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經講述菁華 (第四五二集) 2001/10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45-0452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主藥神十法」,第四句看起:
【名稱普聞主藥神,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。】
這一位菩薩『名稱普聞』,我們將初學的大意跟諸位舉例說明了,例子太多太多,我們只舉本師世尊的德號做一個例子。至於經上所說的『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』,這是清涼大師後一句所講的「大士以名為佛事」,特別是指本經的結歸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。「名稱普聞」用現在的話來說,知名度最高。在佛門裡面諸佛如來知名度最高的,無過於阿彌陀佛;菩薩裡面知名度最高的,無過於觀世音菩薩,這個大家都熟知的。無論是學佛不學佛,世間確確實實有許多人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,但是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;有許多人不知道佛門裡面有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,這是名稱普聞。
而是以名稱為佛事,為究竟圓滿覺悟眾生的方法,佛事就是覺悟眾生的方法,那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。這個法門是世尊說的,也是諸佛如來說的,叫難信之法。什麼人難信?許許多多二乘聖者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都很難相信,不知道名稱普聞的法門,所以他不相信這個方法。我們在初學,實在說也不是上根利智,對於佛法許許多多法門,我們一般嚮往禪宗、嚮往教下,像法相、天台、般若,確實令一些知識分子嚮往。但是對於淨土宗念佛法門,總是持懷疑的態度,雖然我們還有一點善根,沒有排斥,但是存疑,很不容易接受。
在我初學佛的時候,我曾經跟懺雲法師住茅蓬,住過五個半月。懺雲法師專修淨土法門,茅蓬招牌稱為「印弘茅蓬」,這是他老人家心目當中最景仰的兩位大德,印光老法師跟弘一法師,他要學這兩位大德。弘一大師長於戒律,印光法師歸心淨土,於是「印弘茅蓬」標榜的當然是持戒念佛。我在這個小茅蓬住過五個半月,懺雲法師勸我學淨土法門,我能夠隨順。在茅蓬裡面空閒的時間,他教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那個時候只有正篇、續篇,一共是四冊。勸我讀《彌陀經疏鈔》、《圓中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圓瑛大師的《要解講義》。我在這五個半月的時間裡面,把這些書籍看完,對於淨土宗生了信心,但是這個信心並不堅強。為什麼?我學教的興趣非常濃厚,換句話說,沒有辦法專修淨土。以後離開茅蓬,到台中「慈光圖書館」親近李炳南老師。老師苦口婆心勸導我,我去的時候正好遇到他老人家開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我很得受用。這個老師他很清楚、很明瞭,我在這個講座裡頭有心得,而真正全心歸向淨土,還是得力於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
怎麼說我對於淨土的信心從這部經上生的?是講這部經講了多年之後,有一天忽然起了一個疑問:文殊、普賢是華嚴會上菩薩的首領,華嚴海會菩薩無量無邊,這兩位菩薩是上首,是毘盧遮那如來得力的助教,兩個助手。我忽然想到,他們兩位修的是什麼法門?在「入法界品」最後面看到了,這兩位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。我們對這兩位菩薩崇敬備至,沒想到這兩位菩薩修淨土,發願往生。再仔細觀察,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、傳法之人,善財修什麼法門?這當然是文殊菩薩傳給他的,仔細一看,他修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。這使我當時感到很大的震撼,是我意想不到的,從頭仔細再去思惟觀察,一點都不錯。
善財得到文殊的真傳,在文殊會上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已經成了法身菩薩,在華嚴會上是圓教初住的果位。離開老師出去參學,第一個遇到吉祥雲比丘,這是《四十華嚴》上寫的,《八十華嚴》裡面稱為德雲比丘,是一個人,這是翻譯的人不相同。我們講《四十華嚴》,就用《四十華嚴》上的名稱吉祥雲比丘。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?教他念佛法門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在經文裡面我們看過,在此地也曾經跟諸位做出報告,吉祥雲比丘給善財童子開示,講了二十一個念佛法門。二十一不是數字,是表法,是密宗裡頭代表大圓滿。二十一門全是念佛法門,這就是包括了佛法裡面所講的無量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,統統都是念佛法門。
