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節要習講—真心現前,智慧現前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七十五集)  2022/11/3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2-001-0075

  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十三頁第三行,從第四句看起,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,對一對地方:

  【四分律云。第一持戒不毀犯。比丘威儀自端嚴。怨家之人不能近。若不如法即被訶。】

  《四分律》是佛門出家弟子一部重要的戒律,這個在律藏裡面。近代我們中國律宗祖師弘一大師,他也有做了這方面的一個註解,這個可以去參考。這裡舉出《四分律》裡面的經文,『第一持戒不毀犯』,就是《四分律》裡面講,第一個重要的就是持戒,不能毀犯,不能犯戒。出家以佛為老師,佛當年在世,佛弟子跟隨釋迦牟尼佛學習佛法,老師釋迦牟尼佛要圓寂了,臨走留了兩句話。佛不在世,不住世了,入般涅槃,這個時候佛的侍者阿難尊者就請問,佛你將要入涅槃,不住世了,佛涅槃後,這些佛弟子,佛的學生,依什麼人來做老師?佛在世,大家依佛為老師,以佛為師;佛不住世,以什麼人為師?佛沒有指定任何人,沒有指定說哪一個人,佛說「以戒為師」、「以苦為師」,說了這兩條。這個兩條就是跟佛學不能怕吃苦,在苦當中得到樂,你就真有成就。這個樂是從苦來的,苦中有樂嗎?有!有真樂。苦中要是沒有樂,釋迦牟尼佛一生怎麼過來的?菩薩一生怎麼過來的?

  菩薩常說「法喜充滿」,「常生歡喜心」。我們一般人看佛、佛的弟子,生活過得那麼苦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這個日子怎麼過?一般世俗人看起來,那個日子太難過了。但是佛菩薩、佛的弟子很快樂,雖然物質生活水平降到最低,但是苦中有樂,它當中有樂趣。那個樂是真樂,是真的。真樂,就是我們一般講真的享受,這個苦當中有它的真樂,有真的快樂。所以佛菩薩、佛弟子才會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。如果沒有快樂,他怎麼會有歡喜心、怎麼會法喜充滿?像我們中國古代顏回,孔子的得意門生,顏回他知足常樂,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吃飯、喝水連個碗都沒有,用葫蘆瓢去做碗。「居陋巷」,住得很簡陋的房子。「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,一般人看起來,顏回那個日子怎麼過?生活過得那麼艱苦,物質生活那麼缺乏,但是顏回他自己很快樂,他不覺得苦,他的苦中有樂,有真的樂趣。

  世間人總是覺得榮華富貴才是快樂,但是反過來,樂中有苦,大家疏忽了。你細心觀察世間的富貴人家,他有沒有快樂?真的,富而不樂。現在你看全世界排名五百名的這些大企業家,你看看他快樂不快樂?一天到晚患得患失,心都操心他這個事業,甚至晚上睡覺都沒有辦法好好的睡,有的還要吃安眠藥。你說他錢那麼多、產業那麼多,他快樂嗎?他不快樂,他很苦,有一些家破人亡,公司倒閉。每一年你看這個排行榜,今年這個五百大,哪些企業?到明年,甚至不要到明年,過幾個月,換了;有一些倒閉了,甚至家破人亡,破產了,公司倒閉了。這個樂中有苦,快樂當中他有他的痛苦,「富而不樂,貴而不安」,有地位,沒有安全感,他苦,怕這個地位被奪去了。所以樂中有苦,那個快樂當中他有痛苦,那個快樂就不是真樂,不是真的,假的。就像打嗎啡一樣,去刺激一下,滿足他的欲望,他的欲望得到滿足,他感覺他很快樂,但是欲望是災禍的根。我們現在世界怎麼這麼亂?人類欲望無止境的追求,追求物質享受,疏忽掉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非常缺乏。只重視物質的享受,追求物質的欲望,就必定要從競爭開始,要賺錢、要競爭,競爭提升就鬥爭,鬥爭提升就戰爭,天災人禍都來了。所以整個地球現在的災變,都是從人類欲望膨漲,不斷的追求物質享受,破壞地球自然生態所造成的。這些天災人禍,是人類追求欲望無止境,高度的膨漲,所造成的這些災難。這個欲望滿足,現在大家講拼經濟,賺錢很快樂,賺到錢了去享受,就像去打嗎啡一樣,去刺激一下,去養這個禍根,這個禍根你不斷的去培養它,養到一定的程度,總有一天它要爆發的。

