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老老實實的念佛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七十集)  2022/7/20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70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經本,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二頁,我們從第十二頁倒數第三行,從當中看起。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,我們對一對地方:

  【問。出家五眾。超然出俗。可具威儀。在家之流。身纏俗網。寧無愆犯。】

  這一段是一個問題,提問,也就是說疑問提出來請問。『出家五眾』,這是指出家眾。出家眾,男眾有沙彌、比丘,女眾有沙彌尼、比丘尼;女眾當中還有一眾,就是女眾準備出家的時候,她先住在寺院,這一眾還沒有受比丘尼戒之前,這一眾叫式叉摩那尼。預備要去受比丘尼戒,前面兩年有一個預習的時間,預備學習的時間兩年,這個階段稱為式叉摩那。如果登壇,受了比丘尼戒,就是屬於比丘尼。所以女眾有增加一眾式叉摩那,合起來,這樣出家男眾女眾稱為五眾。「出家眾既然發心出家,當然要持戒、學威儀」,這個是出家人要學習的。出家這個形象就是要學戒、學威儀,戒律威儀,這是必須要學習的,這是指出家五眾,出家眾。出家眾,當然他出家了,他就捨離世俗的家庭,沒有世俗家庭的牽累,可以專心在戒律威儀這方面來學習,在環境上、在時間上就比較方便。但是在家人,這個問題就是說,在家人有家庭、有兒女、有事業,要經營事業、要照顧家庭,我們俗話講,俗事纏身,俗家的事情很多。『愆犯』,就是「因過失而觸犯戒律」。在世俗你要持像出家眾這樣清淨的戒律,似乎很容易去觸犯,因為家庭的關係、環境的關係,要跟世俗人打交道,這樣持這個戒似乎是很困難的。提出這麼一個問題。

  我們看到中國淨宗十三祖,印光祖師,他在世的時候勸年輕人,無論在家出家,首先要老老實實去念佛。特別是在家人,在家人離不開世俗的家庭,離不開世間的事業,修其他法門都有它一定的條件,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條件,有這個條件的人,當然他可以學習那個法門;沒有這個條件的人,他就沒辦法去學習。可是念佛法門,它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學的、都可以修的,無論你在家出家、男眾女眾、老幼貴賤,你從事任何的行業都可以念。甚至於在家人他從事的行業是比較不好的,像我們一般最常見的,殺生這個行業,有的人賣雞鴨魚肉,捕魚,殺生的,這是惡的行業,造惡業的行業。殺盜淫妄,在現前整個世界,充滿了這個社會。這個都是不好,惡的,造惡業的。反過來就是好的行業,比較好的行業,沒有造殺盜淫妄的行業。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,都可以念佛。縱然那些惡人,惡人就造惡業,也要勸他念佛。無論善人、惡人,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念佛,也都需要念佛。

  所以印光大師勸年輕人,特別年輕人,首先要老老實實的去念佛。有一些年輕人,他覺得念佛法門是不認識字的,沒有知識的阿公阿婆在念的,他讀很多書,他很有知識、他很聰明,他不願意。但是印祖就勸這些年輕人,你要老老實實去念佛,你不要看輕這一句佛號,為什麼?念佛消我們的業障,排除我們的煩惱習氣。講到現前末法時期,你修其他法門要消業障,伏除自己的煩惱習氣,的確也不容易。在所有法門當中,除煩惱習氣,消業障,念佛這個法門效果是最殊勝。而且它最方便,人人都能念,什麼時候都能念,晚上睡覺、洗澡、上廁所,也可以念,不要念出聲,默念,或者聽著念佛機,心裡跟著默念。大家共修,可以出聲念。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,都很方便,都能念,沒有一個人不能念的。你很忙,也能念,一天念個十念法,再忙的人都能念。清閒的人,念得愈多愈好,一天三萬、五萬、十萬聲佛號,更好。無論忙閒,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,統統可以念佛。

