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九0四卷) 2002/12/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0904
諸位同學,我們今天還要接著上一次偈頌第三段,末後的一首,第十首。這一段是講「體性」。
【或是栴檀末。或是眉間光。或佛光中音。而成斯妙剎。】
今天我們螢光幕上把經文打上去了,這就方便多了。一切世界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所以諸佛如來、菩薩、羅漢應化在世間,所依的教體就不一樣了。我們娑婆世界,這是講我們現前所居住的這個星球、星系,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得很好,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這個意思就說明了,這個地區的眾生,以六根來說,耳根最利;也就是耳根最聰明,他很會聽。看,有時候看不懂;聽,領悟的能力比看還要強。但是十方世界眾生,六根能力強弱並不完全相同。有些世界眾生眼根利,眼根超過耳根,那個時候佛就以光、色為教體;耳根利的,那就是以言語、音聲為教體。
像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香積國、香積如來,那個國土的眾生,六根裡面他舌根最利。你給他講,他不容易領悟;你現相給他看,他也不容易領悟;用味,他舌嚐味,他很容易覺悟。所以,香積如來以什麼做佛事?以香飯做佛事。換句話說,他度眾生是天天請客,請人吃飯,讓這些眾生嚐到他這個香味就開悟了。舌根利!
這一首偈就講得很廣,把十方世界所有不同根性,應該要依什麼做教體全都說出來了。第一句是講的香,『栴壇末』是香,第二句講的是『光』,第三句講的是『音』,總不外這三種。教化眾生的時候,所依據的教體出不了這三大類。但是我們要曉得,三大類如果單單用一種,其他兩種都不用,在我們想像當中不太可能。而是怎樣才合理?這三種東西以一種為主,其他為輔助。像我們這個世間,雖然眾生耳根最利,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化眾生是教學,音聲,音聲為教體。
在中國,孔老夫子一生也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教學。我們知道孔子那個時代,中國沒有統一,在中國這個地區有許許多多的小國家,我們讀歷史知道春秋戰國的時代,八百諸侯。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部落,八百多個小國家,甚至於有些小國連現在一個縣分都不到。所以古人稱縣市長為百里侯,那就是在未統一的那個時代,他是一個國家的國君,稱「侯」。
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能夠明瞭孔老夫子的教學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他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信仰。夫子有教無類,只要你肯學,他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非常真誠,誠誠懇懇的來教導你。傳授你的智慧、德行、學問,以平等心、愛心幫助一切來求學的這些學生。他也是以音聲為教體,沒有教科書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也沒有經本。我們知道書本都是世尊滅度之後,學生們從記憶當中寫出來,流傳給後世。孔老夫子亦復如是,這一部《論語》中國讀書人非常重視。《論語》不是孔夫子寫的,是孔夫子的學生們聽講的筆記,它不是一個人寫的,許許多多人筆記會合起來的。這是說明我們這個世間以音聲為教體。
寫成書籍之後,那個書不能聽,只能看,這就是照顧到眼根,那就是「光」,所以這是補助;音聲為主,香、光補助。這個世間如是,他方世界在我們想像當中應該也如是。即使是香積如來,他是以香味為教體,我相信他也會用音聲、用光為輔助,這是想當然之事。
所以末後一句,這是總結,『而成斯妙剎』。「妙剎」就是聖賢教化的剎土,一切眾生有機緣得到聖賢的教誨。得聖賢教誨,最殊勝的利益就是覺悟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。聖賢教化眾生以什麼為目的?確確實實是以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是教學主要的目標。轉惡為善那是手段,轉凡為聖那是果報,真正關鍵之處是幫助眾生轉迷為悟。如果只有轉惡為善,他沒有開悟,問題不能解決,也就是說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
轉惡為善的人,在六道裡頭他得人天福報,三善道受報,只是不墮三惡道而已,出不了六道。所以是幫了個小忙,不是幫大忙。幫大忙,一定要幫助他覺悟,這一點不容易。佛菩薩有能力,不是沒有能力。那眾生遇到佛菩薩為什麼不覺悟?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業障太重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瞭。所以幫助一切眾生這個事情,急不得!
世出世間聖人教人,教誰覺悟?教我一個人,不是教別人,我就會覺悟。如果我們這個念頭錯了,也就是你的認識錯了,認知出了問題,你認為世出世間聖賢是教化一切大眾的,不是教我的,我永遠不會覺悟。大眾裡頭有沒有覺悟的?覺悟不覺悟你自己不知道,與你不相干。你完全搞錯了!
