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八六卷)  2009/12/9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17-208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初發心住,第二勝進」,我們從別列第五句看起:

  【學佛功德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,十句都是供佛。供佛的意思很深很廣,許多同學都讀過《金剛經》,佛在《金剛般若》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為什麼?佛法能令人覺悟,能令人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而大千世界的七寶做不到,這我們要記住。供養裡面也是法供養為最,無比殊勝的功德。這句『學佛功德』,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很簡單,「學佛德行,以為能至」,這個能至的意思就深了,至是到達,到達什麼地方?到達無上正等正覺,那是要學佛的德行才行。佛的德行從哪裡學起?大乘教裡佛常常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就知道,要從佛心做功夫,佛的心是什麼?大乘教裡面很多地方為我們很具體的說出來,「平等心」是佛心。佛給我們講十法界,十法界從心想生,也就是說,十法界的因緣很複雜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無量因緣。無量因緣當中,哪一個緣最重要,佛給我們拈出來了。作佛,我們講成佛,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。平等心裡頭怎麼樣?沒有差別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有分別,心不平等;有執著,那個心就更不平等。平等心也就是清淨心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標示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就是佛無量無邊德行的原點。佛的德行從哪裡生的?從清淨平等覺裡頭生的。清淨是決定沒有染污,平等裡頭決定沒有分別,覺悟裡頭決定沒有迷惑,迷才墮在六道,搞六道輪迴。六道,一切經論裡面把它形容為「苦海」,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什麼是回頭?覺就回頭了,覺悟就回頭了。

  菩薩,菩薩是「六度心」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菩薩從來不想自己,起心動念都是想別人,如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,如何幫助別人離苦得樂,這是菩薩心。我們從這裡細細去觀察,菩薩心比佛心就差一等。但是菩薩大公無私,沒有私心,念念決定是跟六波羅蜜、十波羅蜜相應,這菩薩心。辟支佛是「緣覺心」,就是十二因緣,有分別,沒執著;聲聞、阿羅漢是「四諦心」,苦集滅道,有分別,也沒有執著。下面是六道。天人的心是「上品十善」,佛還說「四無量心」是天心,慈悲喜捨。捨是什麼?捨是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這個他放下了。五欲六塵的享受,色界跟無色界天全放下了;欲界天愈往上去愈淡薄,他還是有,很淡薄了,我們講的是習氣,夜摩天以上,習氣,那個習氣的輕重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。人道,你來生能不能再回到人間?佛告訴我們,以佛經的標準,「五戒十善心」;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倫常八德心,我們真正能做到,來生不失人身。我們現在得人身,是因為過去生中我們做到了,我們有這個因,父母是緣,因遇到緣,這就結果,你就到這個世間來,這得人身。

  五戒十善,常說,倫常八德,在過去小孩都懂,可是最近,尤其是最近的半個世紀,社會上說這個話的人愈來愈少,最近二十年幾乎聽不到,沒人講這個了。我們想想,這個世界愈來愈不穩定,愈來災難愈多,什麼原因?與這個有大關係,因為佛講得很清楚,「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」。相由心生是講個人,我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與這個有關係。如果念念心裡面跟倫常八德相應,你身體健康,你不會生病;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違背倫常八德,你就會常常生病,你身體不健康。你看最近有一個光碟,彭鑫醫生講五常與健康的關係,講仁義禮智信,五常,這五常跟身體健康的關係。仁義禮智信對應的是我們身體裡面心肝脾肺腎,你違反哪個,你哪個器官會有問題,講得很有道理,這是講個人。如果講境隨心轉,我們居住的環境,這環境如果是好,風調雨順,沒有災難,我們真能感應到;如果我們的心行跟倫常道德相違背,這環境的災難就產生,水災、火災、地震、海嘯都會出現,最麻煩的是瘟疫,沒有一樣不是與我們心行有關係,在佛法總的名稱叫「眾業所感」,我們大家的業力。

