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六0卷)  2004/4/1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60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光照百千世界,偈頌最後一首看起:

  【心分別世間,是心無所有,如來知此法,如是見佛身。】

  這四句偈義理很深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「後偈」就是最後這首,「復拂前跡」。拂,我們用現在的話大家容易懂,就是否定,前面所說的現在完全把它否定。「謂即前分別之器」,前面所講完全是分別,器就是器世間,就是說我們這個物質的世界,包括虛空、空間、時間都包括在裡頭,包括剎土所有一切眾生,這叫器世界,「亦無所有」。完全是講諸法實相!怎麼說無所有?真的是無所有。這我們在前面也講過不少次。一切諸法,佛說幻有,幻有不是真有,確確實實就像我們看電影,銀幕裡面景象一樣;像我們看電視,這個電視畫面上的景象一樣,有即無有。現畫面的時候,你就要知道那就是沒有,不是不現畫面的時候知道沒有。現畫面的時候,你知道那是有,那你就錯了,現畫面的時候,它這個銀幕還是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

  這就是大乘佛家常講,當相即空。不是說相沒有了是空,相沒有了是空好懂,那三歲小孩都懂得。當相即空,那就是智慧,它有沒有相?有相,有相曉得是什麼?空的。空是什麼?銀幕絲毫不沾染,為什麼?它確實不存在。你講這個畫面,畫面已經過去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那把心換個字,過去相不可得,現在相不可得,未來相也不可得。心是能現,相是所現,能現都三心不可得,它所現的相怎麼會可得!所以,末後他一定要把它否定,要不否定的話,他根本就不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那個有是幻有。有,不是真有,所有一切有法,佛家講的有為法,有為法都是剎那生滅。這個剎那是形容詞,不是真的一剎那,因為事實真相比這個一剎那短得太多,一剎那太長,《仁王經》上講一剎那就已經有九百生滅了。所以我們凡夫,不但是凡夫,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,都見不到真相,這個原因就是粗心大意,這是真的,實實在在粗心大意。粗心大意這句話真正意思懂得的人也不多,沒有少分契入境界,這句話不懂,含糊籠統的好像有這麼回事情,真相不知道。粗心到底粗到什程度?大意到底大到什麼程度?不曉得,含糊籠統。不但凡夫含糊籠統,多少世間名人學者也是含糊籠統,我還見到一些大學名教授,國內外,跟他談起來的時候也是含糊籠統,實在是不容易。

  這是大經大論裡面佛常說的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」。那就是世間聰明智慧的人,佛講的他不懂,一定要有人說。什麼人說?過來人說,不是過來人他說不出來,他也不懂。所謂過來人,就是佛法裡面講修行證果的人,那就沒錯;修行而不能證果,還沒證果,他所說的是聽說的,聽佛這麼說的,聽祖師這麼說,自己沒親證。如果自己親證,那就不一樣。我聽佛說,我可以給他證明,他講的話沒錯,為什麼?我證到了,我見到了。所以佛說那個說法的人標準在此地,這個標準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,法身菩薩。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證一分法身,這是法身菩薩。他不在十法界,他在一真法界。

  這些人應化到我們世間,來給我們說法;這些人示現在世間,身分不一定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無論現什麼身他都是佛,他都是菩薩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甚至於他現個乞丐身,我們世間人看到,叫化子,討飯的,不知道,連虛雲老和尚這樣的大德都不知道。你看他朝五台山,那是真正誠心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給他的母親,迴向給他的冤親債主,三步一拜;三步一拜不分寒暑,三年才拜到五台山。這樣虔誠,那麼樣的辛苦。尤其是冬天,冬天跟夏天,嚴熱、酷寒,那很難度過,他還要拜。所以兩次冬天都生病了,在荒山野嶺,四周圍沒有人家,那真可憐。這感動了菩薩,菩薩化身,菩薩是什麼身分?乞丐要飯的。路上碰到一個乞丐,乞丐看到他那麼可憐,就發心來照顧他。他就問這個乞丐:你叫什麼名字?他說他姓文,他叫吉,吉凶的吉,叫文吉。住在哪裡?他說:住在五台山。他說:我就是要朝山的,朝五台山。難得難得,我的家鄉在那邊,我照顧你。他說:你到五台山去問我,大家都知道。他就記在心裡,第二年在路上又碰到文吉,文吉救了他兩次命,所以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薩之後,就打聽問這個人,他就說明他朝山經過,遇到這個乞丐兩次救他。人家說那是文殊菩薩,他才恍然大悟,當時不知道。

