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八卷)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12-017-0188
請掀開經本,時分天偈頌第一首:
【爾時時分天王。承佛威力。普觀一切時分天眾而說頌言。】
這一行經文是說偈的儀規,前面說得很多,所以不再多說。最重要的是提示我們要謙虛、要恭敬,我們在這個經上在在處處都看到。『承佛威力』是謙虛,說明自己能夠說的一些法,都是佛力加持的,不是自己有這個智慧能力。『普觀一切大眾』,這也是謙虛卑下的禮節,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,表示我能夠說,每一個人都能說,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習。請看第一首頌:
【佛於無量久遠劫。已竭世間憂惱海。廣闢離塵清淨道。永耀眾生智慧燈。】
這是時分天王他的修學報告,他所得的,也就是他所學的,是「發起一切眾生善根,令永離憂惱解脫門」。前面長行都跟諸位詳細報告過,處處都值得我們學習。偈頌裡面說的是如來果地,我們讀了就應當要想到,諸佛如來在久遠劫之前,跟我們同是凡夫,同樣具足一切煩惱,何以人家現在成就圓滿的佛道,我們依舊還淪落在六道?能夠如是的思惟,才具足慚愧,慚愧是善心所。印光大師一生自稱「常慚愧僧」,我們在他老人家許多題詞當中、文字裡面,看他的落款都是這樣寫的,「常慚愧」。我們看現前許多出家人,仔細觀察發現到確實有不少貢高我慢,沒有慚愧心。學佛首先就應當發這個心,這個心就是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講的「恥心」,羞恥,不如人。我們不能夠跟世間一般人比,往上比,跟佛比。佛在『無量久遠劫』之前,已經把世間這些『憂惱』,『海』是比喻,「憂惱」是煩惱,煩惱斷盡了,『竭』是斷盡;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統統都斷盡了。我們今天依然還墮落在煩惱之中,煩惱只有增加沒有減少,我們怎麼能成就?即使我們常說,我們這一生當中很幸運,遇到淨土法門,可以帶業往生,這是無比的幸運。可是帶業往生,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得很透徹,只帶舊業,不帶現行,這個我們要清楚。換句話說,舊習斷不了不要緊,能夠把現行伏住就行,這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。
第三句『廣闢離塵清淨道』,「廣闢」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離塵;「離塵」,就是脫離六道輪迴;「清淨道」,成佛之道,菩提大道,這是清淨道。佛給我們開闢這個大道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要斷煩惱,才能成就。我們想想,我們自己確實沒有能力斷煩惱,心裡很想斷,敵不過習氣。內敵不過習氣,外禁不起誘惑;內有習氣,外有誘惑,怎麼能成就?印祖常說,如果不依淨土法門,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能力,不要說超越三界,有沒有能力證須陀洹果?這小乘初果。就好像念書,這是小學一年級,有沒有能力去讀一年級?須陀洹的條件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八十八品見惑不能斷,學佛學得再好,都變成六道裡面有漏的善業,決定不能夠了生死、脫輪迴,不能往生。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的根性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不能成就。倓虛大師在《念佛論》裡面告訴大家,他在一生當中看到修禪定的人,修禪定而得禪定的人他見過,也聽過;修禪定開悟的人他沒有見過,也沒有聽說過。修禪定要不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出不了六道。得禪定,將來他的果報在欲界上面四層天,這是說你已經得禪定的。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這是講我們修禪定有成就的,往生在那個地方。真正得禪定的人,也只能夠生色界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黃念祖老居士跟我們講修密的人,他說中國解放之後這五十年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諸位就想想,這個事情多難!所以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,密宗的大德們都勸人兼修淨土,為什麼?我們很清楚,唯有兼修淨土,希望在淨土這個地方取得成就。淨土是帶業往生,你有禪的功夫、有密的功夫,決定能夠伏煩惱;斷煩惱不可能,能伏。有伏煩惱這個能力,再發願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,那就成就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「已竭世間憂惱海」,可以這麼說了。為什麼?因為生到極樂世界,決定不會退轉,決定得無量壽,雖然現前還沒有能斷盡煩惱,斷盡煩惱指日可待,這是淨宗這個法門的殊勝,是「離塵清淨道」,沒有比這一個道路更殊勝的。所以《華嚴》到末後也是指歸淨土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文殊、普賢兩位大士為我們示現發願求生淨土。
