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三二卷)  2004/3/2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32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光照百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,第十首:

  【或見心寂靜。如世燈永滅。種種現神通。十力能如是。】

  這個「十力」就是稱究竟的佛果,究竟佛果才圓滿具足十種不思議的能力。所以這一首偈完全講的是如來究竟果地上境界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頭給我們提示的,這一段是「九示入涅槃,不妨神用」。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。「又下二句」,這下二句,『種種現神通,十力能如是』,這兩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這個九句都是神通,「並有深意,如第八會」。第八會就是「離世間品」裡面所說的。清涼很慈悲,教我們讀這一段經文,參考「離世間品」,我們也都一一依教奉行。所以把這「離世間品」裡面這種種現神通的意思,也在此地說出來。這個經太長,我們現在所講的「光明覺品」,這才第二會,到第八會,在我想像當中至少是四、五年之後才能夠講得到,所以現在在此地我們參考不會覺得重複;這時間長,不會覺得重複。

  示入涅槃,這先介紹什麼叫涅槃?「離世間品」裡面所說的這個義趣我們才能體會得到。在大乘教裡面,佛給我們說十法界沒有真正的常樂我淨。這四淨德裡面,特別強調的是樂,三界六道裡頭哪裡有樂?不但三界六道沒有,四聖法界也沒有。真的樂是什麼?真樂就是大般涅槃。所以我們對於般涅槃這個術語,它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涅槃,不但通大小乘,通各宗各派,因為它是我們修學最後的目標;同時也通古印度所有一切宗教,他們最終的目的就希望證入涅槃。因此這涅槃講法就很多,這不能夠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得用一點時間來談談這個問題。

  「涅槃」是梵語音譯,在一切經裡面,因為是梵音,所以在中國這個文字裡面顯示也有種種不同,這些都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它的意思。古德說舊譯註經把它翻成「滅」。中國翻經,古時候講舊譯、新譯,這個新舊譯以什麼為標準?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都叫舊譯,玄奘大師以後翻譯的都叫新譯。所以新舊是以唐朝玄奘大師為標準。

  我們都知道玄奘大師,叫唐三藏。實在講,他的知名度被打出來是因為《西遊記》小說的關係,如果沒有這部小說,大概在我們中國佛教界裡面知道唐三藏的人並不多,是小說的渲染。就正如同羅漢裡面的濟公一樣,濟公要不是小說《濟公傳》,誰知道有濟公!但是濟公確有其人,在我們佛教《大藏經》裡面有他的傳記,他是宋朝時候人;玄奘大師是唐朝人。小說歸小說,小說是一種文藝的作品,它不負歷史責任,所以未必是真的。玄奘到印度去取經這個事情是真的,但是路上遇到那些妖怪,遇到他那些孫悟空、豬八戒,這是沒有這回事情。雖沒有這回事情,寫小說的人也有依據,因為在印度教經典裡面,說古印度有一個神猴,也許吳承恩就把這個神猴寫成了孫悟空,神通廣大。所以他也有一些參考資料的來源,不是憑空想像的。

  這新譯跟舊譯我們首先把它搞清楚。舊譯翻作滅,翻作滅度,翻作寂滅,翻作不生,翻作無為,翻作安樂,翻作解脫。我們看到這些字,翻涅槃,你看涅槃裡頭有這麼多意思,這都是講的涅槃。以後看到這些,我們就懂得這是涅槃的古大德的翻譯。新譯翻作圓寂,這是我們現在在佛門裡面常常看到的圓寂,特別是出家老和尚過世,我們都稱為某某法師或者某某老法師圓寂,都用這兩個字。實在講,我們今天對人用圓寂這兩個字是對他的恭惟,實際上他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?沒有,確實沒有達到這個境界。這個意思我們下面要講、要解釋。

  現在我們把新舊合起來,都做一個簡單的解釋。先說「滅」,滅是什麼意思?滅生死的因果,滅是這個意思。這個滅在新譯裡頭,圓寂是寂的意思,寂是寂滅,所以它的意思能夠會通。六道生死之因是什麼?是煩惱。生死的果是什麼?是輪迴。世間人對輪迴的真相了解不多,於是貪生怕死。你要真正明瞭,通達明瞭,涅槃是不生不滅;生死的因滅掉,生死的果也滅掉,不生不滅,這才叫真樂。我們以最淺的解釋,最低的標準,六道生死的因滅掉,六道生死的果不受,你說這多快樂!這個我們講超越六道輪迴。誰能做到?小乘阿羅漢就做到,這是涅槃最低的境界。所以阿羅漢修四諦法,苦集滅道,滅就是涅槃,修道證滅,這是出世間法,他有了結果,超越六道輪迴。在大乘教裡面稱之為小果,這是第一個階段的果報,他得到,他證得。

