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五四卷)  2000/1/7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254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乾闥婆王偈頌,第六首:

  【佛身清淨皆樂見,能生世間無盡樂,解脫因果次第成,美目於斯善開示。】

  這首偈頌清涼註解得比較多,天王在長行文裡面,我們看到樂搖動美目乾闥婆王,他得的是「現廣大妙好身令一切獲安樂解脫門」。在讚頌裡面,他敘說修因證果、自利利他的業因果報。第一句是說現身,『佛身清淨皆樂見』,「樂」是愛好、歡喜,佛現的身是清淨身,無論現什麼身相皆是清淨身。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,可以說佛是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,無類不現身;換句話說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族類之中,佛統統現身,無論現什麼樣的色身,都是清淨身。在人道現人的清淨身,在天道現天之清淨身,在鬼神道,像此地我們所念的乾闥婆神,乾闥婆是鬼神道,乾闥婆當中的清淨身,在畜生道示現畜生道的清淨身。

  我們要問「清淨」是什麼意思?什麼才叫清淨身?清淨是不受污染的意思。我們的人身不清淨,為什麼不清淨?因為你被污染了。你被自私自利污染,你被名聞利養污染,你被貪瞋痴慢污染,你就不清淨了。佛菩薩在人間示現人身,他一切的污染都不受,所以他的身是清淨的。同樣一個道理,他現乾闥婆身,乾闥婆是凡夫,不是聖人,是六道眾生之一,我們一般人稱他作鬼神道,他是四大天王所統轄的八部鬼神,介於天跟鬼之間的一類眾生。少分像天,多分像鬼,這麼一類的眾生。佛所示現的也是清淨,為什麼?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個身就清淨了。具體而言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我執,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無我相;沒有是非人我這一種分別執著,無人相;沒有貪瞋痴慢,沒有見思煩惱,沒有塵沙、無明,他怎麼不清淨?佛無論在哪一道現身,此地這個佛身是廣義的,十法界之身,佛所示現的統統是佛身。所以十法界的眾生都喜歡見,都喜歡親近這樣的人物。身心清淨,我們世間人稱為德行,如果在人間示現的,這個人有高尚的情操道德。身心清淨當然生智慧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所以這個人有德行、有智慧、有學問,當然大眾都喜歡親近他,「皆樂見」,喜歡見他。

  第二句:『能生世間無盡樂』,這就是一切眾生皆因他而得安樂。這個「世間」就是一切,意思甚深甚廣。「世」意思是講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古時候中國人以三十年為一世,這個世是三個十,這三十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十年叫一世。「間」是講空間,世間跟世界是一個意思,界是界限,也是講空間,說世界也好,說世間也好。現在人講的時間與空間,這裡面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,我們講一切的動物,人是動物裡頭的一種,植物、礦物,一切自然現象,用「世間」兩個字都包括盡了。我們就體會到這一句文裡面的含義,不但一切動物離苦得樂,植物也離苦得樂,礦物也離苦得樂,這個意思多麼深廣!從什麼地方離苦得樂?佛現清淨身離苦得樂。諸位再體會這個深義,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自行化他。我們這才明白,我們如何利益一切眾生,修清淨心。自己身心清淨就能夠利樂有情,自己身心不清淨,用什麼樣的方法,也不能令眾生得真實利益。

  菩薩修行為什麼人修的?為一切眾生修的。如果說為自己,自己就被污染了。為什麼?你有私心,你有我見,你有我執,你永遠得不到清淨身,因為你沒有清淨心。佛菩薩跟凡夫的觀念不一樣,念念為眾生,沒有為自己。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,修布施為眾生,持戒也為眾生,忍辱也為眾生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全是為眾生,所以他得清淨身,他成就清淨心。我們怎麼樣修學,都入不了佛菩薩的境界,原因在哪裡?沒有把「我」忘記。無論修學什麼法門,為我,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為我,能不能往生?能;修學其他法門決定不能成就,為「我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能成就,但是品位很低,凡聖同居土去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中下輩而已,上輩還都沒分。為什麼?我執沒有忘。這是說淨土之殊勝,真正殊勝就在此地,我執未忘,居然也能往生。

