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四三七卷) 2005/9/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437
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第九,一道甚深,賢首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:
【如本趣菩提。所有迴向心。得如是剎土。眾會及說法。一切諸佛剎。莊嚴悉圓滿。隨眾生行異。如是見不同。】
在解答疑難之中,這又分為兩段,這兩首是第一段,清涼大師《疏》裡頭說「總明隨機見異」,後面有六首偈,「展轉釋疑」。
在答疑難當中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,「於中前偈約佛」,第三首偈;「後偈約機」,就是第四首偈就九法界眾生來說的,前面完全是就佛果地上來講。我們還是先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把註解念一遍,「前中即隨本異因,為物迴向,各得差別,故云如是。如是,即差別之義也,略舉十中三事耳」。前面文殊菩薩舉了十樁事,在這首偈子裡面就說了三個,『剎土』、『眾會』、『說法』,就說了這三樁事情。「即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」,我們就清涼大師的開示細心來觀察、來體會。
『如本趣菩提』,這句話非常重要,清涼給我們解釋的是隨本異因。本,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,因地修行是本,每位諸佛都曾經發過弘願。無論發什麼樣的願,要把一切諸佛如來因地所發的願,把它們總結歸納就是「四弘誓願」。你看看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,觀世音菩薩因地十二願,總不出四弘誓願。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因地發願的集大成,總不外乎這四句。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,因為這一願,這才有『迴向心』。我們今天無論修積什麼樣的功德,即使是念一聲佛號,這聲佛號也是上求菩提,下化眾生。念念不忘眾生,這就是根本。所以四弘誓願稱之為本願。
我們今天學佛有沒有感應、有沒有成就,願是第一,許許多多的人學佛把這個本願忘掉了。四弘誓願天天念,天天念也不行,境界現前立刻就糊塗了。你看看,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、嫉妒障礙常常現前。《弟子規》裡面,實在講有兩句話很重要,「道人善,即是善;揚人惡,即是惡」,我們也聽、也讀,可是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就喜歡批評人,心量窄小,不能包容,你跟那個願相違背。那個願是什麼?眾生無邊誓願度。這個願多大,你這個心量多大,真正是跟諸佛如來一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現在在面前怎麼樣?一個人都不能夠容納,我們這樣學佛能成就嗎?不能成就!
剛才有位同學拿了一個問題,不是他問的,是台灣一個同學問的,他帶來。我說正好我們明天解答問題,他說不行,他明天就要離開了。問的什麼問題?問的受了菩薩戒不能持,就是做不到,還是一定要受,為什麼?說受了戒之後,生生世世就是與佛結了緣,來生來世一定能夠親近善知識,還繼續修行。我說這個我沒有聽說過,我們在受戒的時候,只知道這個戒律是盡形壽來受的,所以你每一生每一世都要重受。如果說一次受了,以後生生世世就不再受了,大概我們現在都不需要受戒,為什麼?我們肯定過去學過佛,過去受過戒,現在何必還要受三皈,還何必要受五戒、菩薩戒?不用了!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,不曉得是什麼人說的,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。
受戒不能持戒決定墮地獄,為什麼?破壞佛教形象。你受了三皈五戒、受了菩薩戒,你還作惡,你還有貪瞋痴慢,你還有是非人我。那別人罵你,他不是罵你一個人,罵你就是罵佛、罵菩薩、罵三寶,你叫人造這種罪業,你不墮阿鼻地獄,誰墮阿鼻地獄?這個佛在《戒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現在受戒很馬虎,從前不一樣。從前三壇大戒,出家人三壇大戒不是一次受,是分三次。受戒之前,你要學戒;換句話說,你都能做到了,這才開始登壇受戒。我還沒有做到,怎麼敢受?受了,決定要做到,做不到,決定不能受。所以在家的五戒可以分開來受的,五戒全受叫滿分戒;五戒當中有一條不能做,這一條不受,受四條,叫多分戒;或者五戒裡頭我只有一條能做到,兩條能做到,你就受一戒、受二戒,叫少分戒,這很如法。做不到不可以,做不到的也能受,佛教就全部崩潰了,這還成什麼教?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你受過三皈,你是佛弟子,佛弟子人中的好人,人天的好人,天人都尊敬你。為什麼尊敬你?你的德行,你的修持,令諸天對你尊敬。你起心動念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這是三皈依。如果你還有迷惑顛倒,還有邪知邪見,還有染污(染污就是煩惱),鬼神瞧不起你,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所以學佛,學佛到哪裡學?經教裡頭學。你不讀經,你不學教,你到哪裡去學佛?佛不在世了,佛留下來的就是遺教,我們能夠依教奉行,這叫真學佛。只學佛教這個形式而不學經教,就是沒有內容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佛教衰微,令社會大眾產生嚴重誤會,從哪來的?就是有形式而沒有實質,這樣造成的。提起佛教的衰微,諸位都知道,自己也常常感覺得很痛心,誰造的?我自己造的,我沒做到!做不到,決定不能受。
