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華嚴經講述菁華  (第四集)  1998/5/24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45-0004

  請掀開經本第一頁,經文第一行。

  【如是我聞。】

  這四個字就是一段,「總顯己聞」。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,阿難尊者告訴我們大眾,這部經是他親自聽佛所說,而不是傳聞。一般我們介紹佛的經典,開端都要說明六種成就,這四個字在六種成就裡面包括了信成就、聞成就;也就是說,一個圓滿的法會,它必須要具備的幾個條件。世尊滅度,誰能夠講經說法?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講經說法,即使是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也不能夠講經說法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親證。不是說我們聽人家講就行,必須要自己契入境界,你才能講經,你講得才踏實,沒有猶豫,沒有懷疑,才能令大眾生起信心。所以講經說法的人必定是諸佛再來。在大乘經教裡面所說,最低限度要圓教初住菩薩,這樣的人他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他跟佛是屬於同生性,這個名詞是法相宗所說,同生性跟異生性。同生性就是跟諸佛如來同用一個真心,用真心才能講經說法;異生性是用妄心。哪些人用妄心?我們凡夫用妄心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用妄心。不過四聖,我們講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他們雖然是用妄心,這個妄心的方向對準大方廣,跟大方廣的方向沒有差誤,目標是大方廣,所以雖然用的妄心,妄心方向沒錯。六道凡夫用的妄心與大方廣偏差太大,所以感得六道輪迴的苦報。地獄眾生,那是一百八十度的違背,往上去餓鬼道、畜生道,都是大幅度的偏差。我這種說法,諸位聽起來容易明瞭。

  一定要將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斷盡,無明也要破幾分,這種人才有資格講經說法;雖有資格,依舊要得佛力加持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,不僅是等覺菩薩要得如來加持才能夠講經說法,即使諸佛出世,佛升座講經說法,也得十方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。由此可知,弘法利生的事業不是一尊佛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本願。所以升座講經,諸佛如來,像釋迦如來這是一個好例子,都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。所以經上告訴我們,佛有沒有說法?佛沒有。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佛說沒說一句話。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沒說一句話,就是沒有一句話是自己的意思,沒有一句話是自己的創見,沒有。佛所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過去諸佛如來所說。正如同中國孔老夫子所說的「述而不作」,孔老夫子沒有創作,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所說的。你看看,人家多麼謙虛!現在的人開口、閉口創作,我的,版權所有,這個問題嚴重,版權所有,麻煩可大了。佛法是一切諸佛、菩薩、祖師大德,祖祖相傳傳到現在,你把它拿過來,以為自己的創造,自己有版權,限制別人不能翻印。不錯,現在你可以得一點小利,你可以營利,得一點小利,後果不堪設想。為什麼?盜法,偷盜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之法據為己有,果報在阿鼻地獄。將來那個書一打開,後頭「版權所有」,那是鐵證,賴都賴不掉,這個證據太厲害了,所以諸位必須要懂得。閻羅王將來判罪,這是事實,你怎麼能抵賴!

  由此可知,如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裡面所說的,這個經我們在此地講過。世尊給我們說了幾個故事,其中有一個故事說,過去,那是久遠劫前,有兩個比丘,這是出家人,講經說法,利益眾生。當然比丘講經說法,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我們哪有能力說法?能說都是三寶加持;諸位能聞,能聽得懂,聽得歡喜,也是諸佛如來的加持。說、聽都是佛力加持,若無佛力加持,我們不能說,諸位也不能聽。這個道場是什麼樣的道場?無論講堂大小,無論聽眾多少,這是諸佛正法的道場。如果你要是存心破壞,造謠毀謗,這個罪過都在地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在地獄裡面受的果報,以我們人間時間來算,一千八百萬年,而在地獄裡面實際的感受是無量劫。所以地獄裡頭度日如年,他的感受是論劫數來說。這是講的從前,如果要是在今天,你要是造謠生事,麻煩可大了!麻煩在哪裡?現在印刷術發達,如果你要寫成文字,謗佛、謗法,毀謗三寶,這個書在世間流通,你墮地獄,將來什麼時候出頭?這個世間你那個文字的書一本都沒有了,你才能夠離開地獄,才能出來;世間上還有一本書,你就不能離開地獄。同樣一個道理,如果我們流通是錄音帶、錄相帶,或者是CD,要在世間所有統統都沒有了,都消失了,你才會從地獄裡出來;有一片都不行,有一片,你的罪業極重,把你壓在阿鼻地獄裡頭永遠不得翻身。所以我們言語造罪業比較上容易出來,要是寫成文字、搞成錄音帶,麻煩可就大了,流通量愈大,你在地獄裡面時間就愈長。千萬不能造這種罪業,這個罪業造的時候容易,以後想出離苦報那就太難太難!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。一定要謹慎,一定要遵循佛菩薩的教誨,不能夠破壞大眾的信心。所以任何一個道場都是三寶的道場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,這裡面要是造作罪業是極重極重。

