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九十九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099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一八五頁:

  疏【稱理,則自性覺,是佛義;自性覺無量,是阿彌陀義;自性本始二覺,是兩土果人義;自性覺體遍照,是說經義。後皆例此。】

  這段文相當重要。古人常常教給我們,聽經要在「消歸自性」,修行要在「轉識成智」,這是教給我們修學兩個重要的綱領,我們修學究竟能得到些什麼,關鍵就在這兩句話。蓮池大師寫這個註解,每一段文都消歸自性,其他的註解縱然有,沒有這麼明顯的標示出來。這是給我們做一個榜樣,教給我們學習的方法。

  所以佛法到哪裡求?要往自性裡面去求,才是真正的佛法;佛法不在外面。外面的經文,這個言說,佛有比喻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「猶如指月」,這是個指頭,佛的言教、一切經典都是這個指頭,指什麼?指的月亮,目的是叫你看月亮,不能看手指,看手指就錯了,把手指當作月亮,那是大錯特錯。因這個指頭,你就見到月亮,月亮代表自性。所以這一段稱性,這就是講到自性,這是提醒我們學佛要這樣的學法。這一段都是講經題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如何把「佛說阿彌陀」都變成自己的自性,那你就真正得到了,得到什麼?明心見性,就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跟佛所講的沒有兩樣。

  『佛』,就是『自性覺』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到修行綱領,他雖然是禪宗,講到實際上修行綱領,也有層次的,講到五個層次。首先說出「一體三寶」,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。修學綱領,他老人家給我們提出三皈,他那個三皈不是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,而是「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」,說得好明白,這些話純粹是指自性三寶。其實,佛法僧的意思比覺正淨還要圓滿,因為佛法僧這個三寶,可以講一體三寶,可以講別相三寶,可以講住持三寶,統統可以說,意思圓圓滿滿都包括在裡面。在我想,禪宗所謂是「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」,他乾脆直接指自性的覺正淨,這是我們的三寶,這是我們真正皈依處,這個說法是一點都不含糊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教下也不例外,統統是以自性三寶為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這個地方,「稱理,則自性覺是佛義」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說,如果你在佛的色相上求佛、在音聲上求佛,則「是人行邪道」。色相是什麼?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你認為這個就是佛,那你錯了。音聲上求,佛當年說法,音聲包括佛的經典,從經典上來求,從說法上來求,能不能求到佛?求不到,為什麼?心外求法。色相、音聲都是外面的六塵,那裡頭哪有三寶?所以一定要知道回頭。

  講佛,是講我們自性佛,你才自己真正得到受用。如果你要是以為我心外真的有一個佛在那裡說法,自己呢?自己不就變成魔了嗎?一定要知道,自他不二,性相一如,自己心中之佛為自己說法,說法喚醒我們自性覺這個目的才能達到。所以「佛」的意思,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,決定不指別人,是指自性覺。

  自性本來是覺,我們現在迷了,是不是真的迷了?不是真的迷。自性要會迷,那自性就不能說是真的,為什麼?佛法裡面講真,這個定義是永遠不變、永遠不滅、永遠不改變,這才叫真的。自性會迷會悟,那它就會改變,會改變的就不叫自性,會改變的就不叫覺。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,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沒錯,是本來成佛!現在是不是佛?是佛。跟釋迦牟尼佛、跟阿彌陀佛有沒有差別?沒有差別,一點差別都沒有。從什麼地方看沒有差別?從自性覺正淨上看,確實沒有差別。差別在哪裡?差別是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,問題在這個地方,這就叫迷。

  我們自性有沒有迷?自性沒有迷。沒有迷說迷,這個迷是假設的,不是真的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像這樣的說法非常多,這都叫方便說。怎麼說我們自性沒迷?諸位如果細讀《楞嚴》,你就明瞭了。所謂「開慧的《楞嚴》」,開智慧,「成佛的《法華》」,《法華經》講成佛講得最徹底、講得最圓滿。《楞嚴》「十番顯見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舉一個例子,舉我們六根的根性,就是覺性,反反覆覆的說明,我們的見性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說明這就是常住真心。我們第一念,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,這是覺性見性見,為什麼?我們沒有分別、執著,也不落印象。不起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有沒有見?當然有見,也是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這是見性見。可是到第二個念頭起來就錯了,第二念有了分別、有了執著。

