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0五卷)  2006/8/1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0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我們從偈頌第一首看起,就是發心行相第一首看起,我們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菩薩發意求菩提。非是無因無有緣。於佛法僧生淨信。以是而生廣大心。】

 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接著昨天講的這段看起。昨天我們把《唯識論》裡面「實德能」介紹過,今天我們接著看《疏》文:「今法寶中,已攝初後」。偈上給我們講的是三寶,『於佛法僧生淨信』。法寶中是明顯的實德能,裡面有實有能,其實德也在其中,這是偏重在講法,所以已攝初後。「亦三寶中,皆具此三。體實具德,大用救生故」。這個意思都不難懂,三寶就是佛法僧。佛雖然在這個世間示現滅度,滅度了是形相,現在我們懂得,我們也承認。因為世間人常說,人的生死是肉身有生死,靈魂沒有生死。照這個例子來說,佛的肉身有生死,有入般涅槃,佛的靈性沒有生死,沒有生滅,這不難懂。

  今天我們用造像來代表佛的法身,可不可以?可以。見到佛像就如同見到佛一樣,法性遍在一切處。現在西方宗教裡頭這個說法也跟過去不一樣,他們也說上帝沒有形相,上帝遍一切處,上帝就在自己的心中,這個說法跟佛法裡面講的法性、講的佛性愈來愈接近。性是真實的,永恆不變。靈魂是靈性迷失後的狀況,它要覺悟了就不叫靈魂,就叫靈性。覺悟了,它就是法身,所以它有實,它有德,它有能,三寶都具足實德能;法寶當然也具足,僧寶也不例外,皆具此三。

  體實具德。體是理體,德能是用,用在哪裡?用在救度一切眾生,這個一切眾生通常講十法界。在十法界裡面都是迷而不覺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淨,不過在十法界裡面,愈往上面去,迷邪染愈輕,愈在下面愈嚴重,到真的是百分之百的,我們講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一百,迷得這麼深的人是地獄眾生。覺正淨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,不滿一百,就是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九,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。什麼時候到滿分(到一百),他就超越十法界,那就是真正得度。大用救生是真正得度,為什麼?他成佛了,十信心滿就成佛。成佛就是初住以上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我們也可以說覺正淨的滿分,一百分就是破一分無明,這一品無明一破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我們對於這樁事情、對這個道理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為什麼?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無論修哪個法門,無論學什麼樣的經教,你有方向,你有目標,你肯定不會退轉。真的就跟前面所說的,你深具信心,你能得能成,生起希望,所以你不會退轉,你說這多麼重要!

  下面這解釋最後一句,『以是而生廣大心』。「大者,智心,求大菩提。廣者,悲心,廣濟含識」。廣大心就是悲智。在佛門裡面的表法,這我們也常講,佛弟子供養佛菩薩,我們供奉佛菩薩一定是一佛二菩薩,佛是代表體,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,兩位菩薩一定是一位代表大智,一位代表大慈大悲。我們淨宗同學供奉的都是西方三聖,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,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,這要懂。阿彌陀佛代表法性,代表法身,他代表體,菩薩代表從體起用,表這個意思。我們每天禮拜佛菩薩,稱念佛菩薩,要懂得意思,全是自己的自性;佛代表自性的理體,菩薩代表自己自性的起用。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求什麼?求大菩提。

  大菩提是什麼?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是大智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念念不忘學習。要知道大菩提是自己本有的,大慈悲也是自己本有的,你怎麼樣求它?你把障礙去掉,它就現前。我怎麼樣求真誠?我把對一切人事物虛偽的心放下,真誠心自然就現前。虛偽障礙真誠,放下就是,不要再去找真誠,你去找真誠就又錯了,頭上安頭。你的心本來是真誠的,放下虛偽就真誠,放下染污就清淨。什麼東西染污?自私自利染污,名聞利養染污,五欲六塵染污,貪瞋痴慢染污,所有一切不善的都是染污。你能夠斷一切惡,一切善要不要修?不要修,自然就現前。一切善是性德,就是實德能,這一個字代表了,德,德是一切善。放下一切惡,一切善就現前;放下貢高我慢,放下自尊自大,平等心現前。你有自尊就不平等,我尊你卑。這是什麼?世間人有,迷的時候有,覺悟的時候沒有。

