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八四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84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六00頁:

  鈔【領所聞者,信之不疑,受之弗失,如奉王敕,如遵父命,故云領也。】

  『領』是領納,用現代話來講,就是接受、領受。我們雖然非常慶幸這一生當中聽到這個法門,如果聽到這個法門而不能接受,那也是聞如不聞,跟沒有聽到實在講是沒有兩樣,所以接受非常重要。這個法門的修學,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「淨念相繼」,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就是淨念;繼續不斷,念念無間,這叫做相繼,這是念佛的要訣。蓮池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『信之不疑』,我們對於世尊所說的,對於一切諸佛所說的,深信不疑。『受之弗失』,我們接受過來,完全接受過來,決定不能把它失掉,失掉是什麼?忘掉就是失掉,淨念不能相續,斷掉了,那就失掉了。我們佛法裡面叫做失念,這念失掉了、忘記了。平常教我們念佛,每天要定數,這都是便利於初學。初學妄想煩惱很多,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。由此可知,阿賴耶識裡面含藏妄想煩惱的種子非常多,力量也強,因為它隨時會現前。念佛這個種子少,力量薄弱,所以念念就忘掉了。還有很多人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念了沒多久,阿彌陀佛忘掉了,手還在動,還在掐念珠,佛號沒有了,他又打妄想去了,這個初學的時候常常有,這就叫失念。這就證明佛號的力量很弱,佛號的種子不多,抵不過煩惱、妄想。我們要不斷的來練習,所以每天定多少聲的佛號,一定不能間斷,就是培養。古人講,生處換成熟處,熟處換成生處,生是生疏,我們對佛號很生疏,煩惱習氣很熟、很容易現前,把兩個調換一下,煩惱習氣慢慢的生疏,佛號漸漸的念熟,功夫就成就了。我們常講「功夫成片」,果然把生熟一對調,功夫就成片。

  可是在現代這個社會,有許多同修事業很忙,家庭也很忙碌,每天要定多少聲佛號,對他來講非常困難。實在講,初學要能把生熟轉過來,一天要是少過一萬聲佛號都很困難,總是一萬聲以上,念個三年五載慢慢的才能轉變,這個對初學就相當困難,尤其對現代的年輕人。我教給同修的「十念法」,十念法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把生熟轉過來。十念法,時間少,一念只要一分鐘,但是一天不能少過九次,每隔二、三個小時念一次,有個三年五載,變成習慣了,這個力量就非常強。由此可知,念佛這就是不間斷,一天九次,一次不斷,這都叫相繼,也符合淨念相繼這個意思。我們雖然十聲佛號,十聲佛號清淨,確實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煩惱、沒有雜念,十聲,一聲一聲接著,再過二、三個小時又念十聲,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原則相應,這對現代人來說是人人都做得到。能夠念九次以上的,當然就更好,就是不可以少過九次,當然是愈多愈好,一次就是一分鐘。諸位常常用這個方法,受之,「弗失」就是不失,我們要接受,認真去修學。底下是兩個比喻,『敕』是帝王的命令,沒有不遵從的。『如遵父命』,家庭裡面父親是第一大,父親所說的也一定要順從,順從就是領受的意思,用這個比喻,我們對於佛的教誨要順從、要完全接受。

  鈔【重所聞者,中心感激,五體翹勤,如蒙至極之恩,拜謝無已,故云重也。】

  重是尊重。尊重的心從哪裡生出來?從感恩生出來的。如果不是世尊說出這個法門,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我們怎麼會曉得?這是佛對於我們無盡的恩德。我們因佛的介紹,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佛的教誨,我們知道應該怎樣修行才能往生西方。我們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裡受生死輪迴之苦,邈無出期,今天遇到這部經典,遇到這個法門,怎麼不歡喜?怎麼不感激?我們今天算是找到一條永脫輪迴、永斷生死的一條路,找出這個門徑,所以感恩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,由於感恩,對這法門就尊重,這是重所聞。

  鈔【修持者,古人進而聞道於師,退而修道於己,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。】

  這是解釋「而去」。「作禮而去」,作禮,重所聞;而去,去修行。古時候人真修實幹,『進而聞道於師』,他去參學,向善知識求教,聽了以後,回來就照做,就真幹,真的修行,他不是假的。『非如今人』,今人是指明朝時候人,明朝時候就有這個弊端,聽善知識說法,聽了之後,他不會做,他會講,所以說是『入耳出口』。「入耳出口」就是道聽途說,在路上聽了,路上就講了,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。不像古人,古人是自己修行真正有了心得,他才會說;沒有通過真正修持,他不說。要考驗證明這個教訓是真實的,自己真得受用,這才樂意介紹給別人。我們看到這一句,想想我們現在,都是入耳出口。