  古大德告訴我們,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」。尤其是淨宗,往生的條件三個,信在第一,信、願、行。清涼判《華嚴》四分的教義:信、解、行、證,信也擺在第一。有信心,信心堅定、信心清淨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我們才能夠入佛門。入佛門求什麼?求智慧,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心裡面來的,所以心一定要清淨。清淨心是真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真實智慧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而清淨心具足戒定。念佛人常常稱讚信心念佛,信心念佛跟淨宗所講的一心念佛是一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信心就是一心,一心就是信心;一心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能入大方廣,清淨心能入彌陀願海。我們肯念佛,一意專求往生,這就是大智慧,無比的智慧,我們這一生決定得度。這是我們說到「如是」兩個字表信,這兩個字意思很深很深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裡面給我們講「如是我聞」四個字,就佔全書四卷之多,就講這四個字,佔了四卷。我們最初學經教,學「如是我聞」怎麼講法,看《大智度論》佔那麼大的篇幅,真正是不可思議。如果照《大智度論》那個方法,這四個字恐怕也得講一年。所以古人講,諸佛如來講經說法,他說的是什麼?就是說「如」這個字。我們說講一年有什麼稀奇?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,講什麼?就講個「如」。

  「如」是什麼?用現在的話來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叫「如」。理如其事,事如其理,性如其相,相如其性,叫「如是」。這個話如果我們聽了,意下還不能夠體會,我們用比喻來說,比喻也是古大德講的。古大德用金跟金器作比喻,金把它比作性,比作自性,比喻作理;器是把金做成器具,這個器就比喻作事,比喻作現相。我們對於金就是器、器就是金,這個我們很容易了解,金跟器不能分家,分家金也沒有了。器沒有了,金就沒有了;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。從這個比喻我們再會到佛法裡面去說,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。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,他從哪裡見的性?他豁然覺悟了,原來所有一切現象就是真如本性,所有一切事物就是真如本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這個心開明了,從前我們這個心迷惑顛倒,閉塞的,性相一如擺在面前不知道。現在這個心開明了,茅塞頓開,豁然大悟,悟個什麼?悟了原來相就是性、事就是理、有就是空。有是從事相上講的,空是從性、是從理上講的,性跟理是空寂的,事跟相是有的。既然性相不二,當然空有就一如,所以說空、說有是一樁事,不是兩樁事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就是說的這個。所以你們要說是佛法這麼多,浩如煙海,不曉得從哪裡學起?佛法最簡單不過,一個字,「如」字!千經萬論就是講這個「如」字。這種說法是從理上講的,唯如為是;換句話說,與如相應的就是,就沒錯。

  我們把這個「如」,「如」這個說法說得很抽象,我自己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恐怕大家聽了不明白。我們把它落實到本經經題上「大方廣」,大方廣就是「如」,與大方廣完全相應那就「是」,「是」是哪幾個字?「佛華嚴」,佛華嚴就「是」!如果我們用在念佛這個原理上,是心是佛,這個就是「如」,就是大方廣的意思;是心作佛,那就是「是」。這個說法諸位比較容易理解。唐朝時候真諦法師,他的說法也說得很好,他說真不違俗叫做「如」,跟前面講的意思是一樣的。真是講的性、是講的理,俗是講的事、是講的相。特別是在《華嚴經》上,前面跟諸位介紹五周因果裡面有差別因果、平等因果,真就是平等,俗就是差別。平等不違背差別,平等裡面有差別,這個叫「如」;也就是說,相裡頭有性,事裡頭有理,不相妨礙,不相違背,這是「如」的意思。俗順於真,這就叫「是」,也就是現相;事能夠隨順理而不違背理,這就是「是」。真俗不二,性相一如,這叫「如是」。這是從理事兩方面來說的,說得都很好,都沒錯。

