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言行相符 實至名歸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七十七集)  2022/11/16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77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三頁,倒數第五行,從第三句:

  【又質直者。體無妄偽。言行相符。】

  我們這一堂課從這段看起。『又質直者』,這個「質直」,質是質量的質、性質的質,直是直心是道場的直,正直的直。質直的體是自性,質直是形容我們的自性,唯獨自性是真的,這個體它是真實的。萬物是假的,我們看到宇宙間萬事萬物是假的,它有生滅,有變化。就如同《金剛經》佛給我們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個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之間,在佛經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一切有為法,有為就是它有生滅、有變化的,有的變化比較大、比較快,有的變化比較小、比較慢,總是剎那剎那它在生滅變化。所以《金剛經》才講了這一首偈,佛告訴我們,一切有為法,一切,凡是有生有滅的,物質的也好,精神的也好,只要它是有變化、有生滅的,統統叫做有為法。有為法,也就是說有生有滅,這一切萬法,萬事萬物都叫做有為法。有為法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、如露如電,講了六種。在其他大乘經典也有講更多的,講了十種,來形容有為法它的事實真相。第一個是夢,《金剛經》第一個提出夢。作夢我們大家都有經驗,晚上睡覺,進入夢鄉,這個夢有好夢、有惡夢。作好夢,醒過來,人很舒服;作了惡夢,醒過來,嚇了一身冷汗,心驚肉跳,醒過來心有餘悸,但是回想要去找這個夢,也找不到了,原來好夢、惡夢都是一場空,不是真的。

 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界,六道十法界,六道裡面是夢中夢。出離六道,證阿羅漢果以上,證得緣覺果位、菩薩果位,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,十法界的佛,天台家講「相似即佛」,他還沒有明心見性,這個是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它還是夢,只是四聖法界那個夢是好夢;我們六道法界是惡夢,夢中夢。當然我們六道裡面也有比較好的,人天善道算是好夢,三惡道就是惡夢,惡夢當中的惡夢。其實以佛法的標準來講,你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,縱然生到人天善道也不究竟,還是惡夢。所以六道法界叫夢中夢,四聖法界是作夢,但是他作的是好夢。我們六道眾生作的是惡夢,跟四聖法界比較起來,我們是惡夢,他是好夢,他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了,我們還在生死輪迴,縱然生到人天善道,也免不了生死輪迴。所以六道法界跟四聖法界對比,六道是惡夢,四聖法界是善夢。

  如果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就出離十法界,入了一真法界,在《華嚴經》講華藏世界,實報莊嚴土,實就是真實的,有生無滅的,真實的。所謂實報莊嚴土,就是它沒有這些生滅變化。但是以《金剛經》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標準來看,實報莊嚴土它還是虛妄的,但是它是虛妄當中的真實,因為它不會有變化。就像西方極樂世界,無衰無變,西方極樂世界其實也就是一真法界,跟一真法界、跟華藏世界沒有兩樣,雖然有方便有餘土、有凡聖同居土,但是它四土合在一起,常寂光土、實報莊嚴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凡聖同居土,四土它是相通的,所以一真法界。我們凡夫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生凡聖同居土,也等於生到一真法界了,雖然是具縛凡夫,一品煩惱沒斷,跟破了無明的法身大士同樣的入了一真法界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是所有諸佛世界沒有的,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,包括方便有餘土。其他諸佛世界,凡聖同居土你到不了方便有餘土,你沒有斷見思惑,你不能生方便有餘土,方便有餘土在我們眼前我們也見不到。

