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七三卷)  2003/3/20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73

  諸位同學,請看大威光菩薩遇第二佛,第三段「如來讚述」,偈頌第四首看起:

  【已得方便總持門,及以無盡辯才門,種種行願皆修習,當成無等大智慧。】

  在前面六首偈裡面,佛陀讚歎威光太子的德行。偈頌前兩句是讚歎他的德,後兩句是為他授記,他將來一定能夠證得的。唯獨第四首在體例上稍稍有一點不同,這首前面三句都是講因,只有最後一句是說他當證得的。這一首偈,我們學佛的同學,無論在家出家,尤其是要發心學講經求智慧的,那就更重要。

  你看看大威光菩薩是『已得方便總持門』,「方便」就是善巧,「總持」是一切諸法的總綱領,他已經得到了。這個「得」,不是信、解、行,它是屬於證,他已經契入了,我們要明瞭。我們學佛,方便總持門學了不少,問題在哪裡?沒有得到。甚至於我們說,我們能信,我們能解,我們沒有做到,我們沒有契入,所以這裡頭真正的好處沒有得到。總持門,要用我們世俗的話來說,大德大能。大德大能是什麼?我們在日常學習當中,太多太多了,而且都是佛法裡頭核心的綱領,最重要的綱領。佛菩薩教化眾生慈悲到極處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。

  儒家教學,我們念《三字經》,《三字經》一開端,就把儒學的大根大本傳給你了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苟不教,性乃遷。教之道,貴以專」,儒家的大總持法門。你看看聖學,聖人對於一切眾生多慈悲,頭句話就教給你。你將來修學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幾句話證實,證得了,那你就得道。首先肯定人性本善。一切眾生何以不善?不善是習性,不是本性。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習性怎麼發生的?習性是你沒教他!「苟」是假使的意思,假設你要不好好的教他,他一定會染上不善的習氣,把本性變成了習性。九法界眾生,尤其是六道裡面的眾生,怎麼變成六道的?你看看,幾句話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儒。

  佛法裡面講這個「方便總持門」,那就很多很多了。總的來說,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方便總持門,也就四句偈而已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這是方便總持門,你有沒有得到?沒得到。為什麼沒得到?還照樣造惡,不知道修善,善惡的標準都掌握不到。佛也非常慈悲,把善惡最重要的、最簡單的標準,十善業跟十惡業,我們有沒有掌握到?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遠離十惡,隨順十善,那你就具足信解行,有信解行,你後頭一定有證,這個證就是得。得,就是你修這個行,修十善業道,成就你的大德大能。你這個德能決定感動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你會感動!你不能感動的時候,你行,雖然有行,行不得力,做得不夠!做得不夠是什麼意思?你裡頭有夾雜,夾雜著自私自利,夾雜著名聞利養,夾雜著貪瞋痴慢,所以雖行你不能得。

  這個方便總持門,是不分宗派的,不分法門的,而且也不分哪一尊佛的。「是諸佛教」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,「自淨其意」是定慧,前面兩句是戒律。你們想想看,這四句話裡頭說的是什麼?戒定慧三學。一切諸佛教化眾生,那個戒多重要。四句,兩句講的是戒,一句講的是定慧。最後一句說明,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。這還不重要嗎?大威光他得到了,所以他是菩薩。這首偈展開來,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教,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經律論三藏。

  世尊對淨宗同學也說了一個方便總持門,那就是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頭所說的「淨業三福」,說得很具體!淨業三福最後佛說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八個字,你們想想跟「是諸佛教」有什麼兩樣?不一樣地方,前面講的四句偈,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方便總持門。《觀經》上「淨業三福」,是世尊說出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自己修行成佛的方便總持門。我們要清楚,自己修行證果那是淨業三福;教化眾生那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。教化裡頭最重要,身教!我自己要做到,做到,你就得道了。你沒有做到,你沒有得道;你沒有得道,你沒有法喜。換句話說,你還常常生活在煩惱當中,你的心不清淨,法樂、歡喜心生不起來。