  如果能夠破我執,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在凡聖同居土。破了我執,方便有餘土;破了法執,實報莊嚴土,這叫帶業往生。除淨宗法門之外,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裡面,沒有帶業的,這就是跟你老老實實說明,你要不修淨土法門,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。為什麼?一定要破我執、破法執,你才能成就。什麼成就?脫離六道輪迴,那算是成就。修來修去總出不了輪迴,沒有成就。我們無量劫來生死、死生,總出不了六道,這就是沒有成就。為什麼出不了六道?「我」這個念頭沒有忘掉,念念以這個身是我,為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讓這個身貪圖享受,讓這個身自私自利。一切的造作只有一個目的:損人利己,幹的都是這個事情。

  我們再想一想,菩薩所幹的跟我們恰恰相反,菩薩念念是眾生,沒有自己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清醒過來,我們要想成佛、成菩薩,就得要學佛菩薩的心行,從今而後念念只有眾生,沒有自己,你就轉凡作聖,你就不是凡夫,就是佛菩薩了。全心全力、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你就是佛菩薩。幫助別人當中還夾雜著自己,你是世間的好人,你不是佛菩薩;換句話說,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只是人天善人而已,你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,不是聖賢。聖賢為一切眾生,決定不摻雜自己,念念之中只有眾生,沒有自己,這是佛心,這是佛意,這是佛行。所以凡聖就在一念之間,看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,果然轉過來了,徹底轉過來了,你不但超越六道,同時也超越十法界。

  由此可知,凡夫作佛不難,佛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那是對一些不信的人說的,不理解的人說的,不肯回頭的人說的,如果能信、能解、肯回頭,凡夫成佛剎那間事耳,哪要那麼長時間!真那麼容易嗎?我們在經論當中看到太多太多了,《楞嚴經》上諸位看摩登伽女,那個煩惱習氣多重,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還不到一半,她證三果聖人,像摩登伽女這種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。佛當年在世,每一次法會講完之後,有很多開悟的,有很多證果的,也有很多聽了之後像我們一樣的,眾生根性各個不相同。像我們這種人物,聽了佛法,阿賴耶裡面落下一個金剛不壞的佛種而已,除此之外,起不了作用。我們也沒有開悟,證果更談不上,什麼原因?李炳南老居士以前跟我講,不信!不要以為你受了三皈、受了五戒,甚至於出家了,甚至於做講經的法師了,天天給人講經說法,勸人學佛,你信不信?不信;李炳南老居士跟我講的。為什麼說你不信?因為你信你就成佛了,信了之後你煩惱習氣就永斷了。你煩惱習氣沒斷,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還是隨順煩惱習氣,所以你沒有相信。他老人家講的話,我們細細反省反省,對的!他沒有說錯。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佛如是說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實相般若,我們實相般若沒現前,所以我們沒有信心。

  什麼叫實相般若?咱們很難懂,我們講淺一點,《壇經》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,他跟五祖報告,他說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於是我們就能肯定,那就是「生實相」,那是真正信佛了。我們今天一天到晚,要是遇到五祖一定說,「弟子心中常生煩惱」。我每天接見客人,各個地方學佛同修來找我,千篇一律都是「弟子心中常生煩惱」,我沒有遇到一個說是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沒遇到一個。不信!信了你就轉過來了。什麼轉過來了?觀念轉過來了,想法看法轉過來了。從什麼地方轉?從根本轉。什麼是根本?自私自利。不信,沒悟之前,念念是自私自利;覺悟了,信心生起了,念念之中利益一切眾生。自私自利的念頭消融得乾乾淨淨,沒有了,這個叫真信。