  如果就我們華嚴本宗《華嚴經》的教義來說,意思更圓滿、更透徹。清涼大師說《華嚴》為我們顯示四種無障礙的法界︰理無礙,事無礙(理是講理法界,無有障礙,事法界裡面也沒有障礙),理事法界沒有障礙,事事法界也沒有障礙,叫四種無障礙的法界。這是世尊唯獨在《華嚴》裡面為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。為什麼會沒有障礙?沒有障礙是真的。我們今天感覺到障礙重重,障礙重重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的沒有障礙。原本沒有障礙,現在變成無量的障礙,怎麼變的?我們違背了大方廣,違背了真如,所以就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。這樁事情世尊要在本經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,如果我們明白了,體會到了,我們在現前生活就得到真正的解脫。從哪裡解脫?從障礙裡面解脫出來,我們也過自在無障礙的生活,自在無障礙的生活是法身大士所過的生活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都有障礙,一真法界裡面沒有障礙。如果我們今天明白了、清楚了,我們今天過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兩個法界,同時存在,同一個空間,同一個時間。

  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,教化一切眾生,他住哪個法界?他住一真法界,我們住十法界。不但世尊如此,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佛的這些聲聞弟子、菩薩弟子裡面,許許多多都是古佛再來的,他們久遠劫就成佛了。現在示現在世尊這個法會裡面,有出家的比丘,有在家的居士、長者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都有,不是普通人,佛菩薩示現在其中。我們要問:這些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,他住哪個法界?他住一真法界,他住無障礙法界,跟我們不一樣。雖然我們天天在一起,吃飯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我們住六道輪迴,人家住一真法界。什麼原因?他沒有障礙,我們有障礙。為什麼他沒有障礙,我們有障礙?他心清淨,我心不清淨,他們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我們天天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當中。所以要曉得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、無量無邊的法界同時存在,同一個時間,同一個空間,這是事實真相。《華嚴》家講,「以無障礙法界曰如,唯此無非為是」。這個說法扣在經題上,諸位就很好懂,無障礙法界就是「大方廣」,能與大方廣圓滿相應就是「佛華嚴」。「如是」兩個字我就報告到此地。

  『我聞』是阿難尊者親自聞佛所說,這部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。古德說,傳法的人他只有一個目的,將諸佛如來所說微妙之法,傳給那些還沒有聽到的人,這是他唯一的使命。我們今天皈依三寶,受持如來的戒法,為佛的弟子,無論在家、出家都一樣的。不是說在家人比出家人低一等,沒有這個講法,那講別的大乘經可以,《華嚴》不可以,《華嚴經》是平等法。你看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,五十三尊佛,他們所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,以出家身分示現的五個人,其餘的都是示現在家居士、長者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統統是諸佛如來,法身大士。這是告訴我們真正無障礙的法界,平等的法界,《華嚴》是真平等。特別是出家的同修,我們不但對於一切學佛的人要平等看待,不學佛的人也要平等看待,平等是沒有差別,有差別就不平等。

  因此我們為佛弟子,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?我們要問一句:這一生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?來幹什麼的?如來弟子是來傳法的,將世尊普度眾生微妙大法傳給一些未聞未見之人,我們是來幹這個的。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,出家也好、在家也好,四眾同修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在我們自己現前生活當中,現前工作裡面,現實的社會當中,每天所接觸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們只有一個念頭,傳法度眾生。我們這一生是來幹這個的,代佛傳法的,所以佛法「不貴能說,貴在能傳」,這兩句話重要。阿難是傳法的典型,傳法的模範。也許諸位同修要說:我對佛法知道太少,我沒有能力傳。只要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生活,就像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教導我們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要去做。昨天晚上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的一句經文,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我們能夠將菩薩的六度、普賢的十願,盡心盡力努力將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這就是傳法。我做給別人看,要是用現在最淺顯的話來說,我要做一個好人。佛菩薩是九法界的模範,作師作範。我要做個好人,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可以做世間人的好樣子,這就是傳法。不會講經沒有關係,合掌歡喜念一聲阿彌陀佛,這個「阿彌陀佛」的法就傳過去了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才曉得時時處處、念念之中,我們都做傳法的工作。