  我們現在在日本科學家,他們用水做實驗,我們完全肯定明白了,法樂、法喜能夠改變一切物質的世界,能夠與諸佛菩薩九法界眾生感應道交。這不是方便總持門嗎?感應道交的方便總持門。所以不真修不行,一定要真幹。這個事情佛法裡講得很好,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,別人沒法子代替你的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沒有辦法賜給我們。我們求佛菩薩加持,佛菩薩用什麼加持?用經教加持我們,這是真的加持。我們依照經教學習,成就自己的德能智慧,跟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了。所以不認真從經教上下手,你沒有門可入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淨業三福頭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做到了沒有?孝養、奉事,儒佛都有標準,儒家的標準,你們現在同學們學習的《弟子規》,裡頭都有!佛法裡面的標準,《沙彌律儀》。千萬不要以為我自己受了比丘戒、受了菩薩戒是大僧了,那你就別想成就了。蕅益大師,這是淨宗的祖師,給我們示現了一個榜樣,他受了大戒之後,退比丘戒,持沙彌戒,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,不敢稱比丘。換句話說,終身持沙彌戒。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我們不知道,我們只聽印光法師說過,印光法師讚歎蕅益大師註解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印祖讚歎說:即使是古佛再來,為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

  早年我在新加坡講經,演培法師就這個問題來問過我,他說:淨空法師,印光老法師這個話,說得是不是太過分一點?我給演培法師說,我說:《要解》我講過幾遍,我覺得一點都不過分,他所講的真是恰到好處。我們曉得印光法師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註解這樣的讚歎,那麼註解之人是何等人物?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,我們猜想之中,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肯定就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,絕對不是別人。蕅益大師給我們示現在末法時期,老老實實能夠真正得到菩薩戒沙彌,你就是聖人了。說明(這蕅益大師給我們說明的)中國從南宋之後就沒有比丘,所謂比丘,他是名字比丘,連觀行即比丘都沒有。所以他老人家退比丘戒,做菩薩戒沙彌,名實相副。我們希望我們的同學心裡要明白,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。末法還有九千年,給末法眾生做個好樣子,那這就是無量功德。

  「淨業三福」三條十一句,我們哪一句落實?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慈悲心都是落實在修十善業。第二條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三句話要落實在三皈。我們有沒有三皈?三皈,現在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了,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清楚、明瞭,覺正淨。覺正淨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戒律、威儀。你們想想看,「沙彌律儀」真正的覺正淨。最後一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一條裡頭,著重在化他,菩薩!

  「勸進行者」,怎麼樣勸別人?自己做到就是勸別人。不是用口勸,是用身行。自己做到讓別人看,他心裡有所感動,他來向你請教、向你學習,你給他講的就產生效果了。絕對不是把人找過來,強迫讓他聽,他算是客氣一點,坐在那邊聽聽你的,實際上他沒聽進去。不客氣的,不給你面子,掉頭而去,你說那多難為情。所以佛氏門中,說法利生,不敢去拉信徒,拉人來聽,不敢,何況綺語!現在你看很多學校有招生,佛門裡頭沒有這個,念頭都沒有。過去儒家也沒有,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謙虛!招生是一點都不謙虛,我有資格做老師,你們要好好的來跟我學,他就有這個味道在。佛不敢,菩薩更不敢。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哪一個善知識敢招生?一個都沒有。學生從哪裡來的?介紹來的。你去參學的時候,他還特別謙虛,還不敢當。把自己所修所學的讓你看,講給你聽,然後還說:佛法甚深廣大無邊,我只懂得這一點點,其他的,你應該到別的地方去參學,那些善知識都比我強,我不如他們。你看看這種典型,這樣的模範,我們有沒有學到?

  傳到近代,近代的祖師我們要特別重視,為什麼?契現代人的機。印光大師距離我們最近,這還不到一百年,他老人家傳給我們的方便總持門,四句話十六個字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。他這十六個字的總持門,可以一直貫攝到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。這十六個字,前面八個字世間法,後面八個字佛法。了不起!世出世間的大善,十六個字說盡了。什麼叫敦倫?說得簡單一點、明白一點,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,那個「敦」就是誠誠懇懇、和和氣氣,和睦相處;「倫」是同類,人類。再擴大,擴大到所有一切眾生,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,我們是地球上的生物,我們是地球人。地球今天變成一家了,一家人要平等對待,要和睦相處,不應該天天吵吵鬧鬧,打打殺殺,那哪裡成為一家人?善人要教導不善人,如何把惡人轉變成善人;把迷惑顛倒的人,轉變成覺悟的人;把凡人轉變成聖人,這是教學!