在這個地方講的是「如本」,做不到是什麼?你沒有本。「菩提」是大覺,菩提是正覺。如本趣菩提,這句話就是把三皈依圓圓滿滿說出來。覺而不迷,我們要問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?我們的思想,想法、看法,我們是正還是邪?我們的行為、我們的造作是淨還是染?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是開玩笑的事情。所以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教人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;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」。那個左就是往下墮落,你見到別人過失,常常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,你就往下墮落了。
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,我們的清淨心,不可以把別人的垃圾放在我們清淨心裡頭,這是愚痴到極處。我們的心只容納、承受別人的善,決不把別人的惡放在心裡頭,這就對了。讓自己的心,修行最重要修心,我們的目標純淨純善,淨沒有染污,善,決定沒有惡念。那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,我這一天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惡念?有沒有惡言?有沒有說是非長短?別人有過也不能說,說別人的過,人家知道記恨在心,他會報復你,這個罪小,罪不重。確實是有報,冤冤相報,有的時候報得也很殘酷,一句話說得不當,惹來殺身之禍,還是小事。說人過失,大事是什麼?就是你破懷佛教形象。佛菩薩的弟子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?讓人家對佛教產生反感,這就是破壞佛教形象,這墮阿鼻地獄,這個嚴重。所以你沒有受過三皈五戒,你批評別人、說別人過失,你只有一種罪,就是冤冤相報的罪,只有這一種。你如果受了三皈五戒,你還批評別人,說別人過失,你又加上一個破壞佛教形象的罪,破壞佛教形象決定墮阿鼻地獄。
我跟同學們說過,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師,我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,我得到了。我得到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心地清淨善良,不記別人過失。人家怎麼樣惡意對我,我都對他感恩,我不會說他一句壞話。他做很多惡事,我不說,我也不放在心上,我只記著他的善,我只記著他的好,我只讚歎他的善、讚歎他的好,我做到這一點。沒有學佛之前,我不是這樣的,我跟凡夫一樣,天天造罪業;學佛之後,把這個改掉了。我能夠忍,我能夠讓,而且非常歡喜,沒有一點難過,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沒有破壞佛教的形象,而且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知道我們是代表佛教形象的,一定要給社會大眾一個好的樣子,人家看到歡喜讚歎,讚歎我是讚歎三寶、讚歎佛法,這個重要。
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,「所有迴向心」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不是功德,這個功德完全是利益眾生,完全是利益正法。迴向偈天天都要念,但是怎麼樣?有口無心,所以迴向偈是白念。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我們有什麼功德?心地清淨是功德,心地善良是功德,讚歎別人的好事是功德,不說別人的惡事是功德。《弟子規》,我的眼目當中是佛門最基本的戒律,我們今天為什麼五戒十善做不到,沒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。如果從小學習《弟子規》,五戒十善不要教,全都做到了。
念佛往生的人,你看倓虛法師給我們說的,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你仔細看他的行誼,五戒十善他有沒有做到?統統做到了。前幾天,我聽說有個黃居士,六十一歲往生的,四個多月前預知時至,走的時候沒有生病,果然是那一天走的。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《彌陀經》都不會念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走得那麼自在,那麼瀟灑。看她一生居家、待人接物,五戒十善、《弟子規》統統做到,一條都沒有違犯。她在哪裡學的?從小父母教,老人教的,經上常講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他們當之無愧。所以我們常常讀經,經上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念這兩句話的時候自己心裡想一想,我是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?如果我真的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真的有功德。為什麼?正法久住,利樂有情,這就是功德,我拿這個功德來莊嚴佛淨土。這個迴向偈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具體說明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我們有沒有做到?四重恩第一個父母之恩,「孝養父母」;老師的恩,「奉事師長」,佛菩薩的恩是屬於老師,三寶是我們老師,奉事師長,奉事師長要依教修行;國家的恩,眾生的恩,這四種。我們今天一天對這四個方面有沒有東西報答?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,時時刻刻他所修積的都能夠做如是迴向,他給我們做示範。所以我們今天要憑良心去反省,我這一天有沒有空過?能不能對得起父母?能不能對得起老師?能不能對得起佛菩薩?能不能對得起國家?能不能對得起人民(眾生是人民)?四種恩。我們如果自己思想見解偏邪,言語造作不當,怎麼對得起?對父母來講不孝,對師長來講不敬,對國家來講不忠,對人民來講不義。所以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剎土,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,天災人禍,社會混亂不安,這是我們今天這種心行感得的。
