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七四卷)  2005/12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7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經文前面十句,第一段前面十句「總問其果」,大致我們都學習過了。清涼大師後面的註解還有少分,我們今天接著把它念一念,從「又由後十」這個地方讀起。

  「又由後十,能成就此十,以十三業永無失等,唯佛不共,分分無失,亦通於因」。我們先看這段。清涼大師給我們交代,後面十種是講果德,就是十住菩薩。能成就此十,這個地方的十句就是總問其果。以十種,就是我們讀過的文,十種三業永無失等,永遠沒有過失。身語意業永遠無過失,只有佛才能做到;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還不能講完全沒過失。由此可知,無始無明的習氣確實不容易斷。見思煩惱的習氣還好斷,到辟支佛的果位就沒有了。要是用我們《華嚴經》十信位到八信,七信見思煩惱斷了,但是有習氣;八信到十信位,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,他還有塵沙煩惱,塵沙煩惱也在這個時候斷。這個煩惱斷了之後,剩下來就是無始無明煩惱,無始無明煩惱破一品就超越十法界,證初住菩薩的果位,初住是法身大士,法身菩薩。

  無始無明的習氣是在一真法界裡面斷,怎麼斷法?大乘教裡頭說得很好,「無功用道」,古大德說此處用不得力。為什麼?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不能開口,不能動念,動念,無明就起現行,那都是習氣。要多長的時間把這個習氣才斷盡?佛在大乘教裡頭常常告訴我們,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們普通的修行,是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一直到究竟果位,這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,四十一個等級。這個等級是佛給我們說的,在他們境界裡頭,有沒有這個等級?給諸位說,沒有;如果要有,那還有分別執著,怎麼能出十法界?

  所以要知道,執著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,分別斷了就超越十法界。在一真法界裡頭,完全是要斷無始無明習氣,這個東西太難了,不好斷。古人有個比喻,比喻得很好,我們細細從這個比喻當中能夠體會一點消息。古人說譬如酒瓶,酒瓶是盛酒的,酒統統倒盡了,酒就好像是煩惱,統統倒盡了,裡面擦得乾乾淨淨,確實一滴酒都沒有了。聞聞這個瓶子還有酒的氣味,酒的氣味,你怎麼斷法?只有把瓶蓋打開,放在那個地方,放它十天半個月,去聞聞,輕了很多;再放個一個月、二個月、三個月,沒有了。這就好比是無明習氣,就是酒瓶盛酒的味道,沒有法子用功,只有長時間讓它自自然然的消失。

  從初住到等覺,四十一個階級,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就好比酒瓶一樣,酒瓶裡頭的味道,要多少天才能斷?要四十一天,我們把四十一個等級譬如四十一天。可是你每天去聞,一天比一天輕,到四十一天再去聞,沒有了,那就證得圓滿的果位。諸位從這個淺顯的例子裡面去想。所以斷無始無明習氣確實沒有任何方法,真的古人講的話沒有錯,此處用不得力。不能起心動念,更不能說什麼方法,你一起心動念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頭,這真的叫上上乘佛法。所以三業永無過失,就是習氣斷盡。

  第四十二個位次叫妙覺位,這是果地,永遠沒有了,所以只有究竟佛果一個人,叫唯佛不共,分分無失。不像菩薩,菩薩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分分還有過失,不是沒有過失。古人常講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,這個話講得有道理。所以,我們不要去責備別人的過失,為什麼?無始來的習氣。六道凡夫他有見思習氣,他有塵沙習氣,他有無明習氣,他怎麼會不造業?縱然是修行人,他們的過失少,不能說沒有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從今而後,再不會去責備別人,養成寬宏大量,能包容一切。凡事都自己要反省,看到別人的過失,反省我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;如果我有,我從今天起我要把它改過來。改過要有恆心,要有毅力,今天改了明天又犯,這是什麼原因?習氣很重!根本無明習氣,你想想看,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除盡,見思煩惱的習氣也都是很長的時間。沒有恆心,沒有毅力,沒有認真反省,天天改過,菩提道上進很難,退很容易,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都勸人往生彌陀淨土。為什麼?只有彌陀淨土那個地方不退轉。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,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最大的好處就是圓證三不退。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,這個便宜可佔大了。修到法身菩薩,你看要超越六道、要超越十法界才能證得,好不容易。可是修淨土不需要超越,一生成就,叫橫超,不叫豎出;豎出你要通過六道,通過十法界。不需要通過,完全靠彌陀本願威神加持,一生圓滿成就。三業無失亦通於因,通於果也通於因。

