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二一卷)  2002/8/16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821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第六辨總結莊嚴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。復告大眾言。諸佛子。諸佛世尊世界海莊嚴。不可思議。何以故。諸佛子。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一切境界。一一皆以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上來諸段,雖說莊嚴,猶未能盡,故今總顯」。前面介紹華藏世界莊嚴的事是舉了五大類,每一大類也都是舉例說明,當然沒有辦法詳細介紹,所以這個地方再做一個總結,「總顯。一一之境,若說不說,皆具剎海塵數功德莊嚴」。所以經文裡面講的一切境界,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

  莊嚴之事,不要說是這個大世界,單單講我們這個地球,誰有能力說得盡?我們再把範圍縮小,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區,又有誰能夠把這個點點滴滴都能說清楚?所以這個實在講是不可能的。有沒有人知道?當然有。哪些人?佛菩薩知道,這是真的。凡夫能作佛、能作菩薩,這個大乘經裡面常常給我們說了,只要明心見性,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就解決了。你雖然明瞭,你也沒有辦法一樁一樁的細說,為什麼?時間太長了、太瑣碎了,你能說,沒有人能聽,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佛菩薩教人只舉幾個大段,所謂是「舉一隅而以三隅反」,這個是教學的方式。學者,做學生的人要聰明,要能夠反應,然後才能達到聞一知十。一聞千悟,那是上上根人!中下根人也應該有聞一知十的能力,我們才能夠學習。要是聽一樣只會一樣,那就難了,再高明的老師也沒法子教。世出世法都沒有例外。

  可是佛法裡面確實跟世法不一樣的,像經典上所說的周利槃陀伽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這個學生真是奇笨無比!「聞一知一」這個能力他都沒有,隨聞隨忘,沒有記憶力。佛有耐心,別的人都捨棄了,不願意教他,佛教他。佛教他念「掃帚」,天天叫他外面去出坡掃地,天天就叫他念「掃帚」。有一天在掃地,他豁然開悟了。佛有這個能力。

  開悟之後,別的同學向世尊請教,這個這麼笨的人,他怎麼會開悟?佛笑笑就說了:你們不知道,他在無量劫前他是三藏法師,講經說法的大德。因為吝法,教別人時自己留一手,不肯完全教人,怕別人將來超過自己,這個業因墮落在這個惡道裡,生生世世把記憶力失掉了。所以這一世得人身,還受這個果報。

  我們聽佛這個開示才真正了解,吝財的生生世世得貧窮果報,吝法的生生世世得愚痴果報,周利槃陀伽給我們做示現。佛有圓滿的智慧,有圓滿的神通,佛一看就曉得他過去世是造的什麼業因,這一世得的什麼果報,應當用什麼方法把他這個結解開,使他能夠恢復,只有佛能。用巧妙的方法,天天叫他掃地,念「掃帚」,哪一天把心地的塵垢掃除掉了,他豁然開悟。

  所以這個世間一一境界都不可思議!不但一一境界,我們前面讀過一一微塵、一一毛孔都不可思議。長行文裡頭有兩段:第一段說莊嚴,功德莊嚴不可思議,這個經文就是到『普賢菩薩告大眾言,諸佛子,諸佛世尊世界海莊嚴,不可思議』,這個是一段。第二段,從『何以故』以下說明所以,為什麼不可思議?那就是講這個世界海,『一一皆以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』。哪怕是這個世界海裡頭的一粒微塵,一粒微塵都是「世界海微塵數清淨功德之所莊嚴」。你怎麼能思?怎麼能議?

  「清淨功德」,這是這一段文字裡頭最重要的一句。清涼大師有註解,他老人家說這有兩個意思,第一是眾多的果德。華藏世界,我們知道法身菩薩所生的處所,法身菩薩所居住修學的環境。他們累劫修因,斷惡修善,惡斷盡了,見思煩惱斷盡了,塵沙煩惱斷盡了,無明也破若干品了,你就想他這個果多殊勝,因勝果當然殊勝,這個就是「清淨功德」。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,我們要知道學習,要知道種善因我們才有好的果報,因不善,希求好的果報,你怎麼能夠求得?

