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四三卷)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243
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乾闥婆王長行,第三句:
【淨目乾闥婆王,得永斷一切眾生憂苦出生歡喜藏解脫門。】
這一段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意思還沒有盡,我們今天再做個補充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,永斷一切眾生憂苦,是「以慈愍方便,除憂則喜生」。我們把註解念一遍,這一段註子比較長,「憂苦既如海廣深,喜樂亦難盡」,所以叫做藏;「然則世之憂喜生乎利害,利害存乎情偽,苦樂存乎吉凶,吉凶存乎愛惡,愛惡盡則吉凶苦樂皆亡,情偽息則利害憂喜永斷,如此方為永斷憂苦,喜樂生焉」。這一段話講得非常之好,尤其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,現前大家都曉得,全世界每個地方時時刻刻都有災難發生。今天早晨的報紙,刊載著澳洲西北部的旋風,跟龍捲風一樣,風的速度一小時三百公里,過去未曾有的。到處都是災難,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會遇到。災難從哪裡來的?科學家們只是在研究探討物理現象的因素。物理現象的因素,很不容易把這個問題看透徹,如果對這些問題不能透徹了解,怎麼能夠把這些災難息除?
佛法不但講物理現象,更深入一層講心理現象。心理跟物理是連帶的,實在講是一樁事情,決定不能分開。所以佛法宗門裡頭常說,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,你要認識一,一切問題就解決了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在《壇經》裡面說得更好,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,心理、物理要是二就不是佛法,心理、物理是一就叫做佛法。這一點啟示我們要深深去體會,體會得了,受用無有窮盡,你自自然然就入佛的境界,這個經是佛華嚴,入佛華嚴的境界。佛華嚴境界是什麼樣境界?無障礙的境界,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得大自在。這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,『永斷一切眾生憂苦出生歡喜藏』,常生歡喜心,這是入華嚴境界。
我們現在怎麼個入法?菩薩在此地,把綱領給我們提出來了。我們看到這一句就曉得,這一位乾闥婆王,乾闥婆是八部鬼神裡面的,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,在佛法裡稱為護法神,他是不是真的神?不是,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。《華嚴經》上所有一切出席的這些大眾,全是諸佛如來化現的。如果是凡夫,決定不能夠永斷憂苦;不但是六道凡夫不可能,四聖法界也不可能,決定不能夠得歡喜藏;「歡喜」可以得到,那個「藏」不容易。所以我們一看就曉得,這一句話最低限度,都是法身大士果地上的受用。所以肯定《華嚴經》上所有出席的大眾,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,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,在這一個族類裡頭,這一個團體裡面,示現成菩薩,示現成佛,他沒有換一個族類。這裡面族類是無量無邊,他沒有換佛身,也沒有換菩薩身,沒有換天王身,他是乾闥婆身。說明佛法的修學,作菩薩、作佛就在自己現前的身分,現前的行業,什麼都不要改變。你要是會了,你就作菩薩、作佛;不會,那就是凡夫;問題在會不會,這個關係很大。
佛法教學的宗旨,我們常常聽到,「破迷開悟」,「離苦得樂」,佛法就教我們這個。今天我們讀的這一句,正是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苦樂是果,迷悟是因,解決問題,果上沒有法子解決,要在因上解決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,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、不了解、不明白,迷而不覺,你就有苦。憂苦無量無邊,佛家講八萬四千煩惱,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,你們諸位翻翻《佛學大辭典》,確確實實人家給你說了八萬四千條,一條都不少。煩惱憂苦是不是只有八萬四千條?不止!八萬四千是歸納,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,才知道三界六道憂苦無邊!從哪裡來的?從迷惑來的。如何解決?覺悟就解決了。
所以佛陀的教育,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,佛陀的教育,不是其他教育,其他教育講的沒有這麼圓滿,沒有這麼徹底,佛陀教育講得詳細,我們一定要強調佛陀的教育。佛陀的教育就是究竟圓滿智慧的教育,覺悟的教育,破迷開悟的教育,離苦得樂的教育,所以要特別強調。其他教育也講破迷開悟,也離苦得樂,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唯獨佛陀教育是究竟圓滿的,這是我們要特別強調的。你們將來在外面為別人介紹佛法,要能掌握到重點,抓到樞紐,就不至於有偏差、有過失了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佛所行處」,這四個字用現代話來講,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處所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地區廣大的群眾,都有機緣接受佛陀的教學,都能夠信解向佛陀學習,是這麼一個意思。所以才得到殊勝的果報,我們今天講的社會安定、繁榮、興旺。這個地方安定和平,眾生幸福,才能達到這個效果。所以一定要介紹清楚,講解明白。
清涼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解釋,世間憂喜生乎利害,這個話是真的。我們面對的不外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人事物對我有利就生歡喜,對我有害就憂慮。利害是什麼?利害存乎情偽;情偽是什麼意思?得失。得失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得失不是真的。天親菩薩造《百法明門論》,把得失放在哪一個範圍裡面?他放在不相應行法;與心法不相應,與心所法不相應,與色法不相應,與無為法也不相應,但是它有這麼一樁事,事不能說沒有,有!統統不相應。統統不相應,用現在的話來說,抽象的概念,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決不是真實。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還是依他起,抽象概念是遍計執性,你說多虛妄!換句話說,是你一種錯誤迷惑的分別執著,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,你得,你得個什麼?