  我們對佛菩薩尊敬,佛菩薩對我們平等。我們不但對佛菩薩要尊敬,對所有一切眾生都尊敬,為什麼?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,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說得更好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怎麼能不尊敬?真正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謙虛、就是禮敬。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」。諸佛的諸字包括萬事萬物,《華嚴經》上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情是有情眾生,無情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跟礦物,包括自然現象。為什麼?它是法相,法相就是法身,芸芸眾生都包括在其中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怎麼能不尊重?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永遠一個敬人之心,愛人之心,這是佛心,這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就是佛心,佛是覺的意思,菩提心是覺悟的心。不愛人,瞋恚人,那是迷失菩提心,迷失本性,才犯這種錯誤,真正覺悟的人怎麼會這個樣子?真正覺悟,整個大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還有什麼分別?還有什麼執著?有分別,有執著,不是一體。本來是一體,怎麼說都是一體,你一定要分別,一定要執著,那叫迷惑顛倒,為什麼?這不是事實,與事實真相相違背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你要真正明瞭之後,佛菩薩我們沒見過,真正修行,世間人講有修養、有德行的人,我們見過。你細細在旁邊觀察他處事待人接物,誠敬謙和,我在章嘉大師身上見到,我在李老師身上見到。方老師雖然是我的啟蒙老師,我跟他的時間比較短,有沒有誠敬謙和的德?有,但是章嘉大師跟李老師誠敬謙和就非常明顯,這是什麼?這是修養的功夫。方老師到晚年不一樣。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才四十多歲(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四十多歲);我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那時候六十五歲;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,李老師是六十九歲,年歲愈大,功力愈純。你從這地方去看,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,現在人常講的磁場,跟這些老人在一起,那個磁場、那種氣分叫你非常安靜,我們一般人講安全感,在他的氣分裡面感覺到非常安全、非常的溫和,這是德。

  廣是廣大的意思,是講作用。悲心,大慈大悲,廣濟含識。含識是講有情眾生,廣是沒有條件的,就是大慈大悲那個大的意思,慈悲就是濟,幫助人家沒有任何條件。我們學習就學這個,眾生有苦難,全心全力的幫助。這個人他曾經毀謗我,曾經侮辱我,曾經陷害我,他需要幫助的時候要不要幫助他?不但要幫助他,在排列順序他還排在最優先,為什麼?我們曉得,這就是慈悲教化,做出榜樣給世間人看。世間人迷惑顛倒,怨恨多,記仇多,這是錯誤的,不知道法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還能記仇嗎?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有幾次比喻,不小心牙齒咬了舌頭,舌頭咬破,很痛,舌頭恨不恨牙齒?是不是想把牙齒拔掉?不會,為什麼?一體。世間人為什麼吃點虧就懷恨不已?他不知道是一體,如果知道是一體就沒事了。

  佛祖教化眾生是把自己的冤家對頭要擺在幫助的第一順序,教化眾生,決定沒有記怨恨。把他排列第一順序並沒有別的意思,是告訴大眾怨親平等。你看看他不是說親怨平等,他把怨擺在第一,親沒事情,怨裡頭有問題,解冤釋結。這樣做法讓利根的人一看,明白了,過去人家對不起我,跟我有過節,我心裡還常常怨恨他,錯了。一看佛菩薩這種做法,自己一反省,知道自己錯了。錯了趕緊要改正過來,像佛菩薩一樣,這叫做修行。把自己錯誤的觀念,錯誤的看法,錯誤的做法,修正過來,他毀謗我,我決定不能毀謗他,這覺,覺跟迷不一樣在此地。他罵我,我要罵他,兩個人一般高,統統是迷惑顛倒。一個覺悟,一個迷,絕對不會吵架,絕對不會打架。迷的人吵,覺悟的人不會答;迷的人要打,覺悟的人會讓他打,絕不還手,這問題就化解。打必須要反擊才打得起來。