  「又此十句,初一總顯無過」,初一就是「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」,就是這一句,這句是總說。下面有八句「別顯無過」,從「不害身語意,不可毀身語意業」,就是從第二句到第九句。最後一句是「總出其因,若以智慧為先導,身語意業常無失故」。最後就是第十句,「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」,這一句很重要,這是總出說明他為什麼會得無過失三業。這個人純粹是理智,不用情識,用情識總會有過失。可是我們知道,十法界裡面的聖賢還是用身語意,用心意識。六道裡面用得不正,所以過失就很多,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

  到四聖法界,你超越六道輪迴,證得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,我們常常講四聖法界,十法界裡頭四聖六凡,這個四聖他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他用得正。正的標準是什麼?是佛陀的教誨,就是經律論。四聖這些聲聞、菩薩,都要依佛陀的教誨才能得其正;如果不依佛陀教誨,就得其邪。我們看現前我們的社會,幾乎是充滿邪知邪見,你細聽聽看,似是而非。他講的那些道理乍聽很有道理,再深入冷靜一觀察,沒道理。

  為什麼?在過去,社會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,國家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。中國從漢朝時候,選拔人才為社會、為國家服務,就是今天講國家這些幹部人才。用什麼方法?選舉,不是人民選舉,是地方官員選舉,而把選拔人才擺在他的政績的第一條。這個地方官在這裡做得很好,樣樣都做得很好,三年沒有替國家選拔一個人才,他就要下台。那就有過失,沒替國家選拔人才。選拔人才的標準,國家有明文規定,叫孝廉。你看中國古籍裡頭記載,叫舉孝廉,舉是選舉。

  地方官員要常常私訪,這些大官,平常老百姓見不到的,他要穿成便裝,見了面也不認識。穿上他的官服,一看就曉得他是什麼階級、什麼身分,能看得出來,換成便裝就看不出來了。所以私訪,到外面去問、打聽,哪家的小孩孝順父母?能孝順父母,他就會對國家、對社會盡忠。第二個條件是廉潔,廉潔就不貪污。這兩個條件具備,就要把他選拔出來,國家來栽培他。送他到學校去念書,這學校是國家辦的,培養出來將來是國家幹部。所以,他的條件是孝廉。這個制度好,跟現在不相同。從前做官的都接受過儒家的教育,道家、佛家都涉獵,確實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們所選拔出來的人才必然可觀、可靠。

  所以,這個因我們就要留意,智慧為先導才減少過失。如果沒有智慧,有私心,私心要替國家選拔人才,選什麼人?選自己的親戚,選跟自己有關係的,不是大公無私。這種人有沒有?有,歷代都有。總而言之,任何一樁事情有利就有弊,我們要細心觀察是利多還是弊多。舉孝廉這樁事情畢竟還是利多於弊,所以國家對這個事情很重視,也很慎重。選拔出來的人才進了太學,太學從前叫國子監,也要經過老師長時期的觀察、教導,使他成為國家棟梁之才。這一句我們要記住,一切諸佛菩薩無不是以智慧為先導,所以他的身語意業沒有過失,或者說過失少。