  我們學院的同學,現在也有幾位常常接受外面的邀請去講經弘法,如果是抱著學習的心態,好!善因,你的果報殊勝。如果你有一念之差,我到外面去跟人結緣,去建立關係,去掌握到信徒;這一念就錯誤了,這一念的果報就不殊勝了。學習,你的心是覺悟的;要想去拉信徒,要想去建立關係,你這個心是迷,輪迴心,你在造輪迴業。覺迷、善惡就在你起心動念一念之差,一念覺凡夫作佛,一念迷永墮輪迴,這個是學佛,特別是出家的同學不能不知道。

  剋實而論,無論出家在家,你發心學佛,學的是什麼?你應該知道,從你入佛門的那一天接受三皈依了,傳授三皈依的老師就把佛法修學的綱領教給你了,但是我想絕大多數,雖然教給你了,轉眼就忘掉了,你保不住!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「覺、正、淨」。皈依佛,佛是覺的意思,你要皈依覺,覺而不迷;你還是迷而不覺,你沒有皈依佛。你們去讀大藏經,從頭到尾仔細去查,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去拉過信徒?什麼時候去攀過緣,要跟信徒建立關係?你去找大藏經上有沒有。這一些念頭,不善的念頭,都是從無始劫無明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,真性裡頭沒有!

  《壇經》六祖能大師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哪來的攀緣?我常常勸勉同學:學佛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典型。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,那就對了。佛一生不但沒有起一個惡念,說實實在在的話,連善念也沒有。善惡念頭統統都沒有那叫純善,那個是真心全體現前。真心本性沒有善惡,善惡是相對的,沒有是非,沒有真妄,進入到純真、純淨、純善的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。

  凡是相對的,可以思,可以議,你可以去想,你可以去議論;它不是相對的。我們今天講相對,相對的對面還有個絕對,所以離開相對,這個時候你一句話說不出!你所能說得出的都落在相對上,你起心動念也落在相對上,你怎樣從相對裡頭悟入、遠離。相對就是兩邊,大乘法常講「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。兩邊離開了,你還有個中道,道又立了,中道跟兩邊不又對立了嗎?還是沒有擺脫兩邊。中道也沒有,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你兩邊不立,還有個中道,這個也算是很難得了,四聖法界的境界;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他們行中道,中道跟兩邊還是對立了。所以法身菩薩沒有了,連這個微細的念頭都斷了,哪裡還有什麼攀緣不攀緣!真的是普賢菩薩所說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隨緣得大自在。

  隨緣是什麼?恆順眾生。眾生是好,都好,什麼都好。為什麼?天下本無事,哪有不好的,都隨喜。菩薩為了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菩薩有善巧方便;善巧方便裡面有的他隨順,有的他不隨順。哪些他隨順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他隨順。哪些不隨順?增長眾生煩惱邪見的這個不隨順。

 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沒有原則裡頭好像也有一個原則。我們講原則、講沒有原則,跟諸位說,都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。所以在菩薩所示現一切形相造作當中,他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過,所以他隨順也好,不隨順也好,完全是自然的。這個境界我們沒法子想像,不可思議!誰知道?他自己清楚,與他同境界的人清楚。譬如說初地菩薩,初地菩薩跟初地菩薩,他知道,比他高的知道,二地、三地、四地比他高的知道。初地菩薩不知道二地菩薩境界,二地菩薩知道初地菩薩境界,平等的知道,高的知道。所以這是講清淨功德。

