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五七卷) 2000/2/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257
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乾闥婆王偈頌,第八首:
【如來普現妙色身,無量差別等眾生,種種方便照世間,普放寶光如是見。】
在前面長行裡面,我們看到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,他得的是「現一切大歡喜光明清淨身解脫門」。這前面已經介紹過了,今天看他的讚頌,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。讚頌雖然只有四句,意思深廣無盡。『如來普現妙色身』,「如來」是從性體上說的,就是講真如自性、真心本體;「普」是普遍,是清淨平等的意思;「現」是顯現;「身」是說相狀,包括有情、無情,乃至於自然的現象,它只要有一個體相,就用身來做代表。「妙色」,這個妙是有無同時才叫妙。《般若心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叫妙色。如果空、有是兩樁事情,那就不妙了,空也不妙,有也不妙。空、有是一不是二,這就妙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妙色身,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包括我們現前的境界在其中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無一不是妙色身。
這妙色身從哪裡來的?現在許多科學家在研究,虛空從哪裡來的?虛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從哪裡來的?怎麼發生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這個生命裡面包括動物、植物,植物也有生命。宗教裡面講上帝創造的,神造的,佛在此地講「如來普現」,這個現跟他們講創造是一個意思,普現比創造意思還要圓滿,創造是落在跡象上,普現不落跡象。由此我們能夠認知,宗教裡面講的上帝、講的造物主、講的神,就是此地說的如來,就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真如自性,確實是一不是二,所以世間所有宗教能夠融通。我們只要追根究柢,找到根源,它是一樁事情,名稱不一樣。佛教自己說的名稱就說很多,說如來、說佛、說自性、說真如、說心性、說第一義,名詞幾十種之多。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詞術語?叫我們不要執著,破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教我們,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這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事實真相,你就見到了。事實真相,萬法是一不是二,《華嚴》所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多是什麼?多是無量無邊的妙色身,依正莊嚴;一是什麼?一個性,一個體性所顯現的。這才把事實真相,搞清楚了,搞明白了。
從相上講,『無量差別等眾生』。「等」是平等,這個「眾生」範圍就廣大了,這個眾生不是講有情,所有一切的妙色身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這稱之為眾生。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乃至於虛空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統統稱之為眾生。眾生,我這兩天跟諸位講「我」、「我的」,眾生就是我的。「我」是什麼?如來是我,普現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依正莊嚴都是屬於我的,諸位能把這個意思會通,你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德相就現前。德相是大慈大悲,你自自然然會遍愛一切眾生,上至諸佛菩薩,下至阿鼻地獄眾生,你會平等的愛護他們,這叫一片慈悲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為什麼會有差等?不了解事實真相,迷於實相,所以才起妄想分別執著。過錯都在一個迷,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諸法實相。
第三句:『種種方便照世間』。關鍵在「照」字,照是什麼意思?破迷開悟。自性所現一切境界,沒有一個境界不是破迷開悟的。我們今天也在境界之中,為什麼不開悟?如果你有這個疑惑,那再請問你,為什麼有些人也在這個境界裡他開悟了?境界沒有兩樣。世尊當年說法,那也是個境界,聽經聞法的人有開悟的、有證果的,有不開悟的,也有迷惑顛倒的。諸佛菩薩做種種示現,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佛門裡面用雕塑、用美術、用音樂,這種種表法,有人一看到,他就開悟了,見色就開悟,聞聲也開悟,何以我們天天見不開悟?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冷靜去觀察。在金剛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,我們曉得這是世尊的常隨弟子,每天都在世尊身邊,為什麼在般若會上的時候他忽然開悟了?就在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天天幹,為什麼以前他不開悟,這個時候忽然開悟了?我們從這些地方去想,然後才知道,像彌勒菩薩偈頌裡頭講,「時時示世人,世人不相識」,這個話有味道!