  鈔【三資糧者,如上聞而信,即信資;信而受,即願資;受而去,即行資也。】

  『三資糧』是信願行三個條件。聞而信,這就是信資。信而受,受就是願了;他不願,他怎麼會接受?受而去,去是去真幹、去實行。「資糧」,用現代話講,就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。「資糧」是比喻,從前出遠門旅行,很多偏僻地方沒有旅館,一定要帶乾糧。帶一袋米背在身上,帶乾糧,帶吃的東西叫「糧」;「資」,身上帶一些錢,旅費。現代方便了,飯店多,不但不要帶乾糧,錢也不要帶,一張信用卡就可以旅行全世界。

  鈔【三慧者,聞即聞慧;歡喜信受者,即思慧;去而修持者,即修慧也。】

  『三慧』,菩薩所修的聞思修三慧。可見得流通分裡面這幾句話,信願行三資糧,聞思修三慧,意思都圓滿具足。

  疏【又此歡喜,亦具清淨三義,如觀疏中說。】

  鈔【三義者,觀經疏謂:一能說人清淨,二所說法清淨,三依法得果清淨。具此三義,故歡喜。】

  在《觀經疏鈔》末後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「歡喜」有三個清淨的意思,所以他能生歡喜心。

  鈔【今持名往生,乃佛所說,佛是一切智人,非四人等也,則人清淨。遇如是人,寧不歡喜。】

  這是解釋第一個清淨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佛經有五種人說:第一是佛親自宣說,第二是佛弟子說,第三是仙人說,第四是諸天說,第五是化人說。但是除佛之外,其他人所說的都要得佛的印證,就是佛同意了,這就可以。佛不在身邊,找誰做證明?大小乘經上有「法印」之說,符合法印,那就算佛承認,等於是佛說的。小乘是三法印:「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」,他所講的義理一定要符合這三個原則。大乘經只有一法印「實相」,他所講的確實是諸法實相,那就等於是佛說的。五種人裡面,除佛之外,其他四種說的人都不清淨。佛才是最極清淨,佛的心清淨,身清淨、境界清淨,能說的人清淨!這個經是佛親自說的,我們怎麼不歡喜?不是別人代說的。

  鈔【持名往生,即證三昧,是圓頓教,非權法也,則法清淨。聞如是法,寧不歡喜。】

  這個法門跟其他大乘法門不一樣,這個法門很簡單、很容易、很穩當,又很快速,所以它是屬圓教,『圓』就是圓滿而沒有欠缺。諸位同修要是讀蓮池大師的「念佛開示」,你就曉得這個法門真的是究竟圓滿。『頓』是快速,頓超,菩薩修行有五十一個階級,這個法門沒有階級,屬於頓教。『即證三昧』,三昧就是禪宗講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本宗稱為「念佛三昧」,佛在經上常說「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」,究竟圓滿的三昧,也就是本經所說「一心不亂」裡面的理一心不亂。『持名往生』就證了,你說這個多快!這是『法清淨』。修學其他法門要經年累劫,很不容易證得。小乘初果須陀洹要證得阿羅漢,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算算時間那都是天文數字,哪有這麼快?哪有這個圓滿?所以這是在一切法裡面去比較。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法門第一,最極清淨,沒有比這更清淨的。聞如是法,哪有不歡喜的!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我們遇到當然歡喜,無比的歡喜。

  鈔【持名往生,即不退轉,直至成佛,非小果也,則果清淨。證如是果,寧不歡喜。】

  『小果』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。現在我們這個法門,一生當中就決定往生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圓證三不退,一生當中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果報之清淨,其他法門裡面再也找不到,就拿《華嚴經》來說,《華嚴經》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,為什麼能這樣說?假如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比西方世界還要清淨的話,文殊、普賢又何必發願往生?文殊、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後補佛,他都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使我們想到西方世界必定比華藏世界還要清淨。果報清淨。這些話是善導大師在註解《觀無量壽經》時,解釋「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」這段經文。蓮池大師把它用在《彌陀經》上,非常恰當。《觀經》也是淨土三經之一,都是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專門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疏【又此歡喜,亦通深淺,各隨所得。】