  譬如,我們一眼看到這個,清清楚楚沒分別;第二念,「這是一本書」,這就迷了。為什麼?它沒有名字,你把它安個名字就錯了。中國古大德就曉得,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它沒有名字,那是你看它的本來面目;加了個名字,就不是本來面目。再要執著,「這一定是個書,決定沒有錯」,加執著,那就錯裡頭又錯了,就是這麼迷法的。這就叫迷情。迷是什麼?分別、執著、落印象,這就叫心意識;阿賴耶裡頭落印象,第七識的執著,第六識的分別。剛才說,修行要在轉識成智,六識、七識、八識你把它轉變過來,那就叫自性覺。自性覺,為了說話方便起見,就是對八識來說,第八識,我們叫它做大圓鏡智;第七識,叫它做平等性智;第六識,叫它做妙觀察智。怎麼轉法?實在講,你在一切境界裡面,六根接觸六塵,你只要不分別,不用分別,就是轉六識成妙觀察。所以我們一眼看這個,一點分別執著都沒有,這是妙觀察,為什麼?這是用見性在見。

  一點執著沒有,就是平等性,諸位要曉得,有執著才不平等;沒有執著,萬法平等。我們分別、執著的習氣太重,你看那個小孩,嬰兒,他還不知道什麼分別、執著,他給他糖水,他吃得很甜;他自己拉的大便,他吃得也很香,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。他一有了分別,他再也不吃大便,為什麼?他的本覺迷了,迷了他就有分別。不迷的時候,他沒有分別,一切都是平等的,他沒有好醜、沒有好惡。更深一層,他不落印象,心地永遠清淨,這叫轉識成智。你要問怎麼轉法,就是這個轉法。你的分別、執著、印象很深,這很麻煩,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。所以真正用功夫,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要把分別、執著、落印象一天一天要減少,一天一天要淡一些,這就好了,這才能恢復我們的自性覺。

  『自性覺無量,是阿彌陀義』,自性覺確確實實是無量,它的功能無量。一切境界無量無邊,就是所覺的對象無量無邊,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,沒有一樣不覺。覺性的功能也是無量的,這就是阿彌陀的意思。「阿彌陀」是梵語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作「量」,「佛」翻作「覺」,阿彌陀佛,完全翻過來就是無量覺。自性覺,無論是能覺、所覺都是無量無邊。

  『自性本始二覺,是兩土果人義』。本覺是對始覺來說的。始覺跟本覺是相同的,為什麼有始覺?因為眾生迷的時候不覺。雖然不覺,我們的本覺還照樣起作用。這個不覺就是不覺本覺,我們不知道自己有本覺,這就叫迷,這就叫做不覺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因為不覺,所以才建立一個始覺,你現在開始覺悟了。這就是「兩土果人義」,果人是佛,把阿彌陀佛看作本覺,誰的本覺?我們自性本覺。把釋迦牟尼佛看作我們自性的始覺,對不對?對的。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法,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有本覺、有自性覺?我們不曉得,從來不知道,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,使我們才覺悟,想想自己確實自性是覺。我們在第一念見色聞聲沒有起心動念,的確是覺性,是我們自性覺在起作用;第二念,第二念還是自性覺起作用。如果自性覺不起作用,諸位想想,哪來的八識?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也是自性覺所起的作用。

