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一三0卷)  2003/11/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130

  諸位同學,請看四聖諦品,鄰次十界第六段,東南方饒益世界,苦集聖諦最後一個名詞:

  【或名意欲。】

  這個名號的意思在字面上就很清楚、很顯然,你心裡面的欲望,就稱之為『意欲』。心哪裡有什麼欲望,《壇經》上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真心。心裡面的欲望是妄心,這不是真心。那欲望到底是什麼?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裡面的落謝種子,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你心是本來清淨的,你心裡面落下許許多多的印象,現在人講印象,佛經裡面講種子。這個印象不會消滅的,佛在經上講,假使百千劫,這是講時間之長,這個種子決定不會壞,遇到緣它一定會起現行。六道凡夫為什麼那麼樣不容易超越六道,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常講印象太深刻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自然然就落印象。我們在佛門常常聽到有一句老生常談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這是舉念佛做例子,我們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有人不管是有意無意,聽到這個音聲,他阿賴耶識的印象就落下去。他要是注意聽,這印象深,他要是不注意,印象淺。總而言之,統統落了印象,這個印象就變成欲望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所落謝的種子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種子、習氣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欲望,這個欲望遇到外面境界一勾引、一誘惑,那是緣,因緣具足就現行,這個現行就是講的造業。你造業決定要受果報,受果報的時候迷惑顛倒。如果是善業,善的果報現前也起煩惱,起什麼?貪瞋痴慢。不善業起現行,逆境惡緣也生煩惱,生瞋恚、生嫉妒,怨天尤人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事情麻煩大了。所以凡夫在六道裡頭,六道是個深坑,愈陷愈深,六道裡面往上提升很難很難,什麼樣的機緣才能向上提升?遇到真善知識,我們講的遇到好老師、好同參道友常常會勸你,你也有善根,你能接受,能思惟、能明理,能改過、能遷善,那你才能向上提升。

  但是我們細心去觀察,在這個社會裡頭這樣的人不多,聽勸的人不多,聽騙的人很多。聽騙的人沒有不墮落的,所以往下墮落的人多,往上提升的人少。這種現象我們看清楚、看明白,最重要的是回光返照,照照自己,這才重要。這是兩類人,我屬於哪一類?你要能從這個地方著眼去思惟,你開智慧了,你覺悟了,肯定你回頭了,回頭是岸。這一回頭,把你阿賴耶識裡面落謝的這些種子轉變成智慧。法相唯識家所說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一覺,不怕煩惱多,不怕習氣多,這個不怕,怕的是你不會轉,一覺就轉。這一迷,把你自性般若智慧德能轉成煩惱,轉變成煩惱習氣;一覺悟,就把煩惱習氣又回歸到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白般若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。所以大乘經教裡頭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覺了,煩惱就變成菩提,迷了,菩提就變成煩惱。

  菩提就是佛性,菩提是印度話,意思是覺悟,梵語稱菩提薩埵,我們中國人翻譯,把它翻成菩薩,中國人喜歡簡單,尾音都省略掉,菩提留菩,提捨掉,薩埵,我們用一個薩,埵也省掉,所以菩提薩埵翻成「菩薩」。它的意思,玄奘大師給我們的解釋,菩提是覺,薩埵是有情,有情眾生。所以菩提薩埵、菩薩是什麼意思?覺悟的有情眾生,玄奘大師把它翻作「覺有情」。古時候的翻譯,那是玄奘大師以前,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翻譯,他們翻菩提薩埵翻作「大道心眾生」。菩提翻作大道心,薩埵是眾生。古譯跟玄奘大師譯,玄奘大師譯的這個意思清楚。

  大道心,什麼叫大道心?發菩提心就叫大道心,所以它要解釋,拐彎抹角。玄奘大師譯得好,我們一看就明瞭,覺有情。所以菩提是覺。覺就把煩惱轉變成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那叫大菩提,叫圓滿菩提,唯有覺才能轉,不覺就把你的菩提心、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統統變成煩惱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學佛最要緊的就是你會轉。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物是什麼?就是意欲。儒家講「物」,講格物致知,格物那個物就是物欲,就是對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欲望。儒家知道!講的跟佛法沒有兩樣。