『永耀眾生智慧燈』,「永」是永遠,「耀」是照耀。這一句說明,佛法是十方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智慧燈塔。眾生沒有遇到佛法,就像在苦海裡面掙扎,這一盞智慧燈指出他脫離苦海的方向,脫離苦海的一條道路。合前面長行文來看,前面兩句是離障,後面兩句是善根,開發能離的善根,這個意思就很深了。我們要想斷煩惱,我們知道十法界、六道是怎麼成就的?怎麼形成的?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,用佛法的術語來講,無明、塵沙、見思煩惱造成的現象。唯有以佛法清淨道,佛法就是離塵清淨道,才能夠消除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。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學,我們決定沒有能力脫離煩惱習氣。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在修學佛法,而且修學的時間也不算短,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能夠減少?不但沒有減少,而且天天還在增長,這是我們要警覺,這樣下去不是好事情,決定墮落。尤其是我們出家的同學,我們要是墮落,比在家同學墮落得更苦,墮落得更嚴重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穿上這個服裝,這一身的打扮,這個樣子像佛,心行不像佛,我們的罪過就重了。這個罪過,用現代人的話,現在法律上來講,你是冒牌的佛,你是冒充佛。現在仿冒,每一個國家都定有法律懲罰,我們居然在十法界裡面仿冒最高的形相,這還得了嗎?這個罪過世間法律上沒有,佛法裡頭有,給諸位說,鬼神法裡頭有,天神法裡頭也有,我們逃不過。所以既然具足這個形相,就要認真努力修學。
我們今天煩惱伏不住,是因為我們對於佛法深入得不夠,我們所修學的佛法還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控制住、降伏住。怎麼辦?繼續不斷努力,學經教要用經教來伏煩惱,學念佛要用念佛來伏煩惱。念佛堂的人煩惱伏不住,是念佛的功夫不夠、念佛不如法,怎樣叫如法?「淨念相繼」,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就如法了。可是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又不懂,有同學來問我,怎樣「都攝六根」?我告訴他「淨念相繼」。他又問,怎樣才能做到「淨念相繼」?我告訴他「都攝六根」,他還是聽不懂。我們把這兩句話換成普通話來講,什麼叫都攝六根?六根不受外面六塵的誘惑,就叫都攝六根。眼不為色所動搖,耳不為音聲所動搖,不被外面誘惑,那叫都攝六根,你的心就清淨。心清淨就是念清淨,淨念,不懷疑、不夾雜;相繼就是不間斷。可是我們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誘惑,怎麼辦?一心專注念佛,把心收回來,專注念佛。儒家教我們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」,那就是收攝六根的方法。所以為什麼修行人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,古時候修學的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面,人跡罕到,與外界隔絕,就是避免誘惑。現在我們修學的環境遠遠比不上古人,實在說今天有一個這樣子好的環境給你,你還住不住,嫌太寂寞,那有什麼法子?從這些地方看,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比不上古人。古人成就的人多,學佛的人不多,成就的人多;現在學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不多,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。我們現在環境有沒有能力改變?我們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只有不得已,鬧中取靜,就用這個方法。鬧中取靜,難!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。我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講經,用這個方法來逼自己。為別人講解,解答別人的疑惑,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就應付不了,所以要把全部的時間用在經教上。這就是佛在大乘經上,常常教導我們「深入經藏」。到深入,你自己有法喜的時候,有法喜就是你有悟處;你沒有悟處,你歡喜心、喜悅的心生不起來;到你有悟處,你的喜悅心就生起來了。悟很難,我們要借助古人的註疏,先靠他們,然後自己就有悟處,這個時候才法喜充滿。
