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八一卷)  2005/12/1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481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長行第四段末後還有一句沒有講完。我們將經文念一遍:

  【云何得因力。欲力。方便力。緣力。所緣力。根力。觀察力。奢摩他力。毘缽舍那力。思惟力。】

  前面我們學到清涼大師《疏鈔》裡面開示第十段。「十即此普門之智為主,故頓照普門法界時,必攝一切為伴,無盡無盡,是此華嚴所求止觀」。這段非常重要,《華嚴經》所說的止觀為我們提示出來了。止觀的範圍非常廣大,《華嚴》用什麼做止觀?這是我們讀到這部大經,清涼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句是從第九句而來的,第九句講的是「事則重重無盡,止觀亦普眼齊照」。《華嚴》就是以這個為主,所以說即此普門之智為主。普是普遍,門是法門,普門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無量法門。但是一定要曉得,無量為一,一為無量,一多不二,這才是智,這才叫普門,以這個智為主。智就是止觀,在前面我們所學到的,真正的止一定有觀,真正的觀一定有止,止觀不二,止即是觀,觀即是止,這才是真實的。說兩面,實際上一樁事情,一體之兩面。佛法的修學,我們講佛法修行,修什麼?止觀兩個字統統都包括了,所以止觀圓滿收攝一切法。

  我也特別跟大家報告過,我的老師教導我,他換了個名詞,因為那時候我初學,剛剛接觸佛教不到一個月,什麼都不懂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我知道佛法好,佛法殊勝,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?這個問題問得真大!他老人家確實有善巧方便,告訴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看破是觀,放下是止,他不用止觀。如果講止觀會把我講糊塗了,那用看破、放下,我好像一聽也能夠懂得意思、也能夠接受,這就是善巧方便。怎麼樣教初學?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,不要去講這些名詞術語,名詞術語講半天也講不清楚。所以,這是佛法修行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你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止幫助觀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又幫助看破。這兩個互為賓主,互為體用,像上樓梯一樣,一層一層達到究竟圓滿。

  平常我也跟同學們報告過,我們放下一切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就是阿羅漢;放下一切分別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,你說心多清淨,清淨是智。清淨心起作用,照見外面的境界,那個照見是觀。止即是觀,止是體,觀是用;觀是體,止是用,你那個寂靜的境界,一定向上提升,那個要觀。看不破你就放不下,人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時候在現前我們大家都爭著要求取的。只有看破的人,他怎麼看破?他曉得這個世間是假的、是空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萬法無常,他看破了。看破怎麼樣?他不爭了,他不再執著了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之後又能幫助你更看破一層,提升了。

  看破什麼?看破欲界天,欲界六層天,比我們人世間殊勝太多,一層比一層殊勝。雖然福報大,壽命長,還是離不開生老病死,這看破。看破之後,對於欲界天羨不羨慕?不羨慕,天王也不羨慕,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也不羨慕。那就再上一層樓,你欲界放下了。欲界放下,色界現前。色界天裡面沒有欲,財色名食睡這個欲沒有。他有色相,有色身,沒有飲食、睡眠、男女,沒有這些東西,比欲界清淨多!細細觀察色界有十八層天,苦苦雖然沒有了,壞苦還有,依舊不是究竟。欲界天人看到那是非常羨慕的。所以你看穿之後,色界十八層天你要不要?不要,放下!

  再上去無色界天,無色界天連身都不要,我們一般人講靈界,他沒有肉體。中國老子說過這麼一句話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。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,是什麼?我有身體,沒有身體多好!老子有這種想法。確確實實無色界天的天人不要身體,身體是累贅,所以比色界就更清淨。但是怎麼樣?沒有法子破無明,沒有法子出六道。境界雖然好,壽命之長,這是非想非非想天,佛給我們講壽命八萬大劫,沒法子計算。可是八萬大劫雖然長,它還是有數量的,有沒有到的時候?當然有到的時候,到了還要往下墜落,因為上頭沒有了,不能再往上去。輪迴的現象!所以你看破,你才會放下。

  輪迴的現象是什麼?根本的原因就是執著,執著就是放不下。對於六道這個情執放不下,放下之後,你才能超越六道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什麼時候放下?隨時都要放下,你才沒有障礙。不是說我到什麼時候我才放下,不可以,隨時放下,心地裡乾乾淨淨,什麼都沒有。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,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只有極樂世界,其他的統統都沒有,這才行。你有絲毫的留戀就出不去。對這個世間有絲毫留戀,你沒有辦法脫離這個世間,但是這個世間你又要清楚人身難得,想想自己,我這一生做人基本的道德有沒有做到?基本的,在中國人講仁義禮智信,在佛法裡面來講就是五戒十善,你有沒有做到?