  涅槃的因是煩惱,煩惱非常複雜,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煩惱,我們每個眾生都具足,我們自己本身都具足。佛為了講經說法方便起見,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,這在數量上講八萬四千很多,八萬四千是無量煩惱的歸納,並不是只有八萬四千,只有八萬四千,說老實話不算多。譬如說你現在擁有的財富只有八萬四千塊,你滿不滿足?不滿足,太少,不多。所以要曉得它是無量歸納為八萬四千。

  但是八萬四千,世尊在講經說法裡不常講,為什麼?初學的人嫌太多、太瑣碎,所以佛又把它歸納。這是我們平常常常聽說的,叫百八煩惱,歸納為一百零八類,百八煩惱,那這就好講多了。可是對初學人來說,百八還是太多,還是不好記,天親菩薩很慈悲,把這個百八煩惱再把它歸納,合併歸納,歸納成二十六,這是在大乘教裡頭學習最常講的。這二十六分為二類,第一類叫根本煩惱,根本煩惱六個;第二類隨煩惱,會跟到根本煩惱起來的,叫隨煩惱。隨煩惱有大隨、中隨、小隨,大隨煩惱有八個,中隨煩惱有兩個,小隨煩惱有十個,所以合起來二十六個,這是平常常常講的。講到研究佛法,那就不能夠缺少,一定要學習。但是講經的法師通常在講台上跟大家講演,也不說二十六,二十六還太多,再歸納,歸納為三大類,叫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是最常講的。法師,居士大德登台講經,給人介紹佛法,多半都是講這三類。這三類展開,無量無邊;歸納,這三大類。

  我們在此地跟同學們介紹,我們就從這三大類來說。第一個是見思煩惱。什麼叫見思?見是見解,你對於宇宙人生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萬物,見是見解,換句話說,你的看法看錯。看錯就有煩惱,看的不錯,哪裡會生煩惱?看的不錯是智慧,就叫生智慧;看錯,叫生煩惱。所以這個我們簡單講看法看錯了。佛說六道眾生對於萬事萬物的看法都錯。初接觸佛法的人有時不承認,我怎麼會看錯?我看的一點都不錯。實際上不曉得自己錯在哪裡。這細說就不是幾個鐘點能講得完。思惑,思是思想,就是你對於一切諸法想錯了,這合起來叫見思煩惱。

  換句話說,你在六道不止這一生,我們學佛的人知道,我們有過去生,我們有未來生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生生世世,我們對於一切法的真相,真的是不明白,真的是不了解,所以看錯想錯。看錯、想錯了,你就知道他表現在外面,你身體造作,你的身體就做錯了,你的口的言語就講錯了。這個錯誤是因,果報是什麼?果報就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苦。所以這一切錯誤,你看錯想錯這個因苦,這錯誤苦,果就更苦。

  那涅槃是什麼意思?涅槃就把這個因滅掉。因滅掉,你就知道,你對於萬事萬物的看法正確,沒有看錯,你的想法沒有想錯,那麼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沒有錯誤,你的言語也沒有錯誤,因斷了。因斷掉,六道輪迴的果就沒有,你就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這證阿羅漢果。所以阿羅漢也證得涅槃,這個涅槃是小涅槃,為什麼?他見思煩惱就是見解思想正確,正知正見,他還有塵沙煩惱沒斷,還有無明煩惱沒斷,所以他這個涅槃不究竟。就是這個寂滅他只滅一部分,還有一部分他並沒有滅掉。所以這種涅槃不是究竟,不是圓滿,這是小乘,已經很難得。

  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說到,我們講的是三界,六道是一個界限,四聖法界是一個界限,一真法界是一個界限,這不是普通的三界。普通三界是講六道裡面有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我們不是講的這個。諸位常常在一起學習《華嚴》,我相信對這個都很熟悉。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不是說的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不是說這個,他說的是妄想分別執著。譬如「出現品」裡面所說的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這句話重要,如來的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性德本來具有,叫般若智慧,無所不知。遍法界虛空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所不知,無所不見,無所不聞,那真叫神通廣大,佛講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平等的。那為什麼今天十法界的眾生不平等?佛說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是一語道破我們今天墮落的原因,就是因為你有妄想,你有執著。說妄想、說執著,當中包括分別,所以我們說得詳細一點,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失掉了,你把你自己能力失掉了。

  我們現在跟大乘教一比對我們就明瞭,佛說的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佛說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佛說的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這是我常常講我們要想脫離六道輪迴,必須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。為什麼不執著?它不是真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既然是夢幻泡影、虛妄,你執著它幹什麼?這就錯了,你這個執著就是你的見解思想,你錯了。不但外面境界是虛妄是夢幻泡影,我們自己的身不是真的,身是虛妄是夢幻泡影,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是虛妄,也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今天講我們物質的身體,包括我們的精神,都不是真的。你看自己本身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相,何況身外之物。

