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寂然淡泊,諸欲皆盡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九十三集)  2023/1/4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93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六頁第五行,我們從「二者」這裡看起,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,對一對地方:

  【二者。觀人寂泊絕欲止。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泊。空寂無求名為絕欲。故云觀人寂泊絕欲止也。】

  這個是講五止的第二個,第二個是『觀人寂泊絕欲止』。「觀人寂泊絕欲止」,是觀五蘊之身本空,寂然淡泊,諸欲皆盡,就是《心經》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觀照功夫深了。五蘊本來它就是空的,空自然就是寂然淡泊,諸欲皆盡,這個欲望也就沒有了。我們有欲望,總是把五蘊看作真有,這是我們凡夫的迷情。

  這是第二個,觀人寂泊。「寂」就是清淨寂滅的意思,「泊」這個字是恬靜、淡泊,比如說我們俗話常講的淡泊名利。在《大正藏》「泊」,是害怕的「怕」字,古字常常一個字有兩種意思,就是同一個字但是發音不一樣,意思也不一樣。所以那個「怕」,也如同「泊」的意思。所以這裡給我們標出《大正藏》,我們淨老和尚舉出來,主要也是怕我們如果去翻《大正藏》來看,看到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那個古字用害怕那個「怕」,以為是打錯字了。實際上,古字「怕」,跟三點水的「泊」是同一個意思,就是一個字有不同的發音跟不同的意思。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看見的「見」,現在又加了一個王字叫現,現在的「現」。古時候見跟現是同一個字,就是現在我們念「見」這個字,古時候也念見、也念現。這個在中峰國師開示裡面我們就看到,看到那個字是「見」,實際上在那個地方要念「現」。這裡舉出來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有疑問。

  「觀人寂泊絕欲止」,「絕欲」兩個字,就是把欲望放下了,不再貪求這些五欲六塵。為什麼能夠放下?因為知道事實真相,五蘊它本空,你也得不到,欲望就沒有了。事實真相是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如果真正明瞭事實真相,五蘊是本空,無所有就是說它本來就沒有,它是一個幻相;畢竟空,這個空就是它是幻有,相有體無,畢竟空;不可得,你得不到,你也控制不了,你也不能佔有。這個給我們說明一切法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,無所有,本空就是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決定不能縱欲,我們凡夫還不能都完全沒有欲望,基本的我們一般講財色名食睡,凡夫無非要求這個五欲六塵的享受,但是不能太過分。縱欲就是放縱,放縱就是太過,沒有節制。在《太上感應篇》講「淫欲過度」,那個淫是三點水的淫,不是女字旁那個婬。如果女字邊那個婬,是專指男女婬欲。三點水這個淫,它是廣義的,當然男女的婬欲也包括在裡面,但是五欲六塵它統統包括了。這個三點水的淫,就是過分、過度了,好像雨下得太多叫淫雨,為什麼叫淫雨?因為三點水,就是下太多變成水災了。如果下得剛好,那個是最好,剛好夠用,不缺乏,這個是最好的;如果過多,就造成災害。所以用「淫雨」,這樣來讓我們去了解,在各方面,如果我們在財色名食睡這方面過度的縱欲,放縱欲望,這個是不可以,因為縱欲付出的代價太大。

  我們現在看到全世界的人,都是在縱欲,放縱欲望,追求物質的享受。我們要知道人的貪心是無止境的,人心不足蛇吞象,人心,這個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。得到了,想要再更多;得到更多,還要再多。得到一百億,想要一千億;一千億得到,想要一萬億;一萬億得到,還不足,希望能夠得一兆,貪心沒有止境。所以縱欲這個問題就很嚴重,我們現在全球的人類都放縱欲望,發展科技。發展科技為了賺錢,為了經濟;賺錢幹什麼?享受,享受就是放縱欲望。所以現在整個地球都過度的開發,把幾百年後子孫的資源都提前拿來用掉,後代的子孫也就沒有了。所以現代人眼光非常的短淺,沒有為後代子孫著想,可以說自私自利到極處,連自己的子孫他都不管他了,只顧自己眼前的享受,所以這個代價就太大了。

