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四五卷)  2003/11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4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四聖諦品」,鄰次十界第七段,西南方鮮少世界,從第二段看起,我們把經文念一念:

  【諸佛子。所言苦集聖諦者。彼鮮少世界中。或名廣地。或名能趣。或名遠慧。或名留難。或名恐怖。或名放逸。或名攝取。或名著處。或名宅主。或名連縛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,這一段裡頭也舉了十個名號,這十個名號是『鮮少世界』『苦集聖諦』的名號,通常我們簡稱集諦,苦集滅道四諦,集諦。集是世間因,苦是世間果,先說苦,大家容易感受到,容易體會。知道苦了,苦必有因,因是什麼?我們想離苦,離苦一定要滅因,苦果就不會現前,所以,這十句是苦因的名號。

  第一個名號叫『廣地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,「集名廣地,生大苦樹故」。註解很簡單,確實為我們提醒,業因如同大地那麼樣的廣,我們把「廣」換做「多」來說就更容易懂了,造作的惡因像大地那麼多,就是這個意思。清涼大師用樹在比喻,「大苦樹故」,這個樹是表法的。樹是什麼?樹立,用現代的話,建樹。我們在這個世間建樹些什麼?各行各業無不是製造苦因,這個話怎麼說?只要是為自私自利就是苦因,人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為什麼?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六道怎麼來的?六道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妄想分別執著的根,就是自私自利。

  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,利己!對我有沒有好處,對我有沒有利,對我家庭有沒有利,現代一般是對我公司行號有沒有利,大概現在一般人的思惟範圍就是這麼大。他一生勤苦努力,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欲望,我們知道,滿足自己的欲望,決定損害別人,所謂是損人利己。現代的社會由於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國家族群的界限逐漸逐漸模糊了,從前還有愛國,現在只知道自利,國也沒有了。你看看現在世界上許許多多跨國公司,他的生意做得很大,事業做得很大,樹很大!許多國家地區都有他的分公司,所以國家界限逐漸模糊了、淡薄了。公司大,裡面所用的職員,不同族群的人統統聘雇,各人為著各人的利益。福報大的,執著大的利益;福報小的,執著小的利益,無不是自私自利。只要是自私自利,你就脫離不了輪迴,就好像你離不開這個地,這個地是苦地!

  幾個人起心動念不為自己?這個世間不是沒有,很少很少。起心動念不為自己,這個人覺悟了,他的方向、目標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樣。一般人的目標是怎樣獲得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受用,為這個。覺悟人的目標不一樣,他起心動念為眾生、為社會,實質上,他提升他的靈性。只要不為自己,就是提升靈性,這個方向、目標就對了,就正確了。所以這個名稱的含義我們要懂,我們看到了要有高度的警覺,想想我們自己現在是不是造這個業?如果是的,要知道改!怎麼個改法?不能不接受聖賢的教誨。

  古今中外,大聖大賢,每個國家、每個族群裡頭都有,教化眾生的方式或有不同,但是教導眾生的理念、方向、目標幾乎是一致的。總的來說,無不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斷惡修善,然後才能離苦得樂。這是所有聖賢、所有宗教教化眾生,可以說是共同的目標,共同的方向。他們教學的方式不一樣,方式自然不一樣,佛法裡講得很多。一切眾生各個根性不相同,樂欲不相同,所以佛教眾生就開了八萬四千法門,不是一個方法。何況住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,在過去交通閉塞,沒有資訊往來,一生活動空間範圍非常狹小,中國人有所謂老死不相往來,很多很多。這樣一定造成許許多多的隔閡,這個隔閡就變成小部落、小國家。所以聖人教化就要因時因地,還要應他的文化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習慣,示現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。於是這個世間就出現許許多多宗教,許許多多聖哲,這是我們要明瞭的。

  這些宗教的創始人,追隨創始人那些使者、門徒,第一代的,第二代的,現在我們明瞭,那都是神聖的化身。像佛門裡面所說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,應一切眾生的需要。所以現在我們講,原本是一個真神的化身,在那樣的時代必須是這個做法。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發達,交通便捷,現在高速的飛機我聽說已經研製成功,從美國飛到中國,橫渡太平洋聽說只要四個小時;現代的飛機要十個小時,將來的飛機四個小時。那環繞地球一周,一天的時間足夠了,大概還不需要二十四個小時,二十個小時應該就夠了,地球真的變成了地球村。

