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一四卷)  2006/8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1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「發心行相」,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。我們今天接著前面所說的,往下面看,我們將疏文念一段對對地方。「又上云,深心信解常清淨者」,這一句是經文,「與理相應,方曰深心」,我們先看這一小段。菩提心所講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在四教,天台的藏、通、別、圓,在賢首的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五教裡面,確實有淺深不同。四教,藏、通沒發菩提心,別教才有。別教什麼時候發菩提心?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,你看差別很大!五教裡面講的小教、始教沒有,菩提心沒發起來,要到終、頓、圓才有發菩提心。我們只可以說在學習,《華嚴》是圓教,所以這裡面講的就有相當的深度。

  我們看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「深心信解常清淨」是前面第四首頌的第一句,這是講菩提心的深心。深心信解常清淨,要「與理相應」,這就叫深心。信解要怎樣得到常清淨?這是用經文來解釋什麼叫深心。深心,通常一般大德們講經,意思講得淺。什麼叫深心?好善好德。這個我們凡夫有,好善好德者,深心。可是這個地方講的就深,要信解達到常清淨,這才叫深心。標準,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與理相應」,理是法性,相是法身,理是法性;換句話說,與法性不相應,不是隨順法性的,不是圓教菩薩所說的深心。

  下面跟我們講解,「若昔染今淨,淨則必始,始即必終,非常信也」,這個就難了!我們的心一向染污,內有煩惱貪瞋痴慢,外面有誘惑,七情五欲在挑逗、在誘惑,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。現在我們懂得修行,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錯誤,從染污回過頭來修清淨心,從貢高我慢回過頭來修平等心,這是初級的修行。真的染污去掉了,清淨心現前,則清淨心開始現出來,有始當然就有終,有始一定有終,有始有終就不能叫常。常是什麼意思?常是永恆不變的。所以這個不是常信,不是常解,這個就難了。我們現在修行全是在這個階段。

  今天這段開示就非常重要,我們看看法身菩薩,他們的菩提心是怎麼發的,是怎麼回事情。大師告訴我們,「信煩惱即菩提,方為常淨」,為什麼?「由稱本性而發心故」。難怪了,法身菩薩最低的層次都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所以我們稱他法身菩薩。他用的心跟我們凡夫用的心不一樣,我們凡夫用生滅心,生滅就有始終,所以我們發心是相似的菩提心,不是真的。真的菩提心要從真心,真心是不生滅的心,本性就是不生滅的。佛用真心,用真心的菩薩叫法身菩薩,如果不是用真心的菩薩,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。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不但菩薩沒有用真心,佛也不是用真心,所以佛叫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。不是用真心,就是用阿賴耶識,十法界全都是用阿賴耶識。

  用真心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這是什麼人?初住菩薩。我們今天講到這段經文,是賢首菩薩,賢首菩薩是十信,十信位,十信位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。九信位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前面我都給諸位報告過了,七信位是阿羅漢,八信位是辟支佛,沒有出十法界。十信菩薩差不多了,就很快了,到了破無明的邊緣。只要破一品無明,立刻就證一分法身,那就是純真了,那不是虛妄的,他就超越十法界,到一真法界裡去了。到一真法界,他就不叫十信位,他就是初住菩薩,初住叫發心住。

  他的發心是從本性裡面發的心,本性是不二,裡面沒有對立,這個我們要學,這叫真功夫。在哪裡學?在生活裡面學。所以修行離不開生活,離不開工作,離不開應酬,就是在生活、工作、應酬裡面,學什麼?學不二法門。什麼時候學到不二,你就真發菩提心了。煩惱即菩提,就是煩惱跟菩提不二,這常淨了。這裡頭沒有說煩惱滅了,菩提生了,沒有這個。煩惱沒有了,菩提現前,我們常常講煩惱輕、智慧長,那是什麼?十法界裡面的,沒出十法界。出十法界,不是這個意思;換句話說,沒有出十法界是世尊教初級的,尤其是六道教凡夫,四聖法界是教二乘、教權教,權就是方便的,不是真實的,為什麼?還沒有離開生滅,阿賴耶是生滅的。