  今天一般人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他的見解思想錯誤。他如果真的搞清楚,所謂是正知正見,他自然放下,放下就是阿羅漢。這個放下的時候,就是小乘的涅槃,就把六道輪迴裡頭的因跟果放下,不再執著。這不再執著,清涼大師在這提示給我們「示入涅槃,不妨神用」。就是說阿羅漢可不可以再到六道裡頭來教化眾生?能,他到六道裡頭來示現,這就是神用,用是作用,神就是神奇莫測,我們凡夫不能想像。他雖到世間來做種種變化,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,應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,他的現身說法都是清淨寂滅,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他的境界。我們只感覺到這個人有神通,這個人神奇莫測,這個人跟我們凡人不一樣,我們現代人稱為特異功能,在佛法裡稱為神通。所以這是講滅六道的因,滅六道的果。

  我們修行無論修行哪個法門,修什麼?要證滅,你才真得受用。四諦法裡頭,修道證滅,道是方法,用種種方法,這個方法無量無邊,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第一,沒有第二。那修行有成就一定是一門深入,他才能得定,定能開智慧,慧能轉煩惱為大涅槃。煩惱是因,所以叫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生死從果上說,他自自然然就轉變。

  所以諸佛菩薩、阿羅漢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,他有沒有生滅?他沒有,他沒有六道的因,所以他也不受六道的果報。他在六道裡頭受種種果報,那是表演唱戲給我們看,叫示現。他不是像我們凡夫真的在受,真有那麼苦,他是表演,他在舞台表演。在舞台表演叫示現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你看經典上記載叫示現八相成道。示現就不是真的,這個我們要懂得。但是他要不做這種示現,就很不容易教化眾生,眾生一看,你是神人,我們是父母生的凡胎,你不是父母生的,我們怎麼能跟你學?所以他也示現有父母,也示現跟我們一樣出生。這我們一想,你跟我沒有兩樣,我是父母所生,你也是父母所生,你能修得成功,我也應該修得成功,把我們的信心生起來,所以做種種示現。這就是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給我們做出實際的榜樣,實際的模範,給我們看。讓我們對他生起信心,你能成就,我相信我也能成就,這叫大慈大悲,這是滅的意思。

  它還有度的意思,這翻的滅度,度是什麼意思?是度生死之瀑流。滅度,前面這個滅是滅生死之因果,度生死之瀑流。瀑流是比喻像瀑布。如果用瀑布來形容它,這是很明顯的。實際上這個意思就是像水流得很急的時候,我們中國人講灘,你看我們走長江、黃河,你就遇到很多灘頭,這個灘頭有的很長,十幾里路長,短的是一、二里,船走在這個地方非常危險。因為這個地方水並不深,岩石很多,水流很急,稍稍不小心,在從前是帆船,木頭造的帆船,很容易觸礁,船就破,就沈下去,這種情形常常有。所以走這個路的時候是非常危險。佛經裡頭的這個度,就是比喻這個。六道說「輪迴路險」,非常危險,非常痛苦,我們怎樣平平穩穩的度過?

  我在童年時候,那個時候正是中日戰爭,我們中國的八年抗戰。那個時候我是做學生的時代,我們是小學五、六年級,初中,在這個時代。常常逃難,一年在一個地方住得最長不會超過六個月,一般都是兩、三個月就又要走,所以八年我走了十個省,都是兩條腿走路。遇到有水道,可以坐船,所以這樣的灘頭我經過很多很多次。這個時候灘頭最妥善的方法,拉縴,現在在中國比較少。在那個時候縴夫專門在灘頭上拉縴,他們有經驗。所以船過這個灘頭的時候,船上原先的水手、船伕他們不敢過這個灘,一定要僱用對這個灘很熟悉當地的縴夫,他們來拉縴,他們來掌舵,他們知道水道。我們那個時候小,遇到急難的時候也曉得念觀音菩薩,坐在那個船上念觀音菩薩,求佛菩薩保佑平平安安度過。拉縴會不會出事情?有的時候那個縴繩會斷掉,那一斷掉這個船就完了。所以小船是一根纜繩,那個纜繩竹子編的,大船是兩、三根纜繩。所以度這個瀑流,就是急灘,非常險惡的急灘,度是取這個意思,度生死這瀑流。所以我們知道滅就是度,度就是滅,滅度這個名詞,滅跟度的意思是相同。一個是從因果上講,一個是從非常危急上來說的,這是滅度的意思。

