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二二卷) 2009/1/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202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十住品第十五」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第二面最後一行,從第四「生貴住」看起。
我們把這經文念一段,「明對治世間法則,及生死煩闠不自在障,令自在故」。這是長者為我們說明十住菩薩斷惑次第,前面一段他講的發心住、治地住、修行住,這三住是「總修出世間心,破諸世間煩惱纏縛,一時頓成根本智慧」,這就是前面三住。這個地方特別要交代明白的,那就是菩薩十信圓滿,十信心滿,修圓滿了,入初住,破無始根本無明,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起心動念,這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境界,見性就成佛,在《華嚴》就是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見性成佛。這個地方李長者還跟我們講斷惑,他還有迷惑嗎?沒有,無始無明斷了。李長者有沒有說錯?沒說錯,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。由此可知,此地所講的斷惑,從初住往上去一直到等覺,都是斷無始無明的習氣。習氣怎麼斷?習氣不需要斷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鍊心,讓這些習氣自自然然的沒有了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人家是真有功夫,他們確實是即一切法、離一切法。他不是躲避到一個深山裡面去修行,與這個社會斷絕,不是的;他就在紅塵當中,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。但是眾生會被環境影響,會被環境染污;他們在這個世間,不受環境的干擾,沒有環境的染污,這就高明,真正高明。現什麼相?不一定。
長者在此地,每段都引用五十三參的例子,來給我們做證明。這段文字好!讓我們明瞭五十三參奧妙地方之所在,妙在哪裡?妙在在塵不染,在動常寂。由這個地方顯示出性相不二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,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大徹大悟。這裡面深妙沒有邊際、沒有止境,是性德圓滿的流露,我們向這個地方去體會,就會有受用。第四生貴住菩薩,就是第四住菩薩,他代表「對治世間法則,及生死煩闠不自在障」,闠是熱鬧的場所,這是講外面的環境,我們現在是大都市,特別像市場,超級市場,指這些地方。你進去之後,你看看裡面所有一切的陳設五花八門,都在那誘惑你,你六根所接觸到的有沒有起心動念?有沒有分別執著?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到這些地方去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示現在我們世間不例外,他們也常常去。我們在這些場所,總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在這裡挑選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必須的,挑選這些物品。菩薩也在市場裡面,看到好像他也在挑選,其實他在修行。他修行修的是不著相,這個高,太高!他在那裡修什麼?我們簡單的講他在那裡修清淨心,修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從事相上說,他跟我們毫無差別,沒兩樣;從理上講,從境界上講,完全不相同。不但是我們不能夠跟他相比,十信菩薩達不到他的境界,十信位的菩薩是離開染污得清淨心;他們不是的,他們染污已經沒有了,也就是說染淨沒有了,善惡就更不必說。
染淨沒有,這是什麼境界?我們細心的去觀察,雖然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,但是這個境界裡面的現象,我們可以略知一二。何以能有這種能力?那就是我們在經論上得到的這些信息,能體會到他們的境界,他們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裡面奧妙的道理,實在說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,給我們講透、講明白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的兩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所以他不動心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分別執著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太高了。為什麼?你去想顯一體、起二用、示三遍,你能把這三段明白,五十三參你就清楚了。我們能不能學?不是不能學,能學,但是有一定的難度。這個難度,《還源觀》上前三段是講看破,後面三段是講放下,這是對法身菩薩講的,先看破而後放下,那個放下是什麼?放下無始無明的習氣。對法身菩薩來講,先看破後放下;對我們來講,我們得先放下後看破,放下之後才看破,這個不一樣!為什麼?我們煩惱障重,不放下煩惱,你就看不到事實真相。他們的煩惱統統放下,所以他真的看破,雖看破,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有,這個習氣不是說我放下就能放下,不是的,叫無功用道,它是要用時間慢慢的、自然的化解,這個地方不能用功,不能用力。
