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一二卷)  2003/4/1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12

  諸位同學,請繼續看李長者的《論》文,第二段:

  「第二約信心者,即此當品,及通一部,總為信心,於此信心,總信五位中因果,心無滯礙,方可以行修行」,到這裡是一段。我們先看這一段,前面我們講到總為信心,說明信心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。怎樣把信心發起來,我想這是許許多多善心的同修都有殷切的希望。怎麼個發心法?在這部經裡頭跟我們講十發心,有些我們前面讀到過的,也有在這個經的後面,現在還沒有看到。

  古大德為我們總結出來勸導我們,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覺悟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我是眾生,我不例外,這就是經上講的如來種性。我們如來種性好像是斷了,其實佛告訴我們並沒有斷,我們只是迷了,不認識、不知道而已,其實沒斷。不但沒有斷,天天還在起作用,在哪裡起作用?《楞嚴經》上佛說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的就是!你的眼能見叫見性,你的耳能聞叫聞性,你的鼻能嗅叫嗅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,你不是天天在用嗎?可惜的是你應用裡面夾雜著嚴重的染污,所以佛說你迷失了真性。現在你自己的自性做不了主,誰做主?妄想分別執著做主,煩惱習氣做主,六根根性為它服務,叫顛倒。你以為什麼地方顛倒?賓主顛倒了。六根根性是主人,見性是主人,眼識、第六意識、阿賴耶識、末那識是家裡頭的傭人。現在麻煩在哪裡?傭人當家,主人當奴才,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「顛倒錯亂」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,煩惱習氣當家,六根見聞覺知聽它擺佈。

  所以佛在這個經上頭一句就教給我們,「為不斷如來種性發心」,如來種性就是自己的佛性,是自己的如來種性,要搞清楚。千萬不要看到這條,大概把如來種性解釋做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所謂是護持正法。不錯也有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是第二義,第一義是護持自己如來種性,然後你才能談得上護持正法,護持諸佛如來菩薩的教誨。自己對自己都護持不了,你怎麼能護持如來正法?說老實話,如來正法自己根本都不認識,你怎麼能護持?古今多少人在佛法裡面造無量罪業以為是佛法,太多了。所以這個經裡頭字字句句要搞清楚,不能有絲毫錯誤。古人常講「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」。我們發心,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為了不斷自己的如來種性,目標是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。

  第二,現在我們知道了,我們的心性遍法界虛空界,心性裡面的德能,每一種也遍法界虛空界。哪些德能?我們隨便舉舉,眼能見是德,眼之德能,現在講功能。眼見它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,沒有障礙;耳聽,這個功能在佛法講這是性德,它的功能也是遍法界虛空界。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好像是喪失了,其實沒有喪失,如果自性當家就恢復了。現在麻煩是什麼?奴才當家,這失掉了。所以交光大師註解《楞嚴經》,他的註解叫正脈,《楞嚴經正脈》。他主張用根不用識,用根就是根中之性,根性當家那就是諸佛如來,就是法身菩薩;八識五十一心所當家,你是凡夫。

  大乘經裡面諸位同學讀過,四聖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這個佛,天台所說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華嚴所說的,就是賢首所講的小教佛、始教佛,沒見性。大乘經上稱他們叫外凡,還是凡夫。凡夫分內外,這個內外的界限是六道,六道裡面叫內凡,六道外面叫外凡。他是相似的聖人,他不是真的聖人;超越十法界,生到一真法界,那才叫聖人。這個經論裡面諸位常常看到的三賢十聖,叫聖賢。三賢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是三賢,初地到十地這是十聖。三賢十聖住報土,實報莊嚴土,一真法界,六道是住凡聖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。西方世界有四土,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,我們要知道。所以為這樁事情,你說要不要發心?我們的能力,本來真的是無量無邊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,要發心恢復,這是第二樁事情要發心的。

  第三,我們學了佛,不論在家出家都發了願,當然這個願很多是口頭上的,不是真正發的願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這一個願是真的還是假的?如果是真的,那你要發心。你要不發心成菩薩、成佛,你就不能度十法界的眾生。你這一句話,說得不好聽的話是妄語,不能兌現。我們總希望我們的話是真實的,絕對不是假話,那不發心行嗎?第四,從事上來說,知道這個世界有成有壞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我們希望求到真常。真常有沒有?有,為這個事情要發心。第五,了解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有佛性,一切眾生有本善,一切眾生有煩惱、有習氣、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在六道裡頭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對於眾生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清清楚楚。我們要發心成就智慧德能,回過頭來幫助他。