  苦裡面的樂是真樂,真正的快樂不是從欲望來的,欲望來的快樂不是真的樂,那是苦,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。苦裡面的樂,是從定慧來的,我們一般講戒定慧,這個當中有真樂,真的快樂,自性性德的流露。所以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這個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無論哪一宗、哪一派,一個修學的總原則、綱領,就是戒定慧。戒律有兩大類,止持、作持。止持,止是禁止,持是要保持。譬如十善業道是根本戒,我們一般講五戒十善,前面都有個不,五戒十善都有個不,「不」就是決定不能做,要禁止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,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個十善業。五戒只有講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個五條。五戒十善也就是止持,止就是說你要停止,要禁止,要避免。為什麼?如果你不避免,就違背性德。不殺生是性德,自性。儒家講,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,惻隱就是同情、憐憫,這個心大家都有,這是本性的性德。你現在反過來去殺生,把痛苦建立在眾生的身上,自己為了吃肉,把這個苦難建立在眾生的身體上,這個就沒有憐憫心,佛法講沒有慈悲心,只顧自己享樂,不顧眾生的痛苦,這個就違背性德,我們的本性不是這樣的,違背性德了。所以這個不能殺生,也不能偷盜,也不能妄語。不飲酒,酒是遮戒。性戒,殺盜淫妄,這個違背性德。所以這個止持我們也要知道,止就是要去禁止。

  另外一類叫作持,作持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做的,不做就犯戒。止持就是說止持的戒,像五戒,你去做了,比如說你去造了殺生業就叫犯戒,你不能去做的,這叫止持。作持就是你一定要去做的,你不能不做,你不做就犯戒。小乘的戒只有止持,都是要求自己的。菩薩戒,它作持比較多;比丘戒,止持比較多,這是從比例來講。比丘戒主要是修自己,所以止持就多了,很多不能去做的。菩薩戒作持比較多,止持比較少,因為菩薩戒你要弘法利生,比丘戒只有自利,菩薩戒自利利他都有,所以利他,作持就比較多。譬如菩薩戒裡面有一條,去受過菩薩戒的同修,在家出家受過菩薩戒的,都知道有這麼一條戒,就是說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,你受了菩薩戒,你不去聽經就破了這條戒。如果你說,這個經我聽得很多,很熟悉了,我不需要再聽經了,這樣行不行?也不行,不需要你也要去聽,為什麼?莊嚴道場,做影響眾。人家聽到這個道場這麼多人來,給初學的人增長信心,做影響眾,也就是說接引初機進來聽經。你坐在那邊做個影響眾,讓初聽經的人看到這個講堂裡面聽眾這麼多,他就生起信心,增長他的信心,他就會覺得,這個佛法真的有內容值得我們學習,不然為什麼這麼多人要來聽?這個就是當影響眾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這個是莊嚴道場,做影響眾,這個是幫助弘法利生的。所以人家聽到這個道場這麼多人來,給初學的人增長信心,這個叫作持,這個不是止持,這是你要去做的,你受了菩薩戒,你應該要去做。歸納起來說,止持多半屬於為自己的,作持是為別人的。對別人、對國家有利益的事情,有緣你就一定要做,這個叫作持。有這個因緣,你不能不做,不做就犯戒。這個是菩薩戒,舉出一個例子。

  『比丘威儀自端嚴』,這個講到出家眾。「比丘威儀自端嚴」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樣子,樣子就是表現在外面的行持,就是表現在外面的持戒、威儀。行住坐臥都有好樣子,端莊、嚴肅,一般人見到你,對你恭敬、對你尊重,他才能向你學習;他願意來學習,你才能教他。真正能把戒律做好,『怨家之人不能近』,為什麼?不得其便。因為戒律精嚴,有護戒神(護戒的護法神)保護,所以怨家他就不能靠近你,怨家不得其便,因為有護戒神在保護著,他沒辦法靠近你。

