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七四卷)  2004/7/2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274

  諸位同修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第八段光照一億界,偈頌第四首看起:

  【善巧通達一切法。正念勤修涅槃道。樂於解脫離不平。此寂滅人方便力。】

  這首偈是讚歎佛修無修的方便,所以偈頌一開端用『善巧』這兩個字。「巧」是巧妙,巧妙裡面加個「善巧」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唯有善巧才能夠通達一切法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,這一句是「善窮性相」。大師給我們提示的,修而無修的方便,無修而修,這叫善。這一樁事情我們凡夫做不到,什麼人才能夠做到?法身菩薩,這一定要知道。禪宗裡面講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悟後起修,那真的是善巧。如果沒有徹悟性體,心性、理體,縱有巧,不能說善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曉得,法身菩薩。

  而這十首偈,實在說這是如來果地,究竟佛果,超越等覺,他修不修?你圓滿了,圓滿還要不要修?圓滿還要修,圓滿了還要學,這個就善巧了。為什麼他還要修?為什麼他還要學?他不是為自己,自己已經惑斷盡了,根本無明都破了,現在為了教化,不僅僅是十法界眾生,還要教化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,為什麼?法身菩薩還沒有證得究竟圓滿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佛要幫助他,破最後一品無明。佛要教菩薩,諸位要知道,不現菩薩身不行。現菩薩身,跟他是同學,同學好講話,這正是三十二應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。示現,現而無現,無現而現,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,證而無證,無證而證,這叫善巧。

  但是這些話,大乘教裡面常說,最容易引起初學人誤會。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,那我不修就是修,一般人常常這樣誤會,誤會的人不少。因此,古大德常講,這「向上一著」,不跟中下根性的人講,為什麼?跟中下根性的人講,不契機。正是所謂小法,上根人不需要學,他都已經做到;上法,中下根人沒法子學,這才說佛菩薩教學契機契理。契機契理就叫善巧,契理是善,契機是巧。善巧不是為自己,善巧是為教化眾生,為自己,善就可以了,為眾生還得要巧妙,這是應機。

  『通達一切法』,法身菩薩確實通達一切法,雖然沒有到究竟地,真的是通達了。他的見解、知見跟如來果地沒有兩樣,那為什麼還有住、行、向、地?為什麼還有這些?他無明沒斷掉。這個道理正如天台家所說的五品位。五品位,不高!天台大師告訴我們,五品位的學人,他們的見解可以達到佛的境界。所謂理,他悟了,真的明白了,理可以頓悟,事要漸修。煩惱習氣沒斷,所以他還是凡夫,如果不修淨土法門,他很容易退轉。為什麼?死了之後,他肯定投胎,他出不了六道!這個諸位不能不曉得。

  通達一切法,煩惱沒斷。超越六道輪迴,要斷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,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一品煩惱沒有斷,為什麼他的見解跟佛差不多?這個道理,世尊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得很好,一切眾生不能夠明心見性是兩種障礙,一個是煩惱障,一個是所知障。你看世尊在楞嚴會上,《楞嚴》我們知道十卷經文,在第三卷,阿難尊者就開悟了,說偈讚佛。阿難尊者是初果須陀洹,富樓那尊者是四果阿羅漢,聽佛講經,沒有開悟;換句話說,沒懂,阿難開悟了。這什麼原因?佛說,阿難所以能開悟是所知障輕,阿難才只證得初果是因為他煩惱障重。富樓那尊者跟他恰好相反,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,所以他證四果,所知障重,所以佛講大乘法他聽不懂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疑惑就化解了。

  五品位的人就像阿難尊者一樣,比阿難尊者煩惱還重,為什麼?他一品煩惱沒斷。見思煩惱,這經上講得很清楚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八十一品思惑,沒斷,智者大師就示現這個位次。諸位要曉得,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,在中國出現,一生不暴露自己的身分,沒有人知道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一生不露身分。到往生的時候,弟子們問他,他是念佛往生的,弟子們問他老人家品位高下。他跟大家說,如果他不領眾(這個地方要注意,不領眾就是不作住持,不管寺廟裡面的行政雜務),他的品位就高!因為要操心管這些事務,不能夠一心用功,這總要分心,所以往生只有五品位,這是給我們示現的;他示現是五品位往生,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見思煩惱斷了,證得須陀洹果以上,往生是生方便有餘土,這種示現說明煩惱障難斷!但是五品位雖然沒有斷煩惱,他能夠伏住,他智慧開了。所以他能夠伏煩惱,他不能斷煩惱。