  五戒十善要拿六十分及格,來生才可以不失人身,又到世間來了,不失人身。如果我們的五戒十善六十分拿不到,那就三途去了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所以世間人常講人死了就做鬼去了。人死了做鬼,這個話說得沒道理。人死了之後,來世去投胎有六個地方,鬼是其中的一個,怎麼說人死了都到鬼道去?這講不通的。可是這句話細細想起來也不無道理,那是什麼?人死了以後,真的是多半都到鬼道去。鬼的業因是什麼?慳貪。你想想,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貪心重不重?這個也想要,那個也想要,這樣也捨不得給人,那樣也捨不得供養,慳貪。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,所以諺語講「人死了都變鬼」,想一想也有道理。幾個人在這個世間,我們現在講的《弟子規》做到,五戒十善做到了,決定不失人身。他來生一定在人天,絕對不在三惡道。那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幾個人做到?不要想別人,回過頭來看自己,自己做到了沒有?我自己要是沒有做到,那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覺,你來生是三途有分,人天沒分。這個太可怕!

  所以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愚痴、妄語騙人,我說這個是什麼?這是五常的反面。中國常道,仁義禮智信。無仁,無義,無禮,愚昧(愚昧是無知),欺騙別人是無信,這就是三途業因。有人說:我們今天要講仁義禮智信,可是別人對我都不講,我不就吃虧上當?沒錯,你不肯吃虧上當,那你來生就到三惡道去;你肯吃虧、肯上當,你來生不墮三途。這個帳要好好算算,不可以大意,不能馬虎。該止要止,就是要放下;應當要通達明瞭,你要看清楚、看明白,那是看破,觀,有止有觀。

  到普眼,前面跟諸位說地上菩薩,不是普通人;嚴格的說,七地以上,跟究竟果位很靠近,普眼。普門,普眼齊照,對於整個宇宙人生,我們常講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完全看透徹,一絲毫差誤都沒有,叫大菩薩,這不是普通人。我們在六道裡頭,最重要的是因果,善因一定感善果,惡因一定得惡報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古人常講「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」。時候到的時候,你後悔來不及了;趁著時候未到趕緊回頭,那就對了。只要一口氣沒斷,徹底回頭,都有救。所以《華嚴》的止觀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止觀,它以普門之智為主,這個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根本智,實智。

  故頓照普門法界。普門法界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遍法界虛空界。頓照,一照一切照,一個都不漏。必攝一切為伴。必是必定,攝一切法門為伴,《華嚴》為主,主伴不二。無盡無盡。這是《華嚴》止觀,這句話我們要能夠體會。說《華嚴》所求止觀,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。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文是十信菩薩,還沒到,但是已經做鄰居,再往上升一級就是圓教初住,就契入這個境界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你看看,見思煩惱放下,見思煩惱是執著;塵沙煩惱放下,塵沙煩惱是分別;無明煩惱也放下了,無明煩惱是妄想,不在十法界裡頭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是華藏世界。所以《華嚴》的止觀,我們就曉得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所得的。

  雖然在華藏世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,你們諸位想想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妄想就是我講的起心動念;換句話說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境界裡頭,哪來的階級?如果還有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換句話說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,全都在,就是這樣。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,哪來的階級?真的沒有階級。沒有階級,佛給我們講有階級,這個階級從哪來的?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,無明是沒有了、是放下了,習氣沒斷。這在前面我把習氣,古人講的用酒瓶那個氣味比作習氣,這個比喻我們好懂。那要相當長的時間自自然然沒有,就是古人所講此處用不得力,為什麼?不能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,那是無明起現行,根本就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淨寂滅,這是真智。所以他那個觀能觀普門法界。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而且是重重無盡的法界,他都看得清楚、都看得明白。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,一法界,所以叫一真,法界才稱之為一真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體會一點,這體會得少分。法身菩薩跟我們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裡?這說清楚了。