  儒家所說的君親師,君親師絕對不僅是對於國家領導人說的。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,他真正廣義來說,是對於所有一切眾生來講的。每個人都有這個責任。我們出家人在僧團裡頭,無論你是什麼身分,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你就能在大眾當中示現。「君」是個領導人、帶頭人,帶頭斷惡修善,帶頭持戒修定,帶頭給世出世間做最好的樣子,這是君,領導。「親」是什麼?愛護,關懷照顧,對一切眾生就像對自己親人一樣,關懷他、照顧他。「師」是教導他,他有過失,好好的教他;你不教,他不覺悟。

  還有一等人不能教的,業障習氣太重,你教他不但不能接受,而且他還恨你,他還跟你結怨仇。這怎麼辦?得有善巧方便。看有能夠接受的人,你教他,讓他在旁邊看到,讓他聽到,這不能直接教他;或者是在講經說法當中,這經典上講到,這不是講他一個人,他要聽到慢慢善根發現,他聽懂了,他聽明白了,慚愧心生起來,逐漸逐漸能接受了。能接受,他將來就有成就;不能接受,他不能成就。不能成就,就是佛經上講的無緣之人,不接受經論的教誨,他相信他自己的貪瞋痴慢,他相信他自己的習氣煩惱,這個沒法子,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無緣之人,佛經上講的「闡提根性」。闡提根性,翻成中國的意思,就是沒有善根,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不能接受善知識的教導。縱然來學,必定是陽奉陰違,表面上是個樣子,背地又是個樣子,這個就難了。

  佛菩薩不怕難,度眾生絕對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。生生世世幫助你培養善根,到哪一世你的善根成熟了,什麼叫成熟?你真的肯接受,真的肯尊重你的道業,不再重視世出世間什麼名聞利養了。重視道業,重視戒定慧三學,這是肯定有佛菩薩、有善知識來幫助你。為什麼?你真的願意學了,學了,你真的肯落實,你做到。這就是我們講的感動,你感動諸佛菩薩。佛經上講的話,絕對沒有一句話是空的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你一個人真誠心好學,會感動所有的佛菩薩,他常常在你面前出現。你不要以為「我很想學,一個好老師都沒遇到」,那是你根本就沒有真的意思想學。你真正有意思想學,一切時一切處,你會發現全是善知識,全是佛菩薩在表演,你才知道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希奇,我比善財童子遇到的善知識還要多。

  我們特別要重視印光大師的教誨,現在這個世界動亂不安。什麼原因?人與人不能和睦相處。印光大師教我們敦倫盡分,分是自己本分,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,能夠跟別人互相合作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今天我們的本分是搞佛陀教育,佛陀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我們今天搞這個,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,然後能夠跟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配合,這叫「敦倫盡分」。「閑邪存誠」,這樣自己才能夠不間的、不斷的將自己德行智慧向上提升,不至於墮落。那要怎麼樣?防止邪知邪見。這閑邪,閑是防止,邪惡無量無邊,但是總不外乎三大類,邪知邪見,邪語邪行,這身口意都包括了,身口意不善的三業一定要防止。存誠,這心裡頭要常常存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起心動念與這個相應。在儒家講「誠敬」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至誠恭敬,這是印祖教導我們世法要這樣做。佛法呢?尊奉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尊奉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一心修學淨宗。所以教我們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得大圓滿,這是常常在我們耳邊的,說起來大家都知道,哪個不知道?但是就是大威光菩薩已得,我們沒得,我們要急起直追,我們要得,真正得到之後,第二句偈有了。

  『及以無盡辯才門』,無盡辯才從哪裡來的?從方便總持來的。你有無盡辯才,你才能廣度眾生。無盡辯才是方便總持的落實。到這個時候,四弘誓願第三願,這就開始了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這個地方『種種行願皆修行』,不就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嗎?這落實了。不但佛法各宗各派你都通達,很容易通達,為什麼?你已經得方便總持門,你已經得無盡辯才門。所以不同的各宗各派無量法門,很容易就通達,不僅如是,世法也通達。世間各種不同的學派,各種不同的宗教,乃至於今天所說的各種不同的科技,你沒有一樣不通達。這樣才能夠成就圓滿波羅蜜多,於是你的性德自然就現前了。這前面三個都是修德。