  我也不看報紙,也不看電視,聽別人講這兩天好像以色列那邊又發生戰爭。怎麼打起來?他有反擊就打起來。如果說一邊你打,我不反擊,就打不起來。不反擊是不是會吃虧?不吃虧,你會贏得全世界人的讚譽,打人的人會惹上全世界人對他的譴責,可是一還手,兩個人是一樣的。小,兩個人打架;大,兩個國家戰爭,道理都是一樣。

  東方人對因果輪迴的概念有幾千年的認知,美國新大陸最近這一個世紀逐漸對這個問題明白了。美國人也知道殺人要償命,欠債要還錢,人身有生死,靈魂沒有生死,靈魂還會來投胎,又會來做人。你過去生中冤家對頭,來世再遇到還是要還命,還是要還錢,你說有什麼意思?我們中國人講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你真正明白之後,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沒有吃虧的?沒有。有沒有佔便宜的?沒有。別人佔我們的便宜,欺騙我們,讓我們或者在財物上受到很大的損害,我們學佛的人是什麼態度?一笑了之,若無其事。為什麼?我們清楚,如果我們捨了,就算了,給你就算了;如果我們心裡沒有捨,來生你要還我,還我的時候,現在連西方人都知道還得要加上利息。我歡歡喜喜讓你騙,將來你歡歡喜喜的還回來,什麼樣的因,什麼樣的果,吃虧了沒有?沒吃虧;對方有沒有佔便宜?沒佔便宜,來生要還。這就叫做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前世所造的因,這一世要有果報。

  任何一個人,在這一生當中,他的遭遇、他的作為決定沒有說是無因無緣而發生的,沒有,統統有因也有緣;就跟這裡偈子上所說的,不是無因無緣,有因有緣,我們要知道。你的生活,那個憂慮、顧慮就少了一大半,你也會真正懂得像佛菩薩一樣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,這叫真實功德。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,中國聖賢告訴我們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」,你愛別人,人家愛你;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,你敬別人,別人敬你;「助人者,人恆助之」,你肯幫助別人,沒有一個人不願意幫助你。害自己是什麼?自私自利是真正害自己,不利於別人,不利於社會,真正不利於自家。東西方聖哲、諸佛菩薩教誨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細心去觀察。在我們周邊一切人事物裡頭你去觀察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三世因果就在面前。所以要有大慈悲心,悲心裡面決定有真誠,有清淨平等正覺;悲心就是慈悲。

  你起心動念,念念沒有想到自己,真的想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要怎樣幫他忙。幫忙從哪裡幫起,這個要知道。諸佛菩薩最有智慧,諸佛菩薩所做的事情決定沒有錯誤,諸佛菩薩是怎樣幫助眾生?教學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我們自己向佛學習,體會就深。天天要講給別人聽,自己要不要學習?當然要學,所以天天自己有長進。智慧有長進,德行有長進,學問有長進,學問就是講能力,實德能,這三方面天天有長進,他怎麼不快樂?這就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習是什麼?習是落實。我把在經教裡面所學到的,我全部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習就是落實,做到,這真快樂,為什麼?做到就跟法性相應。如果所學的沒有做到,跟法性不相應,那裡面沒有樂趣。縱然有樂,那個樂裡頭夾雜著很多煩惱,不是純淨之樂、不是聖人之樂,這要懂得。

  天天親近經教就是天天親近聖賢、天天親近佛菩薩,沒有一天離開。經教從開始學起,我學了五十五年,年年有悟處,月月有悟處,然後你才知道佛所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法喜充滿?法喜充滿就是夫子所說的不亦悅乎。不亦悅乎就是佛家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沒有愚昧,沒有瞋恚,沒有嫉妒,沒有一切不善,怎麼不歡喜!