  無量無邊的善因。有些時候我們看到好像造的那個因不善,惡因,可是到後來的果是善果;有的看到是善因,到後來果報是惡果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講的「偏中正」、「正中偏」,惡因後面果報是善的,善因後面果報是惡的。這個裡面你要仔細去觀察,變化很複雜,只有用純善純淨的心,你才能看得清楚,才能看得明白。純淨純善就是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所開示的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,這是法身菩薩修學的標準。佛教初學就用這個標準來勉勵我們大眾,我們要認真努力向這個標準精進。一一法確確實實是無量的淨善功德的成就,所以清淨功德。

  第二個意思,他說「一一果嚴」,每一樁果上的莊嚴。這個每一樁事、物、眾生,從「多清淨功德因生。以因望果,應成四句」。這四句是什麼?多因一果,一因多果,多因多果,一因一果,就這四句四種。任何一樁事、一物、一眾生,統統具足這四句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在造。我們凡夫所造的善惡混雜,有的是有意的,有些是無意的,有些是自己有心的,有些是盲從的,跟著別人走的。我們知道因複雜,果也複雜,這是凡夫不覺。覺悟的人,佛家講覺悟是阿羅漢以上,見思煩惱斷了,證得了正覺位,從此以往覺而不迷,那就不一樣了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但是我們今天是博地凡夫,怎麼樣學佛?要從形象上來學,這是最容易入門的,學佛的形象。佛的智慧太高了,佛的德能太大了,沒法子學,學佛的形象。形象是什麼?形象是戒律。像什麼?小孩學大人,學得有模有樣。中國古代教學重視,從什麼地方看?你從《弟子規》上就看到了,父母在家裡頭,形象、舉止、言笑都不可以隨便,教兒女,給兒女做榜樣,所以兒女不知不覺當中,他學會了。所以早年有人常常講中國的小孩,接受中國教育的小孩沒有外國的兒童活潑,這是真的,是事實。中國人教學從小就讓小孩修定、修淨,妄念少,精神意志集中,能開智慧,不一樣!外國的小孩,他們所教育的是他們能達到世智辯聰,聰明,德行跟智慧疏忽了。我們想想是一般的聰明重要,還是德行智慧重要?

  現在果報現前了,西方人走向了高科技,創造了物質文明,道德墜落,精神生活痛苦,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來平衡,怕有大災難來臨。這個災難,天災人禍,這個大災難是人為的,人製造出來的。所以現在我們很冷靜的去反思,反省檢討,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發展,不會導致災難。這個是東西方的思想方式不一樣,教學的宗旨、內容、方法不一樣,產生不相同的效果。

  雖然中國在這些年來,至少得兩百年了,受了許許多多的苦難。中國古老諺語裡頭有所謂「否極泰來」、「物極必反」,在佛法裡面講,苦難的日子過了很多很長。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日子?那是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不善業的果報,這個果報受到今天差不多也應該消除了,災消福就來了,這是一定的因果道理。

  我們今天懂得這個道理,所以願意接受所有的苦難,我們不排斥。就個人來說,你遭到別人的毀謗,遭到別人的侮辱,甚至於陷害,甚至於把你害死了,心裡頭有沒有怨恨心?一般人有,我們學佛的人明白了,沒有。這個是修行的功夫,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了,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了。怨恨心沒有了,忍辱波羅蜜成就了;報復的念頭沒有了,持戒波羅蜜成就了。縱然這個身被人殺了,那是把你的業障消掉了。這個命捨掉了之後,身命至少是生天,為什麼?你福報很大,這個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,你不會在人間,你會到天道去了。如果你的七情五欲還沒有斷,你生的是欲界天;如果你的七情五欲很淡薄,你會生色界天,生無色界天。殺我的人我怎麼會怪他?早一天死早一天生天,不在人間受罪,感恩都來不及,哪裡還會有怨恨!這個是如果不深入經藏、不深明其理的人,他做不到。

