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一六四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164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三五三頁:

  鈔【進力者,進根增長,能破身心種種懈怠,成辦出世種種事業故。】

  演【進根增長者,前雖有進根,若未有力,則無始來不修三學六度,種種懈怠種子,猶能發生,墮出世種種事業。今得進力,則精進猛將,能伏懈怠魔軍,成辦三學六度諸事業故。】

  五根,絕大多數的同修都具足,雖有根就是不得力,為什麼?有的時候還有許多煩惱現前,不能認真去修學,這就是雖有根沒有力。通常佛門講的善根,「某人有善根」,這個善根就是泛指五根: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雖有善根,可是我們往往看到他退轉了。甚至他在初學的時候,佛門常說「不失初發心,成佛有餘」,勇猛精進,可是進沒有多久,他就懈怠、就退轉,甚至墮落,原因是什麼?就是有根沒有力。由此可知,根要是不得力,不能成就。根為什麼不得力?有根,為什麼不能增長成為五力?這與緣有很大的關係,沒有遇到善知識,沒有遇到善緣。雖有根,遇到些惡緣,他就會退轉。凡是從道業上退轉下來的緣,都叫做惡緣。譬如發大心,勇猛精進,甚至出家,也講經說法,最後他退回去,還俗去結婚,這都叫惡緣。遇到惡知識,說得不好聽,遇到冤家對頭,俗話常說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,他遇到冤家對頭。這樁事情,從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有,每個時代、每個處所都是很常見的。我們清楚的看出來,他雖有善根,這根很薄弱,沒有力量。

  註解裡面它的定義很清楚,「三學六度」,三學是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通於大小乘,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準則。如果三學六度增長,這就證明他的根有力;三學六度不能增長,這個根沒力。此地「進」只講到這個地方,因為五根裡有進,五力裡也有進,七菩提分和八聖道都有進,意思都不一樣,這個地方的進是廣泛指三學六度。七菩提分裡面的進,那就是精進,因為他有擇法,不是這樣子泛泛而談,他就有專持。

  鈔【念力者,念根增長,能破邪念,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。】

  這個念得力,實在講是我們常說的功夫真正得力,為什麼?妄念少了,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妄念紛飛,就是我們的念根不得力。有很多同修非常坦白,他說:「我對淨土真正相信,但是妄想太多,念佛是愈念妄想愈多,念這麼多年好像妄想也沒減少。」這就是念根不得力,如果念根有力,妄念自然就少,這個地方講的邪念就是指妄念。這樁事情,應該怎麼修法?實在講,我們對於眼前的處境太大意、太疏忽,所以功夫用不上力,五根不能很快的提升為五力,不知道生死事大,不曉得無常迅速,不知道六道可畏。如果人能夠常常想到這些,給諸位說,人命確實非常的脆弱,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災難?誰能保證年年如意、歲歲平安?這是一句吉祥話,誰能保證得到?看這個世間,你們每天看報紙、看新聞,全世界時時刻刻有災難,看到那些遇難的人,再想想自己,一口氣不來怎麼辦?尤其是災變這樣頻繁,我們有多大的福報能倖免?要是有這樣的警覺心,這五根就很容易提升,有力量,他的念就有力。進沒有力、念沒有力,就是對於眼前的境界疏忽、大意了。註解說,「世間五欲六塵邪念猶未盡除」,所以正念不能現前。必須念根有了力量,妄想雜念少了,你的修學功夫就會得力。因為五根五力是通大小乘佛法、通一切法門,此地只講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是佛法裡面大小乘統統用得上。

  鈔【定力者,定根增長,能破一切諸雜亂想,發起事理諸禪定故。】

  實在講,念力就是定力的前方便,一定是先念得力,然後就有定。定力能破一切雜亂想,使你的心能得定。在五乘佛法裡面講就是四禪八定,在二乘裡面講就是九次第定,他才能得到。註解裡面「四禪八定,九次第定,十六特勝等」,這是說的禪定功夫。從這一點我們不難體會到,現在這個世間學禪的風氣很盛,如果有人來邀請,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一下,是不是學禪的根器?要什麼樣根器才能學禪?心地很清淨,妄想雜念很少,這人可以學禪。如果妄想雜念很多,心不容易定下來,常常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,換句話說,你學禪是決定不能成功。是不是禪的根器?不要問別人,自己很清楚。由此可知,禪宗所攝受的根器就沒有淨宗來得廣大,禪宗不能攝受的,淨土宗可以攝受,這就是它特別殊勝之處,也是一切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這個法門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演【又不明諦理,但得世間禪,名曰事禪。】