 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應化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度眾生,他們也有道場。你看在我們中國四大名山,就是四大菩薩的道場,文殊菩薩在山西的五台山,普賢菩薩在四川的峨嵋山,觀音菩薩在浙江的普陀山,地藏菩薩在安徽的九華山。這個中國佛教四大名山,四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的道場,四大菩薩他們住實報莊嚴土,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,但是我們凡夫去,看的還是丘陵坑坎,我們看到就是凡夫的世界。還有阿羅漢的道場,像浙江溫州雁蕩山,在《印光大師文鈔》印祖講,那邊有五百阿羅漢在那裡修行,那邊遊客很多,我也去過二、三次,但是我們也見不到阿羅漢的道場。阿羅漢的道場,我們看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悟達國師他到四川去,去找迦諾迦尊者幫他解冤釋結。他去到那邊,看到的是七寶宮殿,那個是阿羅漢的道場,方便有餘土。他的人面瘡被迦諾迦尊者治好了,他離開了,他想要做記號,下次來才找得到,沿路做記號。但是回頭一看,七寶宮殿沒有了,還是荒山一片,又回到凡夫的世界了。所以方便有餘土它還是有變化,他如果破了無明,他就超越了方便有餘土,也就是超越十法界,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。所以方便有餘土它還是有生滅,只是它的生滅跟我們六道不同,他生到實報莊嚴土,那方便有餘土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這裡講質直,就是指我們的自性,自性沒有生滅,它不是虛妄,它不是虛偽,這些萬物都是從我們自性所現出來的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引用家師淨老講經的比喻,用電視機屏幕來比喻作我們的自性本體,屏幕上現出來的各種頻道的節目畫面,那是無量無邊、千變萬化,那些有生滅的。我們常常看電視就知道,它的畫面是千變萬化的,不斷的在變化,但是再多的畫面從哪裡出現的?都是從這個屏幕出現的,離開屏幕就沒有這些了。所以屏幕比喻作本體,屏幕裡面現出來的這些現象形容比喻作萬物,跟我們眼前看到世界這一切是一樣的道理。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從哪裡來?從我們自性本體它現出來的。現出來,它有變化,什麼在變?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,它沒有變化的。我們看到現在千變萬化,就像萬花筒。家師在世的時候講《華嚴妄盡還源觀》,講到《華嚴經》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這個萬花筒,我們每一次轉,不同的圖案,不斷的轉,它不會有相同的兩個圖案,千變萬化。這些千變萬化是什麼在變?不是自性在變,自性它是現,就像我們這個電視機的屏幕,它能夠現,它能現這些景象,現了是什麼在變?是我們的識在變。

  所謂「心現識變」,心就是講我們的自性,我們自性能夠現,現這些種種,萬事萬法是從這裡顯現出來,現出來千變萬化,不是我們自性在變,是識在變;識就是我們看到唯識家講的八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,這八個識。這個識是起了無明,把我們真心就變成妄識。其實妄識它也離不開真心,只是我們一念迷了,變成妄識,妄識就有很多變化。這個妄識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因為你心不斷的在動,其實外面境界並沒有變,是我們的心在變、我們的心在動,外面實際上是如如不動,真相是如如不動。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都在動?不是我們的真心在動,是我們的妄心在動。我們的妄心、妄識在動,在變化,所以變現出六道十法界。這個根源就是我們一念迷了,一念迷,起了無明,產生這些幻相、虛妄相。這個虛妄相是我們的妄心在動,看到外面都在有生滅變化,為什麼有生滅?我們這個心叫妄心、輪迴心、生滅心,因為我們的心一直在動、一直在變,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一直在動、一直在變。其實外面境界並沒有動,如如不動,是我們的心在動,看到外面的統統在動,統統有生滅,關鍵在我們的妄心。

  《金剛經》佛講這個,他有一個善巧讓我們去體會,我們直接去觀察自己生滅的妄心比較不容易,先教我們觀察外面這些境界相。教我們去觀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觀我們自性如如不動,這個比較難,因此有方便法,教我們先觀外面的緣生法,緣生緣滅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是從我們外面去觀。外面的境界,是我們自心現的、自己的識變的,外面的境界你觀清楚了,叫看破。觀察到它事實真相,回過頭來,也就觀察到自心了。所以這個也是從緣生法去觀,觀外面再反觀自心。所以這一首偈,也是我們凡夫就比較容易下手的。根性比較利的,他也可以觀自性的如如不動,或者兩方面都觀,都可以。觀外面是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觀自性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不要去取外面的相。我們的自性,本來它就是如如不動,因為我們起了妄念,我們感覺有在動,但是實際上它還是如如不動。所以這裡講,自性沒有生滅,因為它不是虛妄、它不是虛偽,就是我們要回歸到我們自性的質直、『無妄偽』的本體。