  在歷史上我們看唐朝悟達國師是個例子,他是十世的高僧,漢朝袁盎、晁錯的公案,這個故事很有名,《慈悲三昧水懺》是從悟達國師這個因緣來編的。這個怨家跟了他十世,因為他每一世都戒律精嚴,有護戒神在,無法靠近他,他這個冤仇結得太深,還是不放過。到了第十世當上國師了,也持戒精嚴,有福報,累積了十世的持戒,福報很大,到第十世就到唐朝了,當上國師,可以說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。但是他動個念頭,一個傲慢的念頭,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,皇帝對他這麼恭敬、這麼尊重,送他一個檀香寶座,那個太師椅那麼大,檀香做的,那個貴重,價值連城。這個一供養,他的傲慢心念頭起來,護戒神退了,等了十世的怨家進來了,到他身體裡面來,長了個人面瘡,幾乎要命。後來他到四川去找迦諾迦尊者為他解冤釋結,這個冤結才化開。所以他就編了一個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現在在中國佛教寺院拜這個懺的也很普遍、很多。這個也就是說,你戒律持得好、威儀好,怨家看到你他也生恭敬心,他也不會害你,甚至能感動他,讓他把這個冤仇放下,來跟你學習。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,怨家念念對我們怨恨,我們念念感恩他們,這樣就化解。他怨我、我怨他,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

  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的,所以宇宙跟我是什麼關係?一體,一體就是什麼對立都沒有了。《華嚴經》講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一體的意思,都一體了還有什麼對立?《金剛經》講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沒有這個四相就沒有對立,都是一體的。我們現在凡夫眾生為什麼有對立?因為有四相,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有我,執著有一個我,執著這個身體是我;對面就有人,別人;很多人、萬事萬物,是眾生相;這個執著念念不斷,是壽者相。佛給我們講,四相是我們凡夫錯誤的、虛妄的執著,有這個四相就有對立了。對立是錯誤的,不是真相,真相是什麼?是沒有對立,一體的。

 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然後曉得怨家是親人,跟自己是一體,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他不了解事實真相,他誤會,他迷,我們要幫他覺悟。所以破四相就沒有對立,就是一體,一體就互相幫助,就不分彼此了,看到他迷惑顛倒,幫助他覺悟。佛菩薩度眾生的願怎麼發的?就從這裡發的。因為是一體,所以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當然眾生得度的因緣每個也都不一樣,這個還有先後的。能夠接受的,先幫助他;還不能接受,幫他種個善根。總之我們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成佛,因為是一體。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個大慈大悲的心怎麼生起來?就是明白自己與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是一體的,同體大悲、無緣大慈這個心他自然就生起來,因為他了解事實真相了。這個心還生不起來,就是對這個事實真相還不了解,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那才會對立,才會結怨,才會互相傷害,不知道要互相幫助。應該是互相幫助才正確,互相傷害都是錯誤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:

  【依此義理故。云威儀住持有則德。】

  『依此』就是依以上講的這個義理,『云威儀住持有則德』,這一條非常重要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就是一個好樣子,讓眾生來效法、來學習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三者。柔和質直攝生德。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。大悲救物故曰柔和。】

  『柔和質直攝生德』,慈悲平等,調柔和順,言行相符,質直無偽,唯以正法攝化眾生。『攝生』是攝受眾生、接引眾生。接引眾生態度要柔和,溫柔和睦,不跟人爭,要謙虛、謙讓,這個是攝受眾生、接引眾生的一個態度。心要質直,要真誠正直,這個就是我們講裡外要一致,內心跟外表要相應。不能外面表現得很柔和、很謙虛,但是心彎彎曲曲的,沒有誠意,假裝的,這個就表裡不相應。外表對人家恭敬,內心瞧不起人,這個就不對了。所以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也教導我們,不能外面詐現威儀,內懷奸詐,內心很險詐,貪瞋痴慢。外面表現得很有威儀、很柔和,但是內心險詐,這個就不對,不可以這樣。一定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這些表現都是從內心,真誠正直的心他自然流露的,這個才是「柔和質直攝生德」,這樣才能真正攝受眾生。你對眾生要有誠意,要質直,心不能彎彎曲曲的。菩薩發願,菩薩就是要發願度眾生,沒有不攝受眾生的。我們用「父子有親」這句話來解釋攝受,父母對嬰孩分分秒秒都在關心,那叫攝受,沒有一時一刻心裡沒有這個小孩。「柔和質直」是對法身菩薩講的,我們要學習。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的心是柔和質直的。我們現在凡夫的心,我們達不到,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標準,要向菩薩來學習。