「眾會」,我們今天的聚會不是像佛經上講的六和敬,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想法、有每個人看法,沒有辦法建立共識。為什麼?各人都顧自己的利害,自己的得失,堅固的執著。起心動念,尤其現代這個社會要競爭,不競爭好像就活不下去。真正修道人活不下去也不競爭,寧死都不爭,死了之後他生天,天人不爭。誰相爭?惡道相爭,地獄、餓鬼,那是爭得很厲害的,喜歡爭的人到那邊去了,不願意競爭的,上面去了,物以類聚。為什麼有的人生天,有的人墮地獄?哪一類總是歸哪一類,沒有人叫你去,自己去,所以是感應道交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能想到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對得起父母,要對得起老師,對得起佛菩薩,對得起國家,對得起人。
菩薩修行純淨純善,你看《十善業道經》最精采的一段開示,經文不長。我現在給《十善業道經》做了個節本,總共只有五百十六個字,比《弟子規》還少。《弟子規》我也把它做一個節本,它總共是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,我在裡面選擇了七十條,這七十條非常重要。我想明天解答問題,我們就可以印出來分送給大家,一定要做。然後我們也跟佛一樣,「所有迴向心」,我們就會得淨土;我們念佛才能得淨土,才能得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才能夠聞彌陀跟一切諸佛說法,我們會得這個果報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這個世間所有統統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要知道。你要造作罪業,你在這個世間輪迴苦報永遠沒有止境。你今生雖然在佛門裡面,聽了一點佛法,跟佛結了個緣,有一點善根,李老師講過,你還不能夠避免久遠劫的輪迴,你沒有法子避免。聰明人要覺悟,要趕快回頭。
「剎土」是我們的依報,當然說依報就也包括了正報,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、物質環境,物質環境裡有人事環境,都是用這個剎土包括。「眾會」,眾會是屬於人事環境,我們聚集在一起的。現在這個社會真的是善人少,惡人多,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說,未嘗不是一樁好事。你會修行的,要學善財童子歷事鍊心,善人順境決定沒有貪戀,如果有貪戀的心出不了輪迴,要能放得下。
儒家《禮記》上都給我們講「安安而能遷」。兩個安,第一個是心安,第二個是身安。我在澳洲,我們淨宗學院很多同學去參觀過,那個地方居住、學習確確實實是《禮記》裡面所講的心安身安,我都得到了。為什麼今天到香港來?香港無論是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,那跟澳洲不能相比。為什麼到這裡來?到這邊來,是想《華嚴經》在這邊講,這邊同學能得利益。為了利樂有情,身心安穩之處也要捨棄,就這麼個道理,老師教的。所以同學們到圖文巴來邀請我的時候,我說你要知道,我在圖文巴這裡是天堂,我到香港來,我下凡了。只要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眾生有利益,我們自己身心再安穩的環境,也應當要捨棄,古聖先賢教誨要能遷,不可以留戀。
逆境惡緣,我們看到一切都不如意的,在這裡修什麼?修斷瞋恚,修忍辱波羅蜜,修禪定波羅蜜,修持戒波羅蜜,修布施波羅蜜,六度齊修。別人不守法,我守法,持戒;別人不肯捨,我肯捨,我歡喜捨、樂意捨,給人做好樣子;別人不能忍,我能忍;別人懈怠散漫,我勇猛精進;別人心散亂,我的心專一,心專一就是禪定;別人迷,我不迷,不迷就是般若。在哪裡修?在生活裡面修,在工作裡面修,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。所以你會修,無論什麼環境都是菩薩學處,天堂是菩薩學處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也是菩薩學處。
菩薩修什麼?六度四攝,這是總綱領。六度四攝就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,就包括了無量法門,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。如果要不會,境緣就有好醜;如果要會,境緣無好醜,昆士蘭那個地方跟香港就沒有兩樣,所以問題在你會不會。那你要是真的會,你不天天讀經、學教,你怎麼會?會是什麼?過佛菩薩的生活;不會呢?不會,過凡夫的生活。實在講,凡夫還好聽一點,要說個不客氣的話,過鬼、畜生的生活。
我相信諸位同學,你只要心地稍微冷靜一點,你就能觀察到現在人的生活。鬼的生活是什麼?貪瞋痴慢,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,這是過鬼、畜生的生活。人的生活,道德仁義;佛菩薩的生活,六度四攝。你過哪一種生活你要懂,懂,要學;不學,你怎麼會懂?真學、真幹,要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毛病習氣改掉,改掉是真功夫,是真修行。