  可是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,伏煩惱不能出三界,可以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我們知道他們修的是四禪八定,四禪八定都是伏煩惱,智慧沒開;智慧開了,煩惱就斷。所以,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,定功更深,透出來的智慧,見思煩惱斷了,那不是伏斷,是滅斷,見思煩惱滅斷。超越六道輪迴,生到四聖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界,如果回小向大,那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到這裡去了。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相似佛位,六即佛裡面相似位,不是真佛。真佛要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,那叫分證位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,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應化在十法界,善巧通達一切法,就像智者大師的示現那種樣子,完全是教化眾生的。不但是言教,有身教,我做出榜樣來給你看。示現的那個榜樣跟凡夫沒有兩樣,這就說明我能成就,你也能成就。

  凡聖同居土在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高,蕅益大師說得好,蕅益大師願望不高,只希望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,他就滿意了。為什麼?永脫輪迴,永脫十法界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得到保證,決定不退轉。即使如《觀經》上所講的,下品下生在西方世界要多長的時間才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?《觀經》上講十二劫。十二劫,我們這裡想想,這太長太長了!可是你要想想,在華藏世界,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經過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到妙覺位,妙覺是究竟圓滿佛,需要多少時間?三個阿僧祇劫。三個阿僧祇劫跟十二劫,你說是哪個長?哪個快?哪個慢?當然是十二劫太快了。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依教修行,我們一般往生不會在下下品,至少也會到下上品、下中品,不會在下下品。如果在下中品、下上品,那到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大概只要六劫,六劫、四劫這個樣子。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知道西方世界殊勝無比。

  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一生沒有遇到,沒有聽到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得人身、遇佛法,遇到大乘,遇到大乘裡面第一方便的法門,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無比的幸運!開經偈上講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開經偈是武則天寫的,是為《華嚴經》全經翻譯出來,送給她看,她非常歡喜,在封面上題了這一首「開經偈」,百千萬劫難遭遇。你要知道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最後的圓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如果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學《華嚴》這一生當中不圓滿。縱然修得很好,能往生到華藏世界,這是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滿菩提,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!人家十二劫就成了,你還三大阿僧祇劫。正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文殊、普賢勸導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這兩個菩薩帶頭,這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。所以,淨土法門是大乘裡面的大乘,一乘當中的一乘,無上的法門。

  佛法總的來說,八萬四千法門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無論哪個法門都是先悟後修。悟個什麼?用佛經的術語,諸法實相。通達諸法實相,諸法就是一切法。實相是什麼?實相是真相。真相又是什麼?總不外乎性,體性;相,現象。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個六面,六面是一樁事情,一即是六,六即是一;這一樁事情,你要從六個方面,你把它看清楚。大到世界,小而微塵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這六個原則。體性,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;相,就是講的現象。體相呈現出來,有理、有事、有因、有果,真正覺悟,真正明瞭了,這叫通達一切法。善巧通達一切法,禪宗裡面叫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是悟了。

  悟了之後要修,為什麼?你煩惱習氣沒斷。悟後起修,容易;沒有悟,修非常難。為什麼?很容易被外面境界迷惑,我們今天講影響,你很容易被外面環境影響。真正覺悟的人,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,為什麼?他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順境、善緣決定不生貪愛,逆境、惡緣決定不生瞋恚,所以他在一切境界裡面,我們講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裡頭,他生智慧,不生煩惱,悟了!悟了修容易,沒悟,修非常艱難。佛法如是,世法亦如是。

  所以從前讀書,讀書人讀儒家的書,也講究悟性,讀書你要真正體會到書裡頭的意義、義理,你才能得受用。如果義理不能夠體會,只是記誦文字,這個沒什麼用處。讀書真正通達義理的人不多;能夠記誦文字,也寫得出一篇好文章的,這種人多。通達義理才能夠希聖希賢,成聖成賢,我們一般佛門裡面講轉凡成聖,如果不通達義理,這一層他做不到。我們學佛,佛是講出世間法,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教導我們深解義趣。不但體會義理要深入,一層一層的深入,其深無底,其廣無邊,這是佛法,不思議法。可是這個深與廣,到底深到什麼程度?到底廣到什麼程度?我們學佛的同學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。我們也是搞了幾十年,模糊的概念,到《華嚴經》裡面,這個概念才清楚了一點。