  過去,大概在三十年前,那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到復興南路有一家聯合錄音公司,那個公司現在已經沒有在經營了,林老闆年紀大,退休了。那個時候我也去他那裡錄一些東西,錄一些台語的,翻譯我們淨老和尚講的,複講,翻譯,那時候也去錄一點東西。那個時候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徐阿純老居士她們夫妻發心找一些同修,買了中廣一個時段,電台,不是電視台,電台播放我們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,所以常常要去那邊剪接錄音帶,去提供這些錄音帶給他,給他謄到那個大盤的錄音帶,剪接好了再送到電台去播放。有一次這個林先生(林老闆)他就給我講,他說現在政府有一個漁業電台,有一個時段免費的提供我們來播放,播放佛經、講經的。他說這個可以不可以?問我可以不可以。我說可以,很好。他說,但是那是捕魚的,殺生的行業,我們佛教的節目在那裡播放,這樣適合嗎?殺生,我們佛教提倡不殺生,但是那捕魚的,漁業電台都是播放給漁民收聽的,他說這樣可以嗎?我說可以,很好!這個時段趕快給它拿下來。

  他問我為什麼可以?我說這些人平常都沒機會接觸到佛法,所以造了這個殺生業,他自己不知道,將來有果報的,真的是可憐憫者。現在有這個機會能夠讓他接觸到佛法,我們就是一定要供養他們,希望他們接觸到佛法,善根增長,放下造殺生的行業。他說,但是現在如果播一些講經的,都勸大家不要殺生,那他們肯定也聽不進去,也不能接受,因為他現在的行業就是殺生。這些人一定會想,我現在就靠這個吃飯,你叫我不要做這個行業,那我吃什麼?肯定很難接受。當時我就給林老闆講,我們先不要放講經,勸他不要殺生的這個經,先放什麼?先放勸他念佛,念阿彌陀佛,念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觀世音菩薩,播放念佛感應故事,或者念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,這些給他們聽。勸他們出海要去捕魚,要念佛、要念觀音菩薩,這樣可以保佑他們平安。這個無論什麼人都聽得進去,保平安,這個大家都需要。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,大家都希望平安無事。他說念佛、念菩薩可以保平安,這個很好,他就很容易來接受。那是不是這樣?的確也是這樣,而且給他種善根,念阿彌陀佛、念觀音菩薩都幫他種善根,以後他這個善根成長,他就會回頭,就會改行業了。就是給他機會種這個善根,如果沒有這個機會給他種善根,他永遠回不了頭,埋頭造業。所以不管什麼人,都要勸他念佛,善人、惡人,一切人,貧富貴賤,統統可以念,沒有一個不能念。乃至信仰其他宗教的,都可以念,像我們這些年,我們淨老和尚在國際上提倡三時繫念、祭祖,很多外國人都來參加法會,他們也跟著念。所以消業障、除習氣,念佛的效果最殊勝。

  但是我們念佛念很久的同修又有問題了,我們天天念佛,甚至一天念幾萬聲,為什麼好像業障也沒消掉,習氣也離不開?有很多老同修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,那什麼原因?那是你不會念。我們世出世間法,做任何事情,都需要會,你不會,當然你就做不好。比如說煮飯、煮菜,你不會,你一定煮不好,煮出來恐怕不能吃。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會做,念佛也要會念,參禪也要會參,學教也要會學,持戒也要會持。修任何法門,做任何事情,都要會,關鍵在會跟不會。你不會念,當然不是說沒有效果,效果不明顯。一定有效果,有念,就一定有效果,只是你不會念,效果就沒有那麼殊勝、那麼明顯,你不能明顯感受到。那麼要怎麼樣念法?這個也是有標準,在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怎麼念佛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是念佛的方法。「都攝六根」,把六根都收攝回來,攝是收回來。我們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,平常都往外攀緣,眼睛攀緣色,喜歡看好看的;耳,喜歡聽愛聽的;鼻,喜歡嗅香的;舌,要嘗好味道;身,要接觸到自己覺得很舒服的;意,胡思亂想。看到外面的這些五欲六塵,心猿意馬,被牽著跑,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六根沒有收回來,眼往色上跑,耳往聲上跑,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往外攀緣。