  對於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你要跟它,現在的話講鬥爭,不是跟外頭的人鬥爭,要跟自己內心裡面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做一個真正的鬥爭,要把它戰勝。戰勝之後,你這個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就服服貼貼的為你服務。它不造亂,它不造反,它就服服貼貼的,轉變成智慧。服服貼貼怎麼說?智慧應用在生活上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叫善巧方便,就是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就變成善巧方便,變成你普度眾生的一種方式,一種手段,它聽話,它不會背叛你。你迷了,它就欺負你;你覺悟了,它對你很忠心。這是自然的法則。

  自然的法則就是道,所以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叫十道,佛道,菩薩道,你看畜生道、地獄道、餓鬼道,這都是道,這些名詞裡頭含義很深很廣,很有味道,佛門稱它作法味,你能不能體會得到?這些道,妙了,它平等的,體、相、作用沒有一樣不平等,十法界平等。那好,我們講理上平等,因為理上是法性,唯心所現,十法界都是唯心所現,當然這平等沒有話說,體上平等,相不平等。佛菩薩快樂的相,三途痛苦的相,殊不知相也是平等。相怎麼平等?相是幻相。你有沒有聽說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是虛妄的?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所以相也是平等。你覺得不平等,不平等那是你的錯覺,換句話說,你看錯了。

  不但相是平等,再跟你講,受用平等。這愈講愈難懂了,地獄天天受苦,苦不堪言;極樂世界快樂無比,這受用根本不相等!凡夫眼睛當中看到的相不平等、不一樣;到法身菩薩你就看到是一樣;極樂世界的人跟阿鼻地獄人過的生活是一樣的。這很不好懂。那一上一下都等同,我們還有什麼話說?所以蕅益大師,《靈峰宗論》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這個境是什麼?物質環境。剛才我講了,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,極樂世界好,阿鼻地獄醜。大師告訴你,沒有好醜,那就是說極樂世界的環境跟阿鼻地獄的環境是平等的,這是講境。緣,緣是人事,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這好;阿鼻地獄是一切惡人俱會一處,彼此都不相信,彼此都懷疑,彼此心裡頭都提防別人、都鬥爭,這個人事環境多苦,過得多苦。我們凡夫是覺得極樂世界人事好,三途人事環境不好,太惡劣,法身菩薩看到沒有好醜,平等的。

  所以祖師講:世間沒有覺悟的這些凡夫,他們思想當中是離開不好的境界,去找一個好的境界,只知道除境,不除心。可是聖人,像法身菩薩他們懂得,他們除心不除境,為什麼不除境?境是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,他不要離開這個境,為什麼?境裡頭沒有好醜,境裡面是平等的,所有一切不平等,所有一切好醜,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,我們心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所以佛法裡頭有說「時時是好時,日日是好日」。我又續了兩句,我續的兩句是「事事是好事,人人是好人」。這四句話,悟的人他會點頭,沒錯;迷的人他搖頭,說我們這個話與事實不相符合。這什麼原因?心不一樣!心好,沒有一樣不好;心不好,極樂世界也不好。所以佛在經上講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那如來就是法身菩薩以上的。

  轉境從哪裡轉?從心上轉,不是從境上轉。從境上沒有法子,轉不過來,從心。從心不是從別人心上轉,從自己心上轉。怎樣把你的意欲,這個意欲就是自私自利,轉變成大慈大悲;把貪愛轉變成大愛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,平等的愛,清淨的愛。清淨的愛,這裡面就是沒有偏心、沒有染著。什麼叫染著?我常講的控制的念頭、佔有的念頭,這是染著,沒有染著;決定沒有控制,決定沒有佔有。像太陽,太陽愛一切眾生,給他光明,給他熱,給他能量。我們舉地球為例子,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,陽光普照,沒有說我愛你我照你,我不愛他,我不照他,沒有,平等的,自然的。佛氏門中不捨一法,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。這真正的把自己的心、把自己的身、把自己的行,跟整個宇宙合而為一,這個人就叫證果,證得清淨法身,這個人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是從體上說的,證得法身是從相上說的,慈悲普救是從用上說的,體相用一而三,三而一,圓滿具足。