  這裡舉出宋朝名宰相范仲淹,范仲淹也是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讚歎的,他讚歎宋朝的范仲淹,讚歎清朝的一個狀元。范仲淹他是貧窮出身,做到宰相。做到宰相,國家給他的俸祿就很豐厚,但是他自己沒有享受,他過的日子還是跟以前窮秀才,還沒有考中進士的時候一樣,差不多。他多餘的這些俸祿、這些薪水,他拿來幫助三百多家貧寒的人,也就是說他供養三百多家貧寒的人,包括自己的親族,還在鄉里辦義學。這個義學就是義務教學,不收學費,有一些清寒子弟,家裡經濟窮苦,他沒有錢供養老師。像現在在學校讀書那費用很高,在古時候家庭如果沒有一點經濟,他去讀書,就是微薄供養老師的錢恐怕他都拿不出來。所以范仲淹他辦義學,他請老師,老師的供養他來付,讓這些清寒子弟有機會來學習,所以他辦義學。就像我們民國初年武訓一樣,武訓興學。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南也辦一個弘仁一條龍的學校;在台北,我去年也申請一個台北市華藏實驗學校,也是一條龍的。這些錢都是我們民間要自己付的,這個國家不給我們負責,我們給這些學生,可以說是純屬義務來教學,這個也是學習范仲淹、學習武訓,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個。范仲淹他辦義學,自己一生過著窮秀才的生活,自己還是過以前的生活,他的生活沒有改善。盡量節省,幫助社會,幫助這個社會需要的人。

  我們對於欲望要降低,對於犧牲奉獻要提升,要培養自己大願大行,大智大德,你這一生沒有白過,這是你能帶得走的。這個就是我們俗話常講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我們身外之物,包括我們自己身體都帶不走。我們的身體都帶不走了,那何況身外之物?當然都帶不走。唯有能帶得走的是我們一生造作的善惡業,這個跟著我們走。我們人這一生生命結束,隨著這一生造的善惡業力,牽引到六道去往生,去投胎。善業多,善業比較重,往生到三善道;惡業比較重,往生到三惡道,只有這個業隨身,其他什麼都帶不走。如果我們自己有大願大行,大智大德,這個來學佛,學佛菩薩、學聖、學賢,這個是能帶得走的,這個是善業,道業,我們修淨土叫淨業,念阿彌陀佛是淨業,念《彌陀經》、念《無量壽經》、念往生咒,這些屬於淨業,這些可以帶得走,其他什麼都帶不走。我們這個身體,身外之物,五欲六塵的享受,你再有錢,這個地球統統是你的,你也帶不走。一口氣不來,都不屬於自己的了。實在講,我們一口氣還在,也不是屬於我們的,只是暫時讓我們使用。包括這個身體也是一樣,暫時給我們使用,它有時間性的,不是永恆的。所以這一切都帶不走。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世的時候,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我們,他老人家講得更貼切,他說衣服穿在我的身上,這個衣服是我的;脫下來,沒有穿在身上,那就不屬於我的了。這個錢放在口袋,那個錢是我的,我現在可以使用;錢如果存在銀行,或者有人去買股票、去投資、置產,那個錢也不是我們的。這個房子,我今天住在這裡,這個房子是我的;明天離開,這個房子就不屬於我的了。所以他常常提醒我們念佛人,學佛的人要有這個概念。

  我們從這個地方,去體會到這裡講的「觀人寂泊絕欲止」,我們才有個入處。不然我們聽一聽,不曉得從哪裡入?從哪裡下手?我們看到一切都覺得很真實,不知道它是本空,得不到,我們總以為我可以得到,我可以擁有,它是真的有,我們迷在這個幻相裡面,我們就不得自在。所以老和尚這個開示,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,天天作如是觀。實在講,晚上我們睡覺就要作如是觀。晚上睡覺一睡著,我們去作夢了,白天我們在這個世間的一切,我的錢、我的房子、我的動產、我的不動產、我的家親眷屬,包括我的身體,當我們睡著,人家給我們扛走了也不知道,睡得很熟,不知道了。所以當我們睡著的時候,我們又到一個法界去了,白天這個法界跟我們就不相干了,睡了就跟死了一樣,每天小死死一次,為什麼說小死?因為還在呼吸,第二天又醒過來,醒過來,昨天晚上作一個夢。