  寂滅,我們在這個經論,古大德註疏裡頭也常見,把涅槃翻作寂滅。寂滅,寂有無為、空寂、安穩之意;這個滅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,滅度的意思一樣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著重在寂,寂有無為、空寂。什麼叫有為、什麼叫無為我們得搞清楚。在佛法裡面講有為,有為就是有生滅的法,有因果的法;無為就是沒有生滅。我們細心來觀察宇宙之間什麼東西沒有生滅?人有生老病死,這是有為,這些植物有生住異滅,我們看樹木花草,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,那這就是有為法。

  再看看山河大地,小的來講滄海桑田,它變化。我的老家,我生長在農村,十歲才離開家鄉,所以我們的童年是在農村裡面過。我們小村子前面,用現在的距離來講大概是一公里,有一個湖,我們叫白湖。這個湖也不小,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對岸。現在這個知識我們知道,水它的邊際是三十公里,你在大海上看,我們坐在船上看到海跟天連的那條線三十公里。隱隱約約看到對岸,這個湖面積差不多就有三十公里,有這麼大的湖。我們小時候常常在湖邊上撿貝殼,抓小魚。我離開家鄉六十多年,第一次回去,剛剛好離開家鄉五十年,回到家鄉,湖沒有了,湖現在變成田地,乾掉了。這個山河大地也是有為法。

  科學家告訴我們,星球,太陽系,我們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運行,它是不是永遠存在?不是。星球真的像佛經上講有成住壞空。所以你細心這一觀察,所有一切的物象,統統是有為法。那大概什麼是無為法?大概虛空,太空,真的它是無為法。虛空,釋迦牟尼佛出世,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前,三千年前永遠沒有變化的大概就是虛空,我們現在的虛空跟三千年前虛空一樣。所以虛空是無為法。佛在經上說無為法有六個,真正無為法?真正無為法只有一個,叫真如無為。真如是什麼?就是心性,就是法性。其他的無為法叫相似無為。虛空是屬於相似無為,虛空存不存在?現在我們知道,在某種條件之下虛空不存在;空間等於零,時間等於零。所以它是屬於相似無為。那就是什麼?它的變化太小,它存在的時間很長,在某一個特殊環境之下,它突然不存在。所以真正無為只有一個。

  佛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個一切有為法把所有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盡,都像夢幻泡影一樣,剎那剎那在變化。你要是真正通達明瞭,你還會去執著嗎?不會。你還會去分別、還會去打妄想嗎?統統都不會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那你就是如如佛,你的問題全解決,你就證到如來究竟果位。但是這樁事情,古人說得好,我們理解、了解這樁事情不難,這解悟不難;證得這個境界,這不容易,這話是真的。理解是你有悟性,在佛法裡面講這什麼原因?你的所知障輕,所以你接觸到佛法,聽到佛菩薩說法,你很容易覺悟,一聽就明白。但是煩惱習氣很重,煩惱習氣可不是一下就斷掉。所以古人常講,悟後起修,理可頓悟,事須漸除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斷煩惱證涅槃這個事情得慢慢來。可是悟性愈高的人,他斷煩惱的時間就縮短;悟性差一點的人,煩惱習氣重一點的人,他修學的時間要長。

  所以有很多同學問: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成就?這是每一個人都不一定。這不是定法,要看你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善根就是講你的悟性,福德因緣那是講你的修行。你在修行過程當中,諸位要知道,修行這兩個字意思要搞清楚,行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錯了,修是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修行在哪裡修?上上根人在起心動念處修。真會用功,一切時一切處,沒有定所,沒有定時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念頭才一起,他就警覺到我這個念頭是正確還是錯誤?是正確的,這個念頭讓它發展;是錯誤的,立刻修正,上上根人修行功夫在這裡用。中下根人,他不知道在起心動念,他要落實在行為上;行為,一個是身體造作,一個是言語。說話的時候,一說這個話不該說,他就停,或者他就轉換個話說。這是什麼?這是在行為當中修行。

  在念頭上修行,那叫從根本上修,那個厲害,那個非常有效,那是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才做到,我們平常人做不到。像我們現在修行在哪裡修?是講錯、做錯了,回來反省,發現自己錯誤,希望明天把它改正過來。中等以上根性,在行為當中,他知道錯誤,他馬上就能改過來。中下根人不行,當時他不知道,事後要反省,反省發現錯誤,再把錯誤修正過來,中下根人。我們現在是中下根人,甚至於中下根我們還達不到,我們是下下根人,為什麼?做錯不知道,別人跟我們講還不承認,想改,改不過來,明天照犯。真正有心改,要好多年才把它改掉,你說這是不是下下根?再跟你講下下根人就不錯,就怕的是一闡提,永遠不承認錯誤,到死都不能改過,那就完了,那他就隨業流轉,他要受三途果報。所以下下根人還是有救,不是沒救。到一闡提,那這是佛在經教裡常講,這沒救,為什麼?臨死都不承認過失,都不肯改過。這寂滅這兩個字大概的意思。現在時間到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還要繼續談談「示入涅槃」,要把涅槃這個名詞的意義要搞清楚。經典裡面講的非常豐富,但是初學看也不太容易看得懂,我是盡量用淺顯的語言來介紹。前面跟諸位講到寂滅的意思,我在前面最後講圓寂,講錯了,是寂滅,寂滅的意思。圓寂到後面我們還要講,那個意思還要講的深。寂滅的意思我們懂得之後,我們再看它下面還有個重要的意思,叫無為。

