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六五卷)  2002/1/7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565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現相品」菩薩念請第十句:

  【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。】

  前面我們介紹清涼大師說的「不思議品」諸佛十種最勝法,我們介紹了兩句。現在我們從第三句看起,「為欲調伏一切眾生故,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如是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。」這一條說出佛示現在九法界的目的,是為了調伏一切眾生。我們在此地,要注意「一切」兩個字。調是調順,伏是降伏。調順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是對破迷開悟說的;伏,是降伏煩惱而說的。眾生,特別是閻浮提眾生,我們這個世間的,經論上常常講「閻浮提眾生難調難伏」,《地藏經》上講的「閻浮提眾生,剛強難化」,所以教化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最為困難。但是佛菩薩依舊是不捨棄,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難得,顯示出佛菩薩恩德之大。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是伏,破迷開悟這是調。「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」,這一句就是講的盡法界虛空界一切微塵數諸佛剎土,一一佛剎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,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。每一個剎土都有九法界眾生,佛哪裡都去,不是住一個地方。什麼地方眾生有感,佛立刻就有應。諸位一定要多想想這個境界,你仔細去觀察、你去想想,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,佛是不是多元文化?多元文化的思想、多元文化的概念在《華嚴經》,多元文化的落實、多元文化的圓滿也在這部經。這部經對於現前的社會有大利益,不可思議的利益!非常可惜沒有人懂,沒有人發心流通。

  現在的社會是個功利社會,起心動念都要講到錢。眾生可憐,拿著佛法去賣錢,你能得幾文錢?如果你不要錢,你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能比!你要錢,把你的功德全賣掉了。你不要錢,你想想看,盡虛空遍法界諸佛讚歎你,一切眾生感謝你,感恩!但是要錢就沒有了,諸佛也不會護念你了,眾生也不會感恩你了。為什麼?你已經得到你的報酬,那個報酬非常有限。果報在哪裡?我跟大家說真話,果報在地獄。為什麼?因為你障礙佛法的流通,你的罪名就是這個。佛法是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,如果你布施,你的功德第一大。一切大乘經,佛常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比不上四句偈的法布施。我們今天有緣分遇到佛法,全心全力來做法布施,你得大自在。你怎麼這麼糊塗,你怎麼貪圖這一點小利?在這麼多年當中,也有不少同修拿一些佛書送給我看,我看這個佛書是古人的,沒有問題,我會看它。如果是今人的,我一定首先看後頭的版權頁,這是我的習慣,我要是看它後頭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書我不看了。為什麼?他心量太小,自私自利,裨販如來,我想他也沒有什麼高見,我何必浪費時間?光碟、錄音帶我也是看有沒有這幾個字,要有這幾個字,我不看我也不聽,我不浪費時間。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佛法,懂得一點道理,了解一些事實真相,隨順佛陀教誨去做,利益無量無邊。

  一般學佛的人依舊迷於五欲六塵,還是煩惱習氣當家用事。他很可憐,自己以為在佛法裡做了不少好事,其實他錯了,他為了貪圖一點小小的利益,障礙佛法流通。流通佛法至少要學印光法師的弘化社,實在講印光老法師是為流通佛法做了一個好榜樣。如果這些法物,經書也好,現在錄相帶、光碟都好,如果是有施主他發心做的,他做兩千套、三千套結緣的,這個決定不能賣。你要是去賣,折你的福報。也就是像《了凡四訓》裡講的,你命裡本來是億萬富翁,你命裡有,但是你在三寶當中裨販如來,可能你一百萬,百萬富翁只變成五十萬,變成二十萬、三十萬。你命裡那個福報大幅度折損,你自己不曉得,賺二、三十萬還以為自己很有本事,「我賺這麼多錢」,哪裡曉得你的福報是大大的打折扣。如果你發心幫助流通,看到這是人家結緣的,我到處幫你送、幫你介紹,你增福。你命裡的福報增長,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,你都會做得非常順利,都做得很成功,財源滾滾而來。為什麼?命裡有的。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

