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八七卷)  2003/4/4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87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李長者為我們說明五種緣生佛號。前面我們讀到第三種,第三種「明如來利生方便,約位進修緣,以成佛號者」。這段的文字很長,我們學了一半,也就是學到他老人家所說的從信位到十地。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:

  「已上以明從十信中,自信自心分別之智,與一切諸佛根本不動智佛,本來是一,以成信心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!古大德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,後人往往疏忽了這一樁事情,所以真正的信心生不起來。想不想生信心?是真想,但是就是沒有方法把信心生起來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稱之為根本法輪,不是沒有道理!嚴格的來說,修學大乘,不管學哪一個宗派,學什麼樣的經論,《華嚴》至少要從頭到尾念幾遍。這樣實在講還不行,為什麼說不行?你念幾遍,你不懂意思。《華嚴》是個大花園,你要去參觀遊覽,不能不找導遊,需要導遊給你做詳細的介紹、說明,你才懂。《華嚴》的導遊是誰?清涼大師、賢首大師、李通玄長者,這是導遊。

  賢首國師的《探玄記》,清涼國師的《疏鈔》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清朝乾隆年間福州鼓山湧泉寺的方丈道霈禪師,他把《疏》跟《論》合起來做成一部《華嚴經疏論纂要》。我們這一次在一塊學習,就是採取《疏論纂要》,用這個作為我們學習的課本。《疏鈔》跟《合論》的原文作為我們的參考資料,我們不能離開清涼跟李長者的原本,便利於初學。

  長者這一段話重要,一定要自己相信,我們現在的妄心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是什麼心?與一切諸佛、根本不動智佛是一不是二。換句話說,妄想分別執著原來就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面,自性般若智慧變了樣子,變的這個樣子很不好看。怎麼變的?迷了。實在講就是迷悟!悟了的樣子好看,稱之為根本不動智佛;迷了就變成我們現在的妄想分別執著,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

  就如同日本科學家實驗這一杯水,現在他們實驗,實驗了將近十年。實驗出來,「愛」跟「感謝」這個資訊給它,它的反應是最美的,令人驚奇!「恨」、「討厭」,反應是最差的,非常難看。諸佛如來這是最好的資訊送給它,它的反應是「根本不動智佛」。我們現在給它的資訊反應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,煩惱習氣!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深入理解大乘經上常說「煩惱即菩提」。煩惱之性(就是體性)、菩提的體性是一個體性,不是兩個體性。

  就好比「愛、感恩」跟「恨」,水結晶呈現的反應不一樣,那個結晶之體就是水,水是一樣的。凡聖沒有差別,差別在哪裡?迷、悟。離開迷悟,無凡亦無聖,實在講是從迷悟這上面建立凡聖的名號,變現凡聖的形相。佛法界的依正莊嚴,跟九法界的依正莊嚴,這現相!所有的現相,無論是佛、是聖、是凡,無不是從心想生。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相信本來是一。

  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頭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本覺就是覺悟,覺本有;不覺就是迷惑顛倒,迷惑顛倒本來沒有。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好的訊息,使我們明瞭既然是本有,本有一定可以恢復;既然是本無,本無一定可以消失。我們遠離本無,本無就消失了,迷惑就沒有了。覺悟是本有,覺悟應該可以恢復,恢復像諸佛如來一樣,本來是一樣!「以成信心」,我們的信心要在這個地方建立。底下一句很重要。

  「心外見法,不成信心也」,這一句重要!許許多多學佛的同學,不論是出家在家,信心不能成就的病根在哪裡?「心外見法」。這一句話,真的,長者把一切眾生信心不能成就的病根說出來了。大乘經上常講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都念過,也都會講。縱然你不會講,我們這樣說出來你耳熟,你不生疏。但是你沒把它放在心上,錯就錯在這裡,所以信心不能成就。

  佛在這個經上教導我們,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正的信心。說「從此信已下」,這個信是信位,就是十信位,「以三昧力,契理會源,名為十住,佛號為月」。這個三昧就是「華嚴三昧」,這是初入。三昧是正受,三昧就是禪定,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頭常常說的,放棄自己的妄想執著,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。「我這樣想法,我這樣看法」,不可以!錯了。必須放棄,隨順佛陀教誨,這樣才入三昧。

