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五三八卷)  2006/4/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53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偈頌第六大段第二小段,第十六首看起:

  【若見流水。當願眾生。得善意欲。洗除惑垢。】

  外出,『流水』是常常見到的,小溪、小河,菩薩見到這個境界引發自性的悲願,『當願眾生』。我們看到這一百四十一首,每一首的第二句,這四個字裡面包含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。不是指我們現前這個地區、國土或者地球,那就太小了,那不是菩薩的心願,不是菩薩的心量。菩薩的心量無不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恆沙世界;那個世界是講的大世界,不是小世界,就是佛的教化區,經論上稱為大千世界。大千世界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。佛當年在世,在恆河流域弘化的時間很長,恆河的沙很細,所以講到大數字,他就用恆河沙做比喻,叫恆沙世界,恆河沙數這樣的諸佛的剎土。

  在《華嚴》裡面我們讀到,成佛了,雖然是說佛佛道同,這個真的是沒有話說,道是同、智慧相同、願力也相同。可是還有不同的,不同的是什麼?緣分不同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因此有些佛,像我們這裡,我們娑婆世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的教區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這是在佛法裡頭常見的,佔多數。可是還有些佛的福報大,他的教區二個大千世界、三個大千世界,有十幾個大千世界,有一百多個大千世界的,福報大!這不一樣。福報最大的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教區是遍法界虛空界;換句話說,我們娑婆世界也在其中,也不是例外。

  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,西方極樂世界好比是學校,十方剎土裡面的諸佛如來,好像是替這個學校招生,招到的學生統統都送到這個學校。你要懂得這個比喻,你就曉得,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,你就明白了,無一不歸西方淨土!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,毘盧遮那佛的得力助手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這兩位菩薩在《華嚴經》末後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這是示現給我們看!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,圓滿什麼?我們的性德全體開發出來,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,這在極樂世界!它的殊勝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所以這個法門廣大無與倫比。世尊給我們說,在法界虛空界裡面,有許多的菩薩希求、尋找這個法門而不可得,這不可得就是沒有緣分。我們今天遇到了,你說是多麼的幸運。

 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?不是偶然的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跟阿彌陀佛、跟西方淨土結了緣;沒有這個緣,法門在你面前你也不會產生信心。你看香港的居民有四、五百萬,這麼多的人,幾個人相信這個法門?李老師曾經說過,這是講念佛人,不念佛的不算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一、二個。在香港的比例恐怕還不到,如果一萬人當中有二個往生,一百萬就有二百人往生,五百萬就有一千人往生,香港這個地方恐怕沒有一千人往生。為什麼?善根福德因緣不足!不能說沒有善根,善根太微少,不夠、不足。我們這些同修善根福德因緣具足,具足還不能去,原因在哪裡?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放不下。這個誘惑力量太強了,你不肯放下,所以你還是去不了。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必須要把這些障礙放下,那我們這一生當中就功德圓滿了。

  所以看到「流水」,你靜靜的去觀察,現在難得見到的是清流,清淨沒有染污的流水,現在很難得看到,大地普遍受到染污。沒有受到染污的流水,大概只有在山地,鄉下農村裡面的小溪,山上的溪流,還沒有受到染污,你看到會很歡喜。我們必須用這種清潔的水,這才能養人。陸地上的水,我們都知道是流向海洋,大海是所有河流會集之處。這一個世紀,特別是七0年代以後,就是一九七0年以後,地球上的環境染污有著明顯的惡化,這個惡化讓許多科學家感到驚訝、不安。什麼原因?就是這半個世紀,科技工業的突飛猛進,我們一般人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為這是好事情,科學技術帶給我們很多的方便。你知道這些方便,你用多大代價換來的?沒人知道;給你說是多大代價?是我們整個地球上的生命做為代價。你說有這麼嚴重嗎?對。

  科學家提出了警告,這個警告大概是二十幾年以前說出來的,二十幾年以前。如果人類還不能夠把染污、破壞,就是破壞自然生態的環境,要不能把這個破壞、染污終止、改善,地球上的人類五十年之後就沒有辦法生存。五十年已經過了二十年,現在還剩三十年,三十年後整個地球上的人就毀滅、就滅掉,你說這個代價大不大?我們還要這些東西嗎?大家還在盲目拼命都在追求。科學家說這個話是不是危言聳聽?絕對不是,他們有科學的數據。

