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二六卷)  2004/1/1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2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光照百界偈頌第八首看起:

  【或見勝丈夫。具足大悲心。轉於妙法輪。度無量眾生。】

  清涼大師教我們參考「離世間品」,如來轉大法輪。經裡面也舉了十個例子,第一句是「具足清淨四無畏智」。這些重要的開示,在這部經裡面往往是多次的提到。凡是多次提到,我們都知道那就是長時薰修,加深我們的印象,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都能夠把它熟記。四無所畏,第一個是總持,總持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掌握住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。諸佛菩薩無論是在修學、在教化都能夠掌握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,特別是自己修學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,關鍵實實在在在此。淨宗法門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就是總的原則,總的法門。發菩提心,我們說五種菩提心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二六時中對人對事對物,無論是在生活,在工作,在待人接物,念念不失菩提心,行行與菩提心相應,這叫真正發菩提心,這是往生的真因。一向專念這是緣,我們把菩提心向著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沒有不成就的道理。

  大乘法是以菩提心為根本。四無所畏第一條總持就是掌握到總的綱領原則,這自行化他就契理。教化眾生一定要了解眾生的根性,所以四無畏裡面第二是知根,佛菩薩有這能力,確確實實沒有錯誤知道眾生生生世世所作、所行,所以對於眾生的根性熟知,說法才契機。第三決疑,所有一切疑惑(一切眾生的疑惑),佛菩薩都有能力幫助他解決,幫他斷疑生信。第四是答問,一切眾生所提出來的問題都能夠答覆。這四種無畏。由此可知,四種無畏的根本就是真實智慧,沒有真實智慧,尤其是後面兩種很難做到。如來果地上四無畏都圓滿,所以這上面加上「具足清淨」。第二句。

  「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」。這就是四種無礙辯才,菩薩具足,如來究竟圓滿。這兩句四無畏、四無礙辯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初二能轉備圓」。轉大法輪,這是首先要具備這兩個條件你才能轉。我們應當怎樣學習?落實到我們現前的學習環境當中,落實到我們現前的根性程度,我們學了才能得受用。在這地方,特別是學院裡面發心學講經的同學,無論是在家出家,發心講經教學這兩條必須要具備,不能不留意,要認真努力的學習。佛法宗派法門眾多,每個法門它的總原則、總綱領都不相同,你要能夠掌握到。但是整個佛法的總持法門你要曉得,整個佛法的,那就是我們常常念的四句偈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,就是轉大法輪,那是總綱領的總綱領,總原則的總原則,這是決定不可以違反,這是根。

  我們學習一個宗、一個派,這是枝,是從根裡面生的枝幹;枝幹再多都不離根,都是一個根本生的。無量法門裡面我們選擇一個法門,那是枝葉,枝葉不離幹,幹不離本,一脈相傳。所以一門通一切法門。就好像一棵樹一樣,你仔細去觀察這個樹,你會開智慧,樹在那裡表法。一棵樹有一個根有若干個本,有很多樹是一個本,就是它的主幹,有些樹有兩個本(兩個主幹)。我們也能看到從一個根生五、六個主幹,這五、六個主幹接近根的部分是連在一起,一個根生的,這好像是不同的宗。可是這個本又生幹,又會生出若干個幹,那就好像從宗裡面延伸出來的派。從幹裡面,小的分枝裡面又生枝條,枝條再生葉。你從這裡頭細心去觀察,所謂是一門深入,深入到枝條,枝條裡面所有的葉都貫通了,再深入到幹,那這個幹裡面所生的一切枝條統統貫通了。如果你再深入,深入到根本,深入到樹根、根本,那你整棵樹所有枝枝葉葉全都貫通。這是說總持法門的重要,你不能夠不懂,不能不深入。深入能通一切世出世間法,誰能做到?一般說來法身菩薩,究竟圓滿,當然是如來果地到究竟圓滿。我們要懂,要能夠通達,要知道怎樣去學習。

  四無礙辯才也是屬於智慧,我們前面讀過文殊妙慧。但是智慧的根本,記住自心不動智佛,你的心不動就生智慧,動就生煩惱,這一動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不動是真實智慧。不動智起作用就是四無礙辯才,就是文殊妙慧。由此可知,日常用功總的來說無非是修清淨心而已。清淨心的修學,總要記住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好,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所以修道的人著重在清心寡欲,你要走這個方向就對、就正確了。