  我們凡夫要想契入三昧唯一的方法,前面跟諸位提到過,務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認真學習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真修行!外面色相不是不清楚,清清楚楚明明瞭瞭,決定不受外面色相的誘惑,不受色相的影響。這個誘惑、影響是什麼?把我們內心裡頭的貪瞋痴慢引誘出來,那就壞了。裡面如如不動,那就不受影響了,不受誘惑了。六塵境界可以受用,受用沒有障礙,只要不引起自己的煩惱習氣,受用就是沒有障礙的。但是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真正去做不容易。你在受用的時候難免不起心動念,一起心動念你就已經受誘惑了,你已經著相了。

  所以,孔老夫子你看看他老人家的修學進展,到七十歲。六十歲的時候,功夫可以隨順了,「耳順」,可以隨順,還沒有到完全不動心。六十歲,換句話說,還會有一點起心動念,但是自己的定功、智慧能伏得住。《金剛經》上說有能力降伏其心,到六十歲才有能力降伏其心。到七十歲行了,「隨心所欲不逾矩」,那就是六塵境界可以隨心所欲去受用。「不逾矩」是什麼?絕對不會引發煩惱習氣,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換句話說,最低限度他也是圓教初住菩薩。這是什麼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的境界。這不是我們現前功夫不到家的人可以學的。這是自己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,功夫就在這個地方鍊,鍛鍊。

  真修行,你看看五十三參「歷事鍊心」,歷事是接觸,不能不接觸,不接觸你怎麼能鍛鍊?唯有在接觸裡頭才能檢驗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。我今年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當然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煩惱習氣跟著起來。跟去年比較一下,今年比去年淡一點,這就有進步!如果今年跟去年一樣,沒有進步;如果說今年比去年還要嚴重一些,那你退步了。

  所以我們檢驗功夫,就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煩惱輕智慧長,這你在進步。天天要檢驗,說老實話,這個我講得也不少。我們的早晚課,晚課就是檢驗,佛家講懺悔,現在一般人講檢討,晚課是檢討。我今天比昨天怎麼樣?有沒有進步?我這個星期比上個星期怎麼樣,這個月比上個月怎麼樣,今年比去年怎麼樣?你要這樣認真檢討,你才真正知道自己功行到什麼境界,到什麼程度。不要問人!問人,別人不知道;縱然知道,別人也不肯跟你說。為什麼?說別人過失總是得罪人的事情。說你過失你真能聽嗎?你真能接受嗎?太希有了!

  大多數的人表面上客氣:請你指教。你要真的給他批評,他的臉色馬上就變了。所以你曉得是客氣話!不是真的。我年輕的時候懵懵懂懂的不知道,人家來請教我們以為是真的。但是我的警覺性很高,我才說一兩句,對方的臉色就不對了,我馬上就改著恭惟他、讚歎他,不能再批評了,批評就結怨了。察言觀色反應要快!真能接受,那我們看出他的缺點過失一定要給他講,不講對不起他。他不能接受,你就絕對不要去找麻煩。

  古人常講做事難,做人更難!這是真的,自己總是要小心謹慎。聽人家的話,話裡頭還有話,你要會聽;看人家的臉色,看人家的表情舉止,這個在佛法裡頭都是屬於觀機,應機施教!諸佛菩薩他們看得很清楚,所以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能被一切眾生歡迎、愛戴,有學問在裡頭!這些我們都要學,而且是我們功課裡面主要的部分。《華嚴經》裡面就太多太多了,九會七處,會會都有。經這麼長,學習的時間長,學習的內容豐富。就是很可惜,現在很不容易去找真正發心學這部大經的人,找不到!

  所以「以三昧力,契理會源」。契是契入,會是融會。契理,理明白了。源是源頭,根源,那就是本來是一,這個一是根源,一是一真;真妄同源,迷悟同源,邪正同源。源頭裡面沒有真妄,沒有迷悟,沒有邪正。源是什麼?源是真心,源是本性。真如本性裡面沒有真妄、是非、邪正,什麼都沒有。所以經教裡面常講不可思議。

  真心、真如本性不可思、不可議。你去思就錯了,你就把一真改變了,一「思」它就有變化了。變成什麼?變成妄識。法相裡面講的變成了無明、三細、六麤、八識、五十一心所。你只一思,這個念頭一動就迷了。就這麼個道理。思,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「思盡還源」,這個過程當中,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念頭。就像我們世間,這個地球上人口有七十多億人,你決定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。科學家給我們做實驗,水的結晶,結晶最明顯的是雪花,冬天下雪的雪花。你絕對找不到兩個雪花完全相同的,找不到;有相似的,沒有相同的。