  這裡面有大學問,絕對不是一般文人認為這是阿Q精神,來諷刺這些人。當然阿Q那種人是有,他是什麼?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報復,沒有辦法,不能不忍,瞋恚心還在,依舊不能解決問題。那個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;跟覺悟的人完全不一樣。覺悟的人他提升了,法界不是單一的,世界是多元的、是無限重疊的。佛給我們講十法界,十法界是大略介紹,要細說,法界無量無邊!所以真正覺悟的人,應當要知道,我們生生世世都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這是真正在學佛,學佛就是學覺悟。

  在「總結莊嚴」這一段文裡頭,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深明因果。為什麼華藏世界的果報這樣殊勝,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殊勝,看看我們現前居住的環境、生活的環境,這是一個強烈的對比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展開書卷,看看古代時候,那些人所記載的他們的生活狀況,我們細心做個比較。古代有承平、有動亂,大致上來講承平的時間長,動亂的時間短。這一治一亂又是什麼原因?在這些裡面吸取教訓,然後你就能夠了解現前社會狀況,你也能夠預測到未來社會的狀況,這是從學術上去觀察。

  一部歷史就是記載因果的書籍,所以有人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,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,中國人所謂是史實,你對歷史有認識,你就有判斷現在未來這樣的知識。史實豐富的人,知道一個人這一生窮通貴顯,知道這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,看得多了。興,興的原因是什麼?亡,亡的因素又是什麼?無論是個人、家庭、公司行號、國家、世界,真的是瞭如指掌,知道災難的形成,也知道如何化解災難。

  佛菩薩這些大聖大賢很多,他們都知道,為什麼不替現在苦難眾生幫個忙?幫大家化解災難?佛菩薩很樂意,一切聖賢也很樂意,這個世間眾生不聽,那就沒法子了。聽什麼?聽他為我們說明因緣果報的道理,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。世出世法不離開因果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「五重因果」。所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自自然然就謹慎了。知道動一個惡念,將來一個惡的果報;出一聲惡言,將來要受惡言的果報。我們看華藏世界,這是善因善果,純善之因現純善的果報。

  經講到這個地方,我們也應當有少分的契入,明白這個道理,瞭解事實真相,知道自己怎樣做人。我還算是幸運,二十六歲聞到佛法了,一接觸之後深深感覺到聽佛法太晚了,為什麼不早十年就讓我聽到。這是一般說的什麼?緣分。雖然二十六歲聞佛法,想想在這一生當中,還沒有一樁事情對不起人,這心很安!從來沒有一個念頭害人,也沒有做一樁傷害任何人的事情。沒學佛的時候,曾經有兩三年喜歡打獵,這是傷害野獸,傷害這些眾生,但從來沒有傷害人的念頭,學佛之後深深懺悔!所以我非常重視放生,非常重視布施醫藥、照顧老人,沒有一樁事情做的是對不起人的事情,欺瞞人的事情我沒做過,所以我很快樂,我不怕死。

  有很多人講:法師,你要小心。有人害我,我聽了很歡喜,為什麼?他把我害死了,我來生比今生不曉得好多少倍,我很感激他,我絕對不會防範他。為什麼?我真的懂得,真的肯定人不死,換個身體而已,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。我現在已經活到七十六了,古人常講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我已經到了該死的時候,那人家送我死,我怎麼不高興?高興歡喜,一絲毫恐懼都沒有。我只有感恩戴德之心,沒有一絲毫怨恨抱怨的念頭。現在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總結莊嚴偈頌第一首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。欲重宣其義。承佛神力。觀察十方而說頌言。】

  前面長行文裡面,為我們說清淨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裡頭有因有果。經文所說的是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的居民是法身菩薩,身心清淨,就本經所說的,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。分別執著都斷盡了,真誠清淨心現前,再加上這一些大德們無量劫中所發的弘願,所修的大行,這個是世界清淨莊嚴的正因。

  從果上來講,清涼大師給我們歸納到五點。第一這是果報多,能「周給一切」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物質資源豐富,居住在那個地方的菩薩(我們一般講人民)享用不盡。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這個世間資源有限,人口多了接濟就不足了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過去生中沒有修積。佛法說,這個道理說得清楚,「境隨心轉」,別人心清淨,就果報殊勝,能把所有一切的物質都轉變成珍寶,享受無有窮盡。

