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經講述菁華 (第三六四集) 2000/10/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45-0364
請掀開經本,「阿修羅王」長行最後一段:
【善音阿修羅王。得普入一切趣決定平等行解脫門。】
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的,「普入諸趣,明處無不遍。偈云三世」,長行裡雖然沒有,但是在讚頌裡頭有提到三世,「時無不均,同有佛性,名為決定。具上三義,平等行焉。不宣實義,非善音也」。後頭是另外一個註解,「此上一段,及後夜神,皆結歸名,上下例然,恐繁不釋」,這個大家知道就行了。
『善音』,跟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妙音」的意思相同。這一位阿修羅王菩薩,給我們啟示也非常非常之多,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向他學習。他的法門是『得普入一切趣』,這裡頭特別重要的「普」這個字,普是普遍。平等才普、清淨才普,心不平等、不清淨就有偏、就有邪,邪是歪了,歪在一邊,普就做不到。清涼的註解好,「諸趣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,「處無不遍」,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才叫普遍。既然講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我們就要曉得,這裡面沒有國土的分別。你看現在一般念佛的人還執著,有人念阿彌陀佛,有人念釋迦牟尼佛,有人念藥師琉璃光佛,念這個對、念那個不對,這都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個心很小,不普,不能夠遍。我們在經上所看到的,到什麼時候心就遍了?法身。十法界裡面,普做不到,天台大師講的通教佛、別教佛心量不廣、不普,超越十法界就普了;換句話說,你的心量不能拓開,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。這個我在過去講經曾經舉過例子,我說我們心量要大,把六道輪迴擠破,我們不就出去了嗎?心量再大,把十法界也擠破。十法界把我們範圍了,我們決定證不到一真法界。
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就普遍了。決定不分國土,一切諸佛是平等的;不但一切諸佛平等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樣不平等。所以《華嚴》上講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就是這個道理,「同」就是沒有分別,一樣的,「圓」是圓滿,「種智」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境界。不但有情眾生同,無情眾生也同。為什麼會同,我們也講了很多,有情眾生同一個佛性,無情眾生同一個法性,佛性、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分自、分他錯了,這種心叫輪迴心、凡夫心。
我們想學佛,佛是我們的榜樣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我們到人家家裡,在別人的道場,或者我們去參觀別人處理事務的場所,起分別、起執著,錯了,不懂得普遍的讚揚、恭敬。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普遍的恭敬、普遍的讚歎。恭敬裡面決定沒有等差,沒有分別執著,讚歎裡面也沒有;理上沒有,事上有,事上為什麼有?事上因為要給社會大眾做榜樣。我們曉得禮敬這個榜樣,無論什麼樣眾生都應該學的,所以它真的是平等,理上平等,事也平等;讚歎就不一樣了,讚歎,凡夫他有善有惡。所以聖人教給我們隱惡揚善,隱是什麼?隱就是不讚歎,惡的事情不讚歎,善的事情讚歎,這就是勸善規過的辦法。他作惡作善,自有果報,我們讚歎不讚歎是教化眾生,用意在此地。禮敬,對善人、惡人我們都平等禮敬,這個不會產生副作用;讚歎,別人作惡你讚歎,會產生副作用。所以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表現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我們看到了,善財童子對於行善的善知識禮敬、讚歎;對於示現違逆的、不善的,善財童子去參訪,有禮敬,沒有讚歎,你看他參訪勝熱婆羅門、參訪甘露火王沒有讚歎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這就是儒家講的隱惡揚善。人人都能夠隱惡揚善,這個社會安定、世界太平,真正是消災免難,人為的這些爭執、戰爭可以避免。社會上人人都存善心,都沒有惡意,就能夠轉環境,境隨心轉;環境轉,天災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講自然災害,如何改變自然災害,從心地裡面改是最高明的。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,自然災害用一些科學技術來解決,不懂得從人心上解決。我們人工用科學技術來改善我們生活環境,這是治標;佛教給我們從心性裡面去轉變,這是治本,依報決定是隨正報轉。