為什麼在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給我們顯示的一生圓成佛道,他所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一生!看善財,真的一點都不困難!平常經教裡頭常講,菩薩從初發心要證到究竟果位,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,大乘經上常講。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起?不是從現在算起,從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那一天算起;換句話說,你沒有破無明之前,修行的時間不算。如果要把這些時間再加上去,那真的叫無量劫又無量劫,不止三個阿僧祇劫。
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當中能成就,別人要搞這麼久?沒有別的,別人搞的時候,不知道一切聖賢是教我一個人,善財童子懂得。所以善財童子知道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是教我一個人,一生成就了。你看看,把無量劫、三大阿僧祇劫濃縮成這一生,幾年、幾十年的時間,他就畢業了、就圓滿了。不會學的,那要經歷無量劫。
真的就像宗門大德講「你會麼」?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。會的人,照顧自己;不會的人,天天看別人。天天看別人,你就得經歷三大阿僧祇劫;如果只顧自己,不看別人,你這一生當中就圓成佛道。這個道理,你懂不懂?
如果你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?這是什麼個道理?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透徹。你為什麼不能作佛?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不能作佛。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凡夫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,那你就成佛了,圓滿成佛,就這麼個道理。
你從這個道理上,你應該就要省悟過來。如果我們念念為別人、為眾生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想想看,你能不能斷掉?你眼見的、耳聽的、所接觸的,都是別人的不對,在這個裡面生妄想,起分別,起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不會斷,天天在增長,天天在增加,你想成就,沒指望!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。如果你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示現,來度我的。那麼你一定跟惠能、跟善財一樣,「不見世間過」。你的心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天天在減少,你的智慧、德能天天在上升,所以你這一生成佛了。
成佛之後,你才真正明白,大徹大悟。悟個什麼?原來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順境逆境、善人惡人,全是我的恩人。我的妄想分別執著從哪裡斷?就要從這些境緣方面來斷。沒有這些東西,我怎麼能斷得了?順境善緣來幫助我、來教導我,教我什麼?不起貪念。在這個順境善緣裡面,沒有貪心,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決定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愚痴,所以在這個境界裡把貪、痴斷掉了。不會修的,很難!在這個境界裡面起貪愛,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,你怎麼能成就?逆境,環境不好;惡緣,遇到都不是好人,好像所作所為都是不如法。你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的時候,心裡不平,起怨恨,你又起了妄想分別執著。你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?
所以,會的人跟我們不一樣,會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絲毫瞋恚心。換句話說,無論在什麼樣的境界,在什麼樣的人事環境,你記住一句話,永遠保持你自己的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保證你一生圓成佛道。我的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這叫學佛,這是佛的學生,這個人就稱之為善財童子。所以善財童子不是一個人,善財童子代表什麼?代表一個真正會學佛的人。「善」是善根,「財」是表福德,就是說他有智慧,他有福德。有智慧、有福德的人,他會學,他這一生一定能成就,道理就在此地。
我們看到外頭境界,為什麼會不起心、不動念?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薩變現的,變現給我看的,讓我在這個裡面學習。也許你說: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?明明那個人是惡人,那個人做壞事,害許許多多眾生,你怎麼說他是佛菩薩變現的?豈不聞佛在經上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所以境界不是真的。境界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是給你講事實真相。
所以,你用什麼樣的心?你從哪個角度去觀察?境界不一樣。我們兩個人同在這個境界裡頭,我們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我們兩個人的境界就不相同。這個道理很深,這個境界叫「深密」;不是神祕,是深密。粗心大意的人,煩惱沒有斷的人,心地不清淨的人,他不了解這個境界,他也不懂真正修行人,他是怎麼個修法的。確實,他一無所知。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傳,這不是不慈悲,古人講這是「心傳」,言語、思惟都達不到,所謂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完全要你自己體會得,這個事情真的不容易。
在中國佛教史裡面,禪宗可以說惠能大師度的眾最多,也不過四十三個人而已。你想想看跟他學的人,在我們想像當中,至少也有十幾、二十萬人,甚至於到幾十萬人,成功的只有四十三個人,契入境界的。
我們再看看近代的,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跟李炳南老居士修淨土的人,五、六十萬人!真正能念佛往生的,我給它作一個概略的估計,大概有三百人到五百人,你要曉得五、六十萬人!所以真正往生的是萬分之一,一萬人當中只有一個。跟他學教的人也很多,成就的人就更少了。什麼原因?那就是「會」與「不會」。不容易!