  第二是「令常,永無乏絕」,永遠不會缺乏,永遠不會斷絕,這個果德多殊勝。

  第三個是「令妙」,非常的微妙,使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的眾生其樂無窮,真的,我們講的是離苦得樂。他們是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,這不是理想,是事實。佛經能讓我們生起信心,它的理講得透徹,我們能夠參透它所說的道理,它所講的事相,我們就能相信,有理論在支持。

  第四「稱性」,是自性自然變現的相分,也就是「出現品」裡所說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是從理上講的,無生而生,相而無相,所以講妙絕。

  第五是「自在」。自在到什麼程度?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的無障礙的法界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得大自在!

  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觸處成障,處處都是障礙,華藏世界沒有障礙。我們就想到人家的因殊勝,我們的因很糟糕,我們的因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我們的因。什麼時候我們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完全捨得乾乾淨淨了,華藏世界就現前了,華藏世界是純淨純善所現的境界。這個說偈儀,我們就不多講了。請看偈頌第一首:

  【此剎海中一切處。悉以眾寶為嚴飾。發燄騰空布若雲。光明洞徹常彌覆。】

  偈頌一共有十首,分為兩段,前一段有六首都是說的果報的莊嚴,作用的殊勝;後面四首是「對因辨果」,特別顯示這裡頭因果的事實真相。前面六首又分為三個段落,這一二三四,四首是「別明嚴用」,這個莊嚴的作用。

  這第一首首先說明『此剎海中一切處』,這個剎是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海中一切處,我們要問包不包括我們地球?如果不包括這個地球,我們地球是不是在華藏世界以外?不在華藏之外。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是在華藏第十三層。華藏總共二十層,像個大樓一樣,二十層大樓,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都在第十三層,這樣看起來,「一切處」裡頭包括我們的地球。

  『悉以眾寶為嚴飾』。我們今天沒有看到這個地球處處都是眾寶莊嚴,沒有看到!對的,我們是看不到,但是佛菩薩看到。我們現在讀這些經典有疑惑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的時候,聽眾裡面也有人有疑惑,請問釋迦牟尼佛: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裡頭的一部分,佛土清淨莊嚴,我們怎麼看不到?你老人家究竟是跟我們處在一個世間,還是你所居住的是別有莊嚴?

  我們知道佛坐在那個地方都是雙盤,盤坐的,佛把腿放下來,腳趾按到地面,這個大地都變成黃金,這時大家都看呆了。釋迦牟尼佛現神通,告訴大家佛住的世界是黃金為地,七寶莊嚴。為什麼你們看不到?個人境界不一樣!所以才告訴你這個境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境隨心轉,你的心清淨,你看的這個世界清淨莊嚴;你的心染污,你看的這個世界五濁惡世。從世尊這個表演,我們就明白了,佛所講的話是真的。

  佛所居住的是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在哪裡?跟我們這個地方(是凡聖同居土),不即不離;不能說是一樣的,也不能說不一樣的,這個是跟你講真話。你的心跟佛一樣清淨,你一看到這個世界,你居住的環境就是實報土;你心裡面充滿了煩惱習氣,那你看的就是五濁惡世。不是外頭境界有變化了,是你的心有變化,心是能變,心是心變了,然後外面環境就所變了。

  這個道理我們講了不少年了,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我們的相貌體質,當然連著的就是命運,這是最明顯的。果然心理上改變了,相貌變了,體質變了,你的命運變了。這一方面,同學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頭看到。《了凡四訓》要多讀多聽,認真學習,這個是學佛最低的成就,最微小的成就。