說實實在在的話,不但外面的一切人事物得不到,自己這個身都得不到。現在科學家清楚,我們這個身體,身體是細胞組成的,這個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,我們能得到嗎?得不到!如果真正能得到,哪一個人不想不生不死?哪一個人不想青春永駐?你為什麼會衰老?老不是一年一年的老,是剎那剎那的老。你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可見得連這個身你都得不到。最接近的身都得不到,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?你成天在打妄想,所以你有憂慮,你有煩惱,你有苦受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
凡夫,你是一個不正常的凡夫,怎麼說?我念過《了凡四訓》,我認為了凡先生沒有遇雲谷禪師之前,他是個標準凡夫,他的心很清淨,平常之中一個妄念都不生,標準凡夫!他為什麼心那麼清淨?他知道一切不可得,命裡注定的。命裡注定有就有,命裡注定無就無,命裡注定的有,丟也丟不掉,命裡注定的沒有,求也求不來,所以他的心就定了,沒有妄想,他是凡夫,他是個標準凡夫。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以勉強求得,心這麼定下來的。遇到雲谷禪師之後他才覺悟,悟到什麼?悟到一切法是心變現的,一切法隨心轉的,佛家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命運能不能改變?能改,隨著你的念頭在改,你要是天天念善行善,你的命運就改過來了。你天天念惡行惡,你的命運也改了,往壞的地方改;心善行善往好的方面改,都會改變。像了凡先生是既不作善,也不作惡,所以他永遠照著命運走,一點都不錯。我們今天不知道這個道理,不知道從心上去改善,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天天在造惡業。造作惡業,希求不受惡報,哪有這種好事?什麼樣的災難都現前了。
這一樁事情,我們要真幹!要學佛!佛用的是什麼心?佛說的是什麼話?佛做的是什麼事情?我們要細心去觀察,去體會,去學習。佛的心真誠,決定沒有虛妄。人以虛妄心對我,我學佛我以真誠心待人。可是你一定要知道,別人一定用虛妄心對你,為什麼?他沒有學佛,他不懂得,無量劫來都是用虛妄心,他怎麼會用真心對你?你千萬不要希求人家用真心對我,我才用真心對他;他用妄心對我,我何必用真心對他?你就錯了,你已經不是學佛了。什麼是真心?真心裡頭沒有念頭,佛在經上講「真心離念」,你有念頭,你的心就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
離念,祖師大德給我們說離妄念,不是沒有正念。什麼叫正念?離了妄念,就叫做正念。不是說離了妄念之後,別有一個正念,那你就錯了,那個正念也是妄念。離了妄,原本就是真,不能在真上再去找個真。真上再去找個真,那就是《楞嚴經》上佛說的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這是我們學佛最難的一關,非常不容易把持到恰到好處,太難了。不曉得捨妄就是真,他捨妄另外再去找個真,這是凡夫的情偽。所以我們學佛要想真正得受用,必須把情偽斷掉。妄想斷掉,恢復到純真,自自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決定沒有利害,你這個心多清淨!多快樂!有利害是患得患失,沒有不造業的,順著心的時候生歡喜,歡喜是煩惱,不合自己情意生怨恨。生歡喜的是餓鬼道,生瞋恚的是地獄道,七情五欲是三途果報業因,我們要曉得。
佛菩薩得大自在,佛菩薩有受用,決定沒有副作用,副作用就是情偽,情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七情五欲,這個自性裡頭沒有的,所以佛菩薩生活裡面,他是清淨心,平等心,正覺心,慈悲心。我們今天講真誠,真誠是體,真誠是什麼樣子?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是真誠的樣子,真誠表現在外面一定是這個樣子。清淨是不染,沒有情偽,情偽是染污。永遠是清淨心,永遠是平等心,對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平等的慈悲,不會有偏好。對這個人喜歡,對那個人討厭,你就又落在情偽去了,又造業了。平等是沒有貢高我慢,知道一切眾生都是如來化現的,一切眾生即是諸佛如來,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,還要挑剔他的毛病,自己造業,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。
清涼這一段開示裡面,重要就四個字:情偽、愛惡。情偽在二障裡面講屬於所知障,愛惡屬於煩惱障;你喜歡他、你討厭他是煩惱障,這些都是錯誤。「苦樂存乎吉凶」,吉利我們就樂了,凶災我們就苦了;「吉凶存乎愛惡」。祖師的話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怎樣才能夠離苦得樂?你要斷惡,要修善。愛是善,這個愛跟此地講的惡,意思有淺深廣狹不同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愛是善,討厭是惡,愛感三善道,惡感三惡道,這是六道眾生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,就是情偽、愛惡不能夠斷乾淨。即使是學佛,即使是念佛,都不能夠往生淨土,這是事實。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說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、三個。什麼原因?那兩、三個情偽、愛惡斷了,他能往生。絕大多數的念佛人情偽、愛惡沒斷,所以念一輩子佛,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阿賴耶識裡頭落個念佛的種子。