對於世出世間法愈看愈清楚了,這個看清楚就是看破。能看破,你就能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自己在生活當中得自在,與大眾相處你就能隨緣。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隨喜裡頭成就功德,這是真的隨喜;隨喜裡頭還有煩惱,那就錯了,那不是隨喜。諸位要曉得,隨喜接著成就的是功德,什麼功德?戒定慧三學,與戒定慧相應,與六波羅蜜相應,與十大願王相應,那個隨喜是功德。隨喜裡頭要有煩惱,那就完了,那就是佛門裡有兩句話,所謂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你那個隨喜的結果是禍害、是下流。祖師大德常說,我們不能不提防。恆順眾生、隨喜裡頭一定要與性德相應,也就是說與定慧相應,與淨念相繼相應,與都攝六根相應。色見不見?見;聲聞不聞?聞,見色聞聲不為所動,不是不見,不是不聽,你一見一聽,叫隨喜、叫恆順。見色聞聲與定慧相應,那就是功德,決定不生煩惱,決定不被它所轉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不能被境所轉,這是功夫,這不是初學人的功夫。初學人,決定要發心求三寶加持,我們真發心,佛菩薩就有感應。我在初學佛,可以說正式學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教導我的,是我一生遵守的一個基本原則。他告訴我真正發心學佛,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,佛菩薩照顧你,你自己什麼都不要操心。我相信他的話,他不欺騙我,一生就靠佛菩薩,靠定了!什麼都是佛菩薩安排,安排順境我們也不要歡喜,安排逆境也不要煩惱,順境、逆境,善人、惡人都是成就自己道業的。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,生活在法喜之中,這樣才能夠深入經藏,才能把自己的煩惱從伏住慢慢到融化。融化是什麼意思?經上講「轉煩惱成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」,做一個轉變。
這個地方經文,「離塵清淨道」這一句,也就是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不但包括佛法,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之法,也包括世間聖賢的教誨。世間聖賢教誨,如果能夠依教奉行,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就變成離塵。如果有分別、執著,這個清淨道是三善道,六道裡面的三善道;離分別、執著,就是出世的清淨道。底下一句是比喻,確確實實是永恆的眾生離苦得樂的智慧燈。我們要怎樣真正能夠體會到,真正能夠契入,得到真實的受用,這是我們現前唯一追求的方向,追求的目標。你要真想得到,那就是現在社會人常講的分秒必爭,決定不能夠鬆懈。我們今天分秒必爭的就是經教,全部的時間精力我們要投注,決定不放鬆,這裡頭有法喜充滿。什麼時候到法喜現前,你自然就鍥而不捨,你自然就禁得起誘惑。為什麼?世間什麼樣五欲六塵之樂,沒有佛法之樂,你就有個比較了,那個不如這個,差遠了!自然就不會受動搖。你的定功天天增長,你的智慧天天增長。戒律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那個戒律自然就清淨。有定的人決不會犯戒,有道就是智慧開的人,他怎麼會破戒?不可能的事情。學教,我常常勸同修們要歡喜講經,四無礙辯才第四個是「樂說無礙辯」,歡喜跟人講,遇到人就講,不管他愛聽不愛聽,都跟他講。一面學,一面講,講完的時候還要問:你有沒有聽懂?你聽了有沒有疑問?他不問我,我要去問他,這個樣子自己才能夠增長,才真正學到東西。我們再看第二首:
【如來法身甚廣大。十方邊際不可得。一切方便無限量。妙光明天智能入。】
這一首偈對我們修學基本概念關係很大,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是什麼?心量太小,所以不解如來真實義。我們讀經,我們會思惟,我們會想像,但是你的思惟想像,總不能超越你的圈圈、你的界限,這個界限是心量的界限。所以說個老實話,多少人一生學教、一生講經,都出不了他自己那個圈圈,他所修所學都有限。不是別人限制他,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心量,這一首偈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了。『如來法身甚廣大』,廣大到什麼程度?『十方邊際不可得』,這兩句是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念念如是,時時如是,處處如是,就是這個大心量。我們第一就是要把心量拓開,心量就是法身,這是如來身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,佛有法身、有報身、有應身,我們人人都有。法身是什麼?法身是自性的本體。體決定會現相、決定有作用,體相用是分不開的,一而三、三而一,哪有把這三樣東西分做三樁事情?沒有這個道理。真如本性現的相就叫法身,不現相的時候這是法。實在講,連法也不可得,現相這才有法。現的是什麼相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唯心所現。心所現,不是心家所有是什麼?諸佛如來他以什麼是自己的身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身、是自己,這叫法身。這個認知是決定正確,一點沒有錯誤。六道凡夫完全迷失了自己法身,迷失了自己,不認識自己。自己跟自己作對,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你還怪誰?