  所以,我們看到流水就要想到,怎樣洗潔自己的清淨心、自己的清淨行,這個重要。最近這些年來,我們在《華嚴》真的學了不少東西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總聽了幾十年,但是怎麼樣?感受不深刻。而這種感受,可以說這麼多年來,年年都在向上提升,這是好事情。現在我們真的是進入這個境界了,了解到心淨國土淨,心淨宇宙淨!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能度自己,真誠心、慈悲心能度眾生。可是首先要度自己,自己不能得度就沒有法子度人,這不能不知道。特別是生活在近代這個環境裡頭,心地要善良,多做好事。

  什麼是最好的事?幫助人覺悟。慈善救濟的項目太多,裡面最重要的,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做慈善救濟事業,他做的是什麼?教學。每天教導大家、勸導大家,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!這是有史以來,在這個地球上,從來沒有過的大慈善家。不是說你沒衣穿,送你幾件衣服;你沒飯吃,送你糧食,那是小善,那不是根本,那是枝末;根本幫助你,是幫助你開智慧。可是要想開智慧,一定首先要心清淨;要達到心地清淨,一定要嚴守戒律,於是我們在這裡就懂得了。

  『得善意欲』,這句是講果報,下面『洗除惑垢』,惑垢這兩個字就是貪瞋痴,惑是痴,垢是貪瞋,這是煩惱的根本。你不迷惑,你怎麼會起貪瞋?所以貪瞋容易斷,迷惑可難斷了。貪瞋用戒定就可以把它控制,可是迷惑不行,迷惑,戒定沒用處,要開慧,慧才能夠把迷惑斷掉。我們怎麼對治法?這就很明顯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垢是貪瞋,惑是痴,然後你才能「得善意欲」。這個意欲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心想事成,有求必應。可是上面這個字重要,是善的,不是惡的。為什麼是善的不是惡的?因為你貪瞋痴洗除掉了,所以你所求的、你所願的沒有不善。

  我們回頭再看看我們現前的社會,現前社會是「得惡意欲,增長惑垢」,不是洗除,現在就是天天增長。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了,天天在聽經、天天在念佛,我們的貪瞋痴,不要說洗除,有沒有減少?從這裡看。洗除可不是簡單的事情,今年如果比去年少一些,那就有進步。貪瞋痴少一分,戒定慧肯定就增長一分,這是一體的兩面。你首先要有認知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,肯定貪瞋痴對自己是有害的,戒定慧對自己是有利益的,你要有這個認識。

  佛給我們講,貪瞋痴叫三毒!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惡念、一切不善、一切惡行,都是從它生的,所以它叫做根本煩惱,萬惡的根源。你還貪戀它,你還不肯捨棄,又要想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自己跟自己矛盾,極樂世界怎麼能去得了?極樂世界是善意欲。我們講人天福報,也是善意欲。現在人天有沒有福報?沒有!在人間,幾個人懂得福報,享受人天福報?給諸位說明,還是放下貪瞋痴,你才能享受人間的福報;你要不肯放下的話,人天福報你享不到。

  我們讀歷史,你看歷代帝王,尤其看開國的帝王,開國帝王一定都生在亂世,所謂是英雄豪傑。起義舉兵平定戰亂,得到政權,做了皇帝,好像是挺有福報的樣子。你再細細去想想,殺多少人,讓多少父母失掉兒子,讓多少婦女失掉丈夫,讓多少人民喪失生命財產!所以古聖先賢有句話,冤枉殺一個人,他並沒有罪過,殺一個人,你就可以做皇帝,這不是好事情嗎?這個人有良心過不去,寧願不要做皇帝,也不肯殺一個人,這樣的人他這一生當中才得善意欲。

  我們讀歷史上看到的,這種悲慘的局面,中國從戰國之後社會就亂了。所以孔子是非常感嘆,常常懷念堯舜禹湯那個時代,那時候真的是天下和諧,人民淳樸。從戰國到現在,大概至少有二千三百年。再看看全世界,看看這個世界的歷史,大小戰爭死亡的人數非常可怕!所以有人曾經問我,西方人講世界末日,為什麼會有世界末日?因素當然很多,大家都從科學數據裡面來看,佛法還有從另一個角度去看,從因果。這麼多人冤枉死了,他能甘心嗎?他要不甘心,那你就要曉得,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二千年,大概到這個時候就是要算總帳,算總帳就是末日。這是從因果的角度來看,你想想這有沒有道理?所以在近代,天災人禍頻率年年往上升,災害一次比一次嚴重。