  所以有許多初學佛的人聽到大經裡面甚深義趣,他產生了疑惑,認為佛法理論講得太高,不切實際,這跟日常生活相違背。我聽到這些話聽得多,常常有人來問我。我清楚,我明瞭,為什麼?我是過來人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也有這麼多疑問。這是自己學習深度不夠、廣度不夠。解決這個問題,祖師大德說得好,你有疑問叫疑情,你不要急著求答案,你要急著求答案,人家跟你講解,你就是聽清楚聽明白了也沒有用。為什麼?你沒覺悟。你有沒有聽說過,佛家有所謂小疑則小悟,大疑就有大悟?你要悟入那才是你自己的,你得受用。

  所以宗門不講經,完全叫你自己悟入,你得真實受用。講解,不是最好的方法,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宗門。講解,把你的悟門堵塞了,你有個問題,人家一講解好像覺悟了,其實你沒有悟入,你聽了之後是似懂非懂,好像是懂了實際上沒有入境界,所以把你悟門堵死了。這在佛法裡面講,你有疑問不能解決生煩惱,是煩惱障;現在有人跟你講解之後,好像是聽懂了,所知障,從煩惱障變成所知障,還是不能見性。但是對中下人來講可以滿足他,對上根人來講,那你害他。

  佛法教學的善巧方便那是無量無邊的,看什麼人用什麼方法教,不是一個方法。《華嚴》裡頭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,有人在這一句裡頭開悟,有人在那一段裡頭明白,這就根性不相同。所以有疑問是好事,不是壞事,不要求答案,你再深入,你多讀經多聽經,不定將來在哪一段、哪一句上豁然大悟,你的問題真的解決。一悟境界就轉了,把你的意欲轉變成般若智慧。在日常應用裡面,就轉變成善巧方便。

  般若的作用就是善巧方便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就是最恰當的方法,「方便」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對人對事,你幫助他,你開導他,你的方法對他來說是最恰當的。何以說最恰當?他聽了你的開示,他真的開悟,他真的能夠明白,把他的毛病習氣改過來,斷惡修善,破迷開悟,這個方法巧妙,這叫方便。方便再加個善巧,巧是巧妙,善是好到極處,這是稱揚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教化眾生善巧方便,是讚歎他們的。凡夫做不到,凡夫能做到方便就不錯了,善巧幾乎是不可能;方便兩個字要能做到,在今天講是好老師,他有真正高明的教學方法,能幫助學者覺悟。

  所以「意欲」怎麼來的我們要曉得,自性裡頭本來沒有!如果我們隨順意欲,你肯定造業。要曉得諺語所謂「欲海難填」,人的欲望沒有止境,胃口是愈來愈大;換句話說,你要是隨順意欲,你造的業就愈來愈多、愈來愈重,將來果報是愈陷愈苦。三途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也不是定法,它從哪裡來的?三途六道十法界,佛跟我們說唯識所變,這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你的欲望愈大,你要滿足你的欲望,必然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。我們在歷史上,往往看到一個帝王他取得政權之後做了皇帝,奪取政權的時候許許多多的人忠心為他賣命,替他打天下。奪到政權坐上皇帝的寶座,然後怎麼樣?把這些功臣想盡方法除掉,殺功臣,他為什麼要殺功臣?他怕他造反,怕他將來作亂奪取他的政權。這些人替他賣命的,現在用不著了,統統收拾掉,要鞏固他自己的政權,這就是損人利己,這個業造的就重,將來的果報有得受。

  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,帝王是世間最大的福報,富有四海,貴為天子。享福的時候念頭錯了、迷了,造這麼大的罪業。這個罪業自自然然就變成三惡道的境界,他死了之後要到那裡去受罪。不要說惡的行為,你逃不了因果;惡的念頭、語言,惡報都現前,何況行為。所以三途地獄從哪裡來的?就是這麼來的。換句話說,各人有各人的三惡道,我的三惡道跟你的三惡道不一樣,我的三惡道是我的不善業變現出來的,你的三惡道是你的不善業變現出來的,我們大家都有不善業,每個人不善業有輕重廣狹不相同,所以每個人他受的也不一樣,業因、業緣不相同,果報怎麼會相同?同樣是變成地獄,你變你的地獄,我變我的地獄,就像作夢一樣。夢裡明明有六趣,我在夢中的生活,跟你在你夢中的生活不相同。我作夢夢到你,你作夢夢到我,夢中有同分境界,可是各人有各人的感受,這個意思很深。