  這叫什麼?善人,天無絕人之路,到你在最辛苦的時候,佛菩薩出現了,他以乞丐的身分來幫助你、來照顧你,你不會懷疑。如果是其他的身分,你覺得奇怪,你一個人怎麼會跑到這個地方來?怎麼會走到這個路上?討飯的,到處跑。所以佛菩薩無處不現身。千萬不要想到,我們起心動念,做什麼事情,佛菩薩不知道,那你錯了。你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諸佛菩薩統統看在眼裡,你精進他也看在眼裡,你退墮他也看在眼裡。你動一個善念、動一個惡念,佛菩薩統知道。你只能欺騙自己,你不能欺騙佛菩薩;你能欺騙迷惑顛倒的凡夫,你欺騙不了真正有學問的人。真有學問的人看到你,不說你,你不要以為他被你矇蔽,那你錯了。這些都是早年李老師教給我們的。

  求佛菩薩在哪裡求?在自己內心求,只要求心正、心淨、心善,你只在這上求。不必巴結權勢,有權有勢不巴結,連諸佛菩薩也不用巴結。世間正人君子你想巴結他,沒有用處。天地神明,什麼叫神明?我們中國詞彙裡面給神明有個定義,聰明正直謂之神。正直是神,沒有私心,沒有偏心,沒有偏愛,大公無私,這種人叫神明,所以這些我們都要搞清楚,都要搞明白。所以,今天許許多多社會問題,多少人在這裡研究尋求解決之道,而束手無策。什麼原因?沒有找到根本。解決這個大問題,你要找不到根本的話,就跟治病一樣,這個病的根源沒找到。這個地方腫給它消腫,這個腫的根源在哪裡不知道,看到好像消了,根沒拔掉,過幾天又發了。這個地方這是講到根源,虛空從哪裡來的?宇宙從哪裡來的?一切萬事萬法從哪裡來的?從『心分別』來的。

  心分別才有『世間』,這個世間就包括了一切。「世」是時間,你看三個時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中國古人講三十年為一世,所以這個世的符號就這麼劃出來的,卅底下一,三十年一世一個段落,這講時間。那個間,間跟界,有講世間、世界,「間」是講空間,四方四維上下這是界,世間就是世界。世間裡面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就都包括了,所以講世間、講世界就統統都包括了,怎麼來的?心分別來的。你要是不相信,不相信我問你,你有沒有做過夢?如果你曾經做過夢,問你夢中有沒有虛空?夢中有沒有三世(過去現在未來)?夢中有沒有山河大地?夢中有沒有樹木花草?夢中有沒有很多很多人、有很多很多事?有,有這個經驗。那要問夢從哪裡來?常常作夢、天天作夢,做的夢還都不一樣,這是什麼緣故,要找它的根。為什麼有的人作夢很複雜,有的人作夢比較單純;有的人夢多,有的人夢少,這什麼原因?佛在這裡告訴我們,心分別。

  我們就知道,妄念多的人一定夢多,夢一定很複雜;妄念少的人一定夢少,他的夢也比較單純。從我們自己本身經驗上來講,自己確實有這個體驗,自己能證明,沒有學佛之前夢多,而且是什麼?惡夢多,幾乎天天都是被惡夢驚醒。學佛之後,大概在學佛前五年,差不多,跟沒有學佛前,沒有大的變化。但是學佛十年,你就會覺得有顯著的變化,怎麼樣?夢少了,特別是惡夢好像漸漸沒有了,夢中境界還都平平安安。如果能有二十年、三十年這麼鍥而不捨的話,你也會常作夢,夢什麼?夢佛菩薩,夢聽經,夢念佛,夢這個。四十年、五十年這樣一個境界,夢中也是一樣,起心動念都是想到一切苦難眾生,夢中亦復如是,怎樣去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一切法從心想生!這就學佛四、五十年,有沒有離開世間?沒離開,為什麼沒離開?還有念頭,有念就不能離開,無念才能離開。我們怎麼修?說老實話離開六道不容易,離開六道,執著沒有了。離開十法界更難,十法界是分別。

  所以,你一定要真的覺悟,『是心無所有』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常言說得好,大修行人他們從哪裡下手?從根本下手。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,念頭是根本,一般講的心都講念頭,起心動念是根本。從根本修,不是說把惡的念頭換成善念,染念換成淨念,不是的,那還不是從根本修,那是很接近根本,不是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?你要了解心是什麼,如果真正觀察到心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你入這個境界你才真清淨。這個真正叫究竟圓滿,這個境界叫大涅槃,寂靜。