「如來普現妙色身」,這個妙色身就是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,乃至於包含我們六根的色相。六根、六塵就是此地講的妙色身,數量無量無邊,決定跟眾生是平等的,決定沒有差別。我們為什麼不開悟?關鍵到底在哪裡?你們諸位知道嗎?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用根用識,關鍵在此地。我們用識,所以永遠不會開悟。識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阿賴耶識是妄想,末那識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,我們用這個東西。所以諸佛如來「種種方便照世間」,我們也不覺悟。誰覺悟?捨識用根的人覺悟了,不用心意識的人覺悟了。
什麼叫不用心意識?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一首偈就是你現前的境界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是悟處,然後才知道,古德所說的《華嚴》,「塵說剎說,無間斷說」。《華嚴經》不是書本,《華嚴經》是活的,《華嚴》就是在會的人根塵交接之處。我們今天的病,不能放下心意識,見色聞聲都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,所以事實的真相見不到。我們修行,實在說比不上此地許哲居士。她過去是個天主教徒,這個人我們接觸之後,知道她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,她在天主教裡面開悟、參透了。所以李會長問她:妳到底信什麼宗教?她說所有宗教一片光明,她所信仰的愛的宗教。佛家講一片慈悲,真誠清淨智慧慈悲照世間,所以她生活在佛華嚴之中,她過的是佛華嚴的生活。我們很有幸,我們在這裡讀《華嚴》、研究《華嚴》,居然看到一個過佛華嚴生活的人,做出來給我們看,她跟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無二無別。
最近她才接觸佛法,一接觸,無量的歡喜,問我她有沒有資格作佛弟子。這個話是謙虛客氣話,她是真佛弟子。她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就像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常生智慧,她不生煩惱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常生煩惱?煩惱從哪兒來的?分別執著裡頭來的。離開分別執著就常生智慧,常生智慧就是「照世間」。「種種方便」是什麼?種種境界,種種色相,種種功用,無量無邊,你六根接觸都開智慧。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說的,他跟五祖講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這個境界就是此地「種種方便照世間」。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是古人的,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人。許哲居士是現代人,我們親眼看見的。這是諸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,示現一個形象給我們看。示轉,勸轉,證轉,給我們做證明,我們還要不覺悟,那就沒法子了。古人勉勵學人,「人能之我亦能之,人人能作堯舜」;在佛法裡頭也是這個說法,「人人皆能作佛,人人皆當作佛」。你能不能作佛就在你一念之間,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與什麼相應?與諸法實相相應;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與事實真相相應,就是佛。
事實真相裡面,無論這個現象有多少,有多麼複雜,要知道它的體性是空寂的,清淨寂滅,一念不生,應用自在,這個叫相應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第一念是相應的,眼見色、耳聞聲,你還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,這時候相應的,可是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裡去了,第二念裡面就起了分別執著,就起好惡,就生煩惱,七情五欲是煩惱。永遠能夠守住第一念,這個人就是佛,法身大士。凡夫守不住,變得太快了,第一念的時間太短促,剎那息滅,第二念就墮落,墮在意識裡頭,這就是說轉變成八識。第一念的時候不是八識,第一念是自性,相宗講的四智菩提,四智菩提是對八識說的,轉八識成四智。第二念就落在八識裡去,就變成八識;八識裡頭再變五十一心所,愈變愈複雜,愈迷愈深。這是說我們凡夫的境界,凡夫的事實真相,與自性、與諸法實相完全相違背了。我們讀經,古德教給我們隨文入觀,看到這些文字意思都明白,自己也能契入這個境界。
