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一七卷) 2007/8/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81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大用無方第八段,「毛光照益三昧門」第四段,第四個小段,「釋成分齊」。這一段前面總明,這是前面一首偈子,我們學習過了,我們現在從第二首,就是後面六偈「別顯」,它有六首偈。別顯裡面也分兩段,第一個小段有兩首偈,「法說」,後面有四首偈是比喻,「喻說」。我們把經文念一遍,這兩首偈:
【往昔同修於福業。及有愛樂能隨喜。見其所作亦復然。彼於此光咸得見。若有自修眾福業。供養諸佛無央數。於佛功德常願求。是此光明所開覺。】
這兩首偈是別顯,前面這首偈裡面講的「本行所得光」,本行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因,所以在這一生當中他有果用,就是前面所說的,一毛孔裡面所放的光明,這個光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。佛為教學方便起見略舉四十四種,並不是毛光只有四十四種,那就錯了。前面說得很清楚,一毛孔放的光,無量無數如恆沙功德。一毛孔既然是這樣,一切毛孔都是這樣的。這種無比殊勝的莊嚴在哪裡?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一切時、一切處,從來沒有離開過。這樣殊勝莊嚴的氛圍,我們一般人講氣氛,為什麼我們現在感受不到?為什麼我們現在所感受環境的氣氛是這樣的惡劣?外國人叫磁場,我們中國人叫氣氛,話說得文明一點,氛圍。下面就要跟我們解釋。
這六首偈裡面,首先講『往昔同修於福業』,過去生中,我們跟諸佛菩薩曾經同修過。這個有人會懷疑,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,對於這個道理、現象逐漸熟悉,知道佛經上講的全是事實。宇宙太大,隨俗說宇宙,佛經裡面不叫宇宙,叫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,真的是大而無外,沒有邊際。在時間上講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這是六道眾生的境界。如果在佛與大菩薩,這個大菩薩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法身菩薩,有沒有時間?沒有。他們的境界裡面,時間、空間都不可得,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所以《華嚴經》講「不思議境界」。你看《普賢行願品》品題,就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,這是它品題。為什麼不可思議?就是它沒有時間跟空間。沒有時間,諸位曉得,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。我們說過去無量劫、未來無量劫,凡夫。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,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。華藏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。阿鼻地獄在哪裡?也在此地,沒有距離。你說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在現前,不必要動一步,就是。這很難懂,所以不可思議。
現代這些科學技術提供我們不少這些資料,我們講參考資料,從這些地方讓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。譬如我們現在用網路教學,全世界許多同修在我們這個時段,都在收看我們的訊息。你的頻道按鈕一按,不就現前了嗎?我們講堂的現場在哪裡?就在你家裡,你只要一按就現前,不要走一步。這是科學技術給我們好的訊息。而實際上,實際上不需要用機器,也不需要去按鈕,這是科學還沒有做到,還得去按一下鈕。我相信有一天不需要按鈕,意念,我想哪個頻道,那個頻道就現前,肯定會到這一步,科學會走向這種進步的狀況。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法界虛空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十法界依正莊嚴,隨你的念頭,你一動心,境界就現前。那我們現在怎麼動也不能現前,我很想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怎麼都沒有看到?很想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也沒有現在面前,這什麼原因?緣不足。前面這首講得好,這種氛圍必須是有緣你就見到;沒有緣,是在面前,你見不到。經上舉了個比喻,沒有緣好比說「盲瞽常暗」,眼睛瞎了,對面都見不到;耳聾的,永遠聽不到。不是不在面前,在面前,你見不到。所以,別顯偈頌裡面第一首偈頌,第一句就是講「同修福業」,過去生中曾經同學。我們現在是講過去生中,實際上在佛菩薩面前沒有過去,確實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同修福業。怎麼能那麼肯定?因為一切諸佛如來是自性諸佛,唯心淨土,唯心淨土裡頭沒有時空。自性如來,佛是自性變的,我們現在身體還是自性,惠能大師講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自性,他怎麼不同修福業!