  我們常講改造了命運,從哪裡改起?了凡先生是從斷惡修善,這是改的幅度最小的;大的改變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。這一點你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沒做到,他這個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有。只是懂得惡不應該做,善應當要學,拼命在斷惡修善上下功夫,他還是著相,還是分別,所以他得的果報小。像雲谷禪師那樣的人,他的改變就大了,那不是了凡先生的境界。我們在他的小冊子裡面看到,他引用雲谷禪師的開示,中峰禪師的開示,這一些是大善知識,他們的心行境界完全轉過來了,凡夫對他那真叫是莫測高深,他們入佛境界。

  『發燄騰空布若雲』,燄是火焰,比喻光明。這個光明不僅僅是指智慧,智慧是光明,德行也是光明,道德是光明,善行是光明;智慧、道德、善行充遍了你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你全身就放光了。這光之大,那要像如來果地,像大菩薩們(我們說這個大菩薩,八地以上的),他們那個光明幾乎跟虛空法界一樣。為什麼?這個大乘教裡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說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能、你的善行,那個光明隨著你的心量展開了。如果真的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的身光當然是周遍法界。心量小,你的光就小;心量大,你的光就大;心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你放的光是金色光明。

  由此可知,佛法是真正講的平等法。佛光大,我們的光小,這是事實。為什麼佛光大?佛的心量大。我為什麼光小?我的心量小。我把我的心量拓開跟佛心量一樣,那我的光跟佛的光一樣大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現在我們是凡夫,業障深重,我們見不到佛光;不但佛的光見不到,一般人的光我們都見不到。這一些實在講是小道,不希奇!修過幾天定的人,他就能見到;練過幾天氣功的人也能見到。練氣功的人講看人的氣,我們佛法叫光,外國人叫磁場,名稱不一樣,其實是一樁事情。氣功功夫很高的人,他看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有氣,大小不一樣,顏色不一樣。大概身體不好、身體有毛病的那個光都非常之暗,灰暗色的,在身體哪個部位,那個部位就有毛病。健康的相是明亮的。有了病況的時候,他這個時候光是混濁的。所以這是小道,這不是大道。

  但是最準確的還是禪定,有定功,定功看的是現量境界,比這個氣功要高明多了。定功愈深,你的境界就愈大,愈廣大;再用現在的話來說,你突破空間維次就更多,換句話說,他的生活空間比我們一般人大。我們今天一般人生活空間在三度空間,定功能夠突破四度、五度、六度,在理論上講能突破無數度的空間維次。那是什麼?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,他那個境界當然不一樣,確確實實佛光普照。佛講「佛光普照」四個字不是讚歎的,是事實。我們一般人很難理解,這四個字認識,也會念,究竟什麼境界?想不出來,真的是此地所講的不可思議。

  『光明洞徹常彌覆』。這是講大菩薩們,華藏世界的菩薩。再看第二首:

  【摩尼吐雲無有盡。十方佛影於中現。神通變化靡暫停。一切菩薩咸來集。】

  這個裡頭有果報的殊勝莊嚴,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德用,起的作用,這個作用是稱性而起的。『摩尼』原本是講的寶珠,在此地代表什麼意思?代表圓滿,寶珠是圓滿的相。代表什麼圓滿?我們簡單的講,講三個: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相好圓滿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講了十個圓滿,頭一個「大圓滿光明雲」,那是總說。大圓滿光明雲就是摩尼寶珠,大圓滿裡頭包括這三個圓滿:智慧的大圓滿、德能的大圓滿、相好的大圓滿,說再多也不外乎這三大類。

  『吐雲無有盡』,吐雲就是出現。出現什麼?底下講的,可以說是自性性德圓滿當中出現的。

  『十方佛影於中現』。說十方,當然包含了三世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都在這個摩尼寶珠圓滿當中顯現出來了,這個形相非常希有壯觀。讀《華嚴》,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,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。十方佛,一切佛,我們要曉得那個「佛」的含義,佛是智,佛是覺。