  特別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被外面的境緣影響就更劇烈,現在有手機(現在可以說人手一機)、有電腦,以前說電視。以前說電視,我們還是有個時間性才會去看電視,除非放假,在家裡看電視的時間會比較長一點,或者每一天下班的時間,那些空檔才能看個一、兩個小時,那個還是有一個時間性的。但是現在這個電腦、手機,特別是手機,隨身攜帶,隨時都在看。手機、電腦這些內容五花八門,真的我們一看,眼花撩亂。但現在人又離不開手機,有很多事情都是透過手機在辦事、在聯絡。有它的便利,但是有它的副作用,這個副作用,實在講大於便利,副作用就是擾亂我們的心,污染我們的心。所以現代用手機,大家都在用,但是自己要有節制,這樣降低受干擾、受污染。最好也是定個時間性,除非緊急的事情,定個時間性來看,這個是比較好一點。當然,統統不用是最好,如果真的要修行,要收手機。像揭陽謝總辦道德講堂,去到那邊上課、聽課的人,手機都要交到櫃台,七天課上完了,手機才還給他們。讓他這個七天心能夠安靜下來,專心來聽課,所以他七天的道德講堂用光盤來播放講經,講傳統文化的課程,收到非常好的效果。這個原理也都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你把心收回來。

  平常這個心都放在外面五欲六塵上,往外攀緣,這個心靜不下來、定不下來。這個心靜不下來、定不下來,無論修什麼法門,功夫都不得力。功夫不得力,效果就不明顯,這是必然的。所以都攝六根,就是我們眼看到外面的色塵,從色上收回來,不要往外。看到外面,你回頭,往內看,看什麼?看自己的自性。耳,就是聞聲。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,聽到聲音,他不去攀緣外面的聲音,不去攀緣貪著外面的聲塵,不管聽到什麼聲音,他時時刻刻就反聞聞自性,反過來聞自己的聞性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這是觀音菩薩修的法門。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修的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;觀音菩薩教我們修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那個反聞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,把心收回來,不要往外攀緣,回過頭來,眼不緣色相緣色性。性在哪裡?在我們自己六根裡面,我們眼能見的見性,你就不要去攀外面的色塵。看到外面的就回頭緣色性,色性是自性,你能見的這個性,不要去緣外面的。耳從聲塵回過頭來聞聲性,從這個聲塵回頭,反聞,反過來聞自己的自性,心不往外面聞那個聲塵,回過頭來聞聲性,這個是觀音菩薩修的法門。都攝六根,有一根收攝了,其他五根也會跟著收攝,因為六根根性,它是一。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,它是一個,分成六個作用,實際上是一個。所以你一個收攝了,一個回歸自性了,那其他的整個都回歸了。

  所以我們的心,凡夫的心是雜亂的,心浮氣躁,功夫不得力。心浮氣躁,不要說修行,就是我們處理世間的這些事物,辦事,都會辦不好。我們可以去看,你去看這個人心浮氣躁,毛毛躁躁的,他事情能做得好嗎?那肯定做不好。無論做任何事情,要心平氣和,不要急躁,包括講話、動作,不要急躁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佛也勸我們,做事不要倉促,倉促急躁,「敗悔在後,為之不諦,亡其功夫」。敗就失敗了,失敗再來後悔,那也沒有用。所以要心平氣和,平心靜氣的來處理事情,事情才能處理得好。不要動不動心浮氣躁,心浮氣躁,容易發脾氣,人一急躁,容易發脾氣。所以你心浮氣躁,功夫就不得力,修行更不可以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修行,就包括我們念佛,功夫都不得力,因為修行人的心是要定的,不往外跑,不向外跑。這個就是學問,像孟子講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他說什麼是學問?你把放在外面的心,往外面六塵攀緣的心,把它收回來,不要往外攀緣,這個就是學問。這個也是平常我們聽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的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這些攀緣五欲六塵的心,放下這個,收回來,不然心你往外攀緣,很容易心浮氣躁。