  夢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給我們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這一切有為法,有生、有滅的,精神、物質的,這些有變化生滅的都叫有為法。這個有為法,事實真相是什麼?就如同我們晚上作夢一樣的。也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眼前這個世界,我們看得是很真實,但是《金剛經》佛給我們講,你眼前看到的這個世界,我們以為很真實,佛給我們講,你眼前看到這個世界的一切,有自己,有他人,有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等等的,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,如夢幻泡影,如夢,如同晚上睡覺作夢。也就告訴我們,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,跟晚上睡覺作夢是一樣的,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,就如同晚上作夢。作夢大家應該都有經驗,人正在作夢的時候,不知道它是夢境,把它以為是真的。一醒過來,夢境沒有了,一場空,你痕跡也找不到。要找都找不到,到哪裡找?所以如夢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,就像夢境一樣。如幻,幻是幻化的,好像我們看電視、幻燈片,那也不是真的。我們總以為是滿真實的,實際上它只是個幻相。如泡,好像水泡一樣,這個水泡,我們到大海,或者下雨,那個水起泡,這個水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,一下就沒有了。就好像以前我們小時候玩肥皂泡,用個管子吹肥皂泡沫,一吹那個泡,滿空都飛了,很多,一下子它就破掉,就沒有了,是個水泡、肥皂泡。如夢,如幻,如泡,如影。這個影是個影像,我們看電影,影像。我們人站在燈光、日光下面,有個人影,那個影不是真的,那只是個影子。如露亦如電,露是露水,晚上的露水,早上太陽起來也就化掉了。電是閃電,我們人看到,特別夏天下西北雨,還沒有下雨就先閃電,那個閃電很快速,一閃也就不見了。佛給我們講,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,事實真相就是這樣,這是《般若經》講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五欲六塵享受帶不走,帶不走的全是假的。假的,佛勸我們要放下,不要放在心上。你帶不走的,你放在心上幹什麼?沒有必要。所以這些五欲六塵我們是可以受用、可以享受,但是不要去執著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執著,隨緣就好了,隨緣。儒家也有這個功夫,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」。素就是說你安分,你現在的因緣,你生在富貴人家,那你就去享受你的富貴,你也不用特別去逃避,你就安在這個富貴裡面。素貧賤,貧賤就是比較貧窮,心裡安貧樂道,也安這個上面,沒有非分之求,因為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都是有命運的。你非分去求,你沒有去修行、沒有修因得果,命中有的,你求得到;命中沒有,你怎麼求也求不到,這個是我們要明白的。「素患難,行乎患難」,患難就是遇到災患、困難,也要耐心去面對。「素夷狄,行乎夷狄」,夷狄是外國,古時候被貶官,被流放到邊疆去到沒有開化的地方,我們現在講到外國去了,到偏遠地區去了,那也安心就去適應那個環境。儒家這個修養,也幫助我們提升到佛的這個放下,因為全是假的。如果明瞭佛法,那不管遭遇到什麼,統統是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都不會放在心上了。為什麼?知道它是假的。我們為什麼會放在心上?不知道它是假的,把它當作是真的,不知道如同作夢一樣。