  這個作用裡面就是有迷悟之分,迷了叫凡夫,迷了就是對一切作用是完全不知道,這是凡夫;如果對於一切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這就是菩薩。譬如經一開端,「如是我聞」,我們問:他有沒有分別?有沒有執著?他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怎麼說個我?他既然說有我,當然就有你、就有他,這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。可是他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他不迷,不迷這就是悟。所以他說「我」,不礙事,為什麼?他沒有我執。我們講這個「我」,有我執,我不是你,你不是他,真的是如此。他口裡頭說「我」,他心裡平等,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說即是不說,分別就是不分別,不分別就是分別,他是同時的。分別是隨順眾生的分別,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他自己確確實實是用自性覺,他是用六根的根性,他並沒有用八識,可是他外面露出來的樣子,是八識、是分別、是執著,跟我們沒有兩樣,這叫隨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你怎麼分別,我就隨你的分別;你怎樣執著,我就隨你的執著,一切隨眾生,自己確確實實沒有,這就是佛菩薩。我們凡夫分別、執著,他心裡確確實實有,真的有分別,真的有執著,這叫凡夫。所以在外表上看,佛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,骨子裡頭完全不相同;悟的樣子是裡頭沒有,裡面真正是覺正淨。迷惑的人,他是外面跟裡面一樣的,外面有分別,裡頭真的分別;外面有執著,心裡頭也真有執著,這叫迷。

  從這個地方,我們體會到一樁事情,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為什麼?我們能念的這個心就是始覺,我們所念的佛,念那個阿彌陀佛就是本覺。我們發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自性本始二覺。這個理、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。所以念佛法門,那個成就不可思議。你們想想看,哪一個法門有念佛法門成就的殊勝?這擺在我們面前的。佛法常說,三轉法輪:示轉,示是給你開示,講給你聽,上等根性的人一聽,他就相信,就明白了;第二種人得要勸,要苦苦的勸他,他才會相信,那是第二等人;還有一種人,勸他,他也不相信,必須他真正看到事實,他才相信,所以第三要作證轉,拿出證據給他看,他才相信。證據拿出來給他看了,他再不相信,那沒法子,佛也沒法子度他。

  念佛法門的證據太多了,預知時至,自自在在的往生,這個很多。我們親眼見到的、親自聽到的,決定不是假的,很多很多。作證轉,再不相信,這就是業障太重!那慢慢來,不曉得哪一生、哪一劫,他才能得度。舊金山的甘老居士跟我講了個故事,她的親戚,也是一位老太太,念佛往生的時候,盤腿打坐走的,預知時至。怎麼曉得預知時至?她是晚上走的,第二天早晨,家裡人發現老太太盤腿打坐,坐在床上,已經往生了,家裡每一個人的孝服一份一份都擺在床前,她早就預備好了。她曉得她什麼時候走,這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香港暢懷法師講,度他的是一個老居士,他是看到了,他才念佛,屬於第三等人。他是倓老的學生,倓老講了多少事情,他不相信,他必須自己親眼看到一個,他才相信。前年他跟我講的,就是一個老居士,常常在他圖書館借經,他是看到這個老居士往生,他才相信念佛的,現在念阿彌陀佛,不懷疑,還算不錯,還是能得度。這個老居士姓歐陽,八十多歲了。以前是做官的,以後政府到台灣,他就到香港跟他女兒住在一起。女兒不孝順,沒好求了,他只好念佛,只好求佛。一切生活都要自己照顧。他將要往生的時候,前年,他跟暢懷法師講,借《大藏經》回去看的時候講,他說他要走了,而且把日期告訴他,十二月二十二號走,這暢懷法師記得很清楚。他講這個話的時候,是十二月一日,是往生之前三個星期跟他講的,叫他二十二號派人到他家裡去把《藏經》拿回來,他不能還過來,他要走了。暢懷法師聽了之後愣了一下,走、往生,看他又不像,不相信,不管怎麼樣,就把日期記在記事牌上,到二十二號派人到他家裡去把經拿回來就是了。

  到了這一天,他就派人去把經拿回來。到他家裡,老先生還在看經。圖書館人來了,他就問他:你來幹什麼?他說:你老人家不是叫我今天來把經書取回去?老人家:是,我是叫你今天來拿,我沒有叫你現在來拿,我現在還在看。年輕人當然也不好跟他爭執,也就尊重他,就回來了。過了兩天再去拿,到他家裡,家裡人告訴他:老先生已經往生了。他說:什麼時候?就是把你打發回去以後兩個鐘點。他說:怎麼走的?抱著腿看經,這麼走的。瀟灑,真自在!暢懷法師到那裡一看的時候,這沒話說,回家念佛了。