  你要問那還有救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為什麼?境從心轉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說得很好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怎麼轉?從心上轉;你不從心上轉,那你就錯了。從心上轉,轉惡為善,轉染為淨,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你從心上轉。怎麼個轉法?這是很多年前就有人問我,我教他,我都是依經上教訓來說的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你從這個地方轉起。你自己想想你生平當中最討厭的是哪個人?最恨的是哪個人?你從這裡轉。最討厭的、最恨的,這個人常常想毀謗你、傷害你的,你給他供個長生祿位,供在你家佛堂佛像旁邊。你每天禮佛,早晚課都向他拜,化解冤家對頭,你要從這裡做。

  我教人,有人真做,做了三年,他來跟我說:「法師,我現在心平靜多了,可是見到那個人,聽到人說這個人,心還是不平,怎麼辦?」我就告訴他,我說你的功夫還不夠,繼續努力再拜三年。必須怎麼樣?必須見到這個人不起怨恨,你的功夫就成就了。那個人造很多惡業,不要去批評他,不要去責備他;應該責備的是責備自己。我動個念頭想去罵他,想去教訓他,你回頭再想,你這個念頭錯了!錯在哪裡?錯在我不能轉境界,我被境界轉了。為什麼看到別人惡的時候,我的心就憤憤不平?看到人家做好事,我就歡天喜地?你還是為境界所轉,這就是說回過頭來要責備自己。

  為什麼佛菩薩能夠如如不動?佛菩薩在天堂不生歡喜心,在地獄不生厭惡心,他心是平等的,這才真正把煩惱習氣洗乾淨了,他那個境界裡面的享受,那真的叫善意欲。千處祈求千處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;應當說什麼法,他就說什麼法。沒有一定的形狀,沒有一定的色相,沒有定法可說,善意欲。所以我們學,頭一個就學這個。一看到就討厭、不高興,你得常常看,看到什麼?看到不討厭了,看到什麼?不動心了。你要不常常看,你這個習氣斷不掉。那是好境界,他來幫助我,把我的煩惱習氣淘汰掉,洗除乾淨。衣服髒了不洗,永遠是髒的,你要常常洗,這個道理你懂。你的清淨心染上貪瞋痴慢,你不把貪瞋痴慢洗掉,你的清淨心怎麼能恢復?貪瞋痴慢在哪裡洗?要在境界上,特別是人事環境上。順境、善緣,你要懂得斷貪欲,不生貪戀;逆境、惡緣,你要去練不生瞋恚。

  一定要明瞭人性本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你要肯定佛聖的教誨。你真的明白了,你就覺得一切眾生有可愛之處、有可敬之處。可愛、可敬是他的本性本善,他有佛性,這種敬愛妙了,它不是煩惱。這個好難懂!為什麼難懂?這裡有個道理,因為你的貪瞋痴沒有斷,所以你不懂;貪瞋痴要是斷掉,你就恍然大悟。原來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敬愛裡頭沒有情,沒有感情、沒有染污。它是什麼?它是法性,它是性德,是自性裡頭的性德,純淨純善的性德自然流露,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我們有沒有這個性德?有,一切眾生都有。現在跑哪裡去了?佛說還在,只是被迷惑了。迷了之後,它就變了形。變了什麼?就是帶著感情的、帶著貪瞋痴慢的這種好惡之心,就變成這個。實際上我們的好惡之心是自性裡面的純淨純善。這樣看起來,貪瞋痴慢還非得洗除不可!要是不洗除,你現在變了質的,就是帶著貪瞋痴慢的純淨純善的心,它會造善、它會造惡;造善,三善道受生,造惡,三惡道受報。這就是什麼?輪迴!六道是個大染缸,永遠出不去,愈染愈嚴重。

  這種情形你要細心去觀察,就從個人自己觀察起,你想想,你在十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,二十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,三十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,你這樣子十年十年細細去反省,你就知道了。十歲的時候染污很輕,二十歲時染污相當嚴重,三十歲就更嚴重,四十歲就迷惑顛倒。我這樣的年齡,跟諸位說,我在十歲的時候沒有染污,生長在鄉下、在農村,八十年前的社會沒有染污。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有染污了,很輕,不嚴重。二十六歲接觸到聖賢教誨,接觸到佛法,所以能夠保持往後的五十年。如果不是天天在洗除貪瞋痴,你能不受染污嗎?