你想看看,在十信位菩薩裡面,修十波羅蜜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用布施這個方法破除我們無始以來貪欲的障礙,用持戒來破除無始劫來惡業的障礙,一法對一法,對治,好像有病一樣,咱們得用藥物來調理。明心見性之後,你的毛病都沒有了,你的病都治好了,不需要藥物,但是什麼?需要修養。你身體是復原,還沒有達到完全健康,剛剛復原還很虛弱,用不著藥物,就像這個意思一樣,得好好修養,你的狀況會一天比一天好,就這麼個意思。這個虛弱是什麼?就是病的餘習,無始無明的餘習,現在這邊所講的統統是斷無始無明的餘習。我們了解這個,你就不會再懷疑,他跟十信位的完全不一樣,十信位真的是有事,十住以上沒有了。在餘習裡面,他是樣樣去經歷,這就是清涼大師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的「歷事鍊心」,他要不經歷這些事情,他怎麼知道他的餘習習氣還有沒有?一定要經歷,才知道習氣是不是真的斷掉,這才說四十一個階級。這四十一個階級,我們不能說它無,也不能說它有,如果說它有,錯了,為什麼?人家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階級從哪裡來?階級之形成肯定是由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沒有,哪來的階級?你要說沒有,確實習氣有厚薄不一樣。這是我們初學佛很難理解的地方,真正明白,我們的疑慮就沒有,就斷疑生信。
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學,雖然學不像,學,決定有好處,不是沒有好處。學了受不了,趕緊往後退,這一點很重要,不可以勉強,勉強就造業,就往後退。這對於會學的人,宗門古大德常常測驗學生,問「你會麼!」這句話的意思很深,會,對你有幫助;不會呢?不會,你造業了。眼見色,你在這裡面,不是不叫你見,見的時候你動不動心?你起不起念頭?不起心、不動念頭。常常見,都不起心、都不動念頭,你的功夫天天在這裡磨鍊,愈磨愈深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的心清淨平等覺。不通過實際上的鍛鍊,你說你的心清淨平等覺,你說你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靠不住。早年方老師把這個經介紹給我,他對於大乘教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說人家講不是假的,是通過鍛鍊的,這是科學精神,是禁得起考驗的。你的煩惱習氣確實斷掉了,你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,教化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你自己要做出斷惡修善的樣子來。你看看,你自己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還要做出斷惡修善的樣子,那是什麼?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高明!誰看得出來?明心見性的這些諸佛菩薩、法身菩薩,他們知道,他們看得出來;不但六道凡夫看不出,十法界裡面的聖賢也看不出。這些諸佛菩薩在哪裡?就混在我們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咱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,為什麼?如果不是這些人夾雜在裡面,這個世界早就沒有了。眾生造這麼重的罪業,這個社會還存在,什麼道理?必有原因,這個原因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這叫大慈大悲,這真正叫悲天憫人。
下面他舉善財五十三參,「即如善財於巿肆之上,見彌伽長者,說輪字經,即表生死巿廛鬧處常寂」。你看看長者在那裡修禪定,善財童子去參訪,他在哪裡?在鬧市,我們現在講市場、百貨公司,在這個地方。善財童子參訪他,跟他講輪字經,意思在哪裡?意思就顯示出大乘教裡面常講「動靜不二」。生死是個動相,市場鬧哄哄的是動相,可是菩薩是在定中,怎麼知道他在定中?他是法身菩薩,他不是普通菩薩。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還有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沒有了、斷掉了,還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沒有了這才超越十法界,到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稱為法身菩薩。所以我們知道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用,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照是與眾生和光同塵,寂是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這就顯示動靜是一不是二。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第五具足方便住,對治真俗身邊二見,令大智境界得自在,破不自在障故」。