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華嚴經講述菁華  (第二七一集)  2000/3/1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45-0271

  請掀開經本,鳩槃茶王偈頌第三首:

  【佛以大智救眾生。莫不明了知其心。種種自在而調伏。嚴幢見此生歡喜。】

  第三位莊嚴幢鳩槃茶王,他得的法門是「知一切眾生心所樂解脫門」,我們看他的讚頌,與前面長行對照起來看,意思格外的明顯。

  苦樂二法,可以說是一切眾生,真的是不分國土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沒有一個不關心。所以說是誰不願意離苦得樂?樂的根源在哪裡,苦的源本在哪裡,知道的人就不多了。唯有佛能夠徹法底源,這是世出世間大聖都不能比的。所以菩薩在此地第一句就告訴我們,『佛以大智救眾生』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救眾生必得先救自己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,自己沒有得度而能度人者「無有是處」,沒有這個道理。我們要體會到這個意思,你就能夠明瞭怎樣自度、怎樣救自己?「大智」。沒有智慧是救不了自己,也救不了眾生的。真正要救自己,要開智慧,要開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不是學來的;凡是學得來的,你自己學的、跟別人學的,古人所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勤學學得來的,都是屬於記問之學,不能解決問題,救不了自己,也救不了眾生。

  廣學多聞是手段、方法,目的在哪裡?目的在開悟。有人廣學多聞開悟了,有人廣學多聞不開悟,這個原因又是什麼?總在用心不同,關鍵在心。心要是為自己就不會開悟,心要為一切眾生決定開悟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起心動念為自己,這糟了,這是什麼?這是迷的根源、煩惱的根源、災禍的根源,自私自利。愈是有福報,這個福報是前生、今世所修積的,自私自利不斷,福報愈大,造業愈重,將來墮落的愈苦,他要墮餓鬼、要墮地獄。如果念頭轉過來,念念為一切眾生,他的福報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總在一念之差,這一念差別就太大太大了,古人常說「差之毫釐」,毫釐之差就是指念頭,一念為自己,一念為別人。在果報上不能夠想像,不只天堂、地獄,天堂、地獄講起來是小可之事。我們學佛,什麼叫真實智慧?你把這些話聽懂了,聽明白了,覺悟了,肯回頭,肯把觀念改正過來,你就是開智慧了,從這個時候起,智慧分分長,煩惱分分輕。

  佛教導我們,實在講,佛家的教學就是教你開智慧,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現在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不開?佛說過,我們的智慧被東西障礙住了,三種障礙:見思、塵沙、無明。我們有這三重障礙,所以智慧完全不能現前,把無量的智慧轉變成無量的煩惱,隨順煩惱造作無量的罪業、受無量的苦報,這是六道眾生。佛救我們是用三學,戒、定、慧三學。戒是什麼?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字,就想到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就想到這些,錯了,這是狹義的見解,不是佛的本意。佛的本意是什麼?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戒是法律、法規,方法、規矩,持戒是遵守方法規矩。佛在經論裡面,所有的教誨都是屬於戒律。戒律不限於那幾條,那幾條是世尊舉例而說,舉幾個例子,會學的人他明瞭,可以舉一反三、聞一知十,更聰明的人一聞千悟。譬如我們聽到「不殺生」這個條目,我們一定會聯想到,絕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,這是不殺生意思的引伸。再反過來,最好是怎樣?一切眾生因我而生歡喜心,這才是不殺生這一條本意。「不偷盜」的本意,絕不能夠讓眾生因我而得到損害,這是不偷盜的本意,更圓滿的是令一切眾生因我而得到利益。戒律的深義,現在明白的人愈來愈少了。一定要守法、要守規矩,佛在經上怎麼樣教導我們,我們依教奉行,這叫持戒。

  我們淨宗修學的綱領,諸位都記得很熟,全是規矩,全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的教誡。三福是戒律,我們要把它做到,這叫持戒;六和是戒律,一定要做到;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你們想想哪一條不是戒律?我們要深明大義,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自己工作裡面,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,你就像個菩薩了。這是我講的,我們要有佛菩薩的形象。我們學佛,四眾同學都是佛菩薩的形象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自己要常常反省,常常回光返照,自己像不像菩薩?不必問別人,要問自己。世法常講登天難、求人難,這是真難。聖賢的教誨,凡事求諸己而不求諸人。你看佛菩薩教化眾生,他求自己,自己做到了,以自己的形象影響別人。自己沒有做到,說得再好,別人總是懷疑,總是給你打許多問號:你自己沒有做到,教別人做,你的用意何在?是不是來騙我?必須自己先做到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,他先做到了;教我們起心動念要為一切眾生服務,他老人家率先做到;教我們捨棄名聞利養,他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;教我們斷貪瞋痴慢,他先斷了。所以我們聽他的話相信,一絲毫都不懷疑,他是做到之後再說。