  年輕、有智慧、有條件、有緣分,可以發心學習經教,經教的下手最好是從《無量壽經》或者是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比較容易;其實各有各的難處,《阿彌陀經》淺講是比較容易,深講那就相當不容易。我們學講一部經,學講兩部經,學會了之後常常為人演說。現在為人演說挺方便,你家裡面放一個錄音機,天天對著錄音機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完之後,把這個錄音帶送給你的親戚朋友,你這個不就傳過去了?不一定要拉他在旁邊聽,聽幾個鐘點累死了,他不太願意。我們講,講之後把錄音帶送給他,要真幹!講得不好不要緊,天天講,每天講一個小時,講半個小時,天天不要間斷,講上三年,你比一般法師在講台上都會講得好。為什麼?你得到三寶加持,你有傳法的心,真誠!不為名聞利養,真誠心去做就得三寶加持。得三寶加持,阿難是親聞,我們也無異於親聞。你讀經,你看古大德的註解,你聽講經,你能夠悟入,悟入就跟親聞沒有兩樣。所以在此地特別勉勵在座所有同修,我們都要追隨阿難,向阿難看齊,做傳法菩薩。這個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,你就想到多自在!然後我們的身口意自自然然與「如」相應,與「如」相應就「是」!世尊講的是「如是」,我們體會到「如是」,傳法「如是」,這才跟諸佛如來同心同德、同願同行。

  阿難,實在說他也是大權示現,不是真正的小乘初果,不是的。小乘初果是他在舞台上表演的角色,他來演戲,表演的角色,實際上都是佛與大菩薩再來的。正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,千佛擁護,阿難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們在座,今天在此地開華嚴這一會,華嚴會裡頭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大權示現的菩薩在座,這個會就太難太難了。所以我在此地周遍觀察,我們這個會裡頭不少菩薩在其中,護持這個道場;沒有這麼多菩薩在此地,這個法會是不能成就的。我們要得諸佛加持,要得龍天善神的佑護,一定要依教奉行,一定要發真實的大心,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。善財童子在這部經上,跟我們表演一生成就圓滿菩提,我們決定不能落在善財之後,我們也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這個樣子就不辜負這一會,而這一會一定得到殊勝圓滿的成就。然後將我們這個錄相帶,留給沒有能夠參與我們道場的一些同修們,我們把這個法利用科學的工具傳給他們。希望他們接觸這個大法,也能像我們有同樣的悟入,同樣的成就,這一會就值得我們讚歎。

 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。末法時期,特別是在現代,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好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破壞我們的正念,擾亂正法,他以甜言蜜語、花言巧語來誘惑你,你要是沒有正知正見,很容易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蒙蔽自性,誤入歧途,那就太可惜了。今天有一個同修告訴我,說有一些念佛人聽人家講「本願念佛」,這個名字很好聽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,特別提倡第十八願,說不需要持戒,不需要拜佛,只要有發願就能往生。這個說法很動聽,一聽說,我也不要持戒了,可以放蕩了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什麼壞事幹了都沒有關係,只要我心裡頭願意求生西方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;也不必吃素,天天大魚大肉也不礙事,殺盜淫妄照幹,臨命終時佛來接引。臨命終時恐怕是魔來接引,不是佛來接引!到那個時候後悔莫及。凡是這些言論、這些誘惑,都是魔來擾亂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