  我們修行要從『言行相符』下手。「言」就是說話,「行」就是行為、行動,你講的跟做的要互相符合,我們一般講言行一致。修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說到要做到,做不到的不能說,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說了。言行必須依性德,性德裡面第一德是孝,孝養父母,養父母的身、養父母的心、養父母之志。對父母要敬,要讓父母心情愉快,常生歡喜心,他身心才健康,這個是從世間法的孝來講。世間法的孝,儒家有一部《孝經》,這個《孝經》講世間孝怎麼盡孝。就是這裡講孝養父母,你要養父母這個身體,還要養父母的心,讓父母不要為我們操心,讓父母寬心,這養父母的心。養父母的身,是物質方面的,物質生活的照顧,衣食住行生活上的照顧,養父母之身。養心就是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操心,讓父母的心能夠安定、能夠歡喜。養父母之志,父母之志總是希望兒女有成就,所謂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,希望兒女能成就德能,有道德,有能力,來為國家社會服務奉獻,天下父母,世間父母都是這樣一個期望。這是講世間孝。如果提到出世間孝,那就要幫助父母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你這個孝才算達到圓滿了。世間孝,父母還是在六道輪迴,縱然盡到這個世間的孝道了,但是父母還是六道輪迴,不能幫助父母脫離六道生死輪迴,這個孝道還是不圓滿。唯有學佛,明瞭佛法,能夠幫助父母學佛,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這個孝道才是究竟圓滿的大孝。

  究竟圓滿的大孝,佛門也有一部《孝經》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這部《地藏經》在佛教稱為佛門的《孝經》。我們看《地藏經》,地藏菩薩為了超度他的父母,發願要度盡十方三世所有地獄眾生,都把他們度到成佛,他自己才要成佛,發了這樣的一個大願。所以在《地藏經》,我們看到光目女、婆羅門女的母親,在世都是造惡業,造很重的惡業,死了以後墮到地獄去了。這兩位孝女為母發願,求佛指點,發願要把所有地獄道眾生都度成佛了,她自己才要示現成佛,這樣就把她的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忉利天宮。從忉利天,人天善道再提升,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一直到成佛,這個孝道才圓滿。所以佛門的孝是究竟圓滿的大孝。世間的孝,跟佛門的大孝比較起來算是小孝,但是世間的孝也需要。學佛的人要懂得盡世間孝道,更要知道盡出世的大孝,幫助父母出世,出離六道,圓成佛道,這個才是大孝。這個就是養父母的身、養父母的心、養父母的志,無過於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大家有時間多讀誦,知道怎麼盡這個大孝。不但對現前這一生的父母,還有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要幫助,這才是大孝。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:

  【蘊德居懷。不拘名利。】

  『蘊德居懷』,「蘊」是蘊藏的意思。心裡面常懷著道德,也就是說沒有忘記,常想到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四維八德,這個是我們世間的德行,就是這四維八德。禮義廉恥是四維,在春秋時代,齊桓公的宰相管仲他講,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」,就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禮義廉恥,這個國家就會滅亡了。現在也沒有學習中華傳統文化,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禮義廉恥屬於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,這些都沒有學習,也不懂什麼叫禮義廉恥,就更沒有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,這些沒有。這個和平是世界和平,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這麼亂,天災人禍,戰爭等等的,人與人之間很不和平。人與人之間,國與國之間,都是在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哪有和平!整個世界很不和平,都在動亂。和平是果報,它的因就是要修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,那才有仁愛和平。這些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這個德要常常「居懷」,「蘊德居懷」,常常想到要修養道德,這是講我們世間的倫理道德。學佛常常想到三皈五戒十善,我們入佛門就從三皈開始,成佛圓滿也是圓滿三皈依,所以三皈依是徹始徹終。入佛門大家都知道要先受三皈依,三皈依到成佛才圓滿,圓滿的皈依了。這個三皈依,我們常常有人發心要皈依三寶,這個也要常常提醒,我們佛門早晚課都有打個三皈依,為什麼早晚課天天要做三皈依?怕忘記了。所以皈依三寶,不是一次儀式做完就算皈依了,而是天天要提醒。早上打三皈依,就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待人處事接物,我們所依據的就是三寶,依佛、依法、依僧。佛是覺悟的意思,覺而不迷;法是正知正見,我們不能被邪知邪見所誤導,要提醒自己,要認識什麼是正知正見,什麼是邪知邪見;要親近善知識,就是皈依僧。皈依僧,無論在家出家,真正有道德學問,有修有學的大德都稱為僧,我們要依他來學習。佛不在世,講經說法流傳到我們現在,這些我們看到的經典,這個是法,我們修學的理論、方法、依據。看到佛,我們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樣,提醒我們自己都有佛性。已經成佛的,他們成佛了,我也能成佛,他有自性,我們也有自性,一般講佛性,佛性人人都有。所謂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沒有差別,都同樣的,只是在覺跟迷不一樣,佛是覺悟了,我們還迷惑顛倒,也可以說佛是覺悟的眾生,我們是迷惑的佛。其實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本來一切眾生都是佛,只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迷惑顛倒,變成眾生。現在我們學佛,就要回歸到我們自性本來是佛,這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。

