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每日論語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六十五集)  2019/1/26 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20-037-0065

  諸位同學,大家早上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《論語講記》,「八佾篇」第十六章。

  【子曰。射不主皮。為力不同科。古之道也。】

  「《論語》原來不是一時說的,也不是一人的筆記,更不是一篇文章,但是編《論語》二十篇的人也曾歸類。例如八佾這一篇,說的都無法講,這篇都是說禮樂,禮有三禮,不懂三禮如何講禮,樂就更難說了。我們都不懂禮,聽這篇很費事,我們重視實行,懂這個禮也不能行。」「禮樂有頌詩、有吹彈歌舞,禮樂都是國家所制定」,今日還未統一,所以還未制定。「詩是樂的詞,今日國家也還未制定,如何歌頌?」

  「這一篇是孔子的時候,禮樂都亂了,孔子說的都有用意,沒用意不會隨便說。吾不得不講,你們知道書的皮毛就可以了。在孔子時代,《論語》說的如同報紙,當時人聽聞後,知道不合禮就會改,有部分的人不肯照著改。今日有所不同,必須合乎今日的用途。考據不可錯,但是考錯的地方很多,對的很少。」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說明,這個考據不能考錯了,但是考據有錯誤的地方也很多,對的很少。「從前只依據朱子的《集注》」,這個朱子他作《四書集注》,《論語集注》是其中的一種,「不辨好壞,以錯為正,其實多半是錯的」。這是說明從前讀《論語》都是以宋朝朱子的《集注》,都依據這個。這個《集注》不辨好壞,沒有辨別好壞,以錯為正,就是這個注解注錯的地方他以為是正確的,其實多半是錯的。「但是為了參加國家科舉考試,人們也還是遵循朱注。」國家訂這個考試的標準就是依照朱子的《集注》,所以是錯了,但是大家還是要依朱子的注解,這個也就是說,我們現代話講為了應付考試。「今日學《論語》是為了學問」,今天學《論語》不是為了考試了,為了要求學問。「但是注解有二百餘家」,有兩百多家的注解,「如何看?」那這麼多注解都不同。「你們對於文句也必須知道,不是學制度,而是學文字」,這是文字學。「學了不是去治別人,是為了治自己」,這一點是最主要的,學了《論語》,不是去治理別人,主要是為了治理自己。「知道其中有不合禮的地方,我們也不去做。」我們學了,知道其中有些地方注解講得不合理,朱注講得不合理的地方,我們也不要去做,因為不對的。

  下面就再給我們舉出學佛了,學《論語》跟學佛的關係我們從下面這一段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瞭。「你們學佛,知道禪淨本一家」,禪宗跟淨土本來是一家。「禪主悟,起疑悟後才看經,未悟以前不許看經」,這禪宗他主張開悟,要提起疑情,開悟以後才看經典,還沒有開悟以前不許看經典。「淨宗沒有明說要悟」,淨宗沒有很明顯說要開悟,「其實《論語》也必須悟才能領略」。這個話的意思,淨宗沒有明說要悟,但是是不是就不需要悟呢?當然也需要。其實《論語》也必須要悟才能領略它其中的道理,所以這個悟就非常重要了。「你們修淨土法門,除了學成老太婆以外,還必須悟,否則既不是上智,又不是下愚的人,那往生就無望了。」這一段話非常重要,我們同修要常常記著。雪廬老人對當時的蓮友講,大家都是修淨土法門,念佛的,學習淨土除了學成老太婆以外,老太婆就是指要老實念佛,還必須要有悟處,有開悟。這句話就非常重要了。為什麼呢?否則既不是上智,我們又不是像六祖這樣上上根人,又不是下愚的人,下愚就是不識字,但是他能老實念佛的人,像鍋漏匠、海賢老和尚,我們也不是這樣的人。我們雖然念佛,實在講都不老實,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,又對經教沒有悟處,那這樣修淨土往生就沒有指望了,這個非常重要的一段開示。

  「證大圓鏡智才得到無分別智,老太婆就是無分別智,這個話若聽者沒有實在功夫,無法對人說。」我們不要說看老太婆,她能老實念佛就是無分別智,她能老實我們不老實。這個話聽的人沒有實在功夫,也沒有辦法對他來講,這個地方我們要好好去領悟。「所以你們必須學悟,《論語》也是如此。」這句話也是重點,我們必須學悟。沒有悟處,學了不能用,不知道怎麼實行,不知道怎麼做。悟了才知道在生活當中怎麼去做,所謂悟後起修。「看看射不主皮,注解有多少,吾須挨著看,然後裁決。」這是雪廬老人編《論語講要》,又在講《論語講記》,自己看這個注解也看得很多,《論語》注解必須挨著看,然後才做裁決,在這個當中去做一個取捨、選擇。那注解這麼多,其中有很多所注的是廢話,雖然是廢話,「但是不得不看」,還是要看。「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,秦始皇、李斯也知道書害人,所以焚書,若讀書不會悟,那秦始皇、李斯不就是跟孟子學的信徒了嗎?」這是講出讀書不會開悟,跟秦始皇、李斯就一樣了。所以讀書重在有悟處,有開悟。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,悟是最主要、最重要了。