五是具足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便兩個字要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最恰當的方法、最好的方法。這沒有一定的,為什麼?這些事情是因人而異、因事而異、因時而異,它是活的,它不是一成不變的,所以叫善巧方便。這就是智慧的起用,智慧起用就叫具足方便,就是善巧方便。它的體是自性般若智慧,起作用的時候就叫具足方便,大乘教裡也常常講「善巧方便」,它起作用。它對治真俗身邊二見,俗有身見、有邊見,俗是六道凡夫,身見是什麼?執著身是我;邊見就是現在講的對立,邊是二邊,有真,真的對面就是假,善的對面是惡,好的對面是壞,長的對面是短。人生活在哪裡?生活在相對的世間,相對就是邊見。佛告訴我們,身見跟邊見都是錯誤的,錯覺,沒這回事情,這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。修行人首先要破身邊二見,身邊二見破了,五種見惑就不難斷,因為它底下就是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大類的錯誤見解。確實要知道身是假的,身不是我,我是什麼?現在科學家也相當聰明,他們在研究當中也發現身不是我,那身是什麼?有點跟佛法講的接近,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什麼是我?靈魂是我。因為身有生死,靈魂沒生死,靈魂在六道裡面去投胎,這個身體壞了,用的時間長,用舊了、老了、壞了,不要了換一個。
這不就是像藏傳的活佛轉世一樣嗎?他去換個身體。所以轉世不希奇,活佛轉世,哪個不轉世!各個都轉世,問題就是你轉了之後,你得個什麼樣的身?活佛是個修行人,他愈轉愈殊勝。如果我們能夠懂得斷惡修善,那個身也愈轉愈殊勝,從人道轉到天道,欲界天轉到色界天,色界天轉到無色界天,這不都是轉世嗎?天有二十八層,無論哪一道都非常複雜。這裡面總而言之,有染、有淨、有善、有惡,有智慧、有福報、也有愚痴受苦,像這些情況我們知道得很多。佛告訴我們靈魂還不是我,那什麼是我?佛家講有我,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有真我,真我是法性,法性沒有生滅,法性沒有染淨。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。這是真我,真的我不生不滅,真的我得大自在;這個身是我,這身不自在。「我」這個字的定義在佛法裡面有自在的意思,我們在身上找不到自在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執著身是我是很大的錯誤。
法性,乃至於從法性變成法相,法性是體,《還源觀》裡面講「顯一體」,那一體是法性;「起二用」,這是現相,就是法相。大乘教裡面把體跟作用合起來講叫法身,或者單獨講法性是法身,或者單獨講法相也稱作法身,都講得通。為什麼?它有三遍的性質,那就是「周遍法界」,它第一個特性,無論是性、無論是相,周遍法界,第二個特性「出生無盡」,第三個特性「含容空有」。無論在性上講、在相上講,它都是究竟圓滿的,它沒有分別,它沒有執著,它沒有起心動念。在大乘佛法裡面,稱這個境界叫實報莊嚴土、叫常寂光土,身跟土是一不是二,這叫得大自在。性遍法界虛空界,它所起的作用,這個作用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,也是周遍法界,這是真我,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為什麼我們不能覺察?我們是迷而不覺,不是沒有,我們是迷而不覺。為什麼會迷?因為我們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迷了。佛說得好,經上講得明白,只要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是起心動念,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見到,就在眼前。見到之後就看破,你當然放下,看破之後放下了,徹底放下了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連起心動念都沒有,那就恭喜你,你已經進入這四十一個位次,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你已經契入這個境界,你不會退轉,念不退,就是圓證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
這樁事情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太幸運,得人身、聞佛法,能聞到《華嚴經》,能夠對這個事實真相聽到、體會到,不懷疑,能夠生信心,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什麼?需要的像善財童子一樣,歷事鍊心。我們要把這些理論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,真實智慧,這些理論從真實智慧生的,還消歸智慧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表演的,就是四德:隨緣妙用、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、代眾生苦,想想那是不是乘願再來的?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乘願再來。