頭一個口業,最容易造的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講「善護三業」,這是講修行的基本法,修行最重要的綱領就十善業。通常一般大小乘經,講十善業道的順序總是身三口四意三,身口意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排列的順序顛倒了,它講口身意,這個意思就很明顯,最容易造的口業。你修行從哪裡下手?從口業下手,不要造口業。話還沒有出口,心裡先想一想,該不該說,你說了你要負責任,因果責任。所以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,頭一個是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這就是跟六祖所說的一樣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」,不要說別人過失。看到別人過失,你要懂得回光返照,別人是一面鏡子,我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,看到別人有過失,馬上回頭想一想我有沒有;看到別人說別人的壞話,我立刻想到我今天有沒有說別人壞話,有沒有批評別人的過失。這就有長進,你會學了。所以它把這個放在第一條。
第二句才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」。律是戒律,儀是威儀,戒律跟威儀最根本的就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如果真的做到了,不失律儀。從《弟子規》才能夠真正做到五戒十善,沒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五戒十善你做不到,肯定犯戒,肯定造惡。這是這些年來,我們為什麼全心全力在提倡《弟子規》,道理在此地。不從根本修,沒有成就,要成就一定要從根本修,道理在此地。
比丘戒、菩薩戒是更高的,我不要求。為什麼?古人都做不到,你要求現在人,那不太過分了嗎?那要求現在出家人,我只勸大家學《沙彌律儀》,出家人最基本的戒律。如果不學《沙彌律儀》,那就是假出家人,不是真出家人。所以你要曉得,《沙彌律儀》是建立在《弟子規》、十善業的基礎上,如果沒有前面,《沙彌律儀》做不到。出家人學三樣,在家人學兩樣,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是作聖之徒,作聖人的徒弟。
所以眾會,會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有善緣、有惡緣;剎土,物質環境有順境、有逆境。會,統統都會修學,都能成就我們的道業。道業是什麼?成就我們的弟子規,成就我們的十善業,成就我們的沙彌律儀,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這個,這是功德。以這個功德迴向,那我們將來得的剎土,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我們的剎土是彌陀佛剎。我們將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跟那邊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所有一切接觸到的大眾純淨純善,極樂世界真的是這樣的。你要問為什麼?那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,彌陀在四十八願給我們講的,凡是生到極樂世界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。阿惟越致圓證三不退,圓證三不退就是圓教七地以上,這還得了!諸位細細看看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你就明白了。
我們今天的緣如此的殊勝,如果自己不知道珍惜,不曉得、不懂得學習,那真叫當面錯過。你要曉得,這個世間九法界無量無邊剎土,多少羅漢、菩薩想學這個法門沒遇到。這個道理不難懂,以我們現前的例子來說,這個地球並不大,地球上的人口將近七十億,七十億人當中,你就想想幾分之幾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、遇到淨宗?比例太少!這麼少的比例,我們居然在其中,你就想想你多幸運,你多令人羨慕。凡是遇到這個法門,善導大師講得好,「萬修萬人去」,你不能去是什麼?不能去,你是沒修,遇到了不修,你就不能去。怎麼個修法?《無量壽經》上就是「善護三業」,你就從這裡下手,善護三業就是《弟子規》,就是十善業道。「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這三句二十四個字就把《弟子規》、十善業道、三皈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統統包括在其中,到極樂世界感得諸佛說法。所以今天我們「教」學得好、學不好都沒關係,到極樂世界再學。極樂世界那是真的,真佛在那裡說經;這個世界學的,相似,不是真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十分鐘。
諸位同學,請坐,我們繼續看下面第四首偈頌:
【一切諸佛剎。莊嚴悉圓滿。隨眾生行異。如是見不同。】
我們將清涼大師的註解念一遍,「後偈約機者,約佛則剎等皆圓,約機隨行見別,如直心為行則見不諂之國,故眾生之類,是菩薩佛土」。清涼的註解不多,可是說得很好,你看前面一首是就佛說的。佛所現的實報莊嚴土,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四土,常寂光淨土,實報莊嚴土。常寂光是理,就是法性,現的相叫法性土,就是法相,經上說的法身,前面我們讀過的法身,沒有差別。可是前面講「得如是剎土」,這個如是裡頭就有差別的意思,如是是什麼?隨心應量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剎土得度就現什麼樣的剎土,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,佛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佛所說的一切差別就是無差別,這個意思就很深了,我想有些同學能體會得到,《華嚴》上所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於此可見。