為什麼華藏世界這麼好,沒有天災人禍?極樂世界為什麼這麼好?人心好,沒有一個人有惡念。我們知道華藏世界裡面的人全是法身大士,不是法身大士進不了這個門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要斷見思煩惱、斷塵沙煩惱,破一品無明,才能契入華藏世界,這才能入華藏世界。所以華藏世界當然是諸上善人,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也破一品,他們居住的環境哪裡會有天然災害?沒有!極樂世界是個非常特殊的世界,那裡面的眾生見思煩惱沒斷,塵沙煩惱也沒有斷,無明也沒有破,說實在話,跟我們這個世間差不多,為什麼極樂世界有那麼美好?那是統治者好、領導人好,把所有一切的惡緣都斷掉了。你雖然有惡因,在那個地方沒有惡緣,所以不會有惡的果報。阿彌陀佛是個大福報的人,我們跟他,享他的福,道理在此地。
為什麼不生他方諸佛國土?他方國土我們去不了,必須要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才能去。唯獨西方淨土可以叫帶業往生,但是帶業往生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得了的,它也有條件,不過這個條件比起其他法門要容易得多,所以這叫易行道。比較容易,實在上講也不容易,但是西方淨土的條件,說老實話,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,如果能夠咬緊牙根都行,都能去得了。決定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如來教誨,真的,善導大師教給我們,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;教我們不可以做,我們就決定不要做,你念佛就肯定往生。這比起其他法門,要斷煩惱、要破無明,實在是容易太多太多了,所以這個叫一生成就的佛法。
唯獨這個法門,才能夠普度九法界的苦難眾生。這就像中國宗門過去所謂的,你看六祖他接引什麼對象?上上根人,不是上上根人到他那裡去不契機,你得不到利益。神秀大師接大乘人,水平比他低了一個層次。能大師是接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不多,可是大乘根性的也不多,神秀大師所接引的對象也必須真正發菩提心,否則的話你不是大乘。往下就可想而知了,我們修學那些法門怎麼可能會有成就?一天到晚妄想雜念不斷,貪瞋痴慢時時現前,自己仔細去思惟,決定墮三惡道,這個事情麻煩。所以我們不能不感激阿彌陀佛開這個方便之門,讓我們這種根性也能夠得度,這個恩德我們要知道。知恩才會報恩,怎麼報恩?依教奉行,往生淨土,那叫做報恩;這一生當中我們不能往生淨土,這就是不懂得報恩。報恩不是口頭上一句話,是要有行動的。
斷惡修善,我們修行的根本。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提了五個科目: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這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要認真努力去做。五個科目的基礎、根本是三福頭一條:孝親尊師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。由此可知,修行根本的根本、基礎的基礎在慈悲心、在十善業。慈悲心是平等的愛心,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、不分宗教,真正通達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,才真正能夠做到愛人如己、愛物如己。你愛他,他不接受,是他有業障。這個愛心就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沒有兩樣,真誠的愛心,全心全力幫助。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,他接受的當然就不一樣,上根的人接受的多,下根的人接受的少,沒有善根的人他完全不能接受,你勸他念佛,你送給他的經書他不看,他不聽。我們看看外面來來去去,一天到晚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人,你跟他講佛法,他不會接受,這在佛法講沒有善根。沒有善根,給他種個善根,我們大門口牆壁上寫了六個大字: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就是幫助他們種善根。他們走過來、走過去看一眼,所謂是「一歷眼根,永為道種」。什麼時候他那個善根能成熟,那就難講了!他什麼時候生歡喜心,什麼時候能接受,什麼時候肯依教奉行——到依教奉行,這是善根成熟;不能依教奉行,善根沒有成熟。
我們一定要學佛菩薩,度化眾生決定要隨緣,一絲毫不可以勉強;勉強,眾生生煩惱,與佛距離就愈來愈遠了。隨順他,他能得一分很好,得兩分也好,絕不要勉強。他這個器只能盛一分,你給他兩分,漫出去了,他不能接受。眾生根器大小不等,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老師教學的方法態度也不一樣,完全看學生的根器。我過去參加台中講經的培訓班,李老師這個班只辦了兩年,學生只有二十幾個人;他一生只辦一屆,沒有辦第二屆,兩年就結束了。我們二十多個同學,李老師教的方法就不一樣,確實我們體會到因材施教,一絲毫都不勉強,所以我們師生、同學相處都非常和睦、都非常歡喜。加一絲毫勉強,凡夫的心就不舒服了,和睦融洽就辦不到。這是高度的智慧,真實的善巧方便。