我們不讀《華嚴》不知道,讀了《華嚴》才曉得,原來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如果是以念佛法門為主,其他的法門為賓,或者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為伴(主、伴),則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;如果是以禪為主,念佛法門也是禪門。所以佛法裡面講「一」不是專一,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,它這個一,是講任一。所以它是平等法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任一。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做主,其餘無量無邊法門都是伴,主伴圓融,主伴是一不是二,這是華嚴境界。於是所有法門高下、偏圓,這些爭論、意見全都消融了。
吉祥雲比丘教給善財念佛是什麼方式?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「般舟三昧」。般舟三昧修學的方法,它是一期九十天,像我們現在打佛七,一期是七天。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,九十天這裡面晝夜不能睡眠,真叫勇猛精進,不可以坐下來,當然更不能躺下來,他只可以站著,只可以走動,我們講經行,繞佛經行。繞累了,可以站著念佛,可以拜佛,不可以坐下來,不可以躺著,不可以睡覺,勇猛精進。這要有很好體力的人才行。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意義很深,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先入為主,頭一個參訪的善知識,這是為主;到第五十三參,最後一位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我們這才省悟過來,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就是修的念佛法門,持名念佛。我們才曉得文殊、普賢跟善財沒有兩樣,全都修這個法門。開無量無邊法門,那是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,就是對這個法門有疑惑,不能深信,不願意修學,文殊、普賢就開無量無邊法門,任憑選修。但是你真正能夠修成法身菩薩了,到了華藏世界,文殊、普賢還是用這個方法勸你到極樂世界去,去見阿彌陀佛,這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。
「十地菩薩,初後不離念佛」,完全接受了兩位大菩薩的教誨。初是初地,後是等覺,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修什麼?都是修念佛法門。我是看到這樣的經文,死心塌地了,不再有任何疑惑,疑根拔掉了。所以我入淨宗,專修念佛,是得力於《華嚴》。在台中李老師雖然苦口婆心的教誨,我都沒有完全接受,到我自己講《華嚴經》,我才恍然大悟。不過在台中那段時間,李老師沒有把《華嚴經》這些經文告訴我,如果他老人家要拿《華嚴經》這些經文來教我的話,我當時肯定也就接受了。所以我在一般講也是很難度的一個眾生,總算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都還不錯,費的時間並不多,我就入門了。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佛門同修,對這個法門認識還不清楚,還在猶豫徬徨,這非常可惜。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都跟諸位詳細介紹過。這一節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請看下面第五段:
【毛孔現光主藥神,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脫門。】
這一段,清涼大師註解得很多,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參考。我把重要的文念一念,「以慈善根力,放月愛等光,身心兩病,纔念便滅。」《疏》裡頭的文不多,但是這幾句話裡頭的意思很深、很長,與我們現在一切眾生關係非常密切。我們仔細看看菩薩的德號,『毛孔現光』,這個意思很深。「毛孔」是正報裡面最小的,佛經上常常用這些名詞;「微塵」是依報裡頭最小的。「現光」,現什麼光?現無量無邊大圓滿光明。大經裡面常講,諸佛如來在毛孔裡面轉大法輪,講經說法,無量菩薩聚會,毛孔沒有放大,菩薩這個會場並沒有縮小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。大小是一不是二,是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事事無礙境界。這我們很不容易懂,如果說大容小,我們好懂,小怎麼能夠容大?理很深,確確實實是事實。我在此地不必細說,同修們有懷疑,就像禪宗大德所說的話,你慢慢去參去,對你會有受用。如果給你說破了,把你的悟門堵塞了,那不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。好的教學法是提起你的疑情,你好好去參究。