  你看看,廣濟含識頭一個是救自己,自己也是眾生,自性眾生誓願度。先度自己,然後就感化別人。自己得度就是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為聖,這叫自度。自度而後自然能度他,你的形象、你的言語、你的造作,沒有一樣不是在教化眾生,沒有一樣不是在感化九法界。

  初學的同學不要害怕,我是個過來人,也是從初學過來的,初學怎麼樣?這個道理聽老師講經說法都懂,可是境界現前,忘掉了,又要發脾氣,老毛病又發了,這是人之常情,要時間去磨鍊。你看看我剛才所說的,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,方老師四十多歲,章嘉大師六十五歲,方老師跟章嘉大師相差大概差不多二十歲,章嘉大師大二十歲。方先生懂的東西不少,經教很熟悉,但是在修養上就比不上章嘉大師,畢竟那是年齡。章嘉大師六十八歲圓寂的,我跟他三年。方老師到七十多歲的時候不一樣了,待人接物的態度就很慈悲,不像我最初跟他見面還有一種威嚴的樣子,七十多歲的時候一片慈悲。這就是說明什麼?修行必須要時間,但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這提醒就是天天讀經。方老師是天天讀經,從沒有中斷過,沒有一天離開聖人的典籍。

  中國諺語所謂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可憎。這就是說離開了聖賢三天,你的煩惱習氣都冒出來了。天天讀聖賢書,煩惱習氣還是會起現行,這就講什麼?我們知,知道了,行沒做到;學有了,沒有習。學而時習之才不亦悅乎,我們學而無習,沒有認真去落實,所以法喜沒有,還是會生煩惱。必須要落實,一定要把它做到,這樣才真正得到功效。能得能成,能得是自己,得到了什麼?實德能;能成是什麼?能成教化之功。需不需要刻意?不需要,一切都是自然,順其自然,產生教化的功用、功效。

  底下一句說「翻彼二乘小狹心也」。二乘人跟大乘不一樣,二乘人的心量狹窄,為什麼?他沒有發菩提心。二乘人的慈悲是眾生緣慈悲,菩薩的慈悲是法緣慈悲,佛的慈悲是無緣慈悲,沒有條件。菩薩還有條件,法緣,什麼條件?情與無情跟我同一體,這就是條件,我應當要愛護,應當全心全力照顧,為他們服務。佛也是這麼做,但是念頭都沒有,所以叫無緣慈悲。菩薩跟佛差不多是一樣的行為,但是他還好像找一個理論根據,佛沒有,佛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,差別在此地。二乘,差別就很大,我們知道二乘是只破見思,就是只破執著,分別沒斷。

  現在學小乘,不但學小乘,就是學大乘、學一乘,一乘是《華嚴》,你執著有沒有放下?沒放下。沒放下,《華嚴》能不能學?能學,不能夠契入,學什麼?學文字,學一些膚淺的義理,你不會開悟,你不會證果。怎樣才能開悟證果?就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大心眾生,你看跟二乘小心不一樣。什麼叫大心?心量大,中國諺語所謂量大福大。念念為眾生想,不為自己想;念念為社會想,不為家庭想,這種人學《華嚴》行,他會開悟,為什麼?他的心量跟《華嚴》講的菩提心很接近,所以他會聽得懂,對他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我接觸大乘、一乘教,實在講這是跟自己本性有這麼點關係,我從小就沒有為自己想過。確實從十四歲就非常明顯,起心動念想社會、想大眾的福祉,我應該如何為大眾服務。所以我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就直截了當告訴我,真正為眾生服務,弘法利生,一切諸佛走這個路子,一切菩薩走這個路子。我想有道理,所以我這個行業是他老人家給我決定的,叫我出家從事這個行業。出家找老師,他不讓我找老師,我說沒有師父怎麼出家?他就說如果你去找一個師父,師父不答應,你會不會很難過?我說是,當然很難過,那怎麼辦?求佛。我懂得了,求佛,佛給你安排。根本不要想到哪個道場,不要想去找哪個法師,真正有這個心,真正沒有自己,捨己為人,為正法久住,為苦難眾生,佛菩薩替你安排。我明白,所以我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的,順境逆境總是一個感恩的心,善緣惡緣都不放在心上,統統佛菩薩替我安排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請看「發心行相」第二首偈:

  【不求五欲及王位。富饒自樂大名稱。但為永滅眾生苦。利益世間而發心。】

  這是第二首。這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也非常豐富,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。我們看大師的《疏》,「別顯中,初半偈」,初就是上面這兩句。「揀去偏偽」,揀是揀別,發心要除掉偏跟偽。偽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什麼叫偏?什麼叫偽?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。我們繼續看《疏》,「謂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故。文中不求五事,求即過故」。這說了五樁事,第一個是『五欲』,第二個是『王位』,第三個是『富饒』,第四個是『自樂』,第五個是『大名稱』。所以前面兩句有五樁事情,這五樁事情都是偽,不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如果不能把這個東西去掉,也就是不能把這五樣放下,你菩提心不能現前,也就是你的真心不能現前,這五樣東西障礙你。所以大師在這裡面說不求五事,求即過故。你要求,有心去求就有過失,什麼樣的過失?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,然後再看他的註解,註解就講得詳細,我們來學習註解。

  「一若求人天五欲」。五欲是人天,天就是欲界天,「此能長貪」,增長貪心,「多是鬼因」,你來生到哪裡去?到餓鬼道去。所以你要是貪圖五欲,就是財色名食睡的享受,你到鬼道去。「二求王位」,求王位會長瞋恨,為什麼?爭,長瞋恨,多半是「地獄因」。「三求富饒」,有人求富貴、求財富,求財富增長愚痴,「是畜生因」。後面兩句是總結,「實通三途,各從多說」。也就是說這裡講的是貪瞋痴,五欲裡頭有貪瞋痴,王位裡頭有貪瞋痴,富饒裡頭也有貪瞋痴,各從多說。成分多少不一樣,五欲,貪多;王位,這崇高的地位,瞋恚多;富饒,愚痴多。這是三途的因,你求這幹什麼?所以聖人,無論世出世法,中國、外國,聖人都是清貧,生活很清淡、清苦。他能不能求富貴?他有智慧,他有能力,他不求,所謂是安貧樂道,物質生活一切聽其自然,決不為這個事情操心,所以他很快樂。如果要追求富貴,他就不樂,為什麼?患得患失,他有憂慮,他操心。

  「四求自樂,是二乘因」。聲聞緣覺自利不能利他,二乘是偏。「五求大名稱」,這講名聞利養,名聞,「若勝負心,是修羅因」。你在這個世間,你雖不求利,求名,我們現在講知名度,一定要自己勝過別人,這是修羅因。「若我慢心,是外道因」,就是貢高我慢。這是把這五個都說出來。

  下面還有引申的意思,「又以理求樂」,我們講合情合理求自樂,「人天因」。「為王攝屬」,這就是王的部屬,攝屬是王的部屬,「是魔羅因」,魔王這一類的。「有二乘心,目之為偏。有餘心者,名之為偽」。二乘只求自利不能利他,這是偏,不正。其他所講的全都不是真心。這段講得好。

  下面大師有詳細的開示,我們看《鈔》,「初半偈揀去偏偽者,即天台止觀中意」。天台《摩訶止觀》裡面所講的。「然有二文,一當第五卷明十法成乘中,有真正發菩提心,故云揀去偏偽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要注意到,如果你發心有偏有偽,你的菩提心就被破壞,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我們在平常講是夾雜,我們講懷疑、講夾雜、講間斷,這是我們常講的,此地講的偏偽就是屬於夾雜。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老發不起來?想想看有沒有夾雜這些東西?這些東西也就是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,我講得簡單,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我常講這十六個字。貪瞋痴慢裡面就統統包括這些。諸位你都在此地看清楚了,這十六個字如果不除掉,不能放下,大乘門雖然多,八萬四千法門你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,你沒法子進來,為什麼?心不正,心不清淨,心不真誠。不真誠就是偽,虛偽,夾雜這些東西就是虛偽。