  人與人的關係起了空前的革命,過去彼此不相往來,現在是不能不往來。這一往來就有了麻煩,麻煩在哪裡?幾千年都沒有往來,這一開放帶來了衝擊。接觸到什麼?接觸到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習慣,不同的宗教信仰,許許多多不同現在一下碰到了,怎麼適應?不能適應,如果彼此排斥,衝突就發生;衝突提升就變成戰爭,這叫人禍。要化解許許多多的對立、矛盾、誤會、衝突,要有新的教育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正是遭遇到這些困難,解決這個困難最重要的,宗教的領導人、宗教的傳教士要密切往來,要互相溝通。這裡頭最重要的要互相學習,建立共識,這個共識就是我們宗教徒們承認、肯定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,只有一個造物主。這個造物主在各個宗教創始人,他變化的身不一樣,身的形狀不一樣,名字不一樣,立教的名稱不一樣,教學的方式不一樣,但內容一樣的。無不是教人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無不是教人以真誠的愛心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在許多宗教經典籍裡面都看到,這個相同。所以,美國凱西(這是睡眠的預言家,在美國很有名),他有句話說,「基督的精神、基督的意識就是愛」,這句話講得好。簡單明瞭的解釋聖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「神愛世人」、「上帝愛世人」;佛家講「慈悲為本」,確實是同一方向、同一個目標;《古蘭經》裡面講「真主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」,仁愛、慈悲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這樣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矛盾化解了,對立消除了,彼此大家共同合作,教化信徒,學習、落實愛心。我們接受神聖的教誨,接受神聖的愛,從我們身上表現出來,我們愛一切人,愛一切動物,愛一切植物,愛山河大地,愛這個宇宙。沒有私心,沒有控制,沒有佔有,這是神聖的愛。這樣子不但我們這個地球天災人禍可以消弭,整個大宇宙也和諧了,處處可以看到祥瑞,再也看不到災難,再也看不到痛苦。這是要真正覺悟,如果不覺悟,每個人還執著門戶之見,互不相容,互相排斥,那就是這裡講的「廣地」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損人利己。

  我們在講席裡多次跟諸位報告,損人利己是個絕對錯誤的觀念,為什麼?損人決定不利己!人家受了損失,你佔了便宜,他不甘心、不情願,有怨恨在心。這個怨恨不能化解,他就報復,這一生沒有機緣報復還有來生,來生沒有機會還有後生,佛法當中說,「因緣相會時,果報還自受」。報復,對方是不是甘心情願接受,這筆帳就了了?麻煩是他不會甘心情願接受,那就麻煩了,這種報復就是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愈報愈嚴重,愈報愈苦,什麼時候你才覺悟,你才回頭?真的難!

  所以,諸佛菩薩,乃至於世間所有一切聖人,都是勸人不要跟人結冤仇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我們覺悟了、明白了,跟人相處吃了虧、上當了,人家欺侮我、騙我、害我,我也認了,為什麼?常常聽佛教誨!可能是我過去世對不起他,這一世遇到了,他用這個方法來對我。我現在明白了,一筆勾銷,你用這個方法,我這個帳還清了。我不再怨恨你,我絕對沒有報復的念頭,好!帳結清了,來生來世見面好朋友,不是冤家對頭。所以只有明白人,只有覺悟的人,才能跟一切眾生化解,願意吃虧,願意上當;縱然無緣無故受陷害,也甘心情願承受。也許有人說那你不是吃虧太大了嗎?我可以告訴他,我沒有吃虧,我便宜佔大了!什麼便宜佔大?業障消了,智慧增長,福德增長,境界提升,這個便宜佔大了,哪裡吃虧!

  這正是中國古德所說的一句話,「吃虧是福」,這個話深了,許多人聽到這句話不懂這裡頭意思,怎麼吃虧是福?你想想吃虧是不是福?業障消了,剛才講智慧、福德增長,境界提升,這不是福是什麼!你要真正落實吃虧是福,你一定要真正做到「難得糊塗」!人不要太精明,精明,精打細算,處處算計別人,造罪業,時時處處與一切眾生樹敵,這個麻煩大了。到處都是冤家,到處都是對頭,到處都有人想報復你,你這個日子怎麼過!所以,冤家是過去生中無知結的怨,這一生當中接受聖賢教誨,豁然開悟。從今而後修普賢行,禮敬諸佛,如同法身菩薩一樣,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切眾生生生世世跟自己有密切的關係。這個關係正如佛在經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我怎麼能不尊敬!就是他責備我,父母責備能不接受嗎?老師責備,能反抗嗎?歡喜承受,那是福。