  這是佛法甚深的義趣他不懂,他妄想少、雜念少,他學這個定是世間禪定,是事禪。事禪最高只能到非想非非想天,出不了三界,換句話說,他的定止於四禪八定,不能再往上去。

  演【深明諦理,得出世間禪,及出世上上禪,名曰理禪。】

  「深明諦理」,諦是四諦,小乘法的道理,理是大乘的理論,諦理兩字把大小乘佛法統統包括。「得出世間禪,及出世上上禪」,出世間禪就是聲聞緣覺的九次第定,出世間上上禪就是無量三昧、華嚴三昧、楞嚴大定這些東西,這是諸佛如來所證,「名曰理禪」。所以佛法不能不知道,理論要是不通達,確實是有障礙。一定要明理,明理那就要讀經,所以讀經非常的重要,研究討論能幫助我們啟發後得智,讀經是培養根本智。要有長時間讀誦,讀到心地清淨平等,覺而不迷。

  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好!「大乘」是教,不是小乘,「無量壽」是理、是本體,真如本性的本體,「莊嚴」是相,「清淨平等覺」是作用。學佛就是學這個,學心清淨,心地平等,覺而不迷。所以這一部經就是整個佛法的精髓,得到這部經就得到整個佛法,我們今天為什麼還不能死心塌地的去念這部經?還要去看這個、看那個?這就是有根無力,還會被外面境界動搖。追究其原因,是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,如果真正認識清楚,他這個心是定的。他有念力、有定力,定在這個法門上,不會被外境所轉,這樣自己才能成就。自己不成就,說是要度化眾生,幫助別人,這是決定做不到的。

  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有位同修問「不落因果,不昧因果」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?這是禪宗百丈大師的一個公案,一個字說錯,墮五百世野狐身。自己要是沒有開悟,免不了會說錯,所以要度別人,是先度自己。度別人是要後得智,度自己是要根本智,才曉得根本智的重要。雖然根本智與後得智可以同時下手,但是有賓主之分、正助之分。根本智是主修、是正修,我們採取方法是讀誦,我在講席常常提醒同修,用清淨心、用平等心、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去讀誦,不要求解義,這是求根本智。這樣讀誦,三學六度統統在其中,全都包括,很重要!研究註解,同參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,那是後得智,一個星期有一、二次就夠,每次一、二個小時。

  根本智的訓練,每天不能間斷。在家同修你們的工作很繁忙,一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認真去做,這一點鐘用真誠心,把一切事務統統放下,使心地清淨、平等、真誠恭敬,用一個小時來讀經,經念熟的話,一個小時一部就夠。出家人每天至少要念二、三個小時以上,因為你出家,發心專修,不像在家人工作那麼繁忙,所以每天至少要念二部到三部。這個跟世間念書不一樣,用這個方法修清淨、平等、真誠、恭敬,這叫修根本智。念經的時候不能打妄想,起個妄想,動個念頭:「這句經是什麼意思?」那你這四個都沒有,你的三學六度,真誠、恭敬、清淨、平等完全沒有,這就錯了,就把佛法的修行變成世間法去讀誦,變成念世間書。所以佛家講的讀誦,是一種修行的方法,跟平常念經完全不一樣,功夫每天都不能間斷。這樣下去,有個半年、一年的訓練,心清淨了。清淨心能生智慧,然後你念這句佛號,這是理念、不是事念。理念得念佛三昧,得一心不亂,比那個單單事持要快得多。

  演【又小乘緣空直入,乃至圓人直心正念真如,名曰理禪。小乘帶事兼修,乃至圓人從行託事附法,三種觀法,皆事理兼修,名曰事理禪。種種不一,故云諸也。】

  禪無量無邊,此地也只能用歸納的方法,歸納成三類:事禪、理禪、事理禪。禪裡頭有理有事,這也說得相當明白。小乘是指聲聞,也包括緣覺。乃至圓人,這是指菩薩,菩薩有通教的菩薩、別教的菩薩、圓教的菩薩。藏教就是屬於小乘,用「乃至」把通、別省略。可以說根性不相同,他修行的方法不一樣,所依據的理論也不一樣,但是都叫做理禪。我們對於淨宗的理論,能明瞭、通達,能斷疑生信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理禪。淨土宗不叫禪,叫理持、事持,持名念佛。真正得到禪定,我們稱它作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就是禪定,一心不亂就是更深一層的禪定。念佛三昧這個名詞含義非常廣,事一心、理一心都包括在內,從功夫成片一直到理一心不亂,統統叫做念佛三昧。講功夫成片,事一心、理一心,這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有深淺不同的稱呼。小乘有帶事兼修的,阿羅漢辟支佛往往示現這種修行方法,大乘菩薩更自在,這種情形就更多。

