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七三五卷) 2007/5/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73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六段「明四攝攝生三昧門」,今天我們從第十二首偈看起:
【菩薩示行十種行。亦行一切大人法。諸仙行等悉無餘。為欲利益眾生故。】
這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是攝二利行,「初句」,就是第一句,「攝二利行」。二利清涼大師講了兩種,一種就是「十種清淨利行」,另外一個意思就是「令離十惡,即此世他世樂利行」。我們從清涼大師這個意思能夠理解,二利,第一個是自他二利,第二種是今世、後世二利,這個意思講得很圓滿。二利行裡面所包括的,這十種行就不是有一定的講法,十在《華嚴》是表法的,表圓滿,所以數字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;在《彌陀經》裡面用七,七也是代表圓滿。七怎麼說?四方、上下加上當中,所以這是個圓滿。所以佛法裡表法的意思很多。
如果就現前來講,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、這個地區這十種行應該怎麼講?真的是清涼大師第二所提的令離十惡。離十惡反面就是修十善,真實利益,利益無盡,為什麼?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本,你看經上給我們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從人天法提升到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,一直到無上菩提,無不是以十善為基礎。像蓋大樓一樣,蓋一百層的大樓,什麼最重要?地基最重要,十善業就是地基,你說這個多重要。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《疏鈔》裡面有舉這個例子,這個例子可以做參考,為什麼?有時候舉得太深,在他老人家那個時代行,舉這種例子好,為什麼?那個時代的人水平比我們高,比我們淳厚。他生在盛唐的時代,那個時代一般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儒釋道的根,所以這十種清淨利行對他們來講真能做得到,我們今天讀了,讀了怎麼樣?都做不到。所以經上講的這個是個活句,完全是講原理原則,祖師的註解就不是活句,是適合於那個時代,當然他也考慮到給後人做為參考資料。諸位要記住,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們,是提供你做參考資料,至於你怎麼樣講法,一定要適合於現代這個時代、現代人的根性、現代社會的需求,你這才能解決問題。
清涼是唐朝人,我們不能把時代回到唐朝去,這是不可能的,時代永遠在前進,但是,不但是唐朝,歷代的註疏都值得我們做參考,為什麼?我們才懂得這個教學的變化。所以你看這一部大經的註解,漢人怎麼說的,漢朝時候,魏晉南北朝怎麼講的,隋唐怎麼講的,宋代怎麼講的,元明清怎麼講的,你從這個地方就明白、就開悟了,今天應該怎麼講法這就明白了。佛在經上說了一句活話,『菩薩示行十種行』,這十種我剛才說過了,十是代表無量、代表圓滿,圓滿的行,這個行就是現在我們講的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你所學的,學了之後做出來,這個學實在講就是效法前人。
中國五千年的歷史,也就是五千年的智慧跟經驗的承傳,有理論,理論在經裡面,都是講原理原則,永恆不變;有經驗,經驗在歷史。你看看每一個朝代,在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地區,怎樣把這個經論,用現在的話說,活學活用;不是叫你去做古人,不是叫你回到過去,那就錯了。譬如行禮,禮敬,普賢十願也是十種行,文殊十波羅蜜也是十種行,禮敬是不能夠改變的,但是禮敬的方式不一樣。中國的古禮,我們現在講最近的,明清,人民見皇上行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,對祖宗行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,對長輩、對父母、對祖父母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禮,對老師亦復如是。可是在佛門裡面不是三跪九叩首,頂禮三拜,三跪三叩首,不是九叩首,佛家的禮節,拜完之後右繞三匝,表示依依不捨,它有道理在。
