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華嚴經講述菁華  (第十集)  1998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45-0010

 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,經文第四行。

  【摩尼光雲互相照耀。十方諸佛化現珠王。一切菩薩髻中妙寶。悉放光明而來瑩燭。】

  昨天我們講到這一句,意思還沒有盡,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接著再做一點補充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告訴我們,菩薩初成佛的時候決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;要用我們人間的意思來講,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,來賀喜的意思。他們在形式上都是現形灌頂,這是古代,古印度新的國王就職大典,一定是請宗教裡面權威的上首,給他舉行灌頂的典禮,這是說在世間禮法裡面最隆重的禮節。佛在人間說法,一切也隨緣,我們世間人觀念當中哪一種禮俗最隆重的,佛就用這個來作比喻,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。在形式上以此為喻,可是在意思裡面那就不一樣。灌頂的意思,黃念祖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裡面,引用經典裡面的話來給我們說,「灌」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,是這個意思,「頂」就是最高的法門;換句話說,把成佛最高的法門傳授給你,這就叫做灌頂。由此可知,灌頂並不重視在形式,但是形式要不要?形式也不能廢除,形式是世間禮俗,如果形式廢除,實在講實質的精神就沒有依托了。精神依托在形式上,就好像我們講法性,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顯示出來;如果法相不要了,法性也顯不出來。理由事顯,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。我們做一定要很隆重、很認真的去做,就好像舞台上表演一樣,雖然是假戲,假要演得很逼真,才能夠感動這些觀眾們。佛法不但感動觀眾,而且一定要讓觀眾悟入如來的境界。

  《華嚴經》自始至終我們所看到的,都是非常濃厚的表法義趣,這個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說,是一種教學的藝術,是一種教學的手法。可是如果我們用這個觀念來看佛的教學,那又錯了。錯在哪裡?世間一個好的老師,他有智慧、他有方法,有很高明的方法,確實是他一種精心獨到的設計。佛有沒有精心獨到的設計?沒有。如果佛也要像世間人用種種方法來設計,想個什麼方法來教學,佛就變成凡夫,就不能叫做聖人。他這一套東西從哪裡來的?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。實在講,宇宙之間一切事物本來如是,佛在經上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法爾就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佛實實在在說,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,也沒有加一點什麼權巧方法在裡面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我們要往這裡面去體會才能真正得受用,久久我們就會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佛是不增不減,正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真語、實語、如語」,事實是什麼樣子,佛就老老實實說出來就是。我們用這種心態面對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的義趣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。

  菩薩成佛,什麼叫成佛?就事相上來說,他兩種障礙斷了,也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破一品,這就是菩薩成佛的時候。兩種執著離開了,真心法性透出來,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。從前心被障礙住了,所以不明,有煩惱障、所知障,心不明;二障去了之後,這個心明了,心恢復了光明。明心就是見性,那個心就是性,心跟性不二,是一樁事情,可是在有障礙的時候,心跟性就不一樣。性是講真心,心是講被障礙的自性,被兩種障礙障住的那個自性,我們給它另外起個名字叫它做心,心意識,叫它做心。所以明心就是見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是從理上說。

  菩薩成佛了,成佛他要現相,他現什麼相?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不一定現什麼相。不是自己想現什麼相,不是的,自己想現什麼相那就變成造作了,又落在意識裡頭;自己沒想,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他現這個相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示現八相成道。給諸位說,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圓融、講差別,講權、講實,後面我們會講到。菩薩示現成佛,這是以低的階級去表演高的,這是權,這個不是實。佛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如果眾生希望是菩薩來得度,他就現菩薩身,佛要降一格去示現菩薩身,那個菩薩也叫權,也不叫實,他不是真的菩薩。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,示現成佛那真的是佛;菩薩也示現菩薩身為眾生說法,他真的是菩薩,他不是權。除自己本分之外的,或是高位子,或是低位子,那都叫權巧示現。所以圓初住菩薩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。示現八相成道,諸佛要來給他灌頂、給他授記,菩薩們會親近他,來向他請教,接受他的教誨,來供養他。這就是經文裡面比喻,佛化現摩尼寶珠珠王,菩薩寶髻當中,妙寶也是寶珠,光光互映,而來瑩燭。這裡面顯示出因中有果,菩薩是因,菩薩境界裡面有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給他授記,來給他道賀;果中有因,諸佛如來是果地,菩薩是因地,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顯示出這個意思。