這都是「普入諸趣」,在這個世間、這個地球上,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,我們的希求,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人民幸福。時間過得非常快,年關眼看就到了,過了年我七十五歲,該死的年齡了。人生七十古來稀,釋迦牟尼佛圓寂七十九歲,孔老夫子過世大概也是七十四、五歲,該走的時候。所以諸位同學一定要提高警覺,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,我沒有一念為自己著想,都為大家、為佛法、為眾生。我老師教給我的,我在這一生幾十年當中,我確實做到了精進不懈,我沒有辜負老師,我對得起老師,這就是報老師之恩。真實、究竟、圓滿的報恩是要決定往生淨土,這個報恩才圓滿。如果不能往生淨土,我們的報恩頂多報一半,還虧欠得太多。往生淨土有沒有把握,完全在自己的心行,自己起心動念、一切行為,都能隨順經論的教誨,往生哪有沒有把握的事?決定有把握。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,對一切逆境、惡緣沒有一念瞋恚心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,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遠離貪瞋痴,一心嚮往淨土,將如來的正法介紹給大眾,希望大眾能夠認識佛法、認識淨土,這是我學佛將近五十年中天天在幹的。別人對我們怎麼看法是他的事情,與我毫不相關,他讚歎也好、毀謗也好,與我都不相干。他讚歎,我要有生歡喜心,毀謗要有瞋恚心,我墮落了,那我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沒有隨順佛陀教誨。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怎麼教給我們的,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,要依教奉行。
這個地方特別要學菩薩,要發心「普入諸趣」,這就是說,無論是哪一個國家,無論是哪個地區,無論是哪個族群,無論是哪個宗教,只要有緣,我們一定要去拜訪,要去跟他們結緣。在這一點,說實在話,佛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、天主教,人家肯結緣;我們對於稍稍苦難的境界,我們就不肯結緣。像非洲非常落後,很苦,有很多小國家,我們佛教沒有人肯去,天主教、基督教他們去,跟這些苦難的人同甘苦、共患難,在那邊傳教,幫助他們。他們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差,這些傳教士在各個地方化緣,去幫助他們。我是在上一次聽到,他們在那邊布施醫藥,辦了一個活動的義診所。這個事情是特麗莎修女告訴我的,我送了五萬塊錢給他們買醫藥。這一次我們見面,她又告訴我,她們非常需要一部救護車,那邊交通非常不方便,病人很可憐,缺乏交通工具,我答應送她一輛車。我們不要分國家、不要分種族、不要分宗教,普入諸趣。絕不能說他是基督教,不是佛教,我們不給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、此地「普入諸趣」,這講不通了。我們今天所作所為完全隨順佛陀教誨,絕不隨順自己的情執。我們自己不能到的地方他們到了,我們對他的贊助,我們一點心力也達到了。必須要將族群、宗教融成一片,這才是普度眾生,一定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
長行裡面說了處所,「諸趣」是處所,遍虛空法界。在偈頌裡面講「三世」,後面偈頌頭一句,「如來往修三世行,諸趣輪迴靡不經」,補足長行的意思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永遠沒有間斷,不僅僅是處遍虛空法界,時間也永無間斷。清涼跟我們解釋,「決定」好,『決定平等』,「同有佛性,名為決定」,這個「決定」的意思就很明顯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是一個心性。佛在《華嚴》上說的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佛講心、講識,其他宗教講上帝、講神,一樁事情。他們講,這個虛空世界從哪來的?上帝造的;我們佛講自性變的。自性就是上帝,上帝就是自性,造物主,能現能變就是造物主,佛家講自性,名稱不一樣,是一個事情,一樁事。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,不僅是深入經藏,要徹法底源。底源是什麼?這法從哪兒來的,就是說能生能現的,要把這個東西找到,這個東西就是佛性。