  暢懷法師的天台精舍,大殿上供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旁邊是迦葉、阿難尊者,平常他也都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不念阿彌陀佛的。我到他精舍一看,他拿了一張我們印的西方三聖像,用透明的膠帶黏在佛龕玻璃上。他說:現在我相信,一時找不到佛像,臨時抱佛腳。念阿彌陀佛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他跟我講,他是那個老先生度他。他說:這個老先生一定是菩薩化身來度我的,如果不叫我親眼看到,我還是不會念阿彌陀佛的。所以這是真實的事情。這一次我在新加坡,新加坡也是有一個老太太預知時至往生。所以在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看到念佛往生還是這麼多。而且許許多多往生瑞相非常好的,多半不認識字。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婆,念佛只念了三年,預知時至,走的時候站著走的。

  你們想想看,哪個法門有這樣的殊勝?這一句佛號的祕密,人家不知道,這個祕密就是始覺合本覺,能念的心是始覺,所念的佛號是本覺,始本不二,始本相應,所以念佛的功德,不但能伏見思煩惱,同時能破塵沙、無明。一般修行破煩惱,是先斷見思、再斷塵沙、再破無明,是有次第的;念佛,是同時來,就是一句名號,就有這個力量、就有這個功德。所以往生,他圓證三不退。這個道理你要不是真正搞透徹、搞清楚,那真的不相信,你在這個教理上講不通!其實一般人教理講不通,實在講,教理沒有搞透徹,真正搞透徹了,哪有講不通的?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事,當然有個道理。有理一定有事,有事一定有理,你統統搞清楚,你就不懷疑了,你才曉得念佛的殊勝,念佛的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我們要學經,學什麼經?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三經就足夠了,不要再搞別的;搞別的,說老實話,打閒岔,真正沒有必要。這三部經,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一切法門裡的精華。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到最後統統歸到淨土法門,《華嚴》裡面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古大德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《彌陀經》的序分而已,正宗分那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這是我們應當要認識。

  『自性覺體遍照,是說經義』。說經,是因為眾生迷惑不覺,才感得諸佛如來以自性覺裡面的光明,所謂般若智光,遍照一切眾生,使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就是說經之義。我們自己覺悟了,與諸佛如來的覺沒有兩樣,是一覺非二覺,為什麼?覺性是一不是二。經上常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覺性是相同的,因此萬法是平等的,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覺悟、去修行。我們今天看到萬法有好有醜,有喜歡的、有厭惡的,這裡面不平等,這個不平是迷,覺悟了是平等,為什麼?好的、你喜歡的,是你自性覺變現的;惡的、不好的、厭惡的,也是你自性覺變現的。能變現的是一個,所變現的相有差別,能變的覺性是一個,不是兩個。

  譬如我們晚上睡覺作夢,也有做很甜蜜的夢,也有做惡夢、很恐怖的夢,當然這個夢的相就有差別;能作夢的那個心是一個心,不是兩個心。從體上去看,沒有差別;相上有差別。真正認得體無差別,豁然覺得,原來相也沒有差別。譬如黃金,這是體,黃金塑一個佛像,你對他很恭敬;用黃金塑一個羅剎、餓鬼的像,你看了很恐怖。像不一樣!但是統統是黃金,分量相等,價值也相等,沒有差別。所以,相會變,體不會變。相從哪裡變的?相是從分別心上變的,一切法都是從分別上變現出來的。你要是沒有分別心,就沒有一切法。我們晚上作夢,也是因為分別執著才會有,你要是沒有分別執著,你就不會作夢。還會作夢,你分別執著還沒完全斷掉;完全斷掉的人,決定不作夢。「自性覺體遍照」,就是說經之義。說經的用意,也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覺,恢復我們的自性覺。

  『後皆例此』,以後每一段註解,蓮池大師都有「稱理」,就是把這一段經文消歸自性的說法,使我們在這一段裡頭得很多的利益。

  鈔【稱理者,以即事即理,所謂總該萬有,即是一心,則依報正報,何非自性。】

  《鈔》是解釋《疏》的,這就說得更清楚了,意義就更豐富了。什麼叫『稱理』?修行人所謂「稱性起修」,稱性起修是怎麼回事情?就是稱理。你明白這一段,真正把這一段變成自己的觀念,變成自己的見解,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,就叫做稱性起修。稱性起修不是普通人,這個人是菩薩,我們就稱他是真正的菩薩,名副其實的菩薩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為什麼?因為他不稱性。稱性起修的人,必定是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稱性,那是真真實實的菩薩。

