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四十二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042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五十二頁:

  疏【部類者,專談極樂大本等五經也。文殊者,文殊般若經,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。】

  『部』是同一部,指我們現在所講的淨土五經,前面所說的『五經』的經名跟我們現在流通本不一樣。現在一般流通本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是淨土三經,後人加進《楞嚴經》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、《普賢行願品》,合起來稱為淨土五經。近代有人說《華嚴經》「普賢行願品」不應該放在淨土五經裡面,而另外選《般若心經》,這實在是很沒有道理。最近幾年全世界的佛教非常紊亂,我們自己要有警惕,古大德所選擇一定是有道理的。

  淨土三經與《鼓音王經》、《後出彌陀偈經》,這是蓮池大師作這個註解在教理上的依據,就是經典上的依據,他是以這五種為主。可見得註與講都相當不容易,一定要以經典作依據。講到行門,念佛怎麼念法?念佛的方法很多,我們講大類有四大類,每一類裡面有很多種念法,究竟依據哪一種?而這一種是什麼人傳下來的?這都是我們念佛人非常關心的事。大師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,是依據《文殊般若經》所說的「專稱名字一行三昧」。從這上面來看,無論是在經論上,或者是方法上,他老人家的依據可以說都是最上乘,這是值得我們信賴的。引用的經典,引用最多的是《華嚴經》。

  疏【雜華者。】

  『雜華』就是《華嚴經》。

  疏【以華嚴性海為宗,明教非權淺也。】

  『華嚴』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『性海為宗』,這是說《華嚴經》的宗旨,《華嚴經》自始至終都是講真如本性。

  演【性海為宗者,華嚴四分。】

  《華嚴經》信解行證這四分,把整個佛法都說全了,無論在哪一分裡面都有非常詳盡透闢的說明,這是佛法的根本法輪。

  演【五周。】

  『五周』是講因果,《華嚴經》一共是五周因果。

  演【六相,十玄,四種法界,二十重華藏,及無量香水海,皆從一心流出,故以性海為宗也。】

  《華嚴》所說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則,總不外乎「六相、十玄、四法界」。二十重華藏世界,它也是表法的意思。華藏世界為什麼會有二十重?佛在華嚴會上用「十」代表大圓滿,本經用「七」代表大圓滿,所以都不是數目字,而是表法的意思。「二十重」,是說世間與出世間,世間有十重,出世間有十重,這就把世出世間的大圓滿都顯示出來了。同時更顯明就是自利與利他,自利大圓滿十重,利他也是圓滿的十重。經上說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層,二十層裡的第十三層,當然是先自利後利他,這個意思就是說利他超過自利。這些數字並不是真正有這麼多層次,它是表法的,如果從層次上來說是無量無邊。

  這整個說的是宇宙人生,用佛學術語來講是依正莊嚴,依報、正報都是「從一心流出」。一心就是本性,一心廣大而沒有邊際,所以比喻作海。在我們世間,海是最大的,所以拿這個來比喻我們的本性,全是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,離開心性別無一物,一切大乘經典裡面都是這個說法。所以,是以性海為宗旨。

  這一段裡面,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「一心」,一心流出來的是法界,所以法界叫一真法界。既然是一真,一真是真實的,決定沒有錯,為什麼經上又講十法界,或者講無量法界,這是從哪裡來的?我們一定要明白,說十法界、說無量法界是方便說,因為那不是真實的。既不是真實的,為什麼又要說?雖不是真實,它有那個事在。譬如作夢,夢不是真實的,夢有沒有?真有。絕大多數的人晚上睡覺都會作夢,它有,但是不是真實的。十法界、無量法界就跟作夢一樣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為法就是十法界、無量法界。這是為了我們初學,不得不用這個方便法來說明那個幻有的現象,幻有不是真有,真有是一真法界。