  「從行託事附法」,這一句也是大乘法裡常講「歷事練心」。他的定慧在哪裡學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在這裡面修禪、修定、修慧。最具體的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他們都是修甚深的禪定,但是他們沒有把生活捨棄,也沒有把事業耽誤。不但生活事業沒有耽誤,而且生活美滿,事業增上。所以大乘佛法,特別是大乘圓教,《華嚴》就是大乘圓教,是佛法裡面最高等的修行方法,跟生活完全融成一片。事就是世間一切的事業,法是佛法,佛法跟世間一切事融合成一體,正所謂「哪一法不是佛法?」「圓人所說,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。」沒有一法不是佛法。這種說法怕大家誤會,變成惡取空,那個弊病就變得太大。所以這個地方決定不容許誤會。

  「法法皆是佛法」,佛法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一句話給我們說盡,佛法是無所得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圓教菩薩在一切法裡,他知道法法皆空、法法不可得,所以他在一切法裡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,在一切法裡顯示出他的心地清淨、平等、真誠到了極處。不像小乘、別教菩薩要離開那個法,他的心才清淨,圓教不要離開,為什麼不要離開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何必要離?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「當體即空,當相即道」,這就是圓人。圓人修行真的是自在快樂,無障無礙。可是如果我們不是圓頓根性的人,這個學不得,為什麼?他在這境界內無礙,我們不是這根性,在境界內決定有礙。這個地方自己要認真的反省,我們是什麼根性?應該學哪個標準?圓頓根性,當然學《華嚴經》五十三位善知識的標準,成就快!如果是別教的根性,不能學這個標準,用什麼標準?《梵網菩薩戒》的標準。《梵網菩薩戒》是別教,或者是唯識經論,特別是《唯識論》,《成唯識論》也是屬於別教。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的根性,選擇哪一類的方法,對於自己才有真實的利益,選錯了,不得利益。別教根性的要選成圓教,那就非常糟糕,會墮落,會造很多罪業。圓教根性要是選別教,雖然不會墮落,他進步很慢。所以擇法要契機,機是我們自己的根機,契合自己的根機,學起來就快,學得很順利。

  鈔【慧力者,慧根增長,能破一切邪外等見,能斷一切偏小等執故。】

  慧根有了力量,它的樣子,也就是它的作用,有能力辨別邪正,有能力破除自己的執著。實在說,佛法的修學,自始至終,始就是初發心,終是成佛道,修什麼?破執著而已。人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,法我執破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,就可以像《普門品》、《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所講的三十二應身,應以佛身得度者,他就可以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禪家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圓教初住菩薩見性了,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本性。只要見一分本性,就有能力用三十二相,就有能力像觀音菩薩普門示現,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現的身分,就是圓教初住這個身分。在《華嚴經》上,觀音菩薩所顯示的是圓教第七迴向,《法華經》所示現的是圓教等覺菩薩,可見得菩薩的身分在每一法會裡都不一樣。這是慧根有了力量,它起這個作用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對一切法邪與正沒有能力揀別,對於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力斷,都是因為慧根沒有力量。經讀多,聽講也聽多了,曉得有這些,但自己得不到,是因為沒有力量。必須到有力,即平常我們所說的功夫得力,什麼時候功夫得力?五根都有力,功夫就得力。五根不得力時,我們的功夫的確是悠悠泛泛。想想我們學佛這麼久,有什麼成就?能不能拿出一個像樣的成績單?如果成績單拿不出來,那就是不得力。功夫得力,這個成績單就拿出來。

  下面是七菩提分,這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第六科:

  疏【七菩提分者,即七覺支。】

  「菩提」是梵語,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「覺」,分就是分支,這個地方講的七條都是智慧的起用。

  疏【亦繇前根力,得此慧用。】

  由此可知,沒有根與力,七菩提分絕對不可能用得上。七菩提分第一個是「擇法」,沒有智慧,你怎麼會選擇法門?選擇法門要靠智慧。智慧有大小、淺深、偏圓不同,你抉擇的法門就不相同,看你在佛法大海裡去選擇什麼?