  由此可知,使我們想到中國過去古聖先王,他們治國平天下用什麼?用聖賢的德行來治天下,教化眾生,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,他的職責三個字:君、親、師。君是帶頭、領導,你把人民領導到哪裡?一定是領導到太平盛世,這個國家長治久安。他把你帶到這一條路,我們一般講幸福圓滿。第二個字是親,親是父母,用父母愛護兒女這種心養育眾生。第三個字是師,老師,你要把前面兩個目標順利達成,你得好好的教他。教人怎麼個教法?以身作則,也就是說,他先把倫常八德做到,做表率,然後上行下效,這個國家就長治久安,這個國家永遠不衰,世世代代傳道就傳這個道。回過頭來我們看佛,佛佛道同,古佛傳給今佛,今佛傳給未來佛,傳什麼?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在三學裡面叫戒學;平等,定學,定就平等了。所以佛法講三昧,無量三昧,三昧現前,說明你所學的功夫得力。修淨土的叫念佛三昧,修《華嚴》的稱為華嚴三昧,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講修學的方法五止、六觀,華嚴三昧,學《法華》的,法華三昧。八萬四千法門就有八萬四千三昧,無量法門就有無量三昧。所謂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你依照這個方法,依照這個門徑,你成就三昧,三昧是定學,在三藏裡面就是經藏;覺是智慧,覺在三藏裡面屬於論藏。經、律、論三藏,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
  確實,古佛跟今佛不二,所有修行證果的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,都是走的這一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,佛家簡稱叫「三學」。我們今天,這個三學是有次第的,不能躐等的,躐等決定不能成就,所以一定是從戒學下手。古時候佛法裡面,無論在家、出家,非常重視五年學戒,這個意思用現在話來說,就是學佛的前五年要把基礎打好,這個基礎就是戒律,什麼戒律?十善、三皈、五戒,這是基礎;出家的,還要加一個《沙彌律儀》。佛在《佛藏經》裡面,《佛藏經》不是《大藏經》,它的名字叫《佛藏經》,是一部分量不大的,佛在這經上講,「佛子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你,那是什麼?躐等了。一定是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先學做人,人都做不好,你怎麼能作佛?人的標準是什麼?人的標準是十善業。所以十善業上品生天,上品十善;中品十善就是人道;下品十善是阿修羅。其實阿修羅修十善也修得挺好,說老實話,在我們凡夫眼目當中,他們修的是上品十善,為什麼說他是下品?真修上品十善,但是心裡沒有把傲慢放下,傲慢嫉妒沒有放下,他好勝,樣樣是走在人前面的。燒香也要燒頭一炷香,燒第二炷香他就不高興了。寺廟出功德的時候,他出得很多,人家不能超過他,人家出一百萬,我出兩百萬,一定要把人家壓倒,好勝好強。他修的這個善,在佛法裡就變成上中下三品的下品。他來生福報很大,說不定是帝王,來生有這麼大的福報,為什麼說是下品?他享福的時候會造嚴重的惡業,做國王有生殺之權,哪個不高興他就殺人,那個造的業就重;還有,一個錯誤的政策,多少人受害。阿修羅有大福報,有天人之福,沒有天人之德,差別在此地。這要很細心去觀察,你才能了解其中的差別。

  持戒的目的,一定要曉得是得定。如果持戒,我們修十善,現在我們不學小乘,《佛藏經》裡面說是一定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佛法傳到中國來是這樣的,沒錯,所以我們中國《大藏經》裡面,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,現在跟南傳巴利文的《藏經》一對比,真的,可以看到我們中國古代祖師大德們他們用心。為什麼不學了?這裡頭有道理,這是唐朝中葉以後,中國人學佛就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好,儒家跟道家,跟小乘比,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個樣子儒釋道三家形式上有,實質上呢?實質上早就融成一體。特別是唐朝中葉以後,佛家帶頭,用儒扎根,用儒的什麼?倫理,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八德。我們今天講四個就全了,四個是什麼?加上四維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中國老祖宗千萬年來,他們自己所修的、所行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就這四個科目。

  五倫是講關係,人與人的關係,父子的關係、夫婦的關係、君臣的關係、兄弟的關係、朋友的關係,「四海之內皆朋友也」,你看這一展開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這個關係遍及到整個世界,一切人皆須愛,得先把關係搞清楚!然後是基本的德行,五常,仁義禮智信,叫常,常是什麼?永遠不能失掉的,如果失掉,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。人之所以稱之為人,就是他有五常。「仁」就是愛心,就是親愛。你看中國人造字,仁是二人,推己及人,我們現在諺語裡面所說的將心比心,這是仁。「義」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所以義者循理,不能做違背情理法的事情,那就錯了。「禮」,非常重要,禮是外表,禮節不能疏忽。家人父子,那是家裡的規矩,禮節一疏忽就亂了,這家就亂了;社會上禮節要是疏忽,社會就亂了。現在社會混亂原因在哪裡?禮沒有了,大家不講禮了。諸位要曉得,禮是秩序,沒有禮,秩序就沒有了。禮裡頭最重要的精神講尊卑上下。四維是禮義廉恥,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,我們老祖宗千萬年來教什麼?就教這個,人人懂得,人人遵守,身心健康。一家人遵守,你家庭和睦。中國講一家,現在人都沒有這個觀念,因為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,這一個家族二、三百人是正常的、是普通的;家族興旺的,就是人丁興旺的,六、七百人,人丁不旺的也有一、二百人。這個家怎麼和睦?有禮就和睦了,禮是規矩。