 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,「色」是物質。我們常常念《心經》,我們做三時繫念都必須念《心經》、念《彌陀經》,《心經》講空,《彌陀經》講有,空有不二。色是物質,物質就用個色來代表。所有一切物質,無論什麼樣的物質,就是說我們看得見的、能夠接觸得到的,無論是什麼樣的物質,統統包括在色這個字裡頭,所以色是代表物質,一切的物質。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精神方面的,我們心理,精神方面的,心理的作用。「受」是領受、感受,心有憂喜,身有苦樂。因為這個心有時候憂慮,有些煩惱的事情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種種的,心有這些憂慮。喜,有時候會歡喜,遇到順自己意思的,我們就很喜歡;違背自己意思,心裡就憂愁了。身有苦樂,這個身體有受苦、有受樂的時候,樂是享樂。這個身體的苦,基本上就是生老病死苦,這個是基本的。我們有這個身體,就是必須受生老病死苦,受這些苦。當這個苦還沒有現前,我們感覺滿快樂的,身體感覺滿舒適的。所以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,有時候感到受苦、受到壓迫,有時候覺得很輕安、很快樂。所以身有苦樂,心有憂喜,這個統統屬於受,感受。身體感受到苦,或者感受到快樂,好像夏天很熱,熱得都受不了了,感覺就很苦;吹吹冷氣,感覺滿舒服,很快樂。心也是一樣,有憂悲苦惱、有歡喜。這個都屬於受,感受,心的感受、身的感受,所以身心的感受就是苦樂憂喜。

  「想」是思想,分別、想像。我們人都會想,想東想西,想天想地,想很多事情,這個是想。「行」是念念不住,造作不停,就前念滅了,後念接著就生,停不住。我們這個念頭,剎那在生滅,都在動。所以這個念頭不停的,這個身體造作有停止,晚上睡覺停下來,但是我們那個心還是不停,晚上還會作夢,這個念頭還是不停。這個念頭是怎麼一回事?念念生滅,前念滅,後念生。在唯識上講的,叫相似相續相,前面念頭跟後面念頭很像,但是不一樣的。像我們看幻燈片、看卡通影片,看起來一張一張好像都差不多,實際上不一樣,不同一張,很快速的過去,看起來就在動。前念滅了,後念接著又生,念念不停。《金剛經》講三心不可得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你過去心,過去了;說現在,現在馬上過去,這個就說明它的速度之快,念念不停。未來,未來還沒到。因為它不停,快速,所以這個就說是「行」,行是這個意思。《金剛經》講叫壽者相,壽者相就是行,它念念不停,好像很長壽,沒有停下來的。所以前念滅,後念接著生,這是行,停不住。停住就是入定,入定是暫停,出了定又開始了。只有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回歸到自性本定,那個念頭,妄念也就沒有了,前後際斷。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「識」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像個資料庫一樣,這是講八個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。阿賴耶識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叫藏識,藏就是寶藏的藏,好像倉庫一樣,倉庫你藏很多東西。我們現在電腦叫資料檔案,這是資料庫、檔案庫,所以識就像資料庫一樣,你生生世世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有完整的資料在裡面,落這個印象,這個識叫阿賴耶識。實在講,五蘊如果展開來講就是八個識,前面這四個蘊,後面一個識,這裡舉出阿賴耶。當然你有阿賴耶識,就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,一共八個識。