  世尊這些真實殊勝的教誨,哪一部經上都有,可以說他老人家,一切時、一切處面對一切眾生,常常掛在口邊,常常為一切眾生作此示現,我們天天看、天天聽,就是不懂,就是不信。可是諸佛菩薩並不因為我們不信,並不因為我們看不出,他就不做示現,他還是依舊歡歡喜喜作此示現,這是無盡的慈悲,性德的流露。從來不計較我們信不信,從來不計較我們懂不懂,永遠在為我們作此示現,時間久了,總有一天會看出來、會覺悟,就像金剛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那個樣子。

  我們知道佛說《金剛般若》是第四會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成道之後,第一部講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》是在定中講的,沒有甚深禪定的人入不了佛的境界,所以常說《華嚴》是為法身大士所說的。我們世間的時間很短,二七日中,也有說三七日中,這個說法都是經典上有根據的。在我們看時間不長,二七十四天,三七二十一天,釋迦牟尼佛就把這個法講圓滿了。我們今天把《華嚴經》念一遍也要二七日,一天念八個小時,半個月念一部,這通常一般念《華嚴經》的。我們半個月念一部,釋迦牟尼佛半個月把這個經講完了,是不是我們這個本子?不是,我們今天這個《華嚴經》是目錄提要。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,看到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講的《華嚴經》分量多少?他告訴我們,「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」,三千大千世界,一個佛剎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「一四天下微塵品」,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中講完,不可思議!這是龍樹菩薩所看到的原本,分量太大太大了!這是上本,還有中本,中本就簡略一些,龍樹菩薩看到這種情形,不是閻浮提眾生有能力受持的。所以再看下本,下本是什麼?目錄,十萬偈,四十品,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。

  我們讀的《華嚴經》的目錄,還不是完整的,從西域傳到中國,殘缺不完整的本子。東晉時候第一次傳過來,翻成中文,三萬六千頌。諸位想想全經是十萬頌,流傳到中國來的是三萬六千頌,三分之一多一點,殘缺不齊,我們翻成中文《六十華嚴》。第二次,唐朝實叉難陀到中國來,帶的有《華嚴經》。這第二次翻譯,唐譯,增加了九千頌,總共是四萬五千頌,接近一半,這就是我們現在念的《八十華嚴》,八十卷。貞元年間,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,就是給皇帝送禮物,禮物裡面有《華嚴經》的一部分,「普賢行願品」,就是「入法界品」,這一品完整的,沒有欠缺,非常難得,總共四十卷,我們翻譯出來叫《四十華嚴》,是《華嚴經》的一品,最後的一品。這樣整個合起來,才只是一半而已,我們讀目錄裡頭的一半。然後你從這裡想一想,釋迦牟尼佛二七日也好、三七日也好,說這部大經,圓滿的教誨,無盡的法藏,若非法身菩薩,如何能受持?不但不能受持,讀誦也做不到。

  所以想想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,跟人家怎麼能相比,而且還顯得貢高我慢,自以為了不起。實在說,不要說跟這些菩薩們,跟祖師大德,跟後面提草鞋,人家都不要你,都不夠資格,你有什麼值得驕慢的?由此可知,我們的習氣太重太重了,習氣不除永遠不能夠入門;不但不能入門,天天讀誦,天天聽經,連真正佛法消息你都得不到,你說你可憐不可憐!佛法的消息尚且不聞,你的信心怎麼會生起來?你不可能有信心。你還是相信煩惱習氣,你還是相信你自己的成見,你還是搞你的六道輪迴。「能生世間無盡樂」是真的,但是你決定沒分。為什麼?佛的清淨身在你面前你也見不到,佛的真實教誨,你天天聽,你入不進去,所謂是耳邊風而已,你怎麼能得受用?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有幾句話必須要跟諸位解釋一下,為什麼?否則的話,你產生錯誤。他說,「佛現於世,足履影覆,若在人天,現增快樂」。我們看到這個句子會生懷疑,釋迦牟尼佛在世,當然他站著也好、坐著也好,那個時候世尊講經說法多半在野外,沒房子,坐在樹下,坐在石頭上,太陽照下來會有影子,不要說是接近佛的身相,就是接觸到佛的影像、影子,你的身心就得快樂。這話是真的嗎?現在佛不在世,我們塑造的佛像,我們見到佛像有沒有能得快樂?學佛的同修,天天拜佛,還煩惱重重、憂慮重重,沒有得快樂,那這個話不是講不通了嗎?古德跟我們說,佛家的經典意在言外,這是佛經不好懂的地方;我們又聽說過,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;祖師的註疏、言語也是意在言外。