  我學佛,我感激章嘉大師,啟蒙的老師,諺語常講先入為主。所以第一個老師的教誨,這印象就特別深,往往影響到一生。他的方向跟目標,他教我的就是看破、放下。我用一句話,最簡單的,介紹我三個老師。第一個老師是方東美先生,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,因為那個時候我學哲學,「佛法是哲學裡面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」。他自己晚年,在學校授課完全教佛學。章嘉大師,這是我接觸出家人第一個出家人,就是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李老師我跟他十年,他教我的「至誠感通」,這非常重要。

  我們自己學習,學習的目標是什麼?通達諸法實相。這個談何容易!老師那時候給我說,他說你看看世間的學術,不談外國的,也不談現代的,只說咱們中國古時候有一套叢書,《四庫全書》,你一生能念得完嗎?在早年,「台灣商務印書館」在台灣把《四庫全書》印出來,印了三百套,買的人少!我到書店裡面去買的時候,是最後一套,所以我買到是最後一套。我也估計大概它印三百套,果然沒錯,總經理也告訴我,確實只印三百套。給我講這套書,算一個人一出生就會讀書,每天讀八個小時,讀到一百歲,這個書還沒看完。你就想到不容易!李老師又告訴我,佛法三藏十二部,這一套《大藏經》,不要談別的,就這兩樣東西,你這一生能讀得了嗎?你要是讀不了,你怎麼能通?你要想自己成就,佛法要通;你要想弘法利生,世間法要通;世間法不通,不能弘法利生。

  現在怎麼個通法?老師最後教我,只有靠感應,這個通是感通,就是說要求三寶加持。三寶怎麼加持?我們求佛的智慧加持,求佛的本願加持,求佛的威神加持。幾個人求到?可不能迷信!什麼叫加持?佛的教誨叫加持。你真聽懂、真相信了,你把它做到,就是加持。你想入佛門來,三皈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你能夠念念依覺正淨,放下迷邪染(迷邪染就是貪瞋痴),這叫加持。具體的就是戒律,你能持戒,戒是佛制定的,這得佛加持。所以,至少十善、五戒、十戒(十戒是沙彌戒)你要真正做到,然後你的心就清淨了。為什麼?不貪了,也不痴,也沒有瞋恨,心就清淨了。清淨心就生智慧,智慧就通了,就這麼個道理,這叫三寶威神加持,三寶威神是教訓。

  你不要聽這些話聽錯了意思,你就變成迷信,盲目去天天給佛菩薩磕頭,給佛菩薩供養,以為佛菩薩會保佑你、加持你,這叫迷信!完全搞錯了。所以佛真正加持,是讓我們用戒律的方法得清淨心,清淨心才生覺正淨。然後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才能通!通是通達明瞭,用這個方法行。老師講要用至誠,用什麼感?真誠心感,至誠是真誠到極處,這才能夠感通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人沒有真誠心,所以求什麼都求不到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下面第十七首:

  【見修園圃。當願眾生。五欲圃中。耘除愛草。】

  前面是「見流水」,就要想到,首先想到自己要把自己的染污洗除掉。這個地方見到的是菜園,『園圃』是菜園,菜園裡面當然隔一段時期一定要除草,耘草就是除草。我們在澳洲自己有兩個菜園,連山下,我們有三個菜園,規模還都不錯。有個大菜園,我們種的這些蔬菜瓜果,足夠供養三百人,規模相當大。除草這個工作是要常常做的,否則雜草就生長了。看到除草,要想到把我們心裡面的雜草也要把它耘除掉,『耘除愛草』。這個「愛」是屬於七情裡面的一個,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,所以愛是屬於七情的,下面是惡、欲,用這個字就代表七情,七情五欲。它前面是『五欲圃中』,一定要把這個七情除掉,七情除掉,你心就清淨了,心就安了。

  我們無論是學佛或者學儒,功夫不得力,真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?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他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!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。攝是什麼?收回來。一般人,一般人的六根一定向外面六塵上面去流,就像水一樣往外流。眼緣著色,我們現在講粗一點的話,被外面引誘,眼被外面色塵引誘,耳被聲塵引誘,鼻為香塵引誘,舌為味塵引誘,乃至於身為觸塵,意為法塵;這個法是不善的法,所有一切不善的法,世間法。六根被六塵誘惑,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?要想功夫會得力,不難,你要把六根從六塵裡頭收回來,不攀緣這些東西,不接受它的誘惑,不接受它的干擾,功夫才能得力!