  我們今天的功夫,相宗講得很好,要轉煩惱為菩提,能不能轉?這個地方給我們肯定的信心,為什麼?煩惱就是菩提。為什麼叫煩惱為菩提?覺悟了叫菩提,迷了叫煩惱,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,一點都不假。喜怒哀樂是煩惱,迷的時候怎麼樣?痛苦,他有苦受。覺悟的時候沒有!有這種表現,沒有苦樂的受,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沒有,這個妙!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,凡夫有,聖人沒有。就是在煩惱習氣當中,沒有這五種受,只有什麼受?清淨自在受。為什麼還有煩惱的相?煩惱的相是演戲,表演給迷惑眾生看,讓迷惑眾生看了之後能夠省悟過來。佛菩薩到世間來是示現,不是真的,你要以為他是真的話,那就錯了。所以說凡夫看佛菩薩,全是凡夫;佛菩薩看凡夫,全是佛菩薩。這個意思你能體會嗎?《華嚴》學到這個地方,應該是可以體會的。雖然我們不能夠契入,不能夠證得,可以體會。

  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,我常常講就像舞台上表演,佛經裡頭也講是遊戲神通,等於舞台表演,舞台表演不是真的。演的喜劇,也不是真的,演的悲劇,也不是真的。但是無論是悲劇、喜劇都能啟發人心,所以他的用意是幫助眾生覺悟。所有一切的方便法,善巧方便,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!問題是在我們這些初學的人要會學,不要把這個世間樣樣當真的,你就學得快;你把這個世界什麼都當作真的,你就沒有辦法,你就墮落在裡頭,沈迷在裡面,你很難跳出。就好像演戲,假戲真演了,這叫迷惑顛倒。

  你什麼時候能夠信煩惱菩提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?比外國人講人沒有生死,靈魂是自己,靈魂沒有生死,它會投胎,此地比那個講的又提高了一層。因為什麼?靈魂有始有終,它有迷有悟。迷的時候叫靈魂,開悟就不叫靈魂,開悟就叫本性,就不叫靈魂。我們常用「心性」兩個字來講,悟了叫心性,此地講的是「與理相應」,理就是心性、法性,不叫靈魂。所以靈魂是有生有滅的,有始有終的,不是常覺。迷不是常迷,覺不是常覺;破迷開悟之後,那才叫常覺。

  佛法的教學,終極的目標是轉迷為悟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所以這是「稱本性」。我們常講,學了《華嚴》之後,如果你能學到一點點皮毛,這皮毛是什麼?隨順大自然,本性就是大自然。佛門講本性,現在人叫大自然。隨順大自然的法則,隨順大自然的秩序,你就會覺悟了。大自然,你看看生育萬物、養育萬物,我們細心去觀察,樹木花草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。你有沒有看到大自然春生夏長有歡喜?秋收冬藏有沒有悲哀?沒有。事情做的是非常的認真負責,一點都不含糊,裡面沒有喜怒哀樂、沒有貪瞋痴慢,這就稱性,這就是隨順自然。

  我們如果能夠從這個地方體會到,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,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、善緣或者是惡緣,用心就像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鏡子裡頭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。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真的是心平氣和,心平靜,氣就和,就順了;氣和,人就健康,為什麼?和,什麼都通了,就沒有障礙。只要有不和,不和就產生障礙,那個障礙就是毛病,血氣不通了,經脈有了阻礙,麻煩來了,什麼病都生出來。養生之道也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,一切隨順自然是最健康的。不要加自己一點意思在裡頭,自己意思一加,那就是煩惱,不加自己的意思就是菩提,本來沒有意思。