不是老師不慈悲,沒法子教!你自己必須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學教亦復如是,你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,太難太難了!善根是什麼?能信、能解。福德是什麼?能行、能證。因緣,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機會。我們遇到真善知識,這機會遇到了;遇到正法道場,遇到正法同參道友、修學環境,機緣有了,成不成就問題在哪裡?你有沒有善根、福德?善根福德,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你具不具足這四個條件?果然具足這四個條件,哪有不成功的!一生圓成佛道。所以這不是這一生的,善根、福德是過去生中修的。
我親近這個善知識,我對善知識有沒有信、仰,這個很重要。對這個善知識要有疑惑,完了。這是什麼?你沒有善根。不要說在這個時代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不例外!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人,有沒有人批評釋迦牟尼佛?有沒有人毀謗釋迦牟尼佛?有!六群比丘,不是外人,僧團裡面的人,批評釋迦牟尼佛。提婆達多毀謗釋迦牟尼佛,把釋迦牟尼佛說得一文不值,他比釋迦牟尼佛高太多了。他也有一批徒眾,提婆達多能言善道。
這都是諸佛如來給我們示現的。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有人批評他,就有人毀謗他,就有人刁難他。你跟釋迦牟尼佛學習,你聽到這些、看到這些,你對老師還有沒有信心?沒有信心,退心了。好,你這個緣失掉了,你不能成就。不能怪別人,怪自己。自己聽信謠言,你願意隨著惡人走,那有什麼法子!佛雖然很慈悲,看到這個情形,佛也不會勸你。佛的態度是真實智慧,「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」。你歡喜學,你好好的學;你不歡喜學,隨你便。佛哪有勉強人?勉強就攀緣了。一絲毫不勉強,完全在當人善根、慧眼。你要有善根,你要有慧眼,你要認識人。
佛滅度,距離我們今天三千多年了,外國人的講法也兩千五百多年,去我們的時間相當久遠了。在今日之下,我們如何能夠辨別哪些是善知識?這一點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,他老人家入滅之前教我們「四依法」,這個四依法就是辨別善知識的標準。第一句「依法不依人」,非常重要!他的思想、他的見解、他的行持、他的言論與經教相應不相應?經教是法。如果他的思想見解、言論行為與經教所講的相應,這個人是善知識,這個人是真正佛弟子。如果他的思想見解、言論跟經教相違背,縱然他講經說法,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,他講經說法一百句話裡頭,九十九句話都跟經教相應,只有一句不相應,跟佛相違背,李老師說這個人是魔,這個人不是佛。一句都不行,百分之百。
他老人家常常用比喻:醍醐裡面摻不得毒藥。一杯飲料,醍醐,最好的飲料!一滴毒藥放下去,全都變成毒。這就是說九十九句跟經教相應,裡頭有一句相違背,那就是毒藥。一般人很容易疏忽的,「九十九句都對,那還有什麼問題!一句這個無所謂」。你上當了,他已經把你的正法破壞掉。百分之百、千分之千、萬分之萬,萬分之一都不行,這是真學佛。我常常講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,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,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百分之百的隨順佛陀教誨,這種修學功夫得力的時候,自己知道。
從哪個地方勘驗?最容易勘驗的,你晚上作夢都在學習,都沒間斷。沒有惡夢,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夢。作夢也在學習,也在研究經教,也在修行。從這個地方能看到自己功夫得力不得力。如果作夢,夢還有惡夢,這說明什麼?你的功夫還不得力。清醒的時候,你有一點把握,夢中你完全沒有把握。不行!不行,怎麼樣?努力,再幹!我是這一條路上的過來人,我學佛五十年了。老老實實跟諸位說,我功夫真正得力,最近十年而已!換句話說,前面四十年有時候還做惡夢,你就曉得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
所以,學佛要壽命,壽命短不行,功夫沒成就,壽命到了。這是什麼?《八大人覺經》上講的四魔,「死魔」。你很用功、很如法,但是功夫沒有到家,壽命到了。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,來生能得人身,繼續還能夠修學,至少耽誤二十年;換句話說,你的功夫要中斷二十年。中斷二十年,來生你能不能又遇到正法,又遇到善知識,是個未知數,是個問號。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警告我們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你一定要好好的抓住這一生,不能等來生,來生是個未知數,不能把這個機緣輕易失掉,得來不容易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!