宗門裡面常說,你修行,你參禪,目的是什麼?找回你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?法身。法身不是父母所生的;你要是說前世,前世還有父母,再前世還有父母,無量劫來都是父母所生身;本來面目就不是父母所生的,那是法身,法身沒有邊際。在空間上講沒有邊際,在時間上講沒有去來,沒有過去、沒有未來,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身,叫法身。禪宗大德開悟之後他說得好,「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」,你們想想看這個話什麼味道?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他找到了,他入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證得法身。《華嚴》這是圓教,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所以稱之為法身大士,法身菩薩;天台家稱為分證即佛,因為他證得不圓滿,他才證得一分、二分,但是這個一分、二分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不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。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相似位,不是真的,為什麼?他無明沒破,他沒有證得法身。他理解法身,他懂得有這麼回事情,自己沒有親證,要親證才算數。什麼叫親證?虛空法界跟自己確實是一體,平等的尊敬,平等的愛護,平等的受用,那契入了。還有人我之分,還有差別,雖然懂得這個道理,你沒證得。我們今天在經典上懂得了,對於這個訊息非常清楚,我們還沒辦法投入。見到別人有苦難,我們還不能夠全心全力去幫助,還沒有把受難的人看成跟自己一樣。諸佛菩薩做到了,我們還差一等,還差這麼一大段距離。我們今天是知道這個訊息,說老實話,跟相似即的菩薩相比,我們都比不上。相似即的,人家是真做,心境沒有能夠交融;心境融在一體,那是分證位,那是證得了。
我們要努力去做,特別像現在這種多元文化,我們先要學關懷一切眾生,不分族類,不分信仰,不分宗教,以真正平等心去處事待人接物,真正平等。這就是修法身,久而久之就入相似位,從相似位再往上提升就入分證位。所以解跟行要合一,解跟行不能合一,不但不能夠契入法界,解也不透徹,圓滿是更談不上。所以解在行中,行在解中。清涼大師分本經為四科: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一定要認清楚,這四個字是一樁事情。信裡面如果沒有解、沒有行、沒有證,這不是真信;解裡面沒有信、沒有行、沒有證,他不是真正的解,充其量也只是相似的信解,相似位的。我們是不是相似位?夠不上,相似位是十法界四聖位的菩薩,我們是六道凡夫,我們連個相似都做不到。我們今天能做的是觀行即,訊息得到了,清楚了,學著做,很認真、很努力去學習,這是觀行位,我們常講功夫漸漸得力了。自己在菩提道上就像旅行一樣,我走了多少路,走到哪個地方,自己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瞭,繼續不斷往前走,千萬不能產生誤會,把中途當作目的地,那就錯了。
法身,也就是我們平常常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法身。我們說法對初學的人是方便說,人生就是我們自己,一般人聽了這個話,人生是我自己;菩薩聽到,人生是我的法身,不是這個我;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。身跟境是一不是二,《華嚴經》上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心境一如,到心境一如你就證得法身。心境是二法,心不是境,境不是心,心是能變能現,境是所變所現,這是在功夫淺的觀行位,功夫深的相似位,心境不能融。到真正融成一體,心境是一,能所是一,能現所現是一,能變所變也是一,不是二。所以歐陽竟無居士說「佛法非宗教、非哲學」,他就從這一點來說明佛法不是哲學,哲學是二元的。哲學裡也講一元,一元跟二元是對立的,一元不是二元,二元不是一元。佛法不對立,佛法一元就是二元,二元就是一元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能就是所、所就是能。哲學裡面能所對立,能生跟所生決定是兩樁,不是一樁;佛法裡頭沒有二元。佛法裡面雖然說得多,但是多是一,你才能入法界。多是從相上講的,從用上講的,一是從性上講的,性跟相是一不是二,所以多即是一、一即是多,相跟作用決定也是多即是一、一即是多。