這一生在這個世間無論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善緣也好、惡緣也好,都在那裡幹歷事鍊心;換句話說,都是在那裡不斷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。所謂向上提升也就是煩惱習氣天天在放,放下了,你才能提升得上去;煩惱習氣要不放下,你怎麼提升法?可是你一定要曉得,從什麼地方提升,這裡說得太好了,身邊二見,你從這裡下手,這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。你要不真正通達明瞭,你不肯放下,要知道身相不可得,身見不可得。《金剛經》上前半部佛教導我們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;後半部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眾生見,無壽者見」。前半部是從相上說的,後半部是從性上說的,講得更深!不但物質現象沒有,是假的,精神現象也是假的,都不可得。
佛在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做的總結論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把這樁事情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讀《心經》的人太多了,但是真正得受用的那真叫鳳毛麟角,為什麼?沒有放下。為什麼沒放下?雖然天天念,念的人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他有三重障,雖然天天念,念一輩子,他也不能解其義,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沒有懂得,所以他放不下。他如果真懂得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?這個標準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把它抓到,那就是我沒做到,說明什麼?我沒懂;我要真懂,沒有放不下的。這個話是五十八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決定不要產生誤會,強不知以為知,自己以為懂得,其實沒懂。為什麼?不懂的以為懂得,你就不會進步,你就往上提不起來。知道自己不懂,還會往上提升,我還要求,還要認真努力,前面有路走;如果以為自己懂得,你路走到盡頭沒路了。是不是懂得?我有沒有做到。佛家講的解行不二,解在行中,行在解中,這是真智慧。能說不能行,那不是真智慧,他真的沒懂。沒懂,他為什麼能說?說得不好聽叫道聽塗說,他是聽人家這麼講的,那是儒家所講的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」,他聽得很多,他讀得很多,他記得很多,全是別人的,不是自己心性裡流出來的,我們一般講不是你悟出來的,是你在外面學來的,所以你做不到。真正悟得的,那就做到,你要不做到你就不會開悟,你真正悟得,可見得你已經契入境界。
在中國古代,儒釋道三家都講悟處,講悟性。老師看學生,看這個學生將來有沒有成就?從小看他的悟性。而不是看他的記性,記得再多不開悟是死的,現在講是知識,知識淵博是記性。智慧呢?智慧是悟性,不一樣,這個我們總得要搞清楚,要曉得從哪裡下手。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學們,修行求智慧跟求知識不一樣,求智慧決定要化解自己內心深處對立,這樁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跟一切人對立。一切人,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,哪個族群的人,不同文化的人,不同信仰的人,都不能對立,為什麼?對立是錯誤的,自性裡頭沒有對立。我們想求明心見性,如果有對立你永遠就不能見性,所以對立要化解。不能對一切事對立,不能對一切萬物對立,不能對一切不同維次空間對立,這講天地鬼神,沒有對立,沒有對立就是一團和諧。自性是和諧的,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宇宙是和諧的,大自然是和諧的。細細觀察,對立從哪裡來的?對立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,自性裡頭沒有;這是煩惱的根,我們要真正想斷煩惱,得從這裡下手。如果這個根拔掉,你會感到非常快樂,你慢慢的把真我就會找回來,你得的是自在、是安樂、是法喜充滿。我們常常講「愛心遍法界,善意滿人間」,你真是這樣子。你之所以做不到,就是你有身見、有邊見。
俗是講六道裡面的,真是講四法界,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裡頭還有身邊二見嗎?有,跟我們凡夫完全不一樣,習氣!他真的身邊二見斷掉,但是還免不了有一點習氣在。就像我們現在看五十三參一樣,無始無明都斷了,無始無明的習氣在。我們知道無始無明好斷,習氣不好斷,習氣沒法子斷,這些道理前面都講了很多。這兩種見斷掉,你看這底下講的「令大智境界得自在」,得自在當然就「破不自在障」。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個智慧現前,這種智慧就是大乘經上佛說的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知是寂,無所不知是照,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寂照是一不是二,你看它裡頭沒有對立。