  「化現」,化是變化。摩尼珠王,這個是比喻如來果地上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,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,用摩尼珠王來做比喻。菩薩熱烈求知之心勇猛精進,達到相當高的程度,他的智慧德能逐漸逐漸的接近佛果,接近究竟的果位,所以說他作「髻中妙寶」。從這句經文裡面,我們更應當細心去領會。出家二眾沒有髻,髻是頭髮,古時候男子也梳頭,挽成一個髻,這才戴上帽子;寶珠放在頭頂上,說明這是在家菩薩。實實在在,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在家菩薩是居多數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統統都是菩薩,出家菩薩很少。出家菩薩實在講,跟在家菩薩是一樣的。我們人生在世,總要做一番事業,你選擇哪個行業?我選擇出家這個行業。出家是各種行業裡面、三百六十行裡面也是一行,和在家沒什麼兩樣,地位決定是平等的,那就是清淨平等覺。這一行是佛教育,像我們世間有一些人非常喜歡教育,喜歡教學,他讀書去讀師範學校、讀師範大學,畢業之後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他興趣在此地。四眾同修當中發心出家,出家是選擇行業,我們選擇佛陀教育,佛陀教育是廣大的社會教育,我們選擇這個行業。我們認真努力修學,希望把社會教學的工作做好,不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期望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這些菩薩,出家的很少。即使在中國形相表法裡面,我們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代表大乘法門的是四大菩薩︰地藏菩薩、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。在中國佛教,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,四大道場,這四位菩薩。這四位菩薩是一切諸佛如來他在因地修行,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,就是依靠這四個法門才能獲得究竟圓滿的成就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。地藏教我們孝親尊師,他表孝道,根!我們《華嚴經》一展開,你看先說什麼?先說毘盧遮那佛依報莊嚴裡面的地莊嚴,地是心地法門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心地而生,從心地變現,還歸心地,永遠不能離開心地,所以心地一定擺在第一位。然後把孝敬擴大,孝敬自己的父母、師長,把這個孝敬擴大到孝敬一切眾生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這個男子、女人並不是指人道,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九法界一切眾生。換句話說,對待一切眾生都要像對父母、師長那樣的孝敬,那就是地藏菩薩。孝敬一定要明理,要有究竟圓滿的理法做為依據,這個孝敬是真的,是從真誠心裡面生起的,不是做作、不是虛妄,不是佛叫我這麼做,不做不好意思;不是真心,虛情假意,這不可以。文殊代表智慧,代表理。普賢菩薩代表落實,這個落實,在空間是講遍法界,在時間是講遍三際,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、無時不是,這是普賢菩薩的落實。菩薩怎麼樣修行成佛?依靠這四個法門,這四個法門,一即是四、四即是一,任何一門裡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門。不是各個獨立,它是圓融的,它是無障礙的;你要是一個一個分了家,那什麼都不是。佛在教學的時候,對我們凡夫劣根來說一定要有次序、要有先後,這就所謂是行布。高等的凡夫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大心凡夫,他就不執著行布,他知道行布裡面有圓融,圓融裡面有行布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他理跟事圓過來了,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。經文末後這兩句,不但是因果互徹,也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所以經上用了四個字「瑩淨照燭」。這是講它的作用廣大,這個兩句。末後這一段:

  【復以諸佛威神所持。演說如來廣大境界。妙音遐暢。無處不及。】

  這段經文不但意思圓滿,文字也好,詞句非常之美。這一段是講得佛力加持,「佛加廣演」。我們要曉得,此地所講的諸佛如來,就是一般大乘經上常說的,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告訴我們,《金剛經》講的諸佛,那個諸佛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。從圓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,一共是四十二個階級︰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妙覺就是究竟的佛果,這四十二個位次叫「諸佛」。所以這個諸不是一般講很多、眾多,不是這個意思,是四十二個不同的程度。但是他們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佛身普度眾生,他有這個能力,所以稱之為諸佛。而每一類裡面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,這四十二位,位位的數量都沒有邊際,沒有法子計算。他們示現成佛,實在講示現成菩薩,示現成任何的身分,你們念過《普門品》,《普門品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,無論示現哪一種身分去教化眾生,都得諸佛加持。哪些諸佛?除自己之外,一切諸佛統統加持,就是這四十二位諸佛都加持,這妙不可言!初住菩薩示現度化眾生,得一切諸佛加持;等覺菩薩示現種種身分度眾生,初住菩薩也加持他,真的是光光互照。等覺菩薩示現,初住菩薩怎麼加持他?我們這個經後面會講到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,「佛境如空,故云廣大」,這是解釋廣大的意思。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二邊不著,不著也不著,這是真的廣大。雖然一切都不著,真正是「本來無一物」,但是他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九法界的眾生,我們常講九界有情,換句話說,十法界裡面的所有一切眾生有感就應。哪個地方眾生有感,佛菩薩立刻就應,感應道交絕沒有空過的,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應說什麼法他就給他說什麼法門。這個事相就是本經末後「入法界品」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把這個現象顯示出來告訴我們。我們要發心,要學菩薩,知道從哪裡學起。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入佛的境界,沒入(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),雖沒入,我們也能學習。憑什麼能學習?經上講「大心凡夫」。我們是凡夫,凡夫就是沒有契入;我們可以學習,有能力學習,就是因為你發大心。如果我們不夠資格學習,沒有條件學習,佛給我們講這個經有什麼意思?那叫吊胃口,開玩笑!佛給我們講的,我們都能得真實受用,這才是成就真實功德。所以佛跟眾生感應道交。

  佛所示現的身,佛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從法性當中變現出來。法性周遍法界,從法性流露出來的現象、形相,流露出來的音聲,流露出來的點點滴滴也周法界。所以一開端我們先介紹《華嚴經》的五周因果,這是《華嚴經》跟其他經不一樣的地方。開頭給你講「所信因果」,所信的因果周。所信因果周,「周」是什麼意思?周遍法界,今天講周遍時空。實實在在說明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才周遍,不是一體怎麼能周遍?所以讀《華嚴經》,實實在在說,確實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拓開。我們所解的,解的是一切事理,宇宙萬有的一切事理。這一分裡面講的因,把它分為兩種,一個是差別因果周,一個是平等因果周。差別是講的事相,平等是講的體性,體性周遍法界,事相也周遍法界,差別還是周遍法界。諸位想想這樣深廣的理與事,都是我們日常生活,生活裡面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、點點滴滴,沒有一樣不是周遍虛空法界。我們怎麼知道?正因為周遍法界,才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。同樣一個道理,跟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不能說是我們只跟佛感應,跟其他眾生沒有感應,統統有感應,就像電波一樣,發射出去,任何一個電台都可以接收,而且可以轉播。這個理事相接近,這就是得佛加,得佛力加持。如果不得佛力加持,就不可能有這麼殊勝圓滿。「諸佛威神所持,演說如來廣大境界」,如來廣大境界實在講,就是指這部經,這部經自始至終確確實實是講如來果地上廣大境界。『妙音遐暢,無處不及』,妙音就是說《華嚴經》的音聲,也是周遍法界。