  能現能變的心識尚且不可得,哪裡還有世間?哪裡還有諸法?世間跟諸法都沒有了。那要問,世間跟諸法在不在?在,在怎麼會沒有了?當相即空。不是說把這個相滅掉之後是空,是說空跟有都空,空不可得,有也不可得,空有是一不是二,這是佛境界。世間人為什麼入不進去?他就是把空跟有分作兩樁事情,空不是有,有不是空,這個難了,這是永劫都不能契入。那你要問:這個現相怎麼產生的?還是分別執著,你分別空不是有、有不是空;你執著空不是有、有不是空,還不是錯在這裡。你為什麼這樣堅固執著?這種執著障礙你見性,障礙你得定,障礙你開慧,障礙你入佛知見,障礙你契入佛淨土,你這個虧吃大了。

  清涼在這個註解裡頭說得很好,他這個科題「復拂前跡」。這是真正如來說法總的原則,一種模式給你講,講到最後是統統否定,讓你在這裡面體會到事實真相,你可一點都不能執著。這是佛說法,這是跟你講真法,如果沒有這兩句,佛說法只說了一半;最後有這兩句,佛說的法大圓滿。你自己對世出世間一切理事性相因果,你都明瞭,你都懂得,這是智慧;你絲毫都不執著,那是大定,定慧合起來就是寂靜涅槃。寂靜涅槃不是死了以後才證的,當下證得的,證得之後永遠不失。那是什麼?你住在涅槃裡頭,雖住涅槃又不離生死,妙,這微妙!

  為什麼不離生死?看眾生太可憐,看眾生太苦了。絕對不是說我入這個境界,不理你們了,算了,你們去搞你們的去。那這是什麼?那是小乘,小乘不究竟,小乘縱然「好,不理你們了」,走了,住在涅槃裡去了,享受清淨寂滅的法樂。我們常講人畢竟有天理良心,人有良心,良心就是什麼?佛性。所以佛說阿羅漢住偏真涅槃兩萬劫,這是講最大的極限;他不理你們了,離開了,時間最長的是兩萬大劫。兩萬大劫之後他還會回頭,回小向大,他發菩提心,慈悲心現前,還是要幫助眾生。辟支佛比阿羅漢根性要利,辟支佛有的時候看到度眾生很辛苦、很麻煩,眾生不聽,還要毀謗,甚至於還陷害你,算了不幹了,不願意行菩薩道,菩薩道太辛苦、太難行了,退心了。他住涅槃一萬劫,比阿羅漢快,阿羅漢兩萬劫,他是一萬劫他就回頭。回頭,就是我們世間俗話可以能在那裡想像,叫良心發現,這大家容易懂。他回頭,回頭還是要幫助苦難眾生。

  我們知道菩薩裡頭,最了不起的一位菩薩,叫地藏菩薩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為什麼?他為什麼要這樣做?就是不忍心看到這些罪苦眾生。地藏菩薩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給諸位說,是真如自性裡面一片真誠的慈悲心,這一點真誠慈悲心就是地藏王菩薩,特別憐憫地獄眾生,這是最苦。這個慈悲心遍滿法界虛空界平等的,那就是觀世音菩薩。諸位要知道,地藏、觀音都是大慈大悲變現出來的,一個是平等的慈悲心,一個是特別憐憫苦難的慈悲心,就這麼一點。特別同情,要幫助苦難眾生,這個要先幫助他,這個心變成地藏。所以你曉得,一切諸佛如來、一切法身菩薩,全是性德自自然然顯露的。遍法界虛空界所謂是一個心,一心一智慧,共同一法身,哪有不和睦的道理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真的不和,我和,他不肯跟我和,這是什麼原因?我學了我才願意跟人家和,我要是沒有學,我跟他一樣,我也不會跟你和。由此可知,在眾生法界裡面,最重要的是教學,你要教他,你要引導他,你要幫助他覺悟。世出世間無上的法寶就是覺悟,覺悟才是真正把問題解決;不覺悟,財富解決不了問題,權勢解決不了問題,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問題。教育,教育看教什麼?現在這些教育,著重在科學技術,工商業的發展,怎麼樣賺錢,怎麼樣享受。這種教育不能解決問題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製造社會問題。

  社會何以有衝突?不平就衝突了;諸佛的世界何以沒有衝突?平等,平等就不起衝突,高下就起衝突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,華藏世界是平等的世界,你知道平等就沒有衝突。平等是怎樣得來的?覺悟的教育得來的,覺悟就平等,你看看這個地方講「是心無所有」,平等了,這還有什麼話說!我們明白之後,我們跟諸佛菩薩平等了,我們跟一切眾生平等了。跟諸佛菩薩平等,那是我們的享受,那是我們的家園。跟一切眾生平等,一切眾生不知道,我跟一切眾生,我來教他,我來幫助他。他貪,貪而無厭,他有貪瞋痴慢,他要什麼,我統統都給他。讓他在這裡面覺悟,讓他在這裡面反省,他會得到啟示,你所要的我都給你。