  後面還有第十,十是思惟,『思惟力』,「思惟者,籌量應作不應作故」。我們今天講思考。你多想想,你要是把這個統統都明白、清楚了,不能說十分清楚,有個一分、二分,你就會想想今天在這個世間,哪些事情我該做?哪些事情我不應該做?不應該做的決定不要去做,應該做的好好去做,這就對了。大乘佛法有體有用,對自己來講,不斷提升自己境界是應做的,如果障礙自己境界提升,那是不應該做的,這要懂得;對別人來說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該做的,叫眾生因我而受苦的,這是不應該做的。我們要落實、要真幹。我真修行,真正如理如法,自自然然就加持別人。別人看到生歡喜心,讚歎,向你學習,這就是利他。所以自利就是利他,利他是真正自利,自他不二。曉得什麼事應當做,什麼事不應當做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這十句清涼大師講得很好,這十句都說之為「力」。這個力能幫助我們道業增長,能幫助我們境界提升,十種力。當然,經上所說的都是舉例,明白這個道理,凡是幫助我們道業增長的這個力,我們統統都要去做,這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。再看下面經文第五段,五段是講「善巧」,我們把經文念一段:

  【云何得蘊善巧。界善巧。處善巧。緣起善巧。欲界善巧。色界善巧。無色界善巧。過去善巧。未來善巧。現在善巧。】

 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這是別說裡面的第四段。「第四於法善巧,皆約流轉以明」。這段完全是講事,不是講理,完全講事。十句裡面分成三段,前面四句是「流轉之體」,流轉就是我們講的六道輪迴,出不去!所以這些話專門對六道眾生說的,可以這麼講法。「蘊、界、處、緣起」是流轉的體,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這是流轉的處所,你在哪裡流轉?三界流轉,在這個三界。三界就是六道,出不去。「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」,這是講時間,「三世,流轉之時」。現代的科學家相當聰明,他們已經發現時間、空間不是真的,在某種條件之下,空間等於零,空間沒有了;在某種條件之下,時間等於零,時間沒有了。時空不是真實的,佛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說明了。

  相宗入門初學的課本,《百法明門論》,在這一份教材裡面,佛就講到空間跟時間。佛將一切法分為五大類,第一類心法,第二類心所法,就是心理的現象,心理的活動。第三種是講色法,色法是物質。心心所都不是物質,我們講精神,色法是物質。第四講不相應行法,就是它有這麼一個東西,它又不是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它也不是色法,但是它與它們也沒有辦法離開,這一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抽象概念,不是真的。其實統統都不是真的,但是這個就是太假了。第五個是無為法,那是真的,永恆不變的。空間跟時間在這五大類裡面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,用現在的話說,空間、時間怎麼來的?抽象概念,絕非事實。三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,今天被科學家發現。

  科學家說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,這條件是什麼?這個條件在佛法講就是止觀,止觀就是禪定。所以「禪定」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,兩個字,禪是「禪那」音譯過來的,是梵語;定是中國文字,因為禪那確實有中文「定」的意思在,所以翻譯的人把禪那就翻成禪定。解釋,禪定就是靜慮,靜是靜止,慮,說這個靜止它不是死的,它是活的,所以他有觀。如果說是有靜沒有慮,有止沒有觀,最高的境界是四禪天裡面的無想天。他有定,定功很深,定裡頭沒有觀照,所以那個定是個死定,不起作用,那個定不生智慧,那個定永遠不開悟。錯了!佛法講定中是有境界的,這個境界是觀。

  這就是前面講的,前面講那個範圍大,「普眼齊照」、「頓照普門法界」。這個範圍大,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才能做到。三界之內這些修行人達不到,沒有那麼深的定,所以沒有那麼大照的能力。小定,他就有小的觀照能力,大定有大一點的觀照能力。定的功夫,嚴格的說,每個人不一樣。同樣一個人,他真正修行,年年不一樣,一年比一年深,一年智慧比一年大,他天天有進步。佛給我們講只講一個概略,那細講是沒法子講的,每個人不同。就是一個人,他每年不同,每月不同。所以靜慮、寂照這都是禪定的翻譯。寂是寂滅,寂滅就是止;照是照見,這就是觀。