  每個眾生根性不相同,他聞法所得的利益有深淺不一樣。善根厚的人聽了之後,他真相信,真幹,沒有多久他就證得念佛三昧,這是得上等的利益;中等根性的人聽了也歡喜、也修行,修行不能專心,得的利益就淺;下根人雖然聽到經也能生歡喜心,口裡一天到晚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心裡在打妄想,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一樣也沒放下,只種善根而已,這一生往生很困難。不是經有淺深,而是聽的人根性不相同,他所得的有淺深的差別。

  鈔【深淺者,如華嚴初地,名歡喜地,文中具二十歡喜,一、當得十句,如所謂念諸佛故生歡喜,念諸法故生歡喜等。】

  這段文在《華嚴疏鈔》第四十四卷三十一頁。

  鈔【今聞此經者,自慶我亦當來得如阿彌陀佛,我亦當來得阿彌陀佛如是妙法也。】

  我們讀這個經、聽完這個經,有沒有這個感觸?能有如是感想,則稍稍有一點心得,有幾分相應,自己非常慶幸。不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,現在就要一樣。「修行」,俗話來講就是要變心,把我們的凡夫心變成佛心,依照經典裡面的教訓轉變我們的觀念,觀念就是思想見解,我們講的看法、想法,「觀」就是看法,「念」就是想法,把我們跟佛這個想法、看法不相同的地方,一定要把自己的觀念捨棄,接受佛的觀念,這就是轉凡成聖。而這個標準是第一標準,阿彌陀佛!釋迦牟尼佛稱讚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我們用阿彌陀佛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,做為我們修學的模式,要把我們自己塑造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,這就是『自慶我亦當來得如阿彌陀佛』,跟阿彌陀佛一樣。『我亦當來得阿彌陀佛如是妙法』,妙法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。與佛融合成一體、與經融合成一體,怎麼不歡喜?

  鈔【二、現得十句,所謂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,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等。今聞此經者,現得轉離娑婆五濁境界,現得往生淨土親近彌陀及諸佛也。此歡喜屬地位中。】

  『地』就是歡喜地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得到這部經,真正能相信,真正能接受,真正能依教奉行,那種歡喜跟初地菩薩的歡喜幾乎是相同的,這很不可思議。

  鈔【而初行亦名歡喜,初住文中亦云獲無邊歡喜等,故云深淺。】

  初地菩薩比初行菩薩就深得多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。他的位次差那麼多,所以這歡喜是有淺深不同差別的。在我們同修當中也有顯著的差別,真正契入跟沒有契入的是有很大的不同。

  鈔【若淺之又淺之,則隨其分量,亦得法喜之樂而已。】

  『淺之又淺』,這就是指我們凡夫。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第一句話跟我們講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就是歡喜,從內心生出來的歡喜。歡喜一定是「學而時習之」,學,我們今天聽經是學,聽了之後照做,照做叫習。如果「聞」跟「思修」脫了節,那個沒有用處的。聞是接受,思是明瞭,我一接受就明瞭,明瞭立刻就奉行、就照做,這才能得到『法喜』。

  疏【又結歸信受者,從始至終,信為根本故。】

  經文開端第一句「如是我聞」,這是信成就,一開頭從信入門,所謂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入道的根源,要有信才能入門,有信才能生正解,才能有正行。經文的結束又歸到『信受』,這是說明佛法修學自始至終,信是根本。

  鈔【始終者,首標如是,乃信順之辭,今復末言信受,則知因信生願,因願起行。】

  你不信,哪來的願?願力的強弱跟你的信心完全成正比。你信得深,你的願就深;你信得淺,你的願也淺。古德教人「深信切願」,那就一定得生。深信,我們也非常想深信,那個信就是生不起來,原因在哪裡?對兩個世界認識不夠清楚、不夠透徹。怎麼辦?讀經,多讀、多想,熟讀深思,我們對這兩個世界的狀況慢慢就清楚明白了,愈清楚,你的信心愈深,愈明瞭,願心就愈切。凡是信願浮浮泛泛者,都是對於娑婆跟極樂沒有觀察明白。所以我們的深信切願要從熟讀深思去培養,讀哪些經?從「淨土五經」下手,經要熟讀。古來祖師大德的這些註解要多看,因為經有的時候這意思我們還是看不懂。譬如《彌陀經》很簡單,我們念一遍幾分鐘就念完,蓮池大師給我們一介紹,才曉得這麼多意思在裡頭。他不跟我們介紹,我們能想得到嗎?想不到!所以一定要讀古大德他們的註解,幫助我們認識、明瞭,我們的信願才能生得起來。因願就起行,你真正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,當然你就會念佛,你會真念了。真念就是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其他的雜念統統放下,淨念相繼自自然然就達到。功夫純熟之後,所謂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,那是真念;無念是口裡沒有念佛,而念是心上真有。