  『五蘊無主』、『空寂無求』,五蘊裡面它沒有一個主宰的,「空寂無求」,它是空寂,你求不到,你也得不到。這是佛的話,這個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話有一句是很接近的,就是「於人無爭,於事無求」,空寂無求,就不會跟人家爭了。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競爭,競爭提升就鬥爭,鬥爭再提升就戰爭。佛跟我們老祖宗都是教人不爭,這個世界才會和平,於事無求,世界就和平了。今天世界為什麼這麼亂,災難那麼多?就是爭,從爭來的。不爭,災難就沒有了;你一爭,就肯定製造災難了。所以「空寂無求」與「於人無爭,於事無求」,這個兩句話意思也很接近。我們老祖宗是從事上講,佛法是從理上講。怎麼樣能夠把欲望克服?首先道理要搞清楚,首先要明理,要求解,這屬於解門。道理真正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他自然放下,放不下總是不明理,對這個道理沒有真正搞清楚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他講「理明信深」,就是我們修學,學佛第一個,道理要明白。所以我們研究經教,學習經教,就是為了明理;講經說法,聽經聞法,為了明理。理明,這個信心才深入。道理不明白,這個信心很淺,縱然信佛,恐怕都是迷信。道理不明白就信,這個是屬於迷信。道理明白,就正信了;你信心深入,就深信了。你道理解得愈深入,信心當然也更深入了。所以道理搞清楚,理明信深,願切行專,業淨真顯」,這個是夏老提出修學的一個順序,第一個是明理。所以佛一生講經說法,就是教我們要首先明白道理,道理明白了,放下就是去落實,去做。道理明白,就很容易做到。所謂知難行易,要搞明白不容易。真的搞明白了,當然他做到就很容易。凡是做不到,就是還沒有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佛法給我們說明一個道理,首先說五蘊,五蘊它是一種緣生法,凡是緣生之法都是事有實無,就是事有理無,事相上有,實際上沒有,好像是有,其實是空寂的,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如夢幻泡影」。自性永恆存在,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它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宇宙這個萬有從哪裡出現的?從哪裡來的?從哪裡生出來的?就從自性。六祖開悟的時候講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從它生的。所以自性是永恆存在,它不生不滅,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。宇宙從哪裡來?從自性來的,從自己自性變現出來,它能夠生,能夠現,能夠變。宇宙包括空間、時間、萬物,是所生、所現、所變,自性是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能所是不二的。

  自性裡面不但所現、所變的這些東西沒有,就是能現、能生的自體也找不到,也沒有這個跡象。自性,你去找,你也找不到。六祖講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自性裡面沒有這些,但是它能生能現,就是沒有這個跡象。雖然跡象都沒有,你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生,就如同電視屏幕,電視屏幕你說它有什麼?它什麼都沒有,屏幕乾乾淨淨,什麼東西都沒有,但是你不能說它不能現相。那些節目、那些相,都從那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的屏幕現出來。你一按頻道,這些資訊就現在屏幕上,它能生能現。屏幕上的這些色相、音聲,是它所生所現。但是現出來,你不能說它有,你認為真有,這個不對。為什麼?它是一個幻相,幻相就是你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它是幻相。要知道屏幕絲毫沒有受影響,絲毫不沾染,雖然它現這些幻相,屏幕有沒有黏上去?沒有,它還是乾乾淨淨的。正在現相的時候,它也沒污染,不是說關掉,它沒污染,看到清淨的;正當那個螢幕千差萬別的相出來的時候,它還是乾乾淨淨的,它絲毫沒有受污染,所以正現相的時候也沒有污染。這是講真性,用這個電視屏幕來形容、來比喻我們的自性。我們自性就像屏幕一樣,乾乾淨淨,但是它能現。能現能變的,所現所變的,統統是自性出來。所以我們看到森羅萬象,就像屏幕所現的相一樣,我們看到現在整個世界,不同的頻道,現出不同的畫面。在經典上給我們講十法界,界就是界線,十法界就好像我們電視有十個頻道,你現在開哪個頻道,那個頻道的節目就出現。等一下換個頻道,另外一個節目又出現了,法界。所以不同法界、不同頻道,現出不同的畫面、不同的世界、不同的時空維次。這些所有的畫面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但六道法界、四聖法界,佛都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無論是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,全都不是真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事實真相,「於人無爭,於事無求」,你就容易做到。為什麼?你求到最後是一場空,你什麼也得不到,不是白忙?白費心機。

  色法、心法都是因緣所生法,色法是物質;心法,我們心裡的感受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,都是因緣所生法。因緣就是許許多多條件,許多因緣具足,合起來,聚在一起,然後生起這個現相。譬如這棟大樓,你不能說沒有這棟大樓,那也不能說有。你說沒有,建起來是一棟大樓,就擺在我們眼前,就是一棟大樓,為什麼說它沒有?如果是一個建築師來看,他沒有看到大樓,他看到的是建築材料,這個地方要用多少噸鋼筋,要用多少水泥、多少磚塊,還要人工,建築材料堆在旁邊。這棟大樓還沒有組合起來,不都是一堆建築材料嗎?沙、石子、水泥、鋼筋、水、木頭,就是這些,它就不是一棟大樓,它只是一堆建築材料。把這個建築材料照圖樣架起來,它就變成一個樓,變成一棟大樓了。這棟大樓是什麼?就是經典上講的,眾緣和合而生的,很多因素、很多條件聚合起來,生起這棟大樓這個相,變成一棟大樓。就像我們看到這裡,旁邊這個一O一大樓,它是一個相。這棟樓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似有非有,似乎我們現在看是有,實際上它是沒有。你把那些建築材料拆卸下來,堆在一邊,把它拆掉,那個樓也就沒有了,樓的相就沒有了。