「如來」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;「妙色身」,世出世間無量無邊法界依正莊嚴;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清涼大師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,法性現法相是很自然的,「法爾如是」。有體當然它就有用,它的用就是現相,自性的作用就是現相。相也有體、相、用,相也有作用,體的作用是現相,相的作用那就無量無邊。下面說「無量差別等眾生」,這是現相的作用。為什麼會現這麼多複雜的現象?佛有一句話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無量無邊的眾生,不僅僅是人道,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往上去修羅道、天道,他們想的念頭太多太多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這個相,相是幻相,相決定是不穩定的,它是虛妄的,它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我們十法界裡面相是虛妄的,一真法界也是虛妄的,沒有例外。為什麼一真法界的相好像能常住?這個原因我們能夠理解,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心是穩定的,所以相就常住。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心是不穩定的,所以相就千變萬化,就這個道理。從心想生,幾個人參透這個道理?如果真正參透,我相信那個人只想善不想惡,只想真不想妄,他就永遠生活在真善的境界當中,這就是一真法界。境界是從心想生,你想惡,惡的境界就現前。
許哲居士講的話,也是經驗之談,她的經歷。她說,她一百零一歲,年輕人。為什麼年輕?她也說得很好,她沒有聽過佛法,她說得很好。她說,你不要去想老,你想老就老了。人為什麼會老?想老!活了幾十歲,老了,老了,天天老了,他一天天真的老了。她從來沒有想過她老,所以一百零一歲不老,她沒有想老;活一百歲沒有生過病,她沒有想病。諺語所謂疑心生暗鬼,哪個地方有疼痛,這有病了,就想病,本來沒有病,病就真來了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;如果你二十歲明瞭,你永遠二十歲;三十歲明瞭,永遠三十歲。許哲居士大概是四、五十歲明瞭的,所以她永遠保持四、五十歲,她就不衰了。
徹底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所有不善的念頭。她很聰明,有智慧,世間一切惡事與我不相干,我去想它幹什麼?可是愚痴之人,世間不相干的惡事,他天天打聽、天天想,結果自己的境界變惡了。不但我們不去接觸,想都不應該想。我們曾經問她:這世間有很多惡人惡事,妳怎麼看法?她舉個比喻,就像街上走的陌生人一樣。我們每天從馬路上經過,來來往往的人很多,就像陌生人一樣。有沒有見到?見到了,絕不放在心上,何況還要去打聽!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,她做出一個好樣子來。我們人生在世界上只學真的、只學善的,虛妄的、惡的就要像陌生人走過一樣,絕不走心,讓你的心中純真無妄,純善無惡。我們所標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慢慢就養成,這是真心、佛心,一般宗教裡面講天心,上帝之存心,神聖之存心。我們在這裡學,把自己的境界提升,自己生活環境改變了。
轉,佛在經上講,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,我們自己確實有能力,將五濁惡世把它轉成五清世界。五清的世界,就是極樂世界,就是一真法界。在哪裡轉?念頭上轉。念頭上轉過來,色相上自然就跟著轉過來了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為什麼人家一百歲不生病?一百歲不衰老?她心轉過來了,身是自己的境界,生活環境是自己的境界。我們去參觀,她的居處整齊清潔,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她生活在這個世間,她住一真法界,世間的五濁與她毫不相干,決定沒有影響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細細觀察這個事實真相,學習轉變。
自己轉變了,自然也能以「種種方便照世間」,幫助世間人回頭,幫助世間人覺悟,方法活活潑潑,沒有定法。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也沒有定法示現,總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隨心應量。自覺覺他,就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之中,現前工作之中。所以覺悟了,回過頭來了,利用這個身體、這個工具,幫助無量無邊還在迷惑不覺、沒有回頭的這些眾生,去幫助他們。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,他如是見、如是解、如是行、如是證。我們在這裡看到,普放寶光明乾闥婆王豈不是如來的化身嗎?他不是凡夫,他是諸佛如來,現這個身相,度這一類眾生。再看下面第九首:
【大智方便無量門,佛為群生普開闡,入勝菩提真實行,此金剛幢善觀察。】