  既然法界是從一心裡面變現出來的,修一心就重要了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一心,無論哪個法門,名稱不一樣、名字不一樣,修學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。可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,直截了當修一心不亂的,那就是我們這部經。《彌陀經》裡面最重要的兩句話就是: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這八個字是全經的主體、中心。用什麼方法修?就是用一句佛號,念六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或念四字「阿彌陀佛」,就用這個方法,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、修心不顛倒。開始修學的時候,當然心還會亂,還是會顛倒,可是你要把握著,決定不能放棄、不能退墮,一定要提起精神把這一句佛號念好。念好之後,你才曉得效果不可思議,真正能達到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。

  一心不亂是最高的禪定,性定,稱性的大定;心不顛倒是最高的智慧。所以念佛聲聲都是福慧雙修,定就是福。我們在世間,什麼是真正的福報?定是真正的福報,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,不被境界轉,在境界中如如不動,這個人有福。如果心隨著外面境界轉,這個相當苦,為什麼?你被命運所轉,你被風水所轉,命運風水就真有。如果你定修成功了,命運風水沒有了,為什麼?命運風水隨你轉。風水不好的,你到那個地方一坐,風水就變好了,它是隨你心來轉的,而不是我們隨它轉,這是《楞嚴》上說的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佛法承認人有命運,這個世間有風水,但是佛法卻不崇尚命運風水,佛法崇尚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是自轉命運、自轉風水,這個多自在!所以學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我前天遇到有個同修,年歲很輕,做生意的。有個算命看相的要幫他算命,但是要收費三十萬。我跟他說:你很可憐,你的命只值三十萬嗎?這個人很聰明,他說:我有三十萬,我去做功德,我才不要給那個算命先生。這個對了,他就能轉命運了。所以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還有看風水的,我聽說看一次也是好幾十萬,如果這幾十萬拿去布施、救濟、做好事,風水就隨你轉,你就不會隨著風水轉。學佛一定要明理!

  所以,在無量法門裡面直接修一心的,就是這部經,這個經的好處就是在此地。你要是得一心,當然你就入一真法界。我講《華嚴》,跟講這個經的時候,常常合起來說;一真法界是所入,所入的境界;一心不亂是能入,只要你得一心,你就入一真法界。入一真法界,那就不是普通的人,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那是法身大士,那是大菩薩。諸佛菩薩、歷代祖師大德極力提倡這個法門,勸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,如果對這個法門有懷疑,不能生信心,不能依教奉行,那就像印光老法師所說的,業障深重!凡是能接受、能依教奉行的,都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之人,這三個條件要是具足,你這一生穩當成就了。

  有一年夏天,禪林寺辦大專講座,藍吉富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:佛經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話是真的,還是假的?這個說法大小乘經裡面都有,佛還能說妄語嗎?但是他懷疑,他來問我。我告訴他:亦真亦假。他就迷惑了,怎麼亦真亦假?我就告訴他: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這三個條件要是統統具足,他的一生就成佛了,不必要三大阿僧祇劫;三個裡面缺少一個,這一生就成不了。我就叫他自己想一想,在一生當中三個條件都具足,這個成分有多少?他一想,真的要三大阿僧祗劫,實實在在不容易!

  什麼叫善根?善根是信解。決定沒有懷疑,完全肯定的相信,不但相信又能夠理解,所以信解是善根。什麼是福德?依教修行是福。不肯依教修行,雖然信了,雖然解了,不肯去幹,這個人雖有善根,沒有福德。因緣是增上緣。譬如有人他真有善根有福德,他一生沒有遇到佛法,他遇到外道,外道他也信,他也解,他也認真的去修行,修成一個外道,這個可惜,沒有因緣!