  你總得心地很清淨、很平和,你展開經卷才能體會到如來所說真實義。所以愈清淨你體會得愈深,你體會得愈廣,愈接近如來講的真實義。如來講的真實義,實際上就是事實真相。我們的心念很粗,煩惱習氣很重,你讀經、聽講,你體會的就不深。這也是章嘉大師往年教給我的,他教給我修行一個原則: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又幫助你看破,看破、放下輾轉相輔相成。放下什麼?最重要的意欲,放下意欲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的功夫。我們要把欲望放下,真正做到在這個世間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。

  我們今天有這個色身,這個色身是個負擔,你要生活,我們一般講的你要衣食住行,這是基本的生存條件,也就是說基本的欲望。你只要有貪著,那就是欲望。我們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,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老人家活了八十歲。這個示現就是教導我們,我們是六道凡夫只要保持基本的欲望,不要再發展。我們用現代的話對現代的人說,衣能保暖,食能夠不飢餓,住能有一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足矣,就夠了。決定不能夠把這個生活環境,像世間一般人說,要改善、要提升,你有想改善你的生活環境,想提升你生活品質,你就免不了要造業。

  但是改善生活品質,提升生活品質,這是世間人可以說一致的願求。如果有人講,要把這個生活品質下降,降到最低,沒有一個人願意,那是什麼?那是完全違背了眾生的意欲,他不知道這個意欲是苦果的根源,他不知道,完全迷失。佛菩薩曉得,所以佛菩薩用身教,他自己示現給你看。那要會看才行,不會看的看不出來,會看的,他生活雖然很清苦、很淡泊,但是你仔細觀察他相貌清秀、身體健康,年歲雖然很大,行動飄飄若仙,令人羨慕,這現身說法:我這個才是過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們天天追求物質生活,提升你的生活品質,生活的水平,但是帶給你的是煩惱、是憂慮、是牽掛;沒有得到想盡方法要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丟掉,一天到晚提心吊膽。你過的是什麼生活?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極苦的生活。你過的是三苦、八苦的生活;覺悟的人過的是自在隨緣的生活,快樂無比。你要是真的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、看明白,你是個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你就會選擇,選擇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。

  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說,那個時候我不是跟他學佛,他也不是佛門弟子,他是個哲學家,是個名教授,我跟他學哲學。在哲學裡面,他給我開了一個單元,佛經哲學。當時我非常訝異,這佛經還是哲學?不知道,以前沒有聽說過。「佛經不但是哲學,是哲學裡面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就被他這兩句話打動,這是我學佛的因緣。在這以前,在我心目當中佛教是迷信。所有宗教都是迷信,佛教迷得更深。什麼人來給我傳教,我都不會接受的。方先生說佛教是哲學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使我感到非常驚訝,於是就開始留意佛教的經典,找這些經典來看。那個時候在台灣佛教經典沒有流通的,找不到,只有到大的寺廟,它裡面有藏經,這些藏經那是不能拿出去的,只有在裡面看。所以我們星期假日就到藏經樓去看經、抄經,好的東西我們自己抄,不像現在,現在太方便。這是得力於近代科技發達,印刷術發達,所以價格大幅度的下降,品質又非常之好。台灣這幾十年當中,多次影印《大藏經》,所以我們這個小道場不同版本的《大藏經》就有十種。我們自己印的,過去印的《大正藏》、印的《龍藏》,我們這裡都有好幾套,這都是希有的因緣。

  怎麼樣把意欲轉化成智慧,轉化成善巧方便?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句話,讀經。一定要讀出味道來,要把法味念出來,要把法喜念出來,《論語》頭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,這就是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要深入經藏,佛在經典裡面講的更好,深解義趣,你對於佛經解得愈深,意思愈透徹愈明瞭,愈快樂,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把你的意欲轉變成智慧,把你的意欲轉變成善巧方便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饒益世界第三段,苦滅聖諦,我們把經文先念一遍:

  【諸佛子,所言苦滅聖諦者,彼饒益世界中,或名出獄,或名真實,或名離難,或名覆護,或名離惡,或名隨順,或名根本,或名捨因,或名無為,或名無相續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這些略舉的名稱都是講的出世間的果報。我們通達明瞭之後,就變成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,所以「滅諦」也是無量無邊。我們看第一個名號,『或名出獄』。就像世間觸犯法律被判徒刑,去坐監獄,刑期滿了出獄,恢復自由,恢復公民的權利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六道中的人,六道是個大監牢獄,六道裡頭確實有地獄,地獄是六道裡面最苦的環境,確實只有苦沒有樂。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總不免三大類的苦,所謂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這三大類。欲界,這三種苦統統具足,你都要受,欲界是監牢獄。色界,因為欲,我們前面在集諦裡面念到的意欲,他有定功,他能把意欲伏住,雖有它不起作用。欲伏住,苦苦沒有了,但是他有壞苦、他有行苦,不過他受苦是大幅度的減輕,這是事實。到無色界天,連身體都不要,我們講靈界,他只有阿賴耶識,他沒有色身,因此壞苦沒有了。但是他的境界不能夠永恆保持,換句話說,他有時間限制的,這個時間限制就是他功夫、他的能力,我們一般人講是壽量,他的定功能夠保持八萬大劫,這很了不起,不可思議。八萬大劫,他能把他的煩惱習氣伏住,但是八萬大劫是有時間限制,它總有到的時候,到了他伏不住,煩惱習氣自然又起現行,這一起現行之後,他立刻就墮落,因為他上面沒有了,他就回頭往下墮落。所以叫三界統苦。

  世尊在法華會上把三界六道比喻火宅,比喻的是地獄,超越三界才叫「出獄」。這個說法就是小乘的般涅槃,證得阿羅漢果永遠脫離六道,出離六道的這個監獄。但是這個名詞是在《華嚴經》上出現,《華嚴》屬於大乘圓教,這個出獄的意思就不只是說的六道,比六道範圍更大的是什麼?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在大乘法裡面,法身菩薩境界裡頭還是監牢獄,不過這個地方所受的苦,比六道那是輕了很多,為什麼?就佛法總綱領上來說,出離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的苦斷掉,可是他還有塵沙煩惱、還有無明煩惱沒斷,那個塵沙煩惱也像監牢獄一樣。所以在四聖法界裡修什麼?沒有別的,破塵沙煩惱而已。見思是煩惱障,所以二乘煩惱障破了,塵沙是所知障,所知障沒有破;由此可知,四聖法界他們是破所知障。十法界裡頭,先在六道,六道破煩惱障,先破煩惱障,再破所知障。

  儒家教學亦復如是,儒家教學先格物,格物就是破煩惱障,物是物欲,先要離開這個物欲,對於一切物的欲望,先要把這個東西捨離、看破、放下。再進一步,致知,致知就是破所知障,二障破了,就明心見性。所以格物而後致知,致知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。意誠心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菩提心,就是真心,真心才現前;跟佛講的沒有兩樣,完全一樣。誠意正心現前了,這個人脫離十法界,法身菩薩。所以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儒家教導的總的修學綱領原理原則,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同,不過大乘佛法比儒家講得詳細。所以煩惱斷了,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,塵沙煩惱斷了超越十法界,這到一真法界。二障斷了,煩惱障跟所知障斷了,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,什麼境界現前?一真法界現前。菩薩這時候叫法身大士,菩薩在一真法界裡幹什麼?破最後的無明煩惱。無明,大乘經上佛把它說做四十一品,破一品,菩薩的地位升一級,我們講圓教,《華嚴》是圓教,破一品無明,這是初住菩薩的位子,初住叫發心住,為什麼叫發心住?菩提心現前,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,誠意正心現前。