我們今天人民見到國家領導人行最敬禮,現在行最敬禮是三鞠躬。一般在外國我們見到地位高的人,高層的領導人,甚至於國家領導人,也是一鞠躬,不是三鞠躬,一鞠躬,現在這個儀式愈來愈簡單。最簡單的是點頭,點個頭,都不必彎腰了,這在形式上看愈來愈薄了。所以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現代的最敬禮是三鞠躬,鞠躬還是九十度好。他老人家教我們,別人對我們十五度點點頭,我們對他行九十度鞠躬禮,用意在哪裡?用意就是行為世範,希望大家在日常禮節當中把自己那個恭敬心真正表現出來。確實恭敬心真表現出來了,你自然的有誠意,點個頭沒誠意,規規矩矩站在那個地方行一鞠躬,誠意。我們依教奉行照這樣做,果然自己能夠感受到;我們真誠恭敬的表達,對方也能感受到,這就能幫助社會轉移風氣。
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別人,這個很重要,要想能夠尊重別人,自己一定要拓開心量,要能夠包容別人,不能容人怎麼會尊重別人?所以頭一個心量要拓開,要能夠包容別人才能尊重,尊重禮節才到位,才能有禮敬。隨著自然再要向上提升,你就能主動的、自然的關懷別人,照顧別人,幫助別人;如果能做到這一層,社會就和諧,世界就和睦。不要看這一點點小小的動作,他要能夠延續的去發展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所以我們今天看到「菩薩示行十種行」,我們要從根本上去著眼,那個圓滿的身教、言教都要依《弟子規》。弟子規是中國五千年傳統的家教,家教是根,孔子繼承了。所以今天我們提到儒家,儒家繼承中國五千年傳統。《太上感應篇》,道家的,基礎教育,裡面有倫理、有道德、有因果、有哲學。佛教裡面,根就是十善業道。這三樣東西可不能輕視,如果根沒有了,哪來的花葉果實?就沒有了。就像種樹一樣,樹沒有根怎麼會開花結果,所以它要有根。
根是家庭教育,現在人講家庭文化,這在中國延續了五千年,只不過是在最近這一百年疏忽了。我這個年齡生長在偏僻的地區,偏僻是不開發的落後地區,佔了便宜,為什麼?傳統教學還沾了一點邊。在都市,開發的都市,像香港這個地方過去被英國人統治一百多年,但是英國人並沒有消滅中國文化,所以中國人還是很著重家庭教育。畢竟外國人統治的時間長,慢慢的西方文化滲透,傳統文化逐漸就淡薄,到現在我看香港一般這些居民,我們同住在一棟大樓裡面,彼此不相往來。跟我們小時候住在農村不一樣,農村過年過節,不但我們這一個村子會往來,會到鄰村,會跑十幾里路鄰近的好多個村莊去湊熱鬧。他們有什麼節慶,都會去看熱鬧,都會去參加;我們去,他接待我們,我們這邊有活動,他們來,我們接待他,所以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大家都熟悉,有人情味。這個人情味表現就是我剛才講的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。古時候的農村是這樣的,所以社會和諧,家庭和睦,人生有樂趣。
我離開家鄉很早,小時候還能夠記得很清楚。我十歲離開農村的,六、七歲的時候鄉村裡面小朋友結伴到外面去玩耍,都是跟大自然為伴,小朋友結伴去玩,採野生的果實。有時候當然行為有錯誤,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大人都會管教,看到這個小孩做的行為不對,就叫過來教訓。我們鄉下小朋友都願意接受,絕對不會說你能管得著我嗎?不敢講這個話,都能接受。而我們父母如果看到外人來教訓我們,父母一定會跟他道謝。這種民風現在看不到了,現在年輕人嬌生慣養,不接受別人教訓,甚至於他父母教他還反駁,別人他理都不理,你從這裡看世風日下。
我們做小孩的時候管我們的人太多了,比我們大的人都管我們,我們也都接受。所以從小儒釋道這三門課,雖然沒有去讀這個經,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都學到了。農村確實有很多人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沒有不懂道理的,儒釋道這三個根教什麼?教做人的基本道理,都懂。我們今天可以說幾乎是全世界學世間法的、學聖賢教誨的、學習宗教經典的都是能說不能行,這什麼原因?基本做人的道理他沒有學到。這種教育是根。我們可以說在海外這半個世紀走遍全球,也接觸十幾種不同的宗教,看到普遍的現象,能說不能行,那麼你所學的、所說的不但不能解決社會問題,自己本身的問題不能解決。本身什麼問題?家不和。再說的小一點,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,這是你本身問題,這個問題你都解決不了,你在社會上能解決什麼問題?