  妄念!妄念沒有相同的。跟諸位說,正念就相同了。正念是什麼?正念沒有念,沒有妄念。所以到如來境界,佛佛道同,才完全相同。由此可知,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相同,等覺菩薩可以說非常相似,他不完全相同,因為他還帶著一品生相無明。所以,他們的見解、示現可以說非常相似,跟佛相似,但是不能完全相同。

  所以我們信,是信「本來是一」,萬事萬物本來是一;我跟諸佛如來本來是一,我跟地獄眾生造作五逆十惡本來是一,我跟花草樹木本來是一,我跟山河大地本來是一,我跟虛空法界本來是一,我跟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本來是一。你的信心建立了,這樣的信心可以學《華嚴》。這個信心落實,你們想想它是不是三昧力?這個信心純淨純善,會不會有一個念頭是惡的?沒有。為什麼?知道一切諸法本來是一,一是什麼?一是自己。是自己真心所現,是自己妄想所變。真妄既然都是一,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怎麼不是一?

  心定了,還有沒有求?沒有求,沒有希求了。隨順佛陀教誨,老老實實隨順佛陀教誨,不斷把自己境界向上提昇。三昧提昇,智慧提昇,德能提昇,相好也提昇,一切都提昇了。而這個提昇裡頭還有一個秘密,那是什麼?是遍法界虛空界平等提昇,這很不可思議!不是說我提昇了,其他境界沒有提昇,不是的,平等提昇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!所以在自己心目之中,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(《華嚴經》上講善友,善友就是老師),都是我的善知識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華藏世界,情與無情都是來度我的,你這一生當然成就圓滿的佛果。善財那一套的能耐,你完全學會了。

  所以「契理會源」,這個「源」就是真如,就是本性。你融會到自性裡面去了,這不就見性了!見性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自性。見性,境界就上昇了,這昇到初住菩薩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契理會源;契理會源就是明心見性,所以他入了初住。

  向下這十個位次,「十住,佛號為月」。諸位在此地要特別記住,「契理會源」靠什麼?三昧力。我們現在要不要修「華嚴三昧」?當然要修。怎麼修法?阿彌陀佛就是方法。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修。誰教給我們的?《華嚴經》上普賢菩薩教我們的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

  吉祥雲比丘教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參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中國諺語裡面常講「先入為主」,第一個老師影響最大,先入為主!第一個老師教他念佛,教他念阿彌陀佛。最後一個,普賢菩薩導歸極樂。你們想想,《華嚴經》是怎麼個修法,不就明白了!所以彭際清說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這話不是隨便說的,有道理的、有根據的,真的是這個樣子。所以,十住佛號裡頭都有個「月」。

  「皆是約修行之人所得之法,以成佛號」,十住菩薩修行身心清涼自在。不像十信位以前,煩惱控制住了,並沒有斷盡,只控制而已;所以叫伏煩惱,把它伏住,沒斷!到入住,煩惱斷了。就是相宗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,煩惱都轉變成智慧了。智慧清涼自在,裡面決定沒有熱惱。到這個時候才是佛法裡頭所說的離苦得樂。為什麼?十信位菩薩伏煩惱也是苦,你還要降伏它。到這個時候把煩惱統統轉變成智慧了,真入了。

  所以我們說煩惱斷、滅,不是真的斷、真的滅。如果煩惱真的斷了,自性不就斷掉了!煩惱要真的滅掉,那性識不就滅掉了!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能生、能現的性識不都斷掉、都滅掉了,哪有這種道理!所以我們說斷、說滅,意思是什麼?意思是說它永遠不會生了,它變了,變成智慧。這個智慧絕對不會再變成煩惱,也就是四智菩提絕對不會再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麼個意思。實際上它是轉變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些文字、名詞術語,不能把它的意思錯解了。

  下面給我們說「安立五位五十個佛名」,這都是方便,教學的一種方法、手段。給我們立五個階段,這個五位就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。每一位次裡面有一個佛號做代表,這個佛號就是在這個地位裡面修學的宗旨,修學的指導原則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都是修學教化方便,我們不能不曉得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為什麼要用這個名號?用別的名號不行嗎?不行,就得用這個名號。現在想想這個名號真的不能少。今天這個世界,世界上的人沒有愛心,「釋迦」就是愛心,釋迦意思是仁慈。今天佛法的教學,教學的宗旨,最高的指導原則,你不用名號怎麼辦?