  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沒有意思。意思是什麼?意思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你要加這點東西,加壞了,加不得!這一加,麻煩就出來,無論是在言語、是在造作、是在表情。諺語常說作者無心,造作的人是偶然的,並沒有什麼意思,可是外面感受的人他有意,這就造成誤會。誤會要不能化解的話,就變成冤仇,結果就變成什麼?冤冤相報!我們學佛,很多同學都知道,學佛的人很多業障現前,眾生附身,這種現象常常聽見,也常常看到。這個現象的原因在哪裡?原因就是冤冤相報。你有心做的是仇,無心的是怨,這就是我們不懂得隨順自然。世間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他懂得,他也能知道隨順。但是沒有佛講得究竟圓滿,沒有菩薩做得那麼乾淨俐落,一絲毫缺陷都沒有,這是我們要隨順的,要學習的。

  肯定煩惱即菩提了,你要不要斷煩惱?你說你要不要斷?下面大師有精彩的開示,要斷。但是你一定知道,煩惱性空,不是真有,我們自性裡頭沒有煩惱,自性裡頭只有菩提,沒有煩惱;菩提迷了,迷了之後,菩提變成煩惱。生死即涅槃,有沒有生死?沒有生死,要不要了生死證涅槃?跟前面道理一樣,知道生死、涅槃也是空寂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我們要不要做?要做,你還是從這裡學習,你不學習,這個地方雖然跟你講煩惱即菩提,你懂嗎?不懂,真的是不懂。你要入這個境界就懂,沒入這個境界,聽說有這麼回事,不是自己的境界。

  所以我們的心,心情還是常常染污,不清淨。自私自利的念頭,你有沒有?名聞利養的念頭,你有沒有?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,你有沒有?貪瞋痴慢,你有沒有?有,統統都有!統統都有,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真誠、不慈悲,沒有智慧,全是真的。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,佛菩薩慈悲,教導我們怎樣破迷開悟,這有一套方法,我們要重視。這個方法從哪裡學?真的,要從根本學。

  學佛的功夫不得力,真的是想學,但是始終不得力,原因在哪裡?習氣太重,環境不善,又把根本的學習疏忽了,所以你功夫不得力。根本的學習,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佛法的十善業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,這在中國傳統幾千年當中,儒釋道三教的根。三教就是三家的教學,無不是從根本建立,像種樹一樣,你先要培養它的根,根深蒂固,它將來一定會茁壯,會長成大樹,開花結果。我們不曉得從根本上栽培,好像我們要種棵樹一樣,這樹沒有根,無論費多少力氣,種到最後都枯死了,白費了心血,白費了光陰。

  這些年來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大家對這門東西有了認識,但是認識得不深,認識得很淺。為什麼說不深?你沒有真幹;你要是認識的很深,你一定會真幹。每天、每個時刻,一切時一切處,你都會把這個放在心上,一定運用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、在處事待人接物。只要一落實,《弟子規》上字字句句你就真懂!你對它就起真正的信心。然後你曉得字字句句稱性,你會法喜充滿。以這個基礎念佛求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凡是求這一生當中希望能生極樂世界,希望能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這個方法不能不學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講進退,這都是圓教法身菩薩。「本來是佛,更無所進,如在虛空,退至何所」,這個話裡頭句句都是真的。佛在哪裡?你就是,他就是,我也就是。一切人皆是佛,一切畜生皆是佛,一切妖魔鬼怪皆是佛,一切地獄眾生皆是佛,沒有一個不是佛。這個道理可深了,你確實是佛,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但是你現在怎麼樣?你現在染著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換句話說,你是身心都具足妄想分別執著的佛。染上這些東西,在佛法裡就不叫他做佛,叫做凡夫。染上無明,這個輕,還不嚴重,沒有分別、執著,這叫菩薩;無明再加上分別,那就比較嚴重一點,這叫他做阿羅漢;無明、分別又加上執著,這就是六道凡夫。所以凡夫、羅漢、菩薩、佛,都是你自己一個人,你現在這三種染污統統具足,所以叫凡夫。

  你能夠把執著放下,你就成阿羅漢;然後你再把分別放下,你就成菩薩;再進一步把妄想也捨掉,你就恢復你本來面目,你就是佛。禪宗裡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是什麼?佛!哪個不是佛!你信不信?你要相信,你就會很認真努力把這三種煩惱捨掉。捨掉之後,那個好處,我們今天不是用這個好處來誘惑人,它是自然的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佛在這個經後面跟我們說的,「一切眾生」,這一切眾生是九法界的眾生,「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好處。佛的智慧無量無邊,佛的德能、佛的相好無窮無盡,而是什麼?而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,你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你要知道!