菩薩放光,諸位要曉得,這個光是智慧光。說慧,你一定要聯想到,慧從哪裡生的?從定生的;定怎麼成就的?從戒來的。所以你一定要想到戒定慧三學,用戒定慧三學治一切眾生的病根。所以他修的法門是『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』,「大悲」是動力,「幢」是表高顯、非常明顯,非常殊勝、非常明顯,快速的幫助一切眾生。所以佛門是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,道理在此地。清涼大師註解裡面,他是講的「以慈善根力」。慈善根力,《涅槃經》上所說的就是「菩薩四無量心,能為一切諸善根本」,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。現在世間一般社會大眾,每天工作很勤勞,為什麼?為什麼這樣勤勞的去工作?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古人說得好,總不外乎名利,一種人追求名,一種人追求利。因為有名利可求,有名利可得,他就精進努力不懈。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這些人,自私自利沒有了,名聞利養放下了,五欲六塵享受他也不要了,貪瞋痴慢他斷乾淨了。我們要問問,什麼力量推動他?他在那個地方勤苦教化眾生,不辭辛勞。觀察眾生的根性,應以什麼身分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分;應以什麼方法教誨,他就採用什麼方法。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,沒有一定的方法,永遠不休息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一願最後總結「無有疲厭」。我們要問,是什麼力量推動他?總不是名利,現在在此地曉得,「慈悲喜捨」,所以說慈悲為本。這些大聖人不辭辛勞教化眾生,慈悲是動力,他在這裡推動的。所以佛在經上講,「一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諸佛如來所有善根,慈為根本」,佛家講慈悲為本是從這兒來的。
慈悲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之體,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的直心。菩提心的作用,講了兩種,深心、大悲心。我們聽了這個名相,很不容易有一個清楚的概念。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也講菩提心,名稱跟《起信論》裡頭不一樣,經上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,作用是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。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,意思就比較清楚一點。原來直心就是至誠心,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,深心是相同的,經論是相同的。有體有用,一而三,三而一。作用說了兩個,這兩個一個是自受用,一個是他受用。也就是說菩提心,這是至誠心,至誠心怎樣對自己,至誠心如何對待人,所以作用就說了兩個。儒家也講這個,《大學》裡面講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誠意、正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。誠意就是真誠心,這是說的體;起作用,儒家只講一個正心。佛家講得詳細,佛家講起作用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儒家自受用、他受用是合在一起,只說正心。然後才講到落實,落實到生活上,那就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落實了,這個說得很清楚。佛法裡面講的深心,自受用。什麼叫深心?古德有個解釋,好善好德。好善,止於至善,我們現在提倡的純善純淨,純善純淨是自受用。對待別人大慈大悲,就是大悲心,就是迴向發願心。迴向發願的意思圓滿,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、一切成果,自己不享受,回過頭來供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;發願,那就是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。要用我們現前境界的話來說,一定要發願做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,貢獻我們自己的精神體力,為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。這就是真正迴向發願心,完全落實世尊教誨我們的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。
所以我們要曉得,佛在經論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慈就是菩提道,要跟悲合起來也行,慈悲就是菩提道,慈悲就是諸佛如來,慈悲就是法身菩薩。慈是與眾生樂,不但是有這個心,要有行為,幫助眾生得樂,這叫慈;幫助眾生離苦,這叫悲,所以慈悲常常是連在一起講的。懂得這個意思,經文就好說了,菩薩是以大慈悲,「幢」就是非常明顯的大慈悲,這個力量在推動。眾生苦難太多,苦難太迫切,趕快去救他,趕快去幫助他。我們怎麼幫助?我們怎樣拿出具體的行動來?自己要真修、真幹。我自己不真修,眾生就多吃一點苦;我自己真修,眾生就少吃一點苦。我自己早一天成就,眾生就早一天得福;我晚一天成就,他就多受一天罪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明白、懂得了,不認真努力幹行嗎?有很多人說:我沒有智慧,我很想做,我身體多病,我沒有辦法。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,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,你還是不能發慈悲心。果然真正發慈悲心,沒有智慧不要緊,佛菩薩加持你。