  無為是無惑業因緣之造作等。無為是對有為來說,前面跟諸位說,有為就是有造作,起心動念都是造作。言語行為,這是非常粗顯的造作,起心動念是微細的造作。這個微細的念頭也有粗淺的差別,粗的念頭,我們自己能夠覺察,能夠知道;微細的念頭,我們就沒有辦法覺察,自己也不知道。何以曉得我們有微細的念頭?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作夢的經驗。你晚上睡覺有沒有做過夢?夢從哪裡來?夢就是你微細念頭起現行,這個念頭起來,你並不知道,所以夢境這個意念比我們平常的想像思惟要微細得多。

  但是還有比夢中境界更微細的,那是什麼?定中境界。不但普通人做不到,一般是很有修養的人,心地清淨的人,他也不能發現,要有相當禪定功夫他知道。這個定功,你看看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,世間禪定有八個層次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無色界天,這四空定,所以我們通常稱為四禪八定。定中境界比夢中更微細。這都沒有超越輪迴。《楞嚴經》佛給我們講阿羅漢的禪定超越四禪八定,稱為第九定,第九定就是阿羅漢。阿羅漢那個境界是四空天人都不知道。四空天都不曉得,何況四禪。阿羅漢才出六道。

  菩薩,我們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圓教,菩薩總共五十一個位次。十信,阿羅漢所證的境界在十信菩薩裡面,這是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相當於第七信。第七信這個菩薩他的定功,他的斷煩惱,這個斷德跟阿羅漢相等。但是智慧神通道力超過阿羅漢太多,阿羅漢不能跟他比。只是講斷煩惱,這斷德完全相同,他也是斷見思煩惱。從七信位以上,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十信心滿,這證得初住,那初住就脫離了十法界,就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。位子愈往上去,定功愈深,那個定中的境界愈微細。佛給我們說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波動,那是什麼?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起心動念。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,八地菩薩見到了。見到,才用這個功夫把它降伏,把這個波動將它恢復到正常,不動。諸位你從這裡去體會、去思惟,你才能得到少許的真相,稍稍明瞭。這是世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特別是指我們六道凡夫。

  在理上講,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證得,證得如如佛。理上講是一句話,事上講太難!這個微細的念頭,你知都不知道,你不能覺察,你怎麼能斷它?所以你必須覺察到,你才能斷它。這個覺察就是甚深的禪定。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,無論顯教密教,真正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。戒是幫助你得定,定不是目的,是手段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開智慧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慧能轉煩惱,跟諸位說不是滅煩惱,滅是比喻,為什麼?煩惱轉成智慧,永遠不會再變成煩惱,所以叫煩惱滅了,其實不是滅,轉變了。如果煩惱真的滅了,智慧菩提也就沒有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那滅到底是什麼意思?證到底是什麼意思?都要搞清楚,不可以粗心大意。粗心大意,你就解錯。所以到最高的層次裡面再給你講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。所以生死涅槃是一不是二,煩惱菩提也是一不是二。換句話說,迷了,菩提就稱為煩惱,涅槃就稱為生死,迷了;覺悟,生死原來就是涅槃,煩惱原來就是菩提。所以在那個境界裡頭,他不斷煩惱,他也不證真,為什麼?沒有假哪來的真。他不斷生死,他也不證涅槃,生死是假的,這才契入如來果地所證的諸法實相。但是這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跟這個境界相差太遠,我們今天還是要斷煩惱證菩提,了生死證涅槃,我們還是要做這個。這是什麼?這小學!他那是博士班,研究所博士班。我們是要到那個班,我們得按部就班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慢慢來,逐漸逐漸向上提升,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。所以無為是無造作,無造作,當然就沒有果報。你有造作,你就落在因緣裡頭,你就落在果報裡頭。所以涅槃是無為法。