  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,我們在一生求學、求道,以什麼為準則?跟定一個老師,不是這個老師教的一概不聽,我們道業才有成就。今天聽這個人的,明天聽那個人的,後天又聽一個人的,你準墮三途。現在沒有師承,為什麼?老師找不到學生,到那兒去找?找到一個學生,學生百分之百聽老師的話,找不到了。我自己常常想,大概我是師承的最後一個,我以後沒有了。我是個大傻瓜,聽老師的話,老師怎麼說我就怎麼做,再找我們這樣的一個學生,聽話的學生,找不到了。我有這麼一點成就,就是老老實實聽老師的教誨,跟一個老師學,聽一個老師的講經說法。老師交代我的,只有聽他講經說法,除他一個人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。我接受,我就聽老師的話,所以誰講我都不相信,我都不聽,我只聽老師一個人的。老師沒有同意、沒有准許,這個書不可以看,我們要想看一本書,要跟老師報告,老師點頭,這書你可以看才能看;若是不行,不能看,那就不看。我們真聽話!你要不肯聽話,什麼人的話你都聽,什麼書、文字你都看,你這個頭腦裡面像漿糊一樣亂七八糟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你怎麼能開智慧?所以老師對學生這個要求是對學生的愛護,真正的關懷、愛護、幫助,奈何學生不服,學生不相信,學生不肯聽,那就沒法子。那就是現在所說的各有因緣,各人有各人的福報,他這一生得度的機會沒有了,只能在佛法裡做個善緣。輕易聽信別人的邪知邪見,這個問題嚴重。

  「我聞」這兩個字裡面的深意就是師承。阿難尊者一生所說的,祖述老師的言教,沒有自己的。古時候老師教學生,這個要求通常是五年,五年決定遵守老師的教誨,不能夠聽別人所說,不能夠隨便閱讀文字,期限是五年。五年你得根本智,根本智是心地清淨、智慧生了,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你有這個能力,老師對你就開放。開放就是參學,參學就是什麼人講的東西你都可以聽,什麼書籍你統統都可以看,沒有限制,完全開放。這個開放的標準、條件,就是你有能力辨別真假,有能力辨別邪正,有能力辨別是非,有能力辨別利害,老師放心,沒事了,什麼你都可以去參學,什麼都可以接觸。如果五年還沒有這個能力,那對不起,再加五年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有不少人三十年不離開老師的,什麼原因?感老師之德,守老師的教誨。能夠二十年、三十年,那個根扎得多穩固,這樣的人多半成為底下一代的祖師大德,這是當然之理。我們要曉得,古代這個教學方法正確,正是中國人所講的童蒙養正,功德在此地。

  我們初學佛的人,信心不堅定,智慧沒有現前,邪知邪見似是而非,很容易被誘惑,很容易上當,一旦誤入歧途,後悔莫及。如果再要造作罪業,毀謗正法,障礙人行道,那個果報更不堪設想。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明瞭的。世間人沒有福報,遇到這些妖魔鬼怪,被他誘惑走了,我們也不能夠挽救,只有在旁邊嘆息而已。可是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,決定不能走他那個道路。我們念佛人決定要依淨宗的五經一論,這是我們的導師。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一定要相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。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居士會集的,不可以流通,說這個話,他根據在哪裡?如果在佛經上找得到根據,是佛說的,那沒有話講;不是佛說的,是他說的,我們不聽他的。世尊當年在世,維摩居士是在家人,維摩居士說法,你看看佛派遣他的弟子去聽經。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些大阿羅漢見到維摩長者,維摩長者升座講經的時候;升座是代佛說法,居士升座講經是代表佛說法,出家人見到的時候也要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跟見佛講經說法那個禮數沒有兩樣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老師第一大,要懂這個道理。佛法是講理,不是講人情的,是跟你講道理的。所以懂得規矩的人,居士講經,我們也是禮佛三拜;現在不右繞,這個講台你也繞不過去。

  我們講經,因為自己是凡夫,雖然得佛力加持能夠講一點,怎麼敢接受人禮拜?所以在講台前面供一尊佛像,你拜,你是拜佛,我在佛後面躲著,不敢受你禮拜。前面一定供一尊佛像,道理在此地,讓你拜佛,表示我不敢接受,是這麼個意思,謙敬意思統統都到了。居士上台講經,也不可以貢高我慢,都要具足真誠、謙虛、恭敬,與法才相應。這裡面最重要的,念念要有傳法的心,把如來正法,特別是念佛法門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末法時期只有念佛法門才真正能得度,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。再看底下一行:

  【一時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。】

  這句經文裡面,跟我們說了三樁事情:說了時間,說了法會裡面主講人,又告訴我們這個法會的處所。『一時』這兩個字非常之好。現在有些人把佛經翻成白話文,我也看了幾本,他怎麼翻?「有一個時候」。有一個時候不是一時,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。這兩個字不能翻,怎麼翻也翻不出來。一時就是一時,不可以說有一個時候,那個味道不同,味道全變了。「一」的味道濃,「一」的味道真!「一」是什麼?一心、一真。一心就突破了無量的時空,現代科學家所講的三度空間、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乃至於無量度數的空間,一心全突破了,所有障礙都沒有了。一時就是一心的時候,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,那就是一時。一心不亂,所有時空都突破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;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,你同時都見到,這叫一時。有一個時候那不行,差遠了。時間突破了,空間也突破了,此界他方也同時存在。實在講這個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,愛因斯坦講過,他肯定人有能力知道過去世、知道未來世,但是用什麼方法他不知道。他在理論上發現,時間是同時存在。同時存在叫一時,換句話說,一時裡面沒有過去、沒有現在、沒有未來,那叫一時;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那怎麼能叫一時?那就說「有一時」,有一時就是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跟諸位講真話,沒有三世,也沒有十方。我們今天講東南西北、上下、四維,講十方,也是隨順眾生俗諦說的、方便說的,不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沒有十方、沒有三世,這就是一時。

  一時一處,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是一處,後面會講到。一時一處,這是一真法界。所以這兩個字,我們翻成白話,翻成易解,也就用「一時」,但是裡面註解可以註出來,「三世十方同時存在」,叫一時,這個註解就很好,沒有把意思講錯。如果落實在事相上說什麼?古德講的兩句話也講得很好,「法王啟運,嘉會之時」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大眾聚集在一起聽經,就是這個時候,這叫一時,這個行。我們今天在居士林這個道場,聚集在此地,我們來研學《華嚴經》,一時,我們在此地聚會,這個說法可以講。另外一個從感應道交上來講也行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決定不會有差誤。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諸佛如來、菩薩、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,都是眾生有感他才來應。應以什麼身說法,他就現什麼身分,他現這個身分不是他自己想現什麼身分,自自然然的;應當說什麼法門,他就說什麼法門,應機說法,這叫「一時」。法會、感應都是從事上講,給你講沒有十方、沒有三世是從理上講,是從性上講,是從真諦上講的;從法會、從感應是從事上講、從俗諦上講的。一切經一開端都有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。「一時」的意思要懂,然後才知道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東西,我們才對於如來的說法產生信心,對佛的經典生起恭敬,恭敬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

  『佛』這個字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在這個大會當中他是主講的人,這一次是為我們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講。下面是地址,在哪裡講的?在『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』,這是處所。這個處所有三個,「摩竭提國」這是指一個地區。前面跟諸位同修報告過,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印度沒有統一,跟我們中國周朝時候情況差不多,都是些小部落、小國家,所以印度國家就很多。摩竭提國是指這個大地區來說。在摩竭提國什麼地方?「阿蘭若法」,這是世尊修學講道的一個場所。「摩竭提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「無毒害」。從這個名義上來看,這個國家人非常善良,道德的水平很高,我們中國人講的文化水平很高,知書達禮,人人都懂禮,人人都守法,人人都有智慧,心地都清涼自在,有愛心、有慈悲心,這是讚歎這個國家文化水平高。唯有在這樣高水平的文化地區,佛在這裡講經教學才能夠有人接受。如果這個地區沒有這麼高的文化水平,人都是作奸犯科,都是自私自利,佛在這裡講經說法誰能聽得進去?不相應,他不能接受,佛當然就不會在那個地區講經說法。佛講經說法的地方,所謂是首善之區。佛出現在哪裡?出現在印度,印度許許多多國家一定選擇最好的一個地區、最好的一個國家,這個國家道德水平高,文化水平高,佛在這裡講經說法很容易為大眾所接受。所以,國的名字裡面含著有這一層深義在其中。

