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轉煩惱成菩提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三十九集)  2021/11/17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39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八頁,我們從第八頁第五行中間這段看起:

  【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。即是煩惱。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。即是菩提。】

  這段講的也是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常看到的,佛給我們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為什麼煩惱即菩提?這段就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了。我們一般的概念,總覺得煩惱是煩惱、菩提是菩提,是不一樣的,是二不是一。我們聽到佛講煩惱即菩提,我們就很難理解。透過這段的說明,我們就知道煩惱即菩提這個道理,它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哪裡。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我們凡夫總認為煩惱就是煩惱,我正在煩惱的時候跟沒有煩惱的時候肯定是不一樣,怎麼會是一樣?其實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,迷的時候菩提就變成煩惱,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。古大德也常常用比喻,好像海水,海水沒有起風浪的時候很平靜、很清靜,甚至清澈見底,照外面的景象,照得就很清楚。但是海水如果起風浪,大風大浪或者小風小浪,起了浪,它就不平了。起了浪,海水有風就起浪,跟沒有風,很平靜的時候,從這個相上來看是不一樣。但是起浪的時候,風一吹,那個浪起來了,大家想一想,那個浪是不是海水?那個海水跟平靜的海水是不是一樣的?大家從這裡去思考、理解,就有一個概念了。海水還是海水,它沒有變,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海水是這樣的,它的本質,海水是這樣的;當起大風大浪,颱風來的時候,海水還是海水,並沒有變成其他的,它還是海水。在起大風大浪的時候,跟風平浪靜時候的海水,它是一樣的,都是海水,就海水來講它是一不是二,沒錯。起風浪就好比我們有無明,生煩惱了,起了風浪。小煩惱,小風小浪;大煩惱,大風大浪。起煩惱的時候是這個心,我們什麼在起煩惱?我們的心在生煩惱;風平浪靜的時候,煩惱沒有了,還是我們這個心。所以是一不是二,它的理論就是從這裡成立的。

  它理論就是這樣,就像那個海水,你說風平浪靜是海水,起大風大浪是不是海水?它還是海水,只是起了風浪。那個風浪就比喻我們凡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這就起風浪了,發展到最後,大風大浪。一念不覺,無明,根本煩惱;再發展,分別,塵沙煩惱;再發展為執著,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是大風大浪,塵沙煩惱是中風中浪,無明不覺那一念,剛開始起一個小浪(小風),愈發展愈大,發展到見思煩惱,執著。當煩惱的時候,我們的心還是這個心。《彌陀經》講一心不亂,當你心很亂的時候,你的心還是這個心,什麼在亂?那個心在亂;當你不亂的時候,它還是這個心。所以亂跟不亂,它還是一不是二,跟這裡講的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道理是一樣的,我們從這裡去理解。所以你能夠了解一心之旨,你現在所有的煩惱,「即究竟覺」,究竟佛果,究竟佛果就是佛。佛是什麼?我們的自性,我們自性本心,原來在生煩惱的心就是究竟覺,就是我們的自性。所以這是迷悟不同。其實中峰國師在《三時繫念》也講,你說悟,它沒有自性;說迷,它也沒有自性,這個是方便說法來講。所以迷的時候無生我們就看作生滅,悟的時候在生滅當中看到不生不滅,實際上是一不是二,關鍵就是在迷悟的不同。其實煩惱就是菩提,所以迷的時候菩提變成煩惱,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。