  兩千年的元旦,我在新加坡,那個時候舉行了一個大型的溫馨晚宴,吳作棟總理參加了。我們印了一萬張「愛」字跟大家結緣,我們送愛心。我們的原本送給吳作棟總理,現在外面流通的都是印刷的,原本送給吳總理。我們對全世界送愛心,當時印了一萬張,以後又有很多人印。我也看到有小張的,像一般八開紙這樣的,十六開紙的,我都看到。很好,愈多愈好!

  現代社會上大眾忘恩負義!我們要送感恩,這就是應機施教。現在這個社會最缺乏的是倫理道德,最缺乏的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些話全都在名號裡面含攝著,釋迦這兩個字裡頭包含著。「牟尼」是寂靜、清淨的意思,此地講的三昧。對自己,自己不可以再胡思亂想,不能再有妄想分別執著了,要回頭!回頭就是牟尼。心地本來清淨,《六祖壇經》裡面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一個念頭都沒有,有一念就有一物了。我們現在不是一念,無量無邊的妄念,無量劫到今天,已經養成習慣了,怎麼辦?念頭止不住。

  佛教給我們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是止住念頭的。每個法門都是促長我們愛心的,愛心是性德。迷失了自性,愛心沒有了,所以名號的功德是促長愛心。你看每一個法門都用一個佛名來代表,意義很深很深!所以,讀《華嚴》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,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。自己要學純淨純善,純淨對自己,純善對別人。善心善意是真正的愛心,仁慈博愛。所以說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「阿」是無,「彌陀」是量,「佛」是智、是覺;無量智,無量覺,遍法界虛空界無有一法不覺,名號是這個意思。自他統統包括在其中,對自己無量覺,對一切眾生無量覺。這個名號是究竟圓滿的德號,什麼德號?自性德號。阿彌陀佛不是別人,是我們自己的法性,是我們自己的法身,這個名號跟毘盧遮那實在講異曲同工,妙不可言。毘盧遮那是種種光明遍照。

  這是「安立五位五十個佛名」,我們舉這個例子,諸位多少能夠理解一點,名號是佛法教學的綱領,指導的原則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長者的《論》文。

  「安立五位五十個佛名,五十個因,五十個果」,果就是位子,像十信位,初信、二信,初住、二住這是果。果必有因,修因證果,所以,這五十個位子,五十個果位,當然就有五十個因。「為當位具因果故」,當位就是你現前所修的,這樣就有一百重因果,「成一百重因果」了,五十個因,五十個果。「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」,所以一共就有「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門」。

  諸位在此地特別留意的就是世出世間法不離因果。因果確確實實,雖然它也離不開因緣所生,在我們世間人來說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因果也是萬法裡面的一種,萬法皆空為什麼它不空?這個話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,因變成果了。我們用植物來做比喻,譬如桃,桃核這是因,我們把它種下去之後,它慢慢長成桃樹,那個核沒有了,因變成果,樹是果;果現前了,因沒有了。但是這個樹它又結桃,桃裡頭又有核,這個果又變成因。因果循環,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「循環不空」。說因果不空是說這個道理,說它循環不空。第二個意思「相續不空」,細心去觀察,「轉變不空」,它有了這三個意思,因此才說因果不空。這個樣子維繫住世出世間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外乎相續、轉變、循環,我們世間人講這是真理!

  於是「種善因,得善果」,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。佛教菩薩「常念善法」,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,他行為善。這是佛教菩薩種善因,他將來所得的果報,是佛法界、菩薩法界。在十法界裡面最殊勝的果報!所以,離開因果,不但世間法沒得說了,連佛法也沒得說了。世間人如果說不相信因果的,那就沒法子講,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一闡提。一闡提是梵語,翻成華文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眾生。這個眾生沒有善根,不能接受聖賢的教誨,他不相信因果。再看長者第四段文。

  「四明如來以一切眾生隨根所樂,以成佛號者」,這個範圍就非常之大了。如來他不隨順自己所證、所知,這個不容易。他所證所知純正,沒有一絲毫迷惑,但是為了教化眾生,還要恆順眾生;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眾生迷惑,佛菩薩也裝糊塗,裝迷惑,才能跟他打成一片。所以,應化在九法界隨類現身,隨著眾生心,眾生的愛好,眾生的習染,現相說法!慈悲到極處,跟眾生打成一片,和光同塵,然後再教導他。