  我們能夠守法、守規矩;在早年,我們為淨宗同學訂了一個《修行守則》,守則裡面節錄《無量壽經》精要的教誨六十二條,節錄了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裡面的經文四十幾條,我們能把這些教訓做到了,你是真菩薩,你是真修行,肯定得到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你就自度了,什麼樣的災難你遇到都不會受害,所謂是逢凶化吉、遇難成祥。這個話不是讚歎的話,是事實。我們找到禍福的根源,追隨佛菩薩。真正的追隨不是一天到晚跟在佛菩薩的後面,那個沒有用的;要懂得佛菩薩的教誨,依教奉行,這是真正追隨。換句話說,放棄自己的妄想、習氣,決定不隨順自己的意思,隨順佛菩薩的教誨。我們現前智慧沒有開,沒有明心見性,我們能夠這樣做就是真實智慧。怎麼曉得是真實智慧?諸大菩薩、諸阿羅漢,他們是這樣學法,我們也學習。我們雖然禪定沒有得到,智慧沒有開,我們在生活行持當中,跡象上跟菩薩、跟阿羅漢沒有兩樣,所以我們懂得這種生活、這種行持是智慧。我們常講高度的智慧、圓滿的智慧,生活的藝術,無不是從真實智慧當中得來的。

  第二句是『莫不明了知其心』。佛要幫助人,幫助一切眾生,一定要了解這一切人心裡在想什麼,這一點很重要。要順從他們的欲望,他才容易接受佛菩薩的教誨。所以佛教學講求觀機,第二句就是觀機;第三句是授法,第一句是根本,迷悟、苦樂的根本。佛家大慈大悲救眾生,大慈大悲依什麼?依大智;沒有智,慈悲也沒有用處。所以要觀機,觀機絕不是在講經說法的時候,我要仔細觀察觀察聽眾的根機,實在講,你上台的時候觀機還是看錯了。觀機在什麼時候?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論什麼時候,無論什麼處所,無論跟什麼人接觸,這都是學習觀機的時候。你對於整個社會、整個世界,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宗教全盤了解,通達明瞭,你才有能力幫助大家,你才會把自己為眾生服務的工作做得好、做得圓滿。不了解眾生的根機,不知道他想什麼,不知道他需要什麼,我們服務的工作就做不好、就做不圓滿;熱心為人服務,人家還嫌棄你、討厭你,你好意的布施供養他拒絕,不接受。過不在他,在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一定在方法、態度上產生了錯誤。所以「了知其心」這四個字比什麼都重要,這四個字裡面境界無限的深廣,我們不可以輕易看過。在《內典教學》我們給同學們講過三番審機,人、時、處,這個地方了知其心全都包括了,我們把服務的工作做好、做圓滿。

  觀機不是個簡單事情,要了解現實狀況,還要了解過去的歷史。現在人有種種想法,這個想法從哪兒來的,他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,我們知道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或者是正確的,都要找它的根源,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,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欲望。六道眾生,尤其是我們現前,極其嚴重迷於自私自利、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迷得非常深、非常重。佛在經論裡面常說「五濁惡世」,今天我們看這個世間,甚至於回過頭來觀照自己,濁惡到了極處。濁惡是苦難的因,天災人禍、三途地獄是濁惡的果。我們要想這個濁惡是從哪裡來的,怎麼產生的,怎麼形成今天這樣嚴重,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處置這個事情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考量的,是要以全世界眾生為對象,絕不是一個地區、一個國家。我們為全世界一切眾生服務,這個事業才恆久、才真實。

  我們自己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尤其是出家人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是諸佛菩薩的代表,諸佛菩薩住世的形象。佛菩薩在哪裡?就看你,社會大眾眼光注在你身上,你就是佛菩薩,你就是佛菩薩的代表,你是佛菩薩的形象。我們的形象好,讓一切眾生讚歎,積德累功,這是無量功德;我們的形象不好,讓社會大眾造業,毀謗三寶,我們就墮阿鼻地獄。你說我什麼過失沒做,我又沒傷害別人。你把佛法形象破壞了,你讓許多眾生因你而造毀謗三寶的罪業,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?不但出家的同修要知道,在家同修也不例外,不學佛的人看到你,你在家修,你是學佛的,你像不像佛?像不像菩薩?

