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三二卷)  2006/9/1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3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第三大段第二個小段,「三十九頌,明所具諸位」。我們看第一個小段,「初三頌,明十住位」,我們將經文念幾句,對對地方。

  【若為諸佛所護念。則能發起菩提心。若得發起菩提心。則能勤修佛功德。】

  這個地方有『勤修』,有『佛功德』,意思裡面就含著有治地住跟修行住。我們還是先把十住菩薩做個簡單的介紹,然後我們來看偈頌。前面我們講到三住「修行住」,第四個位次叫「生貴住,與佛同受佛之氣分,彼此冥通,入於如來種也」。生貴,我們從名稱上能夠體會到,顧名思義,貴就好比世間的貴族。世間第一等的貴族是皇族,皇上的子孫,尊貴到極處。這個地方把它比喻作佛,如果我們能夠得到佛的氣分,受到佛的氣分。中國人講氣分,外國人講磁場,能夠接近佛的磁場,當然就不一樣了。而實在說,前面經文講得很清楚,本來是佛,怎麼會沒有佛的氣分?佛的氣分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,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絲毫差別。現在我們佛的氣分沒有了,不是沒有,而是有了障礙,這種障礙把本來佛的氣分確實是扭曲了,變成很不好的氣分。

  我們今天住在這個環境裡面,實在講地球上,釋迦牟尼佛或者是聖賢出世的時候,我們相信那個社會都有佛菩薩的氣分。從哪裡知道?從佛菩薩、聖賢教化影響所及,我們能體會到。現在雖然是亂世,社會上普遍的氣分不好,可是真正學佛的人,依教奉行的人,只要你能夠放下見思煩惱,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你就能感受到佛的氣分。你能感受到,跟你在一起的人他們感受不到。從這個事實你就能體會到,佛在經上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從誰的心想生?從自己的心想生,一點都不錯!這是真理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,古德常講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」。

  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,不但是我們現前的社會,佛告訴我們,畜生道裡面、餓鬼道裡頭、地獄道裡面,都能修行證果!不過我們能體會得到,環境愈不好,修行愈困難,這是事實。到什麼時候才能不受環境影響?佛在經上不是沒有說,說得不明顯;雖然不明顯,中上根性的人不難體會到!真正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,小乘須陀洹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,他就做到了。為什麼他做到?他將我、我所放下了,就是經上常說的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。我們就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,放下了執著,還不是完全放下,放下一半;思惑是一半,見惑是一半,你只放下這一半。不再計較是非人我,不再執著這個身相,你看身都不執著,身外之物當然更容易放下,它怎麼能夠影響你!

  小乘須陀洹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就受佛的氣分,這是十信位裡頭。位次要往上升,二信、三信、四信、五信,愈是往上升接受佛的氣分就愈濃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在我們來說,我們連初信位都沒有證得,這個自己要清楚。初信位為什麼沒證得?我依然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就沒證得,這個要知道!證得初信位的人,他自己曉不曉得?他自己曉得。明顯的現象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不但如此,六通裡面有兩樁他恢復了,雖然恢復得不很大,他有了,哪兩種?天眼通、天耳通。

  天眼是能透視,現在中國人所講的特異功能,能透視。隔著牆,那邊房間裡面有人,他能看得很清楚。天耳通,那邊人在講話,我這兒聽得清楚,這兩種能力恢復了。如果這兩種能力沒有現前,你自己要知道,我不是初信位的菩薩;不是初信位的菩薩,就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六道凡夫能不能有點佛的氣分?也能得一點,小小得一點。要怎樣才能修到?要決定依教修行。依教裡面頭一樁,我們淨土宗的修學,我們說感應的事情很多。真正如理如法的老實念佛,一般講三年,你就有這個感應,你自己會覺察到有佛的氣分。對於世緣能放得下,沒有貪戀,十善、三皈、五戒不會犯了,也就是說做到了,那就有佛的氣分。氣分雖然不強,非常可貴。