金剛樹華幢乾闥婆王,他得的法門是「普滋榮一切樹令見者歡喜解脫門」。這個讚頌清涼大師有註解,「初二句法水普滋,次句道樹普榮」,這都是從比喻上說的。『大智』,這是自行化他的根本依據,佛法自始至終不離智慧,大智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如來果地上所證的。佛說這種智慧德能,『方便』就是德能,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的,決不是諸佛如來專利。他有,我們沒有,這就不是真正平等法了。一切眾生個個都具足,我們也具足。智慧德能不是學來的,不是修得的,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。
本來具足的,現在不起作用,這是事實。為什麼不起作用?佛講這裡面有障礙,前面第七首所說的「愚痴障蓋」。因為愚痴,智沒有了,大智沒有了;因為有障蓋,方便沒有了。愚痴、障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今天確實有妄想分別執著,念念之中都沒有辦法脫離,這叫凡夫,所以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德能不起作用。諸佛如來跟眾生的差別,沒有別的,人家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所以性德圓滿的顯現,沒有障礙。佛祖教導我們,沒有別的,除障而已!世尊為我們苦口婆心,說法示現四十九年,為我們做增上緣,我們學了之後要真幹。我們今天所缺乏的,就是沒有認真去幹,不肯放下,這是我們的病根。不知道放下的利益,世間人迷惑,以為放下就沒有利益,對於自身不利,不曉得放下才是真正的利益,無盡的利益,無比的利益。世間人不相信,把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抓得緊緊的,絲毫都不鬆懈,這是自性智慧德能之所以透不出來的原因。
佛講得很多,講得很好,我們學習也非常歡喜,也同意佛的說法,可是境界現前還是放不下。這什麼原因?對於佛所說的理論與事實還是有懷疑,沒有透徹了解。透徹了解,毫無懷疑,自然就放下了。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,聽到理論好像是懂了,實在講是似懂非懂。什麼時候真的懂了?真做到了,就真懂了。有很多人說,理我明白了,事做不到。這還在迷,迷得還不輕!佛法的修學,早年章嘉大師就跟我談過,佛法是「知難行易」,決不是知易行難,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都錯誤了,以為佛法講理論,知容易行很難,這個觀念就錯了!佛法是知難行易;因為知難,世尊才講經說法四十九年;因為行易,釋迦牟尼佛沒有教人修行。念佛,你們去查遍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打過一個佛七,釋迦牟尼佛從來也沒有打過一次禪七。為什麼?行易。
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屠刀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東西是屠害我們法身慧命的,你放下,就成就了。總是不肯放下,那就是沒有真正透徹明瞭。什麼時候智慧才能現前?必須放下,智慧才能現前,不肯放下的人,智慧永遠不會現前。從前老師教學生,哪一種學生是老師最歡喜的,全心全力來教導他?聽話的,叫你放下真肯放下,這個學生跟老師配合,學生才有長進。哪一類的學生沒有法子教?教他的時候都懂,好像都明白了,也能說得天花亂墜,說得頭頭是道,就是不肯放下。這一種學生,諸佛如來現前,也沒法子教。所謂是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,你能不能成就在乎你自己,諸佛如來、最好的老師,也只是給我們做增上緣。所以你自己要認真努力,克服自己的習氣,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成就了。你要不能夠克服,這一生只可以說跟佛法結個善緣,依舊不免生死輪迴。你要問什麼時候你有成就?不要問別人,什麼時候肯放下,你什麼時候就成就了。
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僅是言說,言說是言教,更難得的、更可貴的是身教,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。世尊不但是他老人家的示現,我們在經上讀到,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示現成佛,大致上都相同,一定示現為王子。為什麼?讓人家容易看出來,他放下了。六道眾生妄念裡面所希求的不外乎富貴,他示現為王子,富貴是現成的,你們求都求不到,他已經圓滿的得到了,示現出家修道。你們追求富貴,他把富貴統統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示現出家修道,五欲六塵放下了。不但事上放下,心裡面連念頭都不起,真放下了!事上放下了,念頭還常起,沒有放下。名利、五欲六塵念頭都不生,這個心到真清淨。
我們想想,我們總是出家持戒,戒律很清淨,算是不錯了,念頭還有。出家人最普遍的一個念頭,常常想著道場,要為道場去找錢,怎麼樣把道場建好,這就很糟糕!現在出家人很難成就,原因是什麼?被道場害了。釋迦牟尼佛表現給我們看,不要道場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現在有許多人有個錯誤觀念,道場功德大,大在哪裡?自己被道場害了,自己還不知道。所以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,妨害我們平等心的,妨害我們真誠心的,都是屬於魔障!道場的成就要自然,說是要去化緣來建個道場,這個事情不能做。別人發個善心,恭恭敬敬把道場建好了送來,可以考慮;還不能完全接受,可以考慮。