  我們今天形象的標準,最簡單的就是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》,這個小冊子是行經;經,大家都知道,有教、理、行、果,這是偏重在修行。我們每個同學人手一冊,時時刻刻要拿來對照、檢點,裡面句句話都是佛說的,每天至少要對照一遍,我今天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持有沒有違犯佛陀的教誨,如果有違犯,立刻就改過來,改就是修正,改過是真的修行。如果我們一切做作與經教相應,要求明天還能保持,天天保持。果然真肯幹,我相信有三個月的時間,我們的形象就像個樣子。持之以恆,盡形壽不變,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發個念頭就行了。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莊嚴阿彌陀佛淨土,什麼功德?就是我們形象的功德,決定得生,臨終一念、十念決定得生淨土。能保持這個形象,給諸位說,這是真念佛。為什麼?心裡有佛、口裡有佛、身有佛,你的身語意三業都是佛,這叫做學佛。

  『種種自在而調伏』,「自在」是什麼意思?絲毫不勉強,這自在。「種種」就是經教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這是種種。法門從哪裡來的,我們要如何運用,這個要知道。法門是從一切眾生錯誤的行為當中來的,眾生有過失、有錯誤,佛見到了把它糾正,這叫佛法。眾生沒有過失,佛就沒有法門;眾生有無量過失,佛有無量法門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佛跟佛見面一句話沒得說,真的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;不但一句話沒有,絕對不會動一個念頭,佛跟佛見面不會起心動念。菩薩跟菩薩見面有話說,為什麼?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究竟圓滿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。由此可知,愈是高級的教學,用言語的時間愈少,高級教學是定慧,從自性裡頭流露的。我們不是這個根性,所以也遇不到這樣的大善知識;等我們將來漸漸少許契入這個境界,佛菩薩不會捨棄我們的,一定應化到我們周邊來幫助我們,肯定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所以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佛菩薩「莫不明了知其心」,知道我們的心,他做什麼樣的示現,跟我們現前的根性、機緣一定是相應的。

  由此可知,世事無常,佛法也無常。我們在修學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,善知識一個比一個高,不斷的使我們遇到,沒有定法,沒有常法。所以自己要覺悟,要有恆心、要有毅力,不斷將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我們的方向、我們的目標決定要正確,方向跟目標都定在佛。佛很多,我們向哪一尊佛學?向阿彌陀佛學。為什麼向阿彌陀佛學?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。不但本師為我們介紹,我們從本師口中得知,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異口同音,普遍勸導我們親近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才下定決心,沒有絲毫疑惑,依《無量壽經》,依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,就行了,就成功了。

  我們又從古德口中體會到,古大德講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也只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引導而已,這個話說得很重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我們中國佛教界自古以來,各宗各派祖師大德所推崇的一乘圓教大法,《無量壽經》的引導!如果我們拿一部經的三分來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序分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序分,《無量壽經》是正宗分,《阿彌陀經》是流通分。這樣才顯示出《無量壽經》的地位特殊,勸導我們死心塌地向阿彌陀佛學習。所以我們的《修行守則》節錄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教誨六十二句,簡單明瞭,務必把這六十二句落實;我們又節錄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四十幾句經文做為補充,那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依《無量壽經》做為正修、正科,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裡面的開示做為助修,正助雙修。

  真正修行人,一定要記住禪宗六祖大師惠能的話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我們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,進一步、退十步,原因在哪裡?總是看到別人過失,看不到自己過失,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。這一生要不覺悟、要不回頭,這一生還是會空過。別人有沒有過失與我有什麼相干?我何必要常常看他的過失,常常想他的過失,常常說他的過失,變成自己的過失?你說冤不冤枉!我們今天,看到現前的社會,一切眾生有哪些毛病,我們應當如何去幫助他;可是要記住,我在前面講過,要救眾生,先救自己。因此我們自己看不出自己的毛病;你能夠看出自己的毛病你就不是凡夫,凡夫不會看到自己過失,凡夫會看到別人過失。真正修行人怎麼辦?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人教給我們,看別人那是一面鏡子,那個鏡子裡的人是自己,不是別人;看到別人過失,立刻想想我有沒有這個過失。不要去想他的過失,不可以這樣想,是我的過失。我要有這個過失,趕緊改正過來;我沒有這個過失,勉勵,我決定不犯這個過失。所以社會大眾一切造作,是我們修行人的一面鏡子。他造作的是善業,也是我們一面鏡子,我有沒有做?我要是沒有做,我趕快要發心去做;如果我已經在這裡做了,我還要加強,要保持,要做得更好。所以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都是修行人的一面鏡子,《華嚴經》上講,都是修行人的善知識。善財童子何以能夠一生圓滿成就?就是他會用這個方法,所以他不必三大阿僧祇劫,不必無量劫多生多劫的修行,他不必,一生成就。善財是世尊為我們修行人建立的一個榜樣,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也依照善財示現的方法修行,我們也在這一生當中成無上道,也在這一生當中得大圓滿。