這個事情很平常,我們過去生中學過佛,也念過佛。《無量壽經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,阿闍王子這一幫人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你說那個善根多深厚,現在還在世間作王子、作長者;聽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還沒有發心求往生,只發了個願,希望我將來成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,沒有動念頭求生淨土。《彌陀經》上說,往生淨土這樁事情,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我們看阿闍王子這一幫人,他們善根福德還不足,緣遇到了,釋迦牟尼佛給他介紹淨土,緣具足了,善根福德不足。我們今天緣也具足了,善根福德具不具足?就很難講了。如果你還有情偽,還有愛惡,你的善根福德不具足,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。如果想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這個念頭要斷掉,決定不能有,有這個念頭你的心不清淨。
所以要記住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頭,那不僅僅是教禪宗的,《壇經》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則,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得受用。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句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這是一個斷情偽、去愛惡的好方法。不見別人過,只見自己過,六祖所以能在一生當中成就。我們今天的毛病是,不見自己過,只見別人過,所以你怎麼用功,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一天磕三千個大頭,還是搞六道輪迴,還是墮三惡道。這是什麼原因?我常講的,你口善,你的身善,口念佛口善,身拜佛身善,你的念頭不善,你的心不善,你的心、意還有愛惡、情偽,所以你不能往生!
宗門教下祖師大德教人修行「從根本修」,根本是什麼?根本是心,是念頭。心是什麼?佛心,大乘法裡面佛常常勸人「發菩提心」。我們今天是什麼心?我們今天是輪迴心,所以幹什麼都是輪迴業。講經說法,天天念佛修行,還是輪迴業,心沒轉過來。怎麼轉成菩提心?菩提心,大家不好懂,所以我把它換一個講法,大家好懂。我講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大家好懂一點,就是菩提心,就是真心,就是佛心,我們會用功的人在這上下功夫。在哪裡修?就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。我過去每天生活,用的是輪迴心,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用的是貪瞋痴慢,用這個心,這個心是輪迴心,現在回過頭來,我用真誠心,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心。順境不起貪愛,逆境不起瞋恚,這是修清淨心。特別在一些大眾當中,看到有不如我的人,決不起貢高我慢,在這裡修平等心。你離開環境,你到哪裡修?在境緣當中修行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在這裡面修。修到相上和光同塵,跟一切眾生融成一片,心地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這就成功了。這個時候求願往生,不必念佛了,只要有這個念頭,我要求生極樂世界,你就決定得生。為什麼?條件具足了,心淨則佛土淨,你具足條件了,一念、十念必定往生。條件不具足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古人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為什麼?條件不具足。
極樂世界,世尊為我們介紹,那個地方皆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什麼叫上善?心善、意善是上善,身善、口善是下善,上善才能往生。口念佛口善,身拜佛身善,意裡頭不善,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,人家不會歡迎你的,所以最重要的心善跟念頭善!一定要培養日常生活當中,念念不可以間斷,培養自己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要知道這是自己的真心,這是自己的本性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在行持上,面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我們是什麼態度?看破,看破是什麼?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一點不迷惑;放下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不是放下事,事樣樣都可以做。《華嚴經》上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沒有障礙。諸佛菩薩在事上真是勇猛精進,十方世界無量眾生,哪一個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觀音菩薩現千手千眼,眼到手到,眼現在手掌當中,就是說眼到、手到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;我先看看,然後再幫助你,有先後,沒有先後。所以事真精進,妨不妨礙?不妨礙,決定不妨礙清淨心。清淨心就在繁雜事相裡面去修,那叫真清淨,離開事相是假清淨,一遇到事相又亂了,那算什麼清淨?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永遠是清淨的,他為什麼會清淨?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學這個。