  「智」是理智,人與人之間,親情之間,也要用理智才能維繫正常,如果感情用事,麻煩就來了,感情用事是什麼?不服你,理能夠服人,感情不能服人。最後一個字講「信用」,「凡出言,信為先」,說話算話,與任何人都不能夠失信。所以中國古人往來,很少有契約、文字,不作興這個,這是什麼?這是很可恥的,那是說什麼?你這個人不守信用,才給你訂下這個東西。守信用,何必呢?何必要這麼麻煩?借錢要不要寫借據?不需要。借錢的人時時刻刻念到,我有錢趕快還,這是信,不會賴帳的,這是中國人。

  四維八德,這是五常展開。四維八德: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孝悌忠信,存心,心是孝悌忠信,身體表現出來是禮義廉恥,行為是仁愛和平,這個社會多好!這個社會是大同世界,比小康殊勝多了。人要能這樣想,肯定能進入大同。所以在中國學聖賢的德行,你才能做到聖賢。能至就是能達到,你學佛,能把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沙彌律儀真正落實,你肯定能作佛。基礎的德行你做到了,小乘的三千威儀,大乘的八萬細行,自然就圓滿,不需要操一點心,自然圓滿。這個相由心生,如來果地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自然現前,相由心生,因為你心裡面是圓滿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是圓滿的,那個相就是聖賢。學佛的人,你的心裡面圓滿的十善三皈五戒,你是真菩薩,你不是假菩薩;修到究竟圓滿,八萬細行就出現,那是佛相現前。

  「福人居福地」,聖賢是福人,佛菩薩是福人,他居的地,這個環境是寶土,怎麼會有災難?哪有這種道理!我們在這麼多經典裡面看到,沒有聽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有地震,沒聽說華藏世界有颱風,沒有聽說過。為什麼?那個地方居住的人個個都是福人,他居的是福地,「福地福人居」。這個道理我們明白,參透了,我們能不能化解地球上這麼多災難?答案是肯定的,能,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眾生覺悟了,能把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做到,能夠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到,這個世界上什麼災難都沒有。地殼為什麼會變化?為什麼?佛在經上說大地,你看《地藏經》上講的「堅牢地神」,堅固牢靠,不會出問題。大地為什麼那麼樣堅牢?人的心正、行正,它自然就堅固;如果人心邪惡,違背倫常道德,在佛法裡講,違背了自性,這個大地就鬆了、散了,所以才有板塊的變化。科學家講,板塊變化好像有週期性的,幾十萬年、幾百萬年會有一次,你們能相信嗎?能相信,為什麼?這德行是一代不如一代,古人的德行好,災難少;現在人沒有德行,災難多了。