  『塵相大小』,微塵是最小的,最大的,你看整個世界、整個宇宙,那是塵相大的。所以大,大到整個宇宙;小,小到微塵,這些塵相怎麼來的?怎麼會有這些相?有山河大地,整個太虛空,這些從哪裡來?全是妄心分別變現出來的,全部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變現出來的。妄心能變,它會變化,會變化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,真心是如如不動,它不變。妄心能變,變什麼?變煩惱,本來沒有這些煩惱,妄心變出這個煩惱。這個煩惱是不是真的?也不是真的,也是虛妄的,因為從妄心變現出來的煩惱,當然是虛妄的。妄心依什麼變?如果沒有真心,那妄從哪裡來?所以妄心是迷了真心才產生妄。你迷了,你不知道,就像我們人有病,病目,《圓覺經》跟《楞嚴經》佛都有舉這個比喻來讓我們去體會這個事實真相。好像一個人眼睛有病,他眼睛生病了,看到空中有很多花。過去我比較年輕的時候,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是這樣的,你蹲下來再站起來,眼睛看空中好像星星很多。其實那個空中有沒有這些星星,有沒有這些花?沒有,因為我們身體的問題,是我們自己身體有了毛病。空中本來就沒有這些花,但是當你有病的時候,你看花怎麼這麼多,這個就好像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。我們自性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六祖在《壇經》講的。本來無一物,就是空中沒有花,為什麼現在看到那麼多?就是你眼睛有毛病,你眼睛病治好了,它就沒有了。但是當我們這個眼疾,眼睛的疾病還沒有治療好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,實際上空有沒有花?沒有,是因為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,實際上空中並沒有花。所以當我們眼睛還沒有恢復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,實際上空中還是沒有花,你病好了看到沒有花。但是當你病還沒有好,看到空中有花,空中是不是真的有花?不是,虛妄的,它還是沒有,是我們眼睛有毛病,看到這些幻相。

  所以我們從佛的大乘經教去理解、去體悟,像佛在《金剛經》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些有為法,有生有滅,有變化的,無論是精神、物質,不相應行法(抽象概念),統統是屬於有為法,它有生滅、有變化不是真的。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,晚上做了一個夢,白天醒過來,痕跡也找不到。幻是幻化的,是個幻相。泡,像水泡,海裡面出了水泡,它很快就破滅了。影,影像,我們現在看電視、看電腦、看手機都有影像,那些影像我們也知道不是真的,它只是個影像。如露亦如電,好像晚上的露水,到白天太陽出來就消失了;像閃電,一閃也就沒有了,這都是說明這些塵相是妄心變現出來的,它不是真實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佛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凡是所有的相,不管什麼相,都是虛妄的,它不是真的。

  所以煩惱是妄心變的,妄心能變一切煩惱,為什麼會變成煩惱?迷了。諺語也常說「知事多時煩惱多」,平常你知道的事情很多,煩惱就多,為什麼?分別多,執著多。不需要知道的事情都不要知道,心就清淨,煩惱就少。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自己講,他五十年不看電視、不看報紙,聽到別人說社會很亂,他老人家感覺到每天都很太平,沒事。為什麼沒事?他不接觸這些媒體。現在這個媒體有的報得很離譜,也很雜亂,一接觸,一看到,心就被影響,心就亂了。所以他老人家拒絕,不看,他是不看。生活上一些需要知道的,有人會告訴他,有同修告訴他,所以他老人家保持清淨心的一個狀態。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,說這些媒體,報章、雜誌、電視,現在電腦網路,現在自由了,廣播,他們有權利來播出、出版,我有權利不接受,不聽你的,不看你的。因為看到這個東西,我們心都會受到污染、會受到影響,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他不看,他天天看佛菩薩像,天天看佛經,多快樂!的確是這樣的。

  這樁事情就是自己要會把持才行,不能受別人的誘惑。這個事情也是屬於戒律,這是屬於小乘戒的方面。我們淨老和尚示現給我們看,他持《沙彌律儀》,沙彌戒。沙彌戒有十條根本戒,有十條戒是根本戒。這個根本戒,根本要遵守的,才是一個真正的沙彌。其中有一條,不倡伎歌舞,不故往觀聽。古代唱歌的、表演的,娛樂這些方面,不故意前往去觀看、去聽。這條戒,我們也要知道,這個戒條寫的要看清楚,,「故」就是說你無緣無故,自己跑去聽歌、去唱歌,去看這些東西。如果你去街上買東西,你經過那個地方,偶然聽到的、碰到的,那個就不是故往。故就是他特別去看、去聽的,那個叫故。這條戒,在古代的時候,沒有這些媒體那麼多,不要說古代,我們大家想一想,就是五十年前跟五十年後,社會上這些媒體差多少?在二十年前大概還沒有手機,有桌上電腦;十年前手機就很多,很普遍;到今天,這些更是充斥在每個人手上,人手一機,連那個小孩子,三歲都有。故往觀聽,現在一機在手,你都可以去看。特別我們在生活、在工作,不相關的那些節目,統統在手機都有。我們現在人,你要遠離這個東西,的確現在人還是有一定的困難。但是你不遠離手機、電腦,你心不會清淨。這個就很為難,怎麼辦?我們還是要自己把持,這樁事情要把持。把持就只有靠自己,一些比較不好的節目,我們就不要故意去看。我們生活上必需的,我們看,了解一下。比如說國家的一些政策,現在社會上比較重要的事情,像去年、今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感染,這個你必須要知道一些,這個跟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。當然知道,我們有一定的範圍就好,我們也不必要知道得太多。還有氣象報告,在大陸沿海、台灣地區都有颱風,這個要了解一下。氣候變化,民生物資,這些生活必須要知道的資訊了解一下,其他不相干的,我們就盡量不去接觸,盡量不要接觸。