情與無情全是性現的,全是識變的,「同有」。如果我們入了這個境界,不要說入,能夠真正理解,你的心量就大了,許許多多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、消融了。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不但沒有入這個境界,對於這個道理沒有真正理解。所以我說基督教的《聖經》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大家聽了感覺得非常訝異。你要真正懂這個道理,你會點頭。為什麼?《大方廣佛華嚴》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《新舊約全書》也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哪一法不是從自性流露的?離了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所以法法平等,真的無有高下,這是事實真相。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這一切法有高下?是我們的心迷,是我們不覺,我們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不平等,過在這個地方,境界上沒有過。就好像我們張開眼睛,看到一切萬物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過失;你要去戴個紅眼鏡,看到外面,你們講的都不對,全都是紅的;那個戴個綠眼鏡,你錯了,外頭境界全是綠的,他兩個要打架。你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有色眼鏡,戴上這個東西看外面境界變了質,不是外面變了,是你自己變了,外頭實在沒有變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那個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個有色眼鏡,你把這個東西拿掉之後,你才看到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決定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。我們必須要捨棄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看一切人平等,看一切物平等,看不同的世界平等,不同的國度平等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沒有一樣不平等,情與無情都平等,我們看到蚊蟲螞蟻就像自己兄弟一樣,真誠的愛心生出來了。這是佛法,佛法是覺法,你真的覺悟了,你真的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,這叫做「決定」。
「具上三義」,這上面三個意思很清楚,「遍一切處」是一個意思,「遍一切時」是第二個意思,「情與無情,同有佛性」,這第三個意思,這三個決定,三個決定顯示了一個境界,「平等行焉」。誰住平等?佛住平等。這個佛就是講的法身大士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你不見性,你怎麼成得了佛?見性就成佛了。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上,這是圓教,從初住菩薩都是佛,真佛不是假佛。天台大師判作「分證即佛」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不過他見性是見性了,見性沒有圓滿,古德用夜晚的月亮來做比喻: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十五的滿月,等覺菩薩是十四的月亮,接近圓滿,還差一點,往下就是所謂的十地、十迴向、十行、十住,初住菩薩是月牙,好像初二、初三看到的月牙,剛剛看到月光,那個光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叫「分證即」,拿這個做比喻。「相似即」不是真的,相似的,《楞嚴經》裡面給我們舉的例子叫「捏目所看」,那是相似的。我們把眼睛用一個手指用勁按一下,你看到外面都是兩個影子,這兩個影子有一個真的,一個是相似的、一個是假的,這個比喻做相似,非常接近真實了。這是比喻什麼?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藏通之佛,相似即。六道凡夫裡面只有「觀行即」、「名字即」,不是真的,不是真月,是什麼月?水裡面的月影。古人用這個比喻很有味道,你仔細去想,那是水中的月影,比捏目所見的那又要假了,這不是真的。
我們從這些地方仔細去想,慢慢去體會這些意思。佛的境界確實甚深甚深,不但是圓滿佛果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已經甚深甚深了,我們無明沒有破的人要想理解他的境界相當不容易。於是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,不可說不可說的,他能夠說出這麼多來,所謂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可思議的境界,佛也能用這個手法烘雲托月,為我們說出。十地上的境界,那非契入沒有辦法理解,一定要實證。像我們沒有到大陸去旅遊過,我們看到大陸風光的錄像帶,看錄像帶決定不是親自去旅遊所看到的。你去旅遊那是親證,那就是「分證即佛」,我們今天看錄像帶是「相似即佛」,不是親證,完全不一樣。有些地方曾經去過的,再看這個錄像帶回味,那個很有味道,但是沒有去過,同在一起看的時候感受完全不一樣。這是比喻境界必須自己親證。
