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華嚴經講述菁華  (第四OO集)  2001/3/2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45-0400

  請掀開經本,主夜神長行第九句看起:

  【諸根常喜主夜神。得普現莊嚴大悲門解脫門。】

  這一位菩薩德號裡面『諸根常喜』,確確實實是像彌勒菩薩一樣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他的法門是「普現莊嚴大悲門」,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,「於三毒難壞眾生,以大悲門現莊嚴身」,這樣子來感化他。經文的意思,我們不太好懂;總而言之,這是現代教育裡面所說的身化教育。怎樣才能達到?以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「至誠感通」,唯有真誠到極處才有感應。

  今天在我們佛門什麼事情最大?培養人才第一大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所謂「得人者常,失人者亡」,有人才決定興旺,沒有人才決定衰沒。今天佛法衰在哪裡?沒有人才。如果講經說法的人能有幾百人、幾千人,佛教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什麼重要?人才重要。蓋廟重不重要?蓋廟不重要,培養人才重要。蓋一個大廟需要那麼多錢,它起不起作用?作用是有,不大。如果拿這些錢,我們從網路、從電視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效果比蓋一個廟不知道要大多少倍。我們這一次遇到的緣非常殊勝,在澳洲一所大學,這所大學是對全世界用網路教學,他們在全世界有一萬幾千名學生,分布六十二個國家地區,包括中國大陸。所以這些學生都不必到學校,自己有一台電腦,在家裡面就可以上課、就可以學習,當然同樣要繳學費。畢業的時候學校發文憑,授予學位,你可以拿到學士學位、碩士學位,很難得!同樣的,世界上各個地方的佛學院,如果自己也能夠設立網路,可以收聽網路教學,我坐在他們的攝影棚,全世界佛學院我都給他們上課了。現在錢不容易得到,要會算帳,如何以最少的錢做最有意義的事情。

  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我一生不要求人,連出家剃度都不要求法師,我說那怎麼行,誰給我剃度?他說你求佛菩薩,時節因緣到了,佛菩薩派人來給你剃度。這個好事情,我對老師的話相信,我天天求佛菩薩。所以我那個剃度師發心來找我,要給我剃度,一個月來了九次,我看他心很誠,我才答應他。我受戒也是的,許多人請我去受戒,都不是我自己主動的。我老師教給我的,一生奉行。所以從來不問人要一分錢,決定不要!大家供養我的錢,這個手供養來了,那個手就去了,去得很快。真誠心求感應,你就天天生活在歡喜當中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我親身的感受,終生得到受用。我們同學一定要曉得,跟我這麼久都不知道嗎?如果還要介紹別人來跟我化緣,你就錯了,你跟我這麼多年就完全對我不了解。「諸根常喜」,你怎麼能得到?

  『普現莊嚴』,「莊嚴」兩個字怎麼講?用現代的話來說,真善美慧;說得更具體一點,就是我們總結佛陀的教學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存心,這是體性的莊嚴;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是形相的莊嚴,表裡都有了。特別重視大慈大悲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用什麼方法幫助他?章嘉大師、方東美先生、李炳南老居士對我都非常愛護,沒有物質、財物幫助我,他們把這些方法教給我,我得到這些方法,依教奉行,自求多福。緣不成熟,用功。我要建念佛堂,我今天沒有念佛堂,我在外頭搭個棚念,念上幾年,佛菩薩一定把念佛堂就送來了,至誠感通。求感應,用真誠心求感應,哪有佛菩薩、護法神不照顧的道理?不要求人,求人很難,求人我們的心不會清淨,清淨心是道,普現莊嚴談不上了。念念不捨大慈悲心,幫助眾生,教給眾生方法,自然感動龍天善神擁護,這是我們祖祖相傳的。可惜現在人不知道,心外求法,攀緣,不知道隨緣,把自己的道業也毀掉,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。