  由此可知,了知其心最重要的是了知自己的起心動念,了知自己的生活言行,所謂是自知之明。我們修行首先要有自知之明,然後才能夠改惡向善,把自己所有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修正過來,要真幹!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累積養成的,不是一生一世,所以習氣根深蒂固。一念覺悟了,再一念又迷了,又回去了,這是我們現前的現象。所以要有毅力、有決心、有耐心,真肯幹,真肯改。修行沒有別的,一切時、一切處常常省察自己的過失,這是覺悟;把過失改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修行不在形式上,形式上的修為是度眾生、是救眾生的,那就是剛才所說的形象。形象表現在外面,是讓別人看到這個形象,接觸這個形象有所領悟、有所感觸。所以自己不把自己修好,怎麼能夠給別人做好形象?

  現在要問,我們從哪裡做起?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最初方便」。最初方便,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要放下我執。《金剛經》上講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從我相下手,我們才有救。我相是什麼?自私自利的念頭。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我見,從我見才產生我相,我相的根本是我見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離相,後半部離見,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。所以我們從哪裡做起?從自私自利這個念頭,從這下手,決定放下自私自利,把自私自利轉過來,決定利益一切眾生。換句話說,自私自利什麼都是為自己,轉過來我一切為眾生,我不再為自己了。阿難在楞嚴會上,所謂「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。你看阿難怎麼報恩?拿什麼報恩?「將此身心奉塵剎」,奉獻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為一切眾生服務,用這個來報佛恩。實際上,用這個來報佛恩;換句話說,用這個來回歸自性,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道,我們要明瞭。其實哪裡是報佛恩?是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佛果。而諸佛如來,實在講就是期望著,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;我們真的成佛,諸佛的願望圓滿了。報恩是成就自己,自己不成就,那是辜負佛陀的教誨。佛陀對我們的恩德是教誨,我們不能依教奉行,沒有認真去做,這是辜負佛恩。一定要做!

  今天我們想做而沒有辦法做到,依舊是時時處處懈怠懶散,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什麼原因?我常講,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或者解得不夠,煩惱習氣太重,沒有辦法克服。不能克服煩惱習氣,這是屬於煩惱障,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是所知障,二障障住了。世尊用的方法是教學,所以經教天天講,天天提醒。要不是天天講、天天提醒,凡夫是不會覺悟的,是不會回頭的。世尊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才把人喚醒,就好像一個人睡眠很重、很昏沉,睡在那個地方,推推他,「醒來!」答應一聲又睡著了。我們就這個樣子,推了十幾次、二十幾次,哼一下又睡著了。怎麼辦?不斷的推,推他幾百次,推他幾千次,到最後總醒過來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人,嚴重的昏迷。每天在這裡講經說法,就是每天推他一次,到哪一天才真的醒過來不曉得。苦口婆心,天天在教誨。

  我們自己必須真正醒悟過來了,才能夠幫助別人;我們自己沒有醒悟過來,怎麼能幫助別人?自己已經睡著了,還能幫助別人清醒過來?哪有這個道理!必須自己清醒過來,學不厭、教不倦。不疲不厭都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的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,不是為自身的利益,全是為服務別人。我們今天在課堂裡面上課,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立刻回光返照,外面的一切境界相,五欲六塵的境界相,絲毫不染著。返照在自性,自性裡頭有沒有這些煩惱習氣毛病?如果發現有,立刻就要改,我們這才是清醒了一會兒。三天不聽經,又睡大覺,又睡過去了;現在不是三天,一天不聽都睡過去了。古人講三天,我們現在比古人嚴重。中國從前念書人所謂的「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全非」,妄想習氣都出來了;現在不行,現在哪要三天?一天不讀都不行,甚至於天天讀還不行,你就說這是多麼嚴重。