  修德與性德相應,純熟到極處的時候,性修融合在一體了,性修不二。性德跟修德沒有界限了,融成一體,那就是末後這一句,『當成無等大智慧』,這個大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稱性的般若智慧。這個境界,這不是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可以稱大智慧,不能稱無等。「無等」兩個字你要注意到,這個無等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實際上無等大智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超過等覺菩薩。所以這一句給他授記的,大威光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。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?這是我們學佛最終的目標。我們要成無上正等正覺,跟釋迦、彌陀、毘盧遮那沒有兩樣。你要證得究竟圓滿,首先你要得到方便總持。方便總持門在佛法裡面很多,我今天只略舉三種,這三種大家熟知,問題我們為什麼不能得?一定要把不得的原因找出來,這自己的事情,不要問別人,問別人沒用處。原因找出來之後,你把這個原因消除,你障礙去掉了。

  所以學問之道,同學們總要記住,《易經》上都說得很好,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真誠謙敬,要謙虛、要恭敬,你處處表現謙虛,你就得到很多人教導你。處處自以為很了不起,有意無意現出你的驕慢,你不能接受別人的教導,別人想教你的時候,馬上就變臉、就反駁,什麼人都不會教你了。他指責我是錯誤的,錯誤的也接受,這人了不起,人人都會幫助你。在中國英明的帝王,唐太宗,你們去讀《貞觀政要》,你就曉得。唐太宗有個非常了不起的本領,接受別人的意見,接受別人的批評。有人在唐太宗面前指責他,他哪個事情做得不對不對,唐太宗旁邊還有許多人,看到唐太宗點頭願意接受。那個人離開之後,後面這些大臣就問唐太宗,他說的錯誤的,為什麼不處分他?唐太宗說:如果我處分他,以後再沒有人在我面前敢說真話了。了不起!錯誤的指責,所謂是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,聖人講的話。不否定,不拒絕,所以他能成為一代英明的聖主。在中國歷代帝王沒有能跟他相比的,他的長處就在此地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

  錯誤的指責,我也認真反省,歡喜接受。稍稍還有一點不樂意、辯駁的,從前李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,永遠不再說他的過失。為什麼?不願意跟他結怨仇,對他總是客客氣氣。願意接受的,李老師對待學生是一點都不客氣,有打有罵,那真正叫愛護你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偈頌的第五首:

  【汝已出生諸願海,汝已入於三昧海,當具種種大神通,不可思議諸佛法。】

  這首前面兩句是讚歎已具聖德,後面兩句是說他應當證得佛果,這前兩句我們要學。『汝』,是佛對威光菩薩的稱呼,你已經『出生諸願海』。三世諸佛如來所發的弘願,威光菩薩都具足了。諸佛因地上的大願再多,多到如來也沒有辦法說得清楚,說不盡!但是要把這些弘願歸納一下,總不外乎四弘誓願,所以四弘誓願是總綱領。就像前面所講的方便總持門一樣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這三句前面跟諸位說過,是戒定慧三學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,離不開這個綱領,離不開這個原則,今天講菩薩「出生諸願海」亦復如是。無量無邊的大願,都超不出四弘誓願,都可以歸納到裡面去。

  我們平常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這四十八願都可以把它歸納這四大類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能歸納這四弘誓願。所以一說四弘誓願,全部都包括了,「諸願海」都包括了,因此四弘誓願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,這也是前面講的方便總持門,是講發願的方便總持門。「海」這個字比喻得好,願願都是深廣無盡。四願裡頭最重要的一條,是從大慈悲心裡面生出來的,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生出來什麼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這是真正覺悟,徹底覺悟的人,才能發得出來。威光菩薩已經「出生」,這個願已經發出來了。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,真的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知道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。真正要發心,要做到,要實現。「度」這個字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協助、幫助,眾生無量無邊,菩薩發願要協助他,要幫助他。幫助他什麼?幫助的項目很多,最重要的有三樁事情:第一個幫助他斷惡修善,第二個幫助他轉迷為悟,第三個幫助他轉凡為聖,得以種種善巧方便。你要幫助他,先決的條件要對方對你有好感,你才能幫得上忙。如果對方討厭你,不願意理會你,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幫不上忙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換句話說,你要想幫助眾生,你要先跟眾生建立關係。建立什麼?友好的關係。怎麼建立法?佛給我們講的四攝法。這個攝受,攝受眾生,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,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頭講得很多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這個地方的「布施」,跟六度裡頭、十波羅蜜裡面所說的意思不一樣,那個裡面講的布施,是要度慳貪的,那個目的是斷煩惱的;這個不是,這個是攝受眾生的。你看目的不一樣。因此,此地的布施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送禮請客。人與人之間交往,最重要的方式是宴會。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交際應酬,你要懂得。你要懂得送禮,你要懂得宴會,宴請這些大眾。我們常講「多送禮,多請客,多往來,多交流」,在這裡面建立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信賴,然後你才能夠用你的智慧、善巧方便幫助他;他對你不尊重、不喜歡、不信任,你就幫不上忙。你苦口婆心教導他,他陽奉陰違,他右耳進去,左耳出去,沒聽進去。由此可知,這四攝法重要。