  我們修學,哪個地方環境適合我們,我們可以到哪裡去。學佛的人,佛弟子沒有界限,不是屬於哪個地區的人、哪個國家的人,不是的,佛弟子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你看戒經裡面為什麼盜常住物結罪那麼重?十方常住,它的界限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所以結罪太重了。如果是一個地區,結罪不重,你的債主有限;如果盡虛空遍法界,債主是無限的、無量的、無邊的,這個罪就重。所以佛說,破戒佛能救你;盜常住物,十方諸佛都不能救你。就是佛弟子他沒有界限,哪裡有緣哪裡去,沒有緣決定不可以勉強,勉強決定要造業。所以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我們才能得大自在。「諸根常喜」,這四個字裡頭你就看出來歡喜、健康、長壽,智慧、福德都在這四個字當中,真善美慧樣樣具足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再看最後這一句:

  【示現淨福主夜神。得普使一切眾生所樂滿足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註得不多,「本為眾生,故成自德,令他樂滿」。前面這一句非常重要,「本為眾生」,不但教化為眾生,自行也是為眾生,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多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什麼?他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?本為眾生。本為眾生就是實現他在因地裡發的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他今天有能力度眾生,所以眾生有感,他決定有應,感應道交,這才示現在世間。示現最明顯,我們大家都能夠熟悉的,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,八相都是示現的。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已經成佛了,他是來表演的。《梵網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他到這個世間(娑婆世界)來示現成佛,這一次是第八千次,來這麼多次了。入胎是示現的,出生是示現的,出家是示現的,苦行是示現的,證道、弘道、入般涅槃,沒有一樣不是示現的。不是為自己,點點滴滴都給眾生做修學的好榜樣,都給眾生做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樣子,我們要會看、要善學。種種示現,沒有一樣不是教導我們的,我們從哪裡學佛?就從這些地方學習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能學得好,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學都沒有學得像,什麼原因?我們只學佛的經教,沒有懂得認真去學佛的八相示現,所以學了功夫不得力。佛的教學是圓滿的,從入胎到般涅槃全是教學,這樣圓滿的教學,我們只學當中一部分當然不行,當然不得力。我們對於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沒有法子體會,不能把點點滴滴都圓融過來,這是我們不會學。特別是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,這一部經古大德稱為圓滿法輪,這什麼意思?它講得很圓滿,講得很詳細。像方東美先生過去所說,這部經裡面有圓滿的理論、有周密詳細的方法,末後還帶表演,用善財、用五十三位善知識,把他的道理、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,你看看人家如何落實在生活、如何落實在工作、如何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要從這些地方學習,我們真的學到東西了,這才叫會學、才叫善學。

  菩薩的德號,『示現淨福』。這個世間人,哪個人不喜歡福報?哪個人不求福報?中國人自古以來,所謂「五福臨門」,五福裡頭第一個是「富貴」,富是不缺乏財物,貴是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,誰不希求富貴?富貴是果報。「康寧」,康是健康,身體健康,精神愉快,寧是安寧,我們今天講的健康長壽。這些都是人希求的,都是屬於果報。第三個果報,「考終」,這是講的什麼?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「好死」,死的時候有很多瑞相,沒有痛苦。五福裡頭,這三種是屬於果報。屬於因行的是「好德」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,這一條就是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講的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這是修因。人不能斷惡修善,不知道積功累德,他怎麼能得到這麼樣好的果報?

  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都是大慈大悲教導我們,「示現淨福」。我們中國人講清福,此地叫淨福,淨福就是我們所講的清福,清淨。世間人所講的,我們一般稱紅福。紅福跟清福差別在哪裡?一般人總認為差別在形象上,最明顯的,提起來一般人就會有個概念,在紅塵裡面富貴人家,做大官、發大財的,這享紅福;深山裡頭修行的,那是享清福。這個說法沒錯,但是看得淺,沒有深度。諸佛菩薩,你看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示現的天王、示現為天神、示現為人王、示現為大臣、示現為宰官、示現為神眾(神眾是神裡頭的領袖),於是我們明瞭,紅福跟清福不在形式上分,在哪裡分?在心地上分。凡是有染著就叫紅福,凡是沒有染著就叫做清福,這個分法就正確了。所以佛菩薩示現國王大臣,應以國王身得度者,即現國王身而度化之。菩薩示現國王,還是享淨福,絕不是享紅福。菩薩要示現商主身,商主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大企業家,公司行號的大老闆、董事長,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商主,應以商主身得度就現商主身而度化之。一般商主發大財,他的享受,著相就是紅福,離相就是清福,這是真的。