  第六,知真妄不二,染淨不二。六道輪迴、九法界,如何幫助他們把五濁惡世改造為清涼世界,不發心做不到。為這樁事情發無上菩提心,學不厭,教不倦,用教學的方法、教學的手段,幫助眾生做一個轉變,這個世界就改造了。再要知道眾生(六道裡頭的一切眾生)他們心裡頭想的,他們心之所好,種種煩惱習氣都知道。就像大夫治病一樣,你要不了解這個病根、病源之所在,你就沒有辦法把病治好。為這樁事情要發心。我要幫助眾生斷煩惱,我自己的煩惱不斷,就不能幫助他們;要幫助一切眾生破所知障,我自己的所知障不破,怎麼能幫助他?

  知道眾生在六道裡頭輪迴的狀況,這個很複雜。世界有成住壞空,我們要問:這個世界壞了、沒有了,他這個輪迴應該可以停止了吧!告訴你,不會。他到他方世界去投胎去了,他方世界也有六道,該墮哪一道還是在哪一道。他方世界壞了,將來這個世界又成了,他又來了。世界無量無邊,大多數世界裡頭都有十法界。我們在這個《華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,你看前面在「華藏世界品」裡頭我們看到的,這舉一個例子,舉華藏世界範圍之內的。我們看到,固然裡頭有不少「純一清淨」,純一清淨的那個世界沒有六道,像什麼?像極樂世界純一清淨,少數不是多數。

  那個純一清淨的世界,說老實話,就是菩薩在那邊改造成功的。我們娑婆世界,不錯,有很多佛菩薩在此地,也在很用心來幫忙改造,還沒成功。要把它改成純一清淨還需要時間,要讓所有一切眾生都覺悟了,這個世界就純一清淨,就變成純粹淨土了。你想想看這個願心多偉大,世出世間還有什麼事業能跟它相比的?這個事業是菩薩事業,這個事業是如來家業。我們今天有幸加入如來家族,問題就是你是真的還是假的?你要是真的是如來家族,知道這個世出世間第一等偉大的事業,沒有比這個更超勝的事業,你要不要發心?

  第九個,知眾生諸根心行。了解眾生的根性,了解眾生的心行,這樣才能教他。你要教他,你自己先要學。你看佛教學,我們在前面說過,總不外乎三輪教導,這個三輪就是身、語、意。身要示相,永遠都在示相,從來沒有間斷的示相,我們能懂嗎?有人的所在,我們示相給人看,沒有人的所在,有我們凡夫見不到的眾生。中國諺語裡頭常常講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神明還是凡夫,我們看不到他,他看到我們,我們要做樣子給他看,他也是眾生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那個眾生是指十法界眾生,所以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不發心學怎麼行?理事因果要通達明瞭。

  世間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讀到,這個世界重重無盡。現在的科學家,從數學的理論上發現,有一些發現跟佛經上講的慢慢相應。數學的理論告訴我們,空間、時間不是真的;空間沒有遠近,時間沒有過去、未來。這不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一樣嗎?整個宇宙包括虛空,世界的形成是一剎那,這不就是佛經上講的頓現嗎?

  在上一會我們研究這樁事情,《仁王經》上講的是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我說這是世尊的方便說,引導我們因方便而悟真實,悟入真實,真實的現象只能用「不可思議」這一句話來說。當時我記得我是用光速(光的速度)來說明剎那生滅。現在我們知道了,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。一公里呢?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,一公里。一公里一千公尺,一公尺?一公分?一公釐呢?三十萬分、三百萬分、三千萬分、三億萬分之一秒、三十億萬分之一秒、三億億分之一秒。從這裡我們恍然大悟,我們懂得什麼叫「不生不滅」,什麼叫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什麼叫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佛告訴我們「應作如是觀」,這樣觀,智慧現前,不但智慧現前,你清淨心現前,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。億億萬分之一秒,哪來的妄想?