  過去從來不知道有佛,沒有親近過佛陀的教誨,不知道有佛性,不知道本性本善,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,不知道!接受佛陀教誨之後明白了,明白就是覺悟,這小悟。慚愧心生起來,要認真努力學習,不能把時光空過。只要認真持戒念佛,確實跟阿彌陀佛、跟極樂世界彼此冥通,就通氣了。我們一般說感應,這樣子漸漸你就契入如來種。如來種大家都有,如來種有點動了,有點鬆動。凡夫因為煩惱習氣太重,把你的如來種全部蓋覆住,不起作用,雖有若無,非常可惜。這是四住菩薩,生貴住。

  五住菩薩,「方便具足住」。前面四住全都是自利,為什麼?自己修行沒功夫,沒有得真實利益,不能幫助別人;自己功夫得力了,一定要幫助別人,所以方便具足。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換句話說,最恰當的方法,最好的方法,最殊勝的方法,自利利他。這裡舉個例子,「方便具足,相貌無所缺也」。我們一般常講相隨心轉,相貌是真的轉了,沒有修行的人,相貌是隨著業力轉;真正修行的人,相貌是隨你的功夫轉。功夫,尤其是念頭,世法裡頭常講,連算命看相的都常說相隨心轉。你的心善,相貌善;心清淨,相貌清秀;有智慧,一看你是聰明智慧相;有福德,一看福相。

  我們要轉一切惡為一切善,這個功夫怎麼做?惡的念頭要斷,惡的想法要斷。善惡的標準,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業,諸位一定要曉得,十善是綱領。你要不知道怎樣去修,最便利的方法你可以參考《感應篇》,可以參考《弟子規》,這是最方便的。或者你去學習《沙彌律儀》,《沙彌律儀》裡面有十條戒、有二十四門威儀。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日常生活必須要遵守的,那是性德,是佛菩薩的威儀。如果我們覺悟了,我們真的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這就是。放下之後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、舉止是自然就是這樣的,哪裡要學?諸位要曉得,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

  現在我們的思想、言行、舉止,拿這個來對一對,幾乎都違反了,這是什麼原因?你要覺悟,這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本善。這些戒律都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善法,迷失了自性,把這些善法扭曲了,變成惡法。自性裡面決定沒有殺害眾生的,現在看到小動物沒有惻隱之心,任意的殺害。自性裡頭沒有偷盜的,現在往往看到有些東西,自己需要的就順手牽羊,有意無意就想佔別人便宜。這個自性裡頭沒有,自性裡頭本善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所以,迷失了自性,我們依照聖賢的行誼來學習,學習幫助我們恢復自性,恢復性德,這才是主要的目標。世出世間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,他們的思惟,他們的言論、行誼,是自性流露的,記錄下來就是這些戒律,這些規矩。我們依照這個來學習,幫助我們斷煩惱,幫助我們證菩提,幫助我們恢復自性。

  方便具足,一開頭舉例子,從相貌上講。我們在講席當中說過很多次,你修行有沒有功夫?看到你的相貌、看到你的談吐、看到你的動作,就知道了,決定瞞不過人,無法掩飾。掩飾,做個假象,可以欺騙一些中下根人,上根利智瞞不過!真正有道德、有德行的人一眼就看穿了,你怎麼能瞞過他?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所以自利利他要常常想著,怎麼個想法?常常想利益別人,就是真正利益自己。佛家說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西方宗教說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」,中國五千年前老祖宗教人「父子有親」,親愛!你就曉得慈悲、愛是性德。我們今天迷失自性,愛沒有了,心裡面都是怨恨,這個念頭愈迷愈深。怎樣破迷開悟?把怨恨消除,把本性裡面的性德、愛心找回來。