  過去在廣東揭陽謝總他辦一個福利會,他辦道德講堂,七天的。七天的道德講堂,他沒有請老師,因為老師請不到,所以他就把學習傳統文化講得比較好的老師(因為都有做光碟出來流通,跟大眾結緣),他自己來挑選,聽聽哪個老師講得比較好,把它編成課程。從早上到晚上,第一個他編的「和諧拯救危機」,就是陳大惠老師訪問我們淨老和尚的一些對話,還有其他老師講的課程。當中還有安排戲劇,過去我們華藏拍的,在大陸北京請陳曉旭他們公司來協助拍攝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拍成連續劇,一共八集,一集四十五分鐘,這個也安排在他們道德講堂的一堂課,在晚上的時候,大家欣賞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。他辦道德講堂,吃住都在他那裡,但是不能回家,不能出去。一個星期下來,真的人有很大的改變,甚至把一個很壞的人頓然變成一個好人,得利於七天的功課,聖賢教育的薰習。你看七天就有這麼明顯的效果。

  它的關鍵、效果在哪裡?因為我也曾經去參訪過謝總他道德講堂的道場,謝總跟我講,凡是來這邊參加,手機都要收到櫃台,櫃台保管,這七天不能看手機,要放下,不能看手機。七天課程圓滿,手機再歸還給你。後來我就明白,為什麼他辦七天有這麼好的效果?因為課程是很密集的,讓你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。很密集的,接受傳統文化課程的薰習,而且不能看手機,你就不會分心。你沒有手機看,坐在教室裡面,只好專心的聽講,這樣這些老師講的這些傳統文化的教育真的聽入心了,產生這個效果。所以我就明白了,為什麼七天有這麼好的效果?原來要收手機。如果七天沒有收手機,肯定大家手機信息一來,一面上課,其實他沒有心在聽課,他是在看他的手機,那去參加等於沒參加一樣,他心裡的重點還是放在手機上,聽課他就耳邊風。所以他收手機是有道理。為期七天,現在一般人他還能接受,但是有些地方也很難接受。有的一天他都不能接受,特別現在年輕人,好像一天沒有手機就活不下去了,現在是這樣的。但是如果能夠有七天的時間來薰習聖賢的教育,手機不看,放下七天,那效果非常顯著。七天的確也是要很大的善根福德。