  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求什麼?如果你求世間的榮華富貴,可以。拿著佛法求榮華富貴也行,佛也不會呵斥你,也不會批評你,佛有時候還對你讚歎,這裡頭自利利他,自己得世間的利益,也以世間的利益利益別人,不是真實的利益;真實的利益是要出世間,要超越。你沒有這個志向,你對這世間還有貪戀,還不肯放下,所以你不能入大乘,不但不能入大乘,你小乘也不能入,為什麼?小乘也要不求五欲及王位、富饒,這都不求,大名稱都不求,他只求自樂。

  所以夾雜著這些,我們常講輪迴心。輪迴心造善,用佛法的善,對於五欲、王位、富饒、自樂、大名稱,都可以求得到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但是你要知道這不能了生死。如果做不好還要墮落,還有果報,為什麼?增長貪瞋痴慢,不是化解貪瞋痴慢,不是消滅貪瞋痴慢。就是因為有貪瞋痴慢,所以才有六道輪迴。貪瞋痴慢要是斷掉,輪迴就沒有了,六道就沒有了。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什麼是覺?貪瞋痴慢疑斷掉就覺了,就是正覺。正覺就是阿羅漢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斷掉了,不再有執著了。這要懂得,不能不知道,要會學,佛法常講善學。所以你要想真正發菩提心,首先那些夾雜的東西要去掉,決定不能夾雜這五種東西,決定不能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對於這些東西隨緣就好,沒有貪瞋痴,有,不貪,沒有,不瞋。

  王位不能求,為什麼?你要是求得了,你要操心,你心不得清淨。不要說別的,佛門裡面,以前老和尚常常跟我們講,佛門裡頭有個諺語,你要想害那個人,你就請他做住持,請他做當家,這是什麼?寺院裡面的王位。他做了住持,做了當家,他天天要忙著大眾的行政事務,他心就得不到清淨。他在道場裡面修的是福報,縱然把大眾都照顧好,大眾都能開悟,都能證果,都能往生,他不行,他修福。此事福不能救,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但是這些事務你不管又不行,所以從前叢林裡面想得很周到,這些寺院裡面執事,就是服務大眾的,一共多少個人?一0八個人,我們今天講他是工作的。這一0八個人是怎麼來的?是選出來的,任期一年,好!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,有權利就有義務,別人幫我們服務,照顧一年,我要用一年的時間為大家服務,所以時間不長。全心全力來照顧道場,為道場服務,絕對不是認為我是住持,我是當家,我比別人高一等,沒有。

  任期,在從前戒律裡面是規定的,正月初一上任,臘月三十下台。所以吃過年夜飯的時候總辭,擔任工作的人全部都辭職,馬上就推選,第二天他們就接任。這叢林規矩,任期只有一年,不過連選可以連任。所以實在明理的人、懂事的人,不能叫他連任。他要是喜歡連任那就貪求,變成修福;他要沒有這個意思,純粹是為大眾服務,他還是屬於功德。不為自己,自己永遠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為大眾服務,這是正確的,是對的。稍稍涉及名聞利養,就是我們常講的,你有自私自利,有名聞利養,有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你就墮落。嚴重的,嚴重不一定在事相上,大乘戒律裡面論心不論事,貪瞋痴慢嚴重墮三途。

  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的,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,不錯,在金山寺做到首座和尚,地位僅次於住持。一個寺院,上面是住持,下面是三個助手,首座、維那、監院,這三個助手。就像學校,住持是校長,首座管教務,維那管訓導,監院就是當家師管總務,所以在組織上,這是三個主要的單位,綱領執事。這三個地位是平等的,上面是住持,方丈和尚。做到這個位子的時候,習氣毛病全出來了,最後去做土地公。土地公是哪一道?諸位曉得鬼道。修行一輩子到鬼道去,這不是留級,這是降級。如果來生又到人道裡面來,這是留級,人道裡面的功課沒做得好還要來再幹一次。