諸位要曉得,在世間得財富、得功名富貴、得五欲六塵的享受,那個很容易得到,只要修一點善福就能得到,正法這個因緣不容易得到。彭際清居士說得也非常好,「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這是他講的。你不知道珍惜這個,那你就是真的錯了!
但是古人講的話都是有道理,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你要小心。哪些是魔?所有一切誘惑都是魔,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天天在誘惑你。你動不動念頭?你在這個境界裡頭起心動念,完了,墮落了。在這個誘惑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成功了。所以外面的誘惑,你說是善還是惡?沒有善惡。如果我起心動念,我起了貪瞋痴慢,外面這個緣是惡緣;如果我如如不動,外面的緣是善緣。
剛才跟諸位講的,自己能如如不動,外面這個惡緣都是佛菩薩為我做示現的,幫助我鍊功,幫助我提升境界。沒有這些誘惑,我怎麼能夠成就如如不動?你沒有辦法成就。怎麼能夠成就光明遍照?光明遍照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慧,成就我的智慧。如如不動,成就我的禪定。戒、定、慧三學,不起心、不動念成就我的「戒」、「定」;我又不必去迴避它,我看得很清楚、聽得很清楚,我並不迴避,我也可以跟它接觸,在這個境界裡頭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這就是「慧」。慧,沒有貪瞋痴,只有戒定慧,所以這個世界是美好的。
今天這個世界一般人講動亂,五濁惡世,會的人,這個世界是華藏世界,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了這麼多,講得太清楚了,住在這個世界的人,他是戒定慧,戒定慧成就這個世界清淨莊嚴,你看這就是轉五濁惡世為清泰安樂。
這些年來,我們淨宗對於幫助九法界眾生,採用中峰禪師的「三時繫念」。你看中峰禪師在「繫念」裡面的開示講得多好,「我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心;此處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地方」,這些話是真的。中峰禪師能說得出這個話,我們曉得他能轉境界,他的心清涼自在。也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,提醒同學們的「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」,中峰禪師用這個心,所以此地就是極樂,極樂就是此處。我心就是彌陀,彌陀是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。我眼睛裡面所看的一切眾生,都是諸佛如來,都是法身大士。這是佛法!這是真正覺悟之法。你不契入這個境界,你沒有辦法理解。
這個法,古大德一般不說出。為什麼?說出,把你的悟門堵塞了。他引導你,讓你自己悟入。我今天這個說法,古大德是不會同意的。這不能說的,你為什麼說出來?那我也可以告訴你,此一時彼一時也!那個時候用那個方法是正確的,現在再用古人這種方法的話,對這個世間人一點利益都沒有。現在就是完全說穿了,你要是真正聽懂,真正聽明白了,知道這裡面利害得失,你能夠回過頭,你能夠在境界裡去鍊。鍊什麼?在境界裡頭,鍊「斷貪瞋痴」,一切順境裡面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,不起貪愛。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留戀,有跟沒有是一樣的,得跟失是一樁事情。你在這兒鍊這個功夫,煩惱就輕了;煩惱輕了,智慧就長。
悟道師問我,他說:師父,你講《華嚴經》,為什麼能講出這麼多意思?他不能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在這五十年當中的歷鍊,我是真幹!我跟李老師的時候,李老師告訴我「歷事鍊心」。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善財童子,歷事鍊心是什麼?修行在哪裡修?就在你的生活當中,工作裡頭,處事待人接物。順境善緣練習不生貪、痴。不痴是明瞭,不貪是真正持戒,真正在修定,修自己的清淨心。現在我們總歸,愈歸愈精簡,修自己純淨的心,修自己純善的心。純善是真誠、是平等、是正覺、是慈悲。
在逆境惡緣我也能相處。你看我寫的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」,不管你對我怎樣的惡劣,我心地清淨、平等,決定沒有絲毫怨恨,絕對沒有不高興,沒有,沒有這個念頭,我歡喜!就等於經過考試,很容易、很順利通過了,在這個境界裡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沒有煩惱,只有智慧,怎麼不感恩!
所以善人我感恩他,惡人我感恩他,平等的;逆境我感恩,順境也感恩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。那我住的這個剎土怎麼會不好?我們住的是佛剎土,這就是我常講,你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少分。我們入的是少分,比不上那些菩薩們。少分就很快樂、就很自在,憂慮、煩惱、牽掛統統沒有了,身心自在,才入少分!