後面這首是就眾生來說的,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,或者說十法界眾生。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,這個佛法界是十法界裡面的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權教菩薩最高的地位,只要他這個境界是到了破無明的邊緣,還沒有破,將要破還沒有破,這個邊緣是十法界的佛。如果這一品無明破掉,他就不在十法界,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,一真法界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這是不容易,你看看,要到一真法界要斷見思煩惱,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見惑,三界有八十八品;思惑,三界就是講的六道,這裡頭有八十一品,統統斷乾淨了,見思煩惱沒有了,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。出離六道之後,還有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四聖法界裡面主要是要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怎麼斷?法門無量誓願學,你才能破得了塵沙惑。學到沒有學處了,豁然開悟了,所謂「思盡還源」。塵沙惑是分別,見思惑是執著,《華嚴經》上講妄想分別執著,好像好懂一些,實際上就是大乘講的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完全是一個意思。
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真正修行,大經好,比小乘真的是高明太多!你說見思煩惱八十八品、八十一品,那個頭數多麼麻煩,你看大乘經上講多簡單,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修什麼?你真的是學菩薩道,修菩薩道,頭一個不執著。人要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他心清淨,三昧成就了。念佛的人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沒得到,功夫成片決定能得到。得到功夫成片的人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功夫成片有九品,三輩九品。上三品的人,功夫成片裡面的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生。什麼叫自在?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,一點都不妨礙。
我還有想,還有不想,這是不是執著?是的,那你還是去不了。這個想與不想是我們凡夫的話,不是修行人的境界,修行人想與不想都不執著,一切隨順自然。我們講想往生就往生,是在這個世間緣分沒有了,馬上就走,緣盡了。還要多住幾年,這個地方還有緣,什麼緣?有很多眾生跟你有緣,你不能走得很早,你要幫助這些人,這就叫緣。功夫成就之後,住在哪裡統統是個緣分,有緣就住,沒有緣就走。還有許多眾生想聽你教誨,你應該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建立信心、願心,念佛求生淨土,這就叫要多住幾年;沒有這個緣趕快走,這個世間沒你的事,這才叫正理。所以沒有自己想不想,還有自己想不想,分別執著妄想沒放下。
我們現在要學的是什麼?沒有別的,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「看破、放下」,看破是什麼?明瞭。不學教,怎麼能看破?我讀經、講經,從學佛就開始讀經,五十四年,講經也有四十七年。世尊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我還差兩年,就是他起步比我早,他三十歲開始,我是三十三歲開始。天天讀經,天天講經,天天依教修行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逐漸逐漸明白到底是回什麼事。總而言之,一句話說盡了,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要是真正有這種認知,這個認識、明瞭,你還會有執著嗎?你還會有分別嗎?你還會起心動念嗎?沒有了。不執著,六道沒有了;不分別,十法界沒有了;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真法界也沒有了。這個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常常記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正確的,你可不能看錯!這正確的看法。真正明瞭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。放下是很自然的,沒有一絲毫勉強。
真的放下,不再執著、不再分別,心地恢復到清淨寂滅,那就是入佛境界了。這個時候求願往生,感應無比的殊勝,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就看你放下多少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,你生方便有餘土,不是在凡聖同居土;凡聖同居土上三品都自在往生,方便有餘土那就不必說了,比它高多了。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都沒有了,你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一生到那個地方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就證無生法忍。什麼地位菩薩?七地以上,真正七地以上,阿惟越致菩薩。如果你生凡聖土、生方便土,這叫帶業往生,雖然沒有到七地菩薩的等級,可是你的智慧、你的神通、你的道力跟七地菩薩相等,這不可思議,這是他方世界任何一個佛剎裡頭沒有的。所以這是諸佛如來讚歎彌陀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就是他特別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眾生,他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都跟阿惟越致菩薩平等,跟七地菩薩平等,這太殊勝、太殊勝!