  如果真的知道,你說慚不慚愧?真正知道了,羞不羞恥?看到諸佛,你看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;看到菩薩,菩薩雖有妄想,沒有分別執著。我們為什麼放不下?首先要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跟人斤斤計較,這是我們頭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性。看到別人做了善事,適當的加以讚歎,這是什麼?這是度眾生,鼓勵他行善。他要造作惡事,你要觀察他能不能接受?不能接受,不可以說,說了結冤仇。所以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見世間過是自己的過失。為什麼?我心裡有煩惱,我心地要清淨,見不到過失,這個要知道。看到人家過失,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

  說過,在中國傳統教學裡頭,不是隨便的人,三種人。第一個是父母,兒女有過失,這是一定要教的,你不教對不起他;第二是老師,學生有過失,老師一定要說;第三個是知交,知心的朋友,規過勸善!普通人不行,普通人你要小心,你說人家過失,人家記仇,將來就冤冤相報,那個麻煩可就大了。所以,不可以隨便批評人。《弟子規》裡頭都有,都說到!尤其不能在大庭廣眾說人過失,規過勸善是沒有第三者在旁,可以說,有第三個人在旁的時候,人家要愛面子。往往在這個地方結下深仇大恨,這不能怪別人,怪自己無知。這個深仇大恨若是要化解,要很長的時間,很不容易!結怨容易,化解就太難了。結怨有有意無意,都是自己不善的習氣造成的。

  如果知道我自己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心就平了。我們修學、學習終極的目標,恢復本來面目,大家都是一樣的。什麼時候恢復?就是早晚問題,有人時間很短就恢復,有人時間很長,最後一定恢復。這一生行持不好,墮到三惡道,三惡道也在那裡學習。人在沒有恢復本來面目之前,生生世世都在學習,所以說是同一個目標,同一個方向。你說這個關係多親密!你懂得這個道理,進退不二。

  佛是什麼?佛是法性,法性就跟虛空一樣,法性遍一切時,法性遍一切處,這裡頭只有迷悟的差別。我們講悟了就進,迷了就退。其實,悟了進,進到哪裡去?迷了退,退到哪裡去?這個道理難懂。我們還從比喻上來說,就像我們現在在電視機面前看這個畫面一樣。電視機頻道很多,有善有惡,這個畫面是佛的畫面,從凡夫一下看到佛的畫面,這成佛了,進了。進了怎麼樣?還是這個螢光幕。另外按一個頻道,地獄畫面現前,這退了;退了,還是這個畫面,還是在這個螢光幕上。覺、迷的畫面不一樣,一迷一切迷,一覺一切覺,覺迷不二。在言語裡面跟你講,有進有退,你要知道佛說話的真實義,開經偈講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有沒有進退?有,進退到哪裡?等法界虛空界,沒有差別。這是從理上講的。

  曉得這個理,你才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真正的關係是一體,一個法性、一個法身,法身是法相。我不比別人高一等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絕對沒有這個觀念,我是佛,我比你們高,你們是眾生。雖然天天教化眾生,絕對沒有高下的念頭,一有高下怎麼樣?墮到二裡頭去了,就是掉到二、三裡面去了,那就真的退轉了。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絕對沒有墮落在十法界,他的境界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不懂,不能夠理解。為什麼?這說不出來的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唯證方知,你能夠證得、契入,你就知道;你知道,你也說不出。雖說不出,佛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引導你,給你啟示。啟示有顯有冥,冥是暗中的啟示,佛菩薩的啟示,對一切眾生的啟示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眾生愚昧,不知道!