你再仔細看看《華嚴經》末後這一分: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示現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所示現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,佛法沒有離開世間。現實社會裡面,他們的生活做得那麼樣的美滿,圓滿幸福,沒有絲毫缺陷。我們看到不同的族類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國土,他那個國土講的大了,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國土;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信仰,都能和睦相處,都能夠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像一家人一樣。他們為什麼能做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他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們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所變的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是一不是二。經上講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我們今天說得比較容易懂一點,但是這個話還是隔了好幾層,我們講同一個生命共同體,諸位從這個話裡面能夠體會到一個彷彿,真正的意思還是體會不到。真正意思佛在經上也有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心一智慧,這是真實說。所以對於一切眾生哪有嫌棄的道理?不可能生一個惡念,不可能有絲毫惡的行為,眾生就是自己,自他不二。
這裡頭的理事深廣無盡,我們明白了,認真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去學習,以一個純善的心、孝敬的心處事待人接物。只見自己過,世間沒有過,為什麼說不見世間過?世間沒有過。你見到世間過是你自己的過失,煩惱起現行,這是給你講真話。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世間沒有過!世間沒有過,世間是極樂世界,世間是華藏世界,世間是一真法界。為什麼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?都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,錯了!
大師在此地做總結結得好,「愛惡盡則吉凶苦樂皆亡」,愛惡就是代表煩惱障,煩惱障斷盡了,吉凶苦樂都沒有了,這個樂是真樂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,不是真的。吉凶禍福苦樂都沒有了,什麼人證得?阿羅漢證得了,小乘的聖人。這真正證果,心裡面沒有憂喜,身裡頭沒有苦樂,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中。「情偽息則利害憂喜永斷」,這就更高一個層次了,這是分別。在佛法裡面講三類煩惱,這是屬於塵沙煩惱,愛惡是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斷盡了,證阿羅漢果;塵沙煩惱斷了,這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,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;上面兩個層次,煩惱障、所知障都盡了。再破一品無明,超越十法界,一真法界現前,那就入佛的境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末後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真的得大自在了!這個境界才真正是「永斷憂苦,喜樂生焉」。這個喜樂不是我們觀念當中的喜樂,因為它不是相對的。我們觀念當中有喜,喜的對面是憂,樂的對面是苦,是相對的。苦樂憂喜捨統統斷了,這個喜樂是真的,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現前了。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,你才真正得受用,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。大師在此地說這幾句話,唯恐我們錯解意思,所以《鈔》裡面再解釋,《鈔》裡頭末後這兩句我念一念,「無憂無喜,方為大喜,無苦無樂,真樂耳」,就是我剛才所說的,苦樂憂喜捨統統斷盡了。
我們學佛從哪裡學?古德警告我們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這兩句話可以說是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。我們在日常當中,總不外乎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三大類包盡了,我們所有一切活動總不離開這三個範圍。面對一切人事物心才動,動什麼?愛惡,這就叫念起。順自己意思的貪愛心起來了,不順自己意思的瞋恚心起來了,這叫起心動念。祖師講,動念不怕,為什麼說不怕?你一定會動念,你是凡夫,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哪有不起現行?所以這是凡夫正常的現象,你一定會起心動念。但是怕的是什麼?怕覺悟太遲;覺悟遲了,你這個起心動念就造業。你要曉得貪愛是餓鬼業,瞋恚是地獄業,你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是三途業,你將來的果報在三途,要曉得這個嚴重性!