  我們逼迫著自己,要強迫自己修學。我自己親身的體驗,最好的方法就是講經教學,因為你講經教學,你必須要用充分的時間去準備,逼著自己不能不讀經;在講台上勸別人,當然也就勸自己,自他兩利。如果不講經、不教學,我們就懶惰了,不再看經,不再深入去研究,於是煩惱習氣決定沒有辦法降伏,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。我年輕的時候煩惱習氣很重,就靠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得自於李炳南老居士指引,他勸我要走這個路子。我確實這一生也得三寶真實的加持,讓我遠離一切事務,一生沒有去搞道場,沒有去搞拉拉雜雜的這些事情,一生都是在讀經、講經、教學,這才能有一點悟處,才真的回過頭來了。這樁事情太難太難了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圍繞著你的周邊,你能不動心嗎?談何容易!所以要不是天天在經教裡頭,你要說今天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迷惑,除非你是佛菩薩再來的;你要不是佛菩薩再來的,你決定做不到。真正是佛菩薩再來的,他也不敢一天離開經教,為什麼?誘惑的力量實在太大太大了,比古時候增長十倍、百倍、千倍都不止!我們不幸生在這個時代,但是在這個時代不成就則已,如果要成就,確實超過古人太多。古大德那個時候社會環境好,他要生在我們這個社會,他一樣不能成就,他禁不起這個誘惑。所以我們不要責怪我們生的時代不好,用不著,這個時代墮落快,成就也快,只要你覺悟,只要你不隨順煩惱,不隨順外面境界;像佛所講的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能夠不被外面環境所轉,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你的成就比古大德要高出許許多多倍,這都是事實。

  要有定功,要有主宰。何以故?世尊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,這個時代法弱魔強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我們走的是正路,走的是佛法,障礙多、毀謗多、嫉妒多、陷害多,太多太多了,造謠生事就更多,我們怎樣應付?一味以真誠、清淨、慈悲心對待,決定不改變。人家罵我不還口,打我不還手,就沒有事情了,到最後我們拿修行成果給他看。不必計較!因為我平常不看報紙雜誌,有些人在報紙雜誌上指著名字來侮辱、批評、毀謗;不但毀謗我,還毀謗夏蓮居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。有些同修寄來給我看,我們只看一個標題,內容都不看,立刻收起來不要了,何必去看它?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不服氣,也要寫文章去反駁,我勸他千萬不可,這樣是惹事生非!為什麼不把這個心靜下來去念佛?這些話我們聽而不聞,這些文字我們視而不見,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永遠保持對一切眾生最好的印象。

  那些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是不是惡人?不是惡人;你們看到他是惡人,我眼光當中看到他不是惡人,我跟你們看法不一樣。其實真正念過書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,中國從前讀書,小朋友啟蒙念《三字經》,《三字經》頭一句就把這個事情交代清楚了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惡人,他的性也是本善,他本來是善。為什麼會不善?下面接著說道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習是習氣、毛病。習氣不是真的,習氣是不覺,馬鳴菩薩講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我們曉得是一時迷惑,他清醒過來他是善人,一時迷惑的時候他還是善人,他本善,那我們就心開意解,痕跡都不著。你能夠懂得這個道理,連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學,你要是這幾句話得受用,你就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裡頭,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不是善人,殺害我的人他也是善人,他只是一時迷惑。你看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、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作忍辱仙人,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看歌利王是善人,不是惡人,而且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,這個諸位同修都知道。當時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,那個時候的歌利王就是世尊第一個度的憍陳如尊者,五比丘之一,頭一個得度。

  所以真正修道人,哪裡會有惡的念頭?哪會有惡心?看所有人都是善人、都是好人,永遠生存在美好的世界裡;常常想著這個人不好、那個人壞,你是生活在五濁惡世。所以濁惡、清泰都是一個念頭變現出來的,眾生因為看到起心動念都是惡,他生活在五濁惡世;我今天這個念頭轉過來,我跟他們在一起,我生活在清泰的世界裡。不一樣!感受完全不相同,他的感受是天天生煩惱,人也生煩惱,事也生煩惱,樣樣都生煩惱,我樣樣都快樂,人也好、事也好、物也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同在一起,生活在兩個世界裡頭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學,這些地方就是此地講的「種種自在而調伏」。諸位明白了,極樂世界在哪裡?當前即是。一念迷,五濁惡世;一念覺,極樂清涼。希望我們四眾同學深深去體會經教的大義,念頭轉過來,轉五濁為五清,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就在當前一念!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