  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須菩提體會到了,你看須菩提跟釋迦牟尼佛多少年?釋迦牟尼佛開始傳道就跟他了,一直到金剛般若會上,你說多少年?佛講「阿含」十二年,講「方等」八年,就二十年,然後講「般若」。《金剛經》是在般若中間講的;換句話說,三十年了。跟佛三十年,佛天天是這樣表示,他才恍然大悟。天天看,看三十年才看出門道出來,才讚歎備至。以須菩提那種聰明智慧,釋迦牟尼佛會上還要看三十年。天天是那個示現,出去穿衣、持缽,外面乞食,回來之後洗足,天天搞這個。《金剛般若》是這個發起,你就曉得,佛天天給我們示現的,我們懵懵懂懂,不覺悟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還看「本來是佛」這一句。「本來是佛,更無所進,如在虛空,退至何所」。大乘圓教,又何況《華嚴》,圓中之圓。圓教所講的是不二,是無作,在哲學裡面講,宇宙的本體、現象與作用,也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諸法實相,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法性理體本來具足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生滅,但是這個裡頭確實有迷有悟。我們前面講的四緣、四因、四力,所現的森羅萬象,任何一樁事物、一個現象,統統具足如來智慧德相。佛在經上講的是一切眾生,諸位要曉得眾生的範圍廣,不是純粹指的人。眾生的本義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。你想想,哪一種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?眾緣,現在人講它具足許多的條件,才發生這個現象,動物是的,植物也是的,礦物也是的,虛空也是的,所有一切現象無一不是的;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這些當然都有。

  我們從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,真正測試出來,水是礦物,水有見聞覺知,水能夠跟人的心情起感應。我們以愛心、感恩的心對著這個水,它在結晶裡面顯示出來的樣子非常的美觀。如果我們以惡意,討厭、我不喜歡你、我恨你,這個意念對它,反應結晶的相就非常的醜陋,很難看。這個測驗試出什麼東西?試出佛講的話沒錯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水是眾緣和合而生的。所以我跟江本博士見面,我就告訴他,佛經裡說的,不只是水,泥土、沙石、花草樹木,統統都有。我說你再好好實驗,把實驗的範圍擴大。

  我們的經書也是一物,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,他拿了一本《心經》去做實驗,給水看。把這杯水放在《心經》上面,一個小時之後看它結晶;把水放在《法華經》上、放在咒語上,結晶都非常好;放在基督教《聖經》上,放在《古蘭經》上,都是美好的。他還做了個實驗,找一張希特勒的相片,把水放在那裡,結晶就很難看,好像它真認識一樣,它的反應。這個實驗當中就說明,一一眾生,諸位一定要懂得眾生的本義,所有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,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統統具足!別無造作,自性本具的。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前面講的煩惱、菩提不二,也能夠領會到,現在許多科學家講的大自然的法則、大自然的規律。它是本來就有的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一個造作的,沒人造作。所以西方宗教把這個看作是神,它太不可思議,太神奇了,神造的。在佛法裡講叫法性,法性能現能變,能變是從眾生的心想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。一切眾生的心想,我們起個念頭,你看水變的結晶就不相同,真的是隨人的念頭在變,千變萬化。所以一切事相的理體,在佛法裡講就叫中道實相。

  下面清涼大師還詳細給我們講解「三觀、四弘」,天台家所講的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那就是說真正接受佛陀教誨的這些學生們,他們的觀念改變了,對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跟從前不同,開始覺悟了,懂得應當怎樣看法。空假中的三觀也有淺深次第不同,最高的層次是對於一切諸法他不起心不動念。不起心不動念才真正叫無作無為,起心動念就是有作有為。凡是起心動念的就落在二裡頭,二就有始有終、有生有滅、有來有去,就有了。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《中觀論》上講了八個不,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,那是什麼境界?不起心不動念,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。