你要知道,我們跟所有一切眾生,上面到諸佛如來,下面到三途眾生,共修福,也共造罪業,沒有一樣不共。覺了就修福,迷了就造業,就這麼回事情。你現在想,我們迷的多,覺的少,你在《華嚴經》上看,迷的不多,覺的不少。我們只看到現前這一小塊,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;看到外面世界,知道像極樂世界這樣福業成就的報土太多太多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讀過,「世界成就品」裡面讀過。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說實在的話,我們的凡夫知見,佛為什麼到這裡來?菩薩為什麼到這裡來?只有一個目的,幫助世間眾生轉凡為聖;換句話說,幫助他反璞歸真,幫助他轉迷為悟,回歸自性而已。
所以佛教也說得很明顯,佛教這個世間就為一樁事情,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八個字,幫助眾生。眾生太苦,苦從哪裡來?迷,迷而不覺,苦!一念覺悟,苦就沒有了。苦是假的,不是真的,自性裡頭沒有苦,自性裡頭沒有迷,自性裡頭只有覺,只有樂,所以是極樂世界,那是真的。迷是怎麼發生的?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一念不覺,什麼原因一念不覺?沒有原因,你要找原因就又迷了,迷上再加迷。迷哪有原因?所以佛教我們放下,世間聖人也教我們放下,儒家講的格物、致知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放下煩惱、放下所知。放下煩惱是格物,放下所知是致知,為什麼?所知不放下,變成所知障,佛講的二障,一個煩惱障、一個所知障。你看儒家聖人了不起。煩惱、所知障都沒有了,菩提心現前,菩提心是真心,真心是什麼?真誠心。儒家講的誠意就是真誠心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真心、本性是被這兩種煩惱障礙住,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。
所知,這是學,學的東西太多,學得多,分別執著就多,就成障礙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現,我們明瞭之後真感恩!他老人家太慈悲,給我們做榜樣,讓我們很努力去求學,凡夫要求學、要求知,佛示現求學。求了有沒有用?會起作用,有正面的作用、有負面的作用。正面作用是大聖大賢,負面作用是大奸巨滑,那個大奸巨滑都是有學問的,都是文章做得很好的,能言善道,禍國殃民。所以佛講,關鍵不在這些,學跟不學沒有什麼關係。不學的人,什麼都不知道,懂得倫理道德,老老實實做人,雖然過很清苦的生活,一生成就德行,他來生往上升,這肯定的。學了很多,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,將來墮落三途。看現前的果報,再進一步看看將來的果報,過幾年的果報,就不一樣了。明眼人要想到後福,迷惑顛倒的人只知道今天,不知道明天。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之後,我們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會轉變,轉變跟覺悟的人相同。不了解事實真相是迷,誰不為自己?諺語所謂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那是迷人說的,不是覺悟人說的,覺悟人不為自己。覺悟人起心動念為別人,常常想念到別人,這是覺悟;念念只想到自己,迷惑,迷就苦多,覺就樂多、苦少。
所以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,自己念頭太多,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,這是講你迷的。在覺位,無量無邊諸佛報土並沒有消失,存在,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沒有失掉,要失掉了就不能叫一真。十法界會失掉,為什麼?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有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沒有。所以佛常常把它比喻作夢境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夢中,醒過來之後,夢就沒有了。一真法界永遠存在,醒的時候存在,作夢的時候還存在,這是事實真相。
我們今天學教,在經教上得到這麼多的訊息,這叫解悟。我們沒有得到受用,真實受用沒有得到,為什麼?我們沒有證得,現在只是聽說,這個事實是這樣的。所以,佛對我們的要求,佛對我們的幫忙只能做到解說,至於你真正契入境界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那叫修行。修行,佛幫不上忙,修行要靠個人。修行修什麼?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,放下迷惑、放下業障、放下煩惱、放下習氣。歸納起來說放下妄想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執著,你就是如如佛,你本來是佛。現在呢?現在你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佛陀,你現在有這種障礙在。這個障礙你沒有放下,並不障礙你的自性,這個你要懂,不障礙,也不障礙法相;換句話說,法相、法性都不受妄想分別執著的障礙。妄想分別執著的障礙,只是你自己自作自受,絕對與別人不相干,不但與諸佛菩薩不相干,與九法界其他眾生也不相干。所以你要細心觀察,然後才懂得古大德所說的,「各人吃飯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」,這是講修行。
可是修行頭一個真的是要覺悟,修行就是放下,覺悟是什麼?覺悟就是章嘉大師所講的看破。你沒有看破,不肯放下,不願意放下。你覺悟的時候,不要人勸,自然放下,很歡喜的放下,沒有一絲毫疑慮的放下。然後會發現愈放愈自在,愈放愈歡喜,愈放愈多,多了之後,決定一絲毫不存,為什麼?因為你太了解了,所有一切法,相有性空,事有理無。理性空寂,事相不是真實的,事相是個幻相,夢幻泡影,所以事相不可得,你要認為事相可得,迷了;事相不可得,是覺悟。常常提醒自己,我們自己的根深,外面的境界,六塵境界是什麼東西?是虛幻、錯誤、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真的明白了,放下了,不要再去執著,學可以,不學也可以,與學不學沒有干涉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學,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不學,學跟不學,他們兩個覺悟的境界完全相同。這就說明學跟無學與這個事情不相干,這要懂得。