那要入多分、入滿分,那個樂我有一點能體會了。佛經上講的,學佛最後的目標:離苦得樂,我能體會一點這個意思。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,這八個字非常不容易體會,我相信一般人無法體會。我學佛四十多年之後才懂得這個意思,換句話說,才嘗到這個味道。我學佛這一生當中,真的沒有間斷。雖然不敢講勇猛精進,確實是精進,沒有退轉,才嘗到一點法味。我知道這一點法味,一般人嘗不到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偈頌第四段,第四段有五首偈,說明世界的莊嚴。我們先看第一首:
【或見清淨剎。以一光莊嚴。或見多莊嚴。種種皆奇妙。】
這是第一首。實在講,經典文字非常簡潔。你看看總共只用了五首,一首四句,四五二十句;二十句,一句五個字,就要把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剎土、眾生裡面種種莊嚴,要把它介紹出來,做一個簡報,這個要本事,非常值得我們學習。這樣複雜的境界,這樣簡潔的言詞能把它說清楚、說明白。當然我們一般人讀這二十句,實在講還是很不容易體會,字字句句裡面含無量義,你要會聽,你聽了要能理解。
第一句說『或見清淨剎』,說明這是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報土,才叫「清淨剎」。在長行裡面我們讀了很多,一看到這個字樣我們就曉得,也就是四種淨土裡面所說的實報莊嚴土,才稱之為「清淨剎」,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不用這個字樣。
『以一光莊嚴,或見多莊嚴』。這個「一光莊嚴」是根本,「多莊嚴」是它的枝葉花果,就像一棵大樹一樣,非常繁茂,根本是一。五首,這是第一首,用意尤其是深!「一光莊嚴」,落實在我們現前,學習真正用功得力,一光莊嚴就是一門深入。我們一定要明瞭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你說到底學哪一門好?門門都好。門門都好,你不能門門都學,那就壞了。那變成什麼?門門都不好了。
就像一個圓球,一個圓球這個球的面上任何一點都通圓心,圓心是一,球面上的點無量無邊。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,就說我們這個地球,我們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不是很大的星球。比地球大的星球,不曉得有多少!所以一般來說,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個小星球,體積不大,它是個圓球。地球上任何一點,不管你在哪個地方,陸地也好、海洋也好,平地也好、高山也好,任何一點都通地心,任何一點都平等。這就好比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那是在這個球的表面上。為什麼說它平等?它都能達到地心。地心是什麼?地心是真如本性。換句話說,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達到明心見性,就好像這個球面上任何一點它都會達到地心。
那要怎麼樣才能達到?一門深入!現在人學佛很不容易成道。古時候講成道就是明心見性,證果了,成道了。現在人為什麼不能?現在人沒有耐心,現在人沒有信心,現在人好高騖遠。他想廣學多聞,樣樣都通,結果搞了一輩子,沒有一樣搞通的。什麼原因?像地球表面上的點,他搞得太多,深度都不夠,都沒有達到地心,所以說門門都不成就。不懂得一門深入的道理,不懂得一門深入的功德利益。搞太多了,搞太雜了,這樣把自己的精神、時間浪費掉;這還不算,最嚴重的是信心喪失了。中國古人講的話,說得好,「哀莫大於心死」。信心失掉了,心死了,永遠墮落在三途六道。佛經上常講「可憐憫者」,這些人真可憐!佛菩薩再慈悲,幫不上忙。他不相信。真的是相信的人有福,這個很不容易。
我初學佛的時候,親近李老師。這一見面,他老人家仔細的端詳一番,問了一問我過去修學的經歷。那個時候大概學佛才四年到五年的樣子,立刻就給我提出三個條件,問我能不能遵守?能遵守,他願意收我這個學生;不能遵守,那你到別的地方去參學。
第一個條件,你拜我做老師,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教學,其他任何法師、大德、長者、居士講經說法,一律不准聽。問我能不能接受?第二個條件,平常你會看這些文字,不管是看佛經,或者是看一般的書籍,沒有經過我的同意,一律不准看。所以連看佛經都要向老師報告,老師准不准?不准,不能看。第三個條件,你過去這幾年學的,我不承認,一律作廢,今天跟我從頭學起。三個條件,真難!