  世間人求財、求聰明智慧、求健康長壽,佛在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,講了多少次,一直不斷的在提醒我們,財布施得財富,愈施愈多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希望我們這個小道場每一個同修要記住,希望你命裡的福報不要折損,要天天增長。怎麼增長法?歡歡喜喜、誠誠懇懇修這三種布施。三種布施,一樁事情就完成。我們昨天做敦親睦鄰的聚會,這一樁事情三種布施都圓滿。我們接待街坊鄰居,供養他午餐,這是財布施;這個飲食做得非常合口味,大家吃了很歡喜,這裡頭有法。我聽說不少人吃了之後還在打聽,他們能不能來學?這個事情太好了。所以我們想著要來開個班,開班不必天天教,一個星期一次,或者是選星期六,或者是選星期天。你們可以貼個小廣告,每個星期天到這個地方來學習,報名參加。或者我們一次教十個人,大家輪流來,報名報到十個,第十一個就告訴他下個星期,安排到下個星期。廣告貼在哪裡?貼在菜市場,MALL裡面賣菜的地方。這些做家務事情的,她每天上街買菜,她都會看看、瀏覽那裡面貼的東西。我們可以貼一張,用顏色筆寫出來醒目一點,一看這個地方每個星期天或者是星期六,一個星期有一天教中國的素食,她打電話來報名。我們一次十個人,就是每一個星期我們吃飯的時候教他們做素菜,他也在這邊吃飯,我們多準備十份。這個不難,這裡頭有法布施;而且提倡素食,健康長壽又是無畏布施,一樁事情三種布施都圓滿了。你這裡得的果報是財富、是聰明智慧、是健康長壽,一舉而三得,沒有智慧的人他想不到,他不會做。我們貼告示也不會很多人一起來,報名的人多我們通知他,報名的單子上都寫好,報名的時候我們通知你,你哪一天來。所以你要關心這個社會,你要關心這個地方他們的生活。他們嘗到了,中國素食覺得很好吃,素食對他健康有很大的幫助,這個事情輕而易舉。擅長做中國素食的或者做日本素食的都可以,居士當中有不少人,我們可以特約,哪一天請哪一個人到這邊來主廚,來教大家一起學習,一個星期一次。這些東西要在我講經的時候教你們,我都覺得不好意思,你們連這些事情都想不到嗎?可見得常常口裡說的發菩提心,實際上並沒有顧及到眼前的社會大眾。

  我昨天看到來參加我們敦親睦鄰會,大多數都是老人。我就明白了,我們這個區、居住的這個區,大概都是退休老人,他們最需要溫馨的服務。所以我總想搞一個餐廳,我們這個地方如果真的能夠政府同意,我們在這裡建設一個免費的素食餐廳,我相信附近的這些老人,他們都會來吃飯。我看他們的收入不高,都退休了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些眾生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跟他們頭一次接觸,非常歡喜、非常融洽。聽他們的談話,他們非常歡迎我們在這個地方久住。我們有沒有想到?有沒有注意到?他對我們表示歡迎,我們如何對他們報答?報答這個地方的居民,報答這個地方的土地。這個地方的土地神、山神、樹神,我們在佛前已經給他們供牌位了。居民也要照顧,居民不是供個牌位就行了,要在生活上照顧他,讓他生歡喜心,讓他在物質生活、在精神生活上都能得到安慰。外國的老人晚年相當寂寞,兒女長大都離開了。尤其圖文巴是個小城,年輕人發展事業都到大都會去了,很少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知道應該怎麼做法。儒家說得很好,看到老人年齡大過我二十歲以上的,「以父禮事之」,要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父親;大我十歲以上的,以長兄事之,這是儒家。我們對人要有禮,對人要有誠意、要親切。照顧一切大眾,尤其是苦難眾生,是佛菩薩分內的事情,我來到這個世間,就是為這個事情來的,怎麼可以不關心?希望真正的佛法從我們這個地方做起,從我自己本身做起。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,「為一切眾生而無斷絕」,我們這個工作、這個事業是永恆的,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我要做。別人做不做那是他的事情,我要做。

  第四句,「於信於毀二種眾生,大悲普觀,平等無異」。這一條尤其是要學習。「於信」是什麼?對於相信我的人,當然相信我的人他會幫助我、他會讚歎我;「於毀」,不相信我的人、毀謗我的人,這兩種眾生菩薩是什麼心態去看?平等對待,大慈大悲,平等對待。我們做一點好事情,社會大眾讚歎,我們曉得這個事情做得大家心裡歡喜,要做得更好,要常常去做,不間斷的去做。如果有人毀謗我們,我們要認真的反省檢點,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,改過自新。我們對於毀謗的人、侮辱的人、陷害的人,我們感激。為什麼?有時候自己的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,通過他的毀謗,我反省把自己過失找出來,我能改過自新是他提醒我。所以會修行的人,不但佛家講修行,儒家講修養也是如是,夫子說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三人就這一句話,三人一個是自己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。善人就是「於信」,信的就是善人,「毀」就是惡人;善人正面教導我們,惡人反面教導我們。