  《華嚴.離世間品》裡面特別給我們說明三界苦、六道苦,離苦得樂,真正的安樂是涅槃,所以涅槃有安樂的意思。安樂是安穩快樂,這是真的,為什麼?永恆不變。你看我們世間沒有,我們世間哪來的安穩?佛法裡頭常說「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」。不僅僅是我們讀歷史,就是我們中國這一塊土地上,最近這兩千年來國家是一統,改朝換代多少次?改朝換代,隨著典章制度都有興革。這個變化不算大,但是它有變化,不是沒有變化。再看看世界上的歷史,看看世界上其他的國家,確確實實它不是改朝換代,它是真的改變了國號,被外族統治,這跟中國不一樣。

  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很多,現在諸位都曉得五十六種民族。但是五十六種民族都被中國文化所融合,民族是有五十六個,文化是一個,中華文化。中華文化好像是個煉鋼爐,無論從哪裡來的,這個金銀銅鐵入到這個爐子之後就變成一個,這是中國文化跟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不相同的地方。這個文化的精神,文化的內容是什麼?儒釋道。鼎,像這個鼎,三個足。儒釋道裡面的東西是什麼?是道德。所以中國聖人自古以來他所講的「以道治國,以德化民」。儒釋道這裡頭就是道德。

  那什麼是道?我是用最淺顯的話跟諸位講,大家好懂,我講的不深,講的不玄。我解釋道這一個字,道就是自自然然的法則,天地的運行,四季的流轉,春夏秋冬,終而復始,這是道。永遠不能變的這個原則。道,落實在我們人的社會裡面,那就是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這是道。無論是治世或者是亂世,都不能變更,這不是聖人的發明,不是聖人的創造;他造出這些東西,那你就錯了,這是自然的法則。有人類之那一天起,是不是就有這種關係?這個關係是自然形成的。夫婦的關係,父子的關係,兄弟的關係,君臣是領導跟被領導的關係,朋友的關係,天道。隨順天道,隨順自然的法則,那就叫做德。所以父子有親,那個親愛是德;君臣有義,仁義是德;男女有別,這是講夫婦,那個別就是德。這個別是什麼?他的工作,他的任務,他的使命,有差別。這跟現在講人權,在精神裡面男女有別,才真正講到人權。現在人權講偏差了,什麼偏差?違背了道德。就是違背了自然的法則。

  自然法則裡面,你看中國幾千年來所強調的,男主外,女主內;男發展事業,要擔負起教養家庭,女主內,女相夫教子。這個教子就是下一代有沒有成就,這個責任是在婦女的身上,這個責任太大!婦女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也要跟男人一樣到社會上去工作,你的下一代沒有了。你自己的事業做得再輝煌,底下一代沒有了,你的事業真正成績等於零,為什麼?後繼無人。所以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,就是道跟德沒有了。我們講道德,道德的中心,道德的精髓就在此地。我們中國古人知道,特別講求,特別重視,這就是講到什麼?講到教育。教育從哪裡開始?從胎教開始,懷孕那一天就要教,懷孕之前就要做準備,這還得了!所以中國是代代有聖賢出來,什麼原因?有好母親,有好妻子,她懂得負起她的任務,她的天職。這是真正講到人權,男女有別。長幼有序,這是講兄弟之道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這些叫德。我這樣跟大家解釋這個道德,跟古人講的一點不違背,我這樣講法大家好懂。

  中道,行德,所以古聖先王以道治國,就是自然的法則來治國,絕對不加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,不加這個東西進去,這個多偉大!我們每個人,隨這個教學,用教學這個手段,讓人人都知道道,都知道德,都能夠奉道行德,天下太平,垂拱而治。皇帝天天沒事幹,哪有天天開這麼多會,忙成這個樣子,忙成一團,這人生還有什麼樂趣?雖然現在我們看到地位很高,權勢很大,但是他沒有樂趣。諸佛菩薩安穩快樂。所以真正學了聖賢之道,無論居什麼地位,他安穩快樂,天下大治。人人都遵循道德,守禮守法,人人心都是至善至誠,至誠至善,這個世界是聖賢世界。所以儒家講大同之治,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。你東西在路上掉了,沒有人撿,你很容易找回來。人人都守法、都守禮,夜晚睡覺不要關門,這才叫安穩快樂。

  我常常說,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常講: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我跟諸位說,我從學佛之後,沒有防人之心,為什麼?防人之心很苦,我何必要防人。我連這個都放下,所以我很快樂,我很安穩。你毀謗我,好;侮辱我,好;陷害我,好。你要是把我害死,我很歡喜,還感激你,為什麼?至少我會生天,你幫助我早一天生天,幫助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,我怎麼會不感謝你!防人之心沒有了,你才有安穩快樂;如果你還有防人之心,你沒有安穩,你也沒有快樂。別人防不防我,他的事情,於我不相干,至少我不防人。善待我的人,我感激他;陷害我的人,我也感激他,都是我的善知識。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告訴大家。善待我的人,對我有恩,我感謝他;陷害我的人,他對我也有恩,什麼恩?他替我消業障。無始劫來造作的罪業,業障很重,他罵我,毀謗我,侮辱我,我會反省,會想想我有沒有這個過失?我有這個過失,我改過自新;我沒有這個過失,我知道過去生中有這個過失,我現在應當要受這個果報,歡喜承受,一點怨恨心沒有,一點報復的念頭沒有,所以我安穩快樂。