  貪而無厭,你有沒有快樂?沒有快樂,你得到之後又怕失掉,患得患失。沒有的時候想盡方法把它得到,得到之後又想盡方法來保護,怕丟掉,最後怎麼樣?最後還是丟掉。為什麼?你要死,你死了什麼都帶不去,沒有一樣是你的。古大德講的話你不懂,講的什麼話?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你也常常聽,有時候你也會講,可是你還是放不下。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,你爭它幹什麼?你看看祖師大德都是再來人,他給我們示現的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;沒有的時候不爭,有的時候決定不貪戀,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。這個清淨平等是最高的享受,心平氣和,心平氣和那這個人健康長壽,百病不生。凡是生病,出了麻煩,都是心不平氣不和,這裡頭就出了障礙。

  世間凡是於社會、於眾生不利的事情,不但不可以做,念頭都沒有,都不能有。凡是跟眾生有利益的事情,有很大利益的事情,隨緣而不攀緣,沒有這個緣你一定想做,那不是自找苦吃?好事尚且不是那麼積極,你說學佛的人很消極,他不是消極,緣不成熟,你積極沒有用處。所以佛菩薩常常講,時節因緣,譬如你種一棵桃樹,你想這個桃樹結成桃子,你能夠有收成有得吃,要三年。你不能種下去,三個月你就給我長桃,長不出來,你想什麼方法,你只有把這棵樹毀壞掉;你得好好的培養它,有耐心,你要等三年,這叫時節因緣。對於社會、對眾生有大利益的事情,還是要時節因緣,有因有緣,因是什麼?眾生有福。眾生沒有福,緣再殊勝都不行,因緣要聚會,有因沒有緣不能成就,有緣沒有因也不能成就。就好比說,我們以植物來講,種子是因,我有種子,我有這個因。土壤、水分、肥料、陽光這都是緣,如果缺少緣,你光有這個種子,它不能生長。我把這個種子放在茶杯裡頭,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發芽,一定要埋在土裡才行。這些淺顯的道理不難懂,為什麼我們常常把它疏忽了?

  現在這個社會亂了,亂世,亂的因是什麼?因是居住在這個世間的居民阿賴耶識裡頭不善的種子太多了,這是因,我們學佛的人知道。緣是什麼?緣是這個時代沒有聖賢人教化。聖賢人不來,魔就來了。魔來教化眾生,又有這麼好的科學工具,他天天在這裡教你,教全世界的人,教什麼?教你貪婪,教你貪瞋痴,教你殺盜淫妄,教你自私自利,教你損人利己,這個教法,把阿賴耶裡頭所有那些惡的種子,全部讓你現行,善的種子把它壓抑,惡種子全部現行,這是因緣。你看到今天這個世間,你是看到果,你不知道因緣。所以很多熱心人士想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多少人在這裡努力幾十年,沒消息。

  我在日本岡山聯合國和平會議裡頭就講到。聯合國從成立以來,二次大戰之後成立以來,七十多年,謀求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,多少人在努力,一年不曉得開多少次會議。可是這個世間,我們所看到的結果,這個動亂一年比一年頻繁,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,根本沒有緩和的跡象,所以許多人對於和平喪失信心。會議當中,聯合國的一位官員(他是南美洲的代表)發表演說。我聽了之後,我很有感受,他講得非常好。我問他,你的理念怎樣落實?他感覺到很茫然,沒有法子落實。這個會議的時間有限,到第二天我約他,我們一起吃早餐,我們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單獨來研究討論。光是空口說白話沒用處,要從內心裡頭。所以我就告訴他這一點,從內心裡頭,讓我們身心和平,我就教他。最後會議結束之後,我請所有與會人員吃飯,這個晚宴是我跟大會主席合請的。本來大會主席請,我不知道他請,我就提出來說我要請大家吃飯。他說:我已經說了。我說:那這樣好了,我們兩個一起請,我們兩個合請。

  在這個晚餐裡頭,我就特別提出,我們要改變思想,要改變觀念,否則的話,和平永遠不會落實。改變什麼樣的思想?這個思想是我們一直犯的錯誤,那就是「我對,別人不對」。我們今天,你看在開會的這些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人員,我們講的都是對的,我們想的都是對的,社會上那些搗亂分子都是不對的,我說這是我們不能化解和平真正的原因。應該怎麼做法?應該把你念頭轉過來,「他們是對的,我是錯的,他們錯了也是對的,我對了也是錯的」。這參加的大家聽了都愣住,聽了我的話點點頭又搖頭,做不到。我就說:做不到,和平永遠不能實現;如果我們咬緊牙根能做到,那我們對於世界和平,對於化解衝突,就做出了真正的貢獻。