  疏【謂一念,二擇法,三精進,四喜,五猗,六定,七捨。一云:一擇法,二精進,三喜,四除,五捨,六定,七念。今依後釋。】

  蓮池大師在此地的解釋,是依照後面一種。這兩種說法都出於經上,後面這個說法好懂,容易明瞭。

  演【七覺自體,即擇法等,此之為用,為斷見道諸邪見故。】

  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,大乘的見道位是圓教初住菩薩。《金剛經》上的境界就是圓教初住,《大乘起信論》也是圓教初住,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章裡面,二十五位菩薩統統表演的是圓教初住菩薩。你會用這個,就容易證得見道位。下面一條條的介紹,先介紹七覺支這個名相:

  鈔【覺支者,覺即菩提,支即是分,謂分分隨宜而用也。】

  七覺支也稱為七菩提分。『分分隨宜而用』,這七種可以單獨用,可以兩個合在一起用,也可以三個合在一起用,這是看自己在什麼情況之下,需要用哪個你就用哪個,目的是幫助你見道,換句話說,幫助你斷惑證真。

  鈔【繇前者,瑜伽云:諸已證入正位者,如實覺慧。】

  演【諸已證入正位者,正位即正性,以由前根力,能破一切見執,不墮斷常,覺法正性。正性者,即四諦如實性。】

  「能破一切見執」,它有能力破除你見解上的執著。「不墮斷常」,不會執著常見與斷見。「覺法正性」,什麼是正性?「正性即四諦如實性。」也就是佛所講的理論,你能真正的通達明瞭。四諦法是苦集滅道,世出世間兩重因果,苦集是世間因果,滅道是出世間因果。你真正通達明瞭,你不會執著斷見,也不會執著常見。什麼叫斷見?舉個比喻,有這個見解的人很多,人死一切都完了,不相信有來世,不相信有輪迴,他認為人只有這一世,所以在這一世為了求得自己的享受不擇任何手段,他不相信有來世,這叫斷見。常見是什麼?認為人死了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,也就是人死之後來生還是人,狗死了來生還是狗,永遠不會改變,這叫常見。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。

  佛說的四諦法裡面,苦集就是說明三世六道輪迴的原理。人死了有來生,來生不一定是人,狗死了也有來生,來生不一定是狗,牠也可能作人,也可能生天。人死了也可能生天,也可能墮三惡道。六道輪迴,誰主宰?六道輪迴是你自己主宰,不但六道,這一生當中我們的遭遇,吉凶禍福都是自己主宰的。所以命運可不可以改?可以改,因為是自己主宰的。誰來改?要由自己去改。任何人沒有力量改造你的命運,這是諸位要知道的。為什麼?命運是你自己造的,還得要你自己改。你的命運不是別人造的,由別人造的,那當然別人可以給你改,不是別人造的,是自己造的,佛菩薩神通再廣大,智慧再圓滿,也不能替我們改。

  舊金山的大地震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。昨天發生的空難,佛菩薩有沒有見到?見到,哪有見不到的道理!有沒有辦法改?沒有辦法,眾生有自己的業力。什麼力量能改?自己的力量能改,佛把這個理論、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依照佛所講的理論方法,改造自己命運的人,是大有人在。袁了凡把自己的事情寫成一個小冊子流通,大家都知道。還有許多人沒有寫出來,沒有跟大家宣布的,多得很。我自己親自見到的,就有十多個人,這些人都還在,確實改造了自己的命運,所以你要相信!這地方講的「正性」,就是「四諦如實性」,用現代的話說,就是真理、真真實實的事理,你要相信。