  由此可知,有煩惱,你的心不誠;有分別,你的心不誠。什麼時候你的真心流露?真心裡面,記住,決定沒有執著,決定沒有分別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執著沒有了,真心現前。你還有分別執著,你是妄心,你不是真心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你要真搞明白有大受用,這個大受用是什麼?不造業。不造什麼業?三途六道的業不造,不但三途六道的業不造,十法界的業也不造。你要曉得十法界的業不造,就是十法界的緣斷掉,雖有十法界的因,沒有關係,它絕對不會現十法界的相,你就超越十法界;超越十法界,一真法界就現前,你就是法身菩薩,這叫證果,轉凡成聖。六道,佛家講的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,內外是以六道做界限。超越十法界,這不是凡人,才真正叫聖人,法身菩薩是聖人,超凡入聖,這是大事因緣,這真正出獄了,出了十法界。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超越?法門無量無邊,哪個法門都行,只要功夫用的得力,用的恰當。你要問我用什麼方法?我用的是經教,我用這個方法,天天讀經,天天念佛。讀經明白了就是看破了,幫助看破,念佛幫助放下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放下。天天幹,這個念佛放下的功夫,幫助你更深一層看出這個經典裡面的意思。

  我們不說別的,單單講這一次講《華嚴經》開始,這幾年來我們已經講了兩千多個小時,諸位同學要是連貫的來聽講,我們一起來學習,我相信你會發現,發現什麼?發現我的境界年年不相同,月月不相同,你會發現。為什麼不相同?這個境界不斷在提升,我不敢講每個星期都不一樣,這個話我不敢講,但是每個月不一樣,這個話我敢講,月月不一樣,所以有法喜,這就是進步。勇猛精進,那勇猛兩個字我不敢講,精進有。一年跟一年比,這是很容易看得出來,非常明顯;一月一月不一樣,那你要細心觀察,你粗心大意,你沒有辦法體會到;你要是很細心,你會覺察到月月不一樣。

  我用的是這個方法,要用現代人講的,就是研經念佛,研究經教念佛,我用這個方法。時間差不多是相等,一半的時間念佛,一半的時間研究經教。我常常,你看到我沒有事的時候,我在散步,我散步不是念佛就是思惟經教裡面的教誨,大勢至菩薩講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常常想經典裡面的道理,想經典裡面的教誨,這叫憶佛。時間久了,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入境界。你要想入境界,入不了,為什麼?想是妄想,妄想跟真性不相應。妄想沒有了,所以古人這個比喻說得好,只問耕耘,莫問收穫。只要我方向目標正確,不問收穫,水到渠成,它自自然然契入。想契入,那是障礙契入,連契入的念頭都沒有,自然。

  所以我跟大家在一起學《華嚴》,每一堂課,這一個小時都是圓滿的華嚴經教,堂堂都圓滿。連結起來也是圓滿,分開來每一堂課都是圓滿,你們有沒有體會到這個意境?你要是入這個意境,快樂無比,這一天沒有空過,這一天我們的身心安住在佛境界裡面,佛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。但是我們的安住,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,是相似的一真法界,為什麼?沒契入,契入那就是真實的一真法界。雖然不是真實,是相似的,已經得法喜充滿,那真實之樂可想而知。可想而知是我們的話,實際上可想也不知道,不思議的境界。

  所以這個獄的意思範圍非常廣大。再往深一層觀察,獄從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。什麼心想?妄想分別執著,從這裡生的。於是出獄,你就能抓到這個出獄學習的方向、綱領。不能從外頭境界上求,從境界上求達不到目標,要從哪裡求?從心地上求。離一切執著,就是離見思煩惱,出六道輪迴。再說淺一點,離貪瞋痴,你就不墮三惡道;貪心是餓鬼,愚痴是畜生,瞋恚是地獄。我在現前日常生活當中,對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起貪念,餓鬼道沒有了;不起瞋恚,地獄道沒有;不生愚痴,畜生道沒有了。你要斷三惡道,是從心地裡面斷,不是從外境上斷,外境那個相是夢幻泡影,那個相是了不可得,你對它沒有法子,它的生滅是你的念頭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句是天經地義的真理,萬萬不能疏忽。