這種緣到哪裡去找?你學別的法門修到這個程度是兩個阿僧祇劫。修淨土的人來說,這兩個阿僧祇劫省掉了,你佔多大便宜!所以說一切菩薩夢寐希求而不可得。我跟同學們說過很多次,三大阿僧祇劫是從證得圓初住那一天算起的,在這個之前不算的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從這一天算起,他必須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,愈往上去愈難,就是從初地到七地。你看看,七地就是第二個阿僧祇劫圓滿,七地菩薩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下下品,一品煩惱也沒有斷,可是你有功夫伏住,這點千萬不能疏忽。煩惱習氣沒斷,我這個念佛的功夫能把它伏得住,就是雖有煩惱習氣,不會發作。
戒律裡面所講的都能做得到,十善裡面講的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真正做到了,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,這叫帶業往生,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。在其他法門裡面來說,這是凡夫,頂多只能到欲界天,生欲界天。但是這個功夫,念佛的人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。生到凡聖同居土,他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等於七地菩薩,這個事情太難得、太難得,太希有!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要不要?
如果說我們想要,那你從今天起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五欲六塵放下,是非人我放下,貪瞋痴慢放下,行,你這一生成就了。如果這些東西還放不下,還天天搞這個,那叫當面錯過,你這一生不能往生。就是李老師講的,這念佛人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只有二、三個。為什麼?那二、三個人真放下,所以他往生沒障礙。只要有一條放不下,都是你往生的障礙,你出不去。不是佛不慈悲,佛是教你伏煩惱,你沒有伏得住,你煩惱還起現行,還在起作用。這些道理通達明瞭,叫做看破;真正照幹,我真放下,這叫功夫,功夫就得力了。
所以經文裡面講,『一切諸佛剎,莊嚴悉圓滿』。這兩句是讚佛的,確實諸佛剎統統是同樣的莊嚴,同樣的圓滿,沒有差別。但是底下講『隨眾生行異,如是見不同』。眾生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就是大乘教裡頭佛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一切法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諸位要記住,十法界包括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包括三途,從心想生。這些事情佛菩薩慈悲到極處,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餓鬼道,貪愛,貪心重墮餓鬼道,瞋恚心重墮地獄,愚痴心重墮畜生。愚痴是是非善惡、真假利害沒有能力辨別,把假的當作真的,把邪的當作正的,把惡的當作善的,這種人愚痴,墮畜生道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,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好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什麼罪?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六種根本煩惱。起心動念不出這六種根本煩惱,你怎麼能出輪迴?不但不能出輪迴,再說個不好聽的話,你怎麼能出離三惡道?現在雖然還在人道,所造的業全是三途罪業,人身失掉就要到三途去受報了,你說多麼可怕。自己有沒有警覺?不知道,這個不知道就是愚痴!
我們是貪瞋痴三樣統統具足。所以一般人多半,現在造作罪業的人,死了之後先墮地獄,地獄報完之後再到餓鬼道,餓鬼道的罪報完之後再到畜生道,畜生道報盡的時候,才能夠再回到人間。這個時間太長!不知道哪一生、哪一世你再得人身。所以人身易失而難得,很不容易得到。得人身的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不知道珍惜這一生好好的積功累德,斷惡修善,他不知道!這是佛在經上常講「可憐憫者」。
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是好東西,不是好事,菩薩得到這些名利,他能夠利益一切眾生,為眾生造福;凡夫得到這個東西,沒有不墮惡道的。所以這些東西不要去爭,應當要遠離,應當要捨棄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世間人要爭的,要爭到做總統,去競選,爭到做國王,釋迦牟尼佛都得到了,不要,捨棄了。早年到中國來傳教的安世高大師,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,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,他做了半年,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,他出家,不要,聰明人!捨棄王位而出家的這些法師有好幾個,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。世間人拼命爭榮華富貴,他們統統得到,你看看,全部捨棄,有更好的東西比那個殊勝太多了,就是你要能認識。所以這些人為我們做出榜樣,六道三途乃至於十法界統統都要能捨,還有什麼捨不掉的?