  這段經文是講師子座,師子座就是比喻說法。前面這四個字是總綱領,「高廣妙好」,下面經文都是這四個字的註解。清涼的《疏鈔》為我們開導,意思確實是相當的圓滿,可是李長者在《論》裡面也有他的妙處,所以《疏》跟《論》要合參,合起來看。世間人講參考研究,我們佛法不用這個名詞,我們叫合起來參究,不叫研究。參跟研究有什麼差別?研究是用心意識,參是不用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就叫參。這個講法恐怕初學的同修還是不好懂,什麼叫心意識?我們說得更白一點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。心是阿賴耶,阿賴耶裡頭含藏種子落印象;意是末那,末那是執著;識是第六意識,是分別。不用心意識,不用第六意識的分別,不用第七識的執著,也不用第八識的含藏,這就叫做參。所以參究是真實智慧,用心意識那叫世智辯聰,這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,沒有離開心意識,他不是真實智慧。不是真實智慧,不能解決問題,什麼問題?斷煩惱的問題、了生死的問題、出三界的問題不能解決,所以佛叫我們參究。我們現在可以說多數的同修雖學佛,進展非常緩慢,緩慢的原因在哪裡?錯用了心,佛教我們離心意識,我們偏偏要用心意識,這錯用了心。如果你會用心的話,這個人一定會開悟。這個開悟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,我們淨土法門裡面講的得一心不亂,通常一般教下講大開圓解,你真能做得到。所以宗門,老師常常來測驗學生,往往問「會麼?」你會麼?這個會,你領會了嗎?你體會了嗎?都是從悟處講,不是從思考。我們今天學東西用思考,想一想,研究研究,愈想愈糟糕,愈想愈有偏差,想錯了。法身大士以上沒有用心意識了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,連佛都包括,我們講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還是用心意識。凡是用心意識都叫異生性,不用心意識就叫同生性,跟諸佛如來同心同德,同用一個真心。真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用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用真心;再說真心是永遠不變,妄心是剎那剎那在生滅,剎那剎那在變,它不是真的。所以我們要會用心。這是講經論應當合參,都看看,能幫助我們悟入。

  長者在《華嚴》這一大段的開示,他是把依報莊嚴裡面四段:地嚴、樹嚴、宮殿嚴、師子座嚴,這四段合起來講。這段文裡面顯示出如來本性當中行四種因,所以感得四種果報。這個四段是如來的依果,依報的莊嚴。這個說得很好,真的是簡簡單單,一語道破。第一種是行「法身因,報得金剛地果」,經上說其地堅固就是這個意思。地上有無盡的莊嚴,性德的流露。無盡的莊嚴就是因地裡面修行無量的法門。無量,在教學講解上很不方便,所以把無量歸納為十大類,十條。《華嚴經》統統以十為一個圓滿的單位,每一法都說十法,這就是十波羅蜜,在這部經上文殊菩薩所表的。文殊菩薩表十波羅蜜,普賢菩薩表十大願王。長者的意思是說,寶地的莊嚴是依十波羅蜜而成,也就是說十波羅蜜是因,感得金剛寶地是果報。

  我們要問,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這個地是不是真的金剛?是的,沒錯。我們今天這個大地為什麼是瓦礫土石?現代科學進步,我們明白了,原來這些瓦礫土石跟金剛是一不是二,只是它們的原子、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。一切萬事萬物把它分析到最後,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都一樣的,沒有貴賤,平等平等,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。現在要問,這些萬物萬法誰給它排列的?現在沒有人知道。為什麼這一組原子排列成一個石頭,排列成一堆泥土,那一組原子排列成黃金、排列成金剛鑽?誰去排的?沒人知道。沒有人知道,世間人就在那裡想,總是有人在排,大概這個人就是上帝。所以上帝從哪裡來?從想像變出來的。人沒有這個能力!給諸位說實在的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不是上帝,也不是人為的,還是從心想生的。如果我們天天想的是十波羅蜜,大地它這個結構,方程式的排列,自自然然就排成黃金。西方極樂世界人心清淨,一塵不染,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,琉璃為地,透明的,心清淨。菩薩修學十波羅蜜,這個心堅固,堅固,黃金就堅固。正是佛法中常說的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