  再想想自己,在六道裡頭生死流轉,無量劫來迷惑顛倒,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。這一生當中無論遭受什麼樣的挫折,大的挫折,小的不如意,全是在受報。佛經上講的沒錯,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人生酬業!佛是一句話道破,到這個世間來做人幹什麼的?酬償業報的。每個人造的業,善惡混雜,沒有純善的,也沒有純惡的,善惡混雜。善業,在這一生當中,你有一點樂受;惡業,你有苦受。所以大家都知道,人生一世苦多樂少,這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多,善業少,果報就是如是。也有很少很少數的人,一生當中樂多苦少,我們就曉得,他的業因必然是過去生中,造的善業多,惡業少。這裡頭實際上來講很複雜。

  業因,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習氣,要沒有緣它不起現行。所以因要變成果,當中不能少緣,遇到緣才起現行,沒有緣它不能起現行,依然含藏在阿賴耶識裡。所以,佛跟我們講緣生,不講因生,這就是說明佛法教學是非常重視緣,這有道理。因,一切眾生十法界的因統統具足,哪個眾生不具足佛法界的因、菩薩法界的因,統統具足!為什麼你不能成佛、不能作菩薩?你沒有這個緣,缺少這個緣。所以,諸佛菩薩給一切眾生做善緣。但是眾生也要有善緣,跟佛菩薩相應才行,佛菩薩肯教,我們要肯學,這個緣就接上了。佛菩薩肯教,我們不想學,誰沒有緣?緣在我們這裡,我們缺了。佛菩薩永遠不捨眾生,而是什麼?眾生捨佛菩薩,這是真的。眾生不想跟佛菩薩學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。

  由此可知,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學業、道業有沒有成就,關鍵就在好學。果然好學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不好學,懈怠、懶惰,這樣的人就是遇到佛菩薩親自來教導你,你也不能成就,什麼原因?不好學。現在有人在問,怎樣培養我好學的這個心、這個願?這個話就很難講!近代印光法師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,你想想他的目的是不是啟發你好學的心願!這個方法妙,讓你知道世出世法不出因果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你要了解這樁事情,我不願意在惡道裡面受苦,我願意到天堂裡面去享樂,這就是一個動機。你要想達到這個目標,行,是有方法。你好好的學,學斷煩惱習氣,學諸佛菩薩遠離惡業,遠離惡念,從根本上下手,心地裡頭沒有惡念。好學從這個地方扎根,這根就有了,就生起來了。

  人,中國《易經》裡頭說得好,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我們今天看到許多所謂俱樂部,俱樂部就是有同樣愛好的人他們組織起來。學佛、修道也是個俱樂部,喜歡學佛的人經常跟學佛的人在一起,喜歡修道的人經常跟修道的人在一起,這就是一群一群的。我們如果真正好學,你肯定會跟佛菩薩在一起,志同道合!你的道業、學業當然就有進步。所以好學,實在講也是從願望裡面生起的!這個願望有緣,就是遇到志同道合。他學得比你久,學得比你深入,年歲比我大,修學的時間比我長,我就拜他做老師;他修學的時間跟我差不多,我就依他做同學。所以,有好的老師,有好的同學,有好的學習環境,增長你好學的意志,你不會退轉,這都是緣,善緣。如果你好學,非常好學,你一生遇不到好老師,沒有好的同參道友,沒有學習環境。你沒有辦法,不能不屈服在環境裡頭,你要謀生活,你要養自己,時間久了好學的意願降低了,甚至於沒有了,趨向於同流合污,這種人不少!這是什麼原因?一生遇不到緣。

  能不能遇到緣,一般講這是命運,沒錯,這個話說的是有道理,可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。佛門裡面常說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佛如是說,佛是聖賢,那我們可以能夠推想到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聖賢必然跟佛一樣,不捨一人;換句話說,緣還是在自己。自己堅定信心,堅定願心,無論遭遇什麼樣挫折也不改念頭,也不屈服,最後那個緣一定成熟。為什麼?你有感!你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!你信天主,天主就有應;你信耶穌,耶穌就有應;你信阿拉,阿拉就有應。那是跟佛菩薩一樣,聖人,聖人念念不是為自己,念念幫助有緣的眾生。什麼人有緣?跟你同心、同願,又有堅定的信願,這個人就有緣。