  我講《華嚴》講了不少年,老實跟諸位說,第一次講的時候,大概在三十年前,沒講完,講了一半,因為常常到國外去弘法,斷斷續續的講了十幾年,只講了一半。《八十華嚴》講到「十迴向品」,《四十華嚴》也只講一半,我是《八十》跟《四十》同時講的,一個星期講三次,兩次講《八十》,一次講《四十》。那時候講經一次是一個半小時,講了十幾年。到這一次,這一次是我第二次講這部經,比從前講得細,講得深入,深跟廣體會到一點了。

  佛給我們講,在《華嚴》裡面講微塵,微塵是物質裡頭最小的,不能再小。這個微塵也稱之為鄰虛塵,跟虛空做鄰居,它不能再分,它再分就沒有了。這樣小的微塵,阿羅漢看不見,阿羅漢的天眼,阿羅漢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塵,那很小,佛說微塵還能分。微塵把它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,就是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;色聚極微還能分,再把它分成七分,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極微之微不能分了。所以極微之微就是鄰虛塵,這是佛法裡頭講最小的,物質最小的。佛說這裡頭有世界,微塵沒放大,世界並沒有縮小。

  我們常常聽佛法裡面講,「芥子納須彌」,這已經很不可思議。其實芥子很大,芥子是芥菜籽,芥菜籽我們肉眼可以看到,我們手可以摸得到,大概跟芝麻差不多。須彌是須彌山,芥菜籽可以容納須彌山,不可思議。在現代的人,因為科學技術的發達,而我們逐漸好像懂得一點。為什麼?你看現在電晶體,一片一點點,大概是小指甲這麼大,一個晶體可以容納一部《大藏經》、可以容納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不可思議!《四庫全書》沒有縮小,這晶體沒有放大,它居然能容納得下去。我們在電腦裡頭放出來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有一點像「芥子納須彌」。

  所以我們從《華嚴》經典裡面所說的,我們現在的科學已經是相當驚人,但是跟佛經上比還差遠了,為什麼?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我們肉眼沒法子看見的,那個小的晶體它容納世界,容納整個宇宙,我們今天科學家還做不到!整個宇宙在其中。你再想想,微塵裡面的世界,那個世界有沒有微塵?有微塵。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這叫其深無底,真的,不是假的。誰能夠契入?佛說普賢菩薩能入,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。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,也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無量無邊的佛剎,微塵數的佛剎。

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佛說這是真如自性,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;不是哪個人造的,自性性德就是這樣的。所以現在有些科學的知識來看這一樁事情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宇宙,不可思議,真的是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。但是佛法裡面說的跟世法說的不一樣,它大小不二;大小不二就是沒有大小,大小是平等的。這個說法在哲學裡面、科學裡面統統沒有,佛講這才是事實真相,這才是「善巧通達一切法」。我們看到現代科學報告,看到現在科技發展,我們能夠聯想到,對於佛這個說法,我們接受,我們沒有懷疑。我們也曉得科技的發展,前途也是沒有邊際的。

  現在我們學院的圖書館有一套《四庫全書》的光碟,也有幾套《大藏經》的光碟,《大藏經》的光碟有好幾片,《四庫全書薈要》的大概有好幾十片,這麼大的光碟。我相信再過若干年,科技再進步,十幾片可能變成一片,這非常有可能。怎樣將那一片這麼大的幾吋的光碟慢慢再縮小,縮小到你口袋可以裝,一部《大藏經》可以裝在口袋裡,可以放在掌心裡面,肯定能做到。也許三、五年之後,也許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、五十年之後,我相信一定會做到的。但是那一個小晶體裡頭要包括整個世界,這恐怕人還做不到。

  佛法裡頭有高科技,《華嚴經》裡面有高科技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神通,科技就是佛法講的神通。到什麼時候,像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多遠?十萬億個佛國土,這個距離我們很難想像。天文學家告訴我們,銀河,這是宇宙當中的大星系,我們太陽系圍著銀河在轉。銀河的東面到西面,直徑的距離多大?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是二十個光年。光的速度一秒鐘是三十萬公里,光的速度從這一邊到那一邊要二十年,你看多大!一佛土,一個佛國土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我們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,一個佛國土是十億個銀河系。一個銀河系的邊緣兩邊就二十個光年,銀河系跟銀河系當中的距離,決定不止二十光年。用光的速度,從我們地球到極樂世界,也要億萬年,距離太遠太遠了。