  『善巧』,完全是從觀上講的,看到宇宙之間這些現象,時空也非常善巧。善是好,巧是妙!我們不看這個經文,我們如果細細觀察我們的人身,你說是不是善巧到極處?眼能看,耳能聽,鼻能嗅,舌能嘗,身能觸,意能知,你看這個,實際上這裡都有,這是什麼?『蘊善巧』,我所講的包括在蘊裡頭,蘊是五蘊,色受想行識。色是物質,我們今天講的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意根是屬於心法,前面五根,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,心法裡面有受想行識,這是五蘊。你細細去觀察、去思惟,它是不是善巧到極處?巧是巧妙。眼睛兩個,兩個才調焦距,有焦距才顯示遠近;如果只有一個眼睛,遠近就看不出來。這最顯明的,我們用攝影機,一台攝影機照的時候是平面的,兩台攝影機同時把焦點對好了照是立體的。我在美國看過立體電影,沒有別的,就是兩台機器同時放,讓你明顯的覺察到立體的感覺。蘊善巧!

  『界善巧』,界是十八界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叫十八界。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;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六塵,法塵是意根所對的;六識,眼耳鼻舌身意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這十八把整個宇宙都包括了,整個宇宙不出這十八界,界是界限、界分,不出這十八。我們人自身六根、六識,這是我們的根身,根是色身,識,我們講是精神。動物這個身是精神跟物質和合的這麼個現象,外面的境界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把整個宇宙統統包括。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:

  【蘊善巧。界善巧。處善巧。】

  『處』是十二處。在經教裡面,佛為大眾講開示的時候,依眾生根性不相同,用現在的話來說,精神跟物質,在佛法裡面講叫色心。色是物質,心是精神。對於色迷得輕,對於心迷得重,就是精神這方面他迷得重,物質這方面他迷得比較輕,佛就講五蘊。你看五蘊,色只講一個,心講四個,受想行識。這是佛說法的善巧。十二處跟前面恰恰相反,他對心迷得輕,對色迷得重,就是對於物相方面迷得很重,所以佛對於色相就講得多,色裡面講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講六塵;對身就講五根,五根是眼耳鼻舌身,這十一個,五個加六塵,十一個都是色法,只有意根是心。所以對心法只講一個,色法講十一個,這是迷心法輕,迷色法重,佛就這麼講法。

  如果是對色心迷得都很重的,佛就講十八界。十八界,心法講七個,六識是心法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六個,這是心法。那在六根裡面,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色法,意根是心法。所以十八界裡頭,心法說了七個,色法說了十一個,合起來是十八。這是佛說法的善巧,所以有「蘊、處、界」這三種說法。這三種說法,展開來就是整個宇宙,你細心觀察,沒有一樣不善巧。

  我們看人,人生下來,如果現在用科學技術去造個人,怎麼造也造不出來。善巧!你再看小動物,你看那個雞蛋孵一個小雞,小雞生出來,你細心去觀察,我們用科學技術去造一個小雞,能不能造一個像這個蛋裡頭出生的小雞一樣的,那麼樣的靈巧?宇宙造萬物,善巧到極處。我們凡夫對它的形容只有用四個字,「不可思議」。我們看宇宙之間形形色色,為什麼會有這麼樣的善巧?於是乎,宗教裡面都說這是神造的,這不是人為的,神造的。可是問題又來了,神造萬物,誰造神?神沒有人造,那這講不通。神沒有人造就有,那萬物不必要神造也可以自己有,這裡頭矛盾非常之多。我們看看佛怎麼解釋?佛講緣起,萬法因緣生。緣,那就非常複雜,這個緣,我們今天勉強的說條件,它要具足許許多多的條件,現象於是發生了。這些條件裡頭少一個、少二個,現象都不能發生。所以佛解釋宇宙萬有的現象,因、緣、果,講三個。但是他不講因,他講緣。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因,是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業習種子,幾乎一切眾生統統都有。所以每個人你阿賴耶識裡頭,也就是你的內心裡頭,有佛種子,有菩薩種子,有聲聞、緣覺種子,有天的種子,有人的種子,也有餓鬼、地獄、畜生的種子。統統具足,心裡頭統統具足。哪個種子起現行?要靠緣。種子沒有緣不會起現行,也就是說,它不會現相,一定要靠緣。所以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,它講緣生。