  演【即用此如實覺慧,以為支分,合宜則用也。】

  適合就可以用,隨時可以用它。

  演【即四諦如實性者,性即苦為逼迫性,集為招感性等。】

  「性」是性質。「苦」是逼迫,身心都不自在,身心不安,這是苦。「集」是迷惑造業,自己招感苦報。

  演【如實,即是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。此四各稱當教之理,名曰如實。】

  「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」,這講四種四諦,把整個佛法都包括盡了。天台智者大師講三十七道品第一科「四念處」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四句十六個字,他那本書有這麼厚,四卷就解釋這四句。他這四卷第一卷就是講生滅四念處,第二卷講無生四念處,第三卷講無量四念處,第四卷講無作四念處。這四句就是藏通別圓,藏教講生滅,通教講無生,別教講無量,圓教講無作。所以四念處通四教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統統都通四教,六度萬行也通四教,法法圓通。不但通四教,還通世間法。如果不通世間法,圓人又怎麼能託事附法?圓人能託事附法,就是四教四諦統統通世間法,沒有一法不通,法法圓融。這是妙不可思議,稱為道妙。「此四各稱當教之理」,生滅,稱藏教之理;無生,稱通教之理;無作,稱圓教之理,這叫「如實」。從這個地方來看,三十七道品貫穿世出世間一切法,怎麼能把它看作小乘法?小乘法講三十七道品,都是講生滅三十七道品。

  『諸已證入正位者』,四教這些菩薩,不論證在哪一個位次,這些原則統統用得上。他所用的與自己所學的教,理論決定相應,小乘與藏教相應,大乘通教菩薩與通教的理論相應,別教的菩薩與別教的理論相應。『如實覺慧,用此為支,故知根力既固』,固是堅固,五根五力是相當堅固,『後須覺慧,合宜則用』。這個時候,他就可以在無量法門裡抉擇一個法門,這個法門他一定成就。初學的人茫然,這麼多法門,不曉得學哪個好?不知道修哪個好?一直修到老,還沒有一個抉擇的法門,那是非常之苦。好像你坐船在大海裡,不知道方向,沒有目標,在海裡游來游去,這是苦事情。根力堅固,他就可以選擇方向、選擇目標,可以計算出什麼時候達到目標。

  『依後釋者』,七菩提分舉出兩種解釋,蓮池大師取後面這種。『以天台所釋,意明顯故。』前面講法第一個是「念」,後面講法第一個是「擇法」,天台宗用後面這個說法,華嚴宗也用這說法,這個說法的確意思非常明確,容易理解。『又華嚴疏,亦以擇法為自體,餘分為分故。』這是說明華嚴宗的祖師跟天台宗的祖師,他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,採取後面這種說法,所以蓮池大師遵照這些古德的抉擇,採取後面這說法。

  鈔【一擇法者,觀諸法時,善能覺了,揀別真偽故。】

  這一條含義非常廣泛。擇法原則裡很重要的一條是「合宜則用」,合宜的標準就是合自己本修的法門。由此可知,擇法的範圍很廣。生活當中衣食住行,在社會上我們選擇職業,職業選定了,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經營?統統都是擇法,不是只有八萬四千法門裡我選擇哪個法門來修行,當然這也是擇法。你才曉得,佛法學了之後真的學以致用,學了馬上就用得上。學了在生活用不上,所學非所用,這個東西我們學來幹什麼?沒有用處。學了馬上就用上,這就有價值、有意義。

  舉個例子來說,我們今天修的是淨土宗,淨土宗近程的目標是心地清淨,遠程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近目標跟遠目標相應,心淨則土淨。我們在生活上,從早到晚,衣食住行,要是與我們的心清淨相應,我們就擇這個法。與清淨心相應,與信願行相應,那就沒錯,無論在生活、在事業、在處世,你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選擇。當然最重要、最根本的,是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抉擇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裡面尤其難得的,我們選擇持名念佛法門,這是我們所抉擇的。然後我們生活的一切都與這個法門相應,變成所有一切法都是修淨業的增上緣,這叫會擇法。我再說得具體一點,就是在一切法裡頭,當然我們特別講的是世間法,也包括佛法,一定要把貪瞋痴慢、煩惱、妄想、知見伏住。生活方面,適可而止,知足常樂,為什麼?我們的心才能保持清淨。否則,貪欲增長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貪瞋痴慢決定不能叫它增長。

  古來這些大德們,出家在家,給我們做榜樣的太多了。他們生活非常富裕,為什麼捨掉?釋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樣子給我們看,他是王子,捨棄富貴,富是財富,貴是地位,王位不要、財富不要,到沒人去的雪山裡面修苦行,知足常樂,這是我們的榜樣,是我們的模範。在中國,出家不必說了,在家居士當中有許多將自己的財富捐獻出來做慈善事業,自己一生保持著清苦的生活,沒有貪心。貪是煩惱第一個根本,不貪就不愚痴,不貪就沒有瞋恚心,貪不到才生瞋恚心,貪到他就不生瞋恚。所以人家是認真的讓心地清淨,把這些外緣捨棄。無貪、無瞋、無痴這是三善根,他修三善根,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出來的。福報讓眾生享,這個快樂,福不是自己獨享,讓一切眾生共享。覺分、菩提分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沒有智慧的人,福報自己享,不會跟別人共享。唯有真正覺悟、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福報是給眾生共享,自己不享,為什麼?自他不二,給眾生享才是真正自己享受。