  包括念佛也不能攀緣,為什麼念佛人功夫不得力?因為往外攀緣,心浮氣躁。我們舉出一個例子,有一些人,過去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,很多同修,真的很用功,這個我都自嘆不如。有的念佛念一天一夜的,有的念三天三夜的,甚至還有人念般舟三昧,九十天的,不坐下來、不睡覺的。但是有很多人這樣念,沒有聽說一個成功的,沒有聽說某某法師、居士,得一心不亂。為什麼那麼用功,達不到這個效果?甚至有的還出現一些負面、偏差的問題出來。所以有一些人他日夜念佛,精進。打佛七,精進念佛,是出在《彌陀經》,若一日到若七日。但是我們看到有人打精進七,打精進七,他也沒有達到一心不亂;有的甚至打這個精進七,還出問題,著魔了。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(李炳南老居士)剛到台灣來沒多久,在台中曾經辦過一次精進佛七,有兩個同修著魔了,所以李老師花了半年的時間把他們調整回來,以後再也不敢打精進七了。為什麼?來參加這個精進七的人,他不會用心,不會用心就心浮氣躁。他急著要成就,急著要趕快一心不亂,急著要趕快見佛,那這個急的心就是心浮氣躁,這個很容易招感魔事。念佛要達到一心,你要心平氣和的去念,不能懈怠,也不能浮躁,不能躁進,躁進就出問題。你懈怠、懶散,功夫當然不得力。你躁進,很用功,很拼在念,如果心浮氣躁也出問題,也功夫不得力,這個我們也看過很多。

  所以這個念佛功夫,古來祖師大德講了很多要怎麼念。最近我看了《莖草集》,黃念老把夏老他在世的時候講的一些開示,有關念佛方法這些開示,他這些開示,非常寶貴,我看了非常有受用。他開示得很好,他說「若起精進心,是妄非精進」。就是你要念佛,你起一個我要趕快精進來念佛,我要拼,我都不睡覺來念個七天七夜,你起這個心是浮躁心,你急於求成,就是要趕快求得一心不亂,你有這個心就是急躁,這個就是非精進,夏老講不是真的精進,把那個精進的定義都搞錯了。那什麼樣才是真精進?就是平平常常,這句佛號不要忘記,妄想起來,不理會妄想,專注在佛號,這句佛號念得清楚、念得明白。每一個字、每一句,念得清楚、念得明白,心裡念得清楚,耳朵聽得清楚,口中念得清楚。縱然默念也是一樣的,要字句清楚。平平常常這樣念下去,一直念下去,這樣就自然相應了,就對了。印光祖師在《文鈔》也是這樣開示的,注重在耳聽。耳聽,這個跟觀音菩薩反聞就相關了。聽佛號,聽得清楚,聽得明白,往心裡聽進去,這樣聽久,凡心就變成聖心。夏老在《淨語》講,你會聽佛號,聽久,轉凡能成聖,轉凡心為聖心,就轉凡心為佛心,因為你念佛的心就是佛心。所以要會念,不會念,你懈怠,功夫不得力;你精進,功夫還是不得力,而且還有著魔這個危險,這個我們不能不明白。所以講到念佛,祖師大德這些重要開示,我們要留意,不能疏忽看過。