  佛這麼教我,儒也是如此,你看孟夫子講得很好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跟大勢至菩薩「都攝六根」是一個意思。什麼是學問?你能夠把心從外面境界收回來,意思就是不受外面干擾、不受外面誘惑,這就叫學問。世出世間聖人這些話是事實真相,是他們自己做功夫的經驗之談,我們如果不走這條路子,你要想成就就太難了。

  七情五欲裡面,最嚴重的是貪愛,用它來做代表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情愛,世間人看得很重。一個人要是沒有情、沒有愛,還能算人嗎?一般人都這麼講法。這個說法似是而非,怎麼說似是而非?你的心是妄心,就是你的心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不是真心。因此你的愛跟情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會變;今天愛你,明天就不愛了,千變萬化。你們想想,家庭裡面最嚴重的問題,離婚。夫妻兩個人當時結婚的時候不是很恩愛嗎?為什麼結婚沒有多久他就離婚?這就說明愛是假的,情是假的。

  所以你一定要知道,凡是用妄心,不是用真心的,全是虛情假意。他說他愛你、喜歡你,點點頭笑笑,可別當真,當真你就上當了;他說我恨你、我不喜歡你,也別當真,也是假的。為什麼?過幾天他又變好了,變幻莫測,連他自己都不知道。你要曉得那是什麼原因?原因是妄心,不是真心;如果是真心,真心是永恆不變。誰用真心?佛菩薩用真心,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有情、有義、有恩、有愛,永遠不變;無論你用什麼態度對佛菩薩,佛菩薩決不會改變,為什麼?他真的。

  所以心是主宰,從心開始,沒錯,和諧社會從心開始。心有真心、有妄心,差別就太大了。如果是用妄心,和諧不會保持長久,剎那之間又不和了;如果用真心,永久的和諧。可是這個問題就是真心一定要在佛法裡頭。所以湯恩比教授跟池田的談話,我看了之後,最終有個結論,要想世界真正達到和平,決定不能離開宗教;捨棄宗教,我們今天講宗教教育,捨棄宗教教育那就變成理想,決定不是事實;要把理想變成事實,宗教教育太重要了。你要問為什麼需要宗教教育?宗教教育把這些宇宙萬法的真相給你講清楚、講明白,幫助你覺悟!覺悟之後怎麼樣?你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

  所以我教同學,我用最簡單的言語告訴大家,什麼是佛?人家在問,你們信佛的,佛在哪裡?什麼是佛?你就可以指著他:「你就是佛!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是佛!」釋迦牟尼佛放下了,他是佛,你放下,你也是佛,我放下,我也是佛。你放得下放不下?妄想放不下,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是菩薩,三個你放下兩個。最難放的是起心動念,那就是妄想,你放不下,但是你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是菩薩。分別也放不下,執著可放下了,那你就是阿羅漢。我放下了執著,我就是阿羅漢;我再放下了分別,我就是菩薩;我再放下了妄想,那我就是佛。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那就是說本來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就這麼一句話。

  可是現在問題發生了,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,而且愈來愈嚴重。你從佛變成凡夫,隨著妄想習氣你造作一切善惡業,善業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。你就好好想想,你這一生當中,你這一天當中,從早到晚,你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?善惡怎麼分法?善惡很簡單,利益眾生的是善,利益自己的是惡;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,是為自己的多,還是為別人的多?你這一年當中,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,這一年三百六十天當中,你是為人想的多,還是為自己想的多?為別人做得多,還是為自己做得多?這兩下一比較,你就曉得你將來到哪裡去。

  如果為自己的多,為別人的少,將來就三途有分,這是你的歸宿,是你的結果。如果你為自己少,為別人想得多、做得多,那你來生是人天福報。這是什麼?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。如果說執著沒有了,那肯定你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的,決不是利益自己的,阿羅漢。阿羅漢以上沒有一個是為自己的,為自己的,決定是六道凡夫。向上就更不必說,都是為一切眾生,絕對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。你們如果真正明白,你就曉得宗教教育才能至世界和平。這個世間學者專家,真正有學問的人,湯恩比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。這個人有學問,他不排斥佛教,他對佛教還特別讚揚,認為佛教能解決問題。他自己也沒有把基督教放棄去改信佛教,沒有,依舊是虔誠的基督徒。所以愈是到高層次,宗教之間沒有矛盾,可以合作。