  可是佛法裡面,你真正恢復你自己的能力,這個能力是一切眾生統統有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裡頭「德」就是德能、就是能力。什麼能力?能夠突破空間。突破空間,空間沒有了。空間沒有了,極樂世界在哪裡?極樂世界就在我面前,距離沒有了。科學什麼時候能做到這個?沒有距離,沒有先後,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,億萬年前的事在哪裡?就在此地,就在此時;億萬年之後,也在此時。所以你能夠看到過去,你也能夠看到未來。不但是看到,你能夠進入,就是現在講時光隧道,你能夠回到過去,你能夠跨進未來。因為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,時間跟空間是個抽象概念,是不相應行法。

  這些都是屬於科學,佛不用機械的方法來達到,佛用什麼方法?佛用禪定。佛家用禪定來突破,突破現在科學講的空間維次,突破無際的時空,所以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話絕對不是說讚佛的,讚歎佛的,佛是全知全能,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你有!你有,你現在失掉了,並不是真的失掉,你是迷失了,不是真的失掉。你現在是因為有障礙,障礙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東西討厭。所以佛說,你只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去掉,你的智慧、你的能力、你的相好統統現前。所以佛才說,佛幫助一切眾生,佛教化一切眾生,佛說我沒有幫助你,我也沒有教你。為什麼?完全是你自己的,我沒有給你一分一毫。這不是佛謙虛,佛講真話。

  佛又告訴我們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你證得究竟的果位,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有得到。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己的本能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本具,本來具足!本來具足,迷的時候並沒有失去,悟的時候也沒有增加,它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佛教人沒有別的,轉煩惱而已,希望你早一天轉過來,跟諸佛如來一樣。除此之外沒有一法,這是佛跟我們講真話。你能信,你有福報;你不信,這次的機會當面錯過。所以真正信,你一定跟佛學習,你一定跟得緊緊的,決定不會捨棄。佛在哪裡?經典就是佛,所以這個我們不能不重視。你造一尊很莊嚴的佛像,你跟它沒用處,那不是真佛,真佛是經典。

  上一個月,釋迦牟尼佛的佛指舍利在香港展覽,這邊有幾個朋友邀請我去瞻仰,他們來邀請,好意,那我就去了;沒有人邀請,我不會去。為什麼?那是形相。佛的真正舍利叫法身舍利,你知道嗎?法身舍利是真的,法身舍利是經典。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,你每天讀誦,你每天去研究、學習,你真的轉凡成聖。你天天去看佛指舍利,拜佛指舍利,你還是凡夫,你不會開悟,你成不了佛。佛能夠普度眾生,在世的時候是講經說法,滅度之後是留下這些經典的流通,要靠這個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有緣遇到佛的真身舍利,我們瞻仰、尊敬,那是一個紀念。最重要的東西是經典,經要天天讀,要求理解,要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。你把經典裡面的道理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,把經典裡面的教訓統統變自己生活行為,這個得大受用!所以經典叫法寶,一切寶裡頭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能比得上經典,所以我們要重視它,要不斷的認真努力來學習,這就對了。這樣子自自然然通達一切法,善巧在其中。「善巧」兩個字包括的範圍太大太大了,完全在自己能體會得多深,能應用得多麼巧妙,你自然就能契入,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第四首第二句:

  【正念勤修涅槃道。】

  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就是『正念』,大乘法裡頭說得很多。什麼叫「正念」?正,反面是邪,所以正念無念。是不是我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叫正念?不是的,什麼念頭都沒有的話,也是邪念。何以見得?佛跟我們講,色界天第四禪裡頭有一層天叫無想天,無想天你顧名思義就懂得,無想就是他沒有想了,一切念頭統統都沒有,無念就是無想。無想要修成了,將來果報就在四禪無想天。無想天在佛法裡面叫外道天,功夫也不錯,到第四禪。