  所以收心,功夫要得力,要收心,都攝六根是收心。心不要急、不要躁,也不懈怠,就平平常常這樣,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。也不要管它念得好不好,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,什麼時候可以見佛,這個統統不管,統統放下,就提起一句佛號這樣一直念下去,念得清楚,聽得清楚,這樣就是都攝六根,也就是淨念。這個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淨是清淨,淨念是你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;相繼是不間斷,長時薰修。在《無量壽經》講,一向專念。什麼叫一向專念?過去早年,三十幾年前也有同修來問我這個問題,他說淨老和尚在講《彌陀疏鈔》有講到,念佛的要訣就三個,第一個不懷疑,第二個不夾雜,第三個不間斷。他說不懷疑、不夾雜,他做到了,他沒有懷疑了,他也不夾雜,專心念佛,但是他的問題是,他說他做不到不間斷,因為他還有工作,還要做事,不能像念佛機二十四小時一直念,所以他會間斷,這個不間斷他做不到。這個就是對這三個要訣,他還是沒有真正搞清楚,你說不懷疑,不懷疑,你還會來提問題嗎?有疑問才會問問題,你來問了問題,怎麼說你是不懷疑?不懷疑,你就不用問了。你懷疑,肯定有夾雜,你夾雜這些妄念。什麼叫不間斷?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「一向專念」。什麼叫一向專念?也不是說你口中像念佛機一天到晚念個不停,口你有時候會念出聲、有時候會停下來,可能停的時間比較長,但是心裡的念佛可以不間斷。什麼叫不間斷?你心裡老是有這一句佛號,沒有忘記這一句佛號。你有事情的時候,你去思考你的事情;事情處理好了,心裡佛號又提起,就是這句佛號老是沒有忘記。行住坐臥,睡覺的時候也都沒有忘記這句佛號,這個就符合一向專念。不是說你嘴巴要一天念到晚,那哪一個人做得到?所以夏老開示,心裡老念,什麼叫老念?老是有這句佛號,就是你心裡繫念這句佛號。

  這個繫念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說明,有很多人這個繫念,他也不曉得什麼叫繫念。繫念就是你心裡真有,真在念這個事情。我們一般講掛念,你心裡掛念這個事情。一般現在做兒女的,孝順的不多。《楞嚴經》講如子憶母,好像孝順的子女時時刻刻思念自己的父母,在心裡都沒有忘記。現在孝順的子女不多,子女要常常去想到父母的,這個不多。但是做父母的想兒女,那是天下父母心,兒子再壞、再不好,他都念念不忘。做父母的人,你把你想念兒女的這個心,把它換成你想念阿彌陀佛,這個就是繫念,你繫念阿彌陀佛。但是一般人,他心是繫念兒女,有錢人繫念他的財產,繫念他的名位、名利,繫念這些。這些都是六道輪迴的業,輪迴心造輪迴業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一向專念,你心裡老有這句佛號,就是都沒有把佛忘記,心裡常常掛念這句佛號,那就是一向專念,不是說你一天到晚念個不停。所以這個念佛的要訣,就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相繼也就是長時薰修的意思,你不要急,長時間來薰習、修學。

  印光祖師為什麼教我們要先念佛?特別教年輕人,就是你要先把心定下來。你心定不下來,心浮氣躁,業障愈來愈多,愈增加。你心定下來,才能把業障消除。業障消除,智慧就現前,福報也現前。我們智慧跟福報本來就具足的,跟佛一樣,現在為什麼佛現前,我們不現前?我們有業障,業障障礙住。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業,就形成障礙,障礙我們自己本有的福德智慧。現在用念佛這個方法把心定下來,把業障排除,我們自性的福報智慧它就透露出來,它就現前了。一個人有智慧、有福報,再去研究經教,再去弘法利生,那就變成祖師大德,真正能利益到眾生,所謂自利利他。如果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就想要去弘法利生,自己都得不到利益,怎麼去利益眾生?研究經教,像現在我們說真話,讀一般佛教大學、佛學院,也在研究經教,那個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。你所學的,得到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只能解決片面的,很小範圍,局部的一些事情,真正的大問題,解決不了。真正的大問題是什麼?生死事大,這個知識無法解決的,那要靠智慧,般若智慧,自性的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現前,像《心經》講的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那問題就解決了,知識解決不了。所以你去研究這些經教,把佛法當作一般世間學術來學習研究,拿個佛學博士,解決不了生死的大問題,那只能得到世間的一點名利,解決不了問題。這是知識跟智慧它不同的地方。

  下面,大家請看下面的答,這個答是在第十二頁倒數第二行當中。這個答,我們看文:

  【答。出家之輩自有嚴科。在家之儔通持五戒。】

  這回答前面的問題。出家五眾,他們持戒就比較容易,他們的環境,他們專心的來修持戒律威儀,他們做得到。在家之流,有家庭、有事業,要應酬等等的,怎麼去持這個戒?回答,『出家之輩自有嚴科』,「嚴科」是戒律。無論出家在家,都要從持戒下手,持戒就是重視守規矩。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的三個根,從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學習起,這兩樣東西是戒律的基礎的基礎。《弟子規》是做人的根本,做人基本的規矩,所以《弟子規》講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,教做人的,教認識人與人之間這些做人基本的道德觀念、規矩。《感應篇》是講深信因果,講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。《弟子規》的倫理道德教育,如果沒有《感應篇》這個因果教育來輔助,那可能這些規矩就流於形式。表面做個樣子,真正名利現前的時候,人心就變了,他這個道德就守不住了,就把持不住。唯有深信因果,才能把持得住,深信因果,知道一切都是命。像《了凡四訓》講相信命運,真正相信命運,在儒家講天命,他就不會妄求,不會有非分之想,要看自己命中有沒有那個福報,不是你妄想、妄求,不擇手段可以得來的。你用不擇手段去得來,還是你命中有的,那就很冤枉,冤枉造惡業,把本來有的福報打折扣了。

  所以深信因果才能把持,深信因果,再大的名聞利養現前,他也不動心。知道我命裡如果沒有,這個福報現前不是好事,要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命,有沒有這個福報?好像當官的,你沒有那個當官的命,給你當那個官,那不是福報,恐怕是災禍,因為你當得不好,你就造罪業。俗話講,「一世官九世牛」,當一世的官,將來死了要投胎做牛去還債,九世。實在講,那是過去,過去人還有一個道德標準,墮到畜生道。現在人,那個道德觀念都沒有,恐怕做一世官,都要墮地獄去了。地獄是算劫的,那就不是九世,地獄一墮五千劫,最少五千劫,所以這個果報可怕。所以,你這個福報現前,不是好事。或者錢突然來了,是不是就是好事?不一定,福當中有禍,禍當中有福。你如果得到一些不義之財,不是生病,就是很多災難來了,水、火、盜賊,這個《感應篇》講得很清楚。佛經上講的更多、更詳細,財為五家共有,不是你的,你得到了,不是福報,而是災禍。在《了凡四訓》講,所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知道這個都有因果,都有命運的,你就不會有非分之想。對於世間名聞利養,沒有一絲毫的貪心,縱然我們命裡有這個福報,我們也保持節儉的生活,有福報,讓大家共享,福報不要自己享。

  你看世尊,一生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,他可以享受,他是王子,現成的。但是他怎麼樣?把這個大家都在追求的,最高的榮耀、最高的地位,這些榮華富貴、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,得大自在,得大福報。大福報是身心健康,這多麼快樂!你有財富,有地位,有名望,不見得身心快樂。有的有錢人,有名的人,他很痛苦,身體也不好。心裡煩惱,患得患失,憂慮不堪,身體也不好。所以心沒有煩惱,身體健康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沒有錢,但身心健康,他是真正的享受。正法久住,弘法利生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為這兩樁事情。對自己來說,不斷提升自己的靈性、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,絕不是提升自己的名聞利養。如果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名聞利養,那就錯了。其實這個名聞利養,你德行提升,它自然就有,那是附帶的,主要是德行智慧。

  所以這個五戒十善要做得好,一定要有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就是《安士全書》,還有《了凡四訓》的基礎,這個五戒十善我們才會修得好,有這個基礎才真正能持五戒十善。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印祖一生教人就是教這個,很平實。首先把你家庭照顧好,家和萬事興。佛法第一句就教你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那就是敦倫盡分,把你自己本分的事都做好。再提升到《十善業道經》講的,十善業做到了,佛法的小乘戒,三千威儀,大乘戒的八萬細行,都是從十善業展開來的。所以這三個根是在家、出家的根本法,有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就能做到十善。十善做到了,所有一切戒律都能圓滿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下面這一段,我們下一次,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