  四緣生法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,這是大的數。無量的因緣,佛把它歸納為四大類。這四大類,其中前面三大類都是我們本身具有的,只有一類增上緣是外面的,外面的助緣,三種都是自己本身具備的。所緣緣,是我們所期望的,我們想哪個種子起現行,所緣緣。這就是佛在經教裡常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所緣緣就是心想。我們真的十法界種子統統都有。今天我心心念念想的是什麼?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我這個念頭就是所緣緣。這個所緣緣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你不想別的,你想去作佛。那為什麼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?他的心念不專,雖然想西方極樂世界,他還想名聞利養,還想五欲六塵,這就沒有法子。他的想不純,雜了、亂了,所以他就去不了。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上教人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那就成功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,給諸位說,都是屬於所緣緣。一向專念也是無間緣,你這個可不能中斷,中斷就不行了,念茲在茲,你不能改變念頭;改變念頭,你這一念就中斷了。所以我們細心觀察,觀察自己,觀察別人,念佛功夫不得力、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?雜念太多,他不是專念,他不是一心,他是亂心,妄念太多!妄念、雜念,那怎麼能成功?哪有這個道理。要一心專念,這就成功。

  念念不忘,這專念。說老實話,不需要很長時間,三年五載,一般大多數三年,頂多五年,你就成功。念成功之後,往生自在,你想去你真去得了。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,早一點去,雖有壽命不要了,你有這個功夫。有這個功夫,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那是什麼?那是有緣分。緣分就是這個世間還有許多人能夠接受你的教誨、接受你的勸導,你勸他念佛,他肯聽;別人勸他念佛,他不相信,你跟他有緣。那你為了幫助有緣人,你就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。好在你真的功夫成片了,不是一心,功夫成片,生死就自在。

  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想多住幾年也可以,不礙事,這叫生死自在。對於這個世間確確實實做到一塵不染,再好的東西,沒有貪戀,不會動念頭;再不好的東西也不會起惡念,沒有瞋恚。換句話說,六根接觸一切人事物,確確實實不起貪瞋痴慢疑,這都叫做妄念,不起這個。那念頭是什麼?確確實實前面所講的止觀。不起心動念是止,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是觀,觀是慧,有定有慧。定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一樣事情不清楚、不明瞭,觀!有止有觀。

  我們一生當中,要在這上下功夫,真正在這上下功夫,功夫能夠得力,就是你真能放得下。你很想功夫得力,但是又放不下,那就無可奈何。多少多少人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就是境緣放不下;境是講物質,緣是講人事。你還有親愛的人、歡喜的人放不下,這是緣;你還有財產、你還有名聞利養放不下,這是物質,這屬於境界。統統要放下,不但人間要放下,天上那樣好的境界都要放下。你要放不下,怎麼樣?放不下,將來生天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

  無著、天親、師子覺三兄弟學佛的功夫都不錯,他們修唯心識定,修得都不錯。師子覺先往生,他們求生兜率天彌勒淨土,三個人約定,哪個人先去,到那邊去,趕緊回來報個信。師子覺往生之後,始終就沒有回頭,沒有消息。以後無著菩薩也往生了,生到兜率天之後,馬上就回來,告訴天親菩薩。天親菩薩說:怎麼三年你才來報信?他說:我跟彌勒菩薩見個面,馬上就回來了。天上跟人間時差很大,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,你想想看三年,人家那裡見個面打個轉,三年!那裡一天人間四百年。他就問,師子覺呢?他說師子覺到了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,兜率天有外院,外院那些天女太美,被天女迷住,現在還沒到內院去。這就想到天上福報不是人間可以相比的,遇到那個境界你能捨嗎?你能放下嗎?你能看破嗎?所以六道很不容易超越。這也難怪佛教弟子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有道理。

  不能貪圖享受,貪圖享受那個習氣很重,順境善緣現前,你馬上就墮落。要捨,平常就要捨,捨得愈乾淨愈好,為什麼?沒有罣礙。這樁事情,講捨是要講心裡不執著,真正放下。但是事上要不要放下?事會影響你的心,所以佛教初學從事上放下。至於那些超越六道輪迴的四聖法界裡面的修行人,他那個事上放不放下沒有關係,他心清淨,決定沒有貪染;他有貪染出不了六道。阿羅漢出了六道,見思煩惱裡頭,五利使沒有了,五鈍使也沒有了。見思煩惱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沒有了,貪瞋痴慢疑沒有了,統統斷盡了,證阿羅漢果。那個事有沒有不相干,一絲毫不沾染,他真的看破。