  「又於中八,前二離過,後六成德」,這是講當中的八句,第二句到第九句。前二就是第二句跟第三句,離過,不害、不可毀;後六是成德,不可壞、不退轉、不可動、殊勝、清淨、無染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第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,這段是總問其果。

  下面有「十段別明」,我們把清涼大師的介紹,《疏》裡頭的文念一遍。「初一異熟果」,這個一是第一段,後頭是十段,下面是第一段。「次四士用果」,就是二、三、四、五這個四段。「次二離繫果」,六、七兩段。「次一增上果」,再下去有一段,第八段。「後二等流果」,就是九段跟十段。這些法相名詞是屬於佛教的常識,大乘別教所說有六因五果,我們做個簡單的介紹,先說六因。六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這六個,因地六位;妙覺是果地,不是因地。因地有修,果地是成就的,究竟圓滿的成就,所以它不是因地,因地有這個六位,我們要清楚。「凡有為法的生起,必依因與緣之和合」,它才能生起現相,所以佛家講因緣果。有因沒有緣,不能結果;有緣沒有因,也不會結果;一定要因緣和合,果報就現前。所以因有六,六種因,果有五種,我們先看這個六種。

  第一種,「能作因」。「謂凡為生法,與以力者,又不作障害者」,這就是能作因。任何一法的生起,一個是與以力者,就是你幫得上忙,幫助它,這是能作因。第二類,你雖然不幫忙它,但是你不障礙它,你不害它,聽其自然,它也能長好。所以能作因下面說,「故此因有與力、不障二種」,能作因有這兩種。「與力者,法之生時」,這個法是講一切法,任何一法的生起,「與勝力者也」,這是講它得力於這個能作。「眼根之生眼識」,舉例子來說,眼根是物質,眼識就不是物質。六根、五塵是物質,是色法;第六識、意根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質,我們現在講精神。眼指眼根,如果沒有眼識,雖有眼而不見,諸位要曉得,能見是眼識,不是眼根;能聽是耳識,不是耳根,這個要懂。眼根確實是幫助眼識,這是屬於與力,給它一種力量,給它幫助,是屬於能作因。

  再一個比喻說,「如大地之生草木」,花草樹木,「是為有力能作因」。眼根生眼識,大地生樹木花草,都給它一種力量,給它一種力量幫助它,這是有力的能作因。「此有力能作因之因體,只限於有為法,不通於無為法」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就是有為法;無為法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當然能作因裡面「與力」這一條用不上。所以與力不通無為法,它只通有為法,不通無為。為什麼?下面說「以無為法,為無作用,不向彼之生法而與力也」。

  但是能作因第二個意思通無為法,不障!雖然你對它沒有幫助,但是你不妨礙它。所以,「不障者,謂不妨他之生法,使他自在而生者也」,這是屬於能作因的第二種,就是不障礙。「如虛空之於萬物,是為無力能作因」,虛空對於一切萬物,像樹木花草,虛空不妨礙它,不妨礙樹木花草的生長;但是虛空確實沒有什麼幫助,不像大地,大地確實它有土壤、水分,有很多幫助它的,虛空沒有幫助。但是虛空對於樹木花草的生長沒有障礙,不障礙它,不害它,所以也是屬於能作因。能作因有這兩個意思在,這是無力的能作因,前面一種是有力的能作因。「故此無力能作因,通於一切無為法也」。所以,因有這麼兩種。

  「此因所得之果,名為增上果」,增上果是能作因,增上就是幫你忙。所以幫忙有兩種,譬如我們今天做一樁事情,做一樁好事,有人支持你,出錢出力,這個事情成就了,他是有力能作因。另外一種人他讚歎你,「你做的是好事」,他雖然也沒出錢,也沒出力,但是他沒妨害你,他沒有障礙你,那是屬於無力能作因。這兩種都是屬於增上果,成就了都算是增上果。這個意思講得很圓滿,很好,確實在一切有為、無為法當中,我們細心觀察,真的有這個因,有這個果。