  四攝法第二個「愛語」,尤其重要。言語,禍福之門,孔老夫子教學,言語是一個科目。教你在什麼場合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你要用什麼態度說話,關係很大!所以夫子教學課程第一個是德行,第二個就是言語,第三是政事,就是教導你我們今天的話說技術能力。你學了之後,你將來在社會上有謀生的能力。最後一個科目才教文學。為什麼?有能力謀生,生活能夠安定,才能談到精神生活。文學的修養,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。你看看夫子這四科管用、踏實,所以言語非常重要。言語要小心謹慎,辦事更是如此,不能讓人有誤會,不能讓人家有個不好的印象。那個誤會、那個不好的印象,要想把它化解消除非常困難。一句話說錯了,麻煩可大!特別是國家與國家外交的關係,你看看,會說話的人,這兩國和睦相處;一句話說錯了,甚至於這兩個國家斷交,發生衝突,甚至於引發戰爭,往往如是。這才曉得言語的重要!

  你事情做錯了,重大的過失,你讓別人看到之後,別人會放在心上,一生跟你往來都要提防著你,你說你麻煩不麻煩。你還能教化眾生嗎?世間賢人君子,對於自己的言行非常慎重。慎言謹行,言語慎重,行為謹慎,不敢犯一點過、錯誤。為什麼?為的是在社會上能立足,受人尊敬,受人尊重,你才能夠影響社會、幫助社會,轉移風俗。跟佛法沒什麼兩樣,幫助大家斷惡修善,轉迷為悟。希望這個世間,人人都能夠明理,都能夠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是學問終極目標之所在。學問之道,不是自私自利,不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,不是的。儒家君子之人,都能夠以天下為己任。以天下為己任,就是自己做表率,給天下人做榜樣、做模範;自己一生作親、作君、作師。我們常常講做社會大眾的榜樣,做社會大眾的模範。北京師範大學,門口的一塊牌子上面寫了八個字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不僅是師範大學,所有的學生一生要遵奉這八個字,世間所有一切人民都應該遵守。師是表率,範是模範,我們所學所行要給社會做樣子、做模範,這就對了。我們要發這個願,人能發這個願,決定不會犯戒,決定不會犯法,決定不會違背聖賢教誨,也絕對不會懈怠懶散,這是動力!

  自己一定要發憤努力來學習,修善斷惡。修善斷惡從哪裡修?當然從戒律上修,在家的五戒十善,出家的沙彌律儀,根本!再提升,菩薩戒,出家在家都有菩薩戒。因戒得定,持戒就是做一個本本分分的人,一生決定沒有非分之想;不是我本分的事情,我絕對不去想它,人就得定了。我們今天選擇這個行業,我們的本分就是依照經教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,然後把經教自己修學所得給一切眾生報告,提出來供給他們做學習的參考,我們的本分!講經上課是為這個,我們在這個地方做心得報告。我學習這部經論得到很多的好處,在我日常生活當中,我要把這個好處給大家分享。

  下面一句,『汝已入於三昧海』。「入」,契入了。「三昧」是什麼?正受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三昧也翻作禪定;禪,有喜悅,禪悅!常生歡喜心,孔老夫子說的「不亦悅乎」,不亦悅乎是三昧,是禪味,是禪悅,是你在學習當中真正得受用。這得的是什麼受用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再為境界所影響,或者我們講不再為外面境界誘惑了。眼不會被色誘惑,耳不會被音聲誘惑,鼻對香、舌對味、身對觸、意對知;換句話說,六塵已經不能夠誘惑你了,這叫做禪。