我是從來沒有遇到過。那個時候好像我三十歲、三十一歲的樣子,從來沒有遇到過,老師提出這樣的條件。想了一想,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,非常仰慕,也經過一些大德的推薦介紹,我接受了。接受之後,老師很歡喜。他說:我給你這三個條件是有期限的,不是沒有期限的。這個心裡聽了很安慰,時間多長?五年。五年一定要遵守,有好處。
我遵守他這個約法三章,我在台中大概住了三個月就有效果了,就感覺到這個心地比以前清淨;六個月就有明顯的感觸。為什麼?很多東西不能聽,把耳根清淨了。許多東西不准看、不能看,眼根清淨了。這老師是厲害,這是最高明的教學手段,讓你耳目聰明,遠離染污。過去所學的他不承認,讓你沒有話跟老師辯駁。譬如老師跟你講的,「從前我聽的不是這樣」,這個廢話沒有了。為什麼?不承認。我們古人常講「先入為主」,把主丟掉,從頭學起,真正是叫簡單明瞭,一門深入。
我學到第五年,我給老師報告:老師,我得的利益確確實實出乎我意料之外,我願意再遵守五年。所以我遵守老師這三條十年,我的佛法的根是這樣奠定下來的。我感謝老師,老師的恩德永遠報不盡。
老師一生講經教學,我這一生也以講經教學報答師恩,報答佛恩。除講經教學之外,世出世間一切事,我關心而不介入。不介入就是不管!的確我很關心,但是決定不介入。為什麼?你一介入,你的心就不清淨了。你一介入,很容易被境界轉了。我現在功夫還不夠,我現在才契入少分;等我契入多分,我能得更大的自在了,那也許介入的時候,不妨礙我的清淨心,不妨礙我的戒定慧,才可以。如果對你的清淨心、戒定慧還會有絲毫的障礙,不能嘗試,那是很危險的事情。
我在講席裡跟諸位同學講了很多,我這一生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。在世出世間法,有時候我會提供一點意見,絕不參與一切實際的行動,才能保持身心清淨,我的目標是純淨純善,這樣取淨土才有把握。
所以,一門深入比什麼都重要!「清淨剎」是「一光莊嚴」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你在一門深入,深入到什麼時候才發芽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?它都有階段的,明心見性的時候發芽了。如果我們以《華嚴經》上來說,十住菩薩發芽,十行菩薩茁壯,十迴向菩薩開花,十地菩薩結果。你們諸位想想,『或見多莊嚴,種種皆奇妙』,開花結果了。根要深,根深蒂固,這個基礎結實。根決定與性德相應。
現在人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?他不懂這個道理,他不能理解經典、善友的教誨。雖然聽了,縱然聽多遍,什麼意思他並不懂,很可能他的解釋解錯了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一句話不容易!多少人聽經,錯解如來真實義、曲解如來真實義。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很多,何況這三千年之後,幾個人能懂如來真實義?
那我們要問有沒有人懂?有人懂。誰懂?明心見性就懂。這個難!幾個人明心見性?沒有明心見性的人,真正修戒定慧的人懂;這個懂不是真懂,相似的懂,接近懂。不修戒定慧的人,那個難了,太難了。所以學佛,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真幹!不是幹假的,幹真的。
真的從哪裡幹起?連世間的賢人君子,宋朝司馬光說過,「從不妄語始」,這一條今天幾個人能做到?換句話說,對一切眾生、對一切人事物要用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心,這叫真幹!這個相應。這個對於佛這些經教、經論,你能信、能解,你讀、你聽,你能懂。你要不是這樣的存心,你的心是妄心,你不是真心,妄心怎麼能夠理解真心流出來的東西?
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依佛陀教誨,佛教我們去做的,決定是正確的,決定是好的,就是吃虧上當,後果都是好的,要有這個信心。總的原則,總的綱領,就是順逆境緣當中,你一定要知道保持你心地的純淨。也就是保持心地純是真誠,純是清淨,純是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行為純善,決定與十善、五戒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相應,決定沒有絲毫違背,這叫行善。心淨生智慧,行善增長福德,這叫福慧雙修,這是如來果地「二足尊」的真因!