  我們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學報告過,悟達國師,十世高僧。死了之後,又投胎到人道,很難得又去出家,十世投到人道都是出家修行。他這修行的功課連續沒有間斷,十世不間斷,所以很有成就。第十世成為帝王的老師,稱國師,不是容易得來的,十世修行。可是皇帝供養一個沉香寶座,傲慢心生起來,感覺得很光榮、很榮耀。這個念頭一生,護法神離開,護法神護持他十世,所謂是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。貢高我慢的念頭一生,護法神走了,冤親債主找上身來,長了個人面瘡,差點送了命。畢竟是十世修行的有功夫,所以他有大菩薩護念著小菩薩,他算是小菩薩,護念他,來幫他忙,來救他。這就是《慈悲三昧水懺》的故事。十世什麼?留級,沒修得好還要繼續修,這不能不知道。你看禪宗六祖惠能,他就不留級,他走了之後,沒有說是又到人間來投胎,沒有。這個道理要懂、要搞清楚。

  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好好學,不要留級,要升級,升到哪裡?我們只有一個目標,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你可不要生到欲界天,生到欲界天不保險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無著、天親、師子覺他們三兄弟的故事?這三兄弟修得都不錯,三兄弟都是修彌勒淨土。三個人都約好,哪個人先往生,生到兜率天見了彌勒菩薩,趕快回來報告。師子覺最先往生,往生之後,音訊杳然,沒有回來報告。等到無著菩薩往生,無著菩薩真的生到兜率天,三年之後回來告訴天親,他已經往生兜率天。天親菩薩就問他,你不是到那裡去馬上就回來,為什麼三年才回來?他說我是去那裡打個轉立刻就回來。天上人間時差不一樣,兜率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那你就想想,他打個轉三年,真的是打個轉回來報告。

  他跟彌勒菩薩見個面,打個轉,趕快回來報告的時候,人間三年了。他就問,師子覺到哪裡去?他說師子覺到兜率天的外院,被那些天女、五欲六塵迷惑了,沒有進到內院。你就曉得,沒有真正的把這五樣東西放下,人間的名聞利養你不受誘惑,天上厲害,天上還有,欲界天,所以師子覺跑到兜率天被迷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高度的警覺怎麼行?如果不往生西方淨土,在這個世間,縱然你到四禪天、四空天,一墮落還是要墮落到三途。所以修行證果要無量劫,道理就在此地。實在講,你往上爬很不容易,往下墜落很容易。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想通,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,你真正求出離的心發不起來,怎麼樣發心都夾雜著這些東西;放下放得不徹底,放得不乾淨。

  我們這次在巴黎有個展覽,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辰,二千五百五十年。我們找了好幾個世尊八相成道的圖,找了三種,三家都不答應。他們有版權,我們不能用,很遺憾!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心?世尊的大法能夠在聯合國面對著全世界這些會員國來展示,這功德無量無邊。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,所以我們只好想辦法另外再找,實在找不到,眾生沒福。世尊的版權不曉得怎麼被他們拿去了,我們在《大藏經》上沒有查到釋迦牟尼佛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沒有查到這句。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當地的法律,我們今天在地球上要遵守地球上的法律,我們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,只是感覺到遺憾而已。這是說明為什麼要揀去偏偽。

  我們把文念一念,這底下就不要解釋了。「故下疏云,有二乘心者,目之為偏等」。二乘心不是大乘心,這叫偏。是有,但是他偏了。如果夾雜五欲、王位、富饒、名稱,這些是偽,沒有菩提心;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統統沒有,都被夾雜破壞。底下一段是第二,「二者,第一卷中,明有五略,謂發大心,修大行,感大果,裂大網,歸大處,今即第一發大心中文」。這首偈裡面講的就是發大心。「然彼復分為三,初方言,次揀非,後顯是,方言易了,今將不求一行,當彼揀非也」。這個不求,就是我們念的這兩句偈,「不求五欲及王位,富饒自樂大名稱」,這就是天台家所講的揀非。揀是把它揀出來,這是錯誤,非是錯誤。