六祖能大師一生也從事於教學工作,他教學三十多年,不認識字。不學也能教學,也能講得頭頭是道,所講的跟大乘經教裡所講無二無別,這什麼原因?覺悟之後,就像諺語所講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,這不是大略,完全相同。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這些言教、身教,都是自性法爾流露出來的,只要你到那個境界,你也是自性法爾流露,哪有不同?佛佛道同,佛佛心同,佛佛理同,我們在前面念過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前面念過。十方三世佛,你要注意這個「三世」,三世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我們全是未來佛,沒有覺悟的都是未來佛,都在這一句裡頭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甚至於還想到,這都是前面念過的,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為什麼?有情眾生有佛性,當然成佛,只要有佛性的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可是無情的眾生,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,佛說它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。法性現出來,就是我們講境界,有情的所現的我們叫心,心即是佛,境即是佛。心即是佛,講得多;境即是佛,講得不多。實在境就是佛,是真的,不是假的,心境不二,心境一如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
所以一個人覺悟了,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,也就是一般講的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你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。那好!這些修行證果的人多,同成佛道,為什麼我沒有成佛道?你沒有成佛道是你自己迷,他看到的你是真的,你本來是佛。這個話不好懂,但是是事實真相,絕對不是妄語。這個時候他清淨心現前、平等心現前、真誠心現前、慈悲心現前,那是性德,性德自然流露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,我們日常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,真誠心沒現前,那我們立刻就覺悟到,我在迷,我沒有覺,我對人不誠。我在生活裡面,清淨心沒有現前,我在迷,為什麼?覺了,清淨心現前。平等心沒有現前,我對於一切人事物還有高下、還有分別,平等心沒有現前。這個人我喜歡,那個人我討厭,這平等心沒有現前,平等心現前的時候,這個意念沒有了。很容易勘驗出自己學習的功夫,能夠看出自己有沒有進步。先從一年一年的看,今年跟去年比,去年跟前年比,你就看出來了。功夫好的人,月月不一樣。所以進步確實是幾何級數,就是開始的時候很慢,進步幾乎是五年、十年看到有一點進步;到後來是一年、二年,再後來是半年,再後來是幾個月。能夠看出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進步,你就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無上菩提。
大經上講,學佛要成佛要無量劫,你把無量劫濃縮成幾年。所以時間不是真的,你要是懈怠、懶散、沒有信心,一念就變成無量劫。真有信心,一絲毫沒有迷惑,無量劫是一剎那,叫念劫圓融,沒有時間。我們現在曉得,時間跟空間在《百法》裡面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有方分,方分是空間,時分就是時間,它排列在這裡頭。它不是心法,不是精神,它不是色法,它不是物質,是不相應行法,抽象的概念。可是你認為有,它就真有,它就起作用;什麼時候你認為它沒有了,沒有它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,自在就現前。譬如你要到遠方去,我們今天要到美國,念頭一想,人已經在美國,美國已經在現前,不需要交通工具,真是這樣的。我想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在眼前;想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已經在面前,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。我們現在是「自性凡夫,唯心娑婆」,一個道理。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講的,「此方即淨土,淨土即此方」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那個話講的是真話,一點都不假。
總的問題,就是我們沒有把分別執著放下,妄想可以暫時不提,只要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了解。所以功夫是什麼?執著天天減輕,真功夫。執著減到沒有了,你證阿羅漢;還要放,放什麼?放分別,阿羅漢還有分別。分別也是分分放下,慢慢放下,分別統統都沒有了,你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十法界裡地位最高了,佛法界,分別完全沒有。分別還有一些,是菩薩法界;完全沒有了,佛法界。佛法界還有妄想沒有放下,起心動念,所以這是最後的一關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用心如鏡,這個比喻好,經教裡的比喻,我們的用心像鏡子一樣。照到外面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鏡子沒有起心動念,鏡子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它什麼都清楚。到用心如鏡,這是法身菩薩,十法界沒有了。十法界沒有,他能照見十法界,他自己不在十法界裡,他能照見。十法界眾生有感,他也能有應,他是應化身,他自己的身,自己的身在一真法界。
所以諸位將來你要是生到華藏,生到極樂,每天去訪問十方諸佛如來,去供養,供養是修福,去聽經,聽經是開智慧。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說的,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這個福報就太大了,每天都能供養十萬億佛。十萬億佛是方便說,為什麼?佛這裡頭有用意,佛說了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,說十萬億就是給你一個意念,你每天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看看。從前在這裡去的,老家,你還留戀,你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,是這麼個意思。實際上是供養無量無邊佛,遍法界虛空界,一尊佛都不漏,這是真的。哪裡只十萬億,十萬億太少了,所以那是佛的方便說。到那個地方去之後你才曉得,實際上的狀況比佛講的殊勝太多太多,是這麼個意思。佛在這裡要講供養無量無邊佛,你不相信,那怎麼可能?我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能力?所以佛就少說一點,這是方便說,善巧方便。