 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現象,相續相。我也曾經跟諸位舉過例子,過去我是從初中的時候,念初中的時候就玩照相機。以後在台灣有一段時間,我玩八釐米的攝影機,小電影。我自己有一套設備,自己拍攝,自己剪接,有一套放映的設備,我有一點這些知識。銀幕上的畫面,一秒鐘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,二十四次生滅,鏡頭打開這個相生了,關起來這個相滅了,一秒鐘放映機的鏡頭開關二十四次。換句話說,換二十四張底片,一秒鐘。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就好像是真的了,銀幕上看的是什麼?相續相,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相續相。如果要跟你說一秒鐘有十萬次的相續相,有百萬次的相續相,有億萬次的相續相,再跟你說,億億萬次的相續相,你就會把這個相續相認為是真的了。相續相剎那生滅,到最後我們能想像得到,生滅同時。生滅同時,佛就叫它做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是生滅同時,不是沒有生滅。沒有生滅要說不生不滅,這個話毫無意義,有生滅說為不生不滅。

  我們就曉得,不生不滅是說明生滅的真相,所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你可以欣賞,你可以受用,不能執著,不能分別,不能在現象上有任何妄想。為什麼?它不存在。自己這個身心的相也是妄相,也是不存在。什麼東西存在?性存在,心性。心性是能變的,心性永恆不變,相在變,性不變。性在哪裡?遍虛空法界。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講,所有現象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個速度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。你要把這些所有一切現象認為是真實的,你顛倒了,這叫妄想。什麼叫妄想?什麼叫無明?這叫無明。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,無明,無明是不明瞭。明瞭之後什麼事都沒有,真的是天下太平。古人清楚明白了,給我們說了一句話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。這個事情誰清楚?佛是究竟圓滿的清楚,法身菩薩清楚了,所以他在一切示相上、現象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功夫還不到家,還不圓滿,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叫法身菩薩。科學家的發現,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這些科學家很聰明,如果要讀了《華嚴經》,那真的,他馬上就證得法身菩薩果位了。妄想分別執著在理論上講可以頓斷,這個在佛法裡面講上上根人。一斷一切斷,為什麼?他明瞭,徹底明瞭了。中下根人難,難在他煩惱習氣他一下斷不了。為這樁事情,你要不發心認真努力學習,成無上道,怎麼能幫助眾生?

  最後一條,知眾生三世智。肯定眾生本來成佛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現在是迷惑、糊塗而已。就好像一個人,這人很聰明、很能幹,現在怎麼樣?現在喝醉酒了,在發酒瘋。我們在旁邊看的人知道,他酒會醒過來的,醒過來他就正常了。我們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所以眾生可以幫助他回頭,只要我們有信心,有耐心,有善巧方便,他一定會回頭。迷惑是暫時的,不是長久的。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許許多多,應當發心。

  長者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句話很重要,我們要發信心,發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發信心。「於此信心,總信五位中因果」,五位就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總共有五十個階位,因深信不疑,果也深信不疑,你才能修行。你要有懷疑,你就沒法子修,這個道理不難體會。我們今天修行沒有辦法成就,這個沒辦法成就原因在哪裡?我們懷疑。頭一個懷疑自己業障煩惱習氣深重,不能成功,自己沒有信心。對自己沒有信心,你還能成就嗎?第二個對佛沒有信心,信心生不起來;對經典沒有信心,對老師同學沒有信心,難了,真難。所以經年累月在菩提道上,可以說只有退步沒有進步。

  怎麼知道退步?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。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反省、檢點、觀察。我們對一切境界確實常常生起喜怒哀樂,順自己意思的,什麼意思?煩惱習氣,順著我煩惱習氣的,我就喜歡,違背我煩惱習氣的,我就瞋恚。他不是隨順性德,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。這就是我常講的十六個字: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。順著這十六個字的,你就歡喜;違背這十六個字的,你就生煩惱,你就發脾氣。你怎麼會有進步?這才曉得這十六個字是我們的根本障礙,這個障礙不能突破,菩提道上確確實實寸步難行。

  我跟同學們講的是真話,我自己的學習,老師沒有給我講得這麼透徹、這麼明瞭,老師只教我「看破放下」。我的成就是對老師有信心,對老師的教誨有信心,我能依教奉行;對自己有一點信心,沒有像經上講的這樣清淨堅定的信心。但是那一點信心帶進門,隨著時間,隨著學習教學,這幾十年來逐漸逐漸培養,才跟經教裡頭有一點相應。縱然沒有到完全真實,可以說相似位是有了,有一點像了,於是這個信心愈來愈堅定。解幫助你信,行幫助你信,信幫助行、解。信、解、行、證是一,一而四,四而一,不能分的,所以這才能談得上修行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李長者的開示:

  「譬如有人,過五百由旬險道,先知通塞,然後行往」,這是比喻。「如有教說」,用他們的比喻。「由旬」是古印度長度的單位,在中國計算長度的單位用里,我們講多少里,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里。古印度叫由旬,由旬有三種,有大、中、小,我們在經論上看到的,小由旬合中國四十里,這一個單位。中國的里,一里大概相當於半公里,就是中國華里二里相當於一公里,中國里小。由此可知,小由旬算公里來算的時候,就是二十里,這是一個單位,長度單位,小由旬。中由旬,現在用公里來講就是三十里,大由旬是四十里。五百由旬這個距離相當長,這不是五百里。五百由旬的險道,要通過這個道路,這個道路艱險,很難走,道路上恐怕有毒蛇、猛獸或者還有強盜。你要想走這條路,先知通塞,你預先要調查清楚,哪個地方有障礙、有險阻?哪個地方順通?然後你出發,你才能達到你的目的地。這是個比喻。下面說,「喻如十信菩薩」,比喻就像十信位的菩薩,「於信心之中,先知五位進修通塞」,這是初信位的菩薩,你對於信位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這五位。這個五位是菩薩道,像前面比喻一樣,你也要知道進修的通塞。「預以願行防之」,你才能很順利的通過,最後達到如來究竟果地。菩提道你走通了,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信心。

  所以下面講,「以信自心分別之性,本是一切諸佛不動智體,用防邪見,外取他境故」,到這兒是一段。信心這就是建立在根本智的基礎上,「一切諸佛不動智體」就是根本智。我們要相信,我們現在的心是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是迷。如果覺悟了,原來妄想分別執著的體就是不動智,就是根本智。迷了根本智才變成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要相信我們的分別性就是不動智。明白了,覺悟了,這就產生力量,能夠防禦一切邪知邪見。

  「外取他境」,這句話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。取,你就被它誘惑了;不取,誘惑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我不受。不取就是不接受,不受它的干擾,它在不在周邊?在。雖然在周邊,對我沒有影響,對我沒有干擾,這個叫功夫。這個功夫大乘佛法裡面講就是戒定慧三學,三學增上產生了力量。禪宗裡面有所謂「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百花叢中過」是比喻五欲六塵的境界,自己有功夫,對於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智慧,後得智無所不知。「片葉不沾身」是功夫,是禪定,是清淨心,外面不管你是什麼樣境界,怎麼樣誘惑,總而言之,我清清楚楚明明瞭瞭,如如不動。豈不是就是《金剛經》上佛教須菩提的,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,教導我們應當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就對了。不取於相,智慧;如如不動是禪定。

  所以會修的人,這個境界現前不怕它,定慧等學,你的定慧不斷在提升,是好境界不是壞境界。所以對一個會的人、覺悟的人,好境界;對於不覺的人,沒有定功的人,這個境界就是逆境。為什麼?他遇到這個境界受不了,他會退轉,他跟著這個境界走了,這就錯了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於心」,心要好,什麼境界都好。善財童子的心好,你看五十三參裡面,順境、逆境、善人、惡人,他都遇到,都好,統統都好,沒有一個不好;幫助他,提升他的境界,一生證得圓滿菩提,他這個菩提道上真的叫一帆風順。為什麼?實際上,佛已經把這一套的本事傳授給你,問題你會不會用!什麼本事?《華嚴經》上的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。這個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你要會靈活運用,得心應手,無往而不利,什麼障難都突破,遇到你都化解了。你要不會運用,你就錯了。布施是放下,該放下的時候趕快放下,沒事;持戒是守法,該守法的時候一定遵守;該忍辱的時候一定要忍。懂得!會用!這些重要修學的綱領,就是幫助你提升境界,幫助你證得高位,沒有別的。

  五位之因就是十波羅蜜。你看看初信位的菩薩修布施,初住菩薩也修布施,初行位、初向位、初地統統修布施,二信位的菩薩,二信、二住、二行、二迴向、二地統統修持戒,所以五位之因就是十波羅蜜。每提升一個階段,譬如十信提升到十住,他那個因活潑了、範圍廣大了,應用非常靈活。再提升一位,十住提升到十行,應用更廣大、更自在。科目還是一樣的,但是在修學境界上不一樣。到了地上菩薩幾乎已經純熟自然,完全跟法性相應,大乘教裡面講的三輪體空,痕跡都不著,確實像孔老夫子講的隨心所欲而不踰矩,地上菩薩;科目一樣,境界不一樣。這是說我們應當明瞭,應當向菩薩們學習,我們現在實在說連初信位都沒有證得,但是可以學,不是不能學。要發大心,要遠離自己的煩惱習氣,離多少算多少,對於念佛往生有很大的幫助,煩惱輕智慧長。