  去年七月我在曼谷也是參加聯合國的會議,回來之後就想,我們要做一個示範,就好像做一個模型,讓那些人來看。我們做一個和平社區,這裡面真正能夠落實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這是倫理的教育,道德的教育,宗教的教育,聖賢的教育,結合成一體,在這個社區教化。我回來跟我們這邊多元文化部的部長,公民部長,我跟他談了很多,他非常贊成。所以那時我就想到圖文巴這個小城,可以做實驗,這個地區做一個實驗,全世界第一個和平城市,讓聯合國搞和平的人到我們這邊來參觀,這個小城是一家人,這個小城彼此居民都能互相尊重,互相包容,相親相愛,互助合作,好!全世界第一個和平城市,部長非常歡喜。

  回來我跟市長談,市長就告訴我,我們這個城市信仰宗教的人口只佔百分之二十二;換句話說,百分之七十八不相信宗教,裡面還有一部分的人是排斥宗教,難辦。這是什麼?隨緣,換句話說,緣還是不成熟。所以又有一個緣出現,機會出現,印度尼西亞,印度尼西亞信仰宗教的人佔他們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。我說這個有機會,機會來了,所以印尼我去了兩次,我很努力的在那邊進行,希望什麼?希望能夠有一個小城市做一個實驗區,看看我們大家能不能和睦相處、能不能平等對待?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來學習光照百千世界最後這首偈:

  【心分別世間,是心無所有,如來知此法,如是見佛身。】

  這首偈文字不多,只有二十個字,義理非常的深廣,把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包括在裡面。所以,如果不是從上面我們一直學到此地,這個話就沒辦法說明。實在講,你想都想不到,你怎麼能說?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,心想就是分別,我們常講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是虛妄,都不是真實。雖然是妄,你不能說它沒有,所謂是夢裡明明有六趣,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也不能說它有。你說它有、說它沒有都錯了,或者你說它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都是錯的。錯在哪裡?錯在你起心動念。怎樣才是正確的?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,正確!一點錯誤都沒有。所以古人講這些事情,這是講事實真相、世出世法,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起心動念錯了,那你開口當然更錯了。

  宗門教學的方法,向上一著,就是教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只是逼著你,逼你開悟,但是你要是那個根性才行,不是那個根性,不行。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常說棒喝,呵斥你,棒打你,他一喝一打,那個人就開悟了;就好像睡著的人,一聲大叫、一棒打下,他醒起來了,驚醒了,那就成功了。他說像我們這些人,他一喝我們嚇死了,一打我們死掉了,活不過來,被他棒喝,棒喝之下打死了。所以你要曉得那些祖師大德他看人的,你不是這個材料,他也不打你,他不喝你,他對你客客氣氣。你真是這種材料的人,他用這種所謂毒辣的手段,一下就把你逼開悟了。教的人,說實在話不是普通人,棒喝下面成就的人也不是普通人。我們一般講不是凡人,凡人沒有這個本事,沒有這個手段,凡人一喝一打就死了,活不過來。這就所謂是宗門接引上上根人,教下接引中下根人,也有上根人,上中下三根人,宗門是接上上根人。

  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不能學上上法,學不到。中下根人遇到善知識能成就,還是自己有善根、有福德,自己善根福德不足,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能成就。這個事實,我們從歷史上你能體會到,歷史上諸佛菩薩、聖賢來應化的很多。他住世幾十年,接觸的人很多,接受他教誨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沒幾個,絕大多數的人沒沒無聞,那是什麼原因?不是這個根器。所以縱然遇到善知識也不行,善知識對你來講是緣,你自己要有因。就好比說,你自己是個很好的種子,遇到這個緣,那你將來一定生根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,你長成一棵大樹。你自己不是這個種子,你遇到這麼勝的緣,你那個種子是個小草,遇到那麼樣的勝緣,將來長出來的還是個草。你的種子是個大樹的種子,遇到這個緣,那你將來長成大樹,不一樣,這就是個人的善根不相同。

  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講,「善根福德因緣」三個條件,我們今天缺乏的是什麼?缺乏的是善根。我們不但今天沒有根,連善都成問題,甚至於善惡都分不清楚,這個問題嚴重了,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分不清楚。世間人覺得什麼是善?名聞利養是善,功名富貴是善,五欲六塵享受這是善,他在愚痴這個。其實佛菩薩、聖人,都把這個東西丟掉,釋迦牟尼佛自己做例子、做榜樣給我們看,世間人認為那些善的,他都不要;世間人認為不善的,他就要。三衣一缽,天天到外面乞食,這個世間人覺得這是最不善,因為什麼?乞丐。他為什麼過那個生活?