 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,二十幾歲,我曾經跟同學們說我喜歡讀歷史。有那麼一天,有幾個朋友在聊天,談到岳飛。他們在高談闊論,我從外面經過聽他們在評論,我就跑進去了。他們評論之後,我就提出我的看法,我說岳飛、秦檜都是民族英雄,我這個話一說他們都非常驚訝,「岳飛盡忠報國,秦檜陷害忠良,你怎麼能平等看?怎麼能把他們都看成是民族英雄?」我們那個機關團體裡面信基督教的人很多,我就隨順他們說,他們兩個都生天堂。大家不服,問我為什麼?我說:你要曉得岳飛教導我們盡忠報國,我們景仰他、效法他;秦檜在西湖岳墳面前,秦檜夫婦那個銅像塑在那裡,每一個去參拜岳墳的人,都會唾他一口,罵他幾句。這是教育,他在那裡現身說法:世間所有的人不要學我,學我就是這樣的下場。他是從反面教育,你說他有沒有功德?我的看法大家聽了想想,也覺得有點道理。岳飛教我們盡忠,秦檜教我們不可以作漢奸、不可以陷害忠良,兩個人都教我,都是我的好老師。

  我從很年輕看問題、看事情,有許多地方跟一般人不一樣。以後學佛了,看到佛經,果然是這樣的,我沒看錯、沒想錯。這樣的心對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平等了,平等心裡頭開智慧,平等心裡頭不起波瀾,一切時一切處,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人與人之間,甚至於人與天地鬼神之間,為什麼會衝突?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憑著自己粗心大意片面的見解,沒有把事情看遠,造成誤會,這種情形很多。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事物的觀察不能不謹慎,決定不能夠輕下斷語,因為我們沒有面面看到,只看到一面,不行!佛在此地是舉出兩面,一正一負它是平等的。所以會學的人他開智慧,會學的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天下太平他感恩,天下大亂他還是感恩。為什麼?他在這個世間成就圓滿智慧,會學!所以這一點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要記住,這我也常講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。物質環境裡頭有順境、有逆境,人事環境裡面有善緣、有惡緣,要平等對待,統統幫助我們長進,幫助我開智慧,幫助我斷煩惱。順境善緣要記住不生貪戀,一有貪戀的心,錯了,逆境惡緣不生瞋恚。你的平等從哪裡修的?就從這裡修的。平等性比什麼都重要,轉識成智,頭一個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。怎麼轉法?前面所說的就是方法。由此可知,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天天遇到的,這個人跟你談的很投緣,那個人看了就不舒服,就在這裡轉,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。很投緣的、很好的,要不起貪戀;看不順眼的、不喜歡的,要不生瞋恚,這叫真修、真幹。佛法不是說著好聽的,說得再好聽你不能落實,你就得不到受用。所以你要能落實,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,第五句,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,終不退失菩提之心。」這一句難,實實在在難,不但講不退失,我們的菩提心發不起來。天天口裡說發菩提心,菩提心真的沒有發出來。菩提心是什麼心?我學佛五十一年了,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四年,我把經論裡面所說的菩提心,我用了十個字,換一個說法大家好懂。好像是好懂,其實還是不懂。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五個就是菩提心。諸位要曉得,這五個是一心,從五個方面來講或者說從五個作用上來講,它是一心。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心,我們沒有,發不出來,這就是凡聖之別,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。諸佛菩薩用真誠心,九法界眾生都是用虛偽心。尤其是六道凡夫,不是用的真誠心,甚至於什麼叫真誠我們都不知道。真心起作用,作用有兩種,一個自受用,就是一個對自己,真誠心對自己起什麼作用;對別人、對一切眾生,起什麼作用?對自己,經論都講深心,深心不好懂,古人註解註的是「好善好德」,這個好善好德說得也比較籠統,現在人不容易理解。我把它說成六個字,好善好德是什麼?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。清淨平等是善,正覺是德;對待一切眾生,是慈悲。所以這十個字五句,每一句裡頭必定圓滿包括其餘四句。真誠,真誠裡頭決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缺一個,真誠就沒有了。慈悲,慈悲裡頭決定包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少一個,慈悲也沒有了。這個話我在講席裡講了太多遍,還要講,盡形壽要講。為什麼?沒做到。所以這個經上講的,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,終不退失菩提之心」,我們要發這個心,對待一切人要用真誠,不用虛偽,利益無量無邊。如果我們用虛偽的心,果報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;用虛偽的心,念佛不能往生淨土。為什麼?你們看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往生淨土的條件,三輩往生這一品,往生正因這一品,這兩品經是講往生的條件。最重要的條件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如果你只知道後頭這一句一向專念,你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往生,它的基本條件是兩句。古人為什麼特別強調這一句?有道理,真的有人在臨命終的時候,念十句佛號往生,他那十句名號句句都發了菩提心。如果只有稱念佛號,沒有發菩提心,他不能往生,許許多多人助念,他也不能往生。但是許多人臨終幫他助念,他可以不墮惡道,這是真的,臨命終時有這個善緣。真正往生自己一定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往生,我們要記住。