  再看下面,「以隨位妄識散動,障真智故,以禪波羅蜜防之」。這個地方是長者舉幾個例子,隨位就是每一位,從初信位到十地。也許有人要問:十信位裡頭妄識散動障真智,沒問題我們相信,十地菩薩還有嗎?有,十地菩薩妄識散動非常微細,我們不能體會,所以他用的那個禪定比十信位菩薩禪定,那個功夫深得多。到等覺菩薩,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還是妄識散動,如來果地上才沒有,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,這個道理要曉得。愈往上面去,禪定的功夫愈深,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透得愈廣,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。

  你從這一個提示,我們就曉得,你要會學的話,你現在就可以派上用場。心在散亂妄動的時候,用禪定把它伏住,對治。你懂得這一條,十波羅蜜都會用了。惡念起來的時候,我用持戒來防止它;自私自利慳貪煩惱起來的時候,動搖的時候,我用布施供養來降伏它;嫉妒瞋恚念頭生起來的時候,用忍辱波羅蜜防止它;懈怠懶散用精進來防止它,你不就都會用了!過去祖師大德常常問學人:你會麼?這也是一樣,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你會嗎?學《華嚴》用十波羅蜜,不是學《華嚴》的,學大乘通常是六波羅蜜,重要的你要會用。完全落實在你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裡面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

  下面又舉了一個例子,「以隨位第八住,第八行,第八迴向,第八地」,八地不動地。「智增」,在這個地位上,智慧增長。「滯寂」,寂是定,滯是滯留。換句話說,定慧不平等,智慧多了,禪定少了,這是障礙。「障真無作大悲故」,這個時候大慈大悲是屬於無作的大慈悲,那怎麼辦?「以一百四十大願防之」,我們不談這一百四十大願。總而言之,這個時候願力要緊。《華嚴經》給我們講有十種淨願,這個十願我們現在應當學。一百四十願歸納起來也不外乎這個十願。第一個度眾生,眾生無邊誓願度,諸佛菩薩因地發的願很多,總的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,這四大類。講得再多,都是這四大類的細說,這四大類是總綱,綱下頭有目,所以我們就不要說太多了,說十個,《華嚴》十淨願。度眾生,就要時時刻刻想到幫助眾生,幫助眾生的行要能抓住機會,懂得觀機,掌握到機會,抓住機會全心全力幫助眾生。幫助他什麼?不外乎三樁事情:幫助他斷惡修善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轉凡成聖,總不外乎這三大綱領。在這三大綱領裡面,最初方便尤其重要,幫助他認識佛教,這個重要。

  佛教這麼好不認識,對它產生誤會,不了解,他永遠不能入佛門。因此我們做種種示相,種種言說,所謂是接引初機。引導他入佛門,先要引導他見到相好,相好是什麼?自己要做出好的形相給他看。不是建一個富麗堂皇的寺院,不是造許許多多莊嚴的佛像、菩薩像,不是這個。這個相是我們的身體,是我們的行為,我們的言語造作,活的形相。我們如何能把在經論上學到的東西,全部落實在這個身上,讓他在這個身上看到活生生的佛法,這個重要。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要向他學習,學得要很像。我們這個身相就是佛陀的代表,佛陀的精神,佛陀的教誨,佛陀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,佛陀的智慧,都在我這個形相上顯露出來,這叫度眾生。

  你要沒有做到,你沒有這個願。你有這個願,你自然做到,你會很歡喜的去做,而且一點不困難。為什麼?煩惱習氣淘汰盡了,佛菩薩沒有煩惱,沒有習氣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名聞利養,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,沒有貪瞋痴慢,從這裡學。我要把這十六個字表現在我的身上,在我的容貌上,讓大家不要說話,一看他會發現,他就看清楚了。一天看不出來,兩天,一年看不出來,兩年。我們天天表演,時時處處表演,永遠沒有疲倦的表演,啟發眾生。淨宗同學修學的綱領: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在哪裡?就在這個心行,就在這個形相,這個形相就是圓圓滿滿的《大藏經》,一絲毫沒有欠缺,圓圓滿滿的佛法,這叫度眾生。十願這一句是總說,下面九句別說。