  「足履影覆」,這個意思很深。我們今天走進佛菩薩的殿堂,古人說殿堂,現在說殿堂人家不懂,殿堂現在的話怎麼說?佛菩薩教學的場所,這大家好懂。我們踏進教學的場所就是足履,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就是影覆,佛菩薩教誨影響所至,我們受他的影響。怎麼受他的影響?你真正聽懂了,你就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,那個快樂是從這兒來的;你如果不懂,你就生不起來。最明顯簡單的例子,像博物館裡面展覽佛教一些藝術品,佛像、飛天、羅漢、供養人,這些雕塑、繪畫,現在人進入這個博物館,欣賞它的藝術,他也能生歡喜,美感,是世法,他不是法喜。

  譬如我們上一次在「北京歷史博物館」,參觀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的一批佛教文物,石刻的佛菩薩像,總共有四百多尊,這裡面精品在這個地方展覽。我們很多人去參觀,一般是欣賞藝術,雕塑之美,雕工的細緻,真的是歎為觀止!年代相當久了,北魏時代的,南北朝那個時候,距離現在一千七百多年。這個雕刻是有彩繪的,到現在彩繪還能看得很清楚。館長一一為我們講解介紹,每個人聽到都生歡喜心,欣賞藝術之美。我看到裡面有幾尊毘盧遮那佛,看到他的袈裟,我得的是法喜充滿。我看到袈裟上面一格一格,他所畫的一些圖畫,內容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變相圖。佛正中袈裟這一格,畫的是佛在那裡講經說法,旁邊格子裡面畫的是諸菩薩,一層一層下去,緣覺、聲聞、天人、畜生,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獄。我看了之後,我們就明白了,我們學佛,他們沒有學佛,我們學佛懂得了,那個佛是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是華嚴裡面的佛,華嚴本尊。

  我一看到這個圖就曉得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法,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講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它代表這個意思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國土,這個國土就是諸佛國土,不同的族類,今天講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形色,六道眾生身體形狀不一樣,不同的文化,甚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,總而言之它是一個。一個什麼?共同一法身,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共同一法身;用現在的話說,共同一個生命共同體。像一棵大樹一樣,這是代表一棵完整的大樹,我們一切眾生是這棵大樹上一個枝、一片葉、一個小幹。華嚴所表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共同體,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。

  佛菩薩所講的「常樂我淨」,法身大士統統具足了,我們凡夫「常樂我淨」有名無實。在法身境界裡面,常樂我淨是事實真相。什麼是「我」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,決定不是執著這個身是我;身是我,錯了,迷了。我,好比是棵樹,我這個身是什麼?身是樹上的一片葉,你拿這一片葉說這就是樹,你錯了!葉不是樹,樹裡頭有葉,但是葉跟樹是離不開的,不能把葉當作樹。我們今天迷就迷在此地,不知道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、是我。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,就是念念為我。我們今天念念為這個身,我忘掉了,不知道我在哪裡?只聽經上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會念、會說,不知道什麼意思,自己永遠入不了這個境界。