覺是什麼?覺是回頭,淨土宗的覺悟:阿彌陀佛。念頭才一動,「阿彌陀佛」,把這個念頭壓下去,不叫它繼續增長。用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過來,這個人叫念佛人,這個人叫會念佛,會用功。不是一面念佛,愛惡的念頭照起,那個沒有用。那就是古人講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你心裡頭沒有把愛惡捨掉,是非人我,貪瞋痴慢,你沒有把它放下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只要這個念頭冒出來,趕緊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。換句話說,時時刻刻要保持自己的念頭與清淨平等覺相應,這就是住佛所住,行佛之行。佛是什麼行?佛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我們也要做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行為,你就是行佛所行,我們跟佛才是志同道合,同心同願,同德同行。具備這樣的條件,發一個願求生淨土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
你一定要曉得,六道十法界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這些一切諸法確實不存在,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,佛說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你能夠這樣觀察,你就有智慧了。你能常常用這個方法來觀察,你才能夠永脫輪迴,不被三界六道所迷惑。迷惑尚且沒有,哪裡會受它的誘惑?《金剛般若》中國人特別喜愛,是因為這部經是修學的綱領,言簡意賅,全經文字不長,五千多字,義理豐富具足一切佛法。常常用這些經文做為自己觀照的依據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都想到佛在這部經上所講的教誨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如果你能夠常常記住,常常存在心上,用這個去觀照世間一切人事物,你決定不會起貪愛的念頭,也不會起厭惡的念頭,就跟諸佛菩薩一樣處事待人接物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就能做到了。跟一切眾生打成一片,和睦相處,也能相親相愛,互助合作,這就是恆順,就是隨喜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在恆順、隨喜裡面離一切相,那是功德。在這裡面修看破、放下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放下是心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一樣,古大德讚歎佛菩薩應世叫「遊戲神通」,遊戲是形容他自在,神通是形容他通達明瞭,遊戲就是放下,神通就是看破。
由此可知,人家看破、放下是跟大家打成一片,不是說什麼事都不做了,這一點同修們要記住,要搞清楚。因為我聽說在中國,美國好像也有,我也聽人講,他聽我講經,意思錯會了,聽我說看破、放下,他工作也不要了,家也不要了,搞到自己生活非常痛苦。工作不要,沒有收入,自己一點點積蓄用光之後生活發生困難,於是想盡方法透過一些人來問我,怎麼辦?我不是叫你放下工作,不是叫你放下生活,不是叫你放下家庭,佛如果叫人放下家庭,放下工作,佛教會被世間眾生拋棄掉了,誰願意學你的?釋迦牟尼佛要是把工作放下了,他何必天天講經說法?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是他的工作,他沒有放下他的工作;每天入舍衛大城乞食,他沒有放下生活。所以搞錯了,該放下的沒有放下,不該放下的他放下了,他弄錯了!
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內心的妄想分別執著,事哪有妨礙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不管什麼樣的生活都快樂,都自在。富貴有富貴的樂趣,貧賤有貧賤的樂趣,生活方式不一樣,快樂是一樣的。你看佛菩薩示現,佛菩薩示現國王身分、天王身分,佛菩薩也示現乞丐的身分,在我們人間看到他苦樂不一樣,他快樂一樣。他示現天王很快樂,示現乞丐也很快樂,證明事事無礙。我們學佛要細心,要去體會,不可以粗心大意。你們現在學習心還不夠細,我請法隆法師,給我們那幾個小猴子照一張照片,排列的順序不對,這就是心不夠細。四個猴子排列有順序的,順序第一個「非禮勿視」,第二個「非禮勿聽」,第三個「非禮勿言」,要按這個順序排,不能排錯了;最後一個,從前沒有的,現在多加一個,「放下自在」,有順序的。
從這些小地方看到諸位心細,學佛要心思細密,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微密觀照,這裡面就開智慧了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用佛法的名相來說,放下什麼?放下見思煩惱,放下塵沙煩惱,放下無明煩惱,這個要放下的。佛教給我們修六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個不能放下,這放下菩薩道就沒有了,懂得哪些要放下,哪些不能放下。諸佛菩薩示現,無論示現什麼身分,無論示現他從事哪一個行業,諸位在五十三參上看到,五十三位善友,他們的身分是男女老少,他們的行業就是我們社會所有行業幾乎他們都有,代表著不同的行業,不同的身分,不同的生活,個個人都修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,個個人都修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。十願,十波羅蜜,他們能夠落實在現實的生活上,這樣的生活就是過佛華嚴的生活。