  別說是你要怎麼做法?從哪裡做起?從行善做起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因為這個不分宗教、不分種族、不分歷史文化,善心、善意、善行遍法界虛空界。佛慈悲,特別為我們提示十條綱領,十善業道。十善的反面是十惡,斷十惡修十善,從這裡下手。讓這一切眾生看到你的善行,體會到你的善意、善心,接受你,歡迎你,歡喜跟你學習,你看這多重要。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不會產生障礙,然後接著再表演,表演什麼?學佛。佛是世間最有智慧人,最有德行的人,我們依他做老師,向他學習,這樣能夠帶動一切眾生,大家都向佛學習。

  過去滿清入主中國,怎麼統治這麼大的國家?這麼多人口?那些開國的帝王聰明有智慧,很了不起,他們用儒、用佛來統治中國。他對人民宣說,不是我的意思,不是我說的,孔老夫子說的,佛說的。咱們中國人一聽,孔老夫子說的,佛說的,哪一個不服?都服了,真的是心服口服,甘心情願請他做皇帝。所以他不說是他自己意思,孔老夫子講的、佛講的,聰明到極處。日本人侵略中國,就沒有滿清開國那一套帝王那麼聰明,日本人要是佔領中國之後,樣樣也都是孔子說的,佛說的,中國人服了。這是接引眾生入佛門。

  第四願護法,這個護法是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裡頭最重要的培養弘護的人才,弘法,學生;護法,老師。像學校一樣,教導學生的是教員,護持學校的是校長,校長從哪裡來的?以前還不是當教員。所以他教得很久,他很內行,他的學生起來了,可以擔任弘法了,他就來護持。現在佛教衰了,什麼原因衰?護持佛法的人沒有通過教學。就是說寺廟庵堂的住持,就是校長,他沒教過書,他不是從教員出身的,他對於這一套教學他不懂得,於是他的思想政策可能就發生錯誤。這個錯誤不但沒有護持,障礙了佛法,道理在這裡。所以諸位細細去觀察古來的道場叢林主席,寺院庵堂的執事,都是講經說法的,都是著作豐富的,他懂、他內行,他不外行,所以正法能夠久住世間。

  佛法是社會教育,用今天的話來說,我們要肯定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這一點不但自己要認清楚,還要幫助社會廣大的群眾,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。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,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在佛法裡面都是學位的名稱,像現在大學裡面學士、碩士、博士。佛是博士,菩薩是碩士,阿羅漢是學士。你的修學達到一定的水平,被大家所肯定,這個標準跟世間標準不一樣,阿羅漢的標準:正覺。真正覺悟了,這個覺悟沒有錯,正確的。正的標準是什麼?見思煩惱斷了,所以六道裡頭沒有阿羅漢。

  六道裡面覺悟的人也不少,為什麼不稱阿羅漢?他見思煩惱沒斷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他還在,外面,你看他還有自私自利;裡面,他還有貪瞋痴慢,貪瞋痴慢淡一點、薄一點,不行,他沒斷。阿羅漢的標準是這個統統斷掉了,佛肯定你「正覺」。菩薩比阿羅漢高了,「正等正覺」,法身菩薩,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,轉八識成四智,圓教初住以上,一直到等覺菩薩,正等正覺。究竟果位上加一個無上,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這是佛的果位。你要得無上正等正覺,你就是佛;你得的是正等正覺,還沒有到無上,你是菩薩;你只得正覺,還不能正等,你是阿羅漢。三個學位有三個學位的標準,這個要懂得。他不是神,這是佛教裡頭學位的名稱,他是人。

  佛法裡頭沒有絲毫迷信,充滿了智慧。方東美先生講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哪能不學?我是被方先生這句話拉到佛門來的,因為我嚮往人生最高的享受,到哪裡去找?還真有,我們不知道。不是老師引導,我們一生要想把這個摸索到,不容易。為什麼不容易?我們對佛教先有成見在,認為什麼?它是迷信、它是消極,有這個成見在就不願意接觸,你怎麼能入佛門。老師這個引導無量功德,改變了我們一生。在這一生當中真的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知道怎麼樣學習,怎麼樣護持,怎麼樣去弘揚。今天弘揚一定要用高科技,要用媒體,能夠擴大教學的效果,所以我們用網際網路,用衛星電視。我們在攝影棚裡面,跟全世界面對著螢光幕上的同學在一起學習,無遠弗屆。

  這個十願我們講了四條,後面第五入土,第六同體,愈講意思愈深。這個入土就是四攝法裡面同事攝,我們今天講要融入眾生的境界,你不能夠融入,你怎麼能幫助他?佛菩薩要幫助我們,一定要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示現人身,才能教我們;要教畜生,一定要示現畜生身,跟牠在一起才行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