  愛心找回來,你先學著愛人,然後回過頭來就是自愛,愛人跟自愛是一不是二,不自愛是決定不能愛人。可是學習,是先從愛人,然後自己真正知道自愛。這是性德的原點,我們失掉了,現在要把它找回來。找回來的最初方便就是學著關懷別人,照顧別人,幫助別人,捨己為人,你就很容易,真的不難把它找回來。常常想著,起心動念都想著利益眾生,把自己的性德逐漸的恢復;自己性德恢復了,自然就能夠影響別人,中國古人所講的感化別人。不但能感化人,能感化眾生,動物給你感化了,也能感化植物。能感化植物,你想想能不能感化天地鬼神?能!天地鬼神跟你彼此冥通。冥通是感應,不知不覺就有感應,這叫冥通。

  第六位「正心住」。前面是講的外面,正心是講裡面,裡外是相關的。為什麼不把正心放在第五,把方便具足放在第六?我們能不能體會到這個道理?實在講不難。第五住是在學習,從事上認真努力在學習;到第六住,得清淨心。得清淨心,你的形相當然轉過來了,「非僅貌相,心相亦同佛也」。在你修學過程當中,肯定先是相貌,然後從內心裡頭真正轉過來。心同佛心,願同佛願,行同佛行,心一同全都同了。我們自己在這麼多年修行過程當中,這個事實真相體會到了。雖然我們沒有,不要說十住,十信位我們都沒有得到,但是理是相同的。真正改過,真正斷惡修善,確實相貌改變,命運也改變了。

  了凡先生接受雲谷大師的教誨,用功過格每天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有過就改,天天學改過,天天學自新。你說他的相貌有沒有改?相貌改不難,非常容易。就跟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一樣。起個念頭,相貌馬上就改變了,一念善,你的相貌確實善的氣分出現;一念惡,惡的氣分出現了。陳希夷有《心相篇》,所謂是「心者貌之根」,心是我們相貌的根源。你要是佛心,那當然就是佛相;菩薩心,就是菩薩相;羅漢心,就是羅漢相。反過來,你要是畜生心,就是畜生相,畜生愚痴;餓鬼心就是餓鬼相,鬼是貪婪;地獄心就現地獄相,瞋恚、憤怒,相隨心轉。

  佛是什麼心?佛是平等心、慈悲心,平等慈悲,慈悲裡頭沒有高下,平等的,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個愛心沒有條件。知道什麼?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自性,同體!現在人所說的一個生命共同體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講席對這樁事情講得很多,常常講是不是很繁瑣?一點都不繁瑣。為什麼?沒做到。前幾天有個同修跟我說,學佛學了十幾二十年,他說最近幾個月他才覺悟,過去都認為自己學得很不錯;現在一覺悟,真不行,佛的教誨不但是沒做到,真的不懂。他來告訴我,現在漸漸懂得了,也認真努力去做,很歡喜。這個例子很平常,不希奇,許多修行人都是從這裡過來的,只是時間長短各人不同。你看有人二、三十年才回頭,才真正覺悟;過去功夫不得力,沒懂。不是沒聽經,至少聽我講經也聽了十來年,有沒有聽懂?沒有聽懂,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我們也明瞭,學佛是知難行易;換句話說,你真正懂得難,要做太容易了!千經萬論,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說什麼?無非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。事實真相是什麼?法性常存,是真的,就是自己的本性,禪宗裡面講見性成佛。你哪天把法性明白了,你就是佛,本來是佛!在法相,法相是從法性變的,影像,《楞嚴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是從法性裡面生起的,它跟法性有沒有障礙?沒有。古人的比喻比得好,佛經上的比喻,法性就像一面鏡子一樣。我們現在面對著電視機前面的螢光幕,螢光幕就是法性,螢光幕裡現的這些現相就是法相,你說法相跟法性有沒有障礙?沒障礙。為什麼?這個相對螢幕絲毫染著都沒有,沒有妨礙它,也沒有染污它。