  佛家所講的禪定,不是無想,就是不是真正什麼念頭都沒有,而是什麼?而是正念,正念不是無念,正念是無邪念。正念無念是無邪念,有念是邪,無念也是邪,無念是無想天,到無想天變成外道了,所以有念跟無念都是邪。無念為什麼稱邪?無念是無明,所以它不能說是正。無念,什麼都不知道,這個不可以。佛法無念是無邪念,無邪念它有正念,正念是無所不知;換句話說,它是活的,活活潑潑。這個名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是邪與正的辨別。

  以佛法的標準來說,與自性相應的是正念,與自性相背的就是邪念。以《華嚴經》的說法,執著是邪念,表現在事相上叫邪行,分別是邪念,起心動念是邪念;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,分別叫塵沙煩惱,執著叫見思煩惱,與性德完全相違背;換句話說,真如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!沒有,你生出這個東西,它是邪,它怎麼是正?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無想,一切都不想了,那落在無明裡頭。所以,這個一定要辨別清楚。由此可知,正念之難,不容易。

  『涅槃道』是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,「涅槃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通常最常用的,翻作圓寂,翻作滅,滅就是滅煩惱、滅生死、滅邪念,滅是這個意思,是從果上講的。「道」是從因上講的,正念這是關鍵,『勤修』是道,修道圓滿,果是涅槃。所以涅槃翻作圓寂,圓是圓滿,功德圓滿,寂是清淨寂滅。清淨寂滅,正念完全現前,那就是性德圓滿現前。性德裡面的正念是什麼?智慧,本具的般若智慧,無量無邊,深廣無際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就是正念。

  所以,智慧從哪裡來?智慧從定中來。正念無念,無邪念,就是禪定。禪定這兩個字,這個名詞,我們也要搞清楚。大乘經裡面,佛所說的,祖師所說的,說得很清楚。尤其是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給我們講,什麼是禪?「外不著相是禪,內不動心是定」。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我們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,這是禪;內心接觸外面境界如如不動,這是定,這是禪定的本意。所以,禪定在哪裡修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修學禪定活活潑潑,不是盤腿面壁。

  盤腿面壁那是教初學,像我們讀書一樣,盤腿面壁是什麼階層?幼稚園,初學!你的心七上八下,定不下來,每天叫你坐香,叫你把一切妄念放下。古時候這個裡頭用功的方法,觀心,古時候坐禪的時候是觀心,那很微細。到後來,人的煩惱重了,觀心不得力,所以祖師用參話頭,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用到現在,現在參話頭能不能開悟?能不能得力?不行,現在參話頭也不行;換句話說,現在修禪是相當不容易。

  香港在早年,倓虛法師、定西法師在這邊住過很長的一段期間,這是宗門大德。倓虛是學天台的,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,我跟他沒見過面,我聽過他的錄音帶,在美國聽到的,是他在佛七裡面,不是禪七,佛七裡面講的開示,我聽了很受感動。他是很肯定的說,他一生(他活到九十多歲往生的),學禪從禪開悟的,像古來祖師大德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大徹大悟,他一生當中不要說沒有見過,聽都沒有聽說過。在他那個時代,修禪得禪定的,他見過;開悟的,一個都沒見過。但是諸位必須要曉得,修禪不開悟,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。得禪定,不行,得禪定,你將來死了之後,你的去處是四禪天、四空天,看你禪定功夫的淺深,你到那個地方去投生。

  如果你有禪定的功夫,你沒有得到禪定,這個在佛門裡叫什麼?叫未到定,修禪定而沒有得到禪定,也不錯。生欲界上面的四層天,夜摩天、兜率天(彌勒菩薩在兜率天)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他修十善,修四無量心,慈、悲、喜、捨,還要修禪定,不過那個禪定還沒有達到初禪的境界。只有四王天跟忉利天不需要禪定,只要修十善業就行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種人生天,果報在四王天、在忉利天。要再往上面去,多少都要有一點定功,那是未到定。由此可知,修行真的不容易。為什麼修行這麼難?難是你放不下。我們一般講自私自利你放不下,名聞利養放不下、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、貪瞋痴慢放不下,你出不了欲界。你這些東西放不下,你修禪定,你不會得定,不要說開悟,得定都不可能。縱然修禪定,也就是講的未到定,修得再好,也不過在欲界天而已。