  由此可知,真正聖賢人跟世間的人想法、看法不一樣。再給你說得明白一點,享受的不一樣。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,我們佛門叫紅福,紅是紅塵,紅塵裡面的福報,這個福報是他們自己以為福報。佛菩薩隨他說,你說你有福報,我也好,跟你說吧!實在講,佛菩薩沒有看在眼裡,佛菩薩享的是清福,清淨無為。什麼叫清福?六根在六塵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清福。清福不是找一個清淨環境裡面去享受,那你就錯了,什麼環境都是清福,跟紅塵人住在一起,他享的是世間紅塵之福,我享的是清福,不一樣。

  紅塵福報裡頭有憂慮、有煩惱、有牽掛;清福裡頭什麼都沒有,沒有分別,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沒有得失。清福是自在的,紅福操心,煩心操心。不必分地區,世間人住在山林,住在寺院,他心裡妄念不斷,他的憂慮、牽掛、操心不斷;換句話說,清福他沒有享到,清淨修行的道場,他並沒有享到清福。真正心地清淨的人,住在居士家裡,住在紅塵裡面去弘法,他永遠是在清福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為什麼?他與『是心無所有』相應,他與寂靜涅槃相應,雖在紅塵裡面弘法利生,雖然跟紅塵人和光同塵,打成一片,跟他們也熱熱鬧鬧,嘻嘻哈哈,這就是宗門所說的「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同學無論在家出家,你首先要明瞭,你要確定你自己的方向目標,我這一生來,要來幹什麼?真正的大事,用我們現在最容易明瞭的話來說,就是往生淨土;因為靠自己明心見性是做不到的,我們只有唯一的,就這麼一樁大事,我要求生淨土。往生淨土就等於成佛,把自己從凡夫境界提升到佛法界,這是我們唯一一樁大事。其他的事情都是雞毛蒜皮,不值得一提。我這樁大事沒有辦好,我不要幹別的大事,為什麼?幹別的事情,會妨礙我的事情,我不能幹。自己這樁事情有把握了,把握在哪裡?心清淨,心淨則佛土淨。這個有沒有把握,自己知道,別人不知道。我起心動念跟阿彌陀佛相不相應,也就是我起心動念像不像阿彌陀佛起心動念,我的願望像不像阿彌陀佛的願望,我的造作、我的言語像不像阿彌陀佛的造作言語?如果像,你就有把握往生,如果不像,那往生就靠不住。真正有把握往生,那我們要幫助別人。幫助別人的方式很多,這就講緣,你要認識緣,你要懂得隨緣,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可以幫助人。

  李老師當年勸我們這班年輕人發心學講經、學弘法,緣。他也是在台中做實驗,實驗到最後他很沮喪。為什麼?參加學講演、學講經的,女同學多,男的少,女的多,女生真的很聰明,他也很喜歡。剛剛學會了,不到兩年結婚了,一結婚有了家庭,完了。老師說我這番心血白費了。她要照顧家,生了小孩要照顧小孩,沒有法子出來講經;男的一結婚有家庭、有事業,所以才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。最後他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,學生只有八個人,裡頭有三個女生,他要求:你們不可以結婚,要抱獨身主義,我才收你(三個聽說現在在台中蓮社都擔任工作服務,沒結婚)。很不容易。

  這個事情是終身的事業,是大事業,你要有興趣,要有耐心,要能夠把世緣都放得下。還有名利心,不行,不可以,你決定學不好。真的要像善導大師所說的,佛教我們做的,認真努力去做,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決定不可以違犯。每天展開經卷,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所學的東西一定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最高的原則就是空有,空有是一不是二,你要會用,會用就是善巧方便,智慧的落實,自性般若智慧表現在生活當中,在佛法裡稱為善巧方便,真得受用。這個時候才有法喜充滿,這個時候才有常生歡喜心;你不能夠契入境界,你的歡喜心從哪來?所以學佛退轉的人很多,為什麼會退轉?得不到法喜。他學這個東西感到枯燥無味,沒有世間法有用處。

  確實世間法學容易,佛法難,難在哪裡?難在你放不下。你真能放下,不難,不能放下,真難。能真放下的,你才懂得如來真實義;你不能放下的,你就是讀遍《大藏經》,你也不知道如來真實義,你所覺的那個意思,都是你的胡思亂想,絕對不是佛的意思。告訴你,佛沒有意思,這我在以前教學的時候常說,我跟大家講,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,可是字字句句又有無量義。你要認為這個佛經有意思,錯了,那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看到佛的意思?自己完全沒有意思,你就看到佛的意思。佛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,隨著你功夫的淺深,你功夫深你看得深,字字句句看得深、看得廣。你功夫淺看得淺,就這麼個道理。《金剛經》上兩句經文講得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就這個意思。我們的心不清淨,所以我們的信沒有根,不踏實,禁不起考驗。