  因緣裡面,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怎能一下遇到淨土法門?淨土法門一生成就,其他的法門一生不能成就,生生世世去修,還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這就說明,如果你相信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修行,你就一生成佛,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如果不修淨土法門,學禪、學密、學其他的法門,跟諸位說,還是要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絕對不是騙人的。

  疏【明教非權淺也。】

  『教』就是淨土之教,「教」就是教學。這個教學不是『權』,「權」是方便法,不是權是什麼?真實。不是『淺』,那就有相當的深度,這個是確實的,這個法門古德常說: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等覺菩薩都知道得不夠透徹,可見得這個教不淺,不要把它看淺了。

  有一些自以為聰明人,不甘心修念佛法門,大概是看到念佛法門修行很容易。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不要觀想,也不要參究,不需要任何儀式,行住坐臥心裡想著佛、口裡念著佛就行了,實在是太容易了。事上行的是容易,理論上甚深。這個法門非常適合現代人的生活,現代人生活相當忙碌,而念佛不妨礙我們的工作。這是說明這個教學。

  疏【群典者,引諸經論以證明,言非臆見也。】

  大師在註子裡面處處引經據典,沒有一句話是沒有根據的,這是他老人家的好處,絕不以自己假想、推測的話來交代後人。自己所想到的,原來經論裡頭也有,還是引用經典來發明,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。

  疏【詳如義理部類二門,及後經文中辯。】

  到後面,他會詳細給我們說出他寫《疏鈔》的態度,以及引用經論的例子。

  疏【消歸自己者,明不專事相,究其歸著,悉皆消化融會,歸於我之本性。】

  消歸自性,在聞法修行上這一句非常的重要。我們聽經就在會聽跟不會聽,會聽的人,聽了會開悟;不會聽的人,聽了就增長邪見,所謂「死在言下」,不開悟。讀經也是如此,讀經叫「死在句下」,死在字裡行間,讀死書。所有經論都是啟發我們悟性、幫助我們開悟的,結果我們愈讀愈不能開悟,愈讀障礙愈多,這是不會讀。怎麼才叫會讀?懂得消歸自性,這叫會讀,這個很重要。

  如何消歸自性?這個地方簡單明瞭的跟我們說出,第一個不要著相,就是『不專事相』。現在一般人專門研究名相,名詞術語搞得再好,不過是一部活的《佛學辭典》而已,不能開悟!所以學東西不可以死記名相。名相在佛法裡面是教學的工具,是手段、方法,而不是目的,你要運用它達到目的,目的是開智慧。所以,不可以專於名相,要在名相裡面去參究歸著(歸宿著落)。佛門裡面叫參究,不叫研究。研究跟參究不一樣,研究是用第六意識,用思考。佛法不能用思考,思考是分別執著。佛法教你要離一切分別執著,你現在偏偏用一切分別執著,與佛法整個相違背了。

  用心意識,這是開悟最大的障礙。參禪,離心意識就叫做參,用心意識就不叫參。心意識是什麼?「心」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的作用是落印象、落種子。「意」是末那識,它的功能是執著,我法二執。「識」是指第六識,第六識的作用是分別。換句話說,什麼叫離心意識?簡單的講: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叫做參,參究。參禪要用這個方法,聽經也要用這個方法,讀誦還是用這個方法。乃至於我們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也不離這個方法,你才能夠念到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。一心不亂是大定,稱性的大定,心不顛倒就是開慧了,大徹大悟。

  我們不曉得這個原理原則,天天念這句阿彌陀佛還是用分別執著妄想,那叫做盲修瞎練,只可以說念比不念好,為什麼?盲修瞎練,阿賴耶識裡頭落著佛的種子。這樣一說,這個境界就相當高,與最上上的禪、與最高的密,幾乎是沒有兩樣。這樣說起來,我們初學的人恐怕這一生往生沒指望了。諸位儘管放心,為什麼?剛才講,離心意識、消歸自性,那的確是淨土裡面的上品上生,這是到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;你要懂這個門道,離心意識去念。這個法門最殊勝之處,就是凡聖同居土的帶業往生,我們人人都有分了,為什麼?可以分別、執著,也可以打妄想,還是能往生。這個我們一聽,心裡很舒服了,那我也有分,我也可以去了。凡聖同居土人人有分,實報莊嚴土不見得人人都有分,那是鳳毛麟角。但是淨土法門最不可思議的,生到凡聖同居土,那裡面的享受、受用、境界幾乎與實報土沒有兩樣,也等於生實報土了,這是不可思議!