  我們身心世界亦復如是,我們看到現在這個身心世界,眾緣和合的時候有,眾緣分離的時候它就沒有了。你要是聰明,正在和合的時候,你就能看出它是空的,它是假的,是幻有,這就是智慧。看出它假有,因為假的,你對它不生貪戀。這個樓可以受用,決定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,我可以使用,但是我沒有認為我可以控制、我可以佔有、這是我的,沒有這種執著的念頭,只是暫時我們可以使用。因為一堆建築材料擺在那裡,你看到它,你不會動心;把它組合起來,你就動心,我們人就是這麼愚痴。堆在這裡,架在這裡,不是一樣的事情嗎?這個是佛對初學用分析的方法,告訴我們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一棟大樓就是色,有這個色相,有這個物質,但是色即是空,你把這建築材料拆下來堆在這邊,它就是空的,就沒有了;你把它架起來,它就有。色、空不二,色跟空不二,似有非有。這種觀察,叫做析空觀。析就是給我們分析,分析這個事實真相,分析這個道理,析空觀。析空觀對我們初學、一般人來講,我們用分析的,他比較容易理解。像我們前面講的,這樣大家就有個概念,我們在概念當中我們認為真的有一棟樓,實際上它是很多建築物組合起來的,它不是單獨一個條件成立起來的,它需要人工,需要設計等等,沒有這些,它不會出現一棟樓。所有的物質統統可以透過這個分析,分析得愈細就愈清楚。根器比較利的,或者學佛比較久的同修,他就不需要再透過一層一層去分析,他知道當體即空。當體就是正當現出這個相的時候,它本身就是空寂的,不需要等到這個樓拆掉了;我們看電視,也不需要等到這個開關關掉,才知道它是空。當它正在現這個相的時候,就知道它還是空的,雖然有這個相,但是它本體是空的。所以色空不二。

  『空寂無求名為絕欲』,「絕」是止的意思,止就是停止。停止什麼?欲望。《華嚴經》上佛給我們說,「不求五欲及王位,富饒自樂大名稱」,就是不去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,以及王位,我們現在講一個地位;以及富饒,「大名稱」就是出名,希望全世界人都認識他,這個大名稱,這個統統是欲望,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。這個《華嚴經》講,不求這些,修行人不求這個,這個就是「絕欲」。五欲,財色名食睡,這是地獄五條根,有一條就離不開地獄。王位是廣義的,這個王有自在的意思,他有個地位。比如說政務官,現在民選的總統、省長、縣市長、鄉鎮長,不求這個,不求權位。不求富饒,也不求財富,不求發大財。不求自樂,也不求自己享受,像小乘聖者求自了漢,自樂,他不管別人,生不起慈悲心,但是他修行能證阿羅漢果,他不是大乘。不是大乘,只是講求一個自了,這個不能見性,不能明心見性,他只能破人我執,不能破法我執,因為他沒有發大乘心度眾生,所以成不了佛,見不了性,這個叫自樂。名稱是知名度,你聲望很高,這是名,也要遠離。講這五樁事情,中國人用「名利」兩個字統統把它包括了,名利就統統包括這個財色名食睡了。修行人一定要遠離名利,沾不得,做再好的好事,夾雜著名利,那就是假的。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明白,對修行才有幫助,才能真正達到看破放下。

  好,這節課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,五止第二止講到這裡,下面第三止,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