有些同學聽到我這個說法,「法師,你說得是很好,不能這麼做!現在這個世界人都騙人,我要這麼做的話,我還能活的下去嗎」?我跟他講:我這樣做,我活得很好!「你出家,我在家,我有事業、我有眷屬一大堆,我沒有你那麼簡單」。想想怎麼樣?不敢做。其實理是一個,不分在家、出家,你真的懂得、真的相信、真的覺悟、真的明白了,你自然就去做,你做出一個榜樣給社會大眾看。不欺騙人,本本分分的也能發財、也能升官。一樣開智慧,絕對不輸給世間一般人,只有超越,沒有退墮的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但是現在社會一般人不相信這篇理,確確實實真的幾乎到百分之百,聽騙不聽勸,這個事情麻煩!騙他,很容易,他就跟著走了;跟他講真的話,他懷疑,打許多問號,猶豫不決,你說可憐不可憐?沒有能力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真正是「可憐憫者」。
印光大師在一生當中特別提倡《了凡四訓》,我們是愈想愈有道理。一個人果然把《了凡四訓》這四篇文章參透了,我相信他跟了凡先生一樣,心定了,可以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。為什麼?對於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明瞭了,知道一個人在這個世間,從生到死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你命裡有富貴,你什麼都不求,富貴自然而來,你會得到;命裡頭該是貧賤,用什麼樣方法去營求,還是貧賤。「萬般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《了凡四訓》教我們這個道理,跟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你參透了,不會起妄念。在遇到雲谷禪師,才知道命從哪兒來的?誰給你定的?自己前生所造的因,這一生所受的果報。
就是佛經上說明,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佛只說四個字解答了,「人生酬業」。你看,話多簡單,四個字就把你一生解決了。你這一生到世間來是酬償你過去生中的業報。過去生中行善、積德,這一生當中享福;過去生中造業,不善,你這一生要來受苦。果報!
那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又造來世的業。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好,「欲知前世因」,我前世幹了些什麼?「今生受者是」,你這一生受用的就是你前生所造的因,你得的果報。「欲知來世果」,你要想知道來世你的果報是什麼樣子?「今生作者是」,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因,來生得果報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世出世間疑難雜症很多,殊不知一遇到佛經全部化解了,真的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我們對於經教不能不佩服,對釋迦牟尼佛不能不五體投地。釋迦牟尼佛就是自性圓滿流露的形象,向釋迦牟尼佛五體投地,就是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五體投地。若以真誠懇切的接受佛陀的教誨,向佛陀學習,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徹底省悟過來,不再迷惑了。
不再迷惑從什麼地方看?不再被這個世間境界所轉。被境界所轉的人是放不下,樣樣放不下;不被這個境界轉了,樣樣都放下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絕對不會再掛在心上,心得解脫了;心得解脫,身就得解脫;身得解脫,遠離疾病,遠離煩惱憂慮,這些統統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得自在、得安穩,什麼樣災難遇到了,原子彈在頭頂上爆炸,不驚不怖,沒有一點恐怖,若無其事;像看放煙火一樣,一點罣礙都沒有,一絲毫傷害都沒有。這種境界一般人無法想像,這是真正的莊嚴,真實的受用。所以你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命運操在自己手上。
了凡先生得小悟,境界轉了,命運轉了。俞淨意先生比了凡悟得深,所以果報比了凡還殊勝。真正究竟徹底的覺悟,釋迦牟尼佛,他是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了。我們從釋迦牟尼佛跟了凡先生比一比,釋迦牟尼佛是一百八十度轉過來,了凡先生大概只轉個五度、六度,俞淨意轉到七度、八度,那已經是相當殊勝。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們,他們大概可以能夠轉到五十度、六十度,轉到這個境界,那不是世間人能夠比的了。
要在自己會轉,不要受外面境界誘惑,又不捨離外頭境界,真功夫!能跟外面境界和光同塵,在裡頭鍊功,鍊什麼?鍊如如不動,鍊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《金剛經》上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的那個方法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世尊教須菩提就是教我們,須菩提是佛的學生,就是學生當中的代表。修行功夫,什麼是功夫?什麼是修行?這就是修行,這就是功夫。
沒有學佛之前,我們接觸名聞利養、接觸五欲六塵,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,會生起好惡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討厭,就起分別、起執著、起妄想,自自然然會生。修行,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這一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放在我面前,我在這裡頭修正自己的觀念,我不起心,我不動念。不起什麼?不起貪瞋心。順境不起貪愛,逆境不起瞋恚,這叫修行,這是真修!這樣一修正過來,我的心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是佛心。你永遠保持的時候,不知不覺你就做了佛,你就成了佛,就成菩薩了。
佛是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達到圓滿了,菩薩還沒有圓滿,決定不失;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決定不會失掉這個心。與一切眾生相處,肯定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」,菩薩行。不是不接觸眾生,接觸。接觸裡面,「看破」是明瞭,對於事實真相,我們在佛法的名詞講的是「性相、事理、因果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叫看破。放下是什麼?放下從前那些習氣煩惱,統統放下!