  這個是普通的佛學常識,我們四眾同學都要知道。人家要問你的時候:你們學佛的人,佛是什麼?你要能講得出來。佛是釋迦牟尼佛,古印度時候一個王子。這個不行,這個坐實了,引不起人家興趣。你要把「佛」這個字的本義說出來,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古印度的梵語,它的意思是智、是覺;智是體,覺是用。在中國文字裡面找不到這樣的字彙來翻,所以用音譯。

  這個智有三種,覺也有三種。智,第一個是一切智,第二個是道種智,第三個叫一切種智,這個是「佛」這個字的體。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總相,總相是空相。所以一切智是知空,道種智是知有,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是一、空有不二、空有無礙。佛門裡面常講「萬法皆空」,這個是一切智;萬法皆有是道種智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是一切種智。所以佛是智的意思。

  智起作用就是覺悟,覺也有三種:一個是自覺,自己覺悟。第二個是覺他,自己覺悟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覺悟。主動幫助別人覺悟,這是大乘;別人來請教你,你教導他,幫他覺悟,這是小乘。大小乘差別就在此地。小乘是你來找我,我才教你;你不找我,我不教你。大乘菩薩,你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讀到了,做眾生不請之友,眾生不找你,主動去找別人,這是大乘,是覺他。第三種叫覺行圓滿,這個很難。自覺,阿羅漢、小乘人自覺,覺他是菩薩。當然你自覺之後,你才能覺他,自己不覺而能覺他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覺他是菩薩,覺行圓滿是佛。

  由此可知,你要不發心覺他,你自己的覺悟是永遠不會圓滿,那是肯定的。世間法常講「教學相長」、「師資道合」,老師教導學生覺悟,學生資助老師覺悟,彼此是互惠的。這個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能懂得,許多問題是因為學生問,你才覺悟;要沒有學生問的話,你永遠也迷惑,這一問就把自己搞清楚了。問了,自己答不出來,曉得自己還不行;問了,就有的時候能答,智慧開啟了。不能問的時候,確實想不出這些問題。

  我們曉得到如來果地,那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是一切種智。人家問我佛是什麼?你這樣給他解答,他就會有興趣了。佛教不迷信,佛教求智求覺!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覺,在大圓滿裡面顯現出來了,這樣一講大家就好懂了,這個經文裡頭他講這些事情。

  大圓滿哪個沒有?大圓滿是什麼?是真心、是本性,我們講真心本性,一般初學的人還是不懂,還是搞不清楚。所以我們用最淺顯的言語,我說了五句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就是牟尼,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跟這十個字完全相應,智覺就在這當中顯現出來了。大智大覺是自性裡頭本具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外面學不到的,自性本來具足。

  現在我們的智慧、覺悟不能現前,什麼原因?錯用了心。我們今天的心不真不誠、不清不淨、不平不等、不正不覺、不慈不悲,我們用這個心,好了,這一來就把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全部都障礙住。所以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佛不居功。

  你要問佛為什麼不居功?佛哪有功?沒有功,你自己本有的,不是我給你的。這是事實真相。你開智慧,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。你自己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,是因為你自己有煩惱,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蓋住了。今天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煩惱習氣斷掉了,是你自己斷的,佛並沒有幫助你斷;是你自己斷的,佛哪有功德可言!你怎麼成就的?你自己覺悟,自己修行,自己度自己的。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惠能大師講的「迷時師度」,迷的時候靠老師,老師幫你糾正錯誤。「悟時自度」,悟了以後就自度了。

  迷悟的標準是什麼?是見性。沒有明心見性要依靠老師,老師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決定沒有過失,沒有錯誤,你跟他走不會走錯路。覺悟之後,到你自己明心見性了,不必老師了,因為你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絕對不會錯誤,隨順性德了,不再隨順煩惱了。沒有覺悟的時候是隨順煩惱習氣,那個裡頭有過失;覺悟之後不再隨順煩惱習氣,完全隨順性德。