  我們看朝代,在中國很明顯,中國的歷史記載很清楚,每個朝代開國的帝王,那真的是過的太平盛世,為什麼?治得好,皇帝帶頭,倫常道德徹底做到,大臣看到佩服,上行下效,真幹。領導階層真幹,底下被領導的百姓都感染,都真幹,那就是什麼?人人都有福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福報頭一個是領導人有大福報,我們人人跟他學,人人都有福,福地。他傳到末代,弊端到後來都生了,為什麼?末代帝王違背祖宗教誨,跟祖宗的教誨相違背,不守規矩,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上行下效,國家其他下階層的領導都不負責任,都敷衍塞責,這社會就壞了,就動亂了。從人事你就想到,整個,我們就不講別的,講地球,這個地球上山河大地的變動,你看跟這個像不像?所以佛講的兩句話我們就相信,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。我們人心好了,大地就好,這裡就變成福地。要想避免災難,人人修福,我們是福人就住福地,人有福了,大地都轉變了。從前,實在講也很不容易,宮廷裡面皇上禮請,禮請,有禮貌,尊師重道,請這個社會上有德行、有學問的到宮廷裡面去上課,講經教學,帝王帶著嬪妃大臣聽課。這個事情真的,不是假的,我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面看到,前清宮廷裡面講經的講義編到《四庫全書》裡頭,你看看那些,這些大德在宮廷裡對帝王怎麼講經,你看看四書怎麼講的,五經怎麼講的,我們都能看到。帝王日常的生活,太監有記錄的,今天幾點鐘起床,幾點鐘漱口,他的生活都記載的,三點鐘起床。所以皇帝不好當,很辛苦,不要以為那是好事情,請我去當我不幹,太苦了!那個生活是一板一眼,一點都不能差錯的。所以有個好皇帝,老百姓享福,他真的做得很辛苦。這些古籍,諸位要是翻翻讀讀之後,你對待從前這些帝王會起尊敬的心,會生出感恩的心,跟現代不一樣。中國過去這個制度,如其講的是帝王專制,那我們不承認,它是什麼政治?聖賢政治,這是真的,真的是聖賢。聖賢是人做出來的,肯學就行,所以他能成聖成賢,學佛能成佛作祖。這是我們學習一個目標,我們能夠做到、能夠達到。下面第六是:

  【生諸佛前。恆蒙攝受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是兩句話,「成德依緣,故生佛前」。佛前就是佛在世,佛後就是佛滅度了。要生在佛前,為什麼?接受佛的教誨。成德依緣,這句話講得好,我們要成就德行,緣太重要了!緣,佛在經上講四種,講四緣生法,第一種叫「親因緣」,這是什麼?這是善根,你阿賴耶識裡頭有聖賢的種子,有佛菩薩的種子。真的嗎?真的。哪個人有?人人都有,沒有一個是欠缺的,真的是平等平等。你為什麼沒有成就?你沒有遇到緣。我這一生有點小成就,如果要沒有遇到方老師,這一生就完了,恐怕早已經就不在世了,這個緣多重要!所以真正第一個因緣,是你自己有的,你自性裡頭有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這才叫是成佛第一個緣,第一個因。第二個緣叫「所緣緣」,也是屬於自己的,你所緣的那個緣,也就是說,你這一生當中,我們中國人講立志,佛法裡面講發心、發願,你有一個方向,你有一個目標,這個方向目標是我所緣的緣,我這一生一定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,我會達到這個目標。在我們修淨土的,這就很好講話,我們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;一個目標,我們親近阿彌陀佛,依阿彌陀佛做老師,我們向他學習。你看多清楚、多明白!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?就是來幹這個的,就是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。

  第三個緣還是屬於自己的,叫「無間緣」,你這種發心、這個方向目標不能中斷,念念不捨,你才會有成就。你一中斷,或者改變方向目標,那你永遠達不到。你看,這三種緣是自己,合起來叫善根,自己裡頭有善根。後面一個非常重要,後面一個講「增上緣」,外面的緣分。外面緣分,老師,這最重要,老師屬於增上緣裡頭的。增上緣頭一個是老師,第二個是法門,第三是同學,第四個是護法,少一個都不能成就。不但祖師大德常常讚歎,佛在經上也常說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得人身聞佛法,這個緣算是具足一半。聞了能信能解,這就說明我們自己有善根。問題,我們所緣緣是不是一門深入?無間緣是不是長時薰修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所緣緣具足了,無間緣具足了,下面就是外緣,遇到好老師幫助你。

  大乘佛法的典籍在中國中文《大藏經》裡面,可以說是相當完備。這麼多法門,取捨是大學問,我們取哪個法門?這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。如果這個法門太深,學起來不容易,我們很難成就;希望在一生當中能成就的,最好找一個簡單的法門,穩當、可靠、快速,這些條件統統具足那就是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經論不多,全部的經論只有六種,五經一論,裝訂成一本也不過薄薄的一小冊,五經一論就全了。五經一論還是太多,我還是沒有辦法學,行,這六樣東西隨便用一樣都能成功,最少的一樣,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二百四十四個字,就能保證你到極樂世界,你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?所以你遇到好老師,遇到法門,遇到好的同學,老師是指導,同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。老師好比指路,指示你的;同學是作伴,我們一同去走這個道路,你在菩提道上有伴侶;後頭得有個最重要的,護法。如果你沒有護法,菩提道不好走,為什麼?無始劫來我們跟眾生結的怨太多,所以冤親債主他要來找麻煩,他不讓你成就,為什麼?他要報復你,你殺了他,你還欠他命,沒有還他命;你奪取了他,你還沒有把債務還清,你想走,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自自然然他們來擾亂,你必須要一個有力的護持。