  佛在經典上還有一個很具體的發菩提心,那是什麼?四弘誓願。諸位要曉得,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具體落實。所以真正發四弘誓願、落實四弘誓願,這個人是真發菩提心。念念常有照顧眾生的心,這是大慈大悲,大悲心;斷煩惱學法門,是深心;成佛道,那是至誠心,就是真誠心。所以四弘誓願是發心的落實,換句話說,如果你沒有能做到,你起心動念沒有想到眾生的疾苦,沒有想到去照顧眾生、去幫助眾生,你大悲心沒有了。你沒有大悲心,你對人不慈悲。所以兩個人相處還吵架,慈悲心在哪裡?你念佛怎麼能往生?必須尊重別人、敬愛別人,全心全力幫助別人,為他服務盡心盡力,你菩提心落實了。這樣的心態對人,就是再惡的人,也不會跟你吵架。為什麼?你對他太好了,你伺候他、服侍他,服服貼貼,這是菩提心。你自己能夠斷煩惱,能夠降伏自己的習氣,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學法門你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,菩提心落實了。我們天天念四弘誓願,這首偈你沒有落實,所以你沒發菩提心;這個心一發,真的發了,那恭喜你,你是圓教初住菩薩,發心住。這個住是什麼?永遠不會退轉。我們有時候也發了,幾秒鐘真的是發了,但是幾秒鐘之後就沒有了,這個不能算。所以在我們學佛同學當中,偶爾發個幾秒鐘,有,很多!甚至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、一年當中會發好幾次,時間都不長。確確實實幾秒鐘,幾分鐘都保不住。那個幾秒鐘,那是古大德形容的叫石火電光,像閃電一樣。黑夜忽然打雷閃電,一道光就像菩提心發出來了,很快就沒有了,它不能保持;要能保持不失掉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偶爾閃一次光都很難得、很不容易,希望能夠多閃幾次,多閃幾次希望能保持。能保持幾個小時,能保持幾天,慢慢再加以延長,這樣好!所以講到發菩提心,你一定想四弘誓願,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樣就好。我寫的這一副對聯二十個字,前面一半是菩提心,後面一半是落實,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」。這二十個字跟四弘誓願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請掀開「如來現相品」大眾念請第十句:

  【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。】

  前面跟諸位說到「不思議品」裡面的十種最勝法,介紹到第五種。現在我們看第六,「積集無量諸善功德,皆以迴向一切智性,於諸世間終無染著」。這是講迴向,迴向一切智性就是迴向菩提。用什麼迴向?前面是能迴向,積集無量諸善功德,我們要修。這一句,實在講就是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導我們的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樣才能積集無量諸善功德。所以學佛的同修自己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明瞭,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實在是太幸運了,開經偈裡面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一點都不假;彭際清居士說,「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這個話都是真的。得人身,聞佛法,能聞淨土法,又能聞華嚴佛法,這個機緣到哪裡去找?無量劫你難得遇到一次。遇不到,你那一生空過;遇到了,要不能把它緊緊的抓住,等於沒有遇到。怎麼抓住?求解,篤行。我一定要想辦法能夠理解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,我要把它做到。能解之後一定能行,我一定把它做到,什麼樣困難我都必須要克服。為什麼?稀有因緣怎麼能錯過?決定不能空過。積集一切善法,積集善法的要領就是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決定隨順如來教誨。就像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裡面所說的,特別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裡頭講得多。《觀經》我們講過,「上品上生章」還單獨講過,大師告訴我們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決定照做;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絕不違犯。佛教我們修十善,我們一定要做,佛教給我們不能造十惡,我們決定不違犯。佛幫助我們得無量無邊最殊勝的利益,你要肯聽、要能接受教導,無比殊勝的利益你就真得到了。