  第二種叫「俱有因」。什麼叫俱有因?「為俱有果之因,故名俱有因,謂是必二個以上之法相依而生,如束蘆之相依,地等之四大種,生住等之四相是也」,這一類。這個舉得也很好。地是大地,地之四大種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叫地的四大種。四相,「生住等之四相」,生、住、異、滅這四種現象。下面說得很好,他說,「蓋四大種之生,必互相依而生,缺一不可也」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這個意思。地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物質的發生我們肉眼看不到,說實在的話,阿羅漢的天眼也看不到。佛在經上說,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,什麼叫微塵?就是很小的物質,佛就用塵來做比喻。

  佛在經上給我們說,牛毛,牛身上的毛很粗。譬如這是牛毛,牛毛的尖上、頂上有一粒塵,一個很小的物質,塵,在這上面。它擺得很平穩,它不會掉下去。這是說很小,也許我們眼睛好的能夠看得見,牛毛上面有個東西,這很小的。把牛毛塵分作七分,七分之一,這就很小了,七分之一稱做羊毛塵,羊毛比牛毛細。中國人寫字用毛筆,毛筆裡頭用羊毛的很多,羊毫,這很細;七分之一,它是牛毛塵的七分之一。羊毛塵再分為七分,七分之一叫兔毛塵,兔毛就更細。兔毛塵還可以分,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。水,現在我們曉得,它的密度並不大。在高倍顯微鏡之下,它也像網膜一樣,水分子像網膜一樣,當中有很多空隙。這一粒塵很小,它可以在水分子空隙裡面活動,沒有障礙,這就是肉眼看不見的。

  水塵還可以分,分為七分之一,叫金塵,金是金屬,金銀銅鐵的金屬。金屬的密度就很大,雖然很大,在顯微鏡之下觀察,它也是像網狀一樣,當中還是有空隙。這一粒微塵在這個空隙裡面也可以自由活動,沒有障礙,你說它多小。在金屬裡頭它可以穿過來穿過去,沒有障礙,我們肉眼看不到了,金塵。金塵再分為七分之一叫微塵,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。可是微塵還能分,再分為七分之一,叫色聚之微,這阿羅漢看不見。色聚之微還可以分,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那就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所以也叫做鄰虛塵,它跟虛空做了鄰居,再分就沒有了。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的講法,你看是不是像現在所講的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?現在科學家用這種名詞,佛學裡頭都用微塵,都用塵,是說的一樁事情,兩個不同的說法。佛經裡頭有高科技!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肉眼看不見,阿羅漢看不見,大菩薩(法身菩薩)他們能看見,他們能看見極微之微。

  現代的科學家也很聰明,也很能幹,他們發現宇宙的原點非常非常之小;原點一爆炸,就是個大宇宙。原點有多大?這個我們也報告了很多次。一根頭髮,把頭髮切斷,頭髮的平面,譬如這一根頭髮切斷,切斷這裡有個平面,頭髮是圓形的一個平面。平面有個直徑,直徑上可以排列這個原點,可以排一百萬億億億個。我們現在科學儀器都沒有辦法看到,科學家是從數學裡面推論出來的,這是物質。這個物質存在的時間多長?真的叫剎那之間,而且從哪裡來的?無中生有,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。我們今天所看到種種色相,就是這種微塵的聚合,叫微塵聚,聚集在一起來的相續相。正如同我們看電影,電影銀幕上所現的相是放映機裡面的幻燈片,幻燈片在銀幕上留下來的假相,不是真的。你看的時候它已經換掉了,一張一張,一秒鐘換二十四張,我們就覺得那是真的,看不出它是假的。

  我們現實的環境當中,所有一切色相它們生滅的速度多快?電影一秒鐘換二十四次,也就是說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相,我們看的相續,完全不知道它的生滅,看到它的相續。佛在《仁王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佛說一彈指,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,這個時間很短,叫一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。我們彈彈看,彈得很快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。四乘六十再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;換句話說,《仁王經》上說物質的生滅現象,它存在時間是兩個十萬八千,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。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現象,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?