  所以護法的人,實實在在說,多分都是菩薩再來,他的任務很大。為中國傳統文化,為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,他要盡心盡力幫助底下一代人才培養的功夫,他要把這個事情做好,提供他修學的環境。佛、祖都說得好,為什麼?無論是世法、是佛法,道理是一個,一定要懂得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他才真正能夠學得成功;不能吃苦不會成就,不守規矩不能成就,這是兩個基本態度。有這兩個態度,我們就必須要盡心盡力幫助他。有時候幫助他到一個程度,他變心了,他煩惱心生起來,不再遵守佛的教誨,依他自己的意思,他去創業去了。真正明心見性,行,他創業,他就另立宗派,在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,小乘兩個宗派,在日本十三個宗派,他自立宗派去了,行;如果不是明心見性,那他就背師叛道,搞什麼東西?搞名聞利養去了。這些人,他也有一點福報,他也有才華,他也會有群眾,他不是正法,表面上看他是正法,你細心觀察,他不是正法。這樁事情,我們要記住孔老夫子的一句話,《論語》上說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則不足觀也」,這是孔老夫子教我們看人。他有什麼毛病?他有傲慢,他有吝嗇,雖然教人,自己留一手,不肯完全教人,為什麼?防止、怕別人超過他,他有這種心態,嫉妒。夫子說,有這樣的心態,他不是真正聖賢;他如果是命裡有福報,他也能盛極一時,到最後下場他是失敗的。這要很細心才能看得出來,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。

  我們很小心謹慎,也沒有辦法真正像佛菩薩看得那麼仔細,我們還是會把人看錯,但是我們始終有個感恩的心,批不批評人的過失?決定不可以,為什麼?各人有各人的因果。一定要記住佛陀的教誨,稱讚別人,不批評別人。他的長處讚歎他,他的缺點不說、不批評,這就對了。我們遇到這個事情,對我們來講,我們在受教育,我們在這個地方學會了,往後再看人的時候就很注意這樁事情。你看,增長自己的德行,增長自己的智慧。別人在那裡做表演,表演的人到底是魔、是菩薩、是佛,我們不知道,我們統統要把他當作佛菩薩看待,那你就完全對了。你的菩提道決定是順暢,是暢通無礙的。所以心地一定要善良,一定要厚道。我們從正面做,人人都有個良心,只是一時被這外面的境界所誘惑,名聞利養的誘惑,五欲六塵的誘惑,他的定力不夠,接受這些境界,他就動搖了,動搖之後迷在裡面,他曉不曉得?有的人曉得,為什麼回不了頭?面子問題,這面子很害人。所以對於一些很愛面子的人,我們也要明瞭,愛面子的人不容易在大眾當中發露懺悔,這他做不到。在大眾當中發露懺悔,那個懺罪的效果最大,真的改過自新,中國古諺語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就是指這些人,能夠在大眾面前認錯,我做錯了,我從今之後決定改過自新。

  所以成德沒有依緣是不能成就的,因緣具足,我們才能成就。由此可知,老師教導我們的恩德,同學輔助我們的恩德,護法護持我們的功德,是平等的,沒有哪個大、哪個小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所以世間聖賢,出世間佛菩薩,基本的,第一個依靠是什麼?孝親尊師,這是第一個依靠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「淨業三福」三條,第一條頭一句就是講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你看把父母跟老師擺在第一。不孝父母,不懂得尊師重道,他不會成就,無論做得怎麼樣輝煌,最後會失敗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這個道理有很深因果的道理在裡頭。聖賢人的成就是孝敬,佛菩薩的成就也是孝敬,在大乘教裡面講,證得圓滿的佛果,那個孝敬才圓滿,那叫大孝。