所以《華嚴經》好!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,這一部經有究竟圓滿的理論,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有非常精細巧妙的方法,指導我們生活,修行就是生活,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,最難得的後面還帶表演。世間一般人編教材,從來沒有釋迦牟尼佛編的這麼好的教材,後面帶表演的,把這些理論方法做給我們看。千萬不要以為富貴人才能學佛,貧賤人也能學佛;有福報的人可以作佛、作菩薩,沒有福報的乞丐也能作佛、也能作菩薩;顯示出佛法平等,佛法無礙。
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示現,應以鬼王身得度他就現鬼王身,應以畜生身得度他就現畜生身。佛家有個小冊子,《物猶如此》,我過去曾經看過,故事從經典裡面節錄下來的;菩薩要度那一群豬,投豬胎,天天跟豬在一起,我們在那裡聽豬在豬圈裡哼哈在那裡叫,他在那裡講經說法,我們怎麼知道?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。諸位知道地藏菩薩慈悲,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面示現地獄身,為地獄眾生說法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,諸佛菩薩沒有身相,能現一切身相。沒有身相是真身,現一切身相是為眾生現的,不是為自己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法去覺悟他就說什麼法,無有定法可說,也無有一定的身相可現,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,也要學佛現種種身相,利益種種不同的眾生。我們沒有辦法,像佛菩薩那樣的智慧神通,我們要學相似的。今天我們有緣分,接觸各個不同的宗教,這就是我們現身的機會。我們走進基督教的教堂,要像虔誠基督徒一樣禮敬上帝;我們走進回教堂,要像回教徒一樣尊重阿拉。這就是應機示現,應機說法,沒有障礙,沒有界限,沒有分別,我們對他們沒有分別,他對我們也沒有分別。我們從哪裡學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學來的。《華嚴經》裡面的宗教族群,比我們這裡不曉得多多少倍,沒有法子計算的,別人為什麼能,我們為什麼不能?我們的不能,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了。人家為什麼能?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不管什麼樣的宗教,不管什麼樣的族類,一家人。所以經題叫《華嚴經》,「華嚴」是什麼意思?華是花園,這個大花園,花園裡面什麼樣的品種都有。這個經題原文叫「雜花莊嚴」,雜就是什麼花都有,什麼品種都有,這個花園才美不勝收。不是這個花園只有一種花,其他都不要,那有什麼看頭的;看一朵,全部都看到了,其他不要看了。什麼樣的花都有,雜花莊嚴,這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,多元世界。別人對我們有分別,我們對別人決定沒有分別,平等的恭敬,平等的讚歎,平等的供養。
有些人說,我們佛教徒的供養,為什麼去供養其他宗教?這個觀念錯誤了,這個心量太狹小了。他天天念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話的意思他不懂得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是不是只有佛教徒,其他宗教不是眾生,不要度他,講不通!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各種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都在這一句裡頭。我們禮敬、讚歎、供養是度眾生,是行菩薩道。心量就那麼小,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還能度人嗎?佛家通常做法會念疏文,疏文頭一句: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的心量簡直都不能容人,你這兩句話不就白念了,念這兩句話不叫打妄語?一開頭就妄語了,一妄到底,大笑話!
《華嚴經》裡面講,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示現,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,我們一定要平等恭敬、平等稱讚、平等供養,這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教學的落實。所以有很多人問我,為什麼要跟許許多多宗教往來?我說我今天在這裡講《華嚴經》,學《華嚴經》,講堂所講的一定要落實到生活。我們今年辦的「溫馨晚會」,就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的落實,我們真正在學佛,真正在依教奉行,沒有錯誤,成就諸佛無量功德,一切眾生皆生歡喜心。凡夫知見,天天讀《華嚴經》,天天聽《華嚴經》,那個關卡不能突破,永遠不解佛的真實義,還自以為是,還說別人過錯,你造的業多麼深!多麼重!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,可憐憫者。我們一定要反省,一定要回頭,放棄自己的妄想執著,隨順佛陀的教誨,這才叫真正學佛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