  有一個老居士告訴我:念佛念了好幾年,功夫不得力,妄想雜念還很多,怎麼辦?我就勸他,這一切要放下。他說:師父,我什麼都可以放下,我就這孫子放不下。我說:你把孫子換成阿彌陀佛就成功了。諸位想想,他念不念他的孫子?他不會一天到晚孫子孫子,這沒有念,心上真有!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地方,他第一個念頭會想到他孫子,那叫「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」。所以念佛,初學佛的時候要在口上念,口上念把它印在心裡,心上真有了,口念不念沒有關係了,最重要是心上真有!心上沒有,口上有,有口無心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古人說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!心上真有,口裡不念,到時候佛一樣來接引,為什麼?他真念。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念佛是今心,現在的心,心就是佛!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這叫真念。初學的人一天要念幾萬聲佛號,是把佛號印在心上,可是這印上去好難!難的原因就是不明瞭這兩個世界的真相,真正明白就不難了。難是難在解,難在明白!行真的是不難。佛法「知難行易」,行不難,知太難了。行雖然易,行做不到,就是知不足,成了障礙,智慧達不到,這才有煩惱障、有所知障,障礙了願行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鈔【從初發心,次得往生,究竟成佛,皆資信力,故云始終信為根本。】

  信的力量太大了,我們靠著堅定清淨的信心得生西方極樂世界;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還是這個堅定清淨的信心圓證三不退,一直到成佛。成佛之後,還是這個堅定清淨的信心,到十方世界專門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。自行化他都是這個堅定清淨的信心,這信心不可思議!『故云始終信為根本』。

  疏【大本結經,備陳眾生獲益,龍天降祥,今不言者,文省也。】

  『大本』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在結經的時候,說明眾生聞經得的利益,種種祥瑞,說得很詳細,《彌陀經》雖然文字上沒有,省略了,意思是具足的。蓮池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補出來:

  鈔【大本云:佛說此經已,無量眾生,發無上正覺心。】

  這是第一個,聽經得利益最淺的。這裡頭確實有淺深差別,淺的,發心、覺悟了,最低限度知道娑婆世界外面還有一個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比我們這邊好,心嚮往之,發了這個心,這是真正覺悟的心。

  鈔【萬二千那由他人,得法眼淨。】

  這個得的利益比前面那一種得的深一點。發正覺心的是圓教初信位,『得法眼淨』的是圓教初住位,這是大乘。

  鈔【二十二億諸天人民,得阿那含果。】

  這是小乘三果,圓教第六信位。

  鈔【八十萬比丘,漏盡意解。】

  『漏盡意解』是四果阿羅漢,是圓教七信位。

  鈔【四十億菩薩,得不退轉。】

  不退轉就是圓證三不退。

  鈔【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。】

  這是感應的瑞相。佛法中說,依報隨著正報轉,這麼多人聞經得這樣殊勝的果報,自然它也有瑞相變現,感得三千大千世界的震動。

  鈔【大光普照十方國土,百千音樂自然而作。】

  天樂迎空。

  鈔【無量妙華,芬芬而降。】

  這是空中雨花。大地震動,天樂迎空,天雨妙花,有這麼多的瑞相。

  鈔【乃至阿迦膩吒天,皆作種種微妙供養。】

  這是天界最高的色究竟天來供養。大地震動,這個震動不是地震,是比喻,地比喻心地,這麼多人修行證果,大地眾生聽到之後心裡都受感動,是這個意思,不是說真的地動。

  鈔【又云:二十五億眾生,得不退忍。】

  不退忍就是柔順忍,是圓教十信位的菩薩。

  鈔【四萬億那由他眾生,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,今始初發,種諸善根,願生極樂世界,皆當往生,各於異方,次第成佛,同名妙音。】