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,「往昔同修於福業」,跟一切諸佛、一切眾生同修。迷的時候,跟迷的同學造業,造輪迴業,修輪迴因;悟的時候,跟一切諸佛曾經學過。所以過去生中有這個緣,這是有緣,前面講的「隨彼宿緣同行者」,這是解釋這句話。清涼大師註解裡頭也有解釋,我們擺在後面看。
第二句,『及有愛樂能隨喜』,這也是緣。過去生中雖然沒有同修,可是什麼?你清淨心裡性德流露,你愛樂,你能隨喜。看到別人行善,你生歡喜心,這是愛樂;看到別人行善,你能夠幫助,這是隨喜。你能夠盡心盡力的幫助,是隨喜;沒有能力,沒有能力生歡喜心,到處給他讚歎、讚揚,也是隨喜。隨喜的功德是平等的,不是說他有錢,他拿了很多錢去幫助他,成就他的好事,我沒有錢,我只是生歡喜心讚歎,心有餘而力不足,實際上果報是平等的。這個理要懂,要懂才知道,修福修慧不一定要有財有勢,不需要,真的佛門裡面修行確實是平等。只要你用清淨心,真誠清淨平等心去修,一文錢的功德遍法界虛空界。如果沒有真誠,不是清淨平等心修,布施再多的錢,他的功德是有限的,真的是跟他的心量成正比例。心量大,得的福報、智慧大;心量小,得的福報、智慧小,與所施的物不相干,隨心量。為什麼?這個我們能理解,為什麼物不相干,物不是真的,心量是真的。能夠藉這些事把心量拓開,這才叫真實功德。所以中國諺語有所謂「量大福大」,再跟你說「福大智大」。中國也有句諺語說「福至心靈」,好像這個人笨笨的,沒有什麼智慧,他要有福報時,他心也開竅了,他忽然也聰明了,道理在此地,福至心靈。統統是連帶的,為什麼?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根本的道理在此地。
愛樂、隨喜也有善惡,迷的人他喜歡惡作,他隨喜人的惡。這個佛菩薩看到,這很可憐,可憐憫者,為什麼?他還要受很多冤枉苦,這作惡夢一樣,惡夢他醒不過來。他造的因、受的果,覺悟的人都能看到。有他心通的人就能看到,什麼人有他心通?小乘二果。小乘初果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二果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三果有神足通,四果才漏盡通,漏盡通就是執著、見思煩惱斷掉了。斷掉之後,漏盡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就是執著斷盡,六道就沒有了,他超越六道輪迴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幹。
釋迦牟尼佛表現的學,我們學不中斷,這都是各人什麼?各人的習氣,無量劫來長時期的習氣。我們喜歡讀書,我們好學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是一條路子,喜歡讀書,好學,不要執著,這就對了,執著就變成所知障。我們看到很多學者常常在一起辯論,這個道理,他說他有理,他說他有理,常常開辯論會,所知障。如果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學了之後是真智慧,看他們這些爭論,你心平氣和。
佛門裡面有個公案,從前老和尚給我們講的,我們聽了也沒有去查這些事情,應該是真實的,代代相傳。說有兩個出家人,大概都是老和尚的徒弟,他們學教,彼此見解不相同。這個情形常有,為什麼?我們看到經典的註解不一樣。我過去學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的註解有一百多種,著名的註解,後人都是依它來修學的,長水註解、交光的註解,講法就很不相同。長水註解解釋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禪那,採取天台大師的「三止三觀」來解釋。而交光完全不用,他的解釋法是「捨識用根」,完全不一樣,這種例子太多了。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都說得出一番道理,你聽聽都有理,可是不是一樣的解釋。大概這兩個徒弟知見不相同,互相爭論不下,有一個就去問老和尚,在老和尚面前說我怎麼怎麼看法的。老和尚聽聽笑笑:你對!他很高興,出去了。那一個跟他辯論的:老和尚怎麼說他對?不服氣,他也去見老和尚,他也跟老和尚說。說完了,老和尚說你也對。問題沒有了。旁邊他的侍者站在旁邊,就問老和尚:他們兩個不一樣,你怎麼說都對?老和尚講:你也對!這不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嗎?所以,真正高明是老和尚,老和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們所爭的,還是有執著、還有是分別;執著分別沒放下,世間法,這個要知道。我們現在對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總算是搞清楚,搞明白了。不管你學世法、學佛法,只要妄想分別執著還在,沒有斷掉,都叫世間法。我們學《華嚴經》、學《無量壽經》,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是世間法,這個要知道,這不能往生。如果你能夠把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,就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法法都是佛法。
最近這些年來,我們從事於世界和平的工作,所以接觸許多不同的宗教。我就想這許多不同的宗教,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肯定都是共同一法身。佛法叫法身,他們不叫法身,叫真神,宇宙之間一定有一位真神,宇宙是他造的,人也是他造的。我跟他們往來,我就承認宇宙之間有一個真神,每一個宗教說這個真神是我們的神。然後我就跟他們談,我說每個宗教都說真神是他們的神,是他們自己的神,那造宇宙的,到底是哪一個真神造的?還是這麼多真神開會大家共同來造的?這個問題提出來,讓他們去思考。答不出來。地球只有一個,這個世界我們好像看到,只有一個,到底是哪個真神造的?還是這些真神開會共同造的?沒有答案。
然後我就繼續往下說,我說你們承不承認真神有圓滿的智慧?這大家承認,真神有圓滿的智慧。真神有很大的神通,他會變化,這個也相信、也承認,那我說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了。真神在佛教裡面就變釋迦牟尼;在中國,儒的時候,他就變成孔子;在西方,基督教裡,他就變成摩西、變成耶穌;在伊斯蘭,他就變成穆罕默德,你們相信不相信?他們想了一想,雖然沒有說話,都點頭,默認。確實真神只有一個,他會分身。他為什麼要創這麼多教,分這麼多身?因為在那個時代交通不方便,沒有資訊,真神為了度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族群,他必須要現同樣的身。所以你看真神立的這些教,宗教都不同,你細細去看他的經典,相同的部分要佔百分之七、八十,不同的部分只有百分之二、三十。你就曉得,總的方向、目標是一個。那不同的地方是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,生活方式不一樣,文化背景不一樣,他隨順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你看五戒十善,每個宗教都有,不殺生、不殺人、不偷盜,哪個宗教都講。不妄語,統統都講!