  我們如果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體會得幾分,我們現前的生活一定能夠改進。今天我們大家都說我們生活環境不好,現前這個社會上,幾個人認真在修十波羅蜜?大家所作所為跟十波羅蜜恰恰相反,一百八十度的相反,金剛七寶就變成污穢的土石大地。現代人相信科學,不相信佛法。展開經卷,聽到佛這種講法會點頭、會贊成,實在講不是凡夫,凡夫做不到,凡夫決定不肯承認。但是凡夫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法子解釋,這是真的。怎麼樣研究,也總是幾千萬年、幾億萬年、幾十億萬年這種化學產生的變化,變成地裡面這些金屬的寶藏,他們從這個地方去想。以為宇宙的形成是經過不斷演變到今天這個樣子,所謂是進化論。佛在經上有沒有給我們講這個?佛沒有。佛在經上講,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間形成,剎那際形成的。將來到本經後面「十定品」裡面詳細說明,沒有演變,演變是假的,不是真的,事實的真相不是演變,剎那際。這是很難懂、很難懂的,但是它的的確確是事實真相。正因為理太深,事太繁雜,我們要不是很細心,怎麼能夠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?世間人,世間聰明智慧的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不能解如來真實義,原因就是錯用了心,方向錯了。這是說明金剛寶地莊嚴之所以然。

  第二段講寶樹,長者說這是「萬行因果」,菩薩修六度萬行,所感的寶樹莊嚴那是果。如來也在修行,他那個行不叫修。修是什麼?因為我們的行有錯誤,把錯誤的行修正過來叫修行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所以他的行還可以叫修行,還要修正;如來在果地上絲毫錯誤、缺陷都沒有了,所以他只有行,不能講修。諸佛如來,這都是證得究竟果位的這些人,他們自行普賢行,我們也把它稱作因地,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因與果。我們為了說話體會方便起見,佛在果地上他也要過生活,他也有他的工作,我們今天講他也有他的事業。他的生活是什麼?享受寂靜之樂,那是他的生活。《仁王經》上講的五忍,如來果地上是「寂滅忍」,他享受的是清淨寂滅的生活,這是真實到了極處,比無生法忍的境界還要高一級,這是他的生活狀況,清淨寂滅。他的工作、他的事業是什麼?普度眾生。這個工作做不做?做,天天在做,從來沒有休息。如經所說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實在講哪裡只千處?這個「千」也代表圓滿,代表一個大圓滿。經上講十,十是代表圓滿;十而百、百而千,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圓滿。無處不應,所以成佛之後忙得不亦樂乎,不是沒事幹,事情太多了。我們要問他究竟忙不忙?他不忙。為什麼不忙?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他自在!他的工作自在,他的事業自在,那是真實的。

  果報顯示出來的「寶樹行列,莊嚴金地」,金地是表真如本性。以六度十願(普賢行就是十願)普度法界一切眾生,這是樹,這是建樹,樹立如來果地上度化眾生的大事業,佛家常講「大事因緣」無過於是。經上講,「令此道場一切嚴具樹中現像」,這些境界都是如來行之中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感得的果報,顯示出覺行相徹。如來在果地上證得圓滿的大覺,所以他的生活是覺行,他的事業也是覺行。行與覺,工作與智覺,我們加個智慧,大家更容易明瞭。生活與智覺相應,工作與智覺相應,度眾生是幫助眾生,與智覺也相應,沒有一樣不相應。所以寶樹的莊嚴說之不盡,怎麼能說得盡?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要想到從因感果,因無盡,果當然無盡。總而言之寶樹,如來自行為因,因行感果,樹是依果,依報之果,樹的身是金剛,樹的枝幹、條葉、花果是眾寶所成,這些枝葉、花果都依樹幹而生。花表法,果表智,所以法是花,智是果,我們見到花就想到菩薩所修的法門。通常我們講的比較具體,大家印象能夠深一些。花表六度,六度含攝所有一切行門。