  所以,我們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不知道,學佛的同學當然也都知道,知道怎麼樣?認識不透徹。怎麼知道你認識不透徹?因為現在你還不肯放下。真正明白,真正搞清楚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所以看你認知的程度從哪裡看?從你放下多少看,你知道多少,你一定放下多少,這是最準確的。我知道,我做不到,實際上你沒有知道。

  這樁事情我都向章嘉大師請教過,談到知跟行的問題,老師說佛教是知難行易。我們一般都感覺得佛教知容易,做很難;他說不是的,知難行易。以後我們深入經藏之後,老師的話跟佛說的一樣,眾生成佛在一念之間,有什麼難!一念覺,眾生就成佛了;一念迷,就變成眾生,所以凡聖在迷悟之間。可是覺可不容易,我們以宗門做比喻,這是很明顯的,顯而易見的。參禪,參禪的目的是什麼?在開悟。經年累月在那裡參,他就是參不通,到處去訪問明師、善知識,去求教,請別人開導,幫助自己破除疑惑。宗門有個公案,趙州和尚,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,八十歲老翁,為什麼?沒開悟,到處去尋師訪友。又所謂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,迷關破不了;一旦開悟了,「得來全不費功夫」。

  悟的是什麼?我在講經的時候全都給暴露了。在宗門是絕對不許可暴露的,他一定要讓你自己契入境界。教下,尤其在我們的講席,我們暴露太多了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就是日常生活,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迷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覺,這就是把根本暴露出來。我教你這三樣,你說人家證果多困難,小乘證阿羅漢多困難。怎麼證的?我跟你說得很簡單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論是順境善緣、逆境惡緣,統統不執著,佛法也不執著,就證阿羅漢果;一切都不分別,就是菩薩。我這個講得簡單,你好懂!於一切法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破無明,你就證法身,就成佛了。

  所以你要常常想到,為什麼我還執著?你先從最粗的煩惱下手,最粗的是執著,分別就微細一些,起心動念是極其微細。我們要先從粗的下手,為什麼要執著?你要是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時時能夠提出這一句,「我為什麼要執著?為什麼不放下?」我相信你的功夫就會有很大的進步,會有長進。你能放下,煩惱少了,智慧就多了,佛經上講煩惱輕,智慧長。你要肯定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決定是壞東西。為什麼?障礙了我們的性德,我們自性裡面有智慧、有德能、有福報,現在統統不能現前,就是被它障礙。不是別人障礙我們,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,所以可不能夠怨天尤人。別人沒障礙我,就是這些東西障礙我;這些東西放下,障礙就沒有了,本性本有的智慧、德能全都現出來了。

  《三字經》上講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性本善,本善裡面就包括智慧、德能。德能,我們今天講才藝;相好,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福報,統統具足,不向外求,而且是圓滿的具足。在什麼地方?就在現前。只要你用真心,把妄想分別執著淘汰,你面對著山河大地,面對著芸芸眾生,它就變樣子了,真變了,不是假變。到這個時候你才相信佛講的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「境隨心轉」,這幾句話你明白了。現在這幾句話你是聽說,你沒看到事實,你要不肯放下,你永遠看不到事實。永遠看不到事實,修個幾十年之後,你可能把佛教放棄了,為什麼?佛講的是假話,不是真的,我搞了這麼多年,你看都不能兌現,這就由佛道就變成了魔道。佛跟魔沒有兩樣,正的就是佛,邪的就是魔;覺了就是佛,迷了就是凡夫,統統要把障礙去掉。

  前面講的「惑垢」,這個地方講的「愛草」;前面是講貪瞋痴慢,這個地方是講七情五欲。你不放下怎麼行?放下,你才知道得大利益!方老師告訴我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統統放下,那才是最高的享受;你不肯放下,你永遠不知道什麼叫最高的享受。孔夫子《論語》裡面講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句話你會念,你也會講,你永遠享受不到。什麼原因?也就是你五欲六塵沒有放下,你要放下之後,你才知道那個樂趣。

  這個樂趣最明顯的表現在哪裡?表現在聖人的典籍。你讀佛書無比的快樂,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不能跟這個比。不但我們這個世間,天上,佛經上給我們講的,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那個享受,絕對沒有讀經享受的快樂。你們現在讀經快不快樂?沒有感受到有這麼快樂,為什麼?心不清淨,你有雜染。這個地方講的愛草、講的惑垢,你沒有把它除掉,你沒有把貪瞋痴慢疑洗掉,你沒有把七情五欲耘除掉。所以你面對著經教不生喜樂,原因在此地!你要很認真去放。