學佛的人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,現身說法,王位捨棄了,富貴捨棄了,妻子捨棄了,示現的是出家、修道、證果,超越三途,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證究竟圓滿的佛果。在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圓滿的示現,我們看到了、聽到了、體會到了,就應當依教奉行,應當向他學習,這叫學佛。所以我們要想批評一個人,就想到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批評人?沒有。我們想毀謗一個人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毀謗人?我們說人家壞話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人壞話?佛有沒有惡口?佛有沒有妄語?佛有沒有兩舌?沒有。我們要學佛的存心,無貪、無瞋、無痴;學佛的言語,沒有妄語、沒有兩舌、沒有綺語、沒有惡口;學佛的行為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你要學習,學得要像,這叫學佛,這叫佛弟子,這個為佛教爭光,這是正法久住。
如果我們沒有遵照世尊的教誨,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,言語是妄語、是兩舌、是惡口、是綺語,身的行為確實幹的是殺盜淫,十惡具足,佛經上講地獄眾生。諸佛菩薩、一切修行人無不是從十善下手,上品十善生天,天道;中品十善,人道;下品十善,修羅,六道裡面的阿修羅。修善因得善果,造惡業決定有惡報。十法界裡頭,因緣果報是定律、是事實,誰都沒辦法改變,全是自作自受,絕對沒有人給你安排,這不能不知道。
清涼在此地講得好,「約機,隨行見別」,這個行就是你的行持、行為,起心動念,意業的行為;言語,口業的行為;身體造作,身業行為。換句話說,隨行就隨你身口意造作不一樣,你見的境界不相同。這個別是說什麼?別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。
下面舉個例子如直心為行。這個行應當念去聲,念ㄏㄥˋ,當作動詞講。但是現在我們大家都習慣了,只要意思能懂,行,大家都錯了,那就對、就正了。所以講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,這是當作行為講。你要是直心,直心是什麼?直心是菩提心,《起信論》裡面給我們講「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」。直心是體,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所以說一個直心,三心具足。我們現在為了學習方便起見,把三心改成了五心,這大家好懂。因為深心不好懂,所以我們現在講菩提心講五個心。
真誠心就是直心,別人對我們是虛偽,我們對別人要真誠,為什麼?別人不想出六道,他用虛偽的心,就是六道的因。我們現在明白了,我們想出六道輪迴,不想再搞輪迴了,我們要用真誠心。絕對不能說他虛情假意對我,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他,那我不吃虧了嗎?是的,表面上吃虧了,實際上佔便宜,為什麼?你超越六道了。虛偽心是輪迴心,貪瞋痴是輪迴心,用輪迴心怎麼能了生死?用輪迴心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?這你一定要知道,真誠心是體。
自受用,經論上講深心,我們今天講三個: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,這就是深心。我把它分作這三個來講,大家容易懂。我今天心目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平不平等?給諸位說,有執著就不平等,放下執著就平等;有執著就不清淨、就染污,沒有執著就清淨。有分別,你就沒有覺,正覺就沒有;沒有分別,正覺就現前,自受用。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。
最後一個他受用的,大悲心,就是慈悲。對待別人要慈悲,對待自己要清淨平等覺,這就是真誠的流露。我們是不是用的這個心?在生活當中,在工作,在處事待人接物,在修行全都是用的這個心,這就是直心。能夠用菩提心,那你所行的業決定與十善業相應,決定與三皈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相應。不但與這個相應,與比丘戒、菩薩戒都相應;那《弟子規》更不必說了,全做到了!這樣的人就見到不諂之國。哪些是不諂之國?諸佛的淨土你就見到了。你能見到當然你就能往生,這肯定的。你的心裡頭沒有諂曲之相,境界就變了,你就見到佛國。如果我們自己心地還諂曲,我們所見到的是六道。如果我們的心在六道裡頭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,有分別、有執著就有善惡,善多惡少,你見三善道;惡多善少,你見的是三惡道。這是隨眾生行異,如是見不同。
佛給我們示現的也不一樣,前面這一句,「得如是剎土」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如是剎土,眾生心變現的。可是你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自己所住的我們看不見,實實在在講實報莊嚴土,常寂光淨土,跟極樂世界無二無別,他自受用土,這很難想像,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他所得的報身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他自己住的確實是報身、是法身,應化不離法報,一而三,三而一。但是我們凡夫有業障,所以看到佛的法身,看到佛的報身,也看成我們一般人的身相,沒有什麼兩樣。所以只看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佛法裡稱為劣應身。誰劣?不是佛劣,我們凡夫。