所以在民國初年,我們佛門有位大德的居士歐陽竟無大師,他說「佛教不是宗教、不是哲學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。為什麼不是哲學?哲學是對立的,有能有所,能所對立。佛法也講能、講所,但是它不是對立的,它是一不是二,所以哲學不能包括它。這是我們真正想回歸自性,把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顯示出來,那就得大用處,這就是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。像《華嚴》末後這五十三位佛菩薩,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,那是大智大覺的生活榜樣。他的示現裡面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都有,我以前記得五十三參裡面出家人有五個,他們現在仔細查了一查,有六個出家人,其餘全是在家人,為我們做出榜樣。
下面他舉例子,「如善財見解脫長者,即入三昧,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陀羅尼,十方各現十佛剎微塵數佛國土海清淨莊嚴,總在身中,即明一切眾生身,總含無邊佛剎,體相無礙」。這個境界不可思議,尤其是末後這幾句話,說得太好了,不是我們沒分,我們有分,只是我們完全不知道,迷失了自性。這種無比殊勝莊嚴的現象,居然我們是一無所知,就在面前!是一無所知。這是善財童子參訪見到解脫長者,因為長者修定,他也修定,這個定叫「普攝一切佛剎無邊陀羅尼」。實在講這個定的名稱都從作用上講的,三昧之體是一個,都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用出生無盡遍,在三遍裡面第二個講的出生無盡。像萬花筒一樣,你要看什麼境界都能顯示出來,這看什麼?看佛剎。遍法界虛空界裡面佛剎無量無邊,無有窮盡,為什麼?它決定跟性德相應。自性沒有邊際,其廣無邊,其深無底,所以它現的相跟性德當然是相同的,不可能有例外的。所以它現的相,相就是世界,就是從一體起二用,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,就像這個經上所講的,十方各現十佛剎微塵數佛國土,海是形容詞,像大海一樣,十方無處不現。現多少?這數字是無法計算的。
一個佛剎,其實佛剎大小也不一樣,佛在經上一般給我們說的,一個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,這叫一個佛剎,也叫做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是一佛土,一尊佛的教化區。在「世界成就品」、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,我們看到,一尊佛的教化區有大有小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佛在往昔修菩薩行的時候,發的願大小不一樣。像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的願太稀有,真的是不多見,所以阿彌陀佛的成就就不可思議。我們不要看別的成就,單單看他老人家跟華藏世界的關係,你就能體會到。華藏世界海,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,這是表自性的,毘盧遮那是梵語,這個名號裡面的意思叫遍一切處,它沒有形相,它是法性,稱法性身,沒有形相,所以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。現在有很多高級宗教他們都崇拜一個真神,他說那個真神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沒有形相的,跟佛法講的法身如來很接近。他能現相,他現的相就稱為報身佛,盧舍那佛,盧舍那是報身佛。像釋迦牟尼佛,這是在每個地區去示現成佛的這叫應化身,釋迦牟尼佛。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三身是一身,一而三,三而一。盧舍那佛是智慧身,盧舍那是智慧的意思,報身是智慧身;應化身,應化身是辦事的。
所以在我們這個階段,階段是從時間上講,我們這個區域,就這個大千世界、這個地區性來講,他的德號叫釋迦牟尼。實際上佛哪有名稱,佛菩薩沒有名字的,他的名字是他在此時此處教化眾生的宗旨,這就他的名稱。宗旨從哪裡定?是從這個地區的學生,他需要什麼。釋迦的意思是能仁、仁慈,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地區裡面的眾生缺乏的是仁慈,我們中國人講仁愛,缺乏這個東西;再講得通俗一點,缺乏愛心。仁,中國的文字是兩個人,人字邊一個二,二人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自己起心動念常常想到別人,這個世間缺乏這個,有這種人太少了,大多數的人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,沒有想到別人,所謂是利己就損害別人,這就所謂是自私自利。能起心動念想別人不想自己,這叫仁愛,就缺乏這個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在此時此處教化這些眾生,教他們要懂得仁愛,這是對人。對自己呢?對自己也成了問題,牟尼,牟尼的意思是寂靜,也就是清淨心,這個地區的眾生心不清淨,所以用牟尼。可見得這就是佛法教學的宗旨,釋迦牟尼。我們學佛,對於老師的宗旨不可以不知道,老師的宗旨就在名號裡頭。我們天天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念這個佛號就是念老師教學的宗旨,我們常常念到,對人要仁慈、要仁愛,對自己要清淨。什麼叫清淨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清淨,就是牟尼;以大慈大悲心去幫助一切眾生,這就是釋迦。