我們看了之後深深的反省,這個毛病到底出在哪裡?出在什麼地方?扎根的教育疏忽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努力從扎根上下手。怎麼個做法?先要求自己,祖宗教我們的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無論是家庭、無論是工作或者在社會上,碰到問題行不通、困難了,一定要記住,問題不在對方,問題在自己。你從自己內心裡面去找,從自己心行上去找,你才會發現,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;如果你要把問題都推到對方,我沒有錯,他們的錯,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。他們錯了怎麼樣?他們錯了他不服你,你要責備他,他記仇,將來總會有機會他來報復你,你的麻煩大了。仇恨要結得深,不但是這一生報復,生生世世都報復,那時候你苦了。所以祖宗的話是經驗之談,是智慧的教誨,反求諸己。
你看古人這個扎根真的是深,有深度,他從哪裡紮起的?從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然後才修身,你想想看。可是這些科目學習的內容在哪裡?給諸位說,學習的內容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,就在這裡面。所以從前的教學是從小教,從小從什麼時候?小孩出生,甚至於還沒有出生,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教,胎教。現在到哪裡去找?哪個要做母親懷孕的時候她就開始教?沒有。可是你要記住,好人是教出來的,聖人是教出來的,賢人是教出來的,壞人也是教出來的,看你怎麼個教法。
中國人懂得胎教。小孩一出生二、三天,眼睛張開,他就會看、就會聽,大人在他面前言行舉止他看到了、聽到了、接觸到了,完全記在心裡,叫先入為主,根深蒂固。他看了三年,到三歲看了三年,他就很像一個小大人,為什麼?他能夠辨別邪正、是非、善惡,所以諺語講「三歲看八十」,這個話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的。在今天講這句話人家不懂,三歲小孩你能看到八十,他懂什麼?他真不懂,可是從前不一樣,從前有家教,現在沒有家教了。今天整個社會動亂,整個世界混亂,原因在哪裡?家教失掉了。
今天我們談到回教、談到穆斯林,依舊令人肅然起敬。很多人談到的時候,又尊敬、又害怕,尊敬的是什麼?全世界最團結的是穆斯林,所有宗教裡頭回教最團結,怕的是什麼?這些恐怖分子好像都跟他們掛勾。其實回教是溫和的,我接觸的太多了,恐怖分子是少數又少數,極端分子。可能裡面有回教徒,他懂不懂回教教義?給諸位說,他不懂,如果真正懂得回教教義,他不會做恐怖的事情,為什麼?他們的真主、他們的上帝是特慈普慈的。特慈就是特別慈悲,普遍慈悲,就跟佛教講的大慈大悲是一個意思。他們的真主是大慈大悲,怎麼會有恐怖行為?不可能的,所以那是極少數的極端分子,這個我們要了解。
所以我們尊敬他們,他們重視家教,他那個家庭教育是寫在《古蘭經》裡面的,凡是回教徒,個個要遵守,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可以說在全世界還維繫著家教的是穆斯林。我們中國也維繫了五千年,可惜在這一百年把它丟掉,太可惜了。沒有家就沒有國,我們的身是家的根本,家是國的根本,國是世界的根本,如果家要不和,社會肯定動亂,說家不和能夠把社會做到和諧,那是決定做不到的。你冷靜去思惟,他在家裡,夫妻不和、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,到社會上他怎麼能跟你和?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?社會不和,世界怎麼能和諧?不可能。
所以中國講得很好,格物而後致知,致知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這是到修身,把做人的基礎奠定好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我們祖宗的智慧、祖宗的教誨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做了五千年。你讀讀全世界的歷史,在全世界,中國這個民族,現在連外國人聽到都尊敬,為什麼?五千年文化的底蘊太厚了,中國從秦統一一直到今天,兩千多年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。歐洲雖然出現羅馬帝國的統一,一千年,滅亡之後再不能恢復了,唯獨在全世界這是第一家,大一統,多麼可貴!就是這個大家庭。靠什麼?靠傳統的倫理文化,就是靠傳統的家庭教育,有家。家和萬事興,家和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,這個天下平就是今天講的世界大同。