我們哪裡有智慧?這樣的大經,圓滿大法,展在我們面前,我們怎麼能看得出它的意思?不可能,全憑佛力加持。要真發心,不發心就得不到佛力加持。我們發慈悲心,無條件的愛心,無條件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,這就是慈悲心。我這個心發一分得一分加持,發十分得十分加持,看你發多少。你這個心真正發了,身體不好,病痛很多,這個身體佛菩薩保佑你,自然它就好了。這裡頭有自力、有他力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自己是凡夫,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是業力主宰的,哪有不生病的道理?哪有不迷惑的道理?哪有不受命運主宰的道理?這樁事情我們要認真細讀《了凡四訓》,深深去體會就明白了,世間人所謂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命運主宰了一生。但是要是一發心,為社會、為眾生,這個命運能轉過來。不再有私心,不再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不再有損人利己的念頭,這個心一轉,我們的命就改造了。再有佛菩薩加持,龍天善神在當中幫助,短命變成長壽,煩惱變成智慧,統統可以轉!問題是你自己要做一個大轉變,先把自己的病治好,然後才能夠幫助一切病苦眾生。此地經上講的病,貪瞋痴的病毒,自私自利的病毒,先把自己治好,然後我們就有智慧方便德能去幫助別人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第六句:
【破暗清淨主藥神,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解脫門。】
這一段經文,我們一看就知道是眼科大夫。『破暗清淨』,與眼病就相應。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『療治一切盲冥』,「盲冥」就是眼睛有病,幫助他恢復『智眼清淨』,從這個法門成無上道的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幾句話非常重要,「迷理迷報,二愚盲冥,起惑造業,備受眾苦」。這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裡頭有個道理在,道理他不明瞭,這是迷理;有事相存在,這個事相是因果報應,這個報就是講的因果報應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出因果報應,這是講的事。所以理跟事完全不明白、不了解,這叫做「盲冥」。所以此地的盲冥不是指我們的肉眼有毛病,這是講心眼、智眼。你沒有智慧之眼,這樣你才起惑造業,你才備受眾苦。藥王菩薩怎麼教你?為你開示正法,所以經不能不聽,教不能不學,經教就是諸佛如來為我們治病的。
所以經教上有比喻,佛是大醫王。我們今天讀的主藥神這一個單元、這一個科目,要想到佛是大醫王,能治療我們種種的病苦,身心病苦。特別是佛門的弟子,無論在家出家,無論你在佛門從事的是弘法工作還是護法工作,要知道弘護一體。無論從事於弘法、護法,都要深入經藏,都要明瞭宇宙人生真相。不但理要明瞭,事更要明瞭。事相上古德常常提示我們「種善因得善果」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善,決定要受惡報,這個道理與事實不可以不知道。我是凡夫,業障深重,年輕的時候無知,殺生打獵,造作許許多多的重業,那種悲慘的報應,我親眼看見的。所以學佛之後,徹底回頭,我接觸佛法不到半年,我就發心長素。什麼原因?以往殺生打獵的罪業太重了,我知道那個果報太可怕了,所以從此之後長素、戒殺、放生,贖罪!學佛發心弘法,報恩!希望這些冤親債主原諒我,不要怪我,我那個時候是愚昧無知,沒有人教誨,造作這些惡業,眼盲、心盲,跟這個經上講的一樣。學佛之後,得力於經論的教誨。我學佛,跟諸位同學說,五十年每天沒有離開經卷,我確確實實是一個好學生,我好學,我接受如來的教誨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我的業力轉過來了。
確確實實過去許許多多算命看相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。我四十五歲那一年確實害了一場病,因為自己心裡有數,知道什麼?四十五歲要死了,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,所以我一想壽命到了。那一年我們三個同學,這都出家了,法融法師、明演法師、我一個,我們三個人同年,三個人都薄福、都短命,都說過不了四十五歲。那一年二月法融走了,五月明演走了,我七月生病,得重感冒。心裡一想:三個人同命運,兩個走了,這輪到我了。所以我也不看醫生,我也不吃藥,每天吃一點鹹菜稀飯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這樣大概一個月多一點點,我的身體復元了。復元之後繼續講經,這一關就過去了。一直到現在,我一生當中就是偶爾有一點感冒,沒有進過醫院。
所以要轉!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要做一個轉變,從心上轉變,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關鍵就在一個「轉」字。誰轉?一定要自己轉,別人沒有法子幫你轉。怎麼個轉法?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:真幹!你就轉過來了。你要不能真幹,真幹就是依教奉行。我常常勸勉同修、勸勉同學,我們轉不過來、轉不了,最大的障礙、最根本的障礙是什麼?佛經裡面講的我執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相、我見。這個名詞術語,一般人聽了還得要費口舌來解釋,我們換句話講,雖然不是很貼切,但是很接近,我講的是自私自利。這個念頭要不轉過來,佛法雖然殊勝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