  大乘法裡面,這講到正念,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很長的時間,不是一世,十世、二十世、三十世累積的功德,在這一生當中成熟;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佛法,這是緣,你的因遇到緣,我們常講善根深厚!你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貪戀,不生分別執著,得清淨心,世出世間法都不受它的染污。出世間法也會染污,貪愛佛法,你就被佛法染污。佛法可以學,佛法不能貪,貪是染污、是煩惱。所以這個境界非常微細。《般若經》上佛教導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捨不是說不要,我們不要了,我們靠什麼?要。要,怎麼樣?不可以執著,不可以分別。不執著、不分別,那我們學佛法怎麼學法?古大德教給我們的,妙絕,就直接用正念。正念裡面決定沒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有分別執著妄想就不是正念。

  所以,古德教給我們,教我們誦經,怎麼讀誦法?經本展開,如對真佛,真誠恭敬心生起來。經本展開,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信受奉行」,恭恭敬敬去讀誦,讀得字字句句沒有念錯,沒有念漏掉,恭恭敬敬、規規矩矩的。這部經念完,沒有一個雜念,不要去想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,你這一想就是夾雜,就是雜念。經裡頭,經裡沒有意思,你不要去胡思亂想,你規規矩矩去念,這樣讀誦利益無邊。為什麼?就是佛家講的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你念一個小時,這一個小時在修戒定慧三學,念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在修學。戒是規規矩矩、誠誠懇懇,這是屬於戒;一心專注,沒有雜念,這是定;念的字字句句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沒有念錯,這是慧。這個慧就是佛法講的根本智,根本智是無知,《般若經》上常講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的那個般若是根本智。它起作用,起作用是無所不知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所以,古大德求智慧,先求根本智,就是從戒定慧三學下功夫。現在人不懂,現在人一開端就要廣學多聞,學到最後怎麼?學到最後是一無所知,他不懂得先求根本智重要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,我們佛門裡面的修學,祖師大德教誡學人,你出家也好、不出家也好,你拜一個老師,想跟他學,五年學戒。這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,是完全服從老師的教誡。老師教什麼?老師幫助你、成就你的根本智。等到你根本智真的成就,你在老師這裡就畢業了,從前叫出師,你可以出去參學,參學是成就你的後得智,就是無所不知。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是無知,般若無知;成就戒、成就定、成就慧,慧裡面的根本智。我學佛沾一點邊,李老師用這個方法教我,你看限制的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,除他之外,什麼人講經都不可以聽。看書,我喜歡讀書,無論是什麼書,不經過他同意不可以看。這是什麼?定。有疑問,只可以問他,不能問任何人。老師負責任,把你從迷惑顛倒帶出來。所以,學跟一個老師學,叫師承,不可以同時跟兩個老師。兩個老師兩條路,三個老師三叉路口,四個老師十字街頭,你就學了一大堆的垃圾,你怎麼能得清淨心?你怎麼能開智慧?

  不但佛如是,儒、道也如是。到你根本智成就了,什麼叫根本智?就是你有能力辨別邪正、辨別是非、辨別真妄,你有這個能力了,老師很歡喜,這就是根本智。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,這個時候你接觸的老師愈多愈好。為什麼?你有能力辨別,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。為什麼老師管得那麼緊,不讓你去聽第二個人講?你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,怕你聽到似是而非的道理,你心動搖了。好不容易成就一點戒定慧,立刻就完了,是這麼個道理!老師愛護學生,就像母親保護嬰兒,嬰兒不能獨立,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,全心全力照顧。老師接受新的學生,就跟嬰兒一樣,他什麼都不知道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特別是聽一些似是而非的這些理論,很容易動搖。現在這個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幾個人能夠遇到真善知識?幾個人懂得修學的理論與方法?

  五年學戒,沒有別的,無非幫助你建立正念而已。只要正念現前,你就可以出去參學。你看《華嚴》末後,善財給我們表演,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了根本智。文殊菩薩就叫他出去參學,後面就是五十三參。參學它真正的意思,就是從今之後,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,什麼樣的法,正法、邪法統統可以接受,完全沒有限制,這叫完全開放,一絲毫約束都沒有。你出去參學,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,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。這個五十三參很值得我們參考。