  我學佛五十年,可以跟大家做證明。我前生沒有修福,大概業障造得很重,壽命很短,許多同修都知道。你們看看我初出家那個時候的照片,你就曉得了。我這一生,是隨順佛陀教誨修得來的。就像甘珠活佛給我說的,他是很鄭重的告訴我;在仁王法會當中我們碰到了,他特別把我叫到他身邊跟我講,他說:過去我們在背後都說你。說我什麼?「說你人很聰明,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。」我說:這個事情不必背後,當面可以告訴我。我知道,我不是不知道,很清楚,我也不忌諱。因為什麼?事實!他說:「你這麼多年來講經弘法,你的命運轉了,不但你有大福報,你的壽命很長。」說老實話,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慧,我只知道弘揚佛法是我學佛本分的事情。為什麼?我為什麼要出家?學佛,在家可以學佛,為什麼要出家?李老師曾經問過我,我告訴他:我出家就是為了弘揚佛法。在家弘揚佛法不能全心全力,你要謀生,你要工作,不能把全部精神、全部時間投入。李老師這才點頭,同意讓我出家。我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,我做到了,我說的話兌現了。今天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,行政工作讓你們同學們自己去做。你們客氣一定要我掛個名,我也答應你們。實際的工作你們推選了兩個副院長,我現在請悟行師也擔任副院長,負責實際的學院行政業務。行師是華語的副院長,通師是越南語的副院長,琳師是英語的副院長,這很公平,你們通哪一種語言的就找哪一個人。我住在這個地方,每天還是四個小時講經,這是我的工作。其他的不是我的工作,是你們的工作。我在這裡等,等待你們都拿到身分了,我們這個政府登記的名字馬上就改過來。你們現在還沒有拿到身分,等你們拿到永久居留、拿到公民,立刻就轉讓給你。所以大家在此地好好修學,三、四年不離開這個道場,公民就拿到了。

  在這個地方,一定要曉得積集善根、斷惡修善。斷惡,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;修善,一切順從佛陀教誨。我們修學的科目非常簡單,總的科目五個: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這是綱目。我們涉獵的經典也不多,太多了消化不了,愈精簡愈好,最重要的是落實,真正做到那就是「諸善功德」。我們把自己所修積的功德,自己不享受,把這分功德、這分福報送給別人享受,佛是這樣教導我,祖師是這樣教我的,我的老師也這樣教我的,多次囑咐。將來有能力的時候,一定要知道幫助社會苦難眾生,我記在心裡沒有忘記,我有能力的時候我真做。把自己所修學的善福功德迴向,迴向就是自己不享受,回轉頭來向哪裡?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向三處。第一個是迴向實際,實際是什麼?真如本性。第二個迴向菩提,這個地方講的「迴向一切智性」,智是菩提,性是實際。我不求別的,迴向實際就是我只求明心見性,這是迴向實際;迴向菩提就是求智慧,「願得智慧真明瞭」,我不求一切享受。迴向眾生,我有福德願意給一切眾生去享受,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做了榜樣。世尊一生,從他十九歲起心動念,捨棄榮華富貴去修道,一直到他證果教化眾生四十九年,給我們做的榜樣。他確確實實把他的善福功德迴向給眾生,迴向無上菩提,迴向明心見性。

  「於諸世間,終無染著」,這兩句話是他迴向的樣子,求菩提、求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?就這兩句。在一切世間都沒有染著,不但在人世間,在天上亦復如是,在四聖法界、在一真法界都沒有染著,永遠保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那就是真誠心,真誠心就是實際。我們今天下手之處,就在染著兩個字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常常要提醒自己警覺「有沒有染著?」一染著就墮落了,換句話說,就不在佛道。在十法界裡頭,十法界咱們不談,就說六道染著程度的輕重,你在六道裡頭哪一道?極重的染著是阿鼻地獄,其次是餓鬼,再其次是畜生,再其次是人道。人道的染著古人講一半一半,換句話說,我們的染著是百分之五十;百分之六十的染著,畜生道去了;百分之七十,你就到餓鬼道去了;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染著,地獄道去了,百分之九十、百分之一百是阿鼻地獄。染著愈輕往上升,染著愈重往下墜落。