我們為什麼不能親證?障礙,業障。什麼叫「業」要懂得,業是我們的活動、我們的造作,我們的造作活動結果叫做「業」。你在造作活動的時候叫做「事」,你在做的是什麼事,這個事的結果就叫做「業」。凡夫所造不外乎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三種都是障礙。無記業墮在無明裡頭,它是障礙,它不覺悟。要怎樣把這個障礙去掉?佛就說,你不造業,障礙就去掉了。我們今天修行,想明瞭的、想做到的,就是如何不造業。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詳細,特別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清涼大師判全經四無礙境界:事沒有障礙,理也沒有障礙,理事沒有障礙,事事也沒有障礙,障礙在哪裡?障礙怎麼產生的?全是產生在妄想分別執著。佛在這部經上已經說得很清楚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講得這麼清楚!由此可知,我們的活動有沒有障礙?沒有障礙。所以善財五十三參,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,代表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沒有障礙。障礙就是起在妄想執著,我們現在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;在佛經裡面的術語,無明煩惱是妄想,塵沙煩惱是分別,見思煩惱是執著,除這個之外沒有障礙,障礙在此地。然後我們就曉得,障礙不在外面,障礙在自己本身,本身把這三種障礙除掉就成佛了,你就入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在哪裡?無處不在。
《華嚴經》裡面講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什麼是法身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法身。所以這個地方講「處無不遍」、「時無不均」,這就是法身;盡虛空、遍法界跟自己的身心融合成一體,這是法身。法身永遠在,法身無處不在,法身是我們這個身的根本,我們這個身要離開了法身,這個身就不可得了。古人用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這個比喻說得好。金是什麼?金是法身,我們應身、化身是器;離了法身,哪有應身、化身?法身無不在,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問題就是你怎麼樣能夠證得。你今天不能證得,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了。
怎麼樣離妄想分別執著?我常常勸勉大家,自私自利是頭關,如果不能放下自私自利,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起心動念會想到「我」,你永遠不會證得法身,所以一定要把念頭轉過來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,這一位老菩薩天天在這裡叮嚀我們,不斷的重複說,「修行人要改心」。改什麼心?沒有修行,起心動念為自己;真正修行,起心動念為眾生,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你只常常這樣想,常作如是觀,時間久了,不知不覺就有幾分契入,就相應了。可見得真肯改,假以時日是能夠轉得過來的。轉過來之後,這非常明顯的現象,自己能夠覺察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煩惱輕是欲望少了,也就是講自私自利的念頭少了、沒有了,貪瞋痴慢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五欲六塵享受沒有了,什麼都可以隨緣,什麼都好,煩惱輕;智慧長,無論看人看事看物聰明了,經典一展開,字字句句無量義。
這個智慧能力,就是佛講大家是平等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不是說我比你們高,你們不如我,那是錯誤的;平等的,決定平等的。決定不是從外面求來的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只是把障礙除掉了,大家都一樣的。眾生智慧跟佛不平等是佛障礙統統去光了,菩薩障礙去了一大半,還剩一點點,不太礙事,這就是法身菩薩,剩下來的那一點障礙不礙事了。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礙事,雖然除得很多,還礙事;也就是說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他做不到,還礙事。到法身菩薩就事事無礙了。所以這個問題完全是自己的問題,與別人、與外面境界毫無交涉。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自然你就不會怨天尤人了。諺語裡常說「自作自受」,我們這一生的際遇是自作自受,決定與別人不相干。什麼事情不能離開因果,如來在究竟果地,也沒有辦法離開因果,因果才是真理。尤其我們現在讀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一段經文講得細,我們才曉得世間有很多大富大貴之人,那前生修布施的,但是還有許許多多不如意的事情,這是十善裡頭他做得不圓滿;如果十善做得圓滿,那個大富大貴真的叫事事如意,絲毫煩惱都沒有,我們現在把原因找到了。