  諸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身,無論示現過什麼樣形式的生活,都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他是享清福;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享的是紅福,不是清福,紅塵。假如我們從用心上來說,也很容易明瞭,輪迴心就是享紅福,菩提心就是享淨福。菩提心是一切為眾生,示現給眾生看的,不是為自己。無論示現的是富貴、貧賤,都是覺悟眾生的,他所享的全是淨福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於是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做個總結,阿羅漢以上,倒駕慈航到六道裡頭來應化的,全是淨福。為什麼?他們決定不是輪迴心。什麼叫輪迴心?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爭名逐利,貪愛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這種心叫輪迴心。以這種心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果報在六道,佛家講三界有漏福報。三界有漏福報包括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,包括他們。為什麼?他們確確實實是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才有那麼大的福報,統領三千大千世界。他不是菩提心;換句話說,他自私自利沒有捨掉,我執猶存,所以他出不了三界,那個福都叫紅福,都不叫淨福。阿羅漢以上的這些人倒駕慈航,回到這個世間來應化,他不為自己,沒有我執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他所作所為、所享受的全是淨福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,從哪裡學起?我們要修淨福。換句話說,用清淨心、用平等心,清淨平等心裡頭沒有「我」,有「我」就不清淨,有「我」就不平等。我總比別人高一點,人總不如我,就不會平等。所以你要修淨福,要想超越六道,念佛決定在這一生當中往生,你不能把自私自利捨掉,你念佛往生是個未知數,沒有把握。如果把自私自利捨掉了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念佛決定往生!你有把握。這完全不一樣。

  念佛堂之殊勝,不是在人多;人再多,一個往生的都沒有,這念佛堂不殊勝。念佛堂殊勝在哪裡?往生的人多。念佛堂雖然人少,念到個個都往生,大圓滿!我們看到《西方確指》裡頭記載的覺明妙行菩薩,他那個道場十二個人,個個往生,所以是大圓滿的道場、無比殊勝的道場。人多幹什麼?人多是湊熱鬧。特別是現代的社會,人多口雜,很不容易得到清淨。打佛七,以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打佛七多少人最合標準?他說不超過十個人。我們那時候問為什麼?主七師的精神、能力,十個人以上照顧不過來。就跟老師教學生一樣,學生愈少,老師的精神愈專注,能教得好,學生多了就教不好。真正佛七不能超過十個人,我們才懂得這個道理。人多變成什麼?佛七法會,做法會,不是念佛。這個我們能看到現象,參加佛七有幾百人、上千的人,一支香下來,大家雜心閒話,張家長、李家短,這哪能得一心?不要說一心,功夫成片也得不到。進入念佛堂的時候,跟著大家繞佛,好像是那麼回事情,心地還是雜亂。

  我們居士林的念佛堂,有時候有一些貴賓來訪問,他們要想參觀,像前幾天,中國駐新加坡的大使來訪問,我們帶他到念佛堂去參觀,念佛堂這些大眾看到我們來了,一個個把眼睛都看著我們,錯了!內行的人一看,這個念佛堂沒有規矩。真正念佛的人,所謂眼觀鼻、鼻觀心,再多的人來參觀不知道、沒看見,完全不要理會。這不是沒有禮貌,這是真正修行,人家在這裡參觀之後佩服你。你要一看到人點頭笑笑,合掌打個招呼,人家看到你,你完了,沒有修行,真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。所以念佛堂領眾的法師要注意,無論什麼人來參觀的時候,眼觀鼻、鼻觀心,理都不要理會,別人看到,這個地方是跟一般不一樣,是有一點道心。不要人來參觀一下,這小小的風馬上就把你吹動了,你哪來的清淨心?別人來參觀的時候,正是我們在示現淨福給人家看。