用什麼方法幫助?性德裡面所講的四條,用這個就真的是仁慈、能仁。第一個是「隨緣妙用」。所以佛法是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,著重在身教,言教是輔助,身教是正行。你看它頭一條是講原則,隨緣妙用,妙這個字意思很深。隨緣那一定是著相,妙用是離一切相,即一切相、離一切相這叫妙用,不著相,所以首先把原則說出來,教化眾生的原則。怎麼教法?「威儀有則」,威儀是行住坐臥,佛家講四威儀。則是什麼?則是規矩、好樣子,站有站的樣子,坐有坐的樣子,行有行的樣子,行住坐臥都有最好的榜樣給人看。也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要給這個地區的眾生做最好的榜樣,這總的說法。細說呢?細說就是佛家所講的戒律,儒家所講的禮,所講的規範,規矩、典範。我們這些年來學習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學習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學習佛的十善業道、三皈五戒、沙彌律儀,這些都是屬於威儀有則,是要做出來給人看,這不是講的,是要把它做出來,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做出個好樣子,這個重要。
雖然做出來,還要注意攝受人心,讓一切眾生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歡喜接受。那要怎麼樣?要「柔和質直」,這是四德第三條講的,態度要柔和,心地要真誠。真誠你才能感動人,表現在外面柔和,我們中國人講的謙虛有禮,讓人家接觸你的時候,會生歡喜心、生尊重心,尊重你、敬愛你,願意向你學習,這個很重要。最後一條那是願心,你永遠不能退心,「代眾生苦」,是不是真代眾生苦?這些法身菩薩他老人家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哪有苦樂!他沒有苦樂,沒有苦樂要做出這些樣子出來,這不是像演戲一樣嗎?所以叫遊戲神通。舞台表演,做得很逼真,給觀眾看的,他們都是在舞台表演;自己叫妙用,沒有一樣他當真的。所以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,連染淨的念頭都沒有,更沒有善惡,所以他在表演,他在做給我們看。為什麼這麼做?眾生有感,他自然有應,所以這個道理很深。
你看他所示現的,示現的是「十方各現十佛剎微塵數佛國土海清淨莊嚴」,末後這句很重要,示現的是清淨莊嚴,清淨是妙用,莊嚴是隨緣,人家看了歡喜,清淨是別人見到尊重。「總在身中」,這句話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,從我心做起,從我身做起,從我家做起,從我們這個會做起,慢慢再擴大,擴大影響,最後要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。那個根呢?根從我心做起,真幹!就是清淨莊嚴總在身中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講的解脫長者,佛菩薩示現在人間,是他們的事情,底下這句說自他不二,也正是大經前面多次說過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就是自他不二,所以「即明一切眾生身」,他是來做代表的。「總含無邊佛剎,體相無礙」,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相就是依正莊嚴,依報就是上面所說的無邊佛剎,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剎是依報;正報呢?正報是自己。無量無邊佛剎跟自己是一體,不二!這是從一體起二用。惠能大師沒有講二用,惠能大師只講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依正莊嚴,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是依報,正報是自己,他在一句話裡頭。依正是一不是二,性相是一不是二,佛法裡頭沒有二分法,它是統一的。理事是一,性相是一,身土是一,找不到二的,這叫見性,這叫圓滿。圓明體,圓滿光明,光明是智慧,就生智慧。
我們現在不生智慧生煩惱,什麼原因?我們有二,落在二裡頭去。二是什麼?二是前面講的邊見,二邊,邊見生煩惱,身見生傲慢。你有身見就有傲慢,你有邊見肯定就有分別執著,所以生煩惱。為什麼這些菩薩不生煩惱?他沒有身見、他沒有邊見,所以他不生煩惱,他生智慧。智慧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苦厄就是煩惱,他沒有煩惱,所以他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這說明一切眾生身跟諸佛如來身,是一身不是二身,是一不是二。這一點我們不懂,我們真的是不懂,因為我們不知道真相,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周遍法界。在物質現象裡面,正報的一毛端,依報裡面的一微塵,小到不能再小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它的性質是什麼?