  無為無作,本來是佛!一切眾生哪個不是!這才叫做大圓滿,才叫做大自在。自在到什麼程度?任何地方眾生有感,你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!這是大自在。像觀世音菩薩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決不是隨自己意思,自己沒有意思。現什麼身,是眾生心想生,眾生想什麼就現什麼,眾生需要什麼就說什麼、就表演什麼,自己全沒有一點意思在裡頭。這是佛,這是法身菩薩!阿羅漢雖然沒有執著,阿羅漢還有分別的意思在裡頭,菩薩還有一點妄想在裡頭。這是十法界裡的佛菩薩,他有妄想;一真法界的菩薩倒駕慈航來幫助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,完全就跟江本博士水實驗一樣。

  菩薩就好比水,隨著眾生心現相,眾生什麼個意念,他就現什麼相,每個人都不一樣,沒有一個相同的。江本博士做了大概有十三年,沒有一個現相相同的。為什麼?念頭不一樣,就是我們一個人,一個人前念跟後念都不一樣。同是一個念頭,那個意念有強弱不一樣,有廣狹不一樣。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,佛菩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但是無論現什麼相,無論說什麼法,他的方向、目標、宗旨決定是相同,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終極的目標一定幫助一切眾生找到自己本來面目,回歸到法性。法性才是真正的自己,真正的自己不是靈魂,是法性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文,「慨眾生之迷此,起同體大悲,悼昔不知,誓期當證」,到這裡是一段。「慨」是感慨、嘆息,這個眾生是指六道眾生,把事實真相迷了,完全不知道。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,不知道煩惱即菩提,不知道生死即涅槃,不知道宇宙萬有跟自己是一體,迷了,「此」就是這樁事情,迷了!他如果要覺了的話,他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,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全都顯示出來。為什麼?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,清淨、平等是德,正覺是智,慈悲裡頭有能。那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,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

  「起同體大悲」,大悲心,就是菩提心起來了,真心,不是假的。看到眾生迷惑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大悲心,加上個同體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所以這個大悲叫同體大悲,沒有任何條件。可是這裡頭還有一點要曉得,佛菩薩不度無緣之人,什麼叫無緣?不接受。所以有緣無緣不在佛菩薩這邊,佛菩薩有緣無緣是一不是二;有緣無緣是二不是一,是眾生的事情。眾生不覺,眾生在迷,佛菩薩對他怎麼樣好,不知道,不曉得感恩,不能受教,甚至還毀謗、還糟蹋,這是迷之太甚!

  「悼」是哀悼,「昔」是過去,哀悼以往的「不知」。這句是說眾生,眾生一下覺悟了,知道佛菩薩對自己這麼好,來幫助我回頭,慚愧的心、懺悔的心生起來了。無量劫來,我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現在知道了。「誓」是發誓願,「期」是期望,發大誓願,前面講的四弘誓願,我應當要求證。證菩薩道、證佛道,你才能發起這個心,眾生就發的這個願。所以前面一句是法身菩薩,是說的佛,憐憫眾生迷此,起同體大悲;與法性相應的同體,與法性不相應的就不是同體。你還執著有你我他,就不是同體。同體裡面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你還有分別、有執著,不是同體。離分別執著,真的是愛人如己。自己做錯事情,自己原諒自己,看到別人做錯事情,你自然就原諒別人,自他不二。怎麼對自己就是怎麼對別人,決定裡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叫同體。

  「誓期當證」,怎麼證法?這是眾生,這八個字是講眾生,覺悟了。悟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徹悟。雖然是小悟,都有利益,為什麼?他真的生慚愧心,知道自己錯了,這個事實真相怎麼不知道?不知道自己是佛,不知道一切眾生是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一切有情眾生是佛,無情眾生也是佛。所以佛何嘗離開我們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境界,從來沒有離開過。時時刻刻都給我們啟示,顯感顯應,冥感冥應,冥感顯應,顯感冥應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讀過,從來沒有斷過。