  「阿蘭若法」,這是別舉說法的道場。這句話四個字,裡面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阿蘭若,「阿蘭若」是梵語,要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很安靜的處所。環境清淨,修道容易。在過去,土地面積廣大,人口稀少。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這個大地居住的人口不多,每個人生活都非常清淨安寧,人怕噪音、怕煩躁。住在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很寂靜、很安靜,安靜到什麼程度?牛叫的聲音聽不到。世尊修道的道場多半是住在郊外,不在市區。市區太熱鬧,修道就困難,為什麼?特別是初學的人,煩惱習氣還在,都市裡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很多,能叫自己的心定下來很困難。所以佛帶著這些學生修心養性,一定在山林水邊,一般人很少到這些地方去。佛教傳到中國亦復如是,道場都建在深山裡面,人跡稀少的地方,這個地方建立道場好!古時候農村裡面養牛,牛叫的聲音就是很大的聲音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表示跟這個村莊有相當一段距離。大約總有一、二里這樣的距離,牛叫的聲音就聽不到,這個地方稱為「阿蘭若」。「阿」要是從字面上翻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蘭若」翻作「喧鬧」,要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噪音,「阿蘭若」就是沒有噪音、聽不到噪音的地方。

  下面還有一個「法」字,法字很重要。「法」就是佛所證得的真理,現在人講真理,我們說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理。為什麼在此地要用個「阿蘭若法」?聯起來它有聯起來的意思,這個意思就是表示三界六道雜染不清淨,這裡面眾生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,非常非常的複雜。佛今天講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二障也盡了,都斷盡了,真正得到清淨自在,清淨自在就叫做「阿蘭若法」,這個意思多圓滿。所以這一句裡頭有事有理,理事不二,理事一如,「法」的意思就很深廣。這是佛辦道的一個地方,也就是佛教學的場所,佛教學的場所就叫做「阿蘭若法」。「阿蘭若法」這個場也很大,在阿蘭若法什麼地方?在「菩提場」。這句經文我們要用比喻來說,我們把「摩竭提國」比喻作新加坡,大家就好懂;「阿蘭若法」比喻作居士林,你也好懂;「菩提場」比作我們現在的講堂,這就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「菩提場」是佛講經的場所,在這個地方講的。

  「菩提」是覺悟的意思,這是梵語。「菩提場」就是佛證大菩提這個處所。它表法的意思:一切菩薩行。《華嚴》裡面講的修菩提道、學菩薩行,這就說明菩提道是存心,是一個覺悟的心,菩薩行是覺悟的行為。我們言語造作表現在外面都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這就是道場,所以六度萬行就是我們修行證道的道場。總表所說如所證,所證如所說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才說,我們在每一段經文裡面,每一會一開端,我們都看到釋迦牟尼佛「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」,「不離菩提場而升兜率天」,沒有離菩提場,離菩提場就錯了。不離菩提場而遍虛空法界,這就說明盡虛空遍法界是一處,跟一時相對。一時一處,一音而演究竟圓滿的法輪,你看這個味道多足。這個處所在《華嚴》裡面顯示得殊勝圓滿。再看底下這一句,末後這一行︰

  【始成正覺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把它判作「別明時分」。這是說初成佛的時候。前面說過一時,「一時」究竟是哪個時候?這裡給我們說出來,是初成佛時,初成正覺之時。實在講,佛哪有成與未成?是從示現來說的。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,示現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裡面成正覺這個時候。這是初成正覺而說的,所以它叫做根本法輪。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,把他所證得的全盤說出來,所以本經所宣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真實圓滿無障礙的境界。我們凡夫聽不懂,不能接受,佛才說完之後,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裡面珍藏起來,為什麼?世間人不能接受。釋迦牟尼佛從菩提座起來,為五比丘講小法,講《阿含》,從做人講起,大家好接受。像《觀經》三福裡面,先給你講第一福,第一是俗善,世俗之善,這是大家很容易接受的,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,應當要接受,應當要奉行的。然後從俗善再提升是戒善,佛講這些戒法。三皈是基本的戒條,講三皈,講一切戒律、教誡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戒善。第三條講行善,菩薩行,你的生活行為沒有一樣不善。佛教化眾生,逐漸把我們的程度向上提升,水平慢慢提高了。