  末後兩句『如來知此法,如是見佛身』。「如來」是從自性上講的,《金剛經》上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兩個字,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兩句話講得好,什麼叫如來?「如」是講性,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心識用一個「如」來代表;所現所變,來,「來」是相。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,性相是一不是二,這叫如來。你能入這個境界,你就叫如來,如來就是佛,所以什麼人入這個境界?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,就證得如來,所以說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「如來知此法」,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簡單的講,可以說法身菩薩知此法,「如是見佛身」,這就叫見佛身。只要你懂得如來兩個字的意思,你就見到佛身,見佛什麼身?見佛法身,在大乘教裡面,諸位常常念清淨法身佛。

  這兩句清涼說得好,「兼通結上」,雖然是這十首偈裡面的總結,它也能總結「光明覺品」前面所說的,這兩句話能做總結。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對這兩句話的講法,只有「兼通結上」這句。這是講見性,真正明瞭諸法實相,跟諸佛如來所見所知完全相同,諸佛如來的佛知佛見如是而已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從來沒有離開過,但是從來也不覺悟,迷而不覺;諸佛菩薩,我們講法身菩薩,他們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這一點,他們也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覺而不迷。覺而不迷就是如來,迷而不覺就是凡夫,我們差別就在此地。

  大乘性宗跟相宗,目標方向完全相同,用的手段不相同;性宗是在綱領上下功夫,相宗是在細節上下功夫。所以性宗比相宗成就快,性宗是上根人,中下根人在性宗裡面成就很困難很困難。但是相宗確實中下根人能成就,為什麼?他很踏實。方東美先生以前舉比喻跟我們說,好像我們上一層樓,上樓,上樓有樓梯,相宗是爬樓梯,步步踏實,一階一階上去。性宗的話,性宗那就是真的他有這種功夫,他一跳就上去了,那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功夫的,上乘人。禪宗是接上上乘人,上乘裡頭再去選拔,那是頂尖的人物。

  學貴自知之明,這是古人講的,求學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我自己什麼樣的根性,選擇什麼樣的法門我會有成就。相宗是慢、穩,爬樓梯,你爬一階你就高一級,就像我們一般念書循序漸進,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年年往上升得要二十幾年。天才兒童他不必要,他可以跳班,確實世間有很聰明的小朋友,十一、二歲去念研究所、去念博士班,這種人太少了,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,我們稱之為天才兒童。宗門是接引天才兒童的,所以有很多人學習禪宗不能成就,不但不能開悟,連禪定都得不到,那是什麼原因?他不知道自己的根性。就像一個人,普通根性的人,叫他去念書,他去念博士班,從小念到老,也沒有拿到博士,什麼原因?不是這個根性。如果是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一直念上來,二十多年,他確實可以拿到博士,他的方法錯誤。

  所以我們自己學佛要知道自己的根性,我們知道自己的煩惱斷不了,真的沒有這個能力,所以選擇淨宗法門,希望帶業往生。這是我們有把握的,我們自己確實能走得通的,也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,萬修萬人去。這個法門所以不能成就,那是你不肯放下,原因在這裡。只要你能夠把這個世間,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你決定成功。這個菩提心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,很簡單的講法,真誠心,清淨心,平等心,正覺心,慈悲心。我這一生當中,生活也好,工作也好,待人接物,我都用這個心。起心動念一定是清淨的,一定是平等的,一定是慈悲的,一定是真誠的,我就用這個心。我把世緣統統放下。統統放下不是說你不做,什麼工作都不礙事,事可以做,不放在心上,隨緣做,盡心盡力去做這就功德圓滿。

  我做事情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。人家讚歎我,阿彌陀佛,人家來罵我、責備我、說我錯了,阿彌陀佛。不分別,不執著,我每天在做什麼?供養大眾修福。《彌陀經》講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所以盡量多修一點福,多種一點善根,緣是具足了,緣沒有問題,這個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放下萬緣,這就是緣,你這條件具足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我們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如是見佛身,這是我們跟華嚴宗不相同的地方。華嚴宗是如來知此法,如是見佛身;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,如是見佛身。所以見佛身都是一樣的,方法不一樣。《華嚴》這個方法我們學不到,我們學淨土方法。