  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說過很多次,四十歲之前要扎根,根深蒂固;四十到六十要弘法利生,學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;六十以後,要當護法,培養下一代,幫助下一代,全心全力照顧底下一代。協助弘法利生的人,就是四十到六十的,輔助他們;培養四十歲以前的,好好照顧他。這個時候的護法內行,知道應該怎麼護法,為什麼?自己親身經過的!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,我在弘法過程當中,我需要些什麼,你是過來人,過來人護法是內行。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體驗的過來人,有的時候護法還變成了障礙,但還是有功德,為什麼?沒有護持是非常非常艱難,還是有好處,不過不圓滿。我說了很多遍,但是真正聽懂了,肯照這樣做了,不多,我不但沒有看見,我還沒有聽說過。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,從我做起,我要真正這樣幹法。我今年八十歲,我要退下來當護法了。這部經沒人講,所以每天講兩個小時經,其他的時間我都在做護法的工作。

  弘法的人才,最重要的是有他上台講經的機會,這個要護法幫忙。我這一生能有這一點小成就,完全得力於韓館長,她要不發心幫助我這樁事情,我就不能成就,那就是什麼?舞台,你唱歌要有表演的舞台,沒有舞台不行;我們講經要有講台,要有聽眾。韓館長幫助我三十年,就是讓我天天有講台,天天她去張羅,邀人來聽,有聽眾。我跟她講,聽眾多少沒有關係,三個、五個都行。所以她很開心,並不是我要她找幾百人、幾千人,那她就頭痛了,她就為難了。三、五個人好找,她的交際很廣,親戚朋友很多,而且大家聽了歡喜,這聽眾當中他又去帶聽眾。所以我們確實是從三、五個人開始,到以後有一、二十人,到最後經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樣子,最初的十年。以後歡喜聽的人愈來愈多,這都是聽眾去拉聽眾,去介紹佛法。所以這個護持比什麼都重要,你講經講得再好,沒有場所講。

  我們過去在台中學教,台中有兩個講堂提供給學生用的,靈山寺每個星期講一次經,是男生用的,台中蓮社每個星期六講一次經,靈山寺是星期天。台中蓮社的蓮友來聽經,人數大概一百人左右,兩個地方練習講經。一次兩個同學上台,講演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,但是一個講國語、一個講台語,好像是翻譯一樣,其實他們同用一份講稿,講稿是相同的,就是一個人講一段,我們是這麼練習出來的。講稿全是複講老師的,這在佛法裡叫科班出身,我們是從最基層的地方來學起,學出來的。可是這個要成就難,一個星期只能上一次台,兩個人,一個人實際上四十五分鐘,那學到哪一年才能學得出來?所以我就比較著急。還好,我的法緣還不錯,我就找這些老同修,我到你們家裡去講好不好?行!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廳裡,沒有正式的講台,到人家家裡面,三、五個,六、七個,他的鄰居、朋友邀集起來,一個星期講一次,在張三家裡講一次,李四家裡講一次。我一個禮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,這樣練才能練得出來。以後到台北去講經,有好幾個道場邀請,我全部答應。道場是一個星期講一次,這個道場星期一講《普門品》,那個道場星期二講《地藏經》,那邊那個道埸講這個,我記得一個星期講五種經。每個道場,道場它不能連著的,它沒有這個時間,一個星期一次講經的法會。這些都是韓館長去聯繫,她打聽哪個道場喜歡聽什麼經來告訴我。要不是這樣的練習,搞不成功。所以對於講台,我們自己鍥而不捨,天天有機會,我天天都要講。我記得最興盛的時候,大概有幾個月,不到一年,我一個星期講經超過三十個小時。早晨,這上午、下午、晚上統統有,很熱鬧。那個時候,這準備的時候是一點妄想都沒有,為什麼?你要講好多種經,好多地方講,這麼密集,那個心都用在經教上,不能懈怠,不能懶散。好機會一定要抓住,這才能成功。

  所以自己要勇猛精進,護持的人對你照顧面面周到。弘法能成就,最重要的靠護法。老師教給我們這條路,教給了方法,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持人,自己要不肯發心的話,你還是不能成就。我們在台中當年跟李老師學習經教的,他有個經學班,就是台中蓮社經學班,辦了兩年,二十多個同學,真正成就沒幾個人,什麼原因?就是長時薰修,要不能把握這個,常常中斷,就不行。講經的人如果說半年不講經,他就完了,他要再想講經的時候,他就接不起來了。所以從前老師比喻給我們說,打拳的人天天要練,「拳不離手」;唱歌的人、唱戲的人天天吊嗓子,「曲不離口」,他才能成就。一中斷,氣就沒有了,再接就很困難了。這你就知道,護法要對你鼓勵,要對你幫助,你自己不能懈怠。這樣一配合才能成就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到哪裡去找個好護法?可遇不可求。為什麼?護法人要長遠心,韓館長碰到我之後,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,三十年,三十年如一日,這個恩德大,在這個世間確實不多見,這麼樣的熱忱,面面都想到,成就一個人。她成就我弘法,我成就她護法,都不容易。