  古來大德判世尊一代時教為五教、為四教。華嚴家判「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」,判五教;天台判的是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判這四教。就好比我們現在教學由淺而深,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逐漸逐漸的提升,就有這個意思在。這是根本法輪,根本的教義,教殊勝!是四教的根本,是五教的根本,是一切教學的大根大本,這在初成佛的時候示現的。

  『始成正覺』,「始」永遠是一個始,始不是初後之始。古德對於這一句有三個說法,這三個說法有從事上說的,有從理上講的。第一個說法,「不壞前後相說」,與前面一時相應,才成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初七說前面的五會。本經一共有九會,說前面的五會,一七,七天所說的。第二七說後面的三會,說後面的三會就是說到第八會,二七日中說的,講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因為第九會在後時,第九會是在祇樹給孤獨園,這個決定不是在二七日中,二七日是在菩提場。這個說法就是不壞前後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。雖能頓說,裡面表法的意思很深。前面五會,信解行願在最初,所以不離菩提場。前面五會,經文一開端,都是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、夜摩天、他化天,為什麼?經的內容給我們講信解行願,這個都在最初建立。第六會這是講十地菩薩,講十地品,十地品就沒有說「不起菩提樹」,沒有這個字樣;前面說是「不離菩提場」,第六會裡頭沒有這個字樣,這是說明心見性,證到法界最高的果位。地上菩薩我們通常稱他作「摩訶薩」。一般講「菩薩摩訶薩」,菩薩是三賢位,三賢位還沒有離開信解行願,摩訶薩這就高,地位就深。所以他在最後不說菩提場,這裡面顯示出二乘絕分,聲聞、緣覺不見不聞,縱然在座也不見不聞。這是一個說法,菩提流支他們解釋跟這個意思很接近。

  第二種說法也是順古大德的講法,九會都在二七日後。二七時間不長,二七是十四天,時間不長,所以都可以說「始成」,始成正覺,都可以講。這些都是順著事相上來說。

  第三種講,理事都有了,那就是說如來真實的境界,這不是我們凡夫境界,「念劫圓融」,一念就是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縮成一念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也可以說是始成即說,始成正覺的時候一下就說完了。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很好,比喻「海印定中,一時印現」,像大海,大海像一面鏡子一樣,岸邊、虛空的境界統統照在裡面,它不是分成多少層次照的,一時同現。這個話我們如果聽了很難體會,我們用鏡子,現在用鏡子是非常方便的。我們這個境界確確實實有先後、有次第,可是我們擺一面鏡子在此地,照進去的時候沒有先後次第,不是說近距離的先照到。此地拿照相機來照你們,絕對不是第一排先照到,第二排後照到,第三排又後一點,不是!一按快門全照到,這叫一時。所以佛是一時、一處、一音說法,《華嚴經》九會無盡的經文同時完成,這個境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所以《華嚴》稱為「大不思議經」,沒有先後次第。

  後來古人也想了個妙法,我們如何能一時就把整個《華嚴經》都說完、都聽完?有辦法!把整個《華嚴經》經文刻在一個大鐘上,那個鐘一敲,《華嚴經》不全部都出來了嗎?我們一聽鐘聲,全部《華嚴經》都聽進去了。有,整個《華嚴經》刻在鐘上,鐘的正面、裡面都刻,一部《華嚴經》的經文刻在一個大鐘上,一聲敲了,《華嚴經》全部都出來了。你聽到了,全部《華嚴經》都聽到了,一音說法,一時頓聞,全都聽到了。《華嚴經》長,你看許多短的經,像《心經》,鐘裡面刻《心經》的最多,《心經》不長,它敲一次,二百六十個字的經文一聲當中就傳播了,都採取《華嚴》表法的意思。我們只能夠表,我們的一時確確實實不能把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來,我們同時都接受,像這個電腦接受了,沒有能力把它分出來,這個機械還不行,還不夠進步。哪一天這個頭腦靈了,一時裝進去,同時能夠詳詳細細的給它整理出來、分別出來,那就是無量的經文。有沒有這個可能?有!清淨心,這個能力就現前;現在不能,清淨心沒現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