  我們常常聽到人講這個世間有災難,我們細心觀察,這一切人造作的不善業,不善業會感來災難。我也跟同學們說,我會不會受災難?我不會。我為什麼不會?因為我惡的念頭沒有了,惡的心沒有,惡的行為沒有了。我學佛五十三年,最近十年我所修學的二十個字,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;看破,放下,自在,隨緣,念佛」,這最近十年我的功夫在這裡;這最近三年,我修學範圍又縮小,純淨純善。所以我知道我不受災難,縱然是天翻地覆,我也不受這個災難,所以我安穩快樂。這個理要懂。

  我能夠得到,你也能得到,就看你是不是肯真幹?先從心理上做一個真正的大轉變,把虛偽的心捨掉,用真誠;把一切染污的心捨掉,用清淨;把貢高我慢這個念頭捨掉,用平等;把愚痴捨掉,用正覺;把自私自利捨掉,用慈悲,先從這裡轉。然後在事相上看破放下,看破是通達明瞭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一切煩惱習氣,快樂、自在、隨緣!自在隨緣就是安穩快樂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彌陀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這快樂無比。安樂的意思。下面還有一個解脫的意思。

  解脫者,離眾果也。這個果是什麼?果是果報。所以解脫是從果報上說。解(ㄒㄧㄝˋ),我們念去聲,它是動詞,它不是名詞;我們通常念解(ㄐㄧㄝˇ),解是名詞,念解是動詞,動詞是我把它解開,它脫離了。像鳥關在鳥籠裡頭,我把牠的門打開,這是解,牠離開籠子飛出去,牠脫離這個籠子,牠恢復自由、恢復自在。佛把六道比喻作籠子,牢籠,這個牢是監獄、監牢,監牢像個籠。所以三界是牢籠,六道是牢籠,生死是牢籠,把這個給你解開,你了生死超三界,小乘涅槃。這個牢籠打開,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牢籠,這個更大的牢籠就是十法界。所以你還要努力,還要精進,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斷掉,我不再分別,心清淨;沒有執著,心就相當清淨,九次第定的境界。再一切都不分別,你定功就又超升,又超升了幾級,超越十法界,這個時候叫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個佛是真佛不是假佛,但是他不是圓滿佛,叫分證佛。天台家講得很微細,講得很清楚。到這個地方還不究竟,就是入了華嚴境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,為什麼?無明沒有斷盡。必須把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,證得究竟佛果,那叫圓滿解脫,這叫涅槃。涅槃有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,我們今天學的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對於涅槃怎麼個說法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字幕的同修,你們注意到在這一頁的第二段最後一行,《華嚴大疏鈔》,這清涼大師註解的《華嚴疏鈔》,實在講就是在「離世間品」裡面所說的,「涅槃正名為滅」,這個滅,古人也是這樣翻的,就是正確的把涅槃(涅槃是梵語)翻過來是滅的意思,這翻得很正確。他說「總以義翻稱為圓寂」,所以圓寂是翻它的意思,要是從文字上翻,應當要翻作滅,這正翻。像我們前面所講的滅度、寂滅,不生、無為、安樂、解脫,都是意思,都是從意思上翻。滅度跟寂滅有正有義,這個合起來;翻作無為、安樂、解脫,那是完全從意思上翻,圓寂也是完全從意思上翻。

  這個圓寂的意思好,這裡頭說「義充法界德備塵沙」,這叫圓;「體窮真性妙絕相累」,這叫寂,這個意思好。這是華嚴宗這些祖師大德們,他們對涅槃意思的講解。義是義理,義理無窮無盡,無量無邊,義理跟道理有時候的講法完全相同,有時候講法有差別,看在什麼地方。李老師當年教我的時候,他教我的這個方法,跟教其他同學不一樣。以後我知道,他對我的這個方法,幾乎只有我一個人,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都不是用我這個方法。他教我聽經,他說你不要聽我講的這個言語,你應當要體會所講的教理。教理你真的要懂了,一切經全都懂,一通一切都通,這是上上根人。我不是上上根性,老師希望我這樣做,我未必能做得到。以後老師就說,不得已而求其次,就是你沒有辦法聽得教理的話,你聽求其次,其次是義理。他說什麼叫義理?義理不能通整個佛法,但是能通一宗。我們佛法講十個宗派,你能夠通一宗,這義理,與這一宗有相應的地方,你也都能通達。