  你自己的心,隨著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,你已經能夠如如不動了。不動什麼?不動貪瞋痴慢,不動自私自利,就是沒有自私自利,你也沒有名聞利養。內不動心,外不受誘惑,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的兩句話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不取於相,就是不受外面六境所動搖,如果直接的來講,說這句話就是外面境界相已經可以不落印象。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不落印象,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、永遠是平等的。那個不落印象就是清淨。定呢?定就是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這是定,是平等的,所以清淨平等得到了。清淨平等生智慧,所以說定能生慧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現在大威光菩薩得到了。我們真正講修行,在哪裡修?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。修什麼?修不著相,修不動心。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很難做到,沒錯。做不到從哪裡下手?從戒律下手。這就叫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戒律是修禪定的方便法,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是,是修禪定的手段、方法。你要不用這個方法,不用這個手段,你的禪定得不到。

  三昧就是禪定,這個三昧稱海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能夠不著相不動心。境界,清清楚楚了了分明,跟一切人事物和光同塵,在一起歡歡喜喜快快樂樂。內不著相不動心,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你要著相動心,你就造業,你就生煩惱、生七情五欲;你要不著相不動心,你不生煩惱,生智慧,得一定搞清楚搞明白。那個生智慧就是不亦悅乎,那個「悅」不是喜怒哀樂的那個喜悅,不是的,是內心裡頭、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;苦樂的樂有副作用,這個沒有副作用,常生歡喜心。

  後面兩句是講他當得,『當具種種大神通』。這個「大神通」從哪裡來?從定慧裡頭來的。有定有慧,世出世間十方三世,無量無邊的種種法都通達。通,就是通達無礙,通了,沒有障礙了。神通,其實「神」的意思也是通達的意思。在我們一般講,不可思議。怎麼說不可思議?他不學就通!我們一般人總要勤學才能懂得一點,不學就通了,為什麼不學就通?因為他跟性德相應。這大經上講的,一切法從哪裡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說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《楞嚴經》上也這麼說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那個心就是真如本性,靈知。他跟這個通了,所有沒有一樣不知道,神通!種種大神通,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通達的。

  下面接著說,『不可思議諸佛法』,不可思議諸佛法全都通!我們很希望能入這個境界,這是最低程度,圓初住的菩薩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最低程度。大威光菩薩,這是快要到圓滿了。換句話說,佛讚歎他,他現在的程度應當是等覺菩薩程度,我們在這個偈子裡面所看到的,這不是普通法身菩薩。當然我們是做不到,但是我們一定要學、要發心,這個心就是願,願要兌現,願不是空願。要想幫助一切眾生,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德行就是斷煩惱。你怎麼樣轉煩惱成菩提,這就是成就你的德行,然後學法門。學法門就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,法門要怎麼能夠學成?要入「三昧海」。換句話說,你一定要持戒修定,要真正能夠落實到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,你的智慧現前,然後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能通達。這個時候你要來看經聽經,一聞千悟,一經通一切經通,你看這多方便。我們再看下面第六首,因為這裡是一段,這前面六首是一段。

  【究竟法界不思議,廣大深心已清淨,普見十方一切佛,離垢莊嚴眾剎海。】

  這個四句偈好!我們天天念迴向偈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這個後頭『離垢莊嚴眾剎海』,就是莊嚴佛淨土。我們這裡看看,他用什麼莊嚴。我們天天口頭上說莊嚴,實在講,我們拿什麼去莊嚴?天天念迴向偈,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。哪裡有功德?我們看看他的功德,真有功德。『究竟法界不思議,廣大深心已清淨』,這是功德。第一句講的是智德,第二句講的行德,智慧開了,大徹大悟明心見性。你看這個句子講「究竟法界」,不思議的性相,不思議的事理,不思議的因果,這三句就把種種不思議統統包括在其中。法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,總不出這三大類,這是圓滿智慧現前。「廣大深心已清淨」,這是究竟圓滿的禪定。這兩句是定慧圓滿。「深心」,菩提心裡面說到,菩提心說了體、說了用。真心之體是什麼?真誠。世尊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,至誠是真誠到極處。

  李老師當年教我學教,告訴我,弘法利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要通達世出世間法。當年他老人家舉了一個例子,世間法不要談其他的,一部書《四庫全書》,你這一生能不能通達?不能。《四庫全書》,過去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,給我說了一句話,如果這個人從出生下來就會看書,一天看八個小時,這一部《四庫全書》看到一百歲,他還沒看完。怎麼可能?這話講的是真的。百年,三萬六千日,一年三百六十日,百年三萬六千日,《四庫全書》多少卷?你看看,你就曉得他講的話一點也沒錯。一天看八個鐘點,一百年看不完!你怎麼通?何況《四庫》以外的書,比《四庫》不知道多多少倍,怎麼個通法?