  『大智照真名為質直』,「質」是本質,「直」是正直。上面這個「質」是物質的質,質量的質;下面這個「直」是正直的直。在菩提心裡面叫做真誠心、直心,直就沒有彎曲,完全是他的本質,沒有絲毫東西摻雜在裡面,純真無妄,真心。真心,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「大智」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個稱為大智。大智是自性本具的,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般若智慧,般若正智,這是大智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「大智照真」。真心是一切相的本體,凡夫著相就不見真心。真心有沒有離開我們?沒有,時時刻刻就在眼前,我們就是見不到。真心在哪裡?就在我們眼前,跟我們同在,從來沒有離開我們。為什麼見不到?著相了,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清楚,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我們見不到真心。

  真心是我們的本體,是一切相的本體,一切相是從這個真心本體所現出來的。就好像電視的屏幕,屏幕是真心,裡面那些節目千差萬別,森羅萬象,山河大地,種種的這一切的相,統統是從那個屏幕現出來,屏幕就好比是真心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那個相從屏幕現出來的,我們現在看到森羅萬象,整個世界都是從我們真心所現的。凡夫著相,不見真心,迷在外面這個相,外面這個相是自己心現出來的,我們不知道,迷了,迷在那個相裡面。著了這個相就不見真心,看到的都是這個虛妄相。離相,真心就現前;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離相,離一切相就明心見性,智慧就現前,智慧就照了真心;智慧現前,你真心就現前。定慧現前,菩提心的體就顯出來,體就是直心、真誠心,真則不妄,誠則不偽。離一切相,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,一切相跟自己的本體不相干涉的,你明白了就明心見性,智慧就現前。

  離相跟不著相,兩個意思,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也給我們說明,離相跟不著相,是兩方面的意思。聽起來好像是一樣的,仔細去審察是不同。離是講本體跟這個相,它互不干涉,體沒有妨礙相,相沒有妨礙體。古人都用鏡子,或者珠來做比喻、形容,讓我們去體會,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我們的心跟這一切境界的關係,這境界是我們心現的。鏡子,我們大家都有照過鏡子,你走到鏡子前面一照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。胡就是外國人,外國人來,他現外國人的相;中國人來照,它現中國人的相。鏡子照外面的景象,這一切境界相,森羅萬象,千差萬別。當現這個相的時候,鏡子它並沒有污染,它還是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它的相現在這個鏡子裡面,鏡子還是乾淨的,鏡子並沒有受到污染,並沒有把那個相印上去,沒有,它還是乾乾淨淨。你走了,它也是乾乾淨淨的;當你相現前的時候,它還是乾乾淨淨,這個叫離的意思。就是互不干涉,互不相涉,相沒有影響到鏡子,鏡子也沒有影響相,這個是離的意思。

  如果你明白了,這一切相現前,清淨心在哪裡?就在這個相裡面,它本來就清淨。六祖開悟的時候就講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你去看看鏡子,鏡子照的相那麼多,有一物嗎?沒有。相有沒有?有,但是鏡子乾乾淨淨的,一塵不染。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,祖師大德用這種比喻,來讓我們去體會真心所現的這一切相,你知道這個事實離一切相,那你就明心見性。離相是從哪裡離的?不是遠離這個相,我們不要這個相,那個體會就完全錯了。離相就是說,在這一切相當中你明白了,知道這個是自心現的,自心是清淨的,一塵不染,雖然現相,它沒有受到污染。我們現在問題,沒有受到污染,我們把它弄一個印象印上去,這個就是無明本。《楞嚴經》講,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」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是知見,這個知見就沒有問題,我們現在問題出在,這個知見當中我們再給它立一個知。就好像我們去照鏡子,鏡子它本來都是清清淨淨的,我們偏偏把這個相印上去,它本來沒有,硬把它印上去,這個叫無明本。所以這個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大家要知道這個比較詳細,建議大家看江味農老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講得非常明白。