  而諸佛所現的身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,有沒有能夠體會過來?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無一不是諸佛清淨身。幾個讀《華嚴經》能體會到?體會了有什麼用處?《華嚴經》是課本,在課本上見到你要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生活上才曉得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我們眼前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這裡面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跟《華嚴》無二無別,皆是如來示現。誰明白了?誰覺悟了?善財童子明白了,善財童子覺悟了。善財就是代表真正覺悟的人,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是什麼人,你只要覺悟了,你就叫做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不是一個人,你就一生成佛,圓滿成佛。為什麼?因為你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統統是諸佛如來化身,統統是諸佛如來示現的。你在生活裡面,起心動念自自然然跟普賢行願就相應了。你最尊敬的是諸佛如來,現在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就是諸佛如來,你「禮敬諸佛」落實了,「稱讚如來」落實了,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,不遺餘力,你「廣修供養」落實了。所以普賢行、文殊行,不必要教,不必要學,自然都落實了,你當然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我們在課堂裡面,課本裡面,經書是課本,課本所學的要落實在生活上,這樣就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。

  清涼大師解這個經,用「信解行證」四分來介紹。四分裡面每一分都具足其餘的三分,信裡面有解、有行、有證,證裡面有信、有解、有行,這叫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然後就體會到,字字句句裡面都圓滿含攝信解行證。每一句、每一個字裡頭都具足,這樣體會到,然後再反過頭來在我們生活當中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世出世間一切現象當中,你要說哪一個現象裡頭不具足信解行證?於是龍樹菩薩所看到的,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大本《華嚴經》,我們也看到了。

  什麼叫龍宮?龍宮也是表法的。「宮」是什麼?宮是收藏經教的場所,我們今天講圖書館、藏經樓,收藏的;「龍」是代表什麼?龍是代表千變萬化。龍宮在哪裡?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龍宮,我們這個社會就是龍宮。原來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在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裡頭,不是到大海底下去找龍王住的地方,那你就是個大笨蛋,你到哪裡去找得到?他老人家所講的龍宮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盡虛空、遍法界。所以才說這個經,一切諸佛出廣長舌相,塵說剎說,永無間斷在說,這話我們肯定,真的一點不假,確實沒有間斷過。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全是「大方廣」,你要能夠體會到,那盡是「佛華嚴」。

  我們為什麼體會不到?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。諸位如果真正懂得、真正體會,有人問我:法師,你《華嚴經》什麼時候才能講得圓滿?你要是真懂得了,句句都圓滿,會會都圓滿,我們這一會一個半小時,《華嚴經》有沒有講圓滿?講圓滿了,每一會都講圓滿了。你們常常在這個地方聽經,我們常常在一塊互相研究討論,應該體會到這個意思。這個經上哪一首偈子不是圓滿的?哪一句不是圓滿的?這就是經上所說的「一即一切」。這一首偈是「一」,「一切」是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這一首偈就是全部《華嚴經》。所以古德才說「一經通則一切經通」,你這一首偈通了,你全部《華嚴》就通了。

  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我過去大概也跟你們講過很多次,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《華嚴經》,我只聽一卷,第一卷聽完了,全經我都會了。他在台中講,我跑到台北講,我講得比他還詳細,我用的時間比他多。我這個根不是上根,我才聽一卷,上根聽一首偈就行了,就全通了,我還聽他一卷。比我厲害的,聽半卷、聽一段、聽一句他就全都會了,那比我就厲害了,我八十卷還聽一卷。這個問題就是你會不會;不會,八十卷從頭聽到尾,聽十遍、聽一百遍也沒有用處,你還是不會,還是不透,還是不知道佛講些什麼。我們在歷史上看,禪宗永嘉和尚了不起,那是我們比不上的。《壇經》上所記載的,他去參訪六祖,說話不多,三言兩語就全部通達了,就沒事了,立刻就要走了,回家了。六祖大師留他過一晚,第二天再走,禪宗留下的佳話「一宿覺」,他的德號上是「覺禪師」,他在曹溪住了一個晚上。這是屬於典型的上上根性,所謂是一聞千悟,一句達意,一切都通了,完全沒有障礙。