  凡夫迷、執著,自己跟他當中劃一個界限,不曉得自他不二,不知道萬法一如。當然這是高度的智慧、甚深的智慧,在四教裡只有圓教根性的人知道,別教還不行。在斷證功夫上來講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別教是初地菩薩,圓教是初住菩薩。斷證功夫雖然一樣,智慧不一樣,別教初地菩薩的智慧比圓教初住差得太遠,什麼原因?圓教根性的人是大而化之,天地萬物就是我自己一個,他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心開意解。別教多少還有一點痕跡,沒有把它擦乾淨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習氣沒斷;界限雖然沒有,習氣沒斷。這個界限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圓教初住菩薩,四相、四見的習氣都沒有;別教初地菩薩,四相、四見破了,但是還有習氣。

  由此可知,圓頓根性是最為可貴。當然這與自己多生多劫的修持有關係,這是過去世修的善根,那是因;這一生當中,能夠常常接受大乘經典,薰習圓教的經典,這個關係也很大,這是緣。圓教的經典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是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。你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他所引用古大德對這個經的判教,古德說: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如果做個比較,只有《華嚴》最真實,其他的沒有《華嚴》真實;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最真實,《華嚴》被它比下去;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再比較,四十八願最真實;四十八願每一條再作比較,第十八願最真實。」古人比來比去,比到最後,就是第十八願是真實當中第一真實。所以這是圓教當中的圓教,大乘當中的大乘,一乘當中的一乘,真正不容易遇到。

  諸位要曉得,你念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,一部都沒有漏。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,你也都讀盡。正是《華嚴經》所說「一即一切」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一切經,「一切即一」,一切經歸納到最後就是這部經。我們這一代眾生,雖然是很苦,比起任何一個時代都苦,愈是眾生苦難,佛菩薩大慈大悲特別照顧我們,使我們能聽到這部究竟圓滿無上的寶典,這是諸佛菩薩真正大慈大悲的顯示。否則的話,我們怎麼會遇到?怎麼可能遇到這樣的圓滿?夏蓮居居士是佛菩薩再來的,他要不重新會集,把這個經整理出來,編成這個本子,說老實話,五種原譯本我們都不大願意看,不順口,看得很彆扭,正是梅老居士所講的「本子譯得不好」,這個經一千多年來一般人不喜歡讀誦。

  大家都念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還念鳩摩羅什的本子,不念玄奘的本子,玄奘的本子念起來就感覺到有點彆扭,沒有羅什的本子念起來舒暢,這些都是講契機,羅什的譯本契機。夏蓮居老居士編成這個會集的本子也契機,使《無量壽經》從此以後可以流通無阻,沒有阻礙,末法時期苦難的眾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《彌陀經》,得到蓮池大師的疏鈔,蕅益大師的要解,這一部經裡面所含的甚深義理、圓滿的境界都能呈現在我們的眼前。我們今天能讀到,能在一塊共同研究修學,這個福報,不但古人,甚至十方世界的眾生都羨慕,求之不得。這個法會無比的殊勝,無比的希有,我們應當要珍惜。這個法門認真的修學,擇法眼你就有了。你能夠有擇法眼,換句話說,你的根力自然就成就。你沒有根力,怎麼可能有擇法眼?唯獨根力堅固,你才有擇法眼。

  諸位同修,講堂今年是成立十年了,十年當中有很多老同修在這裡聽經,一直聽我講到今天,你們想想,我幾時對淨宗這樣的強調?這就明瞭,過去開始到台北來講經,有五根,沒有五力,逐漸的就有力了,力還不堅固!到現前這兩年來,把所有一切大乘經論統統放下,專講《淨土五經》、《往生論》,這就是擇法。其他這些大經再也不會動搖,你請我,我推薦給別人,請別的法師、別的大德給你講,我不給你講了。這麼多年來,逐步進步的情形,同修們應當可以體驗得到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