  沒有緣在一起的人也多得很,能不能成就?不能成就,雖不能成就,聖人又不捨棄他。在中國我們舉個例子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這大家都知道。在當時,跟他學的人有多少?不止一萬人。他在曹溪教學,成就的四十三個人,這四十三個人是有緣的。還有千千萬萬的人,六祖跟他們結緣,雖然他們緣不成熟,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個個都給他種善根。沒有善根的人,給他種善根;已經有善根的人,幫助他善根增長。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、後世他遇到緣的時候,就有證道的可能,這就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。

  如果真正有信、有願、好學,不怕一切苦難,這樣的心求佛菩薩,哪有不感應的道理!這些事古今中外都有。心願要有行動,這點諸位千萬不要疏忽。我有心有願求佛菩薩,佛菩薩沒有感應,不靈!這個事情從前章嘉大師跟我講過,很多,為什麼?你有心有願,天天在那裡求佛菩薩,你求一輩子,佛菩薩也沒有感應,什麼原因?你沒有行動,你光是空口說白話。什麼是行動?斷惡修善這是行動,我學到一句我就落實一句,我學到兩句就落實兩句。這個人真幹!佛菩薩就來了。不是只說不幹,那個沒有感應。所以,真正與佛菩薩起感應道交,是要你真幹。我今天學一句我就做到一句,我學兩句我就做到兩句,非常認真努力做,佛菩薩來了,來幫助你,來成就你。

  凡是沒有感應的,你們自己很冷靜的思惟、反省,你把沒有感應的原因找出來。找出來什麼?不是真心,真心就會幹,沒有真正落實。你是有這個念頭,你真心沒有發出來,你是假心,虛情假意,所以佛菩薩跟你還是有障礙,不通。你這個感他不能應,你感的力量非常非常薄弱;真幹,那個感的力量就強了,沒有不應的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下面第二句:

  【或名能趣。】

  這個名詞也給我們高度的警覺。『趣』是趣向,意思是說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不是業,業能牽引我們去哪一道。苦諦裡面,果是講的六道,六道統統苦,但有輕重不相同。輕,你也別喜歡;重,你也別煩惱。為什麼?輪迴還是在於緣,善的業習種子遇不到緣,不能生三善道;惡的種子,要是遇不到緣也不會墮三惡道。我們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,惡多善少,於是在這個世間總是惡的緣多,善的緣少。惡的緣多,惡的種子很容易起現行,那是『能趣』三惡道。善的種子不多,善緣也少,如果遇到善緣,就趣三善道。

  所以「能趣」,實在講,偏重在緣上說的。於是我們要想善緣多,往年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老師苦口婆心的叮嚀囑咐我們「要知道結法緣」!這個話說得好,結法緣,老師不說結善緣,善緣是三善道的果報,沒有出輪迴。法緣好,佛門的術語常常讚歎人「法緣殊勝」,你要結法緣。法緣怎麼個結法?布施,布施有三種,有三施。三種是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是三種。另外,施也有三,「意施」,有施的念頭、歡喜心;「口施」,用口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,口施;「身施」,身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為人演說,演是表演,做出樣子來給人看,身施。念頭(就是意施)裡頭有財、法、無畏,口施裡頭也有財、法、無畏,身施裡頭也有財、法、無畏,這個趣果就不在六道!到哪裡去?我們現在念佛求生淨土,那就肯定到極樂世界了。

  所以,求生西方世界的同學們,你要記住,我剛才講的這幾句話重要!這是保證你在這一生往生。經典上的一句話就是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最重要的是「受持」。現在一般學佛的人疏忽了、大意了,受持兩個字沒有,所以功夫不得力!那麼你讀誦,讀誦不解義,解義不能行,你做不到。日常生活當中,你的形相,你演的是什麼?你跟一切人接觸,你說的是什麼?你所演的(就是你天天表現在身上的),煩惱習氣;你說的,是是非人我。你們想想,冷靜認真反省,我這一天是不是幹這個!把佛菩薩在經論裡頭教誨忘得乾乾淨淨,早晨念一遍經,念給佛菩薩聽的;晚上晚課也是做給佛菩薩看的,與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毫不相干!這不叫學佛,這叫什麼?這叫造業,能趣三途。你想想我這個話說的有沒有錯?