  你看看五十三參,第一個善知識是什麼人?《八十經》裡面講的德雲比丘,《四十華嚴》裡面講的吉祥雲比丘,這是翻譯的名字不一樣,是一個人;德也翻作吉祥,吉祥就是德。他修什麼法門?他修念佛法門,頭一個去參訪的,念佛法門。這個很重要,文殊菩薩介紹他去的。為什麼?中國人常講「先入為主」。善財童子他究竟學什麼法門?我第一次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我就有這個問題,我要找,善財是修哪個法門?結果在這經裡面明明的看出來,他是修念佛法門。跟誰學的?德雲比丘教他的,頭一個老師,先入為主。後面雖然參訪幾十位善知識,他修的念佛法門始終沒有改變,別的各宗各派什麼法門,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都接觸、都明瞭,自己還是老實念佛,怎麼知道?到最後第五十三,你看一個頭一個尾,第五十三是普賢菩薩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

  我接受念佛法門,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,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學來的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學教,學講經。他雖然勸我,勸我很多次修念佛法門,我對於念佛法門不反對,也很尊敬,但是沒有認真的死心塌地來修這個法門,沒有。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講到一半,忽然想起來,善財修哪個法門?細心一看才看出來,第一個善知識,最後一個善知識,代表什麼?徹始徹終,就是一個念佛求生淨土,這才真正深入體會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文殊菩薩修這個法門,普賢菩薩修這個法門,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。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,十一個位次,所以也稱十一地,通常都講十地,實際上是包括等覺,十一地。這是菩薩位次達到最高峰,他們統統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不可思議。始終不離念佛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。我是看到這些經文,才死心塌地,絕不改變,這才一門深入。

  我這個人從小有些辯才,自己真的是貢高我慢,很自負,勸我學個東西,那是很難很難的。我在基督教有一段時期,我沒有受洗。伊斯蘭教,我接觸的時候,我對它非常景仰,非常佩服,非常歡喜,我沒有作穆斯林。佛法在最初,我都是把它當作哲學來看待,這是受方先生的影響。所以,章嘉大師教我,李炳南老師教我,我接受。尤其是對於《華嚴》,我有特別的愛好,大概就是過去生中學過這個法門。可是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這個意願,有信沒有願,這個不行,不能往生。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勸我好多好多次。真正我入淨土,是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明白了,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給我做出榜樣,給我很大的啟示。所以,每一個人入門的因緣不相同。

  入門之後,我對老師非常非常感激,想到當年苦口婆心勸導我,真正明白,真正了解了。斷疑生信,才能夠「勤修」,經上常講的勇猛精進,百折不回,什麼樣的挫折都攔不住,二六時中念茲在茲,你的心就定了。定在大乘,定在淨宗,於世間法放下了,於出世間法也放下了,出世間法只選擇這一門。世法裡面,現在我也在搞一門,「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」。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將來在歷史上寫這是亂世,衝突頻繁,災難嚴重。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貧富貴賤,都生活在恐懼之中、怖畏之中,這個日子不好過。所以也有這個緣分,就是我們一般講機會,遇到這些機緣,我們佛弟子有義務,儒家所講的是見義勇為,當仁不讓,我們有義務要幫助現前這個世界苦難眾生,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。

  每天我們這四個小時,是把我自己修學的心得跟有緣的同修分享。什麼是有緣的同修?現在每一堂課都是現場用網際網路播出,用衛星電視播出。我們的網路跟衛星電視是連線的,所以只要你有電腦,你找到我們的網路,也同時能收看到衛星。用這個方法,你願意打開電腦,願意接收這個頻道,這就是有緣人。佛門常說,佛度有緣人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無緣之人,你要是不願意打開頻道,你就收不到,收不到這個訊息。我們現在衛星跟頻道都普遍全球,在最近這兩、三個月,歐洲那邊我們再租一個衛星,全世界都能收到。網路全球都能收到,衛星現在只有歐洲,除歐洲之外都能收到,那邊少一顆衛星,我們一定會把它補齊。

  「勤修」這兩個字,「勤」字太重要了。世出世間法,凡是不能成就,真正的因素都是懈怠、懶惰,所以你不能成就。修也是不容易,修是什麼?修正自己一切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論、行為,修就是在這兒修。修行從哪裡下手?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,剛剛接觸佛法,我接觸第一個出家人,就是章嘉大師。第一天見面,我就向他請教,怎樣修行才能夠契入佛境界。我這個問題提出,他老人家看著我,確實這一位老人我一生當中沒有見到第二個。為什麼?他的形相在定中,他的舉止動作非常緩慢,坐在那個地方真的穩如泰山,非常令人景仰。