  「餘文即當顯是」,我們先看這段。「今初,彼文云,道亦有通有別,今亦揀之,略為其十」,這下面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的。「若心念念專貪瞋痴,攝之不還,拔之不出,日增月甚,起上品十惡,如五扇提羅者,此發地獄心,行火途道」。我們自己要很認真的去反省,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都是在貪瞋痴裡堅固的執著?雖然聽經學教、念佛參禪持戒,都沒有辦法放棄,拔之不出,而且貪瞋痴慢的意念天天增長。這樣的行持,你起心動念、所造所作是上品十惡,也就是最嚴重的十惡,你修的是什麼道?也是修道,修的是地獄道。此發的是地獄心,火途道。地獄,縱然是寒冰地獄也是一片火海。

  他此地舉了一個比喻,這個比喻五扇提羅。五扇提羅這個傳說,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頭有,諸位可以細細去查出來看,我們在此地也就根據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所說的,給諸位做個簡略的報告。這是佛教的傳說,五惡比丘,出家人!在中國佛門諺語裡面所說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這個造作惡業的不是普通人,出家人,五個惡比丘,得什麼報?得石女之報。《摩訶止觀》裡面引用的,「如五扇提羅者,此發地獄心」,《輔行》裡面有解釋,講到扇提羅,這是梵語,在《未曾有經》下卷有這麼一段故事。

  在從前有五個比丘懶惰懈怠,不修經書,不讀經,不學教,懶惰懈怠。那時候遇到荒年,糧食不容易得到。這五個人,社會大眾對他們不尊敬,所以也就不願意供養他們。糧食不容易得到,一般人自己吃的都不夠。所以真正出家人托缽還是有人供養,他們這五個人,人家不願意供養。這五個人就商議,他們也懂得人生在世什麼最重要?活命最重要。他說我們不能在此地等死,於是他們找了一些善心人士,獲得了一些,書上講的是繩床。我們現在野外旅行的時候能夠看到,用繩子編的吊在樹上這種繩床。他們要做樣子,在曠野當中,也裝模作樣做出莊嚴的樣子,五個人依次而坐,好像是個參禪的;就是裝模作樣,裡面貪瞋痴慢不捨,用這種形相來欺騙眾生。一般眾生看到之後,這了不起,這是真正修行人,於是一傳十,十傳百,傳的人、知道的人多了,都到那個地方去恭敬禮拜供養。他們這五個人很歡喜,在荒年,他們的供養非常豐足。

  在這時候,有位女施主叫提韋,聽說這五個人是個好修行人,歡喜供養。她是一個富有的長者之女,她就供養十頃的園林,而且是終身供養。諸位要知道,供養人發的是誠心,這五個人是騙人。供養的人,她是真心供養,供養的福報,她命終生化樂天。諸位要曉得,欲界第五層天,比兜率天還高一層,真心供養修行人。所以有些裝假的這些修行人,欺騙眾生,你供養他,你要是誠心誠意,你得福,這個道理要懂。不要認為好像他騙了我,我又後悔,這樣的心,你供養的福全都沒有了。他是個出家人的形相,你這一毀謗,讓別人看到所有出家人都失掉恭敬心,這個罪過重;你供養他的時候上當,你自己也墮落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他有沒有德行,他有沒有修行,與我不相干,我誠心誠意去供養他,你真的就有福。

  六祖說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真正修供養的人也不見世間過,但是如果你明知他有過,你要用這樣大的供養,那你是錯誤,你有過失,你生不了化樂天。你不知道,你的心裡頭認為這五個人是真正修道人、是好比丘,你護持佛法,一點疑惑都沒有,這個福報不得了。所以大乘教裡頭論心不論事,各人因果各人負責。人的一生,有覺的時候、有迷的時候,不一定在什麼時候。年輕的時候有覺悟,老的時候糊塗,有;年輕迷惑,老的時候覺悟,也有。你要把這個搞清楚再修供養,你的機會就失掉了。誠心誠意供養,這是對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段故事明天我們再繼續跟諸位報告,我們要在這裡面學習,成就自己的功德、福德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