我在台北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簡豐文居士發了個大心,建好之後送給我,連所有權狀都送來了。我沒有化緣,我說可以考慮,還有條件。什麼條件?道場要不要開銷?他說:當然要。我說:那還叫我去化緣來維持道場,你不是害我,你存的是什麼心?你想拖我下水!他就瞪了一眼,他說:那怎麼辦?我說:一個月開銷要多少?那時候估計,他說:一個月開銷,大概要五、六萬塊錢。我說:你每個月拿六萬塊錢來我就要,你要不拿來我不要。最後他同意了,每個月交六萬塊錢來,這可以,這行!我還要為這個道場去化緣,去看人家的臉色,我為什麼這麼下賤,幹這種傻事!所以那個道場到三年以後逐漸做出一些事情,社會大眾肯定,自動送錢來的人多了,開銷夠了,我才告訴簡居士:你可以不必拿錢來了。換句話說,決定不能妨害你的清淨心,這事可以做;妨害清淨心,決定不能幹。道場一接受過來,我第一句話問他:你是不是真心永久捐獻出來,不再想拿回去了?這個話很重要,他說:是的。好,成立財團法人,組織董事會,讓大家管理,我不問事。否則的話,你要曉得這是個圈套,套住了,你還以為是好事!佛菩薩的高明得大自在,決不會上人家的圈套。諸位要曉得,名聞利養是圈套,五欲六塵是圈套,好不容易跳出去,怎麼會又墮到裡面。這是智慧,這裡面有方便。
「門」是比喻方法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無量無邊。方法要用得恰當,這就是佛法常講的契機,用得很恰當,契機。對於現前社會一般大眾,普遍都能夠接受、能夠修學、能夠成就,這個法門契機契理。同樣是一部經典,我們仔細去觀察,細心去研究,各個朝代古大德的註疏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瞭,每一個朝代社會狀況不相同,意識形態不一樣,所以同樣一部經,古德他們的講法、他們的說法不一樣,但是都不違背經中的原理原則,這叫契理;解釋的方法不一樣,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契機。值得我們做參考,我們可不能照說,我們要了解現實環境。這一部經在現前這個環境,我們要怎樣講法,要怎樣學習法,契機,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,這是無量法門。
『佛為群生普開闡』。「闡」是闡揚,「開」是開示,這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,怎樣去教導現前的這些大眾。而教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不外乎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回頭。第三句這是目的,『入勝菩提真實行』,「勝」是殊勝,「菩提」是正覺,「真實行」是菩薩行,與法性完全相應,這種行為是菩薩行。菩薩行說得再多,綱領只有一個,這一個就是布施。佛在大乘佛法裡面,將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,歸納為六大類、六波羅蜜。第一個是布施,布施通常講三大類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我們看看後面的五條,持戒、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,精進、禪定、般若是屬於法布施。總而言之,菩薩行就是一個布施,六度不出布施。
布施是放下自己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,現在的話講捨己為人,真實行。這個真實一點都不假,與真實相應。如果要是錯了,為自己不為別人,為別人還是為自己,這個行是虛妄行,不是真實行。怎麼是虛妄的?這是六道裡頭的輪迴業。能夠捨己為人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入諸佛菩薩的境界,一真法界,這真實行。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通達,為什麼?為著自己的利益就是虛妄的,為自己的利益,你們想想看,增長我執。佛教給我們,破我執才能出三界,你念念增長我執,你怎麼出得了三界?生生世世都在搞六道輪迴,錯了!
搞六道輪迴沒有別的,第一個因素「我」,一切都想我的利益,這就是搞六道輪迴。弘法利生,不能夠離開名聞利養,還是搞六道輪迴,你我執沒有破。一定要懂得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這個大道理。「我」就是自私自利,要把這個放下,放得幹乾淨淨,一心一意去利益眾生,為眾生服務。為眾生服務是手段,目的何在?幫助他開悟,這是目的。所以三種布施裡面,財布施、無畏布施是手段,法布施是目的。用財、用無畏跟眾生結善緣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常行布施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眾生歡喜接近你,肯聽你的,然後你再對他行法布施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超凡入聖,這就是「入勝菩提真實行」,目的達到了。金剛幢乾闥婆王他懂得,這一套理論跟方法他很會運用,用得非常恰當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