所以世界大同要從哪裡做起?要從這個國家社會安定做起,國家安定靠哪裡做起?靠家,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到和諧、和睦,家人能夠相親相愛。一個家庭要能夠和,先要修身,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放下。格物是放下貪求物欲的錯誤觀念,物是物欲,現在人都迷在物質欲望裡頭,你看中國老祖宗頭一個就是你要把這個看破,把這個放下,這個東西放下之後才能致知。知是什麼?學問。所以我們今天學東西學不好,看古人東西看不懂,我講的算是相當詳細,還是聽不懂,什麼原因?你本身有障礙。這個障礙就是你有欲望,你有五欲六塵的欲望,這個欲望障礙了你的悟門,中國人講堵塞了悟門,你不會開悟,你怎麼聽你不會悟,不會悟所以你做不到,聽了以後都變成常識。我們講學佛學些什麼?佛學,佛學常識,你沒有學佛,佛是什麼你真的不知道,講得再清楚你也聽不懂。在佛法裡面講,你的執著沒有放下,你就不懂,你能把執著放下你就懂了。執著是最嚴重的煩惱,所以執著放下就是阿羅漢,真正佛弟子。
你還有執著,從哪裡看?從你的生活、從你的處事待人接物,還是斤斤計較,這怎麼行?你能夠統統放下,智慧就開了,智慧是你自己本來有的。所以佛在《華嚴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你看講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本來是佛,你跟佛沒有兩樣。三樣沒有辦法放下,佛很慈悲,教我們一樣一樣的放;放下了執著,你就證阿羅漢果,放下了分別,你就是菩薩,再放下妄想,那你就是佛,教我們一樣一樣放。
所以真正學佛是什麼?真正學佛是天天在放下,我沒有辦法一起放下,我天天放下,就講執著,一年比一年輕。放下之後你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況?給諸位說,你自己會感覺到一年比一年煩惱輕,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長,一年比一年身心快樂,法喜充滿,日子過得很快樂。現在大家所關心的,我再告訴你,你一年比一年年輕,不容易衰老,為什麼?衰老是煩惱。所以古人的話講得好,「憂能使人老」,你憂慮很多你就容易老化,你把這個放下,憂慮沒有了,得失沒有了,貪瞋痴慢沒有了,自私自利沒有了,你多麼快樂。年歲雖然大,你的精神、你的體力跟年輕人一樣,沒有什麼差別。
這是我多少年前在講席裡就做過多少次的報告,你真正契入佛法,真正入這個境界,你二十歲學佛,你永遠是二十歲,你三十歲學佛,你永遠是三十歲,我講的話都是真的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我沒有感覺到我年齡增長,學佛學了五十六年,心情、精神、體力給諸位說確實還是二、三十歲。我走路扛行李,現在人家不讓我扛,我有這個體力。年輕人工作說老實話我看不中眼,他不如我。所以學佛的好處太多,真契入這個境界你不會生病,再告訴你,最後你不會死。這是實實在在話,到極樂世界或者到他方諸佛世界,這個身體丟了,不要了,就走了,很快樂,一絲毫恐怖沒有,一絲毫疑惑沒有。
所以這個問題,根的教育太重要了。我能夠有這麼一點基礎,實在講,就是童年的時候住在鄉下在農村父母教的、老師教的。那時候老師是私塾,就那時候紮一點根。真的,三歲看八十,我現在八十歲了,跟三歲一樣沒變,雖然這個花花世界,我沒有被染污,我沒有被誘惑。一生當中,佛教導我們隨緣不攀緣,為國家、為社會、為世界做一點和平工作,緣分。機緣遇到了應當要做,沒有這個機緣,我決定不會去找事做,佛教我們永遠保持著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你的智慧才不斷的提升,德能、相好當然也不斷的增長,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輕,一個月比一個月輕。我不敢講一天比一天輕,我敢告訴諸位,我一個月比一個月輕,智慧一個月比一個月增長,為什麼?清淨心生智慧,訣竅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知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何必放在心上?一放下就自在,一放下就大圓滿。這個道理要懂,要落實、要真幹,我們學這一門學問才有受用,不是白學的。
所以我們看到菩薩示行十種行,這句話就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示就是示範,做榜樣,做給社會大眾看。社會大眾都是自私自利,我們能大公無私;世間人都追求名聞利養,我們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,邊都不沾;世間人貪五欲六塵的享受,我們在五欲六塵裡隨緣,有也好,沒有也好,絕不計較。世間人不肯學倫理道德,我們拼命做出來給他看,這個好。所以教在學當中,我自己在學,學就是教,教就是學,是一不是二。學做聖人,學做個明白人,學做個真正有智慧、有福德的人,這叫學佛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接著看這首頌的後面三句:
【亦行一切大人法。】