  所以佛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因為他看到它的生滅,不是真的,全是幻相。所以有,佛稱為妙有,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。《般若心經》上講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是一不是二。這個我們在前面也做了多次報告,我說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。真實說,那真叫億萬分之一秒,沒法子想像,《仁王經》上佛是粗說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「俱有因」我們還沒講完,剛才講到地水火風,地是物質,最小的物質。物質再小,它有四種現象,佛經上稱為四大種,地、水、火、風,一定有這四種現象。地代表物質,水大、火大,現代科學家稱為帶電,水大是帶陰電,火大是帶陽電,它一定是帶電的。風,風是說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,而且它動的速度也很大、也很快。佛法上講,這四大種之生,一定是互相依而生,缺一不可,確實是這樣的,它一生,這四種現象同時會發生。這就叫做「同時俱有之法,互為因互為果者,此謂之互為果俱有因,此因所生之果,名士用果」。等我們看到五果的時候,諸位就都看到了,這叫士用果,是俱有因,互為果俱有因。

  第三種叫「同類因」。「謂同類之法以同類之法為因也,如善法為善法之因,乃至無記法為無記法之因」。這個乃至當中省略了一個「如惡法,一定為惡法之因」。法很多,總不外乎這三大類,就是善、惡、無記。「此同類之名,就善惡之性而立,非就色心等之事相,善之色蘊與善之識蘊相望,猶同類因等流果故也,蓋此因所得之果,乃等流果也」。等流就是因是屬於同類的,這在我們日常現象裡面細心觀察就非常明顯。前世好德、修善,前世有這個因,這一世雖然沒有人教他,他也好善,他也積德。我們醫學裡面講遺傳,說得也有點道理。可是佛法講得更清楚,前世的習氣!前世喜歡造惡,這一生當中如果沒有人好好教他,他的習氣常現前,也是常常喜歡惡作劇。在佛法裡面也稱之為習性,所謂是「江山易改,習性難除」。

  這種善惡業,無明的習氣,確確實實前一世會影響到這一生,這一生會影響到來生。所以,人不能不學,不能不受聖賢教誨。習氣裡面,實在講善的少,不善的多,從佛法當中所說的頭數,我們就很清楚。你看在百法裡面,《百法明門》,善法只有十一條,惡法有二十六條。煩惱有二十六個,善法只有十一個,這就是說明,習性裡面惡多善少,當然惡的力量強於善的力量。所以世間人作惡很容易,修善很困難,原因是什麼?同類因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同類因所得之果,叫等流果,五果裡面的等流果。

  再看第四個「相應因」。「心與心所之法,必同時相應而生,故名相應法。就此一聚之心心所,以一望他,名相應因,如彼之俱有因(前面所說的)。蓋於俱有因中,特別開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。故所得之果,以俱有因為例,稱為士用果」。所以,士用果它是有相應因,跟前面所說的俱有因,俱有因、相應因這兩種因所得的果都叫士用果。所以,因有六,果有五。這是舉心心所做個例子,心是八識,叫八識心王,心王起作用就叫做心所,所以心所是心所有之法,八識與它相應所有之法,在《百法》裡頭說得很清楚。像阿賴耶,阿賴耶的相應心所最少,只有五個,叫五遍行;第六意識最多,五十一個心所法統統具足。第六意識分別,分別心一起,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統統都起現行。這些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,講得非常微細。