  性德是什麼?就是我剛才講的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你的心跟這十個字完全一樣,性德,這個覺悟了。如果起心動念跟這十個字相違背,你在迷,你沒有覺悟,沒有覺悟要跟老師。老師在哪裡?經典是老師。所以佛常常在經上教導我們受持讀誦、依教奉行、為人演說,這就是跟著老師走,自己沒覺悟。

  真正覺悟之後經典不要了,要這些幹什麼?這個大藏經是一堆廢紙,你自己思想的、演說的、動作的,那就是活的三藏經典。你把它記下來的時候,你跟經典對照對照是不是一樣的?確實是一樣的。佛是自性起用,覺悟的人明心見性也是自性起用,佛佛道同!所以佛稱如來。如來是什麼意思?今佛如古佛再來,一樣的,沒有兩樣,所以叫如來。

  『神通變化靡暫停』,靡是沒有,就是神通變化從來沒有停過的。為什麼沒有停過?佛的神通變化完全是恆順眾生,隨心應量。眾生的心從來沒有停過,眾生的妄想沒有停過,眾生的分別沒有停過,眾生的執著沒有停過,佛的神通變化怎麼能停?佛的神通變化不是有意的,要有意,他是凡夫,他就不是佛菩薩了。他沒有意思,完全是跟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那個感有變化,應也有變化。這個感是善的,佛應的是善的;感是惡的,佛應的是惡的。

  這個話怎麼說?眾生造作五逆十惡,墮三途地獄。我們要問:三途地獄境界是不是佛變化的?我說佛變化的時候,怕人聽錯會意思,那佛不是好人,他變地獄讓人受罪。這個佛是自性,是自性變化的。所以三途地獄是不是真如本性?是,一點都沒錯!自性為什麼變得這麼恐怖?這麼恐怖是你自己變的,隨你的心念所轉的。就像水一樣,心平的時候水平靜的,心極不平靜,那個水就大風大浪,就這麼個意思。大浪、小浪、平靜都是你自己變的,自己變自己受,怎麼能怪別人?那叫佛性,這個叫隨心應量。

  所以我們要想境界好、境界殊勝,我們就懂得了,從哪裡修?從心性上修;換句話說,從念頭上修,決定不許可自己有一個不好的念頭。念念都善,念念都清淨,快樂!真有受用。久而久之你能夠保持住,你就會開悟,智慧能現前,真的像《般若心經》上所說的「度一切苦厄」。不但六道的苦你不受了,九法界裡面的苦你也不受了,真的超過了。你要問為什麼會超過?你明白了,你覺悟了,你瞭解它的事實真相。

  三途、六道、九法界就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如夢幻泡影」,覺悟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動心,他不會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你說他多自在!所以叫「遊戲神通」。他到世間來幹什麼?幫助眾生覺悟,除這一樁事情之外,沒有第二樁事情。這一樁事情就是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「一大事因緣」。這一大事因緣就是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這個世尊在《法華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所有諸佛如來、菩薩們、聲聞、緣覺應化在世間,就是這一樁事情,自己沒事,這是說真話。連生死都沒有,他還有什麼!所以看那個迷而不覺的人很可憐,貪生怕死,患得患失,他不知道事實真相。

  《般若經》上,《般若》是佛經最大的一部經,六百卷。《華嚴》八十加上四十,除了重複的部分,九十九卷。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比《華嚴》多上五倍,那六百卷經講什麼?我讀了之後得了一個結論,九個字: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六百卷《大般若》佛說了二十二年,就是給我們講世出世間一切法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你在這個裡頭患得患失,你說多可憐,叫「可憐憫者」。它如果真的是有,真的不空,真的有所得,你在裡頭患得患失,那是應該的。佛要說是可憐憫者,佛講這個話太苛刻。那是不應該的,它是夢幻泡影,這個真的是錯誤了,完全錯了。可是真正覺悟過來的有幾個人?這首還沒講完,後頭還有一句。現在時間到了,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