  欲望愈少愈好,愈單純愈好。同學們跟我這麼年,你仔細的看我,我在韓館長護持的那個時代,三十多年,這是我第一個階段,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標,上講台學講經,除這樁事情之外心裡頭沒有事,萬緣放下;名聞利養放下,五欲六塵放下,貪瞋痴慢放下,自私自利放下。這統統放下,我就這樁事情。學習的階段當中,這條路我走通了,跟我同年齡同時代一起起步發心學講經的,好多好多都退轉、都消失沒有了,什麼原因?你要曉得他們夾雜了名聞利養,夾雜五欲六塵,夾雜自私自利,功力不純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。沒有人干涉,沒有人考核,一切是自然的。

  韓館長往生之後,我進入第二個階段。第二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的延續,第一個階段是學講經,第二個階段還是學講經;除講經之外,一切人事物不聞不問。所以什麼事情我不想知道。有些同學常常節錄一些訊息,從網路上,從報紙上剪了一點點來給我看所謂重要的訊息。實在講,什麼重要的訊息對我都不重要。我的生活,我的工作,每天攝影棚裡面四個小時,活在世間就為這個,把大乘經教與諸位同學們共同來學習。大家興趣相投有志一同。無論我們同學的人多少,無論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,我們可以肯定都得利益。每個人得利益淺深廣狹確實是有不同。這個不同的原因,是由於我們每個人根性不一樣,學習的心態不一樣,修學的環境不一樣,但是只要持之有恆,精進不懈,我們相信都有可觀的成就可以期待。

  世間讀書做學問最忌諱的是干擾,俗事干擾,古今都不例外。我有一個同學也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,已經過世多年了,他大我五歲,台灣大學歷史系的教授,傅樂成先生。我們是抗戰期間在一起,他是個讀書人,是個典型的讀書人,標準的讀書人,不與外面接觸,每天跟書本作伴。學校裡面給他一個宿舍,我去過,他大概是為了要安靜,窗戶都密封;也許是怕雜音來干擾,生活沒有規律,晚上看書是常常看到兩、三點鐘,早晨大概十一點鐘還沒有起床,這是我們一般講生活不正常,他已經幾十年養成習慣,所以是標準的讀書人。從來沒有做過事務方面的事情,有一段時期成功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的院長,他做了一個學期辭掉了,一個學期大概四、五個月。回到台北,我們碰到了之後在一起吃飯,他說簡直不是人幹的。讀書人從來沒有接觸過人事,做了行政業務,那就不能推卸,這一個學期就受不了了,以後再也不幹,回到台大還是去教他的書。

  我舉出這個例子,做學問跟我們學佛很類似,我們要在佛法上有成就,應當專心,應當遠離一切干擾,專心致志就在經教上下功夫。但是佛教導我們要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鍛鍊。換句話說,經教裡面學的一些理論原則,要能在生活上,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得上,這才是真實智慧,這叫真正修行。我們要問到底修的是什麼?我常常講的這十六個字,修的就是這個東西,怎樣遠離自私自利,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斷掉。你要是不跟大眾接觸,自私自利怎麼斷?關在房間裡斷不了,要與人接觸才斷得了,與人接觸念念為他著想,不要為我想;念念為社會著想,念念為苦難眾生著想,我,慢慢就淡忘掉了。久而久之什麼是我?眾生是我。我就是眾生,眾生就是我,這叫契入境界。名聞利養放下,念頭沒有了,世間人求名求利,我們曉得這些東西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對於修行還沒有成就的人,這東西決定有障礙,絕對不是好東西,有毒;對於佛與大菩薩來講,這東西不但沒有毒,它還是寶。什麼寶?能夠幫助佛菩薩教化眾生。所以說成就戒定慧,那東西可以用。沒有成就戒定慧,那個東西是障礙戒定慧的,沾都沾不得,這個道理你要懂。

  昨天悟通師上山來,中午跟我在一起吃飯,告訴我,美國、加拿大那邊有很多道場要請他去講經。他問我可不可以去?我告訴他一句老實話,能夠不被境界所轉可以去,應當要去;如果敵不過境界,那最好不要去,道理在此地。你真的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痴慢,行,應當去。如果你這十六個字還沒有放下,你要曉得出去弘法利生,那個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什麼樣的誘惑都擺在你面前,你能受得了嗎?你能不起心動念嗎?你真能放下嗎?問題在這裡。多少善心的學人、學子,學了一點點出去弘法利生,遇到這些五欲六塵境界就被度走了,這是度眾生,到最後怎麼樣?被眾生度跑了,自古至今不少人好心出家,出家幾年修得還不錯,德行、道心、講學都令人敬佩。講了幾年,聽說這法師跟他信徒結婚、還俗了。還不錯,還俗當居士,沒有放棄學佛,已經就退轉了。這種例子很多,所以你要心裡有數。這是我教他的,教悟通師的,能不能去自己做主。