  所以,不但很多人不相信淨土,連許多菩薩都不相信。理太深了,可是事真的如此,你要是不信,不肯往生淨土,這個殊勝的因緣當面錯過,實在是可惜!古人有個比喻,好比我們得很重的病,現在遇到一個大夫,大夫一診斷,馬上給你藥,你一吃病就好了。你要是不肯服藥,卻問那個大夫,我這個是什麼病?怎麼生的?什麼道理生的?你的藥從哪裡來的?藥是什麼性質,怎麼能治這個病?要將這些統統搞明白,要去念幾年醫學院,到不了那個時候,你的命已經完了。淨土的理就是如此,所以你相信釋迦牟尼佛,相信阿彌陀佛就好了,其他別問了。把一句彌陀念好,念到帶業往生,就成功了。

  功夫成片之後,確實有能力往生,這個時候就看你自己了。你是不是要快點去?還是要再過幾年?再過幾年,跟諸位說,不是貪圖這個世界的享受,要懂這個道理,為什麼?因為在娑婆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難,既然是難,他成就高。所以經上說: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,等於我們此地修行一天。我們難,我們這裡修行一天,在他們那裡要修一百年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要是生到凡聖同居土,想升一級生到方便有餘土,要好幾個大劫,時間很長;如果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,有幾年功夫就行了。

  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,再希望念到事一心不亂,花五年、十年的時間可以到,這樣往生西方佔很大的便宜。所以有把握往生而不往生,還在這個地方繼續修行,無非是提高自己的境界,不是接著享受,娑婆世界苦,哪有什麼好享受的!念到事一心不亂,還可以提升到理一心不亂,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。到功夫成片馬上就想往生,固然是好事不是壞事,但是不如在此地以極短的時間把自己的境界品位提升。這個理一定要明瞭,不明瞭就障礙你境界的提升。

  『消歸』,消是消化、融會。消化什麼?理消化到事上,事融會到理上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這就是《華嚴》的境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如果不能消化融會,它有障礙!很多學佛的同修告訴我:佛法的道理實在是太好,但是與我們的生活脫節,我們日常生活用不上它。這就是理是理、事是事,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,這些道理沒有能夠消化融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所以我們在生活裡頭得不到受用。得不到受用,學佛就學得好苦!如果你得到受用,學佛好樂,好自在!就跟吃東西一樣,我們吃東西,你的腸胃很好,消化力很強,完全能夠吸收變成養分,滋養你的身體,你身體強壯。如果你吃的東西都不消化,病就一天比一天嚴重,愈吃愈苦!學佛就是如此,要把這一句阿彌陀佛變成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生活就是阿彌陀佛,這個就自在了。

  怎麼把阿彌陀佛變成我們的生活?你一定要懂阿彌陀佛的意思。這一句名號,最簡單的意思是無量覺。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,「阿」翻作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覺,無量覺,就是樣樣都要覺悟,覺就不迷!覺就快樂,迷就有苦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色,耳聞聲,乃至於心裡頭起心動念,統統都是覺而不迷。說得粗淺一點,待人接物、穿衣吃飯沒有一樣迷惑,樣樣都覺而不迷,這就把阿彌陀佛變成我們的生活了;要是細說,這部《疏鈔》從頭到尾都是說這樁事情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是說這樁事情。一定要把佛法變成為我們生活,真正達到離苦得樂。