  『總該萬有,即是一心』,綱領就是這兩句話。法界雖然廣大,十法界依正莊嚴,十方三世,哪裡來的?自己一心,一心變現之物。一心就是自己的一心,所以『依報正報,何非自性』,哪一樣不是自性?真正覺悟了,心量就大了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覺悟是如此。沒有覺悟的時候,心量很小,不能容人。覺悟的人是佛菩薩,他真正知道事實的真相;不覺悟的人,他不明瞭事實真相。所以覺是徹底明白事實真相、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一心所現、所變。

  《華嚴》講得好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能現相,所現的這個相,我們經上常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這是心所現的。識所變,識就是迷了,迷了才有心意識,才有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是識。因為有分別執著,所以才變現十法界。如果沒有分別執著,給諸位說,法界本來是一,這一才叫真,《華嚴經》講一真法界,法界原來是一真,不是十法界。十法界從哪裡來?是你分別執著才有的。你要是不分別執著,哪有什麼十法界?像這個地球上許多國家,國家與國家的邊界在哪裡?那是人畫的,是人執著,這個地方是我的,那裡是你的,才有。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你到地球上去找,什麼疆界也找不出來,找不到的,沒有的。沒有,那是真的;有,是假的。所以,有分別執著、有界限是假的,沒有界限是真的。所以十法界是假的,是迷的時候才有,覺悟的時候就沒有了;覺悟的時候,法界是一真。

  我們這一次大專講座,要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亦名十六觀經)。我這幾天在看《觀經疏鈔演義》,諦閑法師的。智者大師是修《觀經》往生的,他是依照這個方法修,往生的,這是天台宗的祖師,他這個註解非常有名,《觀無量壽佛經妙中鈔》,太深了,絕對不是現在一般人能夠讀的。但是這個東西非常之好,以前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勸我多印一點流通,我印了四千部。諦閑法師的《演義》,等於是《妙中鈔》的節要,每一段加上他自己一點意思在裡面,這個就淺得多了。他講到,觀雖然有十六,實際上不出一心,跟此地講的「總該萬有,即是一心」,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。他是十六觀每一觀裡面統統用一心三觀的方法,來修西方淨土,我們可以把這個合起來看。

  但是我們修這個法門,我們不採取觀想,我們用持名。《觀經》前面十二觀是「觀想念佛」,十三、十四、十五是「觀像念佛」,第十六,最後一觀是「持名念佛」。雖然說最後,這是講下品下生,我告訴諸位同修,這個下品下生像唱戲一樣,是壓軸戲,壓軸戲是最好的。你不要小看這下品下生,下品下生跟上品上生沒有兩樣,真不可思議,是難信之法。怎麼說沒有兩樣?你細細去研究經文,下品下生是什麼人?五逆十惡,馬上就要墮阿鼻地獄的人,佛有能力叫他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佛的智慧圓滿,佛的德能圓滿,一點欠缺都沒有。如果是一個罪孽極重的人,立刻要墮地獄了,佛不能叫他立刻成佛,那佛的能力還是有欠缺,佛還不能講是萬德萬能;這佛的萬德萬能是我們稱讚他的,不是事實。如果有事實,這個人立刻墮地獄這麼重的罪,佛可以馬上叫他立刻成佛,那我們就沒有話說,佛真的是萬德萬能。佛是不是做到?做到了,真的,一點沒錯。哪裡看?《觀經》第十六觀,你才曉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所以一切法門度不了的,這個法門能立刻度他成佛,這個法門才叫第一法門、無上法門、無等等法門,我們才真正看明白!這是持名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雖然是下品下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。圓證三不退,換句話說,什麼人圓證三不退?等覺菩薩是圓證三不退。他到那個地方,雖然是下品下生,凡夫,但是他圓證三不退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頭說,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奇特的世界,你說他凡夫,他圓證三不退,那是菩薩;你要說他是菩薩,他一品惑也沒有斷,他是凡夫。所以,你不能講他是凡夫,你也不能講他是菩薩。他什麼都不是,什麼都是,你說他菩薩也行,說他是凡夫也行;你說他菩薩也不行,說他凡夫也不行。真正不可思議!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念佛稱名的功德不可思議。這個問題,我們討論《觀經》的時候再來細說。不過,在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,都有很詳細、很深入的討論。我們曉得這是事實,佛確實有這個能力,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能做得到。