  「民國五四運動以前,生男孩懸弧,生女孩懸帨」,這個弧就是木制的弓,弓箭那個弓,懸在門左,在門的左邊,生女孩懸帨,帨就是佩巾,懸在門的右邊。懸弧(就是弓),「男子必須學射箭」。所以懸掛弧,懸掛木制的弓,男子長大了,必須學射箭。「射可以觀德」,從這個射箭,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。「國家以射選拔人才,每月練習射禮,會射禮的人,祭祀時才能當陪祭。」古時候的禮是這樣的,現在我們祭祖,當陪祭官,在古時候,五四運動以前,會射禮的人祭祀才能當陪祭官。「祭祀完畢可以分到胙肉。」我們祭祖,大家如果參加過都知道,祭到後面會「飲福受胙」。那現在我們大家都吃素了。胙肉就是肉,接受祖先的賜福,飲福酒,受福胙。現在我們佛門沒有肉,所以祭祀、祭祖改成水果,所以「飲福受果」,現在改成飲福受果。改成飲福受果,這個意思更圓滿,更殊勝了。「魯受齊國女樂,孔子必得等到祭祀完畢,沒有得到胙肉才肯離開魯,並不是孔子窮得想吃那塊肉。」這個是講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,他有參加祭祀,祭祀他也參加到完畢。參加祭祀完畢,一般都會分到胙肉。這次孔子參加,沒有得到胙肉,他才肯離開魯國。國君不重視他了,所以他沒有得到胙肉。這不是孔子窮得想吃那塊肉,沒有吃到那塊肉他就走了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個都是屬於禮的方面。

  下面講,『子曰:射不主皮』,孔子說了,射不主皮。「鄉射為文射,還有郊射,那是武射」,鄉射是文射,郊射這是武射,所以射箭也分文武。「射箭必須和顏悅色,心平氣和,再觀察他射箭的禮貌,合不合乎禮貌。第三再看主皮,看射到皮靶的位置。文射只要中的,射中目標就可了,不中也不要緊,禮都周到了便可以。從前用布當箭靶,後來改用皮,著重射箭有沒有貫穿皮革,郊射就必須貫革。」「這是鄉射演禮」,鄉射是文射,就不需要貫穿皮革了,這是鄉射的演禮。「禮樂射御書數是讀書人應該練習的藝術」,這個是六藝,這讀書人都需要練習的,「不需要貫穿皮革」,文射不需要貫穿皮革。如果貫革了,是壞規矩,「一條不合規矩開了端,往下條條都壞了規矩」,有一條規矩被破壞了,那下面每一條規矩都會被破壞。

  「考據不能不要,不能不考,但不能深信,只能當作有此一說而已,可以存疑。」

  「孔子說,射箭不主張貫穿皮革,全在文飾的禮儀上」,主要是著重在禮儀上。

  『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』「科,等也。因為每個人的力量不同等的緣故。自古以來就是如此。」射箭,每個人的體力、力量不相同,所以射箭,它是著重在禮儀,文射不著重在貫革,不著重在貫穿皮革,每個人力量不一樣。好像現在很多運動、比賽了,比如說拳擊,有的人他身體壯、高大,他力量就大;有的人小,力量就小。射箭也是同樣,每個人力量不同等,所以「為力不同科」,就是每個人力量不相同。這是「古之道也」,自古以來就是如此。

  「今日的鞠躬,多是鞠項而已,沒有敬意,心中不恭敬人。」鞠躬,我們在佛門叫問訊,是一個禮貌的形式。但是如果沒有敬意,心中沒有恭敬人,對人他沒有恭敬心,形式上這樣鞠個躬,雪廬老人講,那不叫鞠躬,叫鞠項,項就是脖子,脖子在動。鞠躬意思是心存敬意,恭敬別人。「今日學校只是鞠項而已」,今天學校,學生對老師,看到鞠躬,對老師沒有恭敬心,那只是鞠項,脖子在動而已,內心他不恭敬。「你們想想,這樣做合禮嗎?」雪廬老人試問我們這句話,就是問一問,我們大家想一想,這樣做合乎那個禮嗎?「今者學界的人,反不如武夫糾糾的老粗」,今天在學術界的人,反而不如以前這些老粗了。不是學者,沒有什麼讀書的人,但是這些人對人有恭敬心;那現在學術界的人,對人沒有恭敬心,真的就不如這些老粗了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