  學佛從哪裡下手?三皈依是總原則,下手是從五戒十善下手。真正奉持五戒十善,才能做到『不拘名利』,把名利放下。這個名利要放得下,也是大學問。我們佛經,儒家、道家經典都講到,不能貪求名利,但是我們世間人,這個名利很難放下。全世界的人都在爭,爭什麼?無非就是這兩個字,名跟利。現在每個國家都在爭,要怎麼樣符合我國家的利益,不惜去損害別人國家的利益,讓自己國家得到利益,爭名奪利。世界上的戰爭,不都是為了這個嗎?但是這個造罪業,死後墮三途。用不如法的手段得來的名利,就是造罪業。死了墮到三惡道去,甚至墮到地獄去了,所謂得不償失。其實名利如浮雲,在儒家孔老夫子他都看破了。孔子說,榮華富貴如天上的浮雲,好像天空的一些雲彩。那個雲,風一吹也就沒有了,過眼雲煙,就是世間的名利過眼雲煙,很快就沒有了。但是為了名利,爭名奪利,造的罪業,後面得的果報,那很苦,真的是得不償失。所以「不拘名利」,就是不要去刻意去求名利。你有福報,修學有實際上的修福、修慧,這個名利它是自然的,你有實質上做到了,這個我們一般講實至名歸,你要推也推不掉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、孔子,他們有求名嗎?沒有,但是現在提到他們兩位,包括道家的老子,沒有人不知道。老子他也不求名,老子說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,不去追求這個。我們學佛的人,這一點也非常重要,常常提醒自己。再看下面:

  【輕金若塊。重教逾珍。】

  這兩句,也是講「蘊德居懷,不拘名利」延伸下來的。『輕金』,「輕」就是不重視,「金」就是黃金。這裡舉出一個代表,因為我們一般講金銀珠寶這些七寶,黃金是一個代表,包括所有的這些財寶、財物,我們現在話講動產、不動產,就是你的財產、你的錢財。這裡舉出黃金做一個代表,就是你看到黃金,就跟看到磚頭、瓦塊一樣,不屑一顧。我們世間人看到一塊黃金,那不得了,大家都想要去得到那塊黃金。我們一般人講叫淘金,要去得到黃金,因為得到黃金他就富有了。但是修行人看到黃金,跟看路邊的磚頭、瓦塊沒有兩樣,不屑一顧,他不在乎那個,也就是不重視這些身外之物。身外之物,俗話講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,這些東西不重要。

  重視什麼?『重教逾珍』,重視教,教就是經典,佛菩薩的教誨、聖賢的教誨。「珍」是珍寶,「逾」是超過。就是重視佛菩薩、聖賢的經典,教誨是珍寶,這個是真正的寶,我們一般稱法寶,經典就是法寶,超過世間這些財寶。因為這些財寶,它只能滿足我們現前生活上物質的需求,但是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、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。你看看這個世間有錢的人多少?你問他快樂不快樂?他很操心,一天到晚為他的財產規畫,要怎麼投資、怎麼再賺錢,不要讓那個錢失去了,患得患失。但是經教的學習,它能夠幫助我們斷煩惱,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解決所有一切問題。所以對經教的學習、傳承,看得比珍寶還要重。世間人是珍寶看得很重,他很重視這些,對經教他不重視。但是學佛的人跟世間人不一樣,對經教很重視,比世間這些珍寶還重視。這個是攝生德必須具備的操守,攝是攝化眾生,你要教化眾生必須要具備的操守,你才能真正教化眾生、成就眾生。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一個德行,那也很難教化眾生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但為正業調生。速願自他圓滿。】