  可是決定不能把這個意思錯解了,你要是認為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、一念都可以往生,還圓證三不退,我現在多幹一點壞事沒有關係,等我到臨終再念佛還可以,還來得及,你要這樣想法,那就完全錯了!你將來墮阿鼻地獄,你不能怪我的話沒說清楚。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你們決定不能存僥倖的心理。那個是什麼情形?那是那個惡人一生沒有聽到佛法,或者是他聽到其他的法門,沒有聽到念佛法門,他在臨命終時接觸到這個法門是第一次接觸到的;像你們現在已經接觸到淨土法門,你們的機會沒有了,你們現在得好好老老實實去念佛,不可以存這個僥倖的心理。要學善導大師教給我們的方法,就是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,天天拜阿彌陀佛;口,專念阿彌陀佛;心,專想阿彌陀佛。你要是身口意三業都能繫念阿彌陀佛,善導大師講,「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,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」,你要專!

  可是我們這個世間有少數的人很執著,頭腦很死。以前李老師講,是四四方方的木頭腦子,不會轉!我在香港也是拿這個話勸同修,下了講座就有幾個人來問,他說:那我們以後看到釋迦牟尼佛也不要拜了,見到觀音菩薩也不要拜了,他說要專禮,身專禮阿彌陀佛!我說怎麼這麼呆板?我說專禮是沒講錯,但是你要曉得,這個法是誰告訴我們的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不能忘記,忘記了,對不起他!

  所以我們拜佛,先拜三拜,拜釋迦牟尼佛,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三拜,然後就拜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拜得愈多愈好,通常我們拜四十八拜,最少的。拜一百拜、二百拜、三百拜,這都是很普通的。我們念佛的時候,開頭一定念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,然後念阿彌陀佛,念南無阿彌陀佛,念六個字、四個字都好,念一百聲、念一千聲、念一萬聲。阿彌陀佛念完之後,我們三稱觀世音菩薩、三稱大勢至菩薩、三稱清淨大海眾菩薩,我們再迴向。自古至今,這個都叫專念的儀規。

  心裡面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,常常想阿彌陀佛。想西方境界,必須把《彌陀經》念得很熟,或者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。諸位要知道,當年慧遠大師建立淨土宗,建立廬山蓮社,一百二十三個人是各個往生,這個會真的是太殊勝,建立東林念佛堂,廬山蓮社。當時《彌陀經》跟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沒有翻譯出來,沒有到中國來,只有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他那個念佛道場都是根據《無量壽經》來修學的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是我們淨土宗裡面第一經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是同部的,那個是廣說,說得詳細,這是略說,說得簡單,內容完全相同,所以我們稱大本、小本。大本是《無量壽經》,小本是《彌陀經》,內容完全一樣。經念得很熟,這才能想,要常常想經裡頭意思;經不熟,那就沒法子觀想,就不能想。

  尤其是這《無量壽經》非常之好,分量很適中,不多不少。所以真正想修淨土法門,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的,最好能把這部經背熟,也不必刻意去背它,你念多了、念熟了,自自然然就會背了。譬如你一天念一遍,天天不間斷,念上個十年、八年,哪有不會背的道理?既然能背了,觀想就非常方便。同時,它的文字非常好,如果把這部經真念會、念背了,你的古文也學好了,你看一切經、看一切古代的文章,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大藏經》,文字上沒有障礙了。所以可以把《無量壽經》當作古文來念,它一共只有四十八章,等於四十八課一樣。以前李老師教古文,他老人家常常說,至少要背五十篇古文,你文言文的基礎才能奠定,讀文言文不會有障礙。你能背一百篇古文,你就能寫文言文了。所以他非常著重背誦。我們學佛的人背《無量壽經》,是經也學了,古文也學了,一舉兩得。