  世間法通達還不行,還要通出世間法,佛法。佛法不說別的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,我們中文本翻譯的經律論三藏,這實在講是世尊流傳下來少分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這是個略本,是個下本,下本十萬頌,現在中文翻譯的,晉譯的、唐譯的、後譯的,後譯就是貞元年間《四十華嚴》,你把它會合起來,除掉重複的,總共九十九卷。九十九卷我們稱略本,要跟其全書《華嚴經》完整的本子,大概只有一半,二分之一。還有一半失傳了。怎麼能通達?不通達又不行,所以李老師傳給我四個字「至誠感通」。我們怎麼通?只有求感應。現在這個感應的道理,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假。用真誠心求感應,這我們一般講諸佛菩薩加持。實實在在說,人到至誠心地就清淨了,深心!深心是什麼心?我在二十個字裡頭寫的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是深心。「廣大深心已清淨」,換句話說,你的清淨、平等、正覺圓滿了。這是我們修行,下手非常重要的樞紐。

  最近這兩年來,我常常講純淨純善。這是我講完《十善業道經》,特別給同學們強調這四個字「純淨純善」。純淨純善,深心!世尊在這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我們「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純善!我套這一句經文,「常念淨法,思惟淨法,觀察淨法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,我們的功夫要用在這上。清淨心生智慧,純善心生福德,福慧雙修!你有福有慧,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你沒有慧沒有福,這個福慧你有一個,少一個,你都辦不到,你度不了眾生,甚至於還度不了自己。所以古大德把福慧比作鳥的兩個翅膀,牠少一個翅膀牠飛不起來;比作車兩個輪,這個車這邊有輪,那邊沒有輪,車不能走,要福慧雙修。修福修慧那個根就是純淨純善,是在你心裡頭修。誠於中一定形於外,內心純淨純善,你的外面的形狀,所顯現出來的一定是純淨純善。從前中國人講,你的氣質善良。純善純淨氣質顯示出來,現在外國人講磁場,你的磁場非常非常好。誠於中一定形於外,跟外面感應道交,從這裡面自自然然生大慈悲心。大慈悲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就是說菩提心怎樣自受用,就是怎麼樣對待自己,怎麼樣對待別人。對自己是深心,就是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這是對自己的;對別人大慈大悲。

  後面兩句,是稱讚大威光菩薩他應該要得道了。你看,『普見十方一切佛』,為什麼能普見十方一切佛?通了。十方一切裡面是包括三世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見到了。再跟諸位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也見到了,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『離垢莊嚴眾剎海』,「眾剎海」是所莊嚴,「離垢」是能莊嚴。我們今天講莊嚴佛國土,我們拿什麼莊嚴?你看人家這個莊嚴是離垢。「垢」是代表什麼?煩惱習氣。統統沒有了,也就是前面第二句所講的,心地確確實實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這離垢了。清淨、平等離煩惱障;正覺、慈悲離所知障。二障都離了,自自然然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。這個「眾剎海」我們懂得,前面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面講得很多,「世界成就品」我們都讀過了,「剎中有剎」,微塵裡面都有剎海。重重無盡的世界,離垢能莊嚴。你要不離垢,你沒有辦法莊嚴。為什麼?重重無盡的剎海,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根本不能契入,你莊嚴什麼?

  我們如果不讀《華嚴》,真的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,讀了《華嚴》才曉得、才明瞭。所以煩惱不能不斷,從哪裡斷起?從十惡業斷起,從五戒十善下手。沙彌律儀,在家出家都可以學習。出家戒只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這個在家人不能看;沙彌律儀可以,菩薩戒都可以共同來學習的,尤其是二十四門威儀,威儀不是戒律,非常重要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