所以我勸告同修,從哪裡學起?從十善業道學起,從《觀經》三福學起。基礎!佛講得那麼明白。淨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,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我們不從這兒打基礎,到哪裡去學?三福的第一條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孝親尊師,慈心不殺,落實在十善業道。沒有十善業道,前面三句都沒有,我們學佛從這裡學起。至於別人怎麼學,那與我無關,我要先度自己,我自己得度,我才能夠幫助別人。幫助別人也得看緣分,什麼緣分?他肯不肯像我一樣真學。果然真學,他必定得度;他要不能真學,只是在佛門裡結個法緣而已。佛家常講為他做遠因,他這一生得不到利益。這些事我們不能不懂,不能不真幹。
佛法弘護都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。你想一想,要不是大事業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選擇這個行業?他國王不做,你就曉得這個事業比當國王大,比當國王殊勝。經典上記載,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候武藝超群,在那個時候他可以做將軍,他可以做元帥,他也不幹,他去出家修道,他去沿門托缽,他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,這偉大!我們今天踏著釋迦牟尼佛的足跡,要把他老人家的事業發揚光大,我們對得起佛陀,我們是佛陀真的學生,真弟子。如果我們還搞自私自利,還搞名聞利養,還要起心動念去坑別人、佔別人的便宜,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我們的前途必墮阿鼻地獄。那就是佛門裡頭所謂的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哪些僧道?就是這一類的僧道,有名無實,打著釋迦牟尼佛的招牌欺騙一些善男信女,這個罪業造重了。世出世間最嚴重的罪業無過於是,我們何必幹這種事情?所以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,我們也應當有佛陀的五眼圓明。縱然我們做不到,至少也應該有聲聞、菩薩一樣,天眼、慧眼、法眼,我們在菩提道上,不至於迷失方向,不至於錯了目標。這是同學們,特別是發心弘法、護法的同學們,不能不知道。
清涼大師在這裡註得很多,諸位自己去做參考。末後註疏裡面有講「三諦」。諦,用現在的話來講,真理。三諦三觀是天台家講的。三諦是俗諦、真諦、中諦。俗諦是與世俗人和光同塵,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能認真,不能把世俗這些事理放在心上,那你就錯了。所以俗諦都在相上講,在相上要不著相,即相離相就對了。離即同時,那就變成中道,就變成中諦。所以,俗我們知道假、知道相;真諦,我們知道理、知道性,真諦是性空;用呢?要用中,佛家講中道第一義諦,用中。儒家也講用中,儒家講中庸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懂得用中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世俗人都偏在俗諦這一邊,所以六道輪迴苦不堪言,他把假的當作真的。小乘人偏在真的那一邊,釋迦牟尼佛常講偏真涅槃,只知道自利,不知道利他,心量不夠大,沒有慈悲心。所以三德祕藏裡面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偏真的這些羅漢只得半個解脫,法身、般若統統沒有。唯有大乘菩薩懂得用中,生活在中道裡面,那就得自在了。他真的能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,這是菩薩生活;有機會、有條件接近如來,也就是說他有條件、他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這是三諦真正的意思。
其他的諸位在註疏上多多的去看,如果看得不明白也沒有關係,你把我講的記住就行了。抓住修學的綱領,我們知道下手處,真幹!決定要從淨業三福、十善業道學起。如果在大乘經典就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諸位要曉得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頭所說的就是淨業三福,所以它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是大乘佛法的根本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學佛人第一部課本,是共同科目,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共修的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是大乘初學的,也是共同科目,不管你學哪一宗,你學哪個法門。為什麼?它裡面是具體給我們說出:孝親尊師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後面還講到:三皈眾戒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自行化他。所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就是淨業三福圓滿的演說,這是大乘佛法的大根大本,不但我們要受持,六道眾生包括三途眾生都應該受持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