這句話好,並不是我們只學習基本的法,弟子規、感應篇、十善業,那是基礎,那是根,非常重要。有這個根你就可以向上提升,就是『行一切大人法』,大人是佛陀、是菩薩。大人法無量無邊,佛法裡面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每個法門都能成佛、成菩薩,所以大人法的範圍太廣大了。怎麼學法?一定要記住,學習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。這個歷史可就久了,不止五千年,為什麼?十方三世一切菩薩、一切諸佛如來統統用這個方法;要講時間,無量劫,要講空間,那是遍法界虛空界。那你就得注意,你說我不要戒定慧,我另外想個辦法,你去試試看你能不能成就,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如來所應用的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
而戒裡面的根本戒有五條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這五條又稱之為根本戒,十方三世佛統統都要學習,而且都做得圓圓滿滿,他才能成就;如果我們把這個疏忽,你怎麼會有成就?我們這麼多年來也很細心的觀察,去反省,為什麼五戒做不到?十善沒做到,十善要能做到五戒就很容易做到。諸位要曉得,十善不是戒律,那是世間的善法,修十善跟修五戒果報不一樣,十善能得福報,五戒得清淨心,不相同。雖然名目相同,境界不一樣,修行的方法不一樣,這裡頭也是大學問。
一切大人法你不必學多,你只要學一樣,一樣學成功了,一切大人法全都得到了,這個法子太妙了。不是像我們世間人求學,你在大學裡面你只學一個科系,四年畢業你只懂得這個科系的學術、技能,另外一個學系你就一竅不通,你學一是一,你不能夠通一切法。聖學不一樣,聖學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個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了。你要問為什麼?這是什麼道理?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什麼叫通?通是見性,明心見性,沒有到見性你就不能通達。所以只要是佛法,它終極的目標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門徑,可是門門都是通達明心見性,所以你只要一見性,八萬四千法全通了,道理在此地。
好像我們這樣一個圓,圓四周,這個周邊是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通到圓心,你什麼時候到達圓心就全通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基本的德行有了你才能修,沒有這個基本你沒辦法修。不但沒有辦法修,我剛才跟大家講了,你根本就不懂,你天天聽經有沒有聽懂?沒聽懂,為什麼?聽懂就悟了,懂一點點,小悟,懂得多一點,大悟,他有悟處,這你真聽懂。為什麼不悟?自己的心跟這個道、跟這個法不相應。道是清淨的,法是與性德相應的。我們的心不清淨,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,這是自然的障礙,就是佛講的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是怎麼個說法?你天天聽佛講經說法,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你自性裡面的德能就不能證得。不但不能證得,煩惱習氣重的,你不能體會。體會是悟,我們講的解悟,你能夠體會得到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,那才管用。所以不肯放下很糟糕,這個障礙誰造成的?自己造成的,決定不是別人,別人沒有能力造成你的障礙。所有一切障礙都是你自發的,你自己迷惑,你自己顛倒,你自己分別執著,這個道理要懂。
所以有了基本功,把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好了,你只要有這三樣東西,有《弟子規》、有《感應篇》、有十善業,做到了,那是你自己的,是你自己自性裡面的弟子規,是你自性裡面的感應篇,自性裡面的十善業道。然後聖教裡面你只要學一門,一部經、一部論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大人法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你只要學一門,一門裡面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三昧,你在裡面得三昧了,三昧是什麼?定。像我們學《無量壽經》,入念佛三昧,你學《無量壽經》得念佛三昧,學《華嚴經》得華嚴三昧,這管用了。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,大徹大悟。不過三昧有淺深不同,淺,煩惱沒有了,心開意解,三昧功夫深了就開悟,豁然大悟。一悟就是一切法全通了,不但是佛法全通了,八萬四千法門通了,無量法門通了,所有一切世間法你也通了,為什麼?世出世間統統是心現識變,你見了真心,哪有不通達的道理?