  我能夠契入佛門,感激章嘉大師,第一天見面他就把這個祕訣傳授給我。我這一生得力的地方,就是從小父母教的尊師重道,這是從小教的。所以對老師尊重,對老師的教誨會依教奉行,很認真去做,這真的得利益。那個時候老師教我看破、放下,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?他告訴我,布施!布施就是真的放下,真的捨。他叫我做六年,我就認真做六年。果然沒錯,第六年,身上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捨掉了,只剩下兩套換洗衣服,剩下一個鋪蓋,薄薄的被子,三斤重的被子,統統捨掉了。那個時候想,自己有工作,每天還上班八個鐘頭,所以學佛時間不夠,充其量每天能用四個小時在佛法上。我就想這樣不行,這樣我趕不上同學。李老師在那裡已經教十年,那些人,很多人跟老師跟了十年,我才到老師這裡,怎麼能趕上人家?就打妄想,想最好是出家,這個工作不要了,我每天用十二個小時在佛法上,我估計我有兩年就跟上他們。

  統統放下之後,真的心想事成。出家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,我就有這個願望,心裡面就有預感,大概這個緣會成熟。我告訴我那些同學,我同學們跟我講,大概還要多久?我說不出半年,我有預感不出半年。結果不到兩個月,心悟法師就派人來請我出家,一個多月當中來了九次,我看他的心很誠,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這才出家。所以我出家不是我找師父,師父來找我,而且找了九次。我提出的條件,我出家要學經教,我不做經懺佛事,我也不做法會,我就要學經教。我可以講經,可以教佛學院,其他的我沒有興趣,師父跟道場都接受、都同意了。在台北出家,我又提出來,我每個月一定要到台中住一個星期,親近老師,往返的旅費常住要給我。我一分錢都沒有,統統答應,這才出家。你不放下怎麼行?要曉得這些東西,五欲六塵,就好比是毒蛇,好比是猛獸,七情五欲沾都沾不得!

  老師的教誨我聽得懂,我能接受,我能依教奉行。所以我自己也感到很安慰,這一生當中沒有離開書本。讀佛書、讀聖賢書,世間其他東西我都捨棄,為什麼?沒有時間。而且是以佛書為主,我整個時間、精力用在這上面都嫌不夠,哪有時間去看別的東西!所以我不看報紙有四十多年,報紙、電視、無線電的廣播、雜誌,統統都放下了;世間一般的書籍也都放下了,沒有時間去看,這樣才能保持清淨心。煩惱輕,智慧長,這是我自己親身的經驗,以前對經書看不懂的,現在能看懂。所以這個東西不是研究的,研究搞不通;研究,你是用妄心,你用分別心,用執著心,浪費了時間,浪費了精力。

  你一昧用真誠心,至誠感通,這是李老師教給我的秘訣。真誠心就是去讀,不要有分別,不要有執著,一遍不行,兩遍,老老實實的一遍一遍念下去。不定在什麼時候忽然意思明白了,會感到很安慰,體會到了。這種領悟、體會次數愈來愈多,愈來愈密集,法喜充滿!所以經書你要去念,遍遍不一樣,其味無窮,其味無窮就是其樂無窮;你嘗不到法味,就是你心不清淨。古大德講的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!這世間的快樂,世味,總比不上法味濃厚,法味之樂超越世間太多了。世間的樂有流弊,就是說那裡頭有毒,法味純善,沒有惡。

  這個東西就跟念佛一樣,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,因為不如法。什麼不如法?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,他講念佛三個祕訣,第一個不懷疑,第二個不夾雜,第三個不間斷。實在講他講的九個字,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四個字,「淨念相繼」;不懷疑、不夾雜才是淨念,不間斷就是相繼。這是祕訣,讀經、學教也是這個祕訣。我們今天問題在哪裡?問題在懷疑、在夾雜,所以你嘗不到法味,你得不到受用,於是你就懈怠,懈怠就間斷,這才不能成就。由此可知,真正想契入,你要懂得章嘉大師的教誨,放下,什麼都要放下;要捨,難捨能捨,你就有門進入了。放下是個門道,不放下,這個門在你面前,沒辦法,你入不進去,你找不到門道。