  佛教給我們,哪天我們要懂得用心如鏡,你就知道你自己本來是佛。我們現在麻煩在哪裡?麻煩在法相裡面迷了法性,以為法相是真的。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」,迷了法相,把法相當真,就起分別、就起執著,麻煩就出來了。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,不是真的,好像是扭曲了法相,實際並沒有扭曲。如果它真的是扭曲,那就不叫虛妄了!這個道理很深。這一關突破了,菩提道上就有很大的進展。知道什麼?妄就是妄,妄本來空。所以虛妄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虛妄,你要懂得那個妄字,你就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佛經裡面,《般若經》上常常講妙有,妙有非有,你不能說它有,你不能說它沒有。現相是有,它無自性,無自性就是它沒有自性,有自性是真的,沒有自性是假的。法相有自性,所以佛叫它做實相,諸法實相;從八識變現出來的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就是虛妄的。虛妄的,你誤會了,以為它是真的,虧就吃大了,你在裡面生起分別執著,虧吃大了。你迷在裡面,迷而不覺,起了錯誤的念頭,錯誤的看法,錯誤的想法,邪知邪見。嚴重的邪知邪見染污了身心,這個染污還是假的,不是真的染污,就好像作夢中的事一樣,你說冤不冤枉?這樁事情,大乘經教裡面,佛常常講、時時講、處處講,那個聽個幾次的人就覺悟了,上根。這從前李老師跟我講,絕對不是聽一遍就開悟,所以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個話就有道理。你總得千遍,一千遍不能開悟,再一千遍,你把悟門找到,訣竅找到了。那就恭喜你,鍥而不捨,你就會明白了,恍然大悟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七住,「不退住,身心合成,日日增長」。身是講方便具足,心是講第六正心住,身心都與法性相應。日日增長,天天向上提升,這就不退了。由此我們就明白了,為什麼修行人在菩提道上進步的少,退步的多,退的太多了。一個班上的學生,真正不退轉而成就的,或者有一個、二個,或者是一個都沒有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我們從上面六住一直看下來就不難明瞭。第一個真正的原因,他沒有真正發菩提心,所謂是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發的心不真,也就是說他沒有真誠心,沒有清淨心,他的心念念還有自私自利,念念還有名聞利養,念念還有五欲六塵,還有貪瞋痴慢。怎麼能不退?遇到殊勝的佛緣,他真的是很有善根,緣具足的時候很像個樣子;這個緣一旦沒有,外面境界惡緣現前,馬上就隨著外緣走了,就退了。決定不止古人所講的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不止!一日暴之,百日寒之。那有什麼辦法?

  能叫我們念念增長而不退轉,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,佛就有一段非常精采的開示。「佛告龍王,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世間苦」,這一句了不起,我初學佛看到這一句,就寒毛直豎,無比的歡喜,這一法太重要了。這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,這太希有了,一切世間不只三惡道,不只三善道,還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道,九法界眾生都有苦處。什麼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?我們讀到經文,「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」。常念,心善;思惟,思想善;觀察,行為善,又還要求著務必要念這三個善,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念念增長。增長的祕訣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那是真的增長!

  末後給我們講,這一法就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是人天的根本,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、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它為根本。這段開示太重要了!你要是真正體會到,我相信你決定全心全力修學。為什麼?一切世間真的太苦了,離苦得樂莫過於此,怎麼能不認真幹!十善業道為什麼你做不到?這段開示你沒聽懂,知難行易。怎麼沒聽懂?沒聽懂再聽。如果聽上一千遍,古人講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用上個三年到五年的時間,每天專聽《十善業道經》。到哪天真的豁然大悟,你完全落實了,那就恭喜你,無上菩提你把基礎做好了。無上菩提,菩薩五十二層階級,就好像五十二層大樓,你地基做好了。