  當然,如果真的要發大願,肩負起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的重擔,要道業有成。道業有成了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還要做種種示現,這用意很深。古來的祖師大德,哪個人成就不是多年住山養道。養道養的是什麼?養戒定慧,專門修學這個,修養。淨宗近代的印光祖師,大家知道他早年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三十年,沒有離開他工作修學的範圍。藏經樓就像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圖書館,他專門管這個圖書館的。藏經樓清靜,實在講真正去閱藏的人、讀經的人並不多,所以我相信他的工作很清閒,每天真正到那看經不過就幾個人而已,照顧照顧他們。所以他在那裡三十年,戒定慧具足圓滿,厚積薄發。七十歲的時候才被人發現,這老和尚真的有道行、有學問,大家把他傳出去,這叫出名。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。

  離開了普陀山,他到蘇州靈巖山寺閉關。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方法是用文字,這是每個人的機緣不一樣。他老人家是陝西人,家鄉的口音很重,南方人不懂他的話,講經不方便,還要找翻譯,所以他一生很少講經。因為他在關房,多半是給一些信眾書信往來,現在大家看到的《文鈔》,他用這個方法度眾生。這個方法真的是善巧方便,把經論裡頭最重要的東西節錄出來,講解清楚,講解明白,讓你在現前生活上就得受用。這是在末法時期給我們做榜樣、做典型的。

  現在這個時代跟印祖那個時代不一樣。我們相差不過是中國人講一個甲子(一甲子就是六十年),頂多八十年,那個時候《印光法師文鈔》已經出版了。在今天由於科技的突飛猛進,不必用文字了,用網際網路、用衛星電視可以傳播,效果比文字還要殊勝。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,真的是適逢其會,我相信印光大師當年如果有現在這種科技設備,他一定在關房裡面面對著攝影機講經說法。好的工具要會用,你要不用它,這太可惜了。所以在他那個時候用文字、用書籍,目的無非是幫助眾生斷惡修善,破迷開悟,轉凡成聖。我們看第三句。

  「三者善能開闡四真諦相」。前面兩句是說弘法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,不能不知道,這個必須具備的條件,就是自己要真正修學戒定慧三學,除這個之外還要廣學多聞。為什麼?四無畏裡面決疑、答問要有豐富的常識,否則的話你應付不了。前面講總持、知根,觀機,這是要慧,要定慧。後面決疑、答問要廣學。廣學內容非常廣泛,佛法世法都要有相當的基礎,佛法世法才能圓融。這第三句是講,講經教學的內容,內容不講其他的,只說四聖諦,就把世出世間法全部都包括了。「四聖諦品」我們前面剛剛讀過,印象還相當深刻,《華嚴》說得好「無量四諦」,苦集,世間因果;滅道,出世間因果。

  我們從這個地方自自然然就有很深刻的領悟,原來諸佛菩薩、古聖先賢教化眾生不出「因果」這兩個字。對的,一點都不錯,聖賢之道確確實實就是因果的道理,因果的事實真相。《華嚴》講「五周因果」,《法華》講「一乘因果」,佛法也不能夠離因緣生法,因此佛才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法是佛法,非法是佛法以外一切法,統統是屬於因果。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實,這話什麼意思?不是真實就是幻有,所謂是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你可以學習,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執著。你要執著據為己有那就錯了,那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。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循環,因果相續,世出世間聖人教化一切眾生,教學的內容如此而已,這是我們要明白的,所以用「四真諦相」,全部都包括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轉大法輪第四句。