  這兩首偈,前一首教我們放下煩惱,這首教我們放下七情五欲。所有一切萬事萬物,會學的人,統統是提醒我,統統是表法;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表法,我們一般人講提醒。你看,看到流水,提醒要把我們貪瞋痴慢洗乾淨,把三毒洗掉;看到菜園就想到除草,七情五欲就是雜草,你能夠把它除去,障礙就沒有了,清淨心就現前。雖然現的不多,管用,什麼用?得法喜,嘗到法味。今天你嘗不到法味,障礙在此地,聽經沒有法喜也是這個原因。你能嘗到多少,你能享受多少,與你放下多少成正比例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要真幹!誰跟你有過節,你要能放得下,不要放在心上。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,找過我的麻煩,或者是毀謗我、傷害我,你要是把這個東西存在那裡,你清淨心裡面生了雜草,你的菩提心裡面有三毒了。

  所以病在不在外面?不在,在自己,這就是中國古德教給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個人真正懂得學。外面,蕅益大師講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。祖師告訴我們,外面的環境,人事也好、物質也好,沒有好壞。再告訴你,沒有是非、沒有邪正、沒有善惡、沒有真妄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全是自己內心裡頭生的。你說這個人討厭,你不喜歡他,為什麼別人喜歡他,不討厭他?我為什麼討厭他,不喜歡他?你能夠這樣回過頭來反省,去檢點,把自己的問題找出來。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在作祟,不關外境,是自己的煩惱習氣。自己迷惑顛倒,做不了主,外面境界一現前,我們講誘惑,其實境界誘惑你嗎?沒有誘惑。你要說誘惑,為什麼阿羅漢以上就不接受誘惑?對他一點作用都不起?還不是自己把握不住自己;一接觸,自己內裡面煩惱習氣統統現行,還是怪自己,怎麼能怪外面?

  真正會修的人,外面境界對他來說利益太大了。他要斷貪瞋痴,貪愛怎麼斷?順境裡頭斷貪愛。你要去接觸順境,順境把你貪愛引起來,你在這個時候提得起戒定慧的功夫。戒是勉強控制住自己不接觸,定的功夫就更深一層,能夠伏住,慧開了之後,化解了、沒有了。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的是開智慧,所有一切都化解了;戒、定都是手段,都是過程,不是目的。你不真幹怎麼行?真幹,根利的,幾個月,二、三年就成功了;根鈍一點的人,就不一定了,有人十年、八年,有人二十年、三十年。只要你真正,就像善導大師講的,遇緣殊勝,這一生當中沒有不成就的!確實在遇緣,這關係太大了!緣裡面最重要的是善知識,真正好老師教給你,你自己要跟老師有緣,有緣什麼?真相信,不懷疑,真的依教奉行,這才能成就。

  想想看我這三個老師,學生都多,成就的不多,這是什麼原因?這就是尊師重道的程度不一樣。印祖在《文鈔》裡頭講得好、講得多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們統統跟老師學的這麼多同學,每個人對老師誠敬不一樣,所得的也不一樣。老師是一個課堂教的,每個同學所得的都不一樣,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?誠敬心你有幾成,關係在此地!這不能不知道。這些都是你能看得見的,都是表面的,佛法講這是緣。當然還有更深的,更深的是因,因是宿世,過去生所學的是這一生的根,因。過去生中沒有認真修,這一生縱然遇到緣,不行,根不夠深;過去生中有因,這一生遇到的善緣,成功了;過去生中有善根,這一生沒有遇到善緣,也沒有辦法。因緣聚合,果德就現前。佛法對於一切法的解釋透徹、清楚、明瞭,一點都不含糊。

  你說這麼好的學問,今天居然沒有人去學,多可惜。那時候章嘉大師給我選擇這個行業,我也很喜歡,為什麼?我有個使命感,現在這麼多人誤會,這麼好的東西,必須要自己身體力行,給大家講清楚、講明白。講清楚、講明白,一定要自己做到,做不到,你講,他不相信;自己先做到,講的時候他才相信。像從前我對我的朋友、同事、同學,那時候我初學佛沒多久,我給他們介紹佛法,不相信,半信半疑。現在跟我見面,態度完全不一樣,「你對了!」站在一起,我年歲比他大,看起來他比我老,這就差很多了,體力、精神他都不如。為什麼?一生沒有離開煩惱。我們這一生沒有離開戒定慧,這個生活陶冶出來的,果報當然不相同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