  首先,現這個相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眾生喜歡你,眾生尊敬你,你說話他相信、他會聽。你的話再好、再真實,他不尊敬你,他不聽你的,那你也無可奈何。善巧方便,這是如來的權智,佛法裡面常常講的大權示現,就是這個意思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是大權示現,在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是大權示現。

  他這裡開頭就講得非常好,「即以對現色身,等眾生界」。「對現」,對是相對,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色身,就現什麼樣的色身,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佛現多少身?有多少眾生就現多少身,現身是等眾生界。現什麼身?他舉幾個例子,你看「為佛,為天,為神,為主,為人,為仙,遍眾生界」。這一段文希望我們同修要好好的記住,你要真正懂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全世界所有宗教是一個教,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是一個人,示現的!我跟每個宗教往來,你看我真誠、親切、恭敬,我都禮拜!為什麼?我清楚、我明瞭!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。我們這些人喜歡佛,他就用佛身來得度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就現佛身來得度;那些人相信耶穌基督,佛就現耶穌基督身而度化之,你信什麼他就現什麼身。

  所以,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是佛的化身,是一不是二,諸位在這兒看清楚了。《華嚴經》裡面講賓主,一個主,其他都是伴,但是這一個主,這個「一」不是獨一,是任一,這平等。如果我們說以基督教為主,基督教的上帝,唯一的真神,其他宗教所有一切的神聖(阿彌陀佛也好,毘盧遮那佛也好,釋迦牟尼佛也好),都是上帝的化身。所以那個一是任一,不是獨一!統統都講得通,這才叫真平等。要以伊斯蘭為主,真主是唯一的真神;耶穌基督是真神的化身,佛菩薩是真神的化身,中國的聖人孔子、老子,真神的化身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到這個事實真相!

  所以前面這一句話要記住,「以三昧力,契理會源」,理是真理,源是根源,那是一不是二。在真如自性裡面,真心理體裡面,無佛無眾生。但是它能夠現相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一個本源,是一個道理。所以變化,我們佛家講應化身,講應化好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感不一樣,應就不一樣。

  我們把心性比喻作水,感是眾生,水現種種不同的結晶,那就是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科學上只要證明一樁事情,我們就能夠會通一切事理。這個實驗使我們對於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,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,我們明瞭了。大講到世界,這個世界不是地球,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這叫世界,我們前面念的華藏世界。微塵是最小的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「因心成體」,心變現的!你要問心在哪裡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隨捻一法就是我的真心本性。你要真正契入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那你叫明心見性;明心見性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了。

 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徹底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再也沒有疑惑。事實真相了解之後,再也沒有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真的斷掉了。還有分別執著,你沒有了解。我們在這裡說,這經擺在面前,「聽說」有這麼回事情,不是自己境界。如果是自己境界,那就恭喜你,你已經是,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在此地念的,你已經是初住菩薩,超過十信了。怎麼曉得不是你的境界?因為你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所以不是你的境界。真正入這個境界的人,決定沒有分別,決定沒有執著;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這個斷盡了,無明煩惱你逐漸逐漸就很薄了。

  這是說明佛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、愛好,「樂」是愛好(不念樂,念ㄧㄠˋ,念去聲),意思是愛好。隨你的愛好,隨你的根性,現無量無邊的色身。不管現什麼色身,他幫助眾生一個永恆不變的一樁事情,下面說了,「令諸眾生不作惡者」。你看看不管哪個宗教的聖人,他們的神聖沒有教眾生作惡的,都是教眾生修善!佛家的法印裡所說的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,總不離這個方向,不離這個原則,教一切眾生「斷惡修善,自淨其意」。

  末後,長者(也是大師)教導我們,「總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測也」,千萬不要以自己凡情來測度,那你全搞錯了。今天我們講多元文化,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流,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交流,重要!總要知道我們的根源是一家人,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。現在變成對立,是迷失了真相,不知道事實真相,這裡頭起了誤會。誤會發展變成對立、變成衝突,這大錯特錯。所以我們不能夠隨順凡情,凡情是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意思,不可以。我們一定要隨順經教,每個宗教經教都是好的。我們學院看下半年我們工程完了之後,正式上課的時候,我會聘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,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講他們的宗教,我們要學習。