  凡夫不行,你見色聞聲會起心動念,這就壞了。這時候怎麼辦?像我們也想求帶業往生,那盡量避免,盡量把這些境緣捨掉、離開,這是有道理的。你功夫不夠,你沒有看破,只好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要用久了,慢慢成了習慣,很有效果,念佛臨終的時候不產生障礙。要懂!所以這個經,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,經不能不聽、不能不讀,佛不能不念,戒不能不持,福不能不修,不能不求生淨土,這樣才能保證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。初學、老修都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

  【緣起善巧。】

  我們在前面那一品裡頭,第一章「緣起甚深」,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「緣起,六地廣明」。到後面「十地品」裡面,六地這一章裡頭會說得很詳細,我們前面看到緣起甚深。這四句「蘊、處、界、緣起」,流轉之體。確確實實的,誰在六道輪迴流轉?這四個統統有關係。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處,『緣起』可以說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裡面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十二因緣。

  十二因緣的名詞我們簡單介紹一下,第一個是無明,第二個是行,第三個是識,第四個是名色,第五個是六入,第六個是觸,第七個是受,第八個是愛,第九個是取,第十個是有,第十一個是生,第十二個是老死,這十二個名相。無明,這不是根本無明,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講,這叫枝末無明。無明是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。無明緣行,這個無明是煩惱習氣,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。種子遇到緣,緣是什麼?緣是行業,遇到緣他就投胎,識就是投胎。所以無明、行,是過去世的因;從識到受,這是這一生的果報。佛法裡頭有引業、有滿業,行是引業,引導你去投胎。

  投胎也是有條件的,不是無條件,兒女跟父母四種緣,這佛說的。如果沒有這個緣,他不會到你家投胎。第一種報恩的。過去你對他有恩,他非常感恩,到你家來投胎做你的兒女。那這個兒女從小就很乖巧,孝子賢孫,過去世有因,這報恩的。第二是報怨的。過去生中你跟他有過節,有冤仇、怨恨,他這一生來報仇的。這就是忤逆不孝,敗家子,會把你搞得家破人亡,來報仇的。第三種還債的。過去生中你對他的布施很多,或者是他欠你的債很多,這一生遇到了,他還有福報,他來還債。這樣的兒孫對你物質方面的供養不會缺乏,沒有孝心,對父母不恭敬,生活會照顧到。還要看債多少,如果欠得多的,他就還得多,你的物質生活很富裕;如果欠得少的,他還得少,勉勉強強讓你可以過日子,你沒有什麼富裕。還有一種叫討債的,是父母欠他的。欠得少,大概小孩生下來三、四歲就還掉了,他就走了;欠得多的,十幾歲、二十幾歲走了,你供給他念書,念到大學畢業,走了,花了不少心血,花了不少錢,討債。四種緣!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家來。

  所以現在我們都看到很多人,父母跟我講小孩不好教,什麼原因?大概都是報怨的、都是討債的。所以自己要想想,你是不是喜歡布施,喜歡供養,喜歡幫助一些苦難的人?你布施恩德,那你的兒女就好,都是來報恩的,都是來還債的,不是報怨,不是討債,他怎麼不好!如果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、都是損人利己這種念頭,那好了,你將來的兒孫都是討債的,都是報怨的,這個事情麻煩大!

  一個人的一生,無論是什麼人,在這個世間你一生的遭遇,與前生統統有因果報應的關係。你要是明白了,你就不會怨天、不會尤人,為什麼?自作自受,你能怪誰?佛對於這些事情講得太清楚。這一家人孝子賢孫不是容易事情,過去生中布施恩德,行善積德,所以他才有這好的果報。凡是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絕對沒有好兒孫。諸位細細觀察中國、外國的歷史,你再仔細看看現在這個社會,你看看這些豪門貴族,你看看他們的子孫,他能夠興旺幾代?兩代就不錯,三代就沒有了。什麼道理?你佛法念多了你就明白,不必去問人。

  所以無明跟行是前世的業習種子,這一生遇到緣,就是你跟父母有這四種緣,你到他家投胎。投胎是識,我們中國人叫它做靈魂,他就來了。下面一個叫名色,名色大概是壽命一、二個星期,那只有一塊肉團,什麼都稱不上,所以叫它做名色。名是講精神,色是講物質,它是一個精神跟物質混合在一塊的一塊肉。底下一個名詞叫六入,六入是這個胎兒長成人形,有眼耳鼻舌身,就是它像一個人的樣子,不能叫它人,叫它六入。一直到他出生,生下來的時候叫觸。他跟外面境界接觸,脫離母體跟外面境界接觸了,這個觸就是從出生到老死,你天天都跟外面境界接觸。受是你的感受,苦樂憂喜捨的感受。這是現在這一生的五種果報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。五種前面三種是在坐胎,十個月坐胎的時候;出胎就叫做觸,就有受。所以觸跟受一生到老死,果!受苦受樂,六根所接觸苦樂憂喜捨,這在佛法裡稱之為滿業,是你前生行善造惡,這一生所得的果報。