  譬如我們講修學下手從三福下手,三福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想想這四句是不是六度?是不是經上講的萬行?六度萬行都在其中。如果智慧現前了,心量拓開了,這四句不僅僅是六度萬行,又與十大願王相應。與十願相應是普賢行,不是普通菩薩,普賢行,普賢行跟諸位說就是佛行。我們與普賢行不相應的時候,把那個不相應修正變成相應,修普賢行;如來在果地上完全相應,沒得修了,所以如來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賢行。我們今天是修普賢行,他們是行普賢行。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了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也明白了,是他們行普賢行自然感得的殊勝果報。我們到那個地方要修普賢行,正如同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那是要修的。哪些人要修?因地都要修。果地是在行,這個果是究竟的佛果。因地,等覺菩薩還在因地,等覺菩薩還修普賢行;到最後一品無明破了,證到妙覺,證得圓滿的佛果,這個時候叫行普賢行。豈不是因位、果位都是修普賢行嗎?

  長者給我們說,慈悲好比是樹葉,十波羅蜜是樹幹,「法身以為其莖,而隨十行之上,報得十種依果莊嚴」,十種依果就是經上講的十句。我們很喜歡樹木花草,我們接觸樹木花草,如果能夠記住、能夠想得起來佛在經上給我們這些開示,我們面對著樹木,豈不就是如來給我們說法嗎?哪有兩樣!所以才真正是無時、無處、無物不是道,這個道就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。我們自己原本就生活在「大方廣佛華嚴」之中,可惜自己茫然不覺,佛果真實的受用,在古人講當面錯過。以前我們聽「當面錯過」這四個字聽不懂,不知道他說些什麼,古人講的也沒法子問,書上看到也沒辦法問;今人有些學佛的問他這一句,他也說不出來。這個境界要不能稍稍體會得一些,「當面錯過」這四個字,確實很難懂得它的意思。

  第三大段講宮殿,宮殿嚴裡面,長者為我們說「大悲因果」。他都從因果上說,地嚴心地因果,樹嚴萬行因果,宮殿大悲因果。大悲心為因,說得很有道理,感得殊勝莊嚴的宮殿。宮殿做什麼用?庇佑一切眾生,特別是一切苦難的眾生。苦難眾生,他這個意思我們也不懂。我們今天聽說苦難眾生,一定是很貧窮,沒飯吃、沒衣服穿,過得非常苦的那個日子,我們稱為他苦難。大乘經裡面講的苦難不是這個意思,是什麼意思?沒有證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難眾生。如果我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,苦難眾生就是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,沒有能力脫離十法界,也就是法相宗所謂的異生性的眾生,那都叫苦難眾生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盡,這是真的。世間眾生,六道裡面,你今天再富貴,古人所謂是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這在人間是人上之人,了不起,實際上怎麼樣?還是不免輪迴,還是要受流轉之苦。換句話說,既然在六道裡面,沒有不墮三惡道的道理。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一切眾生在這個世間,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這個話一點都不錯。六道裡面一切眾生是以三惡道為自己的故鄉,他的老家;三善道是出來旅遊觀光、住旅館,沒幾天就要走,就又要回去。特別是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我們看得很明顯,地藏菩薩非常感慨,好不容易勸導一個眾生斷惡向善,離開地獄,生到人間去享福,但是沒有一會兒他又來了,又回來了。人間享受一百年,在地獄裡頭才幾分鐘。你看看佛在經上講,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,二千七百年是地獄的一天,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。你說人間活個一百歲,在地獄裡還不是幾分鐘?地藏菩薩勸他出去,幾分鐘他又回來了,這成什麼話!所以地藏菩薩很頭痛,感嘆道眾生難度。但是他老人家畢竟是了不起,難度也要度,決定不退心,這是值得人尊敬、值得人佩服的,他真有耐心。所以宮殿,前面跟諸位說過,就是我們居住的房舍。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,這個建築讓我們身體能夠遮蔽風雨,身能夠得到安樂,見到這個相就要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就像這個居住一樣,保佑一切眾生身心的安穩。感得廣大居,這個居住者所在。