這個事情實在講並不難懂,我們每個人確確實實是自己業習煩惱不相同,兩個人同樣看一樁事情,有人看到歡喜,有人看到討厭。譬如同樣看月亮,同樣看一個畫,看山、看水,有人喜歡,有人憂愁,它所給人的反應不相同。這個事情常有,常常發生在我們的周邊,所以法平等的,真的是佛所講的有道理,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看到不平是什麼?不平是你的心不平,甲看到歡喜,乙看到討厭,兩個人心不平,愛好不一樣。所以種種不平、種種差別是從這個地方生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大經裡面才講「心平則地平」。我們讀淨土的經論,佛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沒有高山,「地平如掌」,西方極樂世界地是平的,沒有高下起伏,為什麼?人心平。所以佛對持地菩薩說,你要想把大地這個土把它填平,你要從你心地做起,心平則大地就平等。
我們今天,現在世界動亂不安,每個人都希望和平,和,和睦相處,怎樣才能做到和?要平等。所以和是果,平是因,我們人與人之間要是不平,和永遠沒有,哪來的和睦!和睦是從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。中國這個文字是有因有果的,我們中國人叫和平,日本人講平和。中國人是把果放在前面,因放在後面,佛法常常用這個方法,因為果大家都看到,你看到的時候再給你講因,容易接受。日本人翻過去的時候,日本人講平和,他不是跟我們中國人講和平,意思也很好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;我們中國人是講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和睦相處是依靠平等對待,沒有平等對待,哪有和睦相處?
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憂慮、都在關懷,如何能將這個世界恢復過去那種和平的局面,怎麼樣能夠化解衝突。現在變成學術裡面重要的課題,很多大學裡面開和平學院。我在昆士蘭大學的榮譽教授,就是和平學院給我的。我常說要想從事於和平,首先要從自己內心裡面去做。我們心裡頭不平,許許多多的矛盾對立,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把這些對立矛盾統統化解,我們的身心就和諧了。身心和諧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。整個身體就像一個地球一樣,眼耳鼻舌身就像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族群,五臟六腑都是一樣。在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信仰,但是是一個整體,都能夠和睦相處,各人守住各人的本位。眼它管見,它不管聽,如果眼哪一天起了個念頭,我要干涉聽,我要干涉嗅,我要干涉嘗,它要做老大,那其他的都變成二、變成三,這個人就生病了,不和了,不和就生病,嚴重的就要死亡。所以和諧太重要。
中國《易經》裡面講「太和」,太和是宇宙和諧;「中和」,我們人要懂得和,就是你的身心要和,從中不是從外;然後才能做到「保和」,人跟大宇宙合而為一,這是最健康的。人跟大宇宙合而為一,這就是佛菩薩境界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、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。這些道理、這些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體會到,我們相信肯定他做到,他做不到,他說不出來,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。我們後學沒有別的,跟著古人的道路,遵守古人的教誨,一定能行得通。
這世間全是假的,如果要貪戀世間種種享受,那你就不能夠出三界,你就不能夠證無上菩提,與這個沒分。在佛法裡得一點小受用,來生能夠生到欲界天,不錯,享天福。但是你要記住,上品十善才生天,中品十善得人身,下品十善是修羅。如果違背了十善,自己去想想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十善的反面,那就造十惡。十惡,上品十惡,地獄;中品十惡,餓鬼;下品十惡,畜生。十善十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叫做看破。放下十惡,專修十善,這聰明人!以十善為基礎再好好的學佛,那就超越了。這得有緣人,沒有緣人沒有法子。
現在我們的確是有緣人,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佛法了,只要好好的依教修行。依教修行,教不能一天不學,經不能一天不讀,然後依照經典教訓去努力的奉行,把經典的教誨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、變成自己的言語行為。那就恭喜你了,你這一生是在這個輪迴裡頭最後身,因為來生你已經超越,你不再搞輪迴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