  這一句講的是「成德依緣,故生佛前」,這個緣是第一殊勝,不是容易碰到的。佛陀生在這個世間,剛好我們也生在這個世間,同一個時代,而且還同一個地區,你才能遇得到。在佛陀那個時代,交通不發達,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騎馬、馬車,再就是風船、帆船,哪有現在這麼方便?從台北走到高雄,總得走十幾天你才能走到,哪有現在這高鐵一個半鐘點就到了!這古人不能想像的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,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運用這些好的工具。這樁事情,早年方老師就常常提醒我,雖然我們沒有能力,也不敢想,可是他講過很多次,我們印象很深:要利用電視,要利用大眾傳播。在那時候有無線電台,利用電視,利用這種工具來講經教學,弘法利生,聽眾就多了。可是我們那個時候出家,沒有人供養,這需要很多錢,到哪裡去找?而老師教導我們,督促我們很嚴格,就是不化緣,這是我們一生都遵守老師的教誨。別人自動供養可以收,不能伸手向人要錢,絕對要禁忌。台中蓮社、慈光圖書館都守住這一條。老師說,如果一個道場,人家來講經你常常來化緣,嚇得那些聽眾下一次不敢來聽經,為什麼?聽經要錢的。這就是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他自動捐獻的可以接受,還得要問清楚,他錢從哪裡來的。如果他有錢,所謂是淨財,可以。如果他知道佛法好,自己貧窮,去借高利貸來供養,這決定不能要,為什麼?這財不乾淨。或者他變賣他的家業來供養,都不可以,都不許可。所以佛法,真正佛法,確實值得人尊敬。我們沒有財供養,我們宣傳就好,我們讚歎就好。讓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來做弘護正法的事業,這就是如法的,這是對的。下面第七句:

  【方便演說寂靜三昧。】

 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疏,「寂前上求下化之紛動」。我剛才講的這些話,老師教導我們,與這一句有關係。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是佛法,這是如來家業,我們看到這四個字,就能深深體會得什麼是佛法,上求是求智慧、求德行,下化是教。你學成之後幹什麼?教學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他從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,上求。在那個時代,印度宗教學術很發達,好像我們中國春秋戰國,諸子百家爭鳴,很類似。印度無論是宗教還是學術都重視禪定,所以他這裡有個「寂」字在此地,重視禪定。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,能夠見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真相,這種知識是現量的,不是推想的,讓你親自能夠接觸到。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狀況非常清楚。釋迦牟尼佛是個非常好學的人,孝親尊師,我們相信他的定功絕不在別人之下。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,就是那個時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。四禪八定修成了,上面你能夠達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,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,整個六道的狀況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諸位要記住,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,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時尚風氣。這個定從什麼地方傳來的?記載裡面,從婆羅門教。婆羅門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,它能夠傳到現在,有它的道理,就是它著重修定。我在這些年當中,最近十幾年跟他們有往來。他們的歷史,根據他們說,至少比佛教要早一萬年,他說一萬幾千年的歷史。佛教就算中國的記載才三千年。那真是個古老的宗教。