我原本以為我這個說法還會有辯論,結果這麼多年來,沒有遇到一個辯論的。說了之後,大家聽了,都覺得有道理,都能接受。所以我才敢講,我們所有不同的宗教,都是堂兄弟,都是表兄弟,都是一家人。我們自己宗教裡面很多宗派,不同的宗派,這是親兄弟,不同宗教是表兄弟,是堂兄弟,真的是一家人。這樣把宗教團結起來。團結之後,我就勉勵每一個宗教,宗教領導人,宗教的傳教士,不僅要認真學習自己的經典,還要認真學習其他宗教的經典。為什麼?看看真神在其他宗教化身,他怎麼教的?我們的智慧就圓了,我們的疑惑、疑慮全化解了。
特別是現代科技已經走向太空,我們的無人駕駛的太空船,飛行的距離遠了。有人駕駛的太空船還沒有離開八大行星,在小範圍裡面轉。無人駕駛的太空船已經飛越太陽系,飛到銀河裡面去了。從銀河裡面,還有無線電聯繫,讓它在很遠距離裡面對著地球拍一張照片,再把這訊息發回來。我們看太空當中,地球一點點,一個小藍點,大概是幾十億公里,回過頭來看,很小一顆星,那顆星是我們的家。所以,我們真的應該要意識到我們是地球人,地球是我們的家。都是一家人,不能再吵架了,不可以再鬥爭,一家人。
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張照片,這是現在諸位看最普遍的,大家都看到的。這是有人駕駛的太空船,沒有登陸月球,第一次人類太空船繞著月亮。這是在月亮的背後,下面這塊地,這個地是月亮,這是月球,在月球的背面照地球,地球像月亮一樣,升起來,你去看看。這讓我們看到這個就想到,我們共同生在地球上,不可以競爭。這一張也是非常難得看到的,現在這張很普遍,許多地方都引用這個。這張是太空船,這也是人類登陸月球的,是在太陽、月亮、太空船、地球成一條直線,這個位置很不容易遇到。所以照到一個滿月,這是地球圓滿的球,能看到這麼清楚。所以這一張距離地球近,這一張距離地球遠,這個是太空船在地球、月亮、太空船、太陽,是這樣一個位置。你看看,是一家人,不要再分,再分是錯誤的,再分就迷了。能夠不分,這就曉得,我們常講一個生命共同體。這個說法還不是最真實,最真實就是一個共同體。《華嚴》上說得沒錯,「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個說法才說得懇切,說得真實。所以,愛樂跟隨喜,我們懂得這與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關係。
第三句是,『見其所作亦復然』,「見其所作」,覺悟的人,見到眾生行善,生歡喜心;見到眾生作惡,生憐憫心。這個「生」不好懂,如果真的是生心,起了念頭,他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所以經上講這個「生」你要懂得意思,就像江本博士實驗的反應,自性法爾如是,它真的現行。我們用愛心對水,它反應的形相真的很美;用不善的念頭對它,它反應的相的確很難看。它有沒有分別?沒有;它有沒有執著?沒有;它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可是這個現象真的生出來,你能夠這樣體會就懂得了。不是像我們觀念當中的起心動念,我們一看「生心」,老是想錯了,他生了歡喜心,他生了厭惡心,我們總是這樣想法,所以不能理解性德的起用。性德的起用,完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眾生有感,自然有應。
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那些人,不管他當中,我們相信有,真有,過去跟釋迦牟尼佛有緣的,同修的,也有沒有,也有是見其所作,這些都算是有緣。有感,佛自然是有應,佛有應,無論是現身到世間來投胎。我們凡夫到世間投胎是有念頭,是找父母,父母跟他有緣,沒有緣他看不到。佛跟我們講,緣有四種,過去世父母對他有恩,他來報恩的,這有緣。或者是父母對他有過節、有怨恨,他來報仇的,報怨的,這是報恩、報怨兩大類。另外兩大類是債務。父母欠他的,他來討債;或者是他欠父母的,他來還債,討債、還債。四種關係,沒有這四種關係,他看不到。神識來投胎,他只看到一道光,這個光就是他的緣,他依照、循著這個光來找他父母。
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我們要相信,佛沒有妄語,事實真相。所以有人想求兒女,一生都沒有,求不到,有人不想要兒女,兒女一大堆,緣!緣不一樣。現在這個世界反常,呈現一片混亂的現象,這反常怎麼來的?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,我們現在的思想、言行反常。你說婦女懷孕,她要去打胎,這就反常,這不是正常的。反常是雙方吃虧,你打胎,等於大病一場。跟兒女結冤仇了,他是來報恩的,你把他殺掉,恩變成怨;他要是來報怨的,他把他打掉,仇恨更深,怨恨更深。他要是來還債的,是好心、好意,也變成冤家了。無論是討債、還債,統統都變成冤仇,這個事情麻煩了,所以整個社會反常。
今天墮胎合法化,全世界流行,這還得了!所有宗教都不贊成墮胎。宗教都是聖人提倡的,聖人代代相傳下來的,他們懂得,了解事實真相。尤其是中國古聖先賢,你的子女,少也好,多也好,一定要把子女好好的教導他,這是個機會。他來報怨的,你好好的教導他孝悌忠信,他受到良好的教育,這就是我們以恩報怨,他的怨化解了。他是來報恩的,孝子賢孫,再教導他,那他是大忠大聖,他可以成為聖賢。學佛的人是把這些世間恩恩怨怨統統轉變成法眷屬,從小教他學佛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那他這一生當中得了大幸,父母對他最大的恩德是教他學佛。他的根底要是厚,家庭從小教得好,開悟、證果都有分,遇到淨宗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這對自己、對社會做了莫大的功德,所以都要懂這個道理。像這些人,心地善良的人,見到行善能生歡喜心的人,統統都能見光。