  沒有十善業你沒有地基,沒有基礎,沒基礎是你人天基礎都沒有。人命苦短!不要以為一百年很長,你問問一百歲的老人,他告訴你一彈指耳。中年以上的人,逐漸對於人生苦短有了體會,年輕的人不懂,五十以上的人懂得了。回頭想想童年的時候就像昨天一樣,再過五十年也像這樣一樣快!我們這樣寶貴的時間,這樣浪費掉你說多可惜。光陰、身命應該用它來提升自己,這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,最聰明的人,沒有糟蹋,沒有浪費;用在其他方面全都落空,你不能不知道。日日增長沒有別的,不能有不善夾雜,你就要遠離一切不善,你的善法才能增長。什麼是不善?自私自利是不善,名聞利養是不善,五欲六塵是不善,貪瞋痴慢是不善。你能不能遠離?

  自己有福報,這福報是過去、今生修得的,修得的福報給別人享,你就對了;自己要享福,肯定墮落在我剛才說的十六個字裡,不能享福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就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。他真有福報,為什麼要三衣一缽,樹下一宿?做出形象給我們看,福不能享。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,物質生活上缺乏一點,有些不足,也就是我們勉強能吃得飽、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了。這樣是什麼?這樣你有出離心,你知道苦。物質生活一富裕,把苦忘掉了,也就是警覺心沒有了。所以人生苦短,必須要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心,要脫離六道,要脫離十法界。

  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要修十信!十信心滿,到賢首菩薩這裡,再斷一品無明,他就超越十法界了。我們經讀到此地,知道是真難,真不容易,我們這一生行嗎?可以說自己毫無把握。那我們就另找第二條路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行!沒有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也能往生。你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薩在斷煩惱等於小乘初果,小乘初果前面還有個位次,叫初果向。方向、目標是初果,他還沒有達到初果,這是什麼位次?我們現在的位次。我們現在沒有證得初信位,但是我們把方向目標定在初信位菩薩,那就相當於初果向,這個位次就能帶業往生。如果你的方向不是這個方向,不是這個目標,往生就難了,就不容易,這一定要懂得。

  初果向修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十善業道!十善業道我們現在搞不透徹,太簡單了,它只是十條。有沒有具體的,像條文,具體的這些條文讓我們來學習?有,具體的就是《弟子規》,就是《感應篇》。諸位想想對不對?中國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樣,中國人的心量大!自古以來,你看古書裡面很少講國家,開口都是什麼?天下,講天下,突破國家的概念。中國在古書上很少講愛國家,它講什麼?愛眾生,《弟子規》裡面講「汎愛眾」,眾是眾生。汎愛眾可見得,眾是眾人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那個「人」沒有說是我們本國本族的人,沒有!超越種族,超越國家界限。凡是人皆須愛,你看這個心量多大,比小乘心量大;小乘雖然把見思煩惱斷了,心量沒有拓開。

  所以中國佛教,唐朝中葉以後,都是用儒、道來做基礎,無論是在家出家那些修行人,哪個沒有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?家庭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,也就是儒家教育的根本。很少人沒有學過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的,因果教育,都知道善惡果報。中國人的思惟,雖然講到天地鬼神,但是到最後無不是歸結到人本,一切都是為現在活在世界上的人來著想!中國學術可以說是人本的哲學。

  現在人講人權,未必真的懂得人權;中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所說的,真正是人權。利人利己,利國利家,把大的放在前面,個人放在後面,所以他的智慧天天增長,有進無退。不像西方,西方是個人主義,以自己為本位,人人都是以自我為本位,怎麼會不侵犯別人?於是利害就有衝突,天天起心動念已經是衝突,衝突怎麼能化解?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,如何保持我的利益,決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。中國人的思惟,起心動念是眾生的利益,不一樣,所以他才能不退!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我們希望自己學業、道業都能夠精進不退,你要懂得不退的道理,你能夠掌握住,才真正做到不退。做到不退,心量一定要大,念念利益別人;沒有利他的心,沒有汎愛眾的心,你要說不退,那不可能。