 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宋朝朱夫子朱熹,這是儒家的一位大賢人,他對於佛法接觸得少,常常有不善的批評。聽說有一次他到寺廟去玩,正好碰到寺廟裡吃飯,中午吃飯過齋,齋堂,他走齋堂外面過,他以為這個寺廟裡頭沒有人,非常清淨,結果一到齋堂看到裡面幾百人在吃飯,一點聲音都沒有,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說中國儒家講的古時候的禮樂完全喪失了,沒有想到都在佛門裡頭。幾千人在吃飯,規規矩矩,鴉雀無聲,連筷子、碗盤的聲音都聽不到。這是什麼?示現淨福,朱夫子對於佛家尊重。如果朱熹要到我們這個念佛堂來參觀,他一定搖搖頭,絕不會尊重你。所以我們的念佛堂還是失敗的,不是成功的,有形式而沒有實質。哪有在念佛堂裡東張西望的?不可能,決定不能有。規矩要嚴,要建立。古人所謂「教不嚴,師之惰」,這個不能怪大家,怪念佛堂領眾的法師怠惰、懈怠,沒教好。

  念佛堂如是,講堂也如是,我們講堂上我們的課,全部精神貫注在聽講,什麼客人來參觀,我們眼都不望他一眼,這是示現淨福。貴賓來參觀,老師上課停下來,帶著學生一起來迎接賓客,錯了!賓客來是看你們上課的,迎接賓客是下課之後可以,帶著學生來見見客人,上課的時候,什麼客人來都不理會。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專心教學,學生專心聽課。然後你就曉得,無論哪個行業都沒有例外的。我們今天看世出世間法,幾個人能夠做到專?換句話說,示現淨福在現在這個世間,世出世間法裡頭很難看見!我看見過一次,一九七七年,我去拜訪聖一法師,他是在大嶼山寶蓮寺後面建了一個道場,禪宗道場,有四十多位出家人在那邊參禪,每天都坐香,叫「寶林寺」。聖一法師陪著我去參觀,看他們禪堂,四十多個人坐在那裡,我們走過,他們動都不動,如同沒有人來一樣,我們心裡佩服。這是我一生當中印象最深刻的,所見到的修行道場,我對聖一法師佩服,我看到那是真正的一個禪堂,不受外界絲毫干擾,這是我們要明瞭、要學習的。我正在這裡學習,什麼客人來,我都不要理會,我用我的功;絕對不是瞧不起客人,這是對客人最尊敬,我們要曉得。

  所以日常生活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在示現,目的就跟他修學的法門一樣,『普使一切眾生所樂滿足』。這句話要說得白一點,就是平等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我們這個做法叫人家看到,就能幫助人離苦得樂,人家看到之後曉得應當怎樣學、怎樣修。教給他的方法不要用口說,做出來給人看,他一看他就明白了,身教印象比言教要深刻得多!我們讀經、讀古人的語錄讀得多,沒見過,所以寶林寺見過一次,一生都忘不掉,你說這個印象多深刻。讀了許許多多書、許許多多語錄,如果沒有人提起來都想不起來,你說見到的這個印象多深刻。一定要做,認真的做,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,日用平常就是這個樣子,絕對不是人家來我故意裝模作樣做給人看,那個假裝的,有學問的人一眼就看穿了,假的不是真的。平常就是這樣,一絲毫的造作都沒有,這樣才能幫助別人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

  佛在經上也說得很好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娑婆世界眾生六根比較,耳根最利,所以世出世法的教學都是以音聲為主,佛家是以音聲為佛事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音聲教學。確確實實,音聲容易攝心,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,看錄影帶不如聽錄音帶,聽錄音帶完全用耳根專注,看錄影帶又用眼、又用耳,分神,效果不一樣。所以真正明瞭文殊菩薩揀選圓通,你就曉得專注的聽比一面看受用要大。古時候寺院庵堂,老和尚講經說法閉著眼睛的,學生們聽也是閉著眼睛專聽,不看的。我們想想,為什麼從前人教學,效果能收得那麼好?他心專、他志一,得利益多!我們今天教學心不專、志不一,散漫的,所以得的效果就差,怎麼樣都不能跟古人相比,這裡頭真正的原因我們要懂得。現在有人說,專門聽錄音帶不如看電視畫面,看電視畫面不如在現場聽經,這個話也不是沒有道理。對哪種人有好處?對那個心不專、志不一的人,他可以多了解一些。如果心專志一,他不需要,他只需要聽就行了,他得到的利益,能幫助他開悟,能幫助他得清淨心,確實不一樣。