  這個事情不能沒有警覺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一定要曉得世間無常。我們住在這個世間,能活多久?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常常想到就要死了,死在眼前,你的警覺性就提高,放不下也放下了。人迷惑顛倒,以為自己壽命很長,這個想法是錯誤的。在這個世間突然意外、災害死難的不知道有多少人?我們在這世間隨時會喪生,隨處會喪生,這都是事實。你要是真了解事實真相,你自然一切都放下了,毫無留戀。二六時中心裡只有一句佛號,還有一口氣,決定依教奉行。廣修供養,普賢菩薩教導我們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這個供養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,上對諸佛如來,下對一切眾生,我活在這個地方是供養大眾的,這就是迴向眾生。能有這樣的想法,這個想法是迴向菩提,智慧!迷惑的人他沒有這個想法,覺悟的人他有這個想法,決定不為世緣所染著。

  我們看第七句,「於諸佛所修學三業,唯行佛行,非二乘行,皆為迴向一切智性,成於無上正等菩提」。這一句也是迴向,第六句迴向菩提,第七句迴向佛道。用什麼迴向?前面這兩句,「於諸佛所修學三業,唯行佛行,非二乘行」,這能迴向。諸佛所在哪裡?有佛法的處所就是諸佛所。我們今天建立這個道場,在此地這是諸佛所。你是佛弟子在家的信徒,你家裡面供養著有佛像,家裡面供養的有經書,你的家就是諸佛所。我們出外旅行,我們的背包行李裡面一定帶著有經書、有佛像,住在旅館裡面我們在那裡讀經,把佛像供在面前,那個場所就是諸佛所。現在我們攜帶佛像都帶小型的卡片,我們印得很精美,非常方便。由此可知,我們身上帶的佛像經書,一切時一切處無非諸佛所在。「佛所」有了,我們應該怎麼學習?修學三業。修是修正,把我們三業造作錯誤的修正過來;學是學習,向誰學習?底下一句明白的說出來了。「唯行佛行」,唯是唯獨,這個人真有福報,真有智慧,真的在學佛。佛的三業是什麼?我們跟著他學,佛的心是菩提心、無上菩提心,我們現在把它說為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佛的心。我們要學佛,首先要發這個心。這個心裡頭最重要的,那個心的根是真誠的。真,不是假的;誠,不是虛偽的。也許有人說:「我的心很真很誠,我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。」這不是真誠,你是錯解了意思。九法界眾生用的是什麼心?意識心。相宗所講的,你用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不是真心。什麼是真心?四智菩提是真心,這就難了!我們凡夫說「我的心很真很誠」,有沒有分別?有,有沒有執著?有,那就不是真心。真心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是真心。沒有妄想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;沒有分別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;沒有執著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這叫菩提心,叫真心。

  所以真誠是有標準的,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,但是不能不學。雖然做不到,總得貼近、靠近,那就是我們要以誠心誠意對人對事對物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修學。首先修學,看佛是存什麼心,我要學他。學得不像沒有關係,慢慢來,只要肯學,總有一天學像了。一天一天靠近,不能遠離,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。如果對於佛的心很模糊,還是搞不清楚,你就從四弘誓願下手。這個講得很具體,第一個捨己為人,那是佛的心。佛從來不為自己,一切都為別人著想,希望別人能夠離苦得樂,希望別人災消福來,自己願意代一切眾生受苦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一生他沒有過好日子。他可以過好日子,他過好日子,眾生日子就不好過了;他過苦日子,眾生就有福了,我們現在都受他的福報。受什麼福報?他給我們做了榜樣,給我們做了模範,我們覺悟了,我們明白了。