  真正學佛,我在前面說過,學到一句我就做到一句,才有感應。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我做到了。大家修淨土,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,最重要的指導修行的綱領,就是「善護三業」,頭一句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你有沒有做到?一天到晚還是看到別人過失,還是說他過失,批評他,不知道批評自己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你看他說的,他說,我只見自己過,不見他人過。他能成為一代祖師,憑什麼?天天見自己過,不見他人過。「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」,左是什麼?左是下降。這都是表演給我們看。

  尤其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,善知識裡頭,確確實實示現的有不善的,勝熱婆羅門,愚痴;甘露火王,瞋恚;伐蘇蜜多女,貪欲。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,善財童子去參訪,你看看人家是什麼態度?有禮敬,沒有讚歎,他不說人家的過,只是什麼?只是不讚歎。我們有沒有學會?看到別人過失,反省自己有沒有,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。對於人家的過失一字不提,這叫修行人。一天到晚看到別人過失,就批評、就指責,這是世間人。這是世間愚痴之人,不是君子,君子就不是這樣的。儒家君子就是修行人,聖人是修行圓滿到家了,君子是修行功夫得力!我們自己不能不反省。

  為什麼說,你有意無意批評別人是不善?你要曉得你批評別人,人家能不能接受?會不會感恩你?如果不是感恩那就結怨,結怨之後就惹起報復,就結了冤仇。所以古人講「斧在口中」,這是佛經上說的,斧是斧頭,在哪裡?在口中。中國諺語裡面說「口為禍福之門」,你說錯了話,隨便批評人,縱然這個人有惡,造惡多端,你批評他,他記恨在心,找到機會肯定報復你,禍就來了!就是連老師教學生,這是我們親身經驗的,我們同班二十多個學生,李老師教導我們,他對學生犯了過失,有的人有罵、喝斥,還有打,那是什麼?罵他、打他,感謝老師的教導。有的學生就不然,老師要是罵他,他不服!他不以為然。這樣的學生,老師對他很客氣,從來不說他的過失,為什麼?不結冤仇。這是老師有一次把我叫到他房間裡告訴我,他說:你看到嗎?我對待學生態度不一樣,為什麼?就這個道理。

  這是教導我,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隨便說話,時時處處要小心謹慎,怕說錯話!說錯話,無意當中給人結冤仇,所謂是說者無心,信口開河,聽者有意。他記在心上永遠不會原諒你,到將來他有緣的時候他報復你,那時候你後悔晚了。你不知道他報復你的時候,那個仇什麼時候結的,你不知道,你早都忘掉了,他是懷恨在心。所以這種人愚痴!佛菩薩有智慧,不愚痴,不幹這個事情。佛菩薩眼睛看到眾生造五逆十惡罪,必定墮地獄,受無量苦楚,佛菩薩也不說一句話。什麼原因?不能說,說了他不能接受,懷恨在心。等到他什麼時候受盡苦頭,回心轉意,能接受了,佛菩薩就來了,佛氏門中還是不捨一人。這些地方我們看懂了沒有?我們學到了沒有?決定不能說我看不慣,好,你看不慣你就要受,到後來人家報復的時候,你就受不了了。

 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現實環境裡頭,只要你自己細心去觀察,你也會看到。報復手段之狠,叫你傾家蕩產,死無葬身之地,你不知道這個禍的根源在哪裡?這不叫愚痴嗎?千萬不要小看人家,現在他沒有地位,沒有身分,苦不堪言,你能夠知道他將來不發達嗎?自古以來,多少大富大貴之人,青少年的時候苦不堪言,窮途潦倒。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,有誰知道他最後會封王?沒有人曉得。這就是種種示現,叫我們不敢輕慢一個眾生。你今天侮辱他、欺侮他、瞧不起他、諷刺他,說不定他將來成佛在你前面,你慚不慚愧!你比不上人家。他修行真有道心,你得罪他不要緊,他不報復你,夠你慚愧的。他如果是凡夫,你的麻煩大了,你跟他結了冤仇了。