要不要學?不要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學了十二年,統統丟掉,沒用。這個意思很深,不是學來的,是放下得來的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我們要不要收集很多學習的資料?不需要。如果收集這麼多東西,做一個圖書館給別人做參考,接引大眾,這是好事情,這是功德;如果收集那麼多我自己來學習,那就上當了,錯了。學怎麼樣?一門,為什麼?一門你專,你一天到晚想的就是一樣東西,這樣你才能得定,你才能開慧,同時學二樣、三樣,不能成就。所以我早年跟李老師,李老師給我說明這個道理,告訴我不可以同時學兩樣,同時學兩樣你的精神分散,我們講分心,你又想這個又想那個,你分心。散亂是什麼?散亂就是沒有定,你看禪定就是對治散亂的。散漫心學世間法都學不好,怎麼能學道?哪有這種道理。這個道理現在人知道的少,都喜歡做通家,樣樣都通,樣樣都學,結果是樣樣都不通。
我能夠得這麼一點受用,這是老師教我的。我在台中十年,十年學五部經,五部經不是同時學,一部一部,老師是絕對不許可你同時學兩樣東西。他每個星期講幾樣東西,我們都可以聽,聽怎麼樣?不學,學只學經,整個精神貫注在這部經上,聽老師所講的是聽聽常識,有時候這個常識可以在這個經上發揮,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真正會學、真正想成就,一門。如果自己根利,根利就是記憶力好、理解力好,你可以學大部經;如果我的記憶力不好,理解也很差,學小部經。經確實有淺深不一樣,總得由淺而深,求學有次第。
你看看我在李老師會下,我第一部學的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很短也很淺,初學,從這裡入門;第二部學的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雖然很深,但是你看起來不難懂,淺的人看得淺,深的人看得深;我第三部學的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就是一般的流通本,《四十華嚴》最後的一卷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學了這麼一個課程。這個課程不是我自己提出來的,而是當時遇到兩個同學,朱斐居士夫妻兩個,他們兩個人選到這部經學講。他在台中搞了一個「菩提樹雜誌」,他是主編,同時他在那裡開了一個佛經流通處,經營一個書店,所以工作很忙。原來以為這個很好講,結果一上台覺得不是那麼簡單,所以兩個人找我要我幫他寫講稿,一個星期八千字。我也很喜歡這部經,好,我來寫。所以講稿是我寫的,他們兩個上台去講,我也就認真學習了這部經。
一個星期寫八千字,而且這八千字差不多兩天要完成。完成之後,這個稿子我自己至少要改兩遍,一天改一遍,要花兩天時間,就是四天時間。交給他去準備,他還要準備,至少也要用兩天時間去準備,再一天上台去講,所以很辛苦。寫講稿的時候真的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星期講稿給他了,我馬上要寫底下一個星期的。大概他這部經好像講了十次。第四部那是我練習講的,《金剛經》,第五部,慢慢的才選一個大的、比較有深度的,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。你就曉得,由淺而深,部頭是由小而大。我在台中十年,這幾部經如果是在一般佛學院裡面,一年就學完了,我在台中跟老師要十年。所以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才能契入,真的學到東西。
在這裡我是一再強調扎根重要。我們現在根從小沒有學,現在要補習;如果沒有這個根,學教頂多學一點皮毛常識,沒用處,而且學教會常常把經教講錯,那個因果責任很重;如果念佛沒有這個根,給諸位說,你不能往生,我給你講的話句句都是真話。為什麼?因為你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佛經上一展開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是以十善業道為標準,而十善業道的基礎確實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,這兩樣東西學好了,十善業道就有了,否則的話,你想學《十善業道經》沒用,為什麼?你做不到。不但你做不到,你根本就不懂,雖然是這十條,這十條裡面的理論、境界非常深廣,你沒有法子體會。
然後你才真正懂得,中國人接受大乘佛法,在兩千年當中出家、在家那麼多人成就,什麼原因?中國家教的底蘊太好了。佛的這些弟子傳教是向四面八方傳,可是大概有些地方不到一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二、三百年沒有了,有些地方六、七百年沒有了,只有在中國,真的是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亞洲這邊,韓國的佛教、日本的佛教、越南的佛教,統統是中國傳過去的。你問為什麼?現在我們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,根好,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太好了,我們如果要是沒有這三個根,你就沒法子學。