  現在在這一生,除了受果報之外,他還要造作。造作再多,佛把它歸納為三條,就是現在三支,是什麼?來生的業因。第一個是「愛」,愛是無明,愛是煩惱。這個意思是廣義的,你喜歡,我喜歡的人,希望常常在一起;我不喜歡的人,希望他常常遠離我,都用這個字做代表。所以這個字裡頭的含義很廣、很深。愛是一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,他就想得到,所以下面叫「取」,就得到。這個取,都是廣義的,喜歡的,希望我得到它,不喜歡的,希望它遠離我,都屬於取,都用這個字做代表。我們把一切外面的境緣,境就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就分成兩大類,一個是愛,一個是惡、討厭他,分為這兩大類。所以愛有兩大類,取也是有兩大類。喜歡的希望得到,不喜歡的希望丟掉,都屬於取。造作!現在的造作。這個造作,你阿賴耶識裡頭又有了種子,有善惡種子,就有個「有」。這個善惡種子就是來生的無明、行,現在叫有,來生就叫做無明、行,所以你來生又會去投胎。

  未來二支,就是你來生又有「生」,有生又有「老死」。這個生,六道裡頭不一定到哪一道受生。無論在哪一道,都有老,都有死。佛講十二個字,十二個名詞,說明三世因果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你要是知道這個道理,縱然我這一生過得很不如意,我曉得這是什麼?這是過去生中我所造作一切不善的果報。既然曉得,我就要改過自新,我這一生一定要斷惡修善,那就能夠改變你這一生的果報。

  最近有不少的同學在拍攝《了凡四訓》的連續劇。最早拍攝出來的是馬來西亞,只有兩片兩個小時,也相當精彩,我都看過。以後我們在北京拍了一次六個小時,六個小時裡面,有一些不太妥當的,所以以後把它濃縮成四個小時。還有很多別的同學把劇本送給我看,都在那裡想拍攝。我們自己也在北京找了一個朋友,我們想拍攝一個二十集的電視連續劇;二集、三集,電視台不接受的,至少二十集,《了凡四訓》。怎麼樣改造命運?命運決定有,前世的業因,這一生受果報,命定的。雖然命運定的,命運能改,不是不能改,為什麼?因是自己造的,果當然自己受,既然自己造的因,自己對這個因就能改。所以你一定要曉得,別的人來幫你改,那是假的,騙人的。什麼看相算命改風水,那都是騙人的,從你自己起心動念處改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,很好的一個教訓。

  另外還有一部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,也非常之好。如果要拍攝連續劇,我相信比《了凡四訓》還要精彩。但是他的資料沒有了凡先生那麼豐富,只有他的同鄉羅先生給他寫了一篇傳記,《遇灶神記》,寫得很好。這兩天悟道法師帶了一個電視劇本叫我看,我把它看完,不長,六集。就是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,寫得很好,不錯。可以把它拍出來流通,教人怎樣改造命運。正所謂是「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」。

  業因果報佛講得很深、很廣、很細密。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念具足十二因緣,念頭不能不注意,不能不小心。一念生愛就是無明起來,無明是什麼?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,你才會起心動念。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什麼?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地清淨,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如如不動、清清楚楚,那就是觀照,就是定慧。如如不動,定;清清楚楚,慧。所以,你一念動了心,我們講動了感情,這無明起來。因感情你才造業,這就是行。你專心念著這個,這就是識。識共色行,就是名色。六根,眼耳鼻舌身都隨著你的念頭在轉,這叫六入。六入觸動感受,這就是觸。苦、樂、無記這三種感受自自然然都起來,這就是受。纏綿不捨,愛;這個地方記住,跟那個惡的,含著怨恨、不高興,也是不肯捨,要難過好幾天,這都是屬於愛。

  現在時間到了,後面還有幾條我們留著下次有時間,再給諸位同學細細的來學習,對於我們觀察事實真相會有幫助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