菩薩、阿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廣度眾生,也有時候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,這個事情從哪裡來的?還不是過去生中一些不善業來做障礙,不過他們是已經破了無明的人,這些障礙他很容易就把它化解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也示現三個月「馬麥之報」,孔子也曾經「在陳絕糧」,也挨餓,這都是過去在因地裡面還有不善的業習,遇到緣依舊起現行。大聖人、佛菩薩受不受這苦?不受。不像我們,我們遇到的時候真受苦,他們不受。不但他們不受,我們曉得須陀洹以上都不受,苦樂憂喜捨五種受只有六道凡夫有,聖人沒有。須陀洹把這個放下了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四相破了,雖沒有完全破,破少分,須陀洹都已經破少分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五種受沒有了。在我們看起來,這是佛菩薩慈悲示現,表演給我們看的,特別是提醒我們惡業不能做,你看造了惡業,成了佛還要受報,用意在此地。他雖然受報,表演的時候他沒有苦受,這是真實的,所以叫「平等行」。
下面這兩句跟我們解釋「善音」,「不宣實義,非善音也」,這從反面說,你給一切眾生說經講道,講的不是真實義,那就不叫善音。由此可知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是多麼重要。為什麼?你能夠解如來真實義,你才能行。真實,說得最清楚、最明顯的,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講了三個真實,在第二品裡面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真實之際就是諸法實相,就是我們現在把它變通來講,宇宙人生的真相;說得具體一點,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,這是真實之際。佛又接著教給我們「住真實慧」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住真實慧。末後又告訴我們,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那是度他。住真實慧是樞紐;住真實慧,自己住在哪裡?住在真實之際;教化眾生住在真實之利,真實之利是善音。什麼是真實之利?也要分上中下三品,下品的是決定勸導一切眾生轉惡為善,這是決定的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;中品的,勸導一切大眾轉迷為悟;上品的,教導大眾轉凡成聖。佛教化眾生不外乎這三種真實,表演是三種真實,說法也是這三種真實,這才叫善音。
這是我們應當要牢牢記住,要會學,認真努力去學,決定要改正自己過去錯誤的想法看法。凡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一種想法看法都不正確。我們天天講這個人好、那個人不好,都是屬於分別執著,全是錯誤。佛跟我們講,真實的是什麼?真實的是一切眾生,無論是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,都沒有好壞、都沒有善惡、都沒有正邪、都沒有真妄,你看到是真的,你看到的是實相。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這樣的,三惡道眾生也是這樣的,你能夠這樣看,你就見性了。就是佛經上常講的,你看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,《無量壽經》上說「一切皆成佛」,你滿心歡喜,一切眾生成佛了;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入這個境界,自己成佛了,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就看你自己怎麼個轉法,你轉不過來,這個眾生造業、那個眾生幹得不錯,完全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,你還是個凡夫,你還是隨順你自己的煩惱習氣,你沒有轉過來。凡夫成佛一念之間。
多聽、多讀,《般若經》上教導我們「深入經藏」、「深解義趣」。可是這兩個「深」,都必須要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為人演說是落實,是行門;受持讀誦是信解,信門、解門,為人演說是行門,從行就能證得,這是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末後這一句話是從反面說的,「不宣實義,非善音也」,這是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比什麼都重要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