  譬如,我剛才舉的那個例子,那位同修想算命,算命的開價三十萬。如果碰到迷的人,他真的肯給他算:大概我這個命不錯,叫他算算看,我將來賺三千萬,花三十萬算個命也值得。他就迷了,那個錢供養算命先生。他給你算了,他在法律上沒給你保證。你將來不發財,你去找他,他再給你算一算,你哪個地方損了陰德,哪裡做了不好事情,福報慢慢減掉了。人嘴兩張皮,隨他怎麼說法,說得都有道理,你那個錢就白送給他了。所以,不能迷!他覺而不迷:我有這麼多錢,我去做好事,真正做功德。

  覺悟的人不存錢,有錢就做好事。覺悟的人錢不存在銀行,存在哪裡?存在法界裡面,存在一切眾生裡面,他得大自在。諸位讀《了凡四訓》,也許能明白一點這個道理,能夠增長信心。財富從哪裡來的?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說得太多了,財富是從布施得來的。布施是種因,財布施得財富。所以這個世間發大財的人,你不必羨慕他,他命裡有那麼多財,是他前世修財布施修得多。有些人有學問、有智慧,他沒有財富,智慧從哪裡來的?前生法布施得來的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財布施得財富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修因一定得果報。

  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,財富放在什麼地方利息最大?給諸位說,布施一切眾生這個利息最大。佛門講「捨一得萬報」,這是真的,可是一般人不相信,這是他的善根不足。信解是善根,信了之後你要肯幹,肯幹是你有福報。財、法、無畏,這三種布施往往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譬如印經,印經需要錢,財布施;經典是法,法布施;別人依照這個法去修行,那是無畏布施。修一種布施就包含三種布施,叫圓滿的布施功德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譬如,台灣有很多發心放生的,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。可是你自己放生,不如勸大家放生,那個功德更大!所以我常勸放生的同修們印《護生畫集》,多印這些圖畫文字勸大家放生。甚至好的這些圖畫文字,可以從電影院的廣告片打出來,看久了他也許會感動。所以,勸人吃素,勸大眾愛護生物,這是更廣義的放生,這個功德更大!

  要把理論融會到生活裡面,使我們生活完完全全是佛法的理論,這樣的佛法學了才有用。假如,學了佛法跟我們生活不相干,諸位想想,我們學它幹什麼?佛法學了為來世的,來世還沒到,我們也不必這麼著急!如果佛法就是我們現前的生活,而且是最幸福的生活、最圓滿的生活、最快樂的生活,那我想人人都想要學了。

  疏【良繇世出世間,無一法出於心外,淨土所有依報正報,一一皆是本覺妙明。】

  這一句就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,就是說為什麼要消歸自性。不消歸自性不行嗎?不消歸自性真的不行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法,『世間』是講三界六道以內的,『出世間』是講四聖法界: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這就是佛門常講的十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,『無一法出於心外』。這個道理很深很深!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這些大經裡面,佛跟我們說:唯心所現。十法界怎麼來的?是你心的相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一切變化原理是識,識能變,心能現,識與心是一不是二。說心是講體,說識是講作用。本體能現,作用能變,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、森羅萬象,但是總不出一心。

  心清淨了,不但眼前一切事物你很明瞭,過去、未來都能知道。知道過去、未來,以為這個人就是神仙,錯誤了!這個沒什麼了不起,這是我們的本能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。為什麼他有而我沒有?他心清淨,他有;我們的心不清淨,這個能力喪失了。宿命通、他心通,這些神通是從定中得來的,換句話說,這是定中本有的功能。定就是清淨心,我們講一心不亂,心愈清淨、愈接近一,這個能力逐漸都恢復,所以沒什麼奇怪的。

  但是這個神通,除了自己本能,真正定功之外,還有一種是鬼神附在身上的。他自己心並沒有得清淨,並沒有得定功,但是有鬼神附在他身上,他也有這個能力,也能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如果鬼神離開他的身體,他這個能力馬上就喪失,為什麼?不是他自己的,是鬼神藉他的身體來起神通的作用。現在這個世間,這一類的事情太多了,無論在中國、在外國,很多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,可是這個很容易辨別,不是不容易辨別,為什麼?他心術不正,所作所為都不是正道,而且常常要脅人,要你給他辦事情,他要蓋廟,他要化緣,你要替他募化多少。換句話說,你被他利用了,這都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。