  中國古德教導我們「吃虧是福」,我們從佛那個地方觀察到「吃苦是福」。持戒是慧,吃苦是福,福慧雙修。不肯守戒,就決定沒有智慧,為什麼?戒能生定,定能開慧,你不能持戒,哪來的定慧?你不肯吃苦,你哪裡來的福報?貪圖享受,你過去生中修的有幾多福報,你能享受幾天?這幾天福報享完,果報在三途,那個苦夠你受的。所以了解事實真相,我現在吃一點苦算什麼?我的身體能承受得了。能承受得了,雖然苦,心裡自在,心裡快樂。由此可知,苦即是樂,苦樂不二。真正修行人他懂,一般世俗人不懂這個話。一般世俗人看到我們的生活過得很苦,好像許許多多人生的享受我們都放棄了;飲食,人之大欲,我們放棄了,我們吃素菜。一天三餐還不夠,還要吃點心,還要吃消夜,一天總得有個七、八餐,樂!釋迦牟尼佛放棄了,一天吃一餐。世間人你有你的樂,佛有佛的樂,各有各的樂趣,他不是不樂。佛的樂是真樂,為什麼?它不會變質。世間人的樂不是真樂,樂會變成苦。佛的樂永遠不會變成苦,永恆不變,是真的。會變質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幾個人覺悟到?真正覺悟的人他願意吃苦,他願意別人快樂。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很快樂,看到別人受苦自己很難過,自己做得不夠。怎麼說自己做得不夠?沒有能感化別人,沒有能夠令他覺悟,我自己做得不夠。看到別人還在造業,將來要受大苦報,慈悲心從這個地方生起。

  佛的行: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、度眾生,四弘誓願這四句就是佛的行,我們要學佛行。佛門另外一首偈比較簡單一點,沒有這四句圓滿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諸佛是一切諸佛,不是一尊佛。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三句話,諸惡莫作,斷惡;眾善奉行,修善;自淨其意,修定修慧。所以這三句是戒定慧三學,前面兩句是戒,自淨其意是定慧。一切諸佛教化眾生,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綱領原則:戒定慧三學,這是諸佛所行。下面還特別加一句「非二乘行」,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我們講小乘。小乘不圓滿,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。怎麼沒有發菩提心?四弘誓願沒有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他度與他有緣的,沒有緣的他不度。而且眾生去找他、向他請教,他教,他不主動去教化眾生;不像佛,佛是主動的,你不來找他,他來找你。小乘斷煩惱只斷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沒斷;小乘學法門,現在《大藏經》裡面他只學《四阿含》,大乘經論他不學。小乘只證到四果阿羅漢,不能成佛道。《華嚴經》上教我們「非二乘行」,我們要向佛學習。所以我勸勉同學們學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阿彌陀佛,學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學阿彌陀佛,向阿彌陀佛學習。阿彌陀佛的心、阿彌陀佛的願、阿彌陀佛的行,全在那部經上。那部經的分量不長,非常適合現代人修學。所以有心人應當把全心全力放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向全世界普遍的弘揚,自己一定要做到。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做的,我們統統做到;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違犯,你是彌陀弟子,你將來往生的品位一定超過別人。這些大經大論提供你做參考,幫助你深解《無量壽經》的義趣。

  這樣的修行,「皆為迴向一切智性」,這一句跟前面相同;「成於無上正等菩提」,這一句不一樣,我在講解的時候,沒有看到這一句。我說上面這一句迴向智性,智是菩提,性是實際;如果有這一句,上面的智性就是實際、就是真如本性,而這一句是迴向菩提。前面一句「於諸世間終無染著」,於諸世間也可以說是迴向眾生。六七這兩句,三種迴向都圓滿了;兩句裡面說三種迴向,意思圓滿具足。所以我們學佛,目的一定要定在「成於無上正等正覺」,這種人很少。我初學佛的時候讀《壇經》,看到六祖見忍和尚這些一問一答,我深受感動。五祖問惠能,「你來幹什麼?」他的答覆直接了當:「我來想作佛!」你們想想看一般人到寺廟見老和尚,老和尚問:你來幹什麼?「求老和尚加持,保佑我升官發財」,為這個,「我來求家裡平安」。我從來沒有聽到有一個人說「我來作佛的」,沒有聽說過。由此可知,佛常常在經上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看看你的心想,就知道你能成就個什麼;都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所以生生世世難怪都在六道裡頭打轉,沒有出離心,念頭都沒有。佛很慈悲,也不責怪你,你喜歡輪迴,佛就讓你輪迴,佛一切隨緣,從來不勉強一個人。這一點我們要記住,佛都不勉強人,我們要勉強一個人,那多事!我們沒有佛的智慧,這個人沒成熟,時節因緣沒到,你勉強他也是枉然!我今天看到一個同修採了很多玉米送到這邊來,可以拿這個做例子。玉米長熟了你去採它,為什麼一個星期前不採它?它沒有熟。佛度眾生,就像這個樣子,成熟了才幫助他;沒有成熟,隨緣!所以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,一切隨緣,隨緣心永遠是自在的,永遠是清淨的;攀緣就不自在,就被染污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