  第五個是「遍行因」。「是為由同類因,特開煩惱法而立者」,就跟相應因一樣,相應因是俱有因當中特別把心心所提出來,稱為相應因。遍行也是如此,同類因裡面特開煩惱法,煩惱就是善、惡、無記。「蓋在見惑,苦諦下之五見及疑與無明,集諦下之邪見、見取二見」,見取見是屬於果,戒取見是屬於因,見取二見「及疑與無明」。諸位要記住,所謂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無明就是痴,貪瞋痴裡頭的痴,痴就是無明,「遍生一切之惑,故名遍行因」。由此可知,惑是迷惑,為什麼對一切法迷惑?見解的錯誤。見惑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現象真相不了解,你看錯了,見惑就是你看錯了,思惑就是你想錯了。想錯、看錯了,哪有不做錯事的道理?苦諦下面的五見及疑與無明,集諦下面的邪見、見取二見及疑與無明,這些遍生一切之惑。我們對於宇宙、人生,一切人事物的迷惑,從哪裡來的?這把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,所以這叫遍行因。「是不過為同類因之一種」,總的來說,同類因就行了,它是從同類因裡面開出來的。「故所得之果,即等類果也」,就是等流果。

  最後第六,第六叫「異熟因」。「是以惡與有漏善之二法為體」,由此可知,異熟因是屬於三界裡面的。惡與有漏善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雖修善,沒離開煩惱。什麼?你所修的善,這裡面有貪瞋痴慢疑。我們現在的話說,你修善、你積德,你裡頭有自私自利,有名聞利養,這些東西沒有放下,這個善法叫有漏善。果報在哪裡?果報在人天,這個天是欲界天,大多數在欲界天都是生在四王天或者是忉利天。忉利天再往上去,像夜摩、兜率,煩惱就輕,忉利天以下,煩惱還是相當嚴重。他用這個做比喻,就是「惡與有漏善之二法為體,如以五逆之惡法,感地獄之報」,這是舉例子來說,五逆是大惡。殺父親、殺母親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這叫五逆,五逆罪決定墮阿鼻地獄,最重的罪!父母生你、育你、養你、教你,有大恩大德,你怎麼可以殺害?所以是極重的罪。

  那我們要問,要去追究,兒子為什麼殺父母?現在還有父母殺兒女,為什麼?都跟前世有關係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父母跟兒女的緣有四種,第一種是報恩的,那是家庭非常和合,來報恩的。父母過去對這個兒女有恩,凡是來報恩的,一定是孝子賢孫,家庭和睦。第二種是來報怨的,父母過去對他有過節,或者是殺了他,害了他,怨恨,不孝,這一世到你家裡頭來投胎。長大之後是敗家子,一定把你的家搞得家破人亡,他來報仇的,來報怨的,這個事麻煩了!

  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,你懂得這個道理,決定不能跟人結怨。結了怨,這一生他不能報復,來生;來生不能報復,後世。他報復的念頭要是不斷,哪一天緣成熟了,報復的果報就現前,很麻煩。報復的時候,兒子殺父母,父母是不是甘心情願的,沒有瞋恚心?那這個怨就解決掉了。如果父母沒有這個雅量,對這個兒女大逆不道痛恨在心,好了,來世遇到又來報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!今天這個世界,你只要冷眼去觀察,一家人裡頭報怨的、討債的多!太多太多了;報恩、還債的少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對幾個人有恩德?對幾個人歡喜布施?所以我們造的是什麼因,自己清清楚楚,我們所受的是什麼果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!

  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,對一切人事物,不但我們沒有惡的行為對待他,惡的念頭都不能起。這樣才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一生沒有白來。看到別人比我好,比我富有,比我尊貴,心裡面就難過,嫉妒、障礙之念頭則油然而生,這不好。明白人他懂得,他比我有財富,他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多,我沒修!他今天做了高官,有了權勢,前生修善積德好,應該得的果報,我沒修!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雖然再貧賤,不怨天,不尤人,我們努力改過自新,斷惡修善,來世可能超過他,還不止。萬萬不可以有嫉妒、有障礙,嫉妒、障礙那是真正障礙了自己。這一生報盡,你壽命到了你肯定墮三途,你再得不到人身。所以,人與一切人事物都要有誠意、善心來對待。這個五逆惡法感地獄之報。