這就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的,前面第一首偈就講宿世的緣分。宿緣有四種,第一個「同業」,我們今天講同修,在一塊一起學過的,以佛來說,你學過佛。第二是「愛其行」,雖然沒有跟你過去生中做過同修,看到你學佛修行他喜歡,這是有緣。這是什麼?這是性德的流露,所以法爾如是。第三個是「能隨喜」,這個緣就更深,善根就更厚,不但看到你喜歡,他能幫助你,等於隨喜功德。第四種是「但見所作」,他見到你所作,他能生歡喜心,能隨緣。只看到你所作的,與前世沒有關係,這就是性德的流露,我們講的善根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是善根,善根、福德,他自然起現行。
下面這首偈,第二首偈,『若有自修眾福業,供養諸佛無央數,於佛功德常願求,是此光明所開覺』。這首偈裡面講現在的因,前一首是過去的,過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,這是講現在的,「現因,不必有緣,但功行內著,光明爰燭」。這裡頭也有三個因,這是經上講的,「修廣福」,廣修福德,「供多佛,求佛果」,這就是「福智二嚴」,我們常講福慧二嚴,福慧雙修,用這個來莊嚴自己。這七種因緣,有過去生的、有現在的,都能感受到佛的毛光裡面無量功德。
我們先看「自修福業」,這個很重要,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條。自修福,真的,究竟圓滿的大福是什麼?是十善業,這個你要認清楚。《十善業道經》要是單單是經文,沒有註解的,通常《十善業道經》只有四張紙,不長,八頁,四張紙,薄薄的一本。佛在裡面最重要的開示,佛說「龍王當知」,龍王是誰?是我們自己,他是我們的代表人。為什麼叫龍王?龍是畜生裡頭最善變的,龍蛇都是最善變的。所以四大天王,西方廣目天王表法,手上就是拿著龍,或是拿個蛇。代表什麼?代表社會,這個社會是多變的,千變萬化,人心就更不必說了。這個手拿個珠子,珠是什麼?珠是不變的。你在千變萬化中掌握到一個不變,不變是自性,這個不變,你才能應付複雜的社會,你有個不變的東西。不變的是什麼?十善業道不變,永恆不變,你只守住這個,怎麼樣複雜的問題你都能解決。所以,那顆珠就是十善業道。
佛教龍王,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,一切諸惡道是什麼?惡道是比較的,我們今天在人道,看畜生道,他苦;如果在天道,看人道,人苦。天有欲界天、色界天,色界天人看欲界天苦,無色界天人看色界天苦,聲聞看無色界天苦,它是比較的。所以十法界統苦。證得初住的菩薩,超越十法界,看十法界的佛苦,所以十法界統苦。「一切諸惡道」,佛眼睛看十法界都是惡道。菩薩有一法能斷,十法界裡的苦統統都能斷,這一法是什麼?經上給我們說,「謂於晝夜常念」,就是說日夜不間斷,「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」。常念,心善,念念都是十善,不離十善;思惟是想善,思想善;觀察是行為善。後面加強語氣「令其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個太重要了。沒有毫分不善夾雜,那就是純善,人之初,性本善,就回歸了。所以,它才令一切諸惡道的苦統統斷,善法圓滿。善法圓滿,你一定會親近善知識,你能親近諸佛,你能親近菩薩,你能親近聲聞、緣覺。這是什麼?親近佛門的善知識。什麼是善法?十善業道。
十善業道是人天身,你能夠得人身,憑什麼?憑十善,你能夠生天,憑十善;你能夠證得聲聞,證得阿羅漢果,憑十善,十善是基礎;你證得緣覺,乃至無上菩提、究竟佛果,都是要靠它。所以「皆依此法,以為根本,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,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」。這個經到末後佛又說,「一切人天,依之而立」,依十法建立的,「一切聲聞、獨覺菩提,諸菩薩行」,那就是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「一切佛法,咸共依此十善大地」,把十善業代表成大地,你才能成就。所以我們才曉得,天王手上拿的珠子不是別的,就是十善業道。龍代表什麼?代表十法界眾生,千變萬化。所以,這是我們要認真來學習。
六祖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真正修行基礎要斷十惡,斷十惡就是成就十善,要除八邪,要遠離一切不善的心,不善的心就是習氣,說這個大家好懂。不好的習氣要斷,邪知邪見要去掉,十惡要去掉,你才真正能夠修道,才真正能夠有所成就。我們今天十惡斷不掉,八邪也去不掉,為什麼?習氣不好。所以弟子規的學習,著重在改變我們不善的習氣,這個要懂。所以,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弟子規學起,也就是六祖跟我們開示的這個三大類。要從哪裡修?不是說從斷十惡,如果十惡斷了,八邪這些全都沒有了。我們斷不了,十惡斷不了,那你從八邪,八邪也不行,也是很難,除不掉,除習氣。先把不好的習氣改正過來,依照《弟子規》,然後再用《太上感應篇》,深信因果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把那些八邪改過來。有這個基礎,再斷十惡就不難了,斷十惡,成就十善,就不難。