  「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」。這三、四兩句,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提示我們的是「所轉深妙」。文字很簡單,意思無限的深廣,把一切佛法都包括盡了。三、四兩句是講說法的內容。「隨順諸佛無礙解脫」,這句就可以落實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部經它的名字很多,其中有一個名叫《大不思議經》。清涼大師把這部經說為四種無礙,「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而末後一品品題,在這《四十華嚴經》的品題,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,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不思議就是無礙。這句話就是很明顯也很具體的告訴我們,隨順《大華嚴經》。《大華嚴經》,古大德告訴我們,這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法輪。我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說之為「佛教概論」,他稱佛教,他不稱佛學。以後我就把它加了幾個字,大家更容易理解,佛陀教育概論或者是佛陀教學概論。在中國古來大德都稱這部經是根本的經教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皆是《華嚴》眷屬。就好像一棵大樹,《華嚴》是根、是本,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就是這棵樹的枝葉,而《華嚴》是根本,枝葉決定不能夠離開根本。

  這兩句講得好,前面講的是「四真諦相」,後面是「隨順諸佛無礙解脫」,這教學的內容兩句話就講圓滿了。諸佛無礙解脫真的是要隨順,在這部大經裡面,你看看佛所說的,首先把如來所證究竟圓滿的真相(那個果德就是真相)給我們說出來。這就是清涼大師所判定的,我們講科判第一分,「舉果勸樂生信分」這一分,這一分也只是一會,初菩提場會一共有六品經,從「世主妙嚴品」到「毘盧遮那品」。這六品經前面五品是講果報,後面這一品,毘盧遮那是講因行,什麼樣的因成就什麼樣的果報,在我們現在的本子一共有十一卷。這十一卷就是圓滿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。從第二分以下,一共是四分,第二分是「修因契果生解分」,所以我們簡稱信解行證,第二分是解。第三分「託法進修成行分」,第三分是行。第四分「依人證入成德分」。清涼把全經分成這四分,我們現在講四個大單元。我們現在是進入第二個大單元,第二大單元裡面有六會,這六會裡面為我們介紹菩薩修行的次第,講解修行的次第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是諸佛無礙解脫的次第。

  這經上說得好,要我們能隨順不能躐等。那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有沒有隨順這個?沒有,為什麼?隨順這個次序修,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,決定修不成功。那怎麼辦?我們修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我們修這個特別法門,這個特別法門是壓軸戲,最後一卷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一卷,這一卷經所講的方法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一生成就。《華嚴》提倡的是持名念佛,無比的殊勝。我們要不靠這個法門,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。這個法門是我們主修的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我們把它看作助修,正助雙修穩穩當當。三十九品經我們能有機會學習,那是希有的因緣。在這一生當中來說太殊勝,太難得了,確確實實古人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在這一生幸會,遇到了。正是古大德所謂的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你能夠聽到這個法門,一偈一句都不可思議,何況你能夠聽到一品,聽到一會,聽到全經,那真的太希有了,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

  所以,我這一生這後半段是以這個為中心,我自己發了個願,把《華嚴》講圓滿。還有壽命我想把《法華》講一遍,把《楞嚴》講一遍,把「淨土五經一論」講一遍,我這一生就功德圓滿了。除這個之外,我沒有第二個妄念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。你們要護持,護持我就是非常非常單純,像以往韓館長一樣。我得她的護持,那個時候很艱難,每天有機會上講台,那個時候的講台她替我安排,租地方、借地方,到處去張羅,不容易。二十年我們才有一個道場,華藏圖書館。我記得是我講經二十週年,那一年才有這麼個圖書館。我今年講經四十多年了,所以早年非常的辛苦、非常艱難,這是我們永遠懷念感恩的。再看第五句。

  「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」。這是講經教學的效果,幫助眾生生起信心。淨信那這效果大了,沒有一絲毫疑惑才叫淨,有一絲毫疑惑夾雜在其中,這信就不能叫做淨信。我們今天學佛不能說不信,但是實實在在講我們沒有淨信。如果有淨信你一定開智慧,這是肯定的。慧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心來的,清淨信心他怎麼不開智慧?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得清楚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實相是般若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、教學,這個目標你總要記住。大家淨信沒有生起來,你這個教學有問題,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,當然這肯定的。什麼原因?講的人自己沒有淨信怎麼能夠幫助學的人得淨信?這什麼原因?講的人自己不具足四無礙智,不具足四無礙辯。所以,我們發心學經教,希望將來能夠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這是先決條件。先決條件裡頭還有先決條件,還有什麼先決條件?自己要修德,這是什麼?這是能,德在能之先。