  離一切相就明心見性,智慧就現前,智慧就照了真心。定慧現前,菩提心的體就顯出來,體就是直心、真誠心,真則不妄,誠則不偽。真就不是虛妄的,誠就不是虛偽的。「大智照真」,這叫質直,大智,般若智慧照見真性。《心經》講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這是大智,這個叫質直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,我們凡夫,般若智慧還沒現前,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要用理智,不要用感情,不要用情緒,要理智的來辦事,這就對了,這是我們現前能學的。法身菩薩的境界,一定要我們大徹大悟,那個就達到真正的質直。這是講大智照真。

  『大悲救物故曰柔和』,真心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決定是柔和,它的本質就是柔和、就是慈悲心。縱然菩薩現金剛怒目,他心還是柔和。為什麼菩薩有時候現很溫和的相,有時候現金剛怒目的相?為了幫助眾生,眾生的根器不一樣,煩惱習氣不同。但是菩薩不管他現什麼相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什麼身都可以現,善人、惡人統統可以現,他不管現什麼相,心是大慈大悲,是柔和的,就是真正對眾生有幫助的,正面是幫助,反面還是幫助。所以《楞嚴經》講「順逆皆方便」,那是方便,但是它的本質是柔和的,是慈悲的,這個就是跟我們凡夫不同。「救物」是救萬物,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他不救。怎麼救法?正己就是度人。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救苦救難在菩薩眾當中,以觀音菩薩做為代表,實際上每一尊菩薩都是救苦救難,以觀音菩薩做一個代表,一切佛菩薩都是救苦救難的,沒有一樣東西他不救,為什麼?一體,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。所以在菩薩眾當中,地藏菩薩他也發願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地獄是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墮到地獄,他要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地獄眾生都度成佛,他自己才要示現成佛,他發了這樣一個願。凡是發了這個願的菩薩,都叫地藏菩薩。

  正己就是度人,怎麼度?怎麼救?首先正己,就是自己內心正直,表現在外面,外面的眾生他就得救了,他就被你感化了,因為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外面的物有了災難,這個物是指人事物,天災人禍。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地球災難這麼多,新冠疫情到現在還沒解除,今年第三年了。氣候暖化,南北極冰山快速融化。現在連中東非洲那個尼羅河,今天報紙報了,受到嚴重污染、破壞。另外地震、水災、火災,像台灣最近這幾天雨下得太大,有很多地方,在台灣北部,山都土石流了,大陸講泥石流,整個山都滑下來了。種種的這些災難怎麼來的?佛法講因果,有果必有因,災難是個結果,必定有災難的因,因就是我們眾生心有偏斜所造成的,心偏了、斜了,邪知邪見。邪知邪見表現在外面身口意三業,造作的就是罪業。造了罪業,他就有果報,我們現在看到的災難是花報,果報都在三惡道。我們要化解災難,要叫萬物恢復正常,沒有別的,我心正,萬物就正常,當然首先自己先正心,從自己開始。我自己的心正了,外面的萬物它就回歸正常了;我的心不正,外面它就不正常。

  這個深密的奧義很少人知道,因為他的般若智慧失照了,他的自性般若智慧失去觀照,他有煩惱習氣,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蓋住了,覆就是覆蓋。好像太陽光被烏雲覆蓋了,見不到陽光,他沒有照見,那他所見的是情見,他不是《心經》講的照見。照見是般若,般若才能照見,你用情執那是情見,那不叫照見。六道眾生帶著執著,帶著執著的人叫情見,他有情執在裡面。有情執,他全看錯、全想錯,造成天地萬物都不正常。

  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最為明顯,現在大家去看報章雜誌,看報紙天天在報,現在是最明顯的。諸佛菩薩他們自己就是這個做法,正己就度了眾生。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也講「正己化人」,自己正了才能去教化別人;佛法講,就是正己才能度眾生。眾生求佛菩薩,佛菩薩立刻就有感應。感應是怎麼一回事?感應是你自性變現的,還是離不開自性。大乘教常講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阿彌陀佛現不現前?現前。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自性遍一切處,所以諸佛如來應化身也是遍一切處。你一動念,他就現前,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一處不是淨土,只要你心淨,淨土現前;心污染,穢土就現前,真的,一切法唯心所造。

  好,今天這一節課時間到了,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,下面這一段我們下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