  佛法決定不如是,為什麼?佛法第一個大目標就是要求一心不亂,就是要求心不顛倒,換句話說,就是修定、修慧。如果常常攀緣,諸位想想,你的定怎麼能得到?你那個心怎麼會清淨?不可能!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我們心才能得到清淨。我們這個道場從建築以來,一直到今天,我們沒有去化過緣。大家幫助我們這個道場,也好像是恰到好處,道場月月沒有結餘,月月開銷都夠,這個好!這個妙極了!我們想多辦一點事,這個月就多一點收入,不辦事收入就少了,妙得很,不操心!凡是想做一樁什麼事情,這個事情一定能做得成功,不攀緣,沒有積蓄,身心清淨,沒有任何壓力,這個才自在!我們一定要怎麼做法怎麼做法,要想辦法去找錢,要去化緣,累死人!那個是得不償失,那是絕對錯誤。這就是說明我們修清淨心是第一,清淨心裡面自然就生智慧,能夠恢復我們的本能。不但世出世間一切法,當然也包括西方淨土,西方淨土也是在一心之內,也不是在十法界之外的。

  『淨土所有依報正報』,這是指西方阿彌陀佛的世界,『一一皆是本覺妙明』,這個就特別顯出它的殊勝處。前面講「無一法出於心外」,我們這個心有淨有穢、有迷有悟,所以才有十法界。淨土,只有悟沒有迷,只有淨沒有染,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。心淨則土淨!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,不要被境界所染污。所謂染污就是動心,起貪瞋痴慢就被染污了。順自己心的起了貪愛,你染污了,不順自己心的起了瞋恚,你被瞋恚染污了。諸位要曉得,七情五欲就是染污之相,染污的樣子。如果我們對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五欲,保持心的清淨平等,對境界一切了了分明,該做的,我們盡心盡力去做,做得圓圓滿滿,這個心就是清淨心。這樣的心才能夠生淨土,與淨土就相應,這是「本覺妙明」。「本覺妙明」這四個字出自《楞嚴經》,《圓覺經》上也有。下面有個比喻:

  疏【譬之瓶環釵釧,器器唯金。】

  古德常用這個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金比作體,這些器是相,相雖然不同,體是一樣的。『瓶』是水瓶或者花瓶,『環』是耳環,『釵』是髮簪,『釧』是手鐲,這些東西全是金的,器雖然不一樣,但是質料是相同的,器器皆金。

  疏【溪澗江河,流流入海。】

  這是第二個比喻,比喻水。『溪澗』是小的河流,『江河』是大的河流。不管是大河、小溪,水是相同的,而且這個水都往大海流。

  疏【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也。】

  這就說明,十法界依正莊嚴,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法在內,都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是從一心變現出來的,還歸一心,沒有離開一心之外。所以一心是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。一心,心在哪裡?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如果你說心在我們身體裡面,諸位要是看過《楞嚴經》就曉得,佛問阿難心在什麼地方?阿難先說心在裡面,被釋迦牟尼佛問得沒話說,逼得沒有辦法,大概心不在身內,在身外,在外也不是,裡也不是,中間也不是。他很聰明,想了七處地方,釋迦牟尼佛樣樣把它駁倒,七處都不是,心到底在哪裡?如果把這段的文能體會到,你就恍然大悟,心是無所不在。