  但是在現前這個社會,跟一般大眾講經,我們到底要採取什麼方法?能不能採取古人閉著眼睛的方法?不行!閉著眼睛的方法要記住,聽眾都是心專志一,你一定要採取這個方法。現在聽眾心都是散亂的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所以那個方法不能用,用了不契機。現在一定要把眼睛張大,要看看聽眾的眼睛、看看他們的反應,講的東西隨機變化,應當深講就深講,應當淺說就淺說,看聽眾表情變化。所以講是活潑的,不是死呆板,不是事先把講稿準備好了再講,不是的,活活潑潑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當前面對是什麼樣的根機,我們要採取什麼樣的方法。想想古人那一種方式,聯想到古人那個場合的根機是什麼樣的人,不一樣,所謂說是「三番觀機」裡面,時不一樣、處所不一樣、聽眾不一樣,我們今天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方式。可是真正有心人,我們大家在一塊共修,層次要提升,不能一生就守住這一個層次,那就沒進步,所以要知道提升。大家心專志一,就可以採取古大德的方式,你會感覺到效果比我們現在用的方式殊勝,更容易得力。

  一切都是為眾生,提升他開悟的境界,從小悟提升到大悟,從大悟提升到大徹大悟。離苦得樂,不僅他現前所有的煩惱、憂慮、牽掛幫助他看破放下,再提升到讓他看破六道,放下六道輪迴;然後再向上提升,看破十法界,連四聖法界也放下,這樣才真正回復到一真,我們學佛的目的達到了,我們的目的是一真法界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。決定不能夠留戀十法界,貪染六道輪迴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裡面最大的忌諱是貪瞋痴慢,貪心是餓鬼道,瞋恚是地獄道,愚痴是畜生道,傲慢是修羅道;貪瞋痴慢,這四道去了。修羅也不算是善道,就是天阿修羅,經文裡頭講得很清楚,這一類的眾生「有天之福,無天之德」,他的福報跟天人一樣,但是他沒有天人的德行,我們所謂是凶神、惡神,他不是善神。

  這些東西一定要看破、一定要放下,不但沒有貪瞋痴慢的行為,貪瞋痴慢的念頭都不能有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確確實實能突破空間維次,那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神通現前了,實際上是本能恢復。我們世間人叫神通現前,在佛法裡是本能恢復。你本來有這個能力,有天眼、有天耳、有他心通、有神足通,統統都有,這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為什麼現在這個能力沒有了?你的心亂了,你妄念多,你有了分別執著,這個能力都失掉了。這個能力是被煩惱障礙住了,我們常講業障,業就是造作。身語意三業的造作,造作不善,造作與性德不相應,所以性德被障礙,不能現前。我們心清淨了,這些煩惱習氣放下了,清淨心逐漸現前,清淨心是自己的真心,平等心是自己的真性,自己的本真現前,能力當然就恢復。隨著你功夫的淺深,恢復能力大小不一樣。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阿羅漢能夠看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阿羅漢的能力;就是我執放下了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見放下了,能力就恢復這麼大。菩薩更殊勝,不但見思煩惱放下了,塵沙煩惱也放下了,不再放在心上,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分別執著斷掉了,他的能力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,甚至於兩個大千世界,到十個大千世界、百個大千世界。你放下多少,你的本能就恢復多少。放下的是障礙、是煩惱、是習氣,放下這些東西,本性自然就恢復,你的智慧德能就現前。到「所樂滿足」,「滿足」兩個字很重要,滿足是徹底放下,性德圓滿的現前,這是什麼境界?如來果地,比等覺菩薩還高一層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。所以大乘經上常說,等覺菩薩明心見性有如「隔羅望月」,佛用這個比喻。夜晚我們看月亮,月亮看得很清楚,隔一層羅紗,還是隔一層。到如來果地,這一層就沒有了,那才叫圓滿。

  由此可知,「示現淨福」這一句意思深廣無盡,幫助一個眾生,從凡夫地一直要幫助他成佛;幫助他到等覺菩薩還不圓滿,一定要幫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才是真正的滿足。我們示現為一切眾生,由此可知,為一切眾生絕不是一時的,絕不是一處的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行永遠沒有止境;普賢菩薩十願,願願無有窮盡、無有疲厭,我們看這些菩薩們示現,跟普賢十願的標準完全相應。長行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,下次我們就開始講偈頌,今天講到這裡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