  我們今天難,難在哪裡?難在煩惱習氣不肯放下。惠能大師、永嘉大師何以能有這樣成就?人家是把煩惱習氣放下了。這個能力說實在話,並不是他獨有,佛跟我們講,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,都有這個能力。你一定要把虛妄的、不是真實的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。我在李炳老會上能有這一點成就,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。我學佛親近法師,頭一天、頭一個人就是章嘉大師,頭一天他就教我看破、放下,我在這裡得利益。所以以後在李炳老會上,我聞法收穫比別人多,原因就在此地。一切眾生親近善知識,而不能得利益,不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聽得再多,充其量也不過是記問之學而已。你記得多、聽得多,你也會說,你的心性沒有開,你所想的、你所說的是阿賴耶識倉庫裡頭出來的,你收藏的,不是你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。你倉庫裡收藏再多,都是別人的,與你自己毫不相關。如果從自性流露出來的,那跟佛菩薩所說的就無二無別,這是真東西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無量方便,幫助我們明心見性。但是要知道,他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,自己要不真正用功,信受奉行,這個增上緣是相當有限的。如果自己具足信受奉行,這個增上緣會產生很大的效果。

  經文第三句:『解脫因果次第成』,這個意思很深,因為裡面講「次第成」。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註解得也特別詳細,《纂要》裡面是節錄的,《疏鈔》的原文更豐富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深深體會到,世出世法總不外因果。世間法裡面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誰定的?因定的。我們今天所受的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今天我們存的好心,做的好事,念念都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還有許許多多的外緣在阻撓、在障礙、在破壞,諺語所謂「好事多磨」。磨從哪裡來的?過去生中我們迷惑的時候也障礙別人,今天縱然做好事,完全利益眾生,這個果報還是脫不了。

  明白了,明白所謂是「不昧因果」。別人雖然障礙破壞,我們還是合掌歡歡喜喜,不生絲毫瞋恚之心。為什麼?果報如是,如是因、如是果、如是緣、如是報,報了就好了。隨他障礙,歡歡喜喜給他障礙,障一次、障兩次就報完了,第三次他就不障了。絕不可以因為障礙,自己心裡面不高興,不高興是這個障礙、這個結、這個帳沒結了,後頭沒完沒了。所以遇到障礙歡喜,而且感恩,歡喜這筆帳勾消了、結了。他障礙我們,不但沒有怨恨心,感恩之心。我們還有報恩之心,他對我有什麼恩?消除業障,障勾掉,這就是恩德。這是我們明白人跟世間不明白人,處世待人的心態、行為截然不同。世間人哪有不報復的?尤其我這做好事,不是為自己的事情,你障礙你一定墮地獄,怎麼樣去咒他、恨他,去報復他,錯了!我們知道那也是一尊佛,不過是個迷惑佛而已,顛倒佛而已,我們決定用真誠、恭敬、供養的心來報答他。結解開之後,他不但將來不障礙,他反過來幫助你,我們世間人所講化敵為友,這是上策,這是高明。決定不能樹敵,樹敵是你自己跟自己找麻煩,自己跟自己過不去。

  這裡面最重要的,就是你要明瞭因果,「因果次第成」,你真正明瞭。過去我不明瞭,過去我迷惑顛倒,做錯了許許多多事情,跟一切眾生有很多過節,現在明白了,天天在化解,天天在解怨釋結。解怨釋結有根本之道,那就是真誠,唯一真誠對待一切眾生。真誠決定具足清淨,決定具足平等,決定正覺慈悲,我們這樣處事待人接物,這個怨結沒有不能夠化解的。這一句意思很深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次再把這一句詳細跟諸位做報告,「解脫因果次第成」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