對於一切眾生愛護。這個愛,從前愛裡頭有情,情是有私心;現在這個愛,沒有私心,沒有情,把情變成智慧。所以佛門不用愛,用慈悲,慈悲跟愛在事上講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。用心不一樣,一個是用智慧,一個是用感情,用感情我們叫「愛」,用智慧叫「慈悲」。換句話說,用智慧那個愛是清淨沒有污染的,決定不會有副作用;用感情的那個愛麻煩,那個東西有染污,阿賴耶裡面落謝種子,這個種子將來遇緣要生起果報的。但是慈悲用真實智慧,阿賴耶裡頭不落種子,所以這叫「淨業」。如果心地不清淨,還會起心動念,還有情執,這是「染業」。染業,出不了六道輪迴;淨業,六道輪迴不見了、沒有了,超越了!到「純淨」的時候,連四聖法界也不見了、也沒有了。到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是此地講的「清淨剎」。
我們學佛,學的是什麼?就是這些。這裡面的好處一生享受不盡,人間天上沒得比!所以世間好事,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的好事,隨緣做。「我一定要做」,錯了,一定要做就攀緣了。一定要做是什麼?為了要表揚、獎勵,那你還是有妄想,還是有染污。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痕跡都不著,在遍法界虛空界教化無數無量無邊的眾生,他得了多少獎狀?得了多少獎章?多少人表揚他?沒有!他統統不要。為什麼?他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的存在,那個真相「如露亦如電」。你說,他希求什麼?什麼都沒有。
為什麼要幫助這些眾生?佛說了兩句話,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依這個。「同體」,這句話重要。佛知道,法身菩薩知道,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從哪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誰的心?自己的真心,自己的阿賴耶,「同體」!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,夢中有山河大地,夢中有許許多多的眾生。你要問一問,你夢中那些虛空世界、山河大地、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?一覺醒過來的時候,夢中境界是自己心裡頭變現的。但是作夢的時候不知道。如果夢的時候知道:我作夢,夢中所有境界都是我示現的,夢中的我是我,夢中所有一切人也是我,夢中的山河大地還是我,夢中的虛空也是我,「同體」!
幾個人懂這個道理?只有佛與法身菩薩徹底明瞭。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愛心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,一絲毫染著都沒有,一絲毫高下都沒有,是平等的。平等的愛心,清淨的愛心,沒有條件的。「無緣」就是沒有條件,哪裡還有什麼報酬?有一絲毫報酬這個念頭,你是凡夫,你是迷,你沒有覺悟。我做了一點好事,還要人表揚,還以為自己有多大功德。實在講用清淨去做,做完之後乾乾淨淨,一個念頭都沒有,真實功德!希求功德,功德就沒有了;功德沒有,變成福德;福德是染業,三界裡頭受報。不能不知道。
現在社會問題很多,無量無邊。我常常遇到許多同學來問,有時候我也找個機會來給他解答。好像過去解答也有錄音、錄相,聽說現在有同學把這些答問從錄影、錄相已經寫成書本了,很好!幫助大家解決一些生活上、工作上、處事待人接物上一些困惑的問題。但是真正要徹底明瞭,你一定要入大乘境界。學《無量壽經》,要入念佛三昧。假如你能夠入念佛三昧一分、兩分,不說多,兩、三分,人間天上的榮華富貴,你那個念頭就淡薄了。為什麼會淡?因為人間天上的五欲六塵之樂比不上你入大乘(念佛法門是大乘),大乘三昧當中兩三分的那個樂,不能比!你想當然超越了,自自然然不受影響了。你還會受影響,是你沒有得到佛法講的法味,你沒有嘗到法味。天天在佛法裡頭,味道沒有嘗到。
從前李老師舉個比喻,好像到餐館看人家的菜單,菜單看得很熟,菜沒看到,當然更沒有嚐到,李老師這個比喻很有味道。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看佛門的菜譜,沒有見到,沒有嘗到。你什麼時候真見到、嘗到了,世間這個味你就淡薄了,沒什麼興趣了,因為你嘗到更妙的味道。這是「種種皆奇妙」。現在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