祖師那一段的開示,好,非常之好!指出我們今天一個回頭的方法,我們很想回頭,回不了頭,回頭有方法。懂得這個方法,按部就班來學,能回得了頭。需要多久的時間?根利的人,有毅力、有決心的人,一年可以做到十善業。但是你一定從《弟子規》,從這裡下手,從《感應篇》到十善業,根利的人一年可以做到。根性稍微差一點,勉勵勉勵自己,兩年一定可以做到,頂多三年。換句話說,儒釋道這三個根你奠定了,你有了,你有這三個根,就是佛經上講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。具足這三個根,無論學儒、學道、學佛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《三字經》上教導我們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學之道也是貴以專。一門,中國古人期限是十年,從前念書人,十年寒窗,一舉成名。
十年學一門,一門不斷的重複,沒有學完的時候。學一部《論語》,從小讀《論語》,讀到一百歲還讀《論語》,你才能成聖成賢。為什麼?一生當中搞一樣東西,心是定的。依照方法去做,就是持戒;一門是修定,定到一定的程度,就開智慧。所以這種方法是修什麼?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他怎麼會不成就?慧開了之後,通了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你說這個不是佛法,只要你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,《論語》就是佛法。我們學《華嚴經》,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《華嚴經》是世間法。世法、佛法不在這裡分,世法、佛法在放下分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為什麼?全是你自性裡建立的。你再想想,你是不是依十善業道建立的?一切聖賢法,不離開十善業,十善業的究竟圓滿,就是無上菩提。
我們看到許多的佛像,特別是畫的佛像,你看佛的圓光,圓光頂上有三個字,「唵,阿,吽」,通常我們看到有梵文寫的、有藏文寫的、也有中文寫的。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,唵是身業,阿是口業,吽是意業。佛頭頂上為什麼不寫別的?為什麼寫這三個字?唵阿吽,身口意,十善業。他沒有寫戒定慧,他沒有寫六波羅蜜,他沒有寫普賢十大願王,沒有寫。他寫身口意,你就曉得,身口意三業的圓滿就是究竟佛果。所以千經萬論,我給一些學者專家們答問的時候說過,《十善業道經》跟全部《大藏經》在天平上是平等的,諸位同學應當能體會到,佛光頂上寫身口意。
十善業就是身三,口四,意三,身不殺生,不殺、不淫、不盜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意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十善真正做到圓滿,沒有絲毫不善夾雜,是誰?是佛陀,不是別人,別人總有夾雜,菩薩有夾雜,完全一絲毫不夾雜,那是佛陀。這個要知道。有人讀了《十善業道經》,再聽我講,來跟我說,他說「常念、思惟、觀察」還容易做到,他說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這個做不到。是!成佛就做到,你還沒成佛。但是佛給你講,他一定有這句話,這是最終極的目標,十善業道達到最終極的圓滿是這樣的,這是如來果地,不是我們現在。我們現在不能不夾雜,夾雜是正常的。希望這個夾雜年年減少,這就是進步。不可以夾雜是年年增加,那你就退步了。年年減少,月月減少,到天天減少,你這一生決定成佛,那真叫希有難逢。
天天能減少,這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,普通人能做到是月月減少。現在講是一個星期一個星期,一個星期七天,每個星期都有進步,這個人決定成功。到每個星期都能夠減少,都能夠覺得,你往生肯定的,一點懷疑都沒有,而且你品位很高,有把握往生!再告訴你,一個月一個月的減少,你就決定得生淨土,就一點懷疑都沒有了。所以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,不要問別人,自己很清楚。真能這樣修,煩惱沒有了,煩惱是十惡,煩惱沒有了,自性清淨心現前;十善業道是自性清淨心裡面的性德,它流露出來了。所以真正修行,你看佛在此地講,人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乃至無上菩提,都以它做根本。根本要失掉了,其他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,決定不能成就。
所以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你重視這三個根?這三個根都是別人疏忽掉的,學這個幹什麼?甚至於還有人說,這些東西大乘經典裡全都包括了。沒錯,大乘經典落實就這麼簡單,你只要抓住這十條落實,所有一切經教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眾生的,都落實在這十條上。你不認識它,你不識貨,你不知道這是寶。認識之後,你才曉得這是寶,你才會真幹。所以看破在先,放下在後。看破是你真的理解、懂得了,自然放下,放下不難。為什麼放下這麼難?你不知道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就是你沒有看破,所以放下才困難。如果真的了解,明白了,放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