前面兩句是講法身的體相,第三句是講法身的作用,『一切方便無限量』。諸佛菩薩為我們顯示的,智慧沒有限量,善巧方便沒有限量,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當中領會到。我們在小乘經裡面,看到世尊為一切眾生隨機說法。小乘經都不是很長的,多半說事,眾生有了困難、有了痛苦,遇到佛,請佛指點,請佛教誨,佛是隨緣隨機說,為眾生解除一些疑難、疑慮、苦難。大乘經裡面多半說到性體,說到心性,說事實的真相,這是要有定、要有慧才能夠領悟,才能夠契入。領悟,我們常講的開智慧,智慧開了能入境界。智跟境融成一體,就是證得清淨法身。智能夠了解境界,不能夠融會境界,那是相似位的菩薩;智不但能夠了解境界,而且能融會境界,境智是一不是二,那是分證位的菩薩,法身大士;分證位跟相似位的差別在此地。我們看到佛法「一切方便無限量」,這句話在本經,佛非常慈悲,用善財五十三參表演出來給我們看,五十三參就是「一切方便無限量」。我們所讀的《華嚴經》是下本,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下本《華嚴》,說得很簡略,善財童子只有五十三參。如果我們看上本《華嚴》,上本《華嚴》分量多少?龍樹菩薩跟我們說,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」。古時候印度人計算經典的分量,是用偈頌做單位,偈頌不是像現在整整齊齊的偈頌,它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,長行文只要是四句,它是用四句做一個單位。不像中國人,中國人是算字數,是以一個字為一個單位,所以說問你這個分量多少,這是多少萬字?老子《道德經》五千言就是五千字,是以這個為單位。印度人的單位比我們大,四句叫一個單位,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「一切方便無限量」你才真的看到了。但是現在我們看到是最簡略的本子,就好比我們講《四庫全書》,中國最大的叢書是《四庫全書》。我們現在所學的是什麼東西?是《四庫全書》的目錄,內容沒看到。目錄還有介紹的,目錄提要,那個目錄提要就好比是中本《華嚴》。我們現在連目錄提要也沒有看到,僅僅看到目錄,我們這個《華嚴經》是《華嚴》的目錄,所以每一個字、每一句裡面都含無量義。一句一偈,那在大經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分量。但是在這個目錄裡面,我們已經看出來了,「一切方便無限量」我們能夠體會到。
善財五十三參裡面,善友總共有五十五個人,有兩個人同一會的,像德生、有德這是同一會的,所以總共五十五個人。五十五個人,你去看看他們的身分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世出世法都有。出家人裡面有六個,有學佛的,佛門裡面出家的一開端三位,我們用《四十華嚴》來說,吉祥雲比丘、海雲比丘、妙住比丘,這出家身分;八十經裡面稱德雲比丘,是一個人。外道出家的,有勝熱婆羅門,我們現在講其他宗教;遍行外道,是其他宗教出家的。出家的少,在家的多。文殊、普賢他們示現在家的,我們今天看中國四大名山菩薩的造像,只有地藏菩薩相是出家相,觀音菩薩、文殊、普賢都是在家相。從這個地方諸位仔細一觀察,不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嗎?不分族類,不分族群,不分宗教信仰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是一體。所以佛菩薩隨類現身,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就現婆羅門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;應以天王身得度就現天王身,應以鬼王身得度就現鬼王身,應以鬼族身得度就現鬼族身,牛頭阿傍是鬼族,應以樹木花草而得度他就現樹木花草身,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。我們凡夫最嚴重的執著,就是執著有一定的身相,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,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。這個機是機緣,你現在的程度,你現在理解的能力。所以佛菩薩現身平等,說法平等,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,現身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一定要現什麼身,不是的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。如果有意思在裡頭,他是凡夫,他不是聖人,不是佛菩薩。