  最後總結「總是佛名號遍周」,這是把佛也好、天也好、神也好、主也好、人也好、仙也好,所有一切名號都是佛的名號。就我們佛教來講,耶穌是佛的名號,基督是佛的名號,真主是佛的名號,穆罕默德也是佛的名號,統統是佛的名號。這是第四段。再看下面一段。

  「五明法界體用平等,一切諸法總名佛號者」,這是講五種緣建立佛的名號,這是最後一種。最後是法界體用平等,知道體用平等,一切諸法統統是佛號,這個範圍就太大太大了。我們看長者的論文,「為一切諸法,及以名言,自體性離故,一切法自體性離,即法界性,法界性,即佛號故」,這幾句話說得很明白。一切諸法這是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萬有,用佛學名詞來講包括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出這個範圍,統統都包括了。這「一切諸法」。

  「及以名言」,諸法,我們為了稱呼方便起見,都給它起了個名字。如果沒有名字,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意思,就沒有辦法正確的指某一法,就沒有辦法指示。像我們許多人在一起,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,說這個名字就專指那個人,這方便。如果沒有名字,我們要找哪個人就很困難,名號用意在此地,便利我們彼此傳達訊息。但是你要曉得「自體性離故」,所以名字性空,這依他起性,現相也是依他起性,既然是依他起,就沒有自性。名字沒有自性,形相沒有自性,所以「自體性離故」,無自性。

  「一切法自體性離,即法界性」,無自性之性就是真性,真性就是法界性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稱法界、稱法性是一樁事情,也有人說稱法界是從相上說的,稱法性是從理上說的;也就是說法性能現,法界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法性跟法界是一也不是二,於是合起來稱法界性。法界性是我們的真性,法界性就是佛號,宇宙之間一切名、一切現相、一切法統統都是佛號!所以才說這是真正覺悟的人,哪一法不是佛法!

  這個話我們聽說過,我們換句話說,哪一個名不是佛名?這一句話沒有聽說過!長者在此地給我們說了,既然「法界性即佛號故,是故一切法及名言,皆是佛號」。這不就是!一切名言都是佛號。你要一時體會不過來,你慢慢去思惟,細心去觀察,這是事實真相。為什麼我們一下子不能接受?是我們迷失真相太久了,真的事實真相,現在佛給我們說出來,不敢承認。哪一天你一聽到這個名號一點疑惑都沒有,全程肯定,什麼樣果位的人?初住菩薩以上。中國佛教裡面宗門講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聽到這個話點頭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是的。

  沒有證得這個果位,這不是他的境界,他聽了,即使不反對也無法接受。這是真的。因為接受跟不接受心態完全不一樣,這個心態就是思想、行為,思想行為完全不相同。所以我們今天在此地聽,聽有好處,薰習!我們無量劫來是無明煩惱薰習,愈薰愈愚痴,愈薰愈糊塗。今天我們難得遇到大乘佛法,自性的光明。尤其遇到《華嚴經》,我們接受《華嚴》的薰習。如果每天不斷的在薰習,假如你有這個福分,你能夠活到八十、九十,每天不間斷的薰習,你這一生真的能解決問題。

  解決什麼問題?六道十法界的問題。至少你能夠出離六道輪迴,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凡聖同居土肯定有分!如果你的根利,你的緣好,這是善導大師常講的,「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你的緣好、緣殊勝;換句話說,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實報土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!果報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看長者底下這一句,「為如來稱此一切法自性離之法,以成佛故」。此一切法自性離,你真正懂得自性離,「自性離」換句話說,就是一切法無自性。無自性的性就是法界性,法界的真性。從這個方便證得無上菩提,成究竟佛果,大乘圓教裡講的!古人還不是說大乘,說這個經叫一乘,一乘圓教所說,比大乘還要殊勝,還要徹底、究竟。下面長者又說。

  「如三乘中亦說根本智,後得智」。「三乘」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古德也說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菩薩是大乘,緣覺是中乘,聲聞是小乘。到最後,佛講《法華經》,佛說出他教學真正的目標,說出無有三乘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所以這才講到一乘法。一乘是什麼?一乘是成佛。成菩薩叫大乘,成阿羅漢叫小乘,叫二乘;如成緣覺,緣覺是中乘,那就變成三乘。所以說諸佛如來唯有一乘法,一乘是直接教你作佛,沒有教你作菩薩、作羅漢,教你作佛。