  下面第八,「童真住,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」。你看前面講的相同佛,第五方便具足,相同佛;第六心同佛;第七不退,日日增長,於是佛的十身靈相一時具足。前面講氣分,這個地方就是很明顯了。《華嚴》講十身,一般大乘,佛都講三身,三身跟十身意思完全相同。三身是十身的略說,歸納;十身是三身的廣說,細說。通常講三身是法身、報身、應身;十身裡面講,有智身、有化身。我們現在講,我們現在的身是業報身;菩薩的報身是智慧身。這是十信位的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也是;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在這個地位上,佛的十身靈相他也有了。雖然有,當然沒有如來那樣的明顯,為什麼?煩惱習氣沒斷盡!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習氣還有;分別沒有了,分別習氣還沒斷乾淨。所以他確實是有明顯的這氣分,自行化他起很大的作用。

  下面第九位,「法王子住」。九這個地位,十住是第九住,往上去十行是第九行,十迴向是第九迴向,十地是第九地,遇到九都講法師位,都稱之為大法師。法王子是菩薩,菩薩要教化眾生,要教學。下面有個解釋,比喻「由初發心到生貴,皆名入聖胎」,前面講的全都是自利,好像入聖胎還沒有出世。到「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」,到第九法王子這出胎了。由此可知,當中方便具足相同佛,心同佛,不退,到童真雖然有自利利他,利他是真正自利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如何自利?利他才是真正自利,以利他為手段,得到自利是目標。你不能利他,你就沒有法子自利。

  譬如,這個經典裡面講得很多,而且我們自己在這麼多年來也把它證明。我用財物利他,財布施、財供養,得財富,財施、財供養是因,得財富是果報,愈施愈多;法供養、法布施是因,長聰明、長智慧是果報;無畏施、無畏供養是因,健康長壽是果報。世間人有活到一百歲的、一百二十歲的、一百四十歲的、一百六十歲的,有!健康長壽。你從這果報上就能看出他在修因,三種布施都做,認真的學,沒有疑惑、沒有顧慮,三種果報都得到。現在你為什麼不修?你沒有懂,你的煩惱習氣非常嚴重。嚴重在哪裡?現在既然有這麼一點點,捨不得,你就被卡在這個地方,障礙住了,非常可惜;什麼時候搞明白了,你就會真幹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善知識太重要了,五十三參裡面講的善友,就是我們一般人講老師,太重要了。你跟一個老師學,你對這個老師有沒有信心?有沒有尊重的心?中國古人講的尊師重道!表面上恭敬沒用處。什麼是真恭敬?依教奉行者真恭敬,那老師真教你。教導你的,你能聽得懂,你能理解,你能落實,你能夠做得到,這樣子師資道合!老師教給你,我就幹,幹了當中再證明,證明老師講的對不對。佛教人,高明在此地,佛所教的,都叫你去證實。譬如教你修三種因得三種果報,你相信、你理解了,你去做,後頭一定證得,我們講證明。你說這是不是科學?科學是講實證的,沒有證據你也不相信,真有證明。

  我學佛五十五年,這個教訓是五十五年前,這第一年,章嘉大師教我的,我能夠依教奉行,所獲得的成果,你們大家都看到了。為什麼年年還有進步?這些年來我常常跟諸位說,不是年年進步,是月月有進步。這是什麼原因?念念為別人著想,沒有一念為自己著想,進步快,障緣少了;為自己著想,常常有障緣,為眾生著想,障緣愈來愈少。身體在世間是為眾生做事的,用一般人的說法,是為眾生服務的,不是為自己,助緣愈來愈多,感應不可思議。我要沒有通過這麼多年的實驗,誰能相信?能相信的人有福!為什麼?能相信人的有智慧,他看破了,他明白了。還不相信,還半信半疑,那是業障很重,慢慢看,再看幾年,看你能不能體會到?為什麼?真體會到了,你會真幹;你不肯真幹,你沒有聽懂,你沒有開悟。