  淨土裡頭最殊勝的,這諸位都知道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我跟同學們說過,這一本經要念、要聽、要學,我講了十一遍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把經裡面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,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,完全都做到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《無量壽經》完全相應,恭喜你,你是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。你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的佛果,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上你百分之百做到。百分之百我沒有辦法做到,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、能做到百分之七十,你決定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裡頭有九品,你生在下三品。你能做到百分之六十、百分之七十,你可以生方便有餘土。最少你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百分之二十做不到,就是兩成你做不到,往生沒有希望,沒有把握。兩成是下下品往生,所以我們目標定在哪裡?至少定在一半,凡聖同居土是穩穩當當往生,至少要做一半。我們認真努力發憤,不要再留戀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值得我們留戀,留戀也是枉然,為什麼?它不可得,它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所以你常常想到這句話,一切法,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總結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常常想這個。你常常想,常常念,自然你就放下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不能不放下,不放下虧吃大了,不可以不放下。我們這個身在此地,利用這個身體修福,所謂借假修真,怎麼修法?利益一切眾生。

  今天真實的利益,最大的利益,就是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的病,動亂,人跟人不和,心理不平,我們能夠表現這個,自己真正能做到,能夠表現給大家看,給別人做個好樣子,這就是你對苦難眾生做出了最大的貢獻,你是在真修行,你是真正在做利益眾生的工作。所以這個事情要做出來,空口說不行,要真正做出來,從內心做一個大的轉變。口說得再好聽,沒用,人家未必相信你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信人很難,為什麼?說假話的人太多了。所以你說的是真的時候,人家聽了,假的不是真的,你仔細看看他做的是什麼?一看到你所作所為,你這個話都被人揭穿了,誰相信你?所以一定要做出一個樣子,這個樣子就是說到做到,說出來的話決定兌現,決定沒有妄語。我做不到的事情,不說,我能夠說到,我就能做到。可是有些時候,說了之後還是做不到,為什麼?緣不成熟,我自己沒有助手,這就是緣不成熟。那我們說話,當然就要小心謹慎,這個過失我們到現在都沒有辦法避免。那就是我們對這個外緣,觀察、評估能力不夠,誤以為緣很深,實際上跟我們自己的理想差很多。

  就像我在前面跟諸位講的,我們真的是很希望做一個和平的城市,這要從小鎮做最好,還是老子「小國寡民」,好治。你這個行政區域很小,小鎮,居住的人口不多,容易教,可以把它做成一個示範。領導的人只要真正像古人講的,這三個字也就是你的使命、你的責任,「君親師」,你只把這三個字做到了,你就是聖王、聖人。你是這個地方的領導人,就是王。在中國古時代,像現在的縣市長、村鎮長都是諸侯,一個小地盤就是一個小國,他就具足這三個責任,君親師。他領導這個地方,養育這個地方的人民,我們現在講是經濟、生活條件,要照顧得很周到;教育,你要教他,教他做個聖人,教他做個賢人,最低限度也教他做個好人,這個小鎮就變成全世界的典範、模範。

  老子在晚年,真的自己想搞這麼一個地方,沒有搞成,這是他的理想,他沒有搞成。我相信孔子也是有這個理想,周遊列國,沒有人用他,沒有搞成,以後回家教學去了。老子沒有搞成,他隱居了,所以我們現在,我現在也周遊列國,也在宣傳這個理念,希望能夠遇到一個緣分。當然我不是個領導人,我可以把我們這些想法告訴領導人,領導人如果能接受,這是聖王,這就有緣。君親師,我可以幫助他教學。他能找到三個好的幫手,一個是領導的幫手,能夠幫助他做這個市政全盤的策劃設計,這是道;另外一個,有一個搞經濟的好手,能夠把這個地方的工商業繁榮起來,讓人民的生活富裕;第三個幫手,找一個好老師能把聖賢教育、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宗教教育,在這個地方好好的教導這個社區的人民。有這三個幫手就成功了,聖王有這麼三個得力助手。

  這些因,剛才講了,真正的因,這個地區居民有福,那是真正因。遇到有這麼多好人在這裡辦事情,緣。所以,人的福報很重要很重要,不能不修福!不修福,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住,你住不住。中國堪輿家(就是看風水的人)常說,「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」。這個地方是福地,你沒有福報,你在那裡住不住,你在那個地方能住的話,那你真的有福。我們沒有福的人要跑到福地來,好好修行,好好念佛,事事能夠包容、能夠忍讓,這就是修福。你現在會學,現在會修,福地也能住下去。如果不是真修、不是真學,自己的毛病習氣都改不掉,這個福地你沒有辦法,早晚你還是要走路。這我相信,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,從經驗當中要吸取寶貴的教訓,改往修來,這就對了。我們這首偈、這一段落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