  現在許多人求受皈依,我們的法名都用『妙音』,就從這裡來的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末後的經文。我們這個世界有『四萬億那由他眾生,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』,就是沒有發心,聽了這個經才發心。初發心的依照經典的道理、方法去修行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為這些人授記『皆當往生』。這個法門真的是萬修萬人去,可是這裡頭有一句非常重要,大家千萬不能疏忽,將來不能往生,不能怪釋迦牟尼佛這個話說錯,佛沒說錯,是你自己會錯意思,這個責任在你,不在佛。這句話在哪裡?『種諸善根』,你有沒有做到?『願生極樂』,你是不是真的發願?關鍵就在這八個字。果然真肯「種諸善根,願生極樂」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善根是什麼?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那就是善根。真做,真幹,那就是種諸善根。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生!三福、六和,你只要做到這兩個,就保證往生;能做到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品位就高。能修十大願王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莊嚴土。具足三福、六和,決定得生凡聖同居土。這是具體把種善根的方法告訴大家。佛給我們授記往生,決定往生,佛不會打妄語的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在西方世界一生決定成佛。成佛之後,十方世界哪個地方與你有緣,你就會到那個地方以佛身去度化眾生,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成佛,佛的名號叫妙音。「妙音」是什麼意思?六方佛裡頭,東方第五尊佛就是妙音,妙音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音妙!我們自己是這個妙音成佛的,將來還是用這個方法去度眾生,所以叫妙音如來。將來都叫妙音如來,那現在就用妙音做居士,我就發明統統用妙音,所以皈依證上妙音是從這裡來的。

  鈔【八萬億那由他眾生,得授記法忍。】

  演【得授記法忍,是圓初住,得無生法忍光明故,或是八地,是名真無生法忍故。】

  得授記法忍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圓初住,一個是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得的是真實的無生法忍。《仁王經》上講,無生法忍是七地、八地、九地菩薩所證的,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法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菩薩是上品。可見得無生法忍這個標準很高。

  疏【又大本囑累持經功德,今持此經亦當如是。】

  《無量壽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知道受持功德不可思議。《彌陀經》文字少,說得簡單,其實內容、境界、功德完全相同,沒有兩樣。所以持經,大本、小本一樣好。為什麼我要提倡大本?因為大本說得詳細,小本說得簡單,經的真實利益功德在小本上,你看不到,大本上都看清楚了,叫你熟讀大本,道理在此地。熟讀大本是讓你明瞭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讓你生清淨堅定的信心。到你信願成就,你說大本太多了,我受持,受持就是修行,修行是愈簡單愈好,你就可以不要讀大本,讀小本就行了。所以小本在修持上好,簡單明瞭,容易受持,大本幫助你建立信心、建立願心。真正信願成就了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,一絲毫妄想都沒有了,一心一意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小本也不要念了,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。真正的功夫在佛號,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,真信切願,老實念佛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都攝六根就是一切放下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就一句阿彌陀佛,念念不捨,這叫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。

  鈔【大本佛告彌勒,今此法門,付囑於汝,於大眾中,為他開示,當令書寫執持,於此經中,生導師想。】

  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見到,佛將這法門付囑給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的一尊佛,是賢劫第五尊佛,可見得這個法門,佛佛相傳!把這個經、這個法門傳授給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了,你想想看,他要不要講這個經?必定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多次宣講,普遍勸人念佛往生,這一定的道理,釋迦牟尼佛囑付他的,『於大眾中,為他開示』。『當令書寫』,書寫是流通,『執持』是依教奉行。『於此經中生導師想』,導師是佛,引導我們出離六道輪迴,引導我們超越三界苦海,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這個經就是導師。

  鈔【又云:無量億諸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。】

  「而不可得」,經文有省略。這是真的,這些菩薩們知不知道這部經?不知道。不知道,怎麼求?菩薩心裡求,能有一個方法叫我在這一生當中就成佛,那多好!殊不知就是這部經,但是他沒有緣,沒有聽到,沒有遇到。我們的緣比他深,超過他,我們遇到了,可見得應當要珍惜。

  鈔【勿違佛教,而棄捨之。】

  佛在這裡囑付我們千萬不要違背佛的教誨,我們把這個法門輕易放過,那真正太可惜!

  鈔【當令汝等,淪沒長夜,備眾危苦。】

  如果你不聽這個教誨,捨棄這個法門,將來必定是長劫輪迴,受苦無盡。

  鈔【是故我今為大囑累。】

  這是最大的囑付。好像父母過世留給兒女的遺囑一樣,最重要的、最要緊的、最大的囑付,就是把這個法門、這個經典傳給彌勒菩薩,要彌勒菩薩普遍的來弘揚。

  鈔【今經不言,皆文省故。】

  我們這經上沒有這段文,意思是圓滿的,文省略了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