  鈔【又即理者,事依理成,如淨名云: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】

  這是引用《維摩經》上一句話,《淨名經》就是《維摩經》。前面所講,『理』跟『事』是分不開的,有事一定有理,有個道理;有那個道理,它一定有事相,所以理事是分不開的。『事依理成』,我們今天這娑婆世界,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這裡頭必然有個道理。大的事它有理,小事也有理,所謂是大而世界,小而微塵,它都有個理在。我們的情緒也是剎那剎那在變化,變化那是事、現象,喜怒哀樂這是心理的現象,它有個理。沒有理,哪有事?物質上的變化,我們講物,它的確有個理。所以,有物之理,有心之理。但是物的理跟心的理,理是一個,所以真理只有一個。稱理,我們主要就是找到這個理。

  此地引用《淨名經》說的,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』,我們就以這個理來看。這個道理是說,真正覺悟唯心淨土,正是所依之理;佛土清淨,感得依正莊嚴,正是所成之事。既然依理成事,所以事一定稱理。根據這個道理,我們來觀察我們眼前的環境,我們也應該要覺悟。現在整個世界都在動亂,動亂到不可收拾,這裡頭有個理在,什麼理?人心沒有歸宿。中國在過去,歷代可以說都有相當長的期間長治久安,雖然有動亂,動亂的時間都不長,所謂是一亂一治,治世比亂世時間長,那是什麼原因?就是大家的思想見解有一個標準。縱然離開這個標準,他也離得不太遠,所以人心有歸宿。這個歸宿是什麼?一個是儒家,孔孟學說的道統,一個是大乘佛法。中國人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的思想見解都以儒佛為標準,所以才能長治久安。

  現在人心沒有皈依了,無所依從,所以世界大亂,老百姓要吃苦頭。在過去的西方,西方雖然沒有學術,西方有宗教,基督教、天主教的思想影響西方人心,差不多有兩千年的樣子。現在西方人不相信上帝了,東方人不要孔子、不要佛了,這是世界大亂的根源。這個亂的相,大家看得出來,一年比一年顯著,這絕對不是好事情。所以我在海外各地方講經,大家都很關心世界動亂。我老老實實告訴他:我們能修行,能夠好好的來念佛、來念經,五年之內大概沒有問題,長一點再加兩年,七年,往後我就不敢講了。世界大災難一天一天迫近,我們不能在五年至七年當中把自己的後路準備好,那以後就不堪設想。這麼短促的時間,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救自己?除了老實念佛,沒有第二條路。李老師臨走之前說:世界亂,沒救了,趕緊到西方去!他都勸學生們趕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移民到外國,外國更糟糕,沒有台灣好。在台灣老老實實準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才是正路,這才是最聰明的打算。

  現在人心不清淨,國土當然就不清淨;人心清淨,國土就清淨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一家人和睦,一家人心清淨,他一家就清淨;一個團體人心清淨,這團體就清淨;一個社會、一個國家人心清淨,這個地區就清淨。可是你想想,用什麼方法來淨化人心?今天真正相信佛法道理的有幾個人?名聞利養一放在面前,立刻就又回去了。

  我這次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非常傷感的跟我說,眼看佛法後繼無人,什麼原因?年輕出家的不少,外面名聞利養誘惑的力量太大,經懺佛事把佛法滅掉了。有很多年輕的法師,他不好好的去學經,學經很苦,他去念經去了。念了半年、一年,他就自己買個房子,自己搞一個廟,搞個廟幹什麼?又接經懺佛事,做老闆了。原先做夥計,做了一個階段的夥計,有了錢就開店當老闆。那些老和尚有沒有徒弟?都有,徒弟呢?跑光了,身邊一個都沒有。

  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消息,知道的少一點,沒有關係;西方極樂世界的消息要知道的多一點,這樣才好。心裡常常掛念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念這個世界事情,這個世界,我們能早一點離開,那是最有福的,早一點離開這個世界,早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就講到此地。這一段註解文很長,非常重要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