所以真正想學,那你要認真去補習,認真努力把《弟子規》三百六十句,一句三個字,你真正要做到。你把這個做到,再學習《感應篇》,然後你去看十善業道你就能看得懂,你就有會心之處,你看了會生歡喜心。有這個根基你再學大人法、菩薩法,沒有一個不成就,這個太重要,疏忽不得。疏忽是搞佛學可以,學佛你是沒有分。大人法裡面有世間法、有出世間法,這個要認識清楚,世法、出世法都能開悟,為什麼?只要定下來就開悟了,而且一切法真的是通的,你悟了之後,哪一法不是佛法?沒悟之前,哪一法是佛法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,這個要知道。所謂世法、佛法,在人,不是法,法沒有世法、佛法,人有。這我們現在搞得很清楚,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切法就叫世間法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一切法都是佛法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就在我們這一品下面統統都講到。所以確實無方大用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包容在裡頭,你才看出它的妙處。下頭這一句說明了,你看:
【諸仙行等悉無餘。】
這句包含了,這個『仙』是什麼?世間法,我們現在所講的,在中國的道教,那個『等』,有儒教,包括在裡面。現在我們如果把範圍擴展到全世界,全世界裡面所有的宗教、學派就全都在這一句裡頭,『悉無餘』,統統包括了。亦行一切大人法,亦行諸仙行等,為什麼?一通一切都通了。你想不想一切都通?想一切都通你一定要照這個方法,照這個方法是持戒,一心學習是三昧,一心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,一悟就全通達,這不能不知道,祕訣!世間還有哪樁事情能超過這個?沒有了,找不到了,想不想學?想學,從《弟子規》入門,這是持戒。你要說為什麼從前人不從弟子規入門?從前人從一出生就學了,確實弟子規、感應篇從小學的,並沒有教科書。他怎麼學的?父母教他的、大人教他的,感應篇怎麼學的?城隍廟教他的、中國傳統古典的文藝表演教他的。中國從前學校不普及,教化人民用什麼?就是民間藝術,戲劇、歌舞、小調,裡面的內容都是講因果報應,都是講忠孝節義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統統表演這些。
所以你去看歌舞的表演,去聽唱戲的,還有在從前說書很普遍,說大鼓書。我們小時候很喜歡這些,下了課有時候還有點時間,到茶館裡面去,坐在旁邊聽說大鼓書,大鼓書講故事,統統不離開因果報應。所以民間藝術是最好的教育,寓教於樂,我們這些基本的東西是這樣學來的。尤其是父母、老師做我們的好榜樣,他們能做到,跟著大人逢年過節的時候,給老人拜年、給長輩拜年,我們跟著父母一起,從小就學會了,那些禮節《弟子規》裡頭都有,處事待人接物。農村的小孩過的是社會生活,為什麼?不但是鄰居小朋友都在一起玩,遠遠幾個村莊都把他邀來一起玩,所以總有十幾個,所以根深。現在這種社會,即使在學校裡面,也沒有我們童年那種活潑,那樣的快樂。我們能學到的東西現在人都學不到,現在都是書本知識;換句話說,沒有生活教育。生活教育是活活潑潑的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全在生活當中,自然的薰習,在這紮的根。
懂得孝親、懂得報恩,知恩報恩,懂得尊敬別人,懂得為別人服務,為自己的心少,為別人的心多,這是從小培養出來的。現在的社會不一樣,現在社會所謂是自我本位主義,是為自己的利益想得多,為別人幾乎不想了,這還得了嗎?起心動念一定是損人利己。我們從小培養出來的是起心動念如何幫助別人,如何照顧別人。都受這個教育好,人人都關心別人,我關心別人,別人關心我,這個互助的力量太大了。自私自利很可憐,到你有災難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你,你平常不肯幫助別人,誰幫助你?你不尊重別人,誰尊重你?不一樣。
這是我們親身這一生所經歷的,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長成的,一生都是很快樂的幫助別人。別人佔我們便宜,我們毫不在乎,還感覺得很欣慰,為什麼?我還有便宜給你佔,我不錯了,就怕我沒有便宜你佔不到,所以思想不相同,就快樂。你毀謗我、你侮辱我、你陷害我,我都會很快樂,這什麼原因?學了佛之後,你替我消業障,我這個業障這一生沒有前世有,生生世世累積的業障很可怕,在這些地方就消掉了。所以處逆境隨惡緣,惡緣就是這些人對我都不好,環境也不好,我怎麼樣相處?沒有一點怨恨,決定沒有怨天尤人,沒有這個念頭,生感恩的心。遭到這個難,好好反省我有沒有過失,有要改。他提醒我,我自己沒有發現,他提醒我,我要改過,我感恩他;他提醒我,如果沒有,也感恩他,提高自己的警覺,不能做錯事情,好的教育、好的老師。人一生能生在感恩的世界,你說多快樂,你說多幸福,沒有惡念、沒有惡行、沒有惡言。聖人能做到,古人能做到,我這一生很幸運也能做到,我能做到,你們諸位每個人都能做到。這不是求人的事情,求人很難,這是求自己。