  學佛的人、學道人、或者是學儒的人,這些道理都不能不懂!要提高警覺,起心動念能趣哪一道;換句話說,我起心動念,這句話、這個作為會招什麼樣的果報?「地獄變相圖」要細細看。城隍還特別要求,要把每一種果報的業因寫出來,他不說我們也這樣做。所以,這幅畫完成之後,江老師會首先做一個完整的複製,複製一張完整的,提供給我們學院做一門功課來學習,這門課的課題是「因果圖說」。我們同學細細看,去收集這些資料,做簡單扼要的說明,每段都要給它做說明。先用中文寫出來,然後再翻成外國文字,愈多愈好。因為它不是複印,它是複製,這個複製送到哪個國家地區,最好就用當地的文字把它翻出來。使大家將來看了這個圖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動什麼念頭,說什麼話,幹什麼事,你要負責任;不能隨便,不能含糊,確確實實有因果,業因能趣果報。

  如果這個道理懂了,事實真相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就會小心謹慎。可是你要知道,小心謹慎,難免還造罪業,無意,有意你是不會做,無意。無意是什麼?習氣現行,這怎麼辦?能夠控制住習氣也不現行,那就是一定要認真的去修行,要認真去修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就好,你要是依這個經去學習,真正做到「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樣你就把習氣也伏住了。習氣雖然有,不會起現行,為什麼?常念,你的心善;思惟,你的思想善;觀察,你的言行善,你要真幹!這樣的人念佛求生淨土,能趣極樂世界,這是上上善,無與倫比的大善,往生淨土了。

  往生淨土不要去想品位,那個無所謂,蕅益大師說得好,下下品往生也心滿意足了。我們仔細想想,他是不是下下品往生?肯定不是。為什麼?他心地太善良,對於四土三輩九品已經不計較了,這個人品位一定高;斤斤計較,未必能夠稱心如意。這種功夫現在就要鍛鍊,鍛鍊是什麼?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計較,鍊這個功夫。這個功夫要鍊成了,你在道業上功夫就得力,念佛功夫至少成片。不計較就是什麼?放下!計較是放不下,我看這個也不順眼,看那個也不如意,沒放下。你放下之後,樣樣都如意,樣樣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真放下了。

  往年我在新加坡,有同學告訴我,早年間弘一大師在南洋參訪。南洋有個他老人家的同參道友,關係非常密切的,廣洽法師,他到新加坡就住廣洽法師的道場。大家就都知道,弘一大師非常隨和,平易近人,對待每個人都是那麼樣的慈祥親切,照顧他很容易,給他什麼他都歡喜吃。弘一法師,我們知道他身體不很好,小時候得過肺病。有些人非常關心,對他的飲食起居,不但要照顧他健康,也還照顧他的口味。人家給他做的菜,這個菜太鹹了,太淡了。別的人說閒話,他說不必不必,鹹有鹹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,他一絲毫挑剔沒有。這是法師之德,這就是他的修行。

  我們知道弘一大師在沒有出家之前,對於這些生活很講究的,很挑剔的!出家學佛之後統統放下,完全換了一個人,出家之前跟出家之後是兩個人。我們現在想想自己,出家之前跟出家之後還是一個人,沒變!弘一大師變了,早年間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沒有了,真正做到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只見自己過,不見別人過。所以,他是能趣菩提,他是念佛往生的,能趣極樂。他老人家一生受持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,他的早晚課,不是念《彌陀經》,不是念《無量壽經》,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

  在那個時代,《普賢行願品》是淨土四經。把《行願品》放在三經後面,成為「淨土四經」流通,是魏默深居士做的。這是清朝咸豐年間,魏源(魏默深)居士,他也有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。我曾經聽說,楊仁山居士成立「金陵刻經處」,好像最初刻的經有「淨土四經」,我還見過這個本子,木刻版本。到民國初年,印光大師把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(這是《楞嚴經》裡面的一分)取出來附在「淨土四經」後面,成為「淨土五經」。確實五經淨土就圓滿了,往後不要再用六經,沒有了,到這兒就圓滿了。這個我在早年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,我說得很詳細。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我們淨土宗的《心經》,文字不多,兩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,《般若心經》是兩百六十個字,不可思議。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附在「淨宗三經」之後就說明,淨宗無異於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導歸極樂。這樁事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就講過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就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。魏源居士把《行願品》最後這一卷附在「淨土三經」裡面,有道理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淨宗跟《華嚴》確實沒有兩樣!印光法師這個做法就告訴我們,淨宗不但跟《華嚴》是合而為一,跟《楞嚴》也不二。我講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說得很清楚,我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說實在講也是有因緣。