  『正業』是八正道之一,「業」是事業,也是我們一般說的行業,你從事哪個行業?包括我們的行為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,都在正道上,都與性德相應,這個叫正業。所以正業這個業,包括我們身口意三業,還有我們做的一些事業、行業,都是正當的,這個叫正業。在世間法裡面,起心動念跟八德相應;佛法裡頭,起心動念跟十善業道相應;在道家《太上感應篇》講,起心動念跟《感應篇》教導的「積善章」這篇的經文相應,這篇經文屬於十善所攝的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晚年提倡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、佛家的《十善業道經》。我們起心動念跟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佛菩薩、聖賢教導的相應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叫正業,因為心正一切都正,心邪一切都邪。『調生』,「調」是調順,自己做出榜樣給別人看,影響大眾,讓別人、自己都能覺悟,改邪歸正、改惡向善、改迷為悟,這個就是自行化他。

  『速願自他圓滿』,「速」是快速,希望早一天自己證得圓滿,證得圓滿的佛果。圓滿是沒有欠缺,也希望別人都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證得。一定要成佛才圓滿,成佛談何容易?古大德提醒我們,文殊、普賢在華嚴會上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圓滿了。從這個經文裡面,從《華嚴經》我們看到了,文殊、普賢都是等覺菩薩,再提升一級就成圓滿佛了。他們在這個等覺菩薩的地位,還要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才能圓成佛道,圓成佛道才能圓滿的度化眾生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知道,要勸人念佛,這才是攝受眾生達到究竟圓滿。往生極樂世界,決定一生成佛。勸眾生信願念佛、求生西方,眾生他接受了,依教奉行,信願念佛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就一生成佛了,我們自己也是一樣。所以『速願自他圓滿』,離開淨土法門,那很難。要快速、又要圓滿,自己跟眾生都要快速的圓滿,不修淨土法門,說一句實在話,做不到。你又要很快,在這一生就要成佛,所謂當生成就之佛法,成就不是成阿羅漢、不是成菩薩,是成究竟圓滿佛,這談何容易!你修其他法門,都沒這麼快,一般講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你怎麼可能一生就成圓滿佛?所以淨土是幫助一切眾生一生成佛的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,不要再第二生了,在極樂世界就一直修到成佛了。

  【故曰柔和質直攝生德也。】

  這是四德裡面的第三條,我們要認真去學習。自利決定可以利他,修法布施,我們自己修行,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。你不真修,拿什麼迴向?佛教給我們六度、普賢十願,真正做到,影響眾生,做眾生的好樣子,這就對了,這個就是要去落實的。要落實,還是要回歸到念佛,你不回歸到念佛,這個可以說很難滿這些願。因為我們具縳凡夫,實在講,沒有佛力加持,我們辦不到。所以十方諸佛,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法門,上不能度等覺菩薩,下不能度地獄眾生。有了這個法門,上可以度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彌勒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下,我們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,下下品往生,五逆十惡,造極重罪業,臨終地獄相現前,這個時候他遇到善知識,勸他要趕快信願念佛求生極樂,他念一聲、十聲就往生到極樂世界。下度地獄眾生,上度等覺菩薩,這個當中統統包括在裡面,沒有一個不得度的。你修任何法門,都可以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修禪的可以迴向發願,修密的可以迴向發願,修教的可以迴向發願,修戒律的可以迴向發願,修唯識的可以迴向發願,甚至世間的善人,持小乘戒的,都可以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乃至《觀經》講的下三品,造作惡業的惡人,都能念佛迴向求生極樂,佛都慈悲接引,一生成佛。

  好,這堂課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。下面的經文,我們下堂課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