  長者在此地告訴我們,他說這個地方有五種殊勝的功德,成就如來所居的宮殿,感得這個果;這就是說,佛有五德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第一種,如來有「大悲含育德」,就像一個慈母一樣愛護她的子女。母親之德最偉大的就是這一點,如來有這個德,確確實實把九法界眾生都當作兒女一樣看待,愛護、關懷、協助,無微不至。我們要問:如來既然是這樣的慈悲,現在為什麼沒照顧我?實實在在講,如來對你慈悲到了極處,是你拒絕,你不肯接受,不是佛不照顧你。你悖逆父母,哪裡是父母不慈?是我們自己不孝,不肯接受父母的愛護、關懷、幫助,不肯接受,不肯聽話,那有什麼法子!所以我們今天不但要修孝敬,而且要學如來大悲含育之德,我們學著關懷一切眾生、愛護一切眾生、幫助一切眾生,沒有任何條件。甚至於幫助他,他不知道恩德,忘恩負義,忘恩負義要不要幫助?要幫助,還是要幫助。這種幫助沒有條件的,他感激,幫助他;他不感激,還是幫助他;懷恨在心,也幫助他。這叫真正慈悲,叫大慈大悲,無條件的慈悲,我們應當要學。可是幫助他到什麼程度,那是看他的接受;他不接受,那沒辦法。關懷、愛護是無盡的、是平等的,幫助要看他接受,他能夠接受一分給他一分,能接受十分就給他十分。每一位同修,你們如果發至誠心,肯接受諸佛如來的加持,那個加持是太明顯了!今天你們感覺得不到佛力加持,是你自己反抗的力量很大,排斥的力量很大,也就是說你的煩惱習氣很重,你隨順煩惱習氣,不能隨順佛的教誨,所以佛力加持不上,事實真相如是。

  第二種德是真實智慧,利益眾生。成佛之後可以說就這麼一樁事情,念念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幫助這個社會,幫助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。念念能夠成人之美,絕不會成人之惡;成就是幫助人。你有一點點小善,諸佛如來知道都生歡喜心,都加勉你;你造作種種過失,諸佛菩薩也知道,不會記在心上。絲毫、極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加勉,何況大的善行?能夠捨己為人,幫助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從今而後,起心動念為社會、為眾生,把自己完全忘掉,完全捨棄掉。不要害怕,我的生活怎麼辦?我這一家老小誰照顧?我到年老的時候又有誰來幫助我?不要去起懷疑,不要去問,你先種因,後來果報是你意想不到的。你真能為佛法、為眾生,縱然你的兒女不孝,佛菩薩會應化在面前變成你的孝子賢孫。要不然,佛在經上講的不都是妄語、都是假話嗎?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那不全落空了?世間人會打妄語,世間人往往說了不作數,現在這個世間人彼此都不信任。你的話不可靠,要什麼?要寫成文字,還要找律師來簽字。簽了字就可靠嗎?未必可靠。給諸位說,佛菩薩的話是最可靠的,不需要文字,決定沒有妄語,我們偏偏不相信,不相信就是不接受。佛很樂意加持我們,很希望圓圓滿滿的加持我們,你不肯接納有什麼辦法?所以五周因果裡面第一個「所信因果」,把信擺在第一條。一定要學習利益眾生。

