是大願,我們一定要學,念念都是願意成就一切眾生、供養一切諸佛。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是未來佛。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,我們用什麼供養?佛福慧都圓滿了,我們只有用如教修行供養。就是佛在千經萬論裡面常常提醒我們的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就是供養過去佛、現在佛。對於未來佛,未來佛是現在一切眾生,我們三種供養都要盡心盡力去做,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。我從一九八三年起了這個念頭,將來有因緣我想建個彌陀村。這個念頭常常在心裡頭,緣不成熟,那沒有法子;另外還有個願望,想建百姓宗祠,報祖宗之德。人不能忘本,人忘本一切就完了。來生後世得人身不容易!大難大難!換句話說,人要是忘本、忘記祖宗,這一生死了之後,可能是千萬億劫你都在三途輪迴,就不是六道了,人天、修羅沒有你的分,你那個輪迴的圈子愈來愈小。所以,提倡建立百姓宗祠非常重要。我做不到,我要說,希望將來有大智慧的人、有大福德的人,我這個話提醒他,他聽了他會覺悟、他會明瞭,他會做到。聖賢人的教育要恢復,我們從我們自己本身去做,這個願心決定不退。沒有緣,等待機緣;機緣成熟,全心全力去做,做的目的是成就眾生、供養眾生。
九地菩薩是以力波羅蜜為修學中心,「具深心力,無有雜染」。「力」就是佛菩薩果地上的十種智力。九地是法師地,自己具深心力。深心力是什麼?深心是大菩提心裡面的自受用,好善好德,他沒有別的喜好,為善為德。真正是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所以他得到佛力加持。佛的什麼力?佛的十種智力,加持他、幫助他教化眾生。最後法雲地的菩薩、十地菩薩,「知一切法真實,知一切如來力」,這是到究竟圓滿。一切法的真實相圓滿證得,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相統統明白了。九地是法師地,十地當然是法師,決定不捨法師地;如果我們要換句話來說,以我們這一點淺見來講,十地是護法,九地是弘法。
護法的智慧、福德決定超過弘法,護法是當校長,弘法是當教員;好教員要是遇到一個好校長,這個教育肯定辦好。所以我這一點淺見,我覺得十地菩薩是護法,住持正法。一個道場裡頭的住持,淨宗學會的會長,一個寺院的住持方丈,他的責任是住持正法、教化一方。他可以禮請弘法的人員來幫助他,像辦學校,校長自己可以不必上課,他掌握著教育的政策,他策劃教學的課程。依照他的政策方針、依照他的課程請老師,請老師來教學生,執行他的政策。所以九地菩薩是教員,十地菩薩是校長。如果校長不懂佛法,那就糟了,這學校問題嚴重了。所以校長是從哪裡來的?是從教員升上去的。九地往上一升就是十地,九地菩薩的智慧、德能一切功夫,十地菩薩知道得清清楚楚;十地菩薩的境界,九地菩薩不知道。所以護法功德超過弘法,弘護不能不懂佛法,不懂佛法就糟了。有時候自己以為是護法,實實在在是障礙佛法,自己以為在弘法利生,實際上在破壞佛法,不能不知道,罪福在一念之間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