性質周遍法界。每個毛端、每粒微塵統統都是周遍法界,它怎麼周遍法?它沒有自體,所以它才周遍;它要有體,它就不能周遍。我們現在看到好像是有體,其實你看錯了,沒有體,它要是真的有個物體就不能周遍。一毛端,我們看到是個毛端,它怎麼會周遍?不但是性沒有體,相也沒有體,這個東西就很不好懂!我們是幸虧彌勒菩薩慈悲給我們說出來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到底怎麼回事情?原來他說從念頭生的。念頭從哪裡生的?念頭沒有理由,所以叫無始無明,妄念。妄,說得很清楚,念不是真的是妄的,妄念就起妄的境界。所以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是妄的,所以所有一切境界的現象都不是真的,無論是相、無論是性,它跟法界是圓融的,確確實實是普周法界,含容空有。
微塵跟毛端都是這樣的,這個境界真是不可思議,佛告訴我們「唯證方知」,所以佛經裡面有科學精神。絕對不是說釋迦牟尼佛、彌勒菩薩這樣講,我們就可以相信,不是的,世尊、彌勒只不過給我們透出個信息,對我們的教誨、對我們的期望是什麼?你去證明,你證得了才是你的,那個時候的信才叫真信。現在我們這個信不叫真信,沒證得,聽佛說的、聽菩薩說的,我們知道佛菩薩不欺騙我們,他不妄語,所以我們現在的信叫正信,不是真的,叫正信,到我們自己什麼時候證得就是真信。也就是說,什麼時候我們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佛講這個境界我們完全明白那證得,叫真信。這是佛經有高等的科學精神在裡頭,科學的精神、科學的方法,要求實證;絕不是聽他講就算了,這不及格的。你要證得,那是真的;沒有證得,聽得再多是別人的,自己不得受用,這個受用是什麼?斷煩惱、得大自在,這是受用。
底下一段「第六正心住」,我們看看十住菩薩的名稱,使我們聯想到在中國傳統,古聖先賢教學裡面教導我們的,跟佛法很接近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古聖先賢裡面,肯定有不少人是佛菩薩在中國示現的,確實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他在印度現佛身、現菩薩身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現菩薩身,在中國就現聖賢身、現帝王身。我們講古聖先王,那些帝王是佛菩薩化身的,我們有理由相信。古聖先王教導我們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所以中國幾千年前這些老祖宗重視教育,幾千年來一直到清朝,都沒有改變這個理念,就是把教育擺在第一。現在人所謂人生頭等的大事是什麼?是教育,教學為先。「修身齊家,格致為本」,格是格物,致是致知,《大學》裡面所講的三綱八目。三綱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這是中國教育教學的宗旨、教學的目標,教什麼?教你明德。明德,實在講這個意思跟佛法裡明心見性是通的,在佛法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在親民,親民就是教化眾生,也就是《還源觀》四德裡的「代眾生苦」,親民是代眾生苦。止於至善,四德前面這三條,你看是不是止於至善?隨緣妙用、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,真的是至善,確實能貫通。從哪裡做起?一定從格物、從致知。物是什麼?物是欲望、物欲,格是格除,就是佛法裡面講,從斷煩惱開始,格物就是斷煩惱。三重障裡面,傲慢是俱生帶來的煩惱,不是你這一世學的,人只要執著身是自己,傲慢就起來,從傲慢裡面自自然然就生嫉妒。沒有聖賢教誨,不可能不生嫉妒心,不可能不生貪欲心。貪欲心是對外面的煩惱,嫉妒心是對內的煩惱,內外交煎,這個人的日子還能好過嗎?所以嫉妒是不是害別人?不是。我們常講嫉妒傷害別人只有三分,別人受害;自己呢?自己受害七分,不值得!所以佛教給我們,怎樣斷嫉妒?修隨喜功德。看到別人有好事生歡喜心,不要生嫉妒心,他做的好事,對社會、對眾生都有好處,有力量、有能力,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這是什麼?這是把嫉妒心化解了。
貪欲心呢?貪欲,佛教我們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歡喜布施,全心全力的布施,毫無保留的布施。這要說起來很多人害怕,統統捨掉之後自己怎麼辦?殊不知布施是因,後面有果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有施必定有得。但是得到,得到不能起貪心,貪心一起來那你就錯了,你得到就這麼多,不會再多了,慢慢你的福報消了你就沒福。佛告訴我們捨得,你不是布施得到了嗎?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,你所得的財財捨掉,你所得的法法也捨掉。你能這樣去做,做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明心見性,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現前,那就沒有窮盡,那就遍法界虛空界。這是大乘聖教,這是真理,哪有什麼金融危機?所以學了佛法之後,什麼危機都沒有,一切災殃化為塵。確實是名實相符的究竟圓滿的大法,我們這一生能遇到,能認真學習,確實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遇到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