  「以十善之有漏善,招天上之果」,我學《十善業道》,依《十善業道》來修行,但是屬於有漏,因為帶著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沒斷盡。換句話說,還有自私自利,還有名聞利養,還有貪瞋痴慢,依十善道修行,果報?果報在天上,就是前面所講的忉利天、四王天。「彼天上與地獄之果,皆非善非惡,但為無記性」,雖然是無記性,「惟一苦一樂」,天上樂,地獄苦。但是你生天也好,墮地獄也好,說不上善惡,這叫無記,因有善惡,果是無記。「如此以善因惡因,皆感無記之果,因果異類而熟」,所以它叫做異熟因,因果異類而熟,因果也異時而熟,異類異時。「一因惡果無記,一因善果無記」,這就稱之為異熟因,果報稱為異熟果。

  講因的六種,《俱舍論》裡頭的名詞,跟我們這裡講的是一樣的。前面所講的是根據《俱舍論》,第一個是能作因,第二個是俱有因,第三個是同類因,第四個是相應因,第五個是遍行因,第六個是異熟因。《大智度論》三十二卷也講到,名相稍微有一點不同。它第一個是相應因,第二個是共生因,共生因就是俱有因;第三個是自種因,自種因就是同類因;第四個是遍因,就是遍行因;第五個是報因,就是異熟因;第六個是無障因,就是能體因。這是把六種因簡單介紹出來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五果,這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五種果。「性相門,分別因果之相,因有六,果有五」,第一個是「異熟果,以惡業招來世三業之苦果,以善業招來世人天之樂果,苦樂之果性皆為無記,與業因之善與惡之性異,故名異熟果,自六因中之異熟因而來」。這裡頭因果我們要特別記住,善因決定感人天果報,惡因一定招三途的苦報。因有善惡不同,得的果報統統屬於無記因,所以這個叫異熟果,從異熟因而來的。

  第二種,「士用果」。「如農夫之於米麥,如行力之於道果」,行是修行,力是功夫,就是修行證果,「總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」。農夫種植很辛苦,他要努力的耕耘才有收穫,所以是依造作的力用得的果報。修行也是如此,你要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,你才能夠證得道果。修行裡面最重要的是斷惡修善,斷惡在先,惡要是不斷你就無善可修。為什麼?你的心是惡的,念頭是惡的,做得再好看,本質沒有離開惡,你怎麼能得善果?所以一定要懂得先斷惡,善才有根!

  斷惡修善要非常認真的去做,首先你要明瞭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這是智慧。一般人非常困難,尤其是現代社會,善惡混淆不清,很難辨別。你細心觀察,惡好像是善,善好像是惡。沒有真實智慧,沒有相當的定功,沒有豐富的學識,真的沒法子辨別。不能辨別就是愚痴,就是迷惑,所以他總是依造作力用才得這個果報,這個果報是從六因裡面俱有因與相應因這兩種因得來的。

  第三種是「離繫果」。「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」,涅槃是梵語,意思是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之道是什麼?是自性,是性德。下面說得好,「涅槃離一切之繫縛,故云離繫」,縛是煩惱的代名詞,煩惱好比繩索一樣,把我們綑綁起來,就不能動彈,就不得自在。涅槃是離一切煩惱。小乘的涅槃離見思煩惱,我們常講見思煩惱斷了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再執著。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他不再執著,一切放下,一切隨緣,證小乘偏真涅槃。所以阿羅漢證涅槃是小乘涅槃,跟大乘菩薩不一樣。大乘菩薩不但是見思煩惱離了,塵沙煩惱也離了,無明煩惱也放下,所以離一切之繫縛,這叫離繫。