  要知道會修行的人,我們常講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實在講他就是抓住了這一句,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,於是他處理的方法就是從心想上下手。斷貪、斷瞋、斷愚痴,三惡道沒有了。然後再斷八十八品見惑、八十一品思惑,六道輪迴沒有了。在修的過程當中,同時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,勤修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累積功德。古時候這些善知識、祖師大德常常講的,積功累德,為一切眾生修功德。這個修功德是怎麼修?就是為人演說。我要把我的修行成果,成果在哪裡?成果在身上,在面孔上,在身體上,在一舉一動,在起心動念,在待人接物,你在這一生當中就看到圓圓滿滿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》就是圓滿的大乘法,在臉上,在身上,在我工作當中,在我生活環境裡面。《大方廣佛華嚴》在哪裡?你要知道,就在現前。這裡面會看的人看出來,大自在、大圓滿。

  監牢獄裡頭不自在、不圓滿。監牢獄裡頭有苦有樂,什麼叫有樂?受刑的時候苦,沒有受刑的時候,刑罰稍稍停止他就有樂受,他苦樂是相對的。但是在大方廣佛華嚴裡面,只有樂沒有苦;那個樂是絕對的,不是相對的。苦樂兩邊都沒有了,才叫真樂,所以相對的樂不是真樂,相對的樂是六道裡面,苦樂相對。六道裡面的眾生,科學家講的相對論,他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,真的沒錯,愛因斯坦說得很好,六道眾生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。佛菩薩離開相對,沒有相對,整個宇宙是圓融的、是一體的,一裡頭沒有相對,二就有相對。所以宗門說得好,「識得一,大事畢」。這個畢就是完畢,念書的人畢業了,大事是什麼?生死大事。你真正對一認知,大事就沒有了,宇宙是一,虛空法界是一,剎土眾生是一,入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法身菩薩,所以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簡單的講,識得一!

  我們淨土宗,實在講就是用這個原理原則,做為我們修學的中心理念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求什麼?一心不亂。這不就是一嗎?所以我常講,一心是能證,一真法界是所證,你要不得一心,你見不到一真法界;你得一心,一真法界就現前。能證所證是一,它不是二。所以佛法不是哲學,為什麼不是哲學?哲學裡頭有能、有所,能所對立。佛法裡頭也有能所,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不是哲學,比哲學高明。方東美先生那個時候介紹我,佛法是全世界哲學裡頭最高的,像山峰一樣,這是最高的一個峰頭。它的能所是同一,說能說所,能所不二。說能說所是哲學,能所不二,那是佛法。

  所以整個宇宙是和諧的,和是性德。我曾經說過,古時候聖君明王,從前我們稱皇帝稱聖天子,稱皇帝稱聖人,聖是什麼意思?明白人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通達明瞭。他的心行跟大宇宙相應,真有這種人。但是糊塗皇帝也有,糊塗皇帝是什麼?末代的皇帝,他要不糊塗,他不會亡國,他不會把政權失掉。你看看北京故宮那三個建築,三個大殿就是表法,就表《華嚴經》的體相用,大方廣。太和殿,太和,太和是什麼?太和是真如本性,大乘經上講的法性,法性是太和。太和後面那個殿叫中和,中和是什麼?中和是現相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唯心所現」,唯心,心就是本性、法性,心是太和,心所現的相是中和,這就是說這個相跟性是一不是二,體性是太和,現相哪有不和之理!所以蕅益大師才講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緣是中和,它怎麼會有好醜?這個好醜我們用差別兩個字來說,它怎麼會有差別?沒有差別。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這才是諸法實相。我們學習學什麼?保和,第三個大殿是保和,我們在一生當中,如何能保持太和,保持中和,你就成聖人,就轉凡成聖。

  你看看三個大殿三塊匾額教你什麼?成佛之道。以和治天下,以和教天下,以和統天下,和為貴。這出獄了,不但三界獄出了,十法界都超出。你說這個境界多高、這個境界多深!只有儒、佛裡頭有。這三個名詞出自於《易經》,太和、中和、保和出自於《易經》,我這個解釋跟「大方廣」三個字完全相應,大方廣就是自性的體相用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能夠與這個相應,圓圓滿滿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你統統得到。

  所以我常常勸導大家,我們真正想學佛,要希望自己入佛境界,從哪裡做起?把內心裡頭對立消除。我喜歡這個人,我討厭那個人,不行!你這個念頭是迷、是惑、是在造業,你破壞了太和,破壞了中和,破壞了保和。和是你的性德,和是你的法性,和是你的佛性,你違背了自己的心性,你怎麼會有成就?違背了性德,你造成的後果就是三途六道。三途六道是你自己造的,不是別人造來給你受的,真叫自作自受。自作自受,你並不曉得事實真相,你還怨天尤人,錯了,錯得太離譜了。所以你愈陷愈深,愈迷愈重,你的果報是愈來愈苦,你怎麼能出離?