隨順境,環境好,周邊都是好朋友,這時候要警惕,不能有貪戀。因為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逆境裡面是斷瞋恚,順境裡面是斷貪愛、斷愚痴,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這就對了。所以一切人於我都有恩德,如果你不會,不會一切人都是冤仇,那就錯了。所以是佛境界、是魔境界是在自己一念之間,與外面境界不相干。你一念與性德相應,所有境界都是佛境界,一念跟煩惱相應、跟習氣相應,所有境界全是魔境界。跟你說真的,真的是無佛亦無魔,那是講真的,佛與魔是自己起心動念不一樣,記住,與自性性德相應,佛境界現前,與煩惱習氣相應,魔境界現前,三途六道都是魔。這句裡面的範圍非常廣大,向後統統我們會看到,在經文都看到,這個地方是總說。
【為欲利益眾生故。】
佛菩薩為什麼做這種示現?沒有別的,利益眾生。這個眾生很大,遍法界虛空界,不只十法界,一切眾生統統照顧到了。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說,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,希望我們同學共同勉勵。慈悲是真誠的愛心、清淨的愛心、平等的愛心、智慧的愛心,大乘教裡叫慈悲。所以慈悲從哪裡來的?慈悲從真誠來的、從清淨平等覺來的。真誠是自性的本體,清淨、平等、覺悟是自性的性德,這個愛心與性體性德相應就叫做慈悲。所以慈悲這個愛裡頭決定不起副作用,真誠純正的愛心,平等的,沒有一個不愛。你這種慈悲心生出來,說老實話,就是菩薩、就是佛,凡夫做不到,為什麼?凡夫的心是輪迴心。什麼是輪迴心?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這就是輪迴心。所以我們自己學了佛之後知道,要常常去反省,常常去想想,我用什麼心。如果是用輪迴心,那就是從思想、言行,你一切所作所為都叫輪迴業,你造的是善的,有利於社會的,來生得福報,出不了六道;如果做的是不善的,損害別人的,來生是三途,感這種果報,這不能不知道。
清涼大師說這個三句,「亦行一切大人法,諸仙行等悉無餘,為欲利益眾生故」,他註解裡頭這三句即「善士利行,慈心勸導等故」,善士利行《鈔》裡頭有個註解,我們把它簡單的念一念,「善士有五,一於真實義,勸導有情」,真實義是佛法、是大人法。我們今天亦行一切大人法,我們在一起,《華嚴經》就是大人法,《華嚴經》就是真實義。我們有緣在網路、在衛星電視一起學《華嚴》,衛星電視裡面有《華嚴經》,天天都播放,還有《無量壽經》、有《地藏經》,還有兩種,我沒有看我記不清楚,我聽說每天播出來的有五個科目,勸導一切有情眾生,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第二「於應時勸導」,像現在我們這些年來非常認真努力勸導大家學弟子規、學感應篇、學十善業道,如果出家的,還要學沙彌律儀,這是應時,此時此地。如果我們要是疏忽這三個根或者四個根,這一生就白修了,這一生就空過,那是很可惜。第三個意思,「於能行攝勝妙義勸導」,勝是殊勝,妙是微妙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用現在的話說,是把我自己修行所得殊勝的利益與大家分享,就這個意思。我學佛五十六年,講經四十九年,我這五十六年修學我得到些什麼,跟大眾分享。最簡單的告訴大家,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了命運。
你們去念《了凡四訓》,你們去看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現在都拍成電影,我們這裡有光碟,諸位好好去看看。這兩本書上所講的就是於能行攝勝妙義勸導,我這一生修學的超過他們兩個人太多了。我在基礎上,就是投胎到這個世間來,我的命運比他們兩個人都差,差很遠,可是我這一生修學那個殊勝超過他們太多。佛家講三轉法輪,這一條是作證轉,我們自己作證明,還有許多人修行成就來作證明。像黃忠昌的往生,這也是屬於能行攝勝妙義勸導,以身作則,做給我們看,只要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三年決定成就,做出來給你看。
第四「於有情柔軟勸導」,有情眾生一定要懂得,有些人,這要看人的性格,所謂說恩威兼顧,應該用嚴厲教他就要用嚴厲,應該用溫柔的時候就要用溫柔。一昧用嚴厲的,人心不服,起怨恨心;一昧用柔軟的,柔情的,也不行,要剛柔相濟。你運用得很恰當,讓一般人對你敬愛你又畏懼你,就是說又怕你又喜歡你,你成功了,特別是領導人。末後,「於有情慈心勸導」,這是總結,對一切眾生決定要有慈悲心,沒有不接受的,所以連蚊蟲螞蟻都接受,為什麼?慈悲心,就能感動牠,鬼神能接受,樹木花草能接受,這是真誠的慈心,所以這也是善士利行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