  怎樣修德?我們淨宗訂的這五個學習的科目就是修德,淨業三福是修德,六和敬是修德,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那裡頭戒定慧三學具足,這個在轉法輪之先。隨順諸佛無礙解脫是有次第的,像蓋大樓一樣,一層一層往上蓋,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,沒有第二層不可能有第三層。那我們的基礎是什麼?基礎是淨業三福。淨業三福,諸位要記住落實在三門課程裡頭,這主修的課程,我們初學,第一福落實在十善業道,第二福落實在沙彌律儀,第三福落實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這是專修淨宗。我們今天在此地,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,淨宗學院課程標準從哪裡來的?從淨業三福來的。不是我們隨便想著要怎樣怎樣訂課程,不是的,這就是隨順諸佛無礙解脫,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得清淨信心。果然能夠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那我們真是求之不得。

  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,這個課程的選擇不是我的意思選擇,你們要這樣想法就錯了。我們完全依照佛的教誨,「淨業三福」是根本,三福末後一句我們總要記住,佛講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三世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句話重要,決定不能疏忽。我們知道三世諸佛他們所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,那不是一個法門。這就曉得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以「淨業三福」做基礎,沒有一個法門能例外的。前面兩條是不能變更的,共同科目,第三福裡面講發菩提心,這是共通的,不管修學哪個法門。我們講的這五種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無論哪個法門,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沒有一個例外。可是讀誦大乘那各個宗派不一樣。賢首宗的讀誦大乘,他讀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天台宗他讀《妙法蓮華經》,性宗讀般若,《般若經》。所以每個法門不相同,我們淨宗,淨宗是讀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

  為什麼選《大乘無量壽經》?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的概論。淨宗雖然有三經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最圓滿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方方面面都介紹到了,所以我們選它。又何況在中國淨宗初祖慧遠大師,當年在廬山建蓮社,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,所依據的經典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那個時候《觀經》跟《彌陀經》都沒有翻譯出來,所以遠公依靠的是一部經,真的是一門深入。他在廬山念佛有感應,他在往生之前才說出來,他一生曾經見到三次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問他:你見到的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,他說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一模一樣。所以我們淨宗就選《無量壽經》,讀誦大乘選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學佛的人不論你學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個法門,叫根本依,你根本依靠的你要知道。根本依有可觀的成績了,才可以涉獵其他宗派裡頭的典籍做為自己的補充教材,幫助我們擴大學習的範圍,向上提升,是這麼個意思。到你自己修學有了成就了,這才能講經說法,弘法利生。

  我們今天在此地看的這十句,這是講經說法必須具備的條件。所以你看看,第一個佛在此地說你要具足四無畏,四無畏頭一個你掌握綱領;第二個你能觀機,你的教學,對學生的根性你要知道;第三個你要有能力幫助學生斷疑生信;第四個你要有豐富的常識能夠解答學生的問題,答問,這你不能不具足。所以這是以後的事情,根本成就了,這枝葉。還要叫我們具足四辯,「出生四辯隨順音聲」,這就是四無礙辯才,也叫四無礙智。第一個義理,我們常講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道理,你要懂得。第二要懂得教學方法,第三個所以要辯才,無礙辯才。第四個歡喜教人,你統統具足這個能力,不喜歡教人也是枉然。所以第四個是樂說,喜歡說。

  義理無礙,法無礙(法門方法無礙),言辭無礙,樂說無礙,這是你擔負起講經教學必須要具備的條件。然後才跟你講到說法的內容,內容都是講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總不外乎四諦,世出世間因果總不離開大方廣佛華嚴,因為這是成佛最具體的說明。從初發心到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就像讀書一樣,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。不能不依照這個辦法,隨順就是要依靠;不依靠,自己想一套方法不行,肯定是失敗的。教學的效果,頭一個就是學者心皆淨信。其次。

  「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,能拔眾生諸苦毒箭」。五、六兩句,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四個字「生信拔苦」。第五句生信,第六句拔苦,這裡頭的意思很深。我們今天學佛這麼多年為什麼還這麼苦?佛法常講離苦得樂,為什麼我們的苦沒有離開,樂沒有得到?沒有淨信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才能拔苦得樂。我們的心不清淨,心有疑惑,這都是真的。對於這個世間還有很深的貪戀,並沒有看破,從什麼地方知道你沒有看破?你沒有放下。看破放下決定成正比,你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,你真正放下一分,那你也真看破一分。所以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又幫助看破,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無上道。這是當年章嘉大師教導我的,我就用他這個方法,我對於老師尊敬,老師對我愛護。我親近他老人家,他六十多歲,我二十六歲,我對他非常尊敬,他教我東西我都記住,我都依教奉行,做個好學生,老師關懷。