就是因為看破難,佛才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佛從來沒有教人修行過。我們看《大藏經》,佛沒有哪一天說邀請大家在一起來念佛,念一堂佛,沒有;來坐坐禪,也沒有。佛教人天天上課,天天講學,你要是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,你就曉得佛不是宗教。宗教裡頭有拜神,佛裡頭沒有,佛跟人的關係是師生,他是老師,其他是弟子,師生關係,這是學校,教育。他所講的東西的內容,這些經典,我們今天整個把它綜合起來,《華嚴經》他講五個科目,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、講哲學、講科學,這五門東西都講到究竟圓滿。所以方東美先生一生學哲學,這是世界知名的哲學家,到晚年全部歸到佛法。我跟他學的時候他還沒有全部,但是有非常強烈的傾向。晚年之後,真的全部投入。因為在學校開課,在台灣大學開了三個大單元,「魏晉佛學」、「隋唐佛學」、「大乘佛學」,開這三個大單元,講了不少年。台大退休之後到輔仁,輔仁是私立學校,博士班裡面去講「華嚴哲學」。晚年差不多是二十多年,講這四個單元。真的是全部時間、精力都投入。當年告訴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他在學校開這個課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哪裡有迷信?
你看到此地,這《十善業道經》上,佛是跟龍王講的,你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,所以佛法教學是藝術化。他講龍宮是鹹水海,鹹水海是苦海,比喻我們世間,我們世間是苦海。我們世間人一天到晚妄念紛飛,比喻做龍王,他是表法的意思。你懂得這個才曉得他教學的高明。然後你看到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講眾神就講得很多,山神、海神、水神、河神、花草神、樹木神,統統都講這個,統統是表法的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對於大自然就愛心生起來了,敬愛大自然。你決定不會破壞自然生態平衡,不可能。你才能享受大自然真正的樂趣,真正的真善美慧的人生。你要是不懂,你怎麼能享受?《華嚴經》上佛教給我們享受,生活最高的享受。所以自修福業,就這一門十善業道就行了。
下面是「供養諸佛無央數」,諸佛裡頭,最重要的是什麼佛?未來佛,未來佛是一切眾生。過去佛、現在佛無需要我們供養,我們用什麼供養?我們供養未來佛,就是供養現在佛,供養過去佛。為什麼?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,都希望我們這一生能成佛。成佛從哪裡成?從大慈悲。所以佛法有這麼個說法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慈悲從什麼地方表現?從方便表現,善巧方便表現你的慈悲。無條件的愛心,愛一切眾生,愛花草樹木,愛山河大地,愛心遍法界,得修這條。
「於佛功德常願求」,常常有願,有發這個願,常常想求得,「佛功德」是自性功德。自性功德裡面,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五句就是代表。我有願,我有求,求什麼?求清淨心,自性本來清淨的。求不生不滅,自性本無生滅,真的是不生不滅。這一願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學術裡面都想求的大般涅槃,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,是你自性本有的。求智慧、求德能、求相好,那是本自具足。求大定,佛法裡面講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自性本無動搖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最後說一句,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怎麼願求?要像諸佛法身菩薩一樣,萬法是自己,萬法是自性。我們的真心、本性在哪裡?一切萬法就是,你才會真正認同萬法跟我是一體,萬法是我自性變現的。
自性清淨寂滅,萬法空無所有,所以佛法常用兩個字,最簡單,心性是什麼?心性是空寂,寂是自性的體,空是自性的作用。自性能變現萬法,萬法皆空,確實無所有、不可得,包括我們自己身體都不可得。不但身體不可得,我們的精神,人家說身體死了,靈魂不死,靈魂是精神,靈魂也不可得,靈魂也是個幻相,這個要知道。靈魂是阿賴耶的見分,身體形相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。見相兩分都是假的,自證分變現出來的;自證分是法性,證自證分是佛性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所以空寂兩個字用得好,你常常想到空寂,能夠幫助你看破,能夠幫助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不會再起這個念頭,那你就回歸自性,你就成佛了。
實在業障習氣太重,我們只能夠把執著放下,行,執著放下,六道就沒有了,你成了阿羅漢。再進一步,向上提升,分別也放下,恭喜你,你成菩薩。最後再把起心動念放下,真搞清楚的時候,不再起心動念,你就回到老家了,反璞歸真,回頭是岸,你回到你自己本來是佛的位子上去了。那麼一切毛孔放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,你統統能感受到,時時刻刻沐浴在佛與法身菩薩氛圍之中,這就是得無量功德加持。所以能不能接受到加持,完全在自己的清淨心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