  到法王子,這是法師地位,前面是利他還是自利,這個地方真正是利他,可以換過來講自利利他;前面是利他自利,以利他為手段,以自利為目的。到法王子位,法師位,自利是手段,利他是目的。自利是什麼?要不斷向上提升,精進不懈。那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永遠沒有止境。為什麼?你上面還有十行,還有十迴向,還有十地,還有等覺,還有妙覺,我要不斷向上提升。為什麼?我提升的時候,我幫助眾生的智慧、幫助眾生的能力、幫助眾生的福報愈來愈大,豈不是自利是手段,利他是目的?不一樣。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。前面八個位次,入胎、坐胎,沒有出胎,到法王子位,形相具足出胎了,這比喻很好。

  第十「灌頂住」。你們想想灌頂,這是比喻,古印度王子登基,就是他要做國王了,行灌頂的禮,太子行灌頂禮接受王位。「佛子堪行佛事,則佛以智水灌頂,印俗」,印度的風俗習慣,「王受位也」,這叫灌頂。灌頂的意思很多,我們普通一般學密的,上師給你灌頂,那不是受王位,那叫授記,你將來一定作佛,你相不相信?我相信。為什麼?本來是佛!這個要懂得。但是灌頂,你不能不知道,在你頭上灑點水,那是象徵,表法!你要懂得實質的意思。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阿闍梨,我們一般講金剛上師,在密宗,他是金剛上師的地位。他在《大乘無量壽經註解》裡面,把灌頂這個名詞說得很清楚,諸位看註解的時候不能夠疏忽。他說灌是什麼意思?灌是傳授的意思,傳法傳給你;頂是什麼意思?頂是最殊勝的法門,把這個法門傳給你,叫做灌頂。這是從實質上講,不是從形式上講,我們要懂得。

  大乘教裡面至高無上的法是什麼?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。我們讀梅光羲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的序文,那個序文很長,一定要看,你才會明瞭《無量壽經》在佛法裡面的地位。他裡面告訴我們,隋唐時代中外高僧,外國有高麗的、有日本的,到中國來留學的高僧,曾經在一起討論經典,從印度傳過來的經典這麼多,哪一部經第一?幾乎大家都公認《華嚴》,所以稱《華嚴》為根本法輪。如同我們現在讀書一樣,《華嚴》是佛學概論,稱之為第一部經。可是《華嚴》到末後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講極樂世界的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《華嚴》最後是入《無量壽》。於是乎這些高僧大德們就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是大家公認的一乘法,皆是《無量壽》的引導,這兩部一乘經是引導人入《無量壽》。這樣一來,《無量壽經》就變成第一了,第一裡面的第一。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。

  你們讀了《華嚴經》就曉得,文殊、普賢這兩位大菩薩,領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念佛同生極樂世界。我相信淨土,皈依淨土,就是看到這一段,這才死心塌地;在過去,我對淨土很尊重,但不願意學習。而興趣最濃厚的是《華嚴》,其次是《楞嚴經》,最歡喜的。讀了這個之後才明瞭,《楞嚴經》也是歸淨土,你看二十五圓通就知道。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那是引導楞嚴會上同歸極樂。你要細看你才能發現,粗心大意,因為它不像《華嚴》這麼明顯,確實有這個意思。我被這些大經大論引導我歸《無量壽》,我相信古人的話,我本身是個例子。

  到第十住,十住在這個地位上他圓滿了。佛子堪行佛事,有智慧、有能力代佛弘法,佛力加持他,這叫灌頂,是這麼個意思。你明白這個意思,你今天讀這些大乘經,你每讀一遍就是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,天天念,天天灌頂,這個要懂。不是上師拿幾滴水灑在你頭上叫灌頂,那是形象,不是實質。我們真正修法,念佛、讀經、迴向這才叫真正的灌頂,要懂這個意思,不可以誤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