  所以消除自己內心的對立,是大乘菩薩修學的起點。消除內心的矛盾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決定不對立,不對立,自自然然就和,就合了,和合,水乳交融成一片,這是佛的境界,這是性德法爾如是的境界。我也常常藉方東美先生一句話來形容,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境界,至高無上的享受。孔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那個「不亦悅乎」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只有契入的人他得到,這個契入的人,就是把自己內心裡頭的對立放下,內心裡面的矛盾化解。我們今天道理懂得,方法也懂得,但是事實上呢?事實上放不下。我看到你歡喜,看到他生氣,還是這樣子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阿賴耶識裡頭過去今生煩惱習氣它在作祟。你自己戒定慧功夫很淺薄,你伏不了煩惱習氣,所以這個現象就現前。那你要問我,我們怎麼辦?沒有別的,加強戒定慧的薰習,到戒定慧有力量了自然就伏住,你才能入境界。

  入境界,這個話很抽象,現在人講很抽象,古人講很玄,你得不到受用。到你戒定慧功夫深了,也就是說你真的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工作、在待人接物這裡頭去鍛鍊,鍊什麼?把你那個分別執著放下。所以日常生活,工作是修行,有些人講:我工作太多耽誤修行。錯了,你根本不懂得什麼叫修行。工作裡頭就是修行,歷事鍊心。無論做哪個工作,廚房裡面燒飯,餐廳裡面擦桌子、掃地,菜園裡頭種菜,都是修行,都是功夫。在工作裡面修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就是說把分別執著在工作裡頭、在生活裡頭放下。你的工作做得更圓滿,那工作就是功德,比福德高。如果裡頭還夾雜著妄想執著,那是福德不是功德,你所得的果報是三界有漏福報,不能了生死,不能斷煩惱,不能開智慧。一定要斷煩惱、開智慧,才能解決問題。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很好,此事,此事就是「了生死,脫輪迴,成佛道」,這一樁事情福不能救。三界的福報跟這個不相干,福報再大,也不能夠斷煩惱,也不能開智慧,也不能了生死成佛道,這個東西要戒定慧三學。所以我們為什麼這樣重視戒律,道理在此地。

  學院開幕之後,我交代同學們,你們要很認真好好的在一起制定一套教學的計劃,拿來給我看。等到你們拿到澳洲永久居留的身分,我這個學院要移交給你們,我這麼大年歲不再管事了,名義也不管,我也不要。但是我在這個地方,每天我給你們上這一堂課,這一堂課是《華嚴經》四個小時,這個課程我給你們上,其他課程你們自己要學,參考的資料,這麼多年留了很多的錄相帶、錄音帶,資料很豐富,你們學習要能契入。你真的修成,你學的會講會說,你自己不能契入,換句話說,日常生活當中還有貪瞋痴慢,還有偏愛,還有嫉妒,還有瞋恚,你是凡夫,你沒有學到,你不能做人師。換句話說,你的前途還是搞三途六道,你念佛不能往生。

  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,成就就是往生,決定往生,往生你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那我自己要不是上善,怎麼能跟上善人在一起?上善人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也就是說他沒有見思煩惱,沒有塵沙煩惱,無明煩惱至少也要斷個一、二品,我們要不真幹怎麼能成就?要不真幹,果報可畏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你今天在這裡享受的,你能消得了嗎?將來要還債!所以一定要真幹。我們的緣非常殊勝,只要你真正用心,真正肯幹,我相信都有成就,確確實實我們能離開三途六道十法界,真的出獄了,這是如來大涅槃的境界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