  我的疑問提出來,他眼睛看著我,就是眼睛看著我,看了半個小時,一句話都不說。我就在那邊等,他定了,我也定了,專心等待他的教誨。等了半個小時,他說了,「有」,就說一個字,這一個字說出之後,他又不說話。這個時候就沒有那麼長,大概五分鐘,真的定下來,很慢,慢吞吞的給我說了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沒有我說的這麼快,他一個字一個字的說,說了六個字。我的印象深刻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:這兩句話我能聽懂、能體會到,從哪裡下手?這又過了至少有五分鐘,告訴我:布施。所以教我的方法,看破、放下,下手是布施。我在他那裡學到的。

  以後才明瞭,布施財得財富,布施法得聰明智慧,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。這就我們一般講,現實的生活當中,我把我的命運改變了,我比袁了凡先生改得快,改得徹底,改得比他更有效。以壽命來論,了凡先生的壽命五十三歲,他走的時候七十四歲,延壽二十一年,這是講孔先生給他算命。我小時候我的父母也找些算命先生給我算命、看相,幾乎都說(不是一個人說的,好多個人說的,我相信)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我已經超過三十多年,比了凡先生殊勝多了。印光大師,這是我們淨土宗的最近的一代法師,他小時候也有人給他算命,他自己講的,算命,他的壽命只三十八歲。所以三十八歲那一年,他就準備往生,他自己知道時候到了,但是平安過去了,他老人家八十歲圓寂的。

  這是什麼?很明顯的,你能夠轉變,轉變都在布施,都在看破、放下。直截了當把「正念勤修」的方法傳給我。看破是什麼?看破是明瞭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的明瞭,叫看破。明瞭之後要放下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,心上放下,你心裡面不能有絲毫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要放得乾淨,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。放在心上的是什麼?阿彌陀佛。這是什麼?我們是凡夫,業障很重,現在這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,如果不求往生,靠自己斷煩惱,證菩提,太難太難!所以我們這才以真誠心,信,起信、發願、持名念佛求生淨土。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放在心上。這個樣子認真努力,一天都不放鬆,勤修!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要改掉,不改不行,自私自利這是根本。

  前年香港亞洲電視何守信先生來訪問我,訪問的時候,問了我一個問題,他說世間人常講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人為己還是正常的,哪個不為自己?我給他的答覆說,這一句話是錯誤的,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。我舉的例子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為自己,都為別人;孔子沒有為自己,一生都是為國家、為人民來著想的,天也沒有誅他,地也沒有滅他。可見得這句話是錯誤的。我跟他說,我沒有學佛之前也是自私自利,學佛之後,明白了,搞清楚了,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學孔子,不為自己。天也沒有誅我,地也沒有滅我,我生活得比哪個都好,比哪個都快樂。

  首先要放下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貪瞋痴慢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著。對財色名食睡的貪著,錯了,你對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煩惱,你苦!你不會樂。統統放下,自在,樂了,你的心裡頭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、沒有煩惱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得大自在!所以修從這個地方修。這個修法,在一般講這是消極的,先要從消極的做起。消極是小乘,度自己,自己沒有度要去度別人,佛經上常講,無有是處,沒這個道理。一定先度自己,先斷煩惱,然後再幫助別人。

  幫助別人非常快樂,比世間人幫助別人,世間人常講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那個快樂並不是真正的,那是有條件的、有限度的。如果你真正學了佛,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,貪瞋痴慢放下,那個助人才真快樂。為什麼?助人不著助人的相,就是這一首偈子前面所講的「善巧通達一切法」。正念,正念就是不執著,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真做,不是不做。這個做並不是去找事做,找事做那你著相。緣,有這個機緣,機會,有這個機會,真做,非常認真去做,沒有這個機會,那就不做。

  我們今天幫助世間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這有機會。到了澳洲之後,學校來找我,校長就把我推薦到聯合國,因為聯合國邀請,說實在的,邀請書是發給學校,學校通常派幾個教授參加這些活動。學校給我教授的身分,讓我用這個身分跟他們學校教授一起去參加聯合國這些和平的活動。機會,有這個機會,去做,我不拒絕,沒有這個機會,我不求。所以說佛教導我們永遠是隨緣而不攀緣,隨順機緣!有,當仁不讓,見義勇為;沒有,沒有就好好的在攝影棚講經,跟大家一起學習經教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