  這我們就曉得義理是通局部,教理是通圓滿,這叫會聽。不是聽一部經就會一部,那太難!那這個世尊留下來的《大藏經》,你哪一輩子才能通達?這個講求悟性,那這就是所謂善根。你聽了能悟處,所以「舉一隅而以三隅反」,一聞千悟,那是教理;聞一知十,義理。你這樣學東西就快速,你真的學到東西。聞一知一,這太難。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華嚴宗祖師所說的「義充法界」,這個義跟這個教理、教義合在一起。為什麼?《華嚴》的義理你要是通,其實就是教理。《華嚴》確實它是以遍法界虛空界為境界,所以他講這個義就是道。道理,道義,道德,都在這一個「義」字裡頭,圓圓滿滿,無欠無虧,沒有絲毫欠缺,沒有絲毫虧損,圓圓滿滿,道,德,義,充法界。

  我平常講這個意思,我不用這些名詞,這名詞不好懂。我用現在科學上的名詞,科學講能量,能量不是物質,能量就是佛經上講的真如。但是科學家裡面講的能量,現在多半偏重在質能,就是能量跟物質。物質從哪裡來?能量變現的。物質可以還原成能量,就是把物質解放使它變成能量,還原能量。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,把物質解放成能量,很小的物質能夠釋放很大的能量,這就是說明物質是能量的濃縮。所以很小的物質要是把它釋放,就變成大的能量。能量濃縮成物質並不規則,有極大的能量變成最小的物質,有少部分的能量,它變成一個很大的物質,這裡頭不等,非常複雜。

  科學家現在最近的發現,發現什麼?宇宙的起源。宇宙怎麼起源?宇宙是爆炸,大爆炸。所以宇宙現在依舊在膨脹,爆炸之後不斷不斷向外面延伸,這個學說,近代的科學家都能接受。於是這科學研究它爆炸的原點有多大?它總有個東西爆炸,那爆炸原來那一點有多大?現在科學家最新的說法,說那個原點很小,爆炸出來是變成宇宙,變成萬物,這簡直不可思議!小到什麼程度?鍾茂森博士在我們這裡做了一次報告,我們這裡有記錄。科學家說那個原點之小,他舉個例子,我們的頭髮,把我們的頭髮拔一根,用刀把它切斷;好像這是一根頭髮,我們舉比喻頭髮這麼粗,我們把它切斷,切斷之後,這裡就是有一個平面;平面的直徑去排那個原點,要排一百億萬個。一百億萬個那個小點排成一條直線,是頭髮的直徑,原點那麼小,釋放出來的時候是個大宇宙。

  今天科學家發現用鈾礦來製造原子彈,那個物質是一團,不少,滿大的,至少也像個雞蛋、鴨蛋那麼大,爆炸出來的這個威力那小得不得了。你說是能夠炸幾十公里,把土地整個翻出來,那要跟宇宙的原點比,簡直小巫見大巫,不能相比。宇宙的原點那麼小,我們肉眼,顯微鏡都看不見,你想頭髮的這個直徑排一百萬億個,這是最近科學家提出來的報告。所以地球上的科學要是跟整個宇宙來講,這剛剛開始,萌芽的時代。我們看這個大乘經教,諸佛菩薩的那一種神通,那一種能力,我們的科學家怎麼能跟他比?小巫見大巫,他們才是真正大科學家,我們這個科學家是幼稚園的小朋友,剛剛才開始學這麼一點。所以我在國外,我講經的時候常常有一些外國朋友學科學的來聽,我都勸他求生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學科學,阿彌陀佛是大科學家,這都是實話。

  所以「義充法界」這一句深廣無盡。這從道上講就是性能,這自性本能上來說,義充法界。「德備塵沙」,這是性德,這個德能裡面包括相好無量無邊,也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才叫圓,這叫真正的究竟圓滿。「體窮真性」,這個體是物體,就是宇宙的本體。宇宙的本體,萬物的本體,你要去研究,研究到最後,真正把這個萬事萬物的本體找到,那是什麼東西?真如本性,大乘經上常講,法性。江本勝博士研究的這個報告拿到我一看,我立刻就想起《楞嚴經》上佛所講的,「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,這個體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體窮真性,這是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的本體。本體是什麼?是心性。所以說「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,體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法身。「妙絕相累」,相是萬象,這一切萬象是虛幻的,不是真的;這個累就是罣礙。妙絕相累就是無礙,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無障礙的法界。《華嚴經》講四種無障礙,妙絕!涅槃這個名詞,我就介紹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