  前面講過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現的變的還能超出心的範圍之外嗎?超不出。所以經上佛告訴我們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的心太大太大了,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我們心裡面,心量大!現在我們這個心量很小,兩個人都不能容納,可憐,真可憐!他迷了。為什麼兩個人都不能容納﹖因為他起了分別,起了執著。分別、執著不是心,心裡沒有分別執著,識裡面有分別執著。所以我們講心是講真心,識是妄心。妄心裡面有分別執著,真心裡面沒有,真心是清淨平等的。當我們的心在清淨平等的時候,一切法界的確是一不是二,才能真正做到消化融會。所以心量小,沒有辦法消化,沒有法子融會,為什麼?他界限太多,就是分別執著太多了。如果把分別執著拿掉,就消化,就融會,萬法歸一,就融會了。這一融會,在佛法裡另外一個名詞,你證得清淨法身。清淨法身就是依正性相融通無礙,就證得法身。證得法身,我們通常叫成佛,唯有佛才能證得法身。

  演【世出世間不出心外者,世間染法,出世間淨法。】

  世間是染法,就是六凡法界;出世間是淨法,四聖法界。四聖位置最低的是阿羅漢,阿羅漢是見思煩惱都斷了。見惑有五大類:「身見」,執著這個身是我。現在哪一個不說身是我呢?對這個身非常的愛護,以為身就是我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你有這個執著,所以你不能得一心,不能得清淨,不能夠了生脫死,為什麼?你執著這個身是我,身是生滅的,那就一定要生死。幾時你要是曉得這個身不是我,那問問:哪一個生死?沒有生死。生死真的就沒有了。實在這個身不是我,身裡面沒有我,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在。「邊見」,邊見也是分別執著。凡是相對的,都是邊見。有大就有小,有我就有人,有是就有非,有正就有邪,這都叫邊見。「見取見」、「戒取見」,這兩種我們一般人叫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。在修因、修行方面的成見,叫做戒取見;在果報上的成見,叫做見取見。「邪見」,不屬於上面四大類,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。阿羅漢這五大類錯誤的見解沒有了,心真正清淨了。

  思惑有五大類:貪瞋痴慢疑。貪愛、瞋恚、愚痴,愚痴就是邪正、是非、真妄不能辨別,慢是貢高我慢,疑是對佛法、正法懷疑。這五種錯誤的思想,阿羅漢也沒有了。可見得他的心這個時候真正到了清淨,佛學上有個名詞加給他,叫正覺。阿羅漢是正覺,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叫出世淨法,阿羅漢上面是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那當然更不必說了。

  演【染淨雖殊。】

  『殊』是不一樣。

  演【不離自心。】

  『染』是自心變現的,『淨』也是自心變現的。自心淨就變四聖法界,自心染就變六凡法界,全是一心變出來的。

  演【以離心無六道,離心無三乘故。】

  『三乘』,就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

  演【淨土依正,皆是本覺者。】

  根據本經以及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經》裡面所講的:

  演【依即寶池行樹等,正即佛及菩薩三輩九品等。】

  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都是屬於『正』。

  演【如後文所明。寶池即自性之汪洋沖融,行樹即自性之出生眾善。】

  『樹』是樹立、建樹、建立的意思,建立一切善法,取這個意思。

  演【聲聞即自性真,菩薩即自性俗,佛即自性中。】

  『中』是中道,這是講三諦:真諦、俗諦、中諦。

  演【又復一念具足三千,而三千中,生陰二千為正。】

  『生』是眾生、有情眾生。『陰』是五陰,凡是一切眾生的身都是五陰身,色受想行識。『三千』是表示世出世間一切善惡、性相等法。

  演【國土一千屬依。】

  這是講依報。

  演【國土依正既居一心,一心豈分能所,故曰一一皆是。器器唯金,是全妄全真義。流流入海,是會妄歸真義。】

  我們要體會經文裡面這個意思。

  演【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者,法界謂一真法界,即起信心真如門。流有流出義,謂從平等法界,一念不覺,流出三細六粗種種境界。還有還轉義,謂若離心念,則無一切境界之相,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。】

  這一段意思很深,下次我們再細講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