  佛當年在世就定《沙彌律儀》,不往觀聽,這是一條戒。出家人這些可以不必去接觸的,但在家人他就沒辦法,他要接觸,他要工作、他要生活、他要養家活口,跟社會這些五欲六塵天天都要接觸,無法像出家人住在一個清淨的地方。在家的佛弟子,佛也很慈悲,定了一條八關齋戒,我們有很多學佛同修都去受過八關齋戒。八關齋戒,顧名思義,八條戒、一個齋,過中不食叫齋。八條戒當中也有一條,這些都不能去觀聽,看報章雜誌、看手機、看電視、看電腦,統統不能看。但是如果你看講經、聽經的,那個可以;講傳統文化的,這個可以,那些娛樂節目就不能看。八關齋戒,關是什麼?把它關閉,我們現代的話叫隔離,關閉、隔離。像現在新冠狀病毒要隔離,你不要去接觸,接觸你就被感染。所以要隔離,要保持距離,保護自己的清淨心。在家人沒有辦法天天像出家人這麼修,但是你有時間要修一天,比如說一個月你持一天八關齋戒,你能夠持兩天,初一跟十五兩天就更好。如果去受過菩薩戒的,在家菩薩,《菩薩戒經》裡面有六齋日,你能夠遵守六齋,這個六天。或者根據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講的十齋日,你在十齋日都持八關齋戒,那一個月就有十天,三分之一,這個效果當然就更好。縱然一個月沒有辦法做到兩天、六天、十天,一天也是需要的。現在人都有一些假期,你也不一定選在這個時候,如果你放假,像星期六、星期天。你一個月有八天的假期,八天的假期你可以選一天來持八關齋戒,看要選第一個星期、第二個星期、第三個星期、第四個星期,或者星期六有放假的。這個也是可以參考的,就修一天,我一天這些都不看,專心來聽經、來念佛、來拜佛,不接觸這個。這一天就是手機要收起來,不要故往觀聽,你修一天的清淨心,這個有需要的。像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「若多事物,不能離家,不暇大修齋戒。一心清淨,有空閑時,端正身心,絕欲去憂」,就是持八關齋戒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,一日至十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晝夜常常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。若一日到若十日,十天,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小本《彌陀經》講七天。我們一般打佛七,七天。若一日、若二日,你一天也好、兩天也好,就看你的時間。如果到了七天,它是一個圓滿的數,或者十天,都是圓滿的數。

  這樁事情,八關齋戒,弘一大師在他的《演講錄》當中他也提倡,不但現在在家居士要受持八關齋戒,出家人也可以受持八關齋戒。出家人不是有沙彌戒了嗎?為什麼還要受八關齋戒?這是弘一大師鼓勵出家人,你再受持八關齋戒就等於是加行,加強的。我們講實在話,現在出家人,有幾個人他能夠不接觸這些媒體?很少。如果你是主持一個道場,你有執事,有事務,那也不可能避免這些東西。你很忙碌,你擔任道場執事,要管人、管事、管錢,實在講心不清淨。所以現在出家人忙的事情也不比在家人少,如果一個寺院很大,實在講你忙這些人事物,比在家人還多。所以有句俗話講「沒穿袈裟嫌事多」,還沒有出家,沒有穿這件袈裟,總是覺得事情很多;後來出了家,穿了袈裟,事更多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,現在出家是什麼?出了一個小家,入了一個大家,真的是這樣。所以現在出家,實在講事情不比在家人少。所以弘一大師提倡這個,出家人也要修八關齋戒,很有道理。特別在這個時代,你平常事情忙了那麼多,總要找個時間自己身心靜一靜,不要受這些干擾是有需要的。

  所以修行是修清淨平等覺,我們的心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、平等、有智慧。如果我們的心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、平等,智慧不斷增長,決定得生西方淨土,而且這個品位很高。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應該要幹的大事、真事,別的事是假的,因為虛妄的。起心動念搞別的是造業,造什麼業?貪瞋痴慢是造三惡道的業;你修五戒十善,不貪不瞋不痴,那是三善道的業。無論善業、惡業,總出不了六道輪迴,不如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。總的原則是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太重要,我們念佛的目的在此地。阿彌陀佛沒有污染,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。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沒有污染,阿彌陀佛這句佛號,在《中峰三時繫念》,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,把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比喻作清珠,把我們現在這個雜亂的心比喻作濁水,「清珠投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」。一缸很污染的濁水,你把它投一顆清珠下去,這顆清珠往缸底沉澱,它下沉一寸就一寸清淨,下沉一尺就一尺清淨,沉到底整缸水統統清淨。所以中峰國師勸我們念佛,要用這句佛號來沉澱我們這種污濁的妄心,把這個污濁的妄心、亂心,把它沉澱下去。這句佛號就是清珠,來沉澱我們內心這缸濁水,讓它恢復到清淨。所以阿彌陀佛沒有污染,我們念這句佛號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。阿彌陀佛也沒有高下,沒有貢高我慢,我高你低,沒有,沒有這個心,平等,把平等心念出來。阿彌陀佛是覺而不迷,佛是覺悟的意思,不迷惑、不愚痴。所以違背阿彌陀佛肯定就迷,不是迷於三惡道就是迷於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,總是迷。出不了六道的人,苦!在六道生死輪迴很痛苦。我們希望六道眾生跟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、共同修行,將來同生淨土,同證菩提,我們要有這個願心,幫助自己,也幫助一切眾生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,『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,即是菩提』。「塵相」,我們把它說成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,大家就更容易懂。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塵相,無非是物質跟精神,無論是什麼現象,這個相我們都看到,有,有這個相。相有體空,它沒有自體,塵相它沒有自體,所以佛才說「萬法皆空」。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的,從本體上講,這些塵相是空的,它是幻化出來的;萬法緣生是從相上講。緣生就很多條件聚合起來產生這樣的一個現相,所以叫緣生法,它沒有自性,就是說這些塵相它沒有自性,它是緣生的。好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是一個塵相,怎麼生?父精母血,我們的神識來投胎,三方面的條件,就生出我們這個身體出來。父母,還有我們自己,都是緣,還有周遭的各種條件都是屬於緣。所以萬法緣生是從相上講,萬法從因緣生出來的,從事相上來講的。相有,體沒有,它沒有本體,體是空寂的,它不是一個實體,它是空寂的。因為這些相是從空的這個體出現的,所以相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