凡夫跟佛菩薩差別,一個是有意,一個是無意,凡夫有意感,佛菩薩無意應。所以佛家常說,佛菩薩說法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。說是什麼?說是應;無說是什麼?佛菩薩決定沒有意。我要跟你說些什麼,我們都有意了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確實佛菩薩是因為眾生有啟請,佛才說法。無問自說,那又怎麼講法?《彌陀經》沒有人啟請,無問自說的。無問自說是眾生有冥感,佛顯應,還是感應的,還是「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」。眾生心裡念頭有很強的、有很微弱的,強的念頭我們很容易覺察,微弱的念頭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,佛清楚。佛何以清楚?佛的心是定的,寂滅定,所以一切眾生再微弱的念頭,他都能接收得到,他都很清楚。極其微弱的念頭,念頭是能接受佛法,佛也不捨棄他,也應現為他說法,《彌陀經》是這麼說出來的。這正顯示佛經裡面常講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大慈大悲到極處了。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,善巧方便無有限量。所以我們今天看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我心目當中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的。應以基督身得度者,佛菩薩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;應以猶太教身得度者,就現猶太教的長老為他說法;我看全是佛菩薩,這才是「一切方便無限量」,我們在五十三參可以看到證據。我們現在展開這個經文,我們讀到這一段天王,這些天王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,應以時分天王而得度者,即現時分天王而為說法。《華嚴經》上每一個人代表一個族類、代表一個族群,今天一般社會講的多元文化,你們想想是不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?
所以我們在新加坡、澳洲,從事多元交流的這些活動,我跟你們想了一個題目:「大方廣佛華嚴落實在新澳」,就這回事情。我們用這個標題,讓大家曉得多元文化的教學。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示現成佛,一開口第一部就講這個經,多元文化的教育,釋迦牟尼佛首創,第一人。不僅是世尊如此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示現講經說法,第一部都講《華嚴》;而且在《華嚴》末後決定指歸淨土,所以這是圓滿的教學。我們現在不講圓滿法輪,因為法輪功把我們佛法的形象破壞了,我們講圓滿的教學,免得人家誤會。我們也要學得觀機說法,盡可能避免人家誤會,希望正法能夠永住世間。我們認真努力修學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法,明瞭佛法,修學佛法,得佛法殊勝的受用。
我們能把佛華嚴落實到生活上,給諸位說,就是契入法界。你是不是真正能契入,就看看你對於甚深廣大的法身、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的德能,你有沒有體會,你有沒有領悟,你有沒有在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上用上?果然能用上,你就逐漸從觀行位提升到相似位,由相似位再提升就入分證位。我們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?答案是肯定的,問題是在自己肯不肯做。自己肯努力、肯認真,可以在一生當中提升到分證位。提升到分證位,諸位同修要知道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,這個品位就高了。要不要認真去努力?要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說,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進展很慢,在這邊很快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,西方世界保險是不退,但是我們這個地方大起大落,為什麼不大起?大落會落到地獄,大起能夠起到實報莊嚴土,能夠入分證位,《華嚴經》幫很大的忙。所以彭際清居士說,《華嚴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《彌陀》是小本《無量壽經》,這三部經是一不是二,一而三,三而一,他說得好!確實《華嚴》提升我們往生淨土的地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