  所以,釋迦牟尼佛出去求學的時候,這個肯定就學成了。他學了十二年,從十九歲學到三十歲。孔子也講「三十而立」,自立了,釋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。孔子是十五歲有志於學,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標確定,他學成就了。釋迦牟尼佛立志於學絕對不是十九歲,十九歲是出去參學,離開家庭出去參學。這大聖大賢給我們做的示現,給我們做的榜樣,好樣子。學了十二年,應當在印度所有的學派、宗教他都學過了,廣學多聞。對於一個好學的人來說,我常常想到,他肯定還有一些問題沒解決。第一個,六道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之外,還有沒有世界?這些問題在印度宗教學術界裡都找不到答案。所以釋迦牟尼就跑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,在大樹下面入定,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,入更深的禪定,他突破了,突破了四禪八定,這問題答案解決了,這就是後人所謂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,他做到了,於是就開始教學。你看,徹悟之後,上求下化。上求,求到了,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的,教學四十九年。這是經上所講的「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,教學四十九年。他是從開悟就教學。孔子不是,孔子三十而立,沒有開始教學。為什麼?目標方向不一樣。孔子的目標是尋求諸侯裡頭國君能重用他,他是想做官,施展他的抱負,為國家為人民造福,聖賢之志,他目標在此地。所以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去周遊列國,見到不少國家領導人,沒人肯用他,為什麼?他太能幹了。我相信,每個國家都很欣賞他,都很佩服他,怕他來做宰相的時候會把政權推翻了,他當頭去了。他雖然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,不會做,可是別人總不放心他,所以沒人敢用他。到六十八歲,想想算了,他的方向目標改變了,回老家去教學。所以他教學,也不少,三千弟子,裡頭出類拔萃的七十二個人,七十二賢,教學成功。他只教了五年,走了。孔子七十三歲走的,六十八歲回去開始教學,教五年。你看,方向目標不相同。

  釋迦牟尼佛方向目標一個,開悟了怎麼樣?就是教學,除教學之外,他什麼都不幹。為什麼?他才知道真正的事相,諸法實相。你要救度這些苦難眾生,用什麼方法最好?就是教育。中國古人常講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他就搞教育,就搞教學,這是對的。佛講得很清楚,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,沒有智慧,你想錯了,做錯了,那苦難就來了。教學,教學的一個總的目標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迷破了,他就能離苦,覺悟了,他就能得樂。你看,他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他是用教育,他不是用政治上的措施,他不用這個。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,職業老師。那接觸的人,面很廣。你看當時,這經典裡面記載,印度十六個大國王都是聽他講課,聽他講經,護持佛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能夠遍及五印度,道理在此地。他是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講,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。而且一生自己沒有建立學校,沒有校舍,現在講的沒有道場。他的活動在哪裡?在山林,在樹下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身心沒有壓力,快樂無比!我們人間看到他很苦,他一點都不苦,樂此不疲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教,認識了釋迦牟尼佛。

  我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導我學釋迦牟尼佛,方東美先生教我認識佛法,知道它是教育,它不是迷信。我認識章嘉大師也很難得,第一天見面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方老師跟我講大乘佛法,我知道佛法無比殊勝,我很喜歡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?我的問題提出來,他老人家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看了半個多小時,一句話不說。我等他答覆,很耐心的等。以後,大概過了十幾年之後,我才恍然大悟,他為什麼當時不答覆我?我年輕,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,給你講了沒用,耳邊風,這耳朵進去那裡出去了。他一定要等我整個情緒定下來,他才開口,這個高明,他給你講的,你一生不會忘記。所以這個傳法,「寂」太重要,求法也要寂,傳法也要寂,心都要定下來,這個字是祕訣。沒有耐心,如果等了半個鐘點還沒有講話,掉頭就走,那就完了,你機會就完了。很有耐心,恭敬心等待老師開示。半個多小時的時候,說了一個字,「有」。有,我們的精神馬上就起來,心又浮動了,沉不住氣,年輕人。他又不說話了,這一次大概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鐘,我們又定下來了,說了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第一次見面,坐了兩個多小時,只講幾個字。我聽了似懂非懂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想了半天,「從哪裡下手?」他教給我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我給他講,我一無所有,自己生活非常艱難,用什麼布施?他問我: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有,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也還勉強。你就從一塊一毛做起。這他教給我的。

  我們從這個見面以後,以後就約定每個星期天見一次面,三年。每次見面大概是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說話都不多,幾乎我們都在定中。所以到他那個地方去就好像修禪定一樣。我的佛法基礎他老人家奠定的,他勸我出家,他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感激老師的恩德,我聽話,真好!這不是假的。方東美先生講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這一生真的是得到了。所以從這之後就再鍛鍊自己,多替別人想,少替自己想。我出來講經,我學佛第七年出來講經,大概講經十年之後,就很少想自己了,都是替別人想,替佛法想。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如何能久住世間?如何能發揚光大?遇到整個世界動亂,那我也有這個緣分,代表澳洲的學校參加聯合國的這個和平活動,才真正知道全世界迫切需要中國傳統文化,就像湯恩比所說的,拯救二十一世紀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所以我們才到處參與活動做講演,提出報告,以這個為主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