  「此法常住」,這就是涅槃法,放下了,常住,「非自六因生者」,前面講的六種因,離繫果那個六種因裡頭都沒有。「唯以道力而證顯」,他的果報從哪裡來?他的果報從修道,修道力量而證、而顯。我們常講開悟了,契入佛菩薩境界,從這個地方證,從這個地方顯示。「故雖與以果之名,而非對於六因之因體」,離繫也算是果,有果之名,但是跟前面講的六種因體沒有關係,他完全是依教修行而證得的。所以,放下見思就證阿羅漢,放下分別執著就證菩薩果位,放下一切妄想就證佛的果位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佛果。

  第四,「增上果」。「以一有為法,望其餘一切之有為法為增上果」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之法,太多太多了,有為法太多了,說不盡,以一個望其他的,這是增上。「其餘一切法,或與之以力,或不與力,亦不障害之」,這就是前面講的能作因。一法,其餘的一切法,或者對它有幫助,像大地對花草樹木是與之以力。像虛空對花草樹木,它不與力,雖不與力,它不障礙它,它不妨害它。所以這一法它能生,它能成就。「雖似前之士用果,然彼局於對有力之因體」,局是侷限,侷限於有力的因體;而增上果,「此則通於有力無力之一切法,而為所得之果,自能作因而來」,這是增上。增上在因上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真幫了忙,幫助你,成就你,支持你;一個雖然不支持不幫助,但是不破壞,聽你自然去發展,這個法很多。所以,增上果是自能作因而來的。

  末後一個,「等流果」。「依前之善心而轉生後之善心,依前之惡心而益生後之惡心,依前之無記而生後之無記,等於果性因性而流來者,自六因中之同類因與遍行因而來」。這個在前面六因裡面我們讀過。善因,善因的習氣一定影響到來世,惡心、惡行的習氣也會延及後世。這樁事情不但在佛家,儒家、道家都說,不但中國人說,外國,我曾經看過美國凱西的報告。這個人距離我們不遠,上一個世紀的人,他好像是死在二次大戰那個時候,他過世距離我們現在大概六十年左右。他報告當中肯定,世界上任何一個人,你這一生所遭遇的,與前世的業因一定有連帶關係;不可能有一樁事情發生與前世沒有業因,沒有過這個事情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這一生所遭遇的一切,都是前生造的善因、惡因,這一生所感的果報;我們今生所造的一切行業,決定影響來生的果報。如果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,搞明白了,自自然然你就不怨天、不尤人;怪天老爺不公平,怪別人,這是大錯特錯。所以中國古人講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,遭遇困難,遭遇挫折了,不要怪人,回過頭來反省,冷靜的思惟,不生煩惱。找出它原因之所在,把不善的因改掉,果報就現前,這才是個聰明人,才是個真正讀書明理之人。六因五果,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現在我們可以看清涼大師《疏》裡面所說的,後面「十段別明」當中,這品經總共有十一段,前面一段是總說,「總問其果」,那是根本。後面這十段都沒有離開前面的十句,前面總,後面別;前面是綱,後面是目。別明當中,雖然十段,他把它分成五類,也就是分成五個段落。第一個段落是「異熟果」,第二有四段,是「士用果」;第三有兩段,「離繫果」;第四有一段,「增上果」;最後有兩段,是屬於「等流果」。「今初」,初的一段就是講異熟果,「今初即修道之器」,佛門裡面常常稱之為法器,就是這個意思;換句話說,這個人具有修道的條件。他能修道,他能成就,成就小的是開悟,成就大的是證果,統統稱之為法器。下面解釋得好,「以菩薩起修行時,要具此十,方成二利之行」,二利就是自利利他。菩薩發起修行,一定要具備這十個條件,才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。這十個條件就是有十句,這個十句是一段。經裡面講的,「云何得生處具足,種族具足,家具足,色具足,相具足,念具足,慧具足,行具足,無畏具足,覺悟具足」,這是第一段,完全說的是異熟果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經文我們留著明天再學習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