  所以要信,真正相信依教奉行,他就有感應。我們修因,你修因哪有沒有果的道理?果就是離苦。那麼你教學的這些言詞就不唐捐了。唐捐是古時候的話,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廢話,你所說的不是廢話,句句都是實話,你沒有白講。如果你講得很多,聽的人都不懂,或者聽的人不相信、不理解,或者相信理解,根本就不能夠奉行,你的話白講了。

  一個老師教學生,他的話是不是白講?真的,真的是白講,收的效果微乎其微。為什麼還要講?可能學生裡頭有一個,有一個得利益,行了,一定要講,其他的那些人旁聽,旁聽有多少成就,就不必問他,不要過問。只要有一個當機,一個得利益就行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從這個地方就看見了,所以「言說皆不唐捐」,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。現在你們看我每天講得很高興、很快樂,我在那裡講,跟我們在一起學習的,有沒有人真的得利益?有,不一定在身邊,不一定在眼前,我曉得有不少在遠方。他們在電視機面前學習,在電腦小螢幕裡面學習,我知道有非常認真、非常恭敬,這些人福不唐捐肯定有成就。印祖講的話有道理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心決定得十分利益。凡是不得利益的,沒有誠意,沒有敬心,所以他不得利益。再看第七句。

  「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」。我們把底下一句也念下去。「八者隨出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」。因為清涼大師他的註解都是兩句兩句一起說的。這兩句「因深量廣」,這我們要學。「大悲願力之所加持」,這句講因深。「大悲」是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,就是你為什麼要說。他聽不明瞭,他不生信心,根本就做不到,你為什麼還要說?大慈悲心。我知道他不信,知道他不解,知道他不能行,還要說,這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,給他阿賴耶識裡頭種個佛的種子。他這一生受到這薰修,阿賴耶識裡頭落下印象,希望來生後世或者多生多世之後,得人身遇佛法,他就會更進一步。學習生生世世永遠沒有間斷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不求眼前的效果。眼前效果裡面,當機者一個、兩個就很殊勝,這我們一般講傳人,真正傳法的人一個、兩個夠了,十個、八個太殊勝、太殊勝。

  大悲心底下還有個「願力」,你有清淨心,自己有清淨信心,有真實的弘願。四弘誓願那不是假的,不是依照文字念念,是從自己內心裡面生出來的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。你有慈悲心又有願力,所以弘法利生教學的事情,怎麼樣艱難困苦,怎麼樣的障難,你都會繼續努力的做下去,排除萬難。

  下面一句「隨出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」。這句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。這一般人聽到:哪有這種事情,你這是在作夢,你的妄想。世間人不了解諸法實相,正如老子所說的,「下士聞道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為道也」。不就這回事情嗎?世間下士多,上士太少了。上士聞之依教奉行,他一句話都沒有,他依教奉行。那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當機者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上根利智。現在中下根多,下根太多,中根,中根是半信半疑;下根聽到的時候不能接受,雖不能接受他聽進去了,也就是說佛的種子種到他心田裡面去了,現在不相信沒有關係,往後會有一天相信,他有種子。

  這是「音聲普遍」。普是平等,遍是周遍,平等周遍法界虛空界。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要說我們發出的音聲,現在大家知道音聲有波,波動。這個波的速度不是很大,但是這個波要是跟大悲願力合在一起,這個波的速度就大了。怎麼知道?現在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,我們的音聲聲波速度不快。我們在此地發的音聲,美國距離我們這裡一萬多里,他在那裡接收我們的網際網路幾乎同時聽到,同時看到畫面,同時聽到音聲,那我們這個音聲幾乎跟光的速度相等。這個電磁波的速度跟光速差不多,音聲的速度辦不到,但是音聲接上電磁波它就快了,這個道理我們懂。你就要明瞭,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心的念、心的願,這速度太快太快了,念頭才生就遍虛空法界,還是一個波動的現象。但是這個波動,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辦法探測到,這是什麼?心的波,思想波。念頭的波動有這樣殊勝的能力,我們細心去觀察思惟能相信。這是從現有科技上面來推想,用它來做個比量,我們能夠推測事實應當是這樣的,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的眾生統統能聽到。所謂有緣就是他有善根,他有福德,他具足這個條件,能夠接收到遍法界虛空界的訊息,他就能聽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