  前面我舉的例子,須菩提尊者跟釋迦佛三十年,才看到每一天穿衣、持缽乞食,回來吃完飯,洗足,敷坐而座,天天這個樣子,都沒有看出門道。這麼看了三十年,有一天豁然大悟,看出門道,才讚歎希有世尊,善護念諸菩薩,他看出來了。我們這些現象不都在面前?誰看出來?所有一切人做這個示現,這些人本來是佛,不都是佛在做示現?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真正肯定這個事實,你的誠敬心就生起來,那個了不起!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你驕慢的心就沒有了,痴迷的心就沒有了。所以恭敬很厲害,它能夠對治痴迷、驕慢。這一轉過來,才真正能思惟。你入的是什麼境界?跟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境界沒有兩樣,那恭喜你,你這一生肯定成佛。是不是真的成佛?不是,為什麼?你本來是佛。所以《楞嚴》上講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你是真的把本來面目找到了,這就是真常。成佛是成佛了,成佛不是新成佛,本來成佛。

  我們今天在《華嚴經》上聽到佛說的,聽到清涼大師給我們詳細來講解,我們知道了。問題是知道的這個「知」有多少的深度,這個關係很大。有人知的很淺,問起來,我聽過、聽說過;有人知道得深,深能理解,再深他就落實了。落實的現象是什麼?菩提心生起來,從今而後生活工作、待人接物,心不一樣。真誠現起來,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現起來;在事相上,看破放下,自在隨緣,慢慢他都落實了。得失沒有了,憂患沒有了,煩惱沒有了,恐怖沒有了,這就叫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就叫真正得大自在。

  在這個世間,你細心觀察,無時無處不是隨緣,決定沒有攀緣。所作所為都給世間還沒有覺悟的人做最好的榜樣,這個樣子什麼?這個樣子就是令眾生覺悟,不覺,慢慢來,時間沒到。釋迦牟尼佛天天這種生活,須菩提還要三十年才看破,才看出來。我們做的這個樣子,我們不是佛,跟我們接觸的不是須菩提,不止三十年,你得有耐心。但是這個裡頭也很可能有再來人,過去生生世世修學的善根深厚,他看個十年、八年,也許一下就看明白,就開悟了。不可一概而論,不可以輕慢別人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看他人很痴、很呆、很笨,說不定他開悟在我先,他成就在我上,這都非常可能。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敢輕慢人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,你看惠能大師的謙虛、禮讓,真正修行人。最初的典型、好樣子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給我們留下來的。

  下面就說到,發心了,真正發心,「有悲故,不為無邊所寂。有智故,不為有邊所動」,悲智雙運。小乘人慈悲心不足,「無邊」就是空,空寂,空寂就是小乘的涅槃。所以阿羅漢常在定中,眾生迷,他不理會,不會主動的去幫助他,除非你找到他。找到他,他看得順眼,有緣,他幫助你;找到他,看到不順眼,理都不理你。這就是他為無邊所寂,他歡喜空寂,缺少悲心,缺少慈悲!菩薩有慈悲心,所以菩薩不住涅槃,無邊就是涅槃,有邊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在十法界活動。我們舉個例子,無邊是什麼?一個修行人住在山上,清淨無為,不下山,幾十年不下山,一輩子不下山,清淨無為之樂。有為呢?有為就到處走,遊化人間,無處不去,無時不去,這個能幫助苦難眾生。因為他有智,雖然遊化在世間,絕對不會被世間所迷惑。世間是什麼?五欲六塵,不會被這個境界所動,色聲香味、名聞利養,決定不動心。所以雖然天天在外面遊化,心地是清淨的。有智,有智怎麼?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他知道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知道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所以一樣東西都不會叫他起分別執著,他不會起這個念頭,幻相!在幻相世界裡度幻相的眾生,如如不動。這叫真功夫,這叫真智慧。

  「有悲」是定,「有智」是慧,定慧等運,運是運作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所以這個定不是死定。定在哪裡?定在動中,他真正契入到動靜不二。佛法所用的標誌是法輪,就是個圓,用這個來表法。圓就代表動靜不二,圓心不動,圓周在動,圓心不動。圓周有,圓心是空,你看在幾何學裡頭,圓心不是點,點放大之後它是面。它是個抽象的概念,真有,不是沒有。點移動就是線,線移動就是面積,線跟面積你看得到,點你看不到。所以佛給我們講,心是空的,但是它有,它不是沒有。

