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(第六十六集) 2019/1/2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20-037-0066
諸位同學,大家早上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《論語講記》,「八佾篇」第十七章。
【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子曰。賜也。爾愛其羊。我愛其禮。】
「今日沒有這個了,子貢那時也已經不行。」雪廬老人一開頭就給我們講,這個事情我們今天沒有了。在子貢那個時候,也就是孔子那個時代,這個事情也已經不行了。也就是說明這樁事情在當時已經沒有實質,沒有這個禮。
「現今有日曆,比以前算是退步了,這是就鄉下百姓來說。鄉間都有供灶王爺,上面有灶王爺的像,下面有十二月分,有天干地支,有二十四節氣,有這些個」,一年的季節、氣候就都知道了。「現今的日曆沒有,不是退步嗎?」現在有很多新的日曆的確這些都沒有了,我們傳統的節候(季節、氣候)都沒有了,都用西洋的洋曆。現在我們看到台灣民間還有,像我們道場印的也是根據傳統的日曆來印,有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。雪廬老人講日曆比以前是退步。「再者凡是讀書的家庭,都有黃曆,這是國家欽天監所製訂的,才知道什麼時候過年。」傳統的日曆稱黃曆,黃曆就是國家所制定的,才知道什麼時候過年、過節。「中華民國六十年來,有兩次的過年時間都亂了。」這個都是只有依照西洋的日曆,自己中國傳統的日曆沒有用,沒有註明,大家不知道什麼時候過年。大概只知道西洋的聖誕節,自己傳統的過年都不知道了,所以過年有兩次時間都亂了。「從前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就必須殺頭,因為誤了民時。」這個會耽誤人民耕種的時間,時間(時期、季節)會耽誤。所以在傳統的日曆,什麼季節種植什麼蔬菜、五穀,種種的都有註明;生活當中各方面衣食住行都有註明,配合大自然。在古時候,如果曆法(日曆)錯了,耽誤了人民農作物的時期,這個罪就必須殺頭,但現在都亂了。「山中無曆日,寒盡不知年」,沒有看日曆,寒盡,冬天過去了不知道過年。「沒有日曆便不知過年了」,不知道哪一天過年。
「從前的君王頒布時憲書給諸侯,諸侯藏在太廟,正月初一,百姓會供一隻生羊給諸侯。這一天,諸侯到太廟告廟,再上朝開會議,宣布這個月的政務,第二個月也是如此,月月都是如此。除此之外,還有大作用,諸侯先拜太廟,再上朝,宣布政事。假如不拜、不上朝,諸侯便各自為政了。周幽王、厲王就是如此,所以國亂而亡國。」這是舉出歷史上的,周朝末年幽王、厲王就不按照時間去上朝,所以諸侯就各自為政,到最後自己也亡國了。國家亂了,亡國了。「魯文公時,有閏月,有病沒有告朔,沒有上朝,後來沒有病了,也懈怠不告朔,不上朝,所以有三家之亂,凡事都是自找的。」這又舉出魯國魯文公,那個時候有閏月(三年有一個閏月),有病不能上朝,就是沒有告朔、上朝;後來病好了,也就懈怠了,也不告朔、不上朝了,所以魯國才會產生三家之亂。雪廬老人給我們指出來,這個都是自己找來的。
『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』「很多年都沒有告朔」,子貢就講了,還送餼羊嗎?送過去魯文公他們還是不告朔、不上朝,很多年都沒有告朔。雪廬老人在這裡講了,「但是這話很難說」,為什麼難說?「魯文公雖然不告朔,不上朝,可是送羊的人仍然照每月送來」。送羊,也就是說,這個羊送過去了,那也就是提醒了,這個羊人家送來了,每個月送羊來,送羊來的意思就是提醒要告朔、上朝了。這個羊送過來,也不告朔、不上朝,「子貢稟告孔子,不如廢去告朔的餼羊」。這個餼羊就不要了,送來也沒有實質意義了,只有這個形式。「有人以為子貢愛小財,其實不是,子貢有他的用意。」所以我們讀《論語》要根據雪廬老人這個指導來讀,我們才真正懂得《論語》裡面的真實義,就像我們讀佛經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
『子曰:賜也,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』「孔子說」,回答了,端木賜(子貢他的名叫端木賜)!「你愛惜羊,我愛惜禮。有這隻羊就知道必定要告朔、上朝,這個禮還沒有廢除。如果廢去這隻羊,那連告朔的禮也都不知道了。」的確是這樣的,雖然沒有實質了,但是還是固定時間去提醒,這個禮還在。看到這隻羊,就知道要告朔、上朝,雖然沒有告朔、上朝,這個禮還是不能廢。如果廢去送這隻羊,大家連告朔、上朝的禮也都不知道了。還有這個形式在提醒,所以這個形式也不能沒有。如果沒有,那完全不知道了。
「我們不是天子,也不是諸侯,對國家幫不上忙,唯有少為國家添麻煩就是愛國,這也是理所當為的事。」雪廬老人在後面這一段,他就講了,也就是說這些事情是天子、諸侯的事情,我們既不是天子,也不是諸侯,對國家幫不上忙,這個事情我們就幫不上忙了。在我們現在的身分、地位,唯有少為國家添麻煩,不要給國家添亂,就是愛國。這也是理所當為的事情,我們只能這樣做了。
這一篇的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。現在很多方面,有形式沒有實質,沒有實質,這個形式是不是都不要呢?形式實在講還是要,形式就是一個提醒,提醒還有它恢復實質的時候。如果連提醒都沒有了,就完全沒有恢復實質的時候了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像我們道場做法會,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形式,我們學佛重實質,不重形式。現在很多都是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,是不是這些形式都不要了?都不要,也不知道什麼是實質了,連形式都沒有,也不知道什麼是實質。所以這一段孔子的回答,我們必定要知道舉一反三。凡是這個禮,還是不能廢,在佛門,也有佛門的禮。總是提醒,提醒以後有人明白,他照做了,實質的意義就恢復了。
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