  第三,我們要學習佛的智慧的觀察。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待自己、看待別人,佛菩薩用究竟圓滿的智慧,我們凡夫用什麼?凡夫用感情。再說不好聽的話,凡夫用煩惱習氣。現在連情都談不到,誰跟你講感情?現在用什麼東西?用貪瞋痴。什麼是心?貪瞋痴是心。你要問你是什麼心?貪瞋痴是心。貪心、瞋心、愚痴心,用這個心,情都不談了,情都沒有了。用貪瞋痴,將來現出的果報是什麼?是三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現在三途的現象,諸位如果細心去看一下,太明顯了!從哪裡看?從廣告上看,從電影畫面上去看,從現代人穿的這些衣服上去看,你看衣服上印的這些圖樣都是妖魔鬼怪。我從新加坡街道上過,你看雙層巴士上畫的那些畫,都不是人的樣子。樣子是個人,臉是青色的、白色的,手是綠色的,這不是妖魔鬼怪嗎?這是我們的果報。佛的果報多殊勝,我們的果報在眼前顯示出來是這些。你看到心裡很不舒服,可是世間人看得很舒服,為什麼?他就是那個心,變現就是這個境界。我們學佛就省悟過來,要有高度的警覺,不是好事情。所以要學佛用真實智慧對自己、對大眾;換句話說,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說的理智,我們要理智,不要用感情。這是講得很淺、講得很粗,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就好。絕不要感情用事,時時刻刻保持頭腦冷靜,冷靜的頭腦來觀察一切人事物,佛跟大菩薩是這樣做,絕不動感情。別人以貪瞋痴對我也好,無論什麼樣惡劣的態度對我也好,我們要學著溫和,要顯示出定力,在境界裡保持如如不動。他說話粗魯、粗暴,我們說話柔和,這就是度化眾生,讓他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,我們在行菩薩道。不必跟他講什麼大道理,就是這些態度,久而久之他會覺悟,他能夠回頭。不能說是他粗暴我也粗暴,那就完全錯了!他用情、他用煩惱、他用習氣,我們用智慧,我們用理智。

  如來第四種德,是以大智慧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。第三也是講真實智慧,觀照自他,這個智慧是根本智,是無分別智;第四種叫大智,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這是差別智。一切眾生根性不同,千差萬別,佛菩薩一接觸就能夠明瞭,自自然然就以很適當的方式來調教他,這是智慧。教化眾生要權智,就是說要用差別智。差別智是利益眾生的,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。第五種是以大慈大悲,廣大的弘願普度一切眾生。實在講,這一條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不是為自己發的,是為一切眾生發的。這是世間人講立志,這一條就是講立志。佛菩薩立什麼志?立利益一切眾生的大志。現在人所謂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,這話講得沒錯;服務的範圍、服務的時間、服務的項目,跟佛菩薩的弘願一比較,那就相差太遠了,佛菩薩無論講空間、講時間、講項目都是沒有邊際的。所以如來能夠成就無比殊勝的依報的莊嚴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
  清涼、李長者給我們在經裡面種種這些提示已經說得很淺,說得很明白了,如果不淺顯,如果不明瞭,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麼能夠懂得經義?經義尚且不明,如何能夠修菩薩行,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一個大的轉變,來改善我們現前的生活?這個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講的改善,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,佛家常說的超凡入聖的改善,它不平常。我們要想真正有成就,佛的五德我們要記住。第一個,看待一切眾生,要像慈母照顧她的嬰兒。第二,要以真實的智慧,念念有利益一切眾生之念,要生起這個念頭。第三,以無分別的智慧對自己、對別人。第四,以一切無量的差別智教化一切差別的眾生。第五,要發真實的大願,建立普度眾生的志向。這樣才能夠感得果地上的宮殿樓閣的莊嚴。長者在此地有幾句話的開示很好,他教導我們以十波羅蜜行;我們不說十波羅蜜,簡單講六波羅蜜大家好懂,六波羅蜜要隨順大悲生,這樣就成就十種依報裡面的莊嚴。哪十種?隨法身,與法身相應,與菩薩行相應,與大慈悲相應,與大智慧相應。這四句很要緊,是我們應當要學習、要記住的。念念之中,法身是理,就是自性,菩薩行、慈悲、智慧,與這個相應,我們就不會有差錯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