  這個因緣是當年在台灣,我初學佛的時候,我受戒的第二年,我是出家兩年受戒,第二年是出家三年了,第三年。在臨濟寺遇到一位日本的教授,是台灣大學一個學生帶他來看我,那時候他是台大客座教授。問我學的是什麼?那時候我正是在台中跟李老師學《楞嚴經》,我就告訴他,我在學《楞嚴》。他就非常訝異,因為他知道我修淨土,他就說了一句話,「《楞嚴》與淨土有什麼關係」?語氣、態度很傲慢,輕視!好像《楞嚴經》大家都知道跟密宗有關係,跟禪宗有關係。它裡頭有「五會楞嚴神咒」,與密宗有關係;講「首楞嚴大定」,與禪有關係,這與淨土宗有什麼關係?

  這一句問得好,他要不問,我們就不會細心所謂起觀照的作用。這一問,我馬上就想到,二十五圓通裡頭,「觀世音圓通章」、「大勢至圓通章」是二十五圓通裡面最重要的兩個段落,我就用這個回答他。我說:「大勢至菩薩、觀世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?」我這回來一反問,他就警覺到,臉上表情變了,感覺得很不好意思。《楞嚴經》的精華就是這兩段經文,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、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,正好大勢至菩薩、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。你從這裡看,《楞嚴》跟淨土關係就看出來了,真的無異於《華嚴》。

  觀世音菩薩教你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大勢至菩薩教你「念佛求生淨土」,求生淨土才穩穩當當性成無上道。這是那位日本的客座教授(這是法師,也是學佛的法師)他那天來看我沒有白來,我會見他也沒有白浪費時間。所以這一問,我們馬上想到,經上確實有,就給他解答了。我們自己從這裡明白了,悟過來了,他的疑問也得到答案。所以經教要熟,學到的東西要落實。《楞嚴經》不講全經,就講這兩段就好。

  觀音菩薩有三經,「觀音三經」不是獨立的,都是附在大經裡面。第一部在《華嚴》,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,「第七迴向章」。第七迴向是善財參訪觀世音菩薩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的一章。第二部就在《楞嚴經》,(《楞嚴》,古人把它編排在「方等部」),就是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。第三部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《法華經.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。「觀音三經」。夏蓮居老居士把這三部分抽出來印成一本,《觀音三經合刊》。我沒有看到夏老這個本子之前,我也就做了,我也是把這三種印在一起,有註解的,因為我常常講經,介紹觀音菩薩。

  我印過兩次,兩次不同的註解。但是《華嚴經》的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經,只有清涼大師的註解,所以兩次的印行流通,《華嚴經》的註解是相同的,是清涼大師的。《楞嚴經》這部分就不同的,我一次是採取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《楞嚴經講義.耳根圓通章》,第二次印的是交光大師的《正脈》,這個不一樣。《普門品》的註解我是採取諦閑老法師的,這是近代的註解;另外一個,採取個古註,《法華經大成》,我採取《法華經大成》普門品裡頭的註解。我印過兩次,一種是古註,一種是今註,現代人的註解,便利於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。學習觀世音菩薩,得學習觀世音菩薩經典,能信、能解,依教奉行,落實觀世音菩薩對我們的教誨,我們發願求生淨土,能趣極樂世界。

  念經不行,念而不能解,或者解而不能行,那還是能趣六道,頂多六道裡面的善道。善道,你還得能行善才行,如果單單是口善還是不行;就是說,你能念經,能念不能行,你的口善,你的心不善,你的行不善。我記得有個公案,但是很模糊,不清楚了,好像是傳記裡頭有。是個法師(是尼師還是法師,我也記不清楚),受持《法華經》的,一生念《法華經》,念得很勤,念得很熟,是個出家人。死了之後,第二世還是得人身,不錯,是個妓女,這就已經退轉了。因為前世一生受持《法華經》,她口裡有蓮華香,得這麼個果報,口裡頭有蓮華香氣。這就是什麼?口善,心行不善。總還算不錯,沒有墮三惡道,來生還得人身,但是來生已經退轉了,女身,妓女。

  這個很值得我們警惕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常常要想到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將來感什麼果?「能趣」就是感什麼果報?想到這個地方,你不能不謹慎,不能不約束自己,因果可畏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