  但是你的根很鈍,你的頭腦不夠靈活,很難轉得過來,佛不得已再拐彎抹角來誘導你,說二乘、說三乘,漸漸把你提昇。真正佛法裡頭,無二亦無三,沒有二乘,沒有大小乘,沒有什麼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這是什麼?佛的方便說。《華嚴》是一乘,《法華》是一乘,所以這裡頭所講的真正是成佛之道。長者引用說三乘裡面也講有根本智,後得智,根本智就是三昧。我們從念佛法門契入,念佛三昧就是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那個無知就是根本智。我們今天沒有智慧,為什麼沒有智慧?因為你有知,你有知就有所不知,無知就無所不知。真正求智慧的人從哪裡求?從清淨心中求,從三昧裡頭求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錯用了心,求,求有知,求知;現在講求知的欲望,求知。求到最後是什麼?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太多了。今天大學念到博士,他博不博?他一點也不博。專攻一門,那一門知道,另外就不知道了。確實他不博,他專。專怎麼樣?專又沒有專到底,只專到一半。要專到底就好了,一門深入,專到底就好了。專到底就見性了,他沒有到見性,他就中止,就不再幹了。見性之後一切就貫通了,那真的就博了。這個道理佛家經論裡頭講得很多,講得很透徹。

  所以佛教我們求根本智,教導我們修禪定。佛家通常用的方法,持戒是個方法,但是佛說過了,正法時期持戒能得定,因定開慧。像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就不行了,持戒不能得定。所以持戒修定,到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佛知道社會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;換句話說,你根本沒有辦法得定,禁不起誘惑。你哪來的智慧?所以末法時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,念佛的條件要能把煩惱伏住,叫帶業往生。你煩惱習氣並沒有斷,一句佛號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,不讓它發作,這個辦法好。

  我們一般人努力真的可以做得到,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這我常常講,常常勸導大家,遠離五欲六塵,儘可能的遠離。所以我勸導大家,不要看電視,不要看電影,不要聽這些音樂,報章雜誌統統都不看,每天天下太平,身心安穩。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,知事多時煩惱多,你知道的事情多,你煩雜,你怎麼能夠安定下來?古人建個修道的場所,為什麼建在深山,遠離村落?是要環境清淨。二六時中,我們今天講晝夜二十四小時身心清淨,這叫養道。什麼是道?清淨心是道。所以與外面環境完全隔絕,用這個方法。到身心清淨之後,再來試驗試驗,測驗測驗,到聚落人多的地方去看看,心動不動;如果覺得不行,趕快回去。

  試驗一下,可以,還是清淨,這才能弘法利生;弘法利生基本的條件在此地,不受誘惑了。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世尊囑咐須菩提的話,須菩提要出去弘法利生,佛交代他(那是條件)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在山上就養這個。到村莊、小鎮、城市去試試看,果然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我們今天的話說,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了,行,你可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。如果還會起心動念,你自己要覺悟,你還禁不起誘惑,趕緊回來再養。如果這種情形,你自己不自量力,你肯定被拖下水,你沒有度眾生,被眾生度走了。這樣的事情自古至今是太多太多了。

  所以我當年學經教,李老師限制,四十歲以前決定不能在外面講經說法。怕的是什麼?禁不起誘惑。所以要我四十歲以後,稍稍有一點定功了,還會不會起心動念,會!但是能控制了,有這個能力,沒有這個能力不可以。這叫根本智。從根本智生後得智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。在我們這部經裡面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是在文殊菩薩會下(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,他在求學,指導老師是文殊菩薩),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的是根本智,般若無知。我們曉得成就他的三昧,這三昧成就之後,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,參學是什麼?成就後得智。

  成就根本智,就是老師限制(李老師以前給我的限制,那是幫助我成就根本智的),除了他老人家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不能聽,耳朵封閉了,只聽他一個的。不是他准許的,連經都不能看。所有一切的文字,你想看的都要得到他的同意,他要不同意統統不能看,把你的眼睛封閉了。還有一條,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,全部作廢,到我這個地方來做我的學生,一切從頭學起,三個條件。這三個條件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,幫助你身心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到清淨心真生智慧,行了,你就出去。

  到那個時候什麼人講的東西都可以聽,什麼文字都可以看,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你會選擇,你不會再走上邪道了。有這個能力才可以參學,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善財果然如此,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參訪之後,真的智慧現前,什麼都知道,無所不知。自己所行的路子,如如不動,一絲毫影響都沒有。他修的是念佛法門,絕對不影響他老實念佛。參學沒有受外頭境界影響,善財給我們做了好榜樣!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