  懂得這個你也就懂得養生之道,你也就知道整個宇宙萬有的理體,它不是物質,也不是精神,它確實存在。物質、精神、世界全是它變現出來的,無中生有,現在的科學家知道了。但是知道還是很淺,為什麼?他沒做到,沒有從他生活上表現出來。佛菩薩做到了,阿羅漢做到了,表現出來是自在,表現出來的是祥和。如果科學家真的懂得,今天世界不會動亂,人與人之間不會有衝突,會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肯定的!宇宙就是這樣的,自然的規律就是這樣的。真正懂得,一定是順自然,不會做出違背自然的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違背了自然,法性裡沒有這個東西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最後一小段說「不動不寂」,不動的是心,是理、是體;不寂就是動,不寂的是相、是事,是事、是現相。所以相有生滅,性沒有生滅。不動是性,是自己本來面目,如如不動;不寂是現相,像我們現在,我們也是如此,本來是佛,迷了。迷了也不要緊,迷了在六道裡頭搞輪迴,搞輪迴就是不寂。但是我們的佛性,佛性還是不動。不過我們不知道,不知道自己有個不動的佛性,不知道自己有個智慧德能跟一切如來無二無別的體性,不知道。知道之後,也跟諸佛一樣,我們在六道裡面真正是覺悟了,覺悟了就叫再來人,不必去輪迴六道,也不必說到極樂世界去打個轉,不需要,現在就是,覺悟了。

  我們要好好的用這個身,這個生滅的身,這個無常的現相,幫助一切人覺悟,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人回頭,這是我應該要做的。為什麼?諸佛菩薩都做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怎麼能不做?全心全力做,沒有自己,把自己忘掉了。自己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這是阿羅漢;更深一層的,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,菩薩!幾時到空有不二,動寂不二,那你就「直入中道」,中道就是不二法門。「不動不寂」就是寂動不二,不動的是體,不寂的是相、是作用。性相一如,體用不二,這才叫中道,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。

  這個發心,圓教初住菩薩,十信位是學習。到初住是三心圓發,圓是圓滿,三心是什麼?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直心是體,你證得了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,它不叫直心,它叫至誠心。所以我們就懂得,直心是什麼?直心是至誠心,誠是真誠,真誠到極處叫至誠,這就是菩提心的體。有體當然就有用,所以深心跟大悲心是作用,從體起用。體沒有相,體是不動的,遍法界虛空界,如如不動,是我們自己的真性。從體起作用,作用要跟體相應就是真正的菩提心;作用跟體不能相應,那是在學習,這個不可以不懂。

  深心,我們現在講得簡單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這樣講大家好懂!我們現在要學,學清淨,盡量放下染污。什麼東西是染污?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聞利養是染污,五欲六塵是染污。如果從六波羅蜜的反面來說,慳貪是染污,惡作是染污,瞋恚是染污,懈怠是染污,散亂是染污,愚痴是染污。這個東西我們要離開,離開之後你才得清淨心。所以我們在生活裡面,在處事待人接物,隨時隨時地保持清淨心,就是不生染污。保持平等心,平等心是沒有貢高我慢,不可以說人家不如我,我比別人高一等,佛都沒有這個念頭。在天主教,我們在《玫瑰經》裡面,第一段就看到聖母瑪麗亞對一切人謙虛,沒有一絲毫傲慢心。這是她現身說法教我們,耶穌的母親。

  你不從日常生活當中,你到哪裡修?修清淨、修平等、修覺悟,覺悟一定要親近正法。現在最方便的是聽經,自己讀經有的時候不覺悟,要聽,多聽,破我們的迷惑。你遇到一切眾生有苦難,慈悲心自然生起來。哪個眾生沒苦難?最嚴重的苦難是他迷,你怎麼樣幫助他破迷?你怎麼樣幫助他覺悟?這叫大慈大悲。這是我們現前階段學習發菩提心,要很認真努力去做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後面小註裡頭非常精彩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