  我們再用電視機來比喻,大家比較有個概念。我們大家常常在看電視,現在看電視、看電腦、看手機,手機、電腦屏幕上有沒有這些相?有,你不能說它沒有相,但是它有沒有實體?沒有。相從哪裡出來的?從那個屏幕出來的,電視機也好,電腦、平板,或者手機,你把它關機的時候,它不是什麼都沒有嗎?空空的。你把它開關一打開,相出來了。手機、電腦、電視,包括電影,它的屏幕、螢幕是空的,它沒有,它沒有東西,這個就是體空,它本體是空的。但是所有的現相都是從這個空的本體現出來的,當現這些相的時候,它的體還是空的。像我們看電腦、看手機,看到這些森羅萬象,千差萬別,什麼相都有,但你去摸一摸,它還是什麼都沒有。所以當萬相都現前的時候,它的體還是空的,但是它現出這些相。因為它體是空的,所以相叫幻相。我們看電視、看電腦,幻相,不是真相。我們舉出這個例子,從這個例子去體會,佛在經上講的。所以這些都是幻相,《金剛經》佛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幻相,因為它沒有自體,它是從空現出來的。

  相,任何現象決定不能永恆存在,沒有永恆的,實際上都是剎那在生滅。彌勒菩薩講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剎那剎那速度多快!我們哪有辦法去感受到。那麼快的速度,一個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樣密集形成的這些相。就像卡通影片動畫一樣,一張一張的,快速的轉動,一張接一張、一張接一張,然後看到這個相出來,都在動了,實際上機器一停下來,它是靜態的,什麼都沒有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萬相也是同樣的道理,因為它剎那剎那在變,所以任何現象不能永恆存在。從性上看,它是菩提;從相上看,它是煩惱。你看它的性,性是菩提;從相來看,它是煩惱,它裡面夾雜分別執著。

  「性體空寂緣慮自盡」,性體本來就是空寂,它本來沒有,它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,所以就是菩提。佛法講斷煩惱,是個比喻,不是真的,為什麼?如果煩惱斷了,菩提也斷了,菩提也沒有了。不是有一個真的煩惱讓你去斷,不是,那個煩惱是假的;如果真的有個煩惱斷了,那菩提也斷了,菩提也沒有了。所以菩提是性德,它不生不滅,它有。它不生不滅,它本來就存在,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存在。所以斷煩惱,其實不是真的斷,要說真的,真的說法是轉變,「轉煩惱成菩提」。怎麼轉?你放下就轉了。你一直去執著它,那就一直煩惱;你一放下,煩惱當下就沒有,就是菩提。所以菩提、涅槃都是自性的性德本有的,不生不滅。菩提、涅槃都是自性的性德,自性本有的,它是不生不滅的。生死、煩惱是假的,幻相。那些幻相也是從這個真出現的,離開這個真也不會有這些幻相。好像屏幕是空的,離開那個屏幕,那些相從哪裡出來?也沒有了。所以「煩惱即菩提」,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。所以生死、煩惱是幻相,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,確實它不可得。你知道它不可得,當下煩惱就是菩提,所以說